苏童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一九六三年一月二十三日,农历虎年的小年夜里,苏童出生。
苏童,原名童忠贵,祖籍江苏扬中。
老家住在苏州城北的一条名叫齐门外大街的小街上,这是一条很窄的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街,从名字看叫齐门外大街,其实是一条小街巷。
苏童家里有六口人,除了父母外,还有一个哥哥两个姐姐。
“我父母除了拥有四个孩子之外基本上一无所有。
父亲在市里的一个机关上班,每天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匆匆,母亲在附近的水泥厂当工人,她年轻时曾经美丽的脸到了中年以后经常浮肿着的,因为疲劳过度,也因为身患多种疾病。
多年来父母亲靠八十多元钱的收入支撑一个六口之家,可以想象那样的生活多么艰辛。
”①一九六六年,四岁。
这一年的五月十六日,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对于只有四岁的苏童来说,“意味着我逃脱了许多政治运动的劫难,而对劫难又有一些模糊而奇异的记忆”。
②“我对‘武斗’的印象是一阵枪声。
我家后窗隔河相望的是水泥厂的一座大窑,夜里有人在高高的窑顶打枪,子弹穿透了我家后门的门板”,“墙上刷写着打倒×××、×××的标语”,“一个干瘦的中年女人经常挂着纸牌在街上走来走去”……这都是苏童的“一些模糊而奇异的记忆”。
成年后的苏童回到老家,再看见那个干瘦的女人,“脑子里立刻闪过‘历史’这个沉重的字眼”。
③“革命”、“历史”在苏童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是残酷、血腥、暴力的印记,这样的童年记忆与经验对他后来的“文革”背景小说产生了深远而潜在的影响。
一九六七年,五岁。
苏童第一次去学校,不是去上学,而是去玩或是因为家中无人照看,所以跟着大姐到了她的学校。
“一个学龄前的小孩坐在一群五年级女生中间,怯生生地注视着黑板和黑板前的教师,那个女教师的发式和服饰与我母亲并无二致,但清脆响亮的普通话发音使她的形象变得庄严而神圣起来,那个瞬间我学术年谱苏童文学年谱张学昕①苏童:《过去随谈》,《河流的秘密》,第76页,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苏童:作家就是卖梦的人作者:苏童来源:《新作文·高中作文指南》2011年第12期苏童,男,1963年生,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出版了中短篇小说集《妻妾成群》《伤心的舞蹈》《妇女乐园》《红粉》等,长篇小说《米》《我的帝王生涯》《武则天》《城北地带》等。
小说《米》《红粉》先后被搬上银幕,《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后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妇女生活》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后,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
现任江苏作协副主席,为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代表作家之一,多部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
最新小说《碧奴》深受广大读者欢迎。
说作家是卖梦的人,其实就是说作家需要想象力,需要有梦想。
你有梦想吗?你想过把自己一个一个的梦想写下来,把灵光一现的想法写下来吗?如果可能,把这些梦想和想法都写下来吧,说不定,你也能成为一位作家,成为一个卖梦的人呢!·································关键句································◎小说艺术就是上帝笑声的回响。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苏童,无处安放的青春苏童,无处安放的青春李诚混战年代苏童只是个笔名,意思很简单——姓童的苏州人,他的本名叫童忠贵。
苏童的成名经历,和家庭没有太大的关系,父母都是上班族。
也没时间来管他。
幼年苏童身体孱弱,经常生病,为了打发在病床上的时间。
读了不少书,也算是打基础吧。
1978年,15岁的苏童正上高二。
我在苏州39中上的高中,我一直把那段时期称为‘后文革时期’,尽管很多学生已经知道上学能改变命运。
却不知道怎么学,老师也不管,学生每天在外无所事事。
当时苏童一个班有近40人,不上课的时候,那帮学生几乎都混迹在苏州小城的街道上,嬉戏、闹事、打架……无处安放的青春就这么悄然逝去。
苏州城北的郊外有个石灰场,那大片空地就是孩子们聚伙打架的理想‘战场’,几乎每个小孩都有‘帮派’,每天至少都有一场混战。
后来,他们都被我写进了小说《刺青时代》里,成了达生、天平、小拐……不过苏童没有参加这种组织斗争,他自己也承认不是打架的料,每次都是很安静地在外围观战。
苏童有自己的圈子。
他和几个爱看书的同学暗暗交流着一些没有封皮的禁书,有些书甚至都不知道书名,惟一的身份是上面盖着××图书馆的蓝戳子。
看得多,写文章的水平自然就上去了,苏童的每篇作文几乎都会被老师当作范文当堂朗读,他还经常代表学校到省会南京参加作文竞赛。
说起‘想当年’的时候,这也成了骄傲,哈哈。
高中时期的苏童还是学校的学生会主席。
在39中,还有一个他青梅竹马的玩伴魏红。
8年后,魏红成了他的妻子。
一次次震撼1980年,苏童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全班只有两人考取大学。
刚到北京就给了苏童一个很大的震撼。
一下火车就开始亢奋,因为从小就在苏州,看的全是家门口的世界——那是一个没有电视、没有的年代。
在这个18岁的少年对外界是如此向往、充满好奇的时候,一个大千世界‘嘭’的一下,活生生出现在他面前。
在北京的四年里,他最大的感受是思想开放的脚步如此迅速。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文本解读】一、关于作者苏童,原名童中贵,1963年生于江苏苏州。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分配到南京艺术学院工作,1986年调入《钟山》杂志社任编辑,1991年转为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中篇代表作有《1934年的逃亡》、《罂粟之家》、《妻妾成群》、《红粉》等,长篇小说有《米》、《我的帝王生涯》、《城北地带》、《碧奴》等。
苏童被批评界视作“先锋派”主将。
他早年以童年的视角描述枫杨树故乡的小说充满了大胆的奇思异想,1989年后,他将现代叙事技巧与古典的故事性相结合,开创了“妇女生活”的系列小说,以忧伤衰败的情调重现冰冷的历史,成为“新历史小说”中最经典的作品。
其散文风格恬淡,文笔简洁,看似平淡,实则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散文集有《虚构的热情》、《寻找灯绳》、《纸上的美女》等。
二、关于《河流的秘密》苏童的作品十分注重通过意象来表达丰富的象征意蕴。
在他的“香椿树街”系列小说中,“街”与“河”这两个意象几乎贯穿所有作品。
街是泥泞不堪,“狭窄、肮脏,有着坑坑洼洼的麻石路面”,河是永远“泛着锈红色,水面浮着垃圾和油渍”,间或还有漂流而下的男人或女人肿胀的尸体。
街和河在这里既构成人们生存的环境和背景,又象征着凝固和流动着的古老的历史文化,深刻地表现着其中封闭、乏味的生活存在性焦虑,意象的营造又使小说呈现出寓言色彩。
苏童在写作中很难摆脱写小说的影响,因此他的散文往往带有小说的气息。
在苏童的一些回忆童年生活和成长经历的随笔中,经常可以看到一种熟悉的生活场景。
苏童在苏州小街上晃动的身影,文字里的气息和意味,恍惚中,仿佛看到在枫杨树或香椿街奔跑的少年,这种体验和阅读苏童的小说别无二致。
也许小说家苏童在写这些篇什的时候错把散文当小说,正如他“错把异乡当故乡”。
苏童的散文洋溢着难以遏制的艺术才华,看似平淡,但在平实的语言后面,饱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受,蕴藏着无穷的艺术魅力。
作者简介 苏童,1963年1月生于江苏苏州,在苏州度过童年和少年时代,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习,大学期间开始学习写作,并在1983年发表小说处女作。
1984年到南京工作,1986年调入《钟山》杂志社当文学编辑至今。
著有长篇小说《米》、中篇小说集《妻妾成群》、《红粉》、短篇小说集《伤心的舞蹈》、《祭奠红马》等作品。
内容概要 1934年是个灾年。
我祖母蒋氏拖着怀孕的身子在财东陈文治家的水田里干活。
陈文治站立在东北坡地的黑砖楼上,从一架日本望远镜里窥视着蒋氏的一举一动,脸上漾满了痴迷的神色。
蒋氏是个丑女人,祖父陈宝年18岁娶了她。
陈宝年从前路遇圆脸肥臀的女人就眼泛红潮穷追不舍,兴尽方归。
陈宝年娶亲的第一夜,他骑在蒋氏身上俯视她的脸,不停地唉声叹气“你是灾星”。
以后的七个深夜陈宝年重复着他的预言。
1934年陈宝年一直在城里吃喝嫖赌、潜心发迹,没回过我的枫杨树老家。
在我已故亲人中,陈家老大狗崽以一个拾粪少年的形象站立在我们家史中。
蒋氏对狗崽说,你拾满一竹箕粪可以换两个铜板,攒够了钱娘给你买双胶鞋穿。
对一双胶鞋的幻想使狗崽的1934年过得忙碌而又充实。
不过,他得到的铜板没有交给蒋氏而放进一只木匣子里。
那只木匣子在某个早晨失踪了。
蒋氏说,你非要那胶鞋,就把娘肚里的孩子打掉,省下钱给你买。
狗崽对着娘的腹部连打三拳。
那被击打的胎儿就是我父亲。
在收割季节里,蒋氏在干草垛上分娩了父亲。
陈文治借助望远镜窥见了分娩的整个过程后,瘫软在楼顶。
下人赶来时发现他那白锦缎裤子亮晶晶湿了一片。
陈文治和陈宝年祖上是亲戚。
陈宝年曾用他妹妹凤子跟陈文治换了十亩水田。
凤子给陈文治当了两年小妾,生下三个畸形男婴,被陈文治活埋了。
事后不久凤子就死了。
陈文治家有只白玉瓷罐,里面装着枫杨树人所关心的绝药。
一天,狗崽被陈文治骗到谷仓里,他萌芽时期的精液滴进了白玉瓷罐里。
事后陈文治给了他一双胶鞋。
在城里运竹子的人回来说,陈宝年发横财了。
可直到父亲落生,蒋氏也没有收到城里捎来的钱。
苏童短篇散文阅读【篇一:苏童短篇散文阅读】作家简介:苏童,当代著名作家,男,生于1963年1月,江苏苏州人。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一度担任《钟山》编辑,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
成名作为1987年发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
小说《米》《红粉》先后被搬上银幕,《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得威尼斯电影节大奖,《妇女生活》改编为电影《茉莉花开》后,获得了上海国际电影节金奖。
现任江苏作协副主席,为中国当代文学先锋代表作家之一,多部作品翻译成英、法、德、意等各多种文字。
苏童擅于讲述旧时代女性的故事,其描写之细腻令人惊叹,但却也缺少一些更宏观更高远的独见。
【篇二:苏童短篇散文阅读】三棵树苏童很多年以前我喜欢在京沪铁路的路基下游荡,一列列火车准时在我的视线里出现。
午后一点钟左右,从上海开往三棵树的列车来了,我看着车窗下方的那块白色的旅程标志牌:上海——三棵树,开始想象三棵树的景色:是北方的一个小火车站,还是就是树了,三棵树,是挺立在原野上的三棵树,很高很挺拔。
我想象过树的绿色冠盖和褐色树干,却没有确定树的名字,所以我不知道三棵树是什么树。
树令我怅惘。
我一生都在重复这种令人怅惘的生活方式:与树擦肩而过。
我没有树。
我从小到大在一条狭窄局促的街道上走来走去,从来没有爬树掏鸟蛋的经历。
我种过树。
我曾经移栽了一棵苦楝的树苗,是从附近的工厂里挖来的,我把它种在一只花盆里——不是我的错误,我知道树与花草不同,花入土,树入地,可我无法把树苗栽到地上——是我家地面的错误。
天井、居室、后门石埠,不是水溪就是石板,它们欢迎我的鞋子、我的箱子、我的椅子,却拒绝接受一棵如此幼小的苦楝树苗。
我只能把小树种在花盆里。
我把它安置在临河的石埠上。
从春天到夏天,它没有动窝,但却长出了一片片新的叶子。
我知道它有多少叶子。
后来冬天来了,河边风大,它在风中颤动,就像一个哭泣的孩子,我以为它在向我请求着阳光和温暖,我把花盆移到了窗台上,那是我家在冬天惟一的阳光灿烂的地方。
苏童: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作品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苏童关注公众号:听潮观书人物简介01苏童,本名童忠贵,1963年1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中国当代作家。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发表小说《1934年的逃亡》。
1988年,发表小说《妻妾成群》。
2013年,出版长篇小说《黄雀记》。
2015年8月16日,凭借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2016年12月,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8年,出版《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2019年,长篇小说《黄雀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人物经历021963年,出生于江苏苏州。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这一时期的经历对他后来的“文革”背景说产生了影响。
1969年,开始就读于齐门小学。
1972年,患上了严重的肾炎和并发性败血症,不得不休学在家,生病的痛苦因素使他便尝到了恐惧死亡的滋味,这种童年时对死亡的体验使得他的作品中总是弥漫着一种生命的脆弱和不确定性,以及人对死亡恐惧的氛围。
1975—1980年,在苏州市第三十九中学就读,功课不错,作文得到老师赏识。
1980年,考取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大量写诗,后来转为写小说,但总是被退稿。
1983年,在《飞天》第四期发表了处女作组诗(以本名童忠贵发表),在《星星》诗刊发表组诗《松潘草原离情》,在《青春》杂志发表短篇小说《第八个是铜像》。
1985年底,被《钟山》杂志招纳到麾下,成为《钟山》杂志最年轻的编辑;同年,短篇小说《桑园留念》发表在《北京文学》第二期,这篇小说被苏童认为是自己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同年,在《收获》的第五期发表《1934年的逃亡》而一举成名,成为先锋小说的领军人物之一。
关注公众号:听潮观书1988年9月,小说集《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由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同年,在《收获》杂志发表小说《妻妾成群》。
01 作者简介苏童,本名童忠贵,1963年1月生于江苏省苏州市。
中国当代作家。
1980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发表小说《1934年的逃亡》。
1988年,发表小说《妻妾成群》。
2013年,出版长篇小说《黄雀记》。
2015年8月16日,凭借长篇小说《黄雀记》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
2016年12月,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2018年,出版《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
2019年,长篇小说《黄雀记》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现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
真正让“苏童”这个名字红遍大江南北的,是1991年9月上映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由张艺谋导演改编自苏童《妻妾成群》的电影,当年即斩获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次年又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继而又获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等十余奖项。
苏童从此成为最受中国导演青睐的原创小说家之一,影视以它特殊的方式发现了苏童在诗意营造的同时也是一个故事高手,尤其是一个擅写女性心理的故事高手。
《妻妾成群》中曾经单纯、却因为争宠而扭曲发疯的颂莲,《妇女生活》中被男性抛弃的三代女性娴、芝、萧,《红粉》中情同姐妹最终反目成仇的秋仪与小萼,《米》中被侮辱的织云……连同苏童其他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使得他被公认为最擅长描写女性心理的男性作家之一。
苏童在写作中探讨现实生活中女性与男性的复杂关系。
苏童把写作重点放在了女性身上,表现她们各自的地位、权力、欲望、为了维护自己的地位采取的各种手段、她们的结局,通过对她们之间的关系的表现来更深层地挖掘女性的命运。
苏童对文学写作一如既往的虔诚,他始终揣着一颗纯洁的少年心,带领读者直视灿烂的阳光、凝视灵魂的逆光。
创作历时四年多、201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黄雀记》,由一桩上世纪八十年代香椿树街上发生的青少年刑事案件,拉开了大幕。
2015年《黄雀记》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这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
苏童:不红不紫是作家最好状态苏童在广东科学馆讲《写作的理由》(记者邓勃摄)人物简介苏童,生于1963年,江苏苏州人。
著名作家,江苏作家协会副主席,江苏青年联合会副主席,新概念作文大赛评委。
著有《苏童文集》8卷。
1980年苏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到南京工作。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
苏童的成名作当推1987年发表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从那时起,苏童被批评界看成“先锋派”(或“后新潮”)的主将。
1989年以后,苏童的风格有所变化,从形式退回到故事,尝试以老式方法叙述一些老式故事,《妻妾成群》则是典型代表作。
《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
刚出版了长篇小说《河岸》的著名作家苏童日前来到广州,登上《岭南大讲坛·文化讲坛》为读者剖析自己“写作的理由”。
不少人以为苏童为宣传新书而来,哪知他只字未提《河岸》。
他只是用一如小说中干净、感性的语言,用细腻而神奇的例证,与公众分享自己走上文学道路的偶然必然,写作中的矛盾挣扎。
他的真诚,赢得了听众的心。
白天打球,黑夜迷恋文字运动苏童说,自己从童年起生活中就充满了文学化的细节。
小时候家境贫寒,母亲差一点因此将他流产。
10岁时,他又得了严重的肾病只能休学在家。
童年的寂寞中,“因为肾炎小便特别多,而且黄梅天也总是滴滴答答地下雨,我觉得自己也是每天都滴滴答答的,日子特别难熬。
”他从家里走廊糊墙壁的报纸上萌生了对文字的热爱,“我蹲在走廊上,那时也没有电灯,我就把门打开,借着屋后河面的反光投射到墙壁上,辨认着零星的字。
”苏童第一次意识到文字带来的幻想,是少年时家里来了一位女裁缝,她的工具篮底垫着一本发黄的旧画报。
苏童借来一看,竟然是本解放前的上海电影画报,里面有穿着旗袍的女影星乘船去春游的照片,这在文革年代实在是太罕见了!因此,“我第一次有了想象穿越时空的机会。
现在想来,我后来写《妇女生活》中有位过气的电影明星,也许就是源自多年前的记忆发酵。
《三黑和土地-苏金伞》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三黑和土地/苏金伞》的作者苏童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小说《三黑和土地/苏金伞》的主要内容和主题。
3.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4. 探讨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5. 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苏童,原名苏文纨,1958年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当代闻名作家、编剧。
代表作品有《妻妾成群》、《儿子的大玩偶》、《船来船往》等。
曾获得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
2. 作品简介《三黑和土地/苏金伞》是苏童的中篇小说,讲述了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一个名叫三黑的贫苦农民,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得到了土地,但最终却因为政治斗争而失去了土地和生命的故事。
小说通过三黑的遭遇,揭示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悲剧。
3. 主要人物- 三黑:贫苦农民,因土地改革运动而得到土地,但最终被卷入政治斗争中。
- 阿银:三黑的妻子,勤劳善良,支持丈夫的农民运动。
- 铁树:三黑的老友,一起参与土地改革运动,后来成为了三黑的敌人。
4. 主题和意义小说通过三黑的命运,揭示了土地改革运动中的阶级斗争和人性悲剧。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农民的命运常常受制于政治斗争和权力斗争,他们的幸福和悲剧往往取决于时代的浪潮和政策的转变。
5. 阅读指导- 请阅读小说《三黑和土地/苏金伞》,注意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 思考小说中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与当今社会的联系和启迪。
- 分析三黑的命运和人性悲剧,思考人性的弱点和社会的残酷。
-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展开讨论和交流。
三、导学问题1. 三黑为什么会最终失去土地和生命?2. 阿银在故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3. 铁树是如何从三黑的老友变成敌人的?4. 小说《三黑和土地/苏金伞》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5. 你对三黑的命运和人性悲剧有什么看法和感悟?四、拓展阅读1. 《苏金伞》:苏童的另一部代表作品,讲述了一个女人苏金伞的命运,揭示了女性在传统社会中的困境和抗争。
《大红灯笼高高挂》原著作者——作家苏童在上世纪80年代末,20岁出头的苏童以“先锋”的姿态在文坛崭露头角,他和当时的马原、余华、格非、洪峰,被称为“先锋文学五虎将”。
即使你没有读过几篇苏童的小说,但是对于由他的小说改编成的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你应该是耳熟能详的。
~ 1 ~原生家庭苏童,1963年出生于苏州,原名童忠贵。
苏童家一共有4个孩子,两个姐姐,一个哥哥,苏童在家排行老四。
苏童的父亲是公务员,母亲是水泥厂的工人。
在苏童的随笔中,他曾多次提到父亲每天总是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来去匆匆。
而母亲则因为家中子女众多、生活拮据,身患多种疾病,每个月依靠父母的80多元收入,支撑他们这个六口之家。
苏童从小对自己的名字感到痛苦,经常因此而蒙羞。
虽然小学的同学还不知道嘲笑人,但大家就是觉得她这个名字怪,人家都叫志国、建强,他叫“忠贵”,因此他对这个名字相当抵触。
后来,在苏童创作的小说当中,人物的名字都取的非常好,比如颂莲、织云等等,都是让人听上去愉悦的名字,苏童说这正是她对当年的“个人创伤”的一种反思。
后来由于写作,苏童有了机会给自己改名字,于是当年他就模仿鲁迅,用自己的出生的地方作为姓,后面放了自己的姓氏。
苏童,可以理解为来自苏州的童忠贵。
让苏童自己的都没想到的是,这个名字后来成为他一生一个重要的标签。
现实生活里,最终他的老父亲,也开始在叫他的时候,叫笔名了。
~ 2 ~成长经历苏童从出生到十八岁高中毕业,一直生活、学习在苏州。
苏童的童年多病,是父母的爱,让他活了下来。
9岁那年,读小学二年级的苏童患上了很严重的肾炎和并发性败血症,不得不休学在家。
少年苏童跟随父母,频繁的进出医院,每次他都是坐在父亲残旧的自行车上面,父亲推着他、母亲则在后面默默的抚着他。
在这样求医治病的坚持中,苏童也深刻的感受到了父亲的坚强和母亲的伟大,一推一抚的日子持续了1年多时间,这些亲情、感动和对生的执着渴望,都让小苏童刻苦铭心。
也是因为生病的痛苦,每日坐在垫着旧棉被的藤椅、喝着黑苦的中药的日子,挤走了苏童所有的稚气的幸福感觉,使九岁的他便尝到了恐惧死亡的滋味。
苏童简介
作者苏童,原名童中贵,1963年生于苏州。
1983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有作品百十万字,其中中短篇小说集七部,长篇小说二部。
随着其中篇小说《妻妾成群》被著名电影导演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获奥斯卡金像奖提名,名声蜚声海内外。
作品:《妻妾成群》、《井中男孩》等。
课文是苏童于2000年发表于《人民文学》上的四篇散文之一。
它讲述的是发生在三棵树和苏童之间的一段故事。
苏童姓童,本名童忠贵。
“苏童”笔名之意大概是苏州的童忠贵,他十分欣赏自己这个笔名,甚而有点迷信“命与名随”。
那抑或是他早期的作品屡遭厄运,某日更名改姓,启用苏童这个名字后,凑巧一炮打响,继之百发百中。
自他的《妻妾成群》被张艺谋策划改编成《大红灯笼高高挂》搬上银幕后,苏童就有了不少崇拜者,特别是有的年轻女士、小姐对其崇拜程度,堪可与大岛茂、高仓健和郑少秋媲美。
苏童走上文坛,是上苍的赐予,家庭并没有给他什么熏陶。
他说上初中时读《红与黑》《复活》,书是借的,人家要得急,一个下午看一本。
看多了,手痒。
中学时写诗兼而练写小说,模仿当时流行写农村生活的小说。
先列一张人物关系表:党支书、民兵队长、妇联主任,地主和富农。
还煞费心机给每个人物起个与身份相称的名字。
写好了,便像放飞鸽一样投给某报纸,然后天天翻阅那张报纸。
煎熬半个月,不见影子。
再然后,那放出去的“鸽子”再飞回来。
广种不收。
1980年,苏童考取北师大中文系,在那里他受到了正统的语言训练与文学熏陶。
他把对付功课外的全部时间,用在泡图书馆上,不停地练笔。
是时,他很想当个诗人,对自己约法三章,每天写一首诗,在吟诵一番后再进教室,心里才感到充实。
班上想当诗人、作家的同窗很多,一日,他读一位同学的三行一句话的一首小诗:产房
在
太平间的底下
他感到震惊,自愧弗如,有点觉得自己不是写诗的料子,故转攻写小说。
倒霉的是,每稿必退。
羞愧尴尬,怕同学笑话,他借用一女同学家的地址,稿件由那位同学转。
即便如此,他仍矢志不渝,不信上苍不感动。
到1983年,青果终于熟了。
《星星》开始发表他的诗作,《青春》发他的小说《第八个是铜像》,且获了奖,这大大地鼓舞了他继续写作的勇气。
他自嘲,说自己在北京上学期间像一棵歪歪斜斜的树。
22岁那年,他被分配到南京一所高校。
他比该校一以上的学生年龄还小,在一个系当辅导员,任务是帮学生领助学金、召集学生大扫除之类。
他便在晚上开夜写小说,第二天上班迟到,一副懒散样子。
他对当老师没兴趣,学校对他这样的老师似也无法赏识。
此时,苏童在南京文学界的朋友越来越多,且受到道友的关爱。
随之,顺理成章地跳槽到《钟山》编辑部。
一到《钟山》,他犹如卧虎归山,虎威大发,在为人作嫁衣的同时不忘自我武装。
很快,《桑园留念》、《妻妾成群》等一
批小说相继发表。
一夜间,逢稿必退的童忠贵变成了洛阳纸贵的苏童。
在江苏中青年作家中,大家公认人缘最好的有两位:苏童和叶兆言。
苏童在创作上是只虎,在生活中是只羊。
他淡泊、宁静,不争名于世,不争利于朝,用他的话说,“蜗居在自己的小楼里,读书、写作、会客,与朋友搓麻将,没有任何野心,没有任何贪欲,没有任何艳遇,生活平静、心态平静,作品也变得平静。
”在许多朋友眼中,苏童虽近不惑,但仍是个听话的大孩子。
儿时听父母的,病时听医生的,在校听老师的,单位听领导的,与朋友相处听朋友的。
一次,朋友向他推荐微波炉的好处后,他当即花一千多元抱了一台,用了两天,说“烧出来的菜不好吃”,赔了两百元再让人。
他是一个不好为人师,谨言慎语的人。
他像欧也妮•葛朗台清点匣子里的金币一样,清点自己的语言。
他的信条是“情愿不说话,绝不乱说话;情愿少说话,也不愿说错话”。
他十分珍惜友情。
在为人方面,他还说:“要理解那些对你摇头或不屑一顾的人。
”
在阅读上,他崇尚福克纳、海明威、马尔克斯、博尔赫斯和塞林格,拒绝金庸和琼瑶,但偏爱福尔摩斯之类的侦探小说。
他不否认,他的阅读带有某种功利色彩,向大师们学习语言,激发自己的丰富想象,促进自己的创作。
他反对目前图书市场的炒作行为,指出那也是泡沫经济。
他固执地认为,作家读者群的多少,是作家自己“写”出来的。
一个作家只能为自己的读者群而写,而不为所有的读者,因此他的创作思路绝不为读者的兴趣而牵着鼻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