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声和头声声区转换技巧训练
- 格式:docx
- 大小:12.66 KB
- 文档页数:2
换声区训练的方法(一)采用以真声为主,混入适当假声的训练方法。
在中声区的训练中,特别是在由低到高排列有序的产生换声现象的一组音上,发声时一定要注重有真声的存在。
首先要找到喉头正确的位置,同时要保持稳定在这个位置上。
第二要找到气息支持的感觉,也就是要找到腰和小腹在发声时如何正确用力的感觉。
例如女高音在音阶练习中,当音高上行到f1和#f1时喉头要有轻微向下的感觉,其目的是有意识的拉紧声带、增加声门的闭合,加大挡气的感觉。
同时也相应适度地增加小腹和腰部的力量,增加气息的支持。
并且尽量保持舌根的低位,适当的提起软腭,开始混入少量的假声。
这里要求舌根降低和喉头略微向下,都是为了训练声带肌、环甲肌和环杓肌组积极主动。
非常协调一致的配合能力。
要自如地完成这个练习过程,从思想上讲应该是有意识的自觉过程。
当音高上行到g1、ba1时,除继续按上述的要求做以外,要逐渐增加假声,同时开始减少一些真声,当音高继续上行到a1、bb1时,所增加的假声的成分和减少的真声的成分,都要比g1、ba1时多一些。
这样逐渐轻微的调整练习一直进行下去,当音高上行到b1、c2时就能比较顺利的通过了。
再继续上行到be2、e2时,要为了过渡到高声就必须混入更多的假声,同时也要进一步减少真声。
在上述的这个训练这程中,一定注意保持舌面平凹,软腭上提,舌根的位置要低,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喉头稳定。
而只有喉头稳定并有向下的感觉,才能保证声门紧闭。
也才能使产带拉紧达到高音变化时所需要的张力,发生时才不会出现声音空虚无力的换声现象。
如果喉头不稳定,随着音高的上行而上移,这样必将导致声带张力不够,达不到音高的要求,则.必然会出现虚空的声音。
在练习下行音阶时,把上述的这个过程反过来进行练习,也就是随着音高下行逐渐减少假声的成分,与此同时要逐渐增加真声成分,到e1以下时,要逐渐转为更多的真声。
这是换声区训练的方法之一,也就是从真声人手,以真为主逐渐混入假声的训练方法。
如何练嗓音胸腔共鸣练习嗓音胸腔共鸣对于歌手和演讲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这种技巧可以增加声音的音量、力度和共鸣。
下面是一些练习嗓音胸腔共鸣的方法:1.正确的姿势:嗓音胸腔共鸣需要正确的身体姿势来顺利进行。
站立或坐在一个直立的位置,腰部稍微前倾,胸部打开,肩膀放松。
这种姿势有助于胸腔打开,声音能够更好地共鸣。
2.深呼吸:深呼吸是嗓音胸腔共鸣的基础。
通过将空气吸入腹部,慢慢吹气并感受气息进入胸腔。
尽量放松肌肉,用腹部来控制呼吸。
3.低音练习:开始时,练习一些低音来感受胸腔共鸣的区域。
可以唱一些低音的音阶或低音的歌曲。
在低音练习过程中,要注意声音的共鸣感和声音的振动。
用手按压胸部可以帮助感受声音的共鸣。
4.说话练习:将练习扩展到说话中。
尝试用低沉和深沉的声音说话,同时感受声音共鸣区域。
可以尝试模仿一些低沉的发音,如“吼”或“嗯”。
5.拓宽声音范围:练习高音和低音,从最低音到最高音,让声音在胸腔共鸣的范围内自由流动。
要注意使用正确的呼吸和发声技巧。
可以使用音阶练习或一些发展声音范围的练习。
6.唱歌练习:将嗓音胸腔共鸣运用到唱歌中。
选择一些适合胸腔共鸣的歌曲,尽量将声音发挥到极致。
可以通过增加声音的投射力和共鸣感来提高声音的质量。
7.录音和反馈:使用录音设备录制练习过程中的声音,并仔细听回。
注意声音共鸣的感觉以及声音在录音中的质量。
可以寻求专业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善和发展胸腔共鸣的技巧。
8.长期练习:练习嗓音胸腔共鸣需要持续的时间和耐心。
这种技巧需要时间来培养和发展。
定期练习,并在每次练习中寻求进步,逐渐提高嗓音胸腔共鸣的能力。
总的来说,练习嗓音胸腔共鸣需要正确的姿势、深呼吸、低音练习、说话练习、拓宽声音范围、唱歌练习、录音和反馈以及长期练习等一系列方法。
通过坚持练习和不断改善,可以逐渐提高嗓音胸腔共鸣的技巧和能力。
换声区训练方法doc换声区的训练方法换声区是每个歌唱者在达到腔体统一之前所要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它是自然声区进入高声区的一个过度声区,声音由原来的开放自然变得拘谨起来,“喊”的因素以及脱离呼吸的现象逐渐显露出来。
从歌唱者的角度看当歌者在练声时到达一定音高,就会出现一种极不舒服的感觉,会感到嗓子用不上力或声音变散出现岔音。
从生理特性来看,当音高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声带的闭合就会出现困难,声带会出现拉扯;影响气息的正常流动。
简单的说,这种由某一声区的边音转入另一声区的边音就叫换声区。
不同类型的声音,它们换声区也是不同的。
从这个表看,女中音与男中音的换声点相同,女低音与男低音的换声点相同。
女声比男声多一个换声的地方,男声没有在中央C上边的f有“坎儿”,有的女声则有。
一、换声区训练的前提条件1、加强基础训练多数人认为可将人声分成两个或三个声区。
两个声区就是重机能、轻机能中间有点混合,下边的低音以真声为主,上边的高音以假声为主,这是两个声区的分法。
三个声区的分法是将人声分为低声区、中声区、高声区。
在此,我以三声区的划分为例。
我认为对声乐的学习就像是在堆金字塔,必须要把基础打好才可能达到顶点。
声乐的学习以发声训练为基础。
换声区训练属于发声训练的内容,发声训练又可分三个阶段:①基础阶段,这一阶段包括对气息、呼吸与中低声区的训练;②中级阶段,能将中低声区的良好感受带到高声区;③终极阶段,能够使声音从低声区至高声区都保持在流畅中的完美统一。
这是最终目标。
换声区的训练是处在中级阶段,也就是中低声区与高声区的过渡阶段。
因此,要想过好换声区这一关,首先就是要强调对中低声区的训练。
因此,可以看出三者是承接关系,即有了前者才会有后者,所以,千万不可盲目追求音高而放松对基础的训练。
2、端正心态我认为学习者应该端正心态,以平常心来对待这一问题。
我发现许多初学者由于难以解决换声区所出现的问题,就心浮气躁,不能沉下心来解决问题,甚至越学越糟。
歌唱的换声区训练技巧,让高低音自然通畅歌唱的声区是由发声体及发声器官包括声带、喉头,共鸣器官,喉、咽腔和舌、腭及胸腔在发声时所处位置,而形成的低、中、高各个阶段声音差别的形态就是声区。
声区的统一歌唱发声训练的技巧在于把各个声区无痕迹的连接,从而形成通畅、上下统一的音色。
在声乐训练中,先找出你的声区中最好的音,唱出来时音质最好的部分,然后,以这个音为出发点上下活动。
注意发音要非常自然,不能感到紧张和疲劳。
不要只唱容易唱的音,要把不顺畅音也练习唱好。
基本路子对了,声音一定会有所提高。
声区统一是声音线条连贯、流畅的基本保障。
高、中、低三个声区转换时,若方法不当,就会控制不了音色、音量的变化,甚至出现破音,或声音在某个声区变空、变虚,或在另一个声区有变挤、变紧等等。
这些都会破坏声音的流畅和连贯。
声区统一的作用声区是人声自然存在的声音区域界限,“换声区”唱法则是唱高音的特殊技巧。
统一换声区的目的,是将人声有限的自然音域大幅度地扩展,使集中明亮的美好的音色在全音域中得到完美的统一。
扩展音域和统一声区能使歌唱寿命延长,是歌唱家自我保护嗓音的最理想的手段。
发展声区是指把纯净的单音和音阶、音调唱准确,再把它们统一起来。
发展声区和掌握声区的转换过渡,可以扩展嗓音的音域和自如地掌握音域与音质的变化,大大地丰富嗓音的表情幅度。
换声区不要有明显的痕迹,也没有明显的转换点。
而转换点俗称“坎儿”。
转换或过渡靠的是“半假声”,法国人称之为“混声”的嗓音机理。
这种机理混有胸声的刚劲和头声轻柔的特质。
我们知道发声练习是一种带有技巧性的练习。
方向正确,方法对头,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缩短练习的过程。
所以,即使是长时间的歌唱,也不会感到疲意。
当你觉得紧张,那就是方法错了。
所以,发声的“高位置”、“集中”、“靠前”等观点,运用上存在着个体差异性。
在程度、风格上并不可能千篇一律,更不能把它们绝对化。
“哼鸣”练习在统一声区中起着稳定的作用。
浅谈声乐的发声位置及练习声乐发声位置是指人体产生声音的部位,它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和音准。
在声乐练习中,正确的发声位置对于培养良好的声乐技巧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声乐发声位置以及练习方法进行浅谈。
发声位置可以分为胸声区和头声区。
胸声区是指声音发自声带以下的部位,这部分音色比较低沉、厚实,适合唱低音部的音乐。
而头声区是指声音发自声带以上的部位,这部分音色比较明亮、轻盈,适合唱高音部的音乐。
在声乐训练中,要根据不同音域的需求合理运用这两种发声位置,以保证声音的平衡和自然。
正确的发声位置应该是在腹部。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练习来帮助培养良好的发声位置:1. 腹式呼吸:坐或躺平,用鼻子缓慢吸气,感受气息充满腹部,然后用嘴巴缓慢呼气,感受腹部逐渐收缩。
这样的呼吸方式可以使气息更加稳定,也更有利于发声。
2. 腹部按压:双手放在腹部,坚持向内按压,感受腹部的支撑力。
这样的练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发挥呼吸肌肉的力量,使声音更加富有动感和表现力。
3. 调整喉咙:在发声时,尽量保持喉咙松开的状态,避免用力太大。
可以通过轻轻咳嗽的方式,让喉咙松开,然后保持这种状态进行练习。
4. 唱“嗯”字练习:以“嗯”字的发音为基础,练习从低音到高音的过程中,感受腹部的发力和呼吸的稳定。
要养成良好的声乐练习习惯。
坚持每天练习,逐渐增加练习的时间和难度,但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劳累。
要遵循声乐教练的教导,接受专业指导,及时纠正错误的发声位置和习惯。
声乐发声位置是声乐训练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正确的发声位置可以保证音色的平衡和美感,同时也有助于保护嗓子。
通过练习腹式呼吸、腹部按压和调整喉咙等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发声位置。
养成良好的声乐练习习惯并接受专业指导,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声乐技巧。
声乐教学中换声区问题的解决方法7篇第1篇示例:声乐教学中换声区问题的解决方法声乐教学中,换声区问题一直是学生和老师们关注的焦点。
换声区是指音域中的一个过渡区域,是从胸声到头声之间的中间部分。
在这个区域中,声音容易出现断裂、变音等问题,给学生的歌唱带来很大困扰。
那么在声乐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解决换声区问题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了解换声区的原理和特点。
换声区是声带振动模式发生变化的区域,是由于声带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决定的。
在这个区域中,声带需要在不同的振动模式下协调运动,才能保证声音的稳定和和谐。
了解换声区的原理和特点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进行正确的音域拓展训练。
在声乐教学中,学生们需要通过科学的训练方法,逐渐拓展自己的音域,使其逐渐延伸、扩大。
这样一来,学生们在歌唱过程中就能够更加流畅地跨越换声区,避免音色的断裂和不稳定。
而在音域拓展的过程中,老师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放松和呼吸练习,帮助他们顺利通过换声区。
进行适当的气息和共鸣训练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在声音的产生过程中,气息和共鸣是至关重要的。
正确的气息可以使声带更好地振动,而合适的共鸣可以使声音更加丰满和有力。
通过气息和共鸣训练,可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声音,从而更好地度过换声区。
适当的姿势和发声姿势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环。
在换声区的歌唱中,学生们的姿势和发声姿势会对声音的产生和稳定起到重要作用。
正确的姿势可以使呼吸更加畅通,有利于声音的产生;正确的发声姿势可以使声带受力合理,有利于声音的调控。
老师们需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姿势习惯,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换声区。
通过反复训练和积累经验来解决换声区问题。
在声乐教学中,只有不断练习和积累经验,才能够真正掌握歌唱技巧,解决换声区等问题。
老师们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通过不断地练习歌曲,逐渐提高自己的歌唱能力,从而更好地度过换声区。
换声区问题在声乐教学中一直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通过了解换声区的原理和特点、进行正确的音域拓展训练、进行适当的气息和共鸣训练、注意姿势和发声姿势以及通过反复训练和积累经验,我们就能够有效地解决换声区问题,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歌唱技巧,提高自己的声乐水平。
声区转换的技巧训练(胸声和头声的转换)每个人的换声点会因为自身音域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差异,比如男高音的换声点可能就要高一些,男中音和男低音的换声点就会低一些,下面这些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关于声区转换的技巧训练(胸声和头声的转换)。
这两个练习的技巧性很强,实际上我们以两种方式发音:一个是头腔,一个是胸腔。
头腔共鸣是指头部发出的音。
注意当你发最高音时,会感觉头部在振动,但要在发音正确的前提下;而从胸腔发声时,你会感觉到声音在你胸部振动。
所以当你发最高音的时候,声音就停留在头腔,所以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你甚至会感到整个头在振动。
这主要取决于你的嘴巴张的多大,喉咙是否放松。
欧美学唱歌教程:声区转换的技巧训练(胸声和头声的转换)头声给人的感觉很轻,胸声给人的感觉很重,你要学会胸腔与头腔之间的转换。
那些歌唱家唱歌的时候音色听起来感觉几乎是一致的,但其实发高音和发低音的身体机能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练习是从胸声到头声的转换练习。
当你第一次练习从胸声到到头声时会感觉很有趣,这种声区转换需要做大量的练习你才能慢慢掌握,同时还需要进行气息的控制。
不要用嗓子来唱,因为直接用嗓子唱你的声音很难进入头腔。
从胸腔转换到头腔,如果你用的是下面的力度和胸腔演唱,声音就很容易卡在喉咙里面。
头腔发出的音会保持很久,我知道你现在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没什么,但是在练习过程中你会加深理解。
这个练习刚开始会比较困难,当你熟悉了声区转换时就可以稍微快一些,适当用一些力。
第二个练习是琶音。
我们用“nei”来练习,要保证发音没有跑调,发错了就再来一次。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慢一些,声音不要太大,要控制音量。
这个练习也比较难,因为你不仅要保证发音正确,你还要保证气息充足,而且横膈膜还要控制好,还要做好头腔和胸腔的转换,而且转换要快。
在你还没学会这两个技巧之前,要积极的练习。
如果你感觉你气息不够用,那就进行以前的呼吸练习,不要把自己搞的很累。
这是高级技巧的练习,只要协调好,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自己唱歌越来越棒了。
有声语言四大共鸣方式练习素材!有声语言发声讲究共鸣调节。
掌握共鸣的调节可以扩大发声效率,改善声音质量,提高声音色彩的表现力。
有声语言发声的特点决定了它的共鸣方式是以口腔共鸣为主、以胸腔共鸣为基础,以鼻腔共鸣、头腔共鸣为辅助的声道共鸣。
一个人的发音器官是天生的,没有办法改造,只能从使用方法上去想办法,而人体发音的共鸣腔也是天生的没有办法改变,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共鸣的调节,经过后天的训练加以改善,掌握共鸣的调节是扩大发声效率,改善声音质量的重要环节。
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四种共鸣的训练方法:一、胸腔共鸣的练习1. 用较低的声音发ha音,声音不要过亮,这时的声音是浑厚的,感觉是从胸腔发生的,如感觉不明显可以逐渐降低音高,也可以用手轻按胸部,用a做练习音。
从高到低,从实声到虚声发长音,体会哪一段声音上胸腔振动强烈,然后在这一声音段做胸腔共鸣练习。
一般来说,较低而又柔和的声音易于产生胸腔共鸣。
发夸大的上声来体会如:好(hǎo),百(bǎi),米(mǐ),走(zǒu)等2. 增加胸腔共鸣的适当音色后,用这一段的声音练习下列含有a 音的词。
(a开口度大,易于产生胸腔共鸣)暗淡反叛散漫武汉计划到达自发出家百炼成钢bǎi—liǎn—chéng—gāng翻江倒海fān—jiāng—dǎo---hǎi3. 句段练习:然后用适当的声音练习下面的短诗,注意加强韵脚的胸腔共鸣。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小柳树,满地栽,金华谢,银花开。
3、野草树,有时孤零零的一棵,直挺挺把臂膊伸展。
花,有时单个个一朵,静默默把微香散播。
唯独草,总是拥拥挤挤,长到哪儿,哪儿就蓬蓬勃勃。
一片片、一丛丛,有着烧不尽的气魄。
4、我看樱花,往少里说,也有几十次了。
在东京的青山墓地看,上野公园看,千鸟渊看……雨里看,雾中看,月下看……日本到处都是樱花,有的是几百棵花树拥在一起,有的是一两颗花树在路旁水边悄然独立。
春天在日本就是沉浸在弥漫的樱花气息里。
胸腔共鸣训练的最佳技巧
胸腔共鸣训练是指通过适当的技巧和练习方法来提高嗓音的共鸣效果。
以下是一些最佳的技巧:
1. 姿势正确:保持正确的身体姿势非常重要。
站立或坐直,挺直背部,放松肩膀和颈部肌肉。
正确的姿势可以帮助空气顺畅地流过胸腔,增强共鸣效果。
2. 深呼吸:通过深呼吸来扩展和放松肺部。
慢慢吸气,使腹部膨胀,然后缓慢吐气。
这有助于增加呼气力量和控制呼吸。
3. 语气练习:使用一些语音练习来增强胸腔共鸣。
例如,练习唱颤音或使用"mmm"音来感受共鸣的震动。
4. 说话速度:控制说话的速度,放慢语速,并尽量保持清晰的发音。
这样可以帮助更好地利用胸腔共鸣。
5. 舌头位置:注意舌头的位置。
舌头应该保持平稳放置在口腔的底部,离开喉咙的后部。
这有助于保持空气流通和增加共鸣。
6. 声音放大:尝试增加音量,但不要过度用力。
使用腹式呼吸将声音放大,并感受共鸣的增强。
7. 模仿:尝试模仿悦耳的声音,如广播主持人或专业演讲者的音调和共鸣效果。
通过模仿,可以学习如何产生更好的胸腔共鸣。
8. 长虚浊音练习:长虚浊音(如“嗯”)可以帮助增加声音的共鸣效果。
练习长时间发出虚浊音,并感受共鸣的震动。
重要的是要练习这些技巧,并持之以恒。
通过坚持不懈的练习,可以改善胸腔共鸣,使声音更加深沉和有力。
浅谈换声区的几点教学经验(转)摘要:在声乐训练中,解决换声点的问题是教学的重点之一。
为了使各声区之间的机能、发展趋于平衡,教学工作者必须针对不同的个体,通过提高学者对声音的听辩能力,采用不同的母音进行发声训练,解决好呼吸的问题,并选择合适的曲目,才能使各声区得到统一,以获得美丽的音色和优美的旋律线条,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在声乐教学中,经常有人会提到换声点的问题,什么是换声呢?简单地说,换声是根据歌唱的需要从一个声区转换到另一个声区,由底声区上行到高声区,或由高声区下行到低声区。
这种转换,由于声带运动变化的形态不一样,所发出来的音色自然也有所变化,且女声和男声的变化也不同,女声变化较小,男声则较大,这与换声中的真假声比例有着密切的关系。
根据人声声区划分的原理,从胸声区转入混声区,混声区转入头声区时都有换声现象。
但由于各声部的声音和个体生理条件的差异,具体反映在“换声点”上也会因人而异,有时会有半音之差,且由于每个人的发声习惯不同,有的真声多些,有的假声多些,有的声区和其假声能力不平衡。
因此,声乐学习就是要加强训练和发展较弱的或还未开发的声区和机能,使两者逐渐趋于平衡。
大多数人认为女声具有两个换声点:一个在小字一组b(女高)上下处或小字一组g(女中音);另一个在小字二组f。
男声只有一个换声点:一般在小字二组升f。
女声比男声多一个换声点是由于女声的中声区已经是混合声区,即真假声混合,而男声中声区则更多以真声为主,这也是为什么男生换声时音色变化要比女声要大的原因。
一般情况下,男高音如果不调整转换共鸣腔体也可以“叫”到小字二组a (男中音到小字二组f),但这些喊叫出来的声音都偏于尖刺、不悦耳、声音缺少色彩;女声如果不调整好,就更加麻烦,低音进不了中音,中音上不了高音,唱歌中总是会在换声点上破音。
因此,只有调节转换好了共鸣腔体的共鸣和调节好真假声的变化,在高、中、低音区之间的声音才不会出现“分岔”和“打架”的痕迹,各声区的音质、音色也就比较统一。
唱歌共鸣训练方法歌唱的共鸣器官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等,而根据声音特色和声区划分,分别有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歌唱发声时,我们的声音通过我们体内的各个共鸣腔体,引起共振,这就是共鸣。
想要取得较好的歌唱共鸣,首先要注意发音器官各局部的协调配合,遵循渐进的原那么,从中间往两头开展,即从口腔到头腔和胸腔,不能急于求成。
下面是的歌唱各种共鸣的方法。
1、口腔共鸣口腔共鸣是声音从喉咙发出后第一个共鸣区域,它是歌唱非常重要的局部,是胸腔共鸣和头腔共鸣的根底。
发声时口腔自然上下翻开,笑肌微提,下腭自然放下稍后拉,上腭有上提的感觉。
这样,声带发出的声波就随着气息的推送离开咽喉流畅向前,在口腔的前上方即硬腭前部集中反射而引起振动,这个硬腭前部我们也叫硬口盖,这种口腔共鸣效果明亮,靠前,集中,易于和头腔取得联系,且可减少咽喉的负担,起保护声带的作用。
口腔共鸣要有声音的“点”和“心”(即共鸣焦点),首先必须使口腔中的各有关局部唇、齿、牙、舌以及相适应的咽、喉自然地松开,会厌轻轻抬起,以使咽、喉、腔通畅,口腔壁、咽腔壁的肌肉积极坚硬,这样才会获得良好的共鸣效果。
2、头腔共鸣我们常常把头腔共鸣称之为头声。
头腔共鸣是我们声音中最具有魅力色彩的成份。
它使声音明亮、光荣、辉煌、穿透力强,尤其是男高音、女高音声部,头腔共鸣几乎决定了声音的质量。
头腔共鸣是由于声音的频率引起了头部上前方的蝶窦空间的震动而产生的。
蝶窦位于鼻孔上,是比拟小的结构空间,获得头腔共鸣必须先具有鼻腔共鸣、口腔共鸣,否那么头腔共鸣是难以掌握的。
具体方法是:把口腔内声波在硬腭上的集中反射点稍后移,下腭放下,软腭和小舌头尽量上提,使口、鼻、咽腔之间的通道和空间更宽些,声波便沿着上腭骨而传到鼻咽腔、鼻腔和蝶窦等,引起振动,这种共鸣效果清脆,丰富,富有光荣。
当然要取得良好的头腔共鸣是必须建立在正确的呼吸点、发声点和共鸣位置点这三者协调运动的根底之上的。
3、胸腔共鸣胸腔共鸣常常在比拟低的声部运用比拟多,也常常在各个声部的低声区运用较多。
转:胸腔共鸣,头腔共鸣和假声解说友情提醒:真相-你的声音会分布到几个点上,每个都不需要对其花费特别大的努力来训练。
这其中有胸腔共鸣,头腔共鸣,和假声(有时和头腔共鸣一同使用)。
我也将会和你探讨混合共鸣的方法,就是那种胸腔和头腔一起共鸣的方法。
首先,让我们先认识这些发声的方法。
把你的手放在你的胸前,同时以你平时说话的语气说“啊啊啊啊啊”。
你的手感觉到胸腔的震动了吗?这就叫做胸腔共鸣,这是当你在唱稍低声部时所常用到的方法。
之所以把它称作胸腔共鸣是因为在唱低音的时候,非常多的共鸣产生于你胸腔里面的空间。
我想我还是好好说说“共鸣”吧。
这很简单。
想象一下用你的手拍击洗衣机那么大的石头时所发出的声音。
这种撞击就像你声带产生的震动一样。
但用你的手拍击大石头的声音是非常小的(也就“啪”一声)。
现在想象着去拍击一下真正洗衣机的一面。
产生了什么样的声音?一个大的,巨大的“咚”!怎么回事呢?你或许说“因为它里面是空的。
”那为什么这点区别会产生如此大的不同呢?这是因为在洗衣机里面这个空间给声音的共鸣或震动创造了条件。
比起你拍击它的声音,它已经在里面的封闭的空气中形成了更大的声音。
你的声带仅仅有半英寸长。
它们伸缩于一个和它们差不多大的通道。
如果它们暴露在空气中震动,你将不得不把耳朵尽可能的贴近它们才听得到声音。
但声带是联结着几个共鸣腔体的。
最大的就是胸腔。
它能够产生具有强有力的低音,并让人听起来非常大声。
声带让声音在空气中产生震动,而胸腔进而扩大了这种震动。
下一个发声方法—“头腔共鸣”。
为什么把它叫做头腔共鸣呢?你会说“我打赌这是因为声音在头部产生了震动。
”恩,没错,你说的很对。
但是我们通常都认为除了嘴以外,我们头部就像是一个封闭的固体器官。
事实上,你头部是有能够存储一定气体的空间的。
你认为你所看到的两个鼻孔是联结到肺部的两个管道吧?但他们实际上是通向你们鼻子和面颊骨后边的鼻腔。
那里还有鼻窦(鼻腔周围多个含气的骨质腔)。
随着对素质教育的重视,很多家长开始注重孩子的艺术培养,童声歌唱也因此受到青睐。
然而,孩子们在唱歌时往往不太关注发声方法,仅凭个人情绪和兴趣高声喊唱。
儿童声带较为脆弱,这种唱法可能会对他们的嗓音发育产生不良影响,而且会对声带造成较大的伤害。
因为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尚未发育成熟,所以童声歌唱训练与成人歌唱训练存在差异。
要让儿童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必须了解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选择头声作为童声训练的突破口。
根据儿童的声区和换声点,笔者把儿童声区分为胸声区、头声区两个区域,以便进行童声训练。
童声训练中头声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条件,并经历特定的发展步骤。
总结这些规律,根据其形成过程进行训练,对于形成正确的发声状态至关重要。
一、先放松后追求声音力度在发声训练开始前,务必做好放松练习,使喉咙打开,颈部松弛,气息顺畅、自然。
不论是有声练习还是无声练习,都切勿过早追求声音的力度。
应完全打开喉咙、放松下巴,让气舒缓地吸入,然后再顺畅、稳健地呼出。
用u 或a 母音练习打开喉咙,用叹气的感觉来舒缓歌唱的气息。
做这个练习时,胸不要塌,肩不要抬、不要紧,要自然地发声,让声音流畅、松缓。
通过深吸气练习来放松并打开喉咙,对形成正确的发声状态很有利。
在吸气的时候要张开嘴巴,下颚关节打开,颈部放松,舌头放平,软腭提起,内口腔形成空阔的发声状态。
二、先练气后练声要想歌声动听,对气息的控制与运用至关重要。
呼吸作为歌唱的核心动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缺乏呼吸的支持,歌唱便无法流畅进行。
科学的演唱技巧,离不开正确的呼吸方式。
打开喉咙的同时,通过鼻子和口吸气,能促使声带自然打开。
深呼吸则有助于喉咙的扩张、喉头的下降以及软腭的上升,同时扩大胸腔和腹腔的空间,促使横膈膜下移。
在歌唱时,小腹内收与横膈膜形成对抗,从而产生声音的推动力。
需要保持这种吸气的状态,确保声音的稳定输出。
每个乐句唱完后,应迅速放松呼吸,随后再次深呼吸,以维持呼吸动作的循环。
胸腔共鸣正确练习方法,让声音更磁性、更洪亮
胸腔共鸣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胸腔不但是低声区的主要共鸣腔体,能够增加歌唱发声的音响效果;
它也是连接高中低声区的桥梁,能够轻松的解决声区转换时声音断裂的难题;
它还是高声区获得气息支持的动力。
歌唱发声时,要把上胸部当做共鸣腔体来用,而不是作为呼吸器官来用。
上胸部完全放松,保持气息上下相通。
胸腔以一种吸气的感觉,松弛地扩张,而不要强制用力撑开。
打开胸腔吸着唱,获得良好共鸣最重要的方法。
本节课,声乐导师崔老师,就带着各位学员寻找胸腔共鸣,掌握练习胸腔共鸣的方法,让你的声音有磁性,更结实,更富有金属音色。
本期上课内容:
1. 胸腔共鸣的重要性
2. 掌握胸腔共鸣的方法
3. 怎样将胸腔共鸣运用到歌曲中
4. 歌曲实战演练
5. 学员互动提问
上课时间:
本周日(6月24日)晚上8点
报名方式:
3.进入报名页面了,点击“报名”即可。
客服服务:
学员评价:
↓↓↓。
声乐教学中换声区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声乐教学中,换声区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对于男生来说,从儿童音到男声音的变化过程中,都会经历这一阶段。
换声区问题主要表现为声音的突变、音域的不稳定以及声音的不清晰等。
以下是一些解决换声区问题的方法。
1. 正确的发声姿势和呼吸方法:换声区问题的一个原因可能是学生在发声时没有正确地利用自己的身体。
声乐老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的发声姿势和呼吸方法来帮助他们稳定音域并改善发声效果。
2. 声音放松与激活的练习:良好的声音放松和激活对于解决换声区问题非常重要。
声乐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针对喉部肌肉的放松和拉伸练习,同时也可以通过一些儿童游戏或唱诗来激活音域。
3. 声音技巧的训练:声乐教学中的技巧训练也是解决换声区问题的关键。
学生可以通过练习音阶、声音的连贯性和音域跨越等技巧来稳定并扩展音域。
4. 注重发声的平衡:换声区问题可能还与学生在发声时的平衡问题有关。
声乐教师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在发声时保持喉部和呼吸肌肉的平衡来解决这个问题。
5. 引导学生释放声音:换声区问题也可能是由于学生不敢或不会释放声音导致的。
教师可以通过一些发声游戏和唱歌练习来帮助学生放松并释放声音,使其更加自然和流畅。
6. 慢慢适应新的音域:换声区问题是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学生需要慢慢适应自己的新音域。
声乐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保持耐心,并为他们提供适当的歌曲和练习,以帮助他们平稳地过渡到成年男声音。
换声区问题在声乐教学中经常出现,但可以通过正确的发声姿势和呼吸方法、声音放松与激活的练习、声音技巧的训练、发声平衡、引导学生释放声音以及逐渐适应新的音域等方法来解决。
声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换声期,发展出稳定、富有个性的成年声音。
换声区的训练方法换声区对于很多唱歌的人来说,那可真是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啊!它就像是一道坎,跨过去了,歌唱水平就能更上一层楼,跨不过去,就总觉得差点意思。
那到底该怎么训练换声区呢?首先,要明确换声区训练的步骤。
第一步,要做好充分的热身,就像运动员比赛前要热身一样,让嗓子也活动开。
然后,从较低的音开始,慢慢往上升,在接近换声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气息的稳定和连贯。
这时候可不能着急,要像走钢丝一样小心翼翼。
同时,注意发声的位置和共鸣的调整,找到那个最舒服的点。
注意事项也不少呢,可不能瞎练!比如说,练习的强度要适中,别一下子把嗓子累坏了。
而且要保持耐心,别指望一天两天就能搞定换声区,这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儿啊!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那是至关重要的呀!就好比盖房子,根基不稳可不行。
要确保自己的嗓子不会受到伤害,不然得不偿失。
所以一定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来,别自己瞎捣鼓。
而且要保持稳定的练习节奏,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
那换声区训练的应用场景和优势可多了去了。
不管是在舞台上唱歌,还是平时自己练歌,都能派上大用场。
它能让你的声音更加流畅自然,不再有那种生硬的转换。
就像给声音加了个润滑剂,让它跑得更顺畅。
而且这可是提升歌唱水平的关键一步啊,掌握了这个,你就离专业歌手更近了一步呀!我就知道一个例子,有个朋友之前唱歌到换声区就卡壳,那叫一个难受啊。
后来他专门针对换声区进行了训练,慢慢地,他的歌声有了质的飞跃。
现在他唱歌可好听了,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
这就是换声区训练的实际应用效果啊,多牛啊!所以说呀,换声区训练真的太重要了!只要方法得当,坚持不懈,就一定能攻克这个难关,让自己的歌唱水平更上一层楼!。
声区的转换技巧
声区的转换技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改变发声部位:可以通过改变口腔、喉咙、鼻腔等发声部位的形状和位置来实现声区的转换。
例如,从喉咙发声时产生的声音为喉音,而从口腔发声时产生的声音为口腔音。
2. 改变发声方式:可以通过改变声带的振动方式来实现声区的转换。
声带振动较紧时产生的声音为高音,而声带振动较松时产生的声音为低音。
3. 调整气息控制:正确的气息控制对于声区的转换至关重要。
通过调整呼吸的深度、强度和控制气息的流量和速度,可以实现声区的转换。
4. 练习共鸣:共鸣是声音放大和丰满的重要因素,可以通过调整发声部位的共鸣点来实现声区的转换。
例如,使用口腔共鸣来产生明亮的声音,使用深部共鸣来产生沉稳而富有穿透力的声音。
5. 利用声音的各个频率区间:声音在不同的频率区间内具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发掘和充分利用声音的各个频率区间,可以实现声区的转换。
例如,在较高频率区间内产生高音,而在较低频率区间内产生低音。
总之,声区的转换技巧需要综合运用发声部位、发声方式、气息控制、共鸣和频
率区间等因素,通过不断的练习和观察,逐渐掌握和运用。
胸声和头声声区转换技巧训练
很多初学唱歌的朋友在唱歌的时候唱到某一个音高声音会很不自然,要么被卡住上不去,要么破掉,要么就不自觉的挤嗓子,这个音就是你的换声点。
每个人的换声点会因为自身音域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差异,比如男高音的换声点可能就要高一些,男中音和男低音的换声点就会低一些。
一般情况下,男生的换声点在f2-c3之间,女生的换声点在a2-e3之间。
当我们唱到了换声点的时候不能去硬喊,而要开始使用技巧了,让声音平滑的、没有痕迹的渡过换声点,要做到这一点还是比较困难的,需要大量的声区转换练习才能实现。
下面给大家介绍两个换声区的转换的练习方法。
这两个练习的技巧性很强,实际上我们以两种方式发音:一个是头腔,一个是胸腔。
头腔共鸣是指头部发出的音。
注意当你发最高音时,会感觉头部在振动,但要在发音正确的前提下;而从胸腔发声时,你会感觉到声音在你胸部振动。
所以当你发最高音的时候,声音就停留在头腔,所以会给你不一样的感觉,你甚至会感到整个头在振动。
这主要取决于你的嘴巴张的多大,喉咙是否放松。
头声给人的感觉很轻,胸声给人的感觉很重,你要学会胸腔与头腔之间的转换。
那些歌唱家唱歌的时候音色听起来感觉几乎是一致的,但其实发高音和发低音的身体机能都是不一样的。
第一个练习是从胸声到头声的转换练习。
当你第一次练习从胸声到到头声时会感觉很有趣,这种声区转换需要做大量的练习你才能慢慢掌握,同时还需要进行气息的控制。
不要用嗓子来唱,因为直接用嗓子唱你的声音很难进入头腔。
从胸腔转换到头腔,如果你用的是下面的力度和胸腔演唱,声音就很容易卡在喉咙里面。
头腔发出的音会保持很久,我知道你现在听起来可能会觉得没什么,但是在练习过程中你会加深理解。
这个练习刚开始会比较困难,当你熟悉了声区转换时就可以稍微快一些,适当用一些力。
第二个练习是琶音。
我们用“nei”来练习,要保证发音没有跑调,发错了就再来一次。
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慢一些,声音不要太大,要控制音量。
这个练习也比较难,因为你不仅要保证发音正确,你还要保证气息充足,而且横膈膜还要控制好,还要做好头腔和胸腔的转换,而且转换要快。
在你还没学会这两个技巧之前,要积极的练习。
如果你感觉你气息不够用,那就进行以前的呼吸练习,不要把自己搞的很累。
这是高级技巧的练习,只要协调好,慢慢的你就会发现自己唱歌越来越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