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元气功[最新]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6
太极混元功练功方法太极混元功练功方法一、降气洗脏功降气洗脏功是调解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动作:1、无极站桩:两脚平行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2、两手上举:两手领臂自体侧两旁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3、两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经脸前、胸前、腹前下按,回到无极脏。
如此降9次后收功。
意念:1、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内听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静站片刻;2、引气上行: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引;3、降气洗脏:意气不停,引大自然混元气由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地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作用:1、清洗脏腑,舒通经络,去浊留清,滋养五脏,平和六腑,固本培元。
2、松气松身,强筋壮骨,筋肉离骨,骨节松开,滋养肌肤。
3、培养松沉劲,稳固桩功,兼练太极十三势的按劲、中定劲。
4、若津液满口,可随降气分三次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内,可灌脏润身,滋养真元。
5、若某脏腑器官有病,降气时意念到达部位处,稍停一停,然后再随意念引导从脚梢、头梢排出去。
降气收功法:外形动作与降气洗脏功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眼神心意引气降到中丹田,而不是降到涌泉。
降气收功每次做三遍。
二、三丹采气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才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三丹在人体的位置:上丹田是先天元神之窍,称为“上元窍”,位于两眼眉之间深处祖窍内;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窍,称为“中元窍”位于脐内神阙穴之深处;下丹田是先天元精之窍,称为“下元窍”,位于前阴与肛门之间会阴穴的深处。
三丹采气功按上丹、中丹、下丹采气修炼。
上丹采气功动作:1、提手上采:自无极始,两手缓缓自体侧分开向前上方楼采;2、收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缓缓向里收回,经脸前、胸前下按至腹前,然后放松。
如此反复采收9次。
意念:1、采气收气:眼神心意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2、降气归丹:由祖窍上丹田过入体内,下降归入中丹田。
作用:1、培养和充实丹田混元气。
太极混元功太极混元功一、降气洗脏功降气洗脏功是调解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动作:1、无极站桩:两脚平行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2、两手上举:两手领臂自体侧两旁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3、两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经脸前、胸前、腹前下按,回到无极脏。
如此降9次后收功。
意念:1、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内听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静站片刻;2、引气上行: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引;3、降气洗脏:意气不停,引大自然混元气由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地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作用:1、清洗脏腑,舒通经络,去浊留清,滋养五脏,平和六腑,固本培元。
2、松气松身,强筋壮骨,筋肉离骨,骨节松开,滋养肌肤。
3、培养松沉劲,稳固桩功,兼练太极十三势的按劲、中定劲。
4、若津液满口,可随降气分三次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内,可灌脏润身,滋养真元。
5、若某脏腑器官有病,降气时意念到达部位处,稍停一停,然后再随意念引导从脚梢、头梢排出去。
降气收功法:外形动作与降气洗脏功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眼神心意引气降到中丹田,而不是降到涌泉。
降气收功每次做三遍。
二、三丹采气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才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三丹在人体的位置:上丹田是先天元神之窍,称为“上元窍”,位于两眼眉之间深处祖窍内;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窍,称为“中元窍”位于脐内神阙穴之深处;下丹田是先天元精之窍,称为“下元窍”,位于前阴与肛门之间会阴穴的深处。
三丹采气功按上丹、中丹、下丹采气修炼。
上丹采气功动作:1、提手上采:自无极始,两手缓缓自体侧分开向前上方楼采;2、收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缓缓向里收回,经脸前、胸前下按至腹前,然后放松。
如此反复采收9次。
意念:1、采气收气:眼神心意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2、降气归丹:由祖窍上丹田过入体内,下降归入中丹田。
作用:1、培养和充实丹田混元气。
混元氣功混元氣,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氣,亦稱混沌,或渾元氣,混元一氣等,是宇宙中一稱無形無象的物質,練氣功的有句口訣:「混元氣,神貫通,散則無形,聚則成形,混元一五行家有形亦無形,中寓陰陽造化機,開合聚散萬物生」,古人又認為人與天地大自然都是一氣化生,天地人本源一氣,現代有關生命的理論結合,如氣化論,經絡論等,有助於氣功的學習,混元氣功為養生健身,固本還元最佳功法。
預備式:兩腳並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如立下姿勢,舌抵上顎,意守丹田,兩眼微合,目光回收。
xxxx氣:全身放鬆,兩腿微屈,同時兩臂由身體兩側向身前上提手與臍平時,虎口朝上,掌心微含,回照肚臍,意念向丹田貫氣,同時呼氣,然後兩腿伸直,兩手掌由臍部分開,沿腰的兩側下垂還原,同時向內吸氣。
上式反覆練習五至九次。
海底撈月:由預備式,兩手臂向前,向上捧氣至臍平,掌心微含向丹田貫氣,然後兩手向左右分開,沿帶脈撤氣至身後命門穴點按,再沿膀胱經向下至兩足,同時屈膝下蹲,兩手沿足之外側,繞至腳趾前方,兩掌心朝上雨指尖相對,意念由地心捧氣至肚臍,然後兩掌舉至頭頂上方時,即轉掌心向內回照頭頂,然後兩手再向左右丙側分開,掌心朝上如托物狀,徐徐放下收勢還原,以上動作反復練五至七次。
振臂攀足:由預備式,丙手臂從身體兩側以陽掌上提,意想兩手掌從天邊捧氣至頭頂上方,丙臂微屈,腕與肩寬,掌心微含,向頭頂貫氣。
然後兩肘下垂,腰背放鬆,兩手掌向內沿太陽穴、耳門穴,撤氣至兩肩前,兩手十字交叉,左手中指點按右氣戶穴,右手中指點按左氣戶穴,點按時停止呼吸,然後兩腿不變,意守丹田,雙手從胸部下按,彎腰向下,使氣順達湧泉穴,兩掌心接地攀足,指壓腳部穴,然後身體慢慢向上直立,兩臂自然下垂,以上動作要慢,以意引氣,重覆練習。
xx:由預備式左外移,略與肩寬,成馬步樁,全身放鬆,意守丹田,兩臂緩緩由身前上提,掌心朝下,至肩平時,兩手掌下按,膝胯隨之鬆沉成馬步樁,兩手按至膝平時,掌心內含,向丹田攏氣,然後兩沿兩膝外側,向膝前地下捧氣至丹田,再即兩手變拳,拳心相對,緩緩上舉,同時上體直立,丙腿徐徐伸屈肘慢慢鬆沉下蹲成馬步,同時呼氣,再依前式重覆上舉一次,同時吸氣。
嵩山少林浑元一气功的练法顾名思义,“浑元”就是把人身内、外、上、下以为浑然一体。
没有上不能下,没有内不能外,没有左不能右的牵拉、抑遏。
一气,即人体中的先天真一之气,以意引导,发于中官,达于四梢。
非为出入呼吸交换之空气,也不是随其自然,漫无适从之气。
而是意不外散,精神高度集中,受中枢神经指挥,有规律,有节奏的气息运行。
内外动静相间,依附着呼吸,使人体各部适应于练功的需要。
练功时间:每晨寅时为之。
即每天清晨5点钟可以练功。
每天晚间9点再练一次,效果更好。
(一)练功的四个阶段1.调整呼吸:练功时,面向东方,两脚开立宽于肩,脚尖微向里扣,两手自然下垂,中指贴于两边裤缝处。
头、颈、腰、背要正直。
两眼微闭,似垂帘。
舌尖抵住上腭处,牙齿轻叩,嘴唇自然闭住,用鼻呼、吸。
吸气和呼气时要悠悠不断,缓慢进行。
吸气时,胸腹随之逐渐鼓胀,加深吸气程度,延长吸入时间,以增加肺的容纳量。
呼气时,胸腹随之慢慢收缩,延长呼出时间,与吸气时基本同等。
由正常人的呼吸频率逐渐适应练功的需要,平均每分钟呼吸二三次为最佳(一呼一吸为一次),时间可10分钟,也可20分钟或半小时(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第一阶段中,大部分都要出现不舒服的感觉,其实这属于练功的正常现象,凶为要改变原来身体的姿态、心意、呼吸,就要有一适应过程。
在此期间会有胸腔胀闷,不为毛病,坚持下去就会自然消失。
2.气沉丹田:在上一阶段的练爿基础上,人体具备了练功的起码要求——呼吸,这一阶段就是让吸时的气息慢慢沉向脐下小腹,吸气时小腹随之鼓胀。
呼气时小腹亦随之慢慢收缩。
切记不可用力过大。
气能随着吸气而沉入丹田,方可稍作停留,再呼出时,就完成了此段的要求了。
3.小周天:气功所讲的周天,是气息在人体中的运行路线。
小周天就是吞入清气,直入气海(脐下三寸为丹田,即气海)。
过会阴穴(即小便与肛门之间),透尾闾(即尾巴骨处之长强穴),上升督脉,至头顶百会穴。
从两耳之前分道而下,以舌接引,经膻中穴,沉入小腹丹田(从下颚处至会阴穴为任脉)。
混元气功法混元气,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气,亦称混沌,或浑元气,混元一气等,是宇宙中一称无形无象的物质,练气功的有句口诀:「混元气,神贯通,散则无形,聚则成形,混元一五行家有形亦无形,中寓阴阳造化机,开合聚散万物生」,古人又认為人与天地大自然都是一气化生,天地人本源一气,现代有关生命的理论结合,如气化论,经络论等,有助於气功的学习,混元气功為养生健身,固本还元最佳功法。
预备式:两脚并拢,周身中正,两手自然下垂,如立下姿势,舌抵上顎,意守丹田,两眼微合,目光回收。
丹田贯气:全身放松,两腿微屈,同时两臂由身体两侧向身前上提手与脐平时,虎口朝上,掌心微含,回照肚脐,意念向丹田贯气,同时呼气,然后两腿伸直,两手掌由脐部分开,沿腰的两侧下垂还原,同时向内吸气。
上式反覆练习五至九次。
海底捞月:由预备式,两手臂向前,向上捧气至脐平,掌心微含向丹田贯气,然后两手向左右分开,沿带脉撤气至身后命门穴点按,再沿膀胱经向下至两足,同时屈膝下蹲,两手沿足之外侧,绕至脚趾前方,两掌心朝上雨指尖相对,意念由地心捧气至肚脐,然后两掌举至头顶上方时,即转掌心向内回照头顶,然后两手再向左右丙侧分开,掌心朝上如托物状,徐徐放下收势还原,以上动作反復练五至七次。
振臂攀足:由预备式,丙手臂从身体两侧以阳掌上提,意想两手掌从天边捧气至头顶上方,丙臂微屈,腕与肩宽,掌心微含,向头顶贯气。
然后两肘下垂,腰背放松,两手掌向内沿太阳穴、耳门穴,撤气至两肩前,两手十字交叉,左手中指点按右气户穴,右手中指点按左气户穴,点按时停止呼吸,然后两腿不变,意守丹田,双手从胸部下按,弯腰向下,使气顺达涌泉穴,两掌心接地攀足,指压脚部穴,然后身体慢慢向上直立,两臂自然下垂,以上动作要慢,以意引气,重覆练习。
安炉立鼎:由预备式左外移,略与肩宽,成马步桩,全身放松,意守丹田,两臂缓缓由身前上提,掌心朝下,至肩平时,两手掌下按,膝胯随之松沉成马步桩,两手按至膝平时,掌心内含,向丹田拢气,然后两沿两膝外侧,向膝前地下捧气至丹田,再即两手变拳,拳心相对,缓缓上举,同时上体直立,丙腿徐徐伸屈肘慢慢松沉下蹲成马步,同时呼气,再依前式重覆上举一次,同时吸气。
内家正宗:混元内气功,气沉丹田以气催力的上乘功法丹田有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
上丹田:有说即头顶百会穴,有说在两眉间印堂穴,有说在人中。
中丹田:有说在膻中穴(心窝),神阙(脐中),肚脐为前丹田,阳关命门为后丹田。
下丹田:有说在脐下三寸,脐内一寸三分,脐下二寸,脐下一寸半;有说在会阴;有说在涌泉穴。
练拳的人认为:下丹田是指脐下气海穴,这是人的中部,就应意守这部分。
这地方练好了,“练成丹田混元气,走遍天下无人敌”。
怎样练丹田发力的内功?具体可分步骤如下:1.抱丹田早晨(寅时最好)选一空气清新、有松柏树丛处或者湖泊河水边,自然站立,左足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足平行而立,身体微下蹬,膝稍弯曲,头直目正,身端气静,松肩垂肘,十指揸开,手心向内置与腹前,两手相抱若抱球状。
此时要身体似站非站,似坐非坐,面部似笑非笑,意守丹田部位;随意呼吸,莫令耳闻,这样站立一段时间后,再作下一动作。
2.转丹田立正站定,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意守丹田,然后以意领气,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下,再向右,再向上(顺时针方向)抱丹田转36下,吸一口气咽下,下沉丹田;再逆时针方向转36下,再吸一口气咽下,是为转丹田。
3.晃丹田立正站定,然后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用腰部带动,自左向右作水平面弧形晃动但要意守丹田,以丹田为圆心,先随意呼吸,然后再由左向右作弧形晃动。
当身体晃动时,身体转向左半周时吸气,吸气时舌顶上腭;当身体转向右半周时呼气,呼气时舌顶下腭。
晃动时要松肩松胯,全身不得有一丝呆板之意,共约36下。
这样的平面弧形转动,可以使带脉得到锻炼。
4.揉丹田如前两脚立正站立,左脚向左开一步,与肩同宽,两手虎口张开对称放在丹田两旁,以丹田为圆心,自左向右作弧形运动,也是吸气时舌顶上腭(搭鹊桥),呼气时舌顶下腭,约36下。
5.击丹田如前两脚站成与肩同宽,全身放松,然后伸左脚向左前方上半步,两臂似鸟展翅一样向后用力展开,为白鹤亮翅。
混元气功[最新]混元氣功混元氣,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氣,亦稱混沌,或渾元氣,混元一氣等,是孙宙中一稱無形無象的物質,練氣功的有句口訣:「混元氣,神貫通,散則無形,聚則成形,混元一五行家有形亦無形,中寓陰陽造化機,開合聚散萬物生」,古人又認為人與天地大自然都是一氣化生,天地人本源一氣,現代有關生命的理論結合,如氣化論,經絡論等,有助於氣功的學習,混元氣功為養生健身,固本還元最佳功法。
預備式: 兩腳並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如立下姿勢,舌抵上顎,意孚丹甪,兩眼微合,目光回收。
丹甪貫氣:全身放鬆,兩腿微屈,同時兩臂甫身體兩側向身前上提手與臍平時,虎口朝上,掌心微含,回照肚臍,意念向丹甪貫氣,同時呼氣,然後兩腿伸直,兩手掌甫臍部分開,沿腰的兩側下垂還原,同時向內吸氣。
上式反覆練習五至九次。
海底撈月:甫預備式,兩手臂向前,向上捧氣至臍平,掌心微含向丹甪貫氣,然後兩手向左右分開,沿帶脈撤氣至身後命門穴點按,再沿膀胱經向下至兩足,同時屈膝下蹲,兩手沿足之外側,繞至腳趾前方,兩掌心朝上雨指尖相對,意念甫地心捧氣至肚臍,然後兩掌舉至頭頂上方時,即轉掌心向內回照頭頂,然後兩手再向左右丙側分開,掌心朝上如托物狀,徐徐放下收勢還原,以上動作反復練五至七次。
振臂攀足: 甫預備式,丙手臂從身體兩側以陽掌上提,意想兩手掌從天邊捧氣至頭頂上方,丙臂微屈,腕與肩寬,掌心微含,向頭頂貫氣。
然後兩肘下垂,腰背放鬆,兩手掌向內沿太陽穴、耳門穴,撤氣至兩肩前,兩手十字交叉,左手中指點按右氣戶穴,右手中指點按左氣戶穴,點按時停止呼吸,然後兩腿不變,意孚丹甪,雙手從胸部下按,彎腰向下,使氣順達湧泉穴,兩掌心接地攀足,指壓腳部穴,然後身體慢慢向上直立,兩臂自然下垂,以上動作要慢,以意引氣,重覆練習。
安爐立鼎:甫預備式左外移,略與肩寬,成馬步樁,全身放鬆,意孚丹甪,兩臂緩緩甫身前上提,掌心朝下,至肩平時,兩手掌下按,膝胯隨之鬆沉成馬步樁,兩手按至膝平時,掌心內含,向丹甪攏氣,然後兩沿兩膝外側,向膝前地下捧氣至丹甪,再即兩手變拳,拳心相對,緩緩上舉,同時上體直立,丙腿徐徐伸屈肘慢慢鬆沉下蹲成馬步,同時呼氣,再依前式重覆上舉一次,同時吸氣。
混元益气功混元益气功,是我国佛教圣地——东海普陀山寺僧,在诵经论佛之余,用来醒脑提神、健康身体的一种功法。
多年来秘而不宣,后由入山朝圣的香客辗转传出。
此功方法简单,安全可靠,效果明显。
它能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对冠心病、肺气肿、哮喘、胃溃疡、肝炎、关节炎、高血压等慢性病均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南京著名百岁老人方安圃先生长年习练此功,102岁高龄时身体仍很健康。
混元益气功特点:不用拙力。
身手似在水中浮沉,飘然自如;呼吸如春蚕吐丝,轻细而长。
它重在意境,而不强求意守。
要求起如旭日东升,大海扬波;落似平沙落燕,落地无痕。
姿势:全身放松,嘴唇轻闭,舌抵上颚,用鼻呼吸。
起身抬手时吸气,注意不要吸之过足,小腹应有如球充气之感;蹲身落手时呼气,注意不要呼之过尽,小腹应有如球放气之感,所谓意守丹田,就是注意小腹部的这种缓慢的一起一伏。
切忌憋气(屏气)。
动作:1、先做右式,双足摆成右丁字步(两脚并步站立,两服紧靠;一脚尖正对前方,另一脚尖正对侧方;正对侧方一脚跟靠于另一脚的二分之一处,两脚成“丁”字形,上体挺胸立腰,身形挺拔。
左脚尖对侧方者,称“左丁字步”;右脚尖对侧方者,称“右丁字步”。
),左手叉腰,手心向下,然后右手侧伸,手心向上,逆时针方向划圈,手臂上抬时身体站直,同时吸气,手臂下落时身体蹲低,同时呼气,一起一落(一吸一呼)为一次,连做9次。
2、然后接着做左式,姿势、动作与右式相同,所不同的是顺时针划圈,亦做9次。
注意:1、左右各做9次为一遍,约18分钟,每日一遍即可。
2、至多早晚各一遍。
3、动作越慢,气息越长,功效越佳。
4、一般坚持练习月余就会有小腹发热、掌心发红等得气感。
但要按要求,循序渐进,谨防急于求成,出偏差。
嵩山派速成内功!混元一气功歌诀!附内功4个阶段!浑元一气功歌诀:浑元起势当为先,阴阳两手须转换;左右黄龙把爪探,犀牛摆头步登山;地下要取长命宝,抱拳桩步沉丹田;大鹏凌空把翅展,熊罴稳站力量添;两手平托海底气,周注四梢又归元;迎面向前推双掌,握拳高举如擎天;胸前相交功已备,意气血力皆具全;阴阳开势二次见,一气归真须久练。
赞曰:浑元一气世间稀,古人研练称神奇;内练六腑和五脏,运动健康有生机;经络血脉骨肉皮,持久功深毛竖立;武用周身气力聚,养生悠然寿延续;调理身心无价宝,诸君莫把作儿戏。
练功四阶段:(1)调整呼吸气功是依附着呼吸节律的一种潜意识活动。
肺脏的收缩、扩张,对胸腹内的其他器官也起着相应的运动锻炼作用,为了让呼吸适应练功的需要,所以就要把呼吸调整为悠、缓、深、长的程度。
练功时面向东方,两脚分开站立,宽为本人的肩外缘(与肩同宽,或宽于肩),脚尖微向里扣,两手自然下垂于两大腿外侧,头、颈、腰背要正直,两眼微闭,舌头抵住上腭,牙齿轻扣,嘴唇自然闭拢,用鼻进行吸气、呼气。
吸气和呼气时都要有意进行控制,使其吸和呼都要悠悠不断,缓缓吸入与呼出。
吸气时,胸腹须随着空气的吸入,以及肺的不断扩张,使之逐渐鼓胀,以便加深吸气的程度,延长吸入的时间,增加肺的容纳量以至吸到最大限度。
呼气时,胸腹须随着空气悠缓的呼出而慢慢收缩,以延长呼出时间,要使其和吸气的时间基本同等。
待呼尽后再吸,再呼,反复练习。
这个阶段的练习主要是改变一般人的呼吸频率,使其能够达到适应于练功的需要,由正常人的每分钟呼吸十几次,逐渐减少到2~3次为最佳(一吸一呼为1次)。
练习的时间可长可短,每次10分钟或20分钟都可以,再长些时间也行,最好每次能练半小时,这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
在这一阶段里,一般每个练功者都会出现胸腔胀闷的不舒服的感觉,其实这不是什么毛病偏差,而是因为练功是要改变原来身体的自然状态,这一阶段主要是为了改变肺功能。
在这一阶段的适应过程中,就会出现这种现象,待坚持一段时间后,这种感觉就会自然消失了。
一、降气洗脏功降气洗脏功是调解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动作:1、无极站桩:两脚平行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2、两手上举:两手领臂自体侧两旁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3、两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经脸前、胸前、腹前下按,回到无极脏。
如此降9次后收功。
意念:1、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内听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静站片刻;2、引气上行: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引;3、降气洗脏:意气不停,引大自然混元气由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地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作用:1、清洗脏腑,舒通经络,去浊留清,滋养五脏,平和六腑,固本培元。
2、松气松身,强筋壮骨,筋肉离骨,骨节松开,滋养肌肤。
3、培养松沉劲,稳固桩功,兼练太极十三势的按劲、中定劲。
4、若津液满口,可随降气分三次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内,可灌脏润身,滋养真元。
5、若某脏腑器官有病,降气时意念到达部位处,稍停一停,然后再随意念引导从脚梢、头梢排出去。
降气收功法:外形动作与降气洗脏功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眼神心意引气降到中丹田,而不是降到涌泉。
降气收功每次做三遍。
二、三丹采气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才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三丹在人体的位置:上丹田是先天元神之窍,称为“上元窍”,位于两眼眉之间深处祖窍内;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窍,称为“中元窍”位于脐内神阙穴之深处;下丹田是先天元精之窍,称为“下元窍”,位于前阴与肛门之间会阴穴的深处。
三丹采气功按上丹、中丹、下丹采气修炼。
上丹采气功动作:1、提手上采:自无极始,两手缓缓自体侧分开向前上方楼采;2、收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缓缓向里收回,经脸前、胸前下按至腹前,然后放松。
如此反复采收9次。
意念:1、采气收气:眼神心意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2、降气归丹:由祖窍上丹田过入体内,下降归入中丹田。
作用:1、培养和充实丹田混元气。
2、加强吐故纳新,增多血液中的氧气,提高蓄氧能力,调动肺泡,增强肺活量,促进新陈代谢,增强脏腑功能。
师传混元⽓功⼝诀
师传混元⽓功⼝诀
其⼀⽈:
“混元⼀五⾏,有形亦⽆形,中寓阴阳造化机,开合聚散万物⽣。
”
这⼀⼝诀把混元⽓的体⽤已包罗⽆遗。
其⼆⽈:
“混元⽓,神贯通,聚则成形,散则成风。
”
这⼀⼝诀把混元⽓与神意的主从关系作了明确表述。
其三⽈:
“上混元,下混元,外混元,内混元,中混元,混元混元⼀浑元。
”
这⼀⼝诀指出了练传统混元⽓功的诀窍。
这些⼝诀和理论是指导编创智能⽓功理论的依据。
混元灵通
混元⼀⽓真灵通,混元⼀五⾏,有形亦⽆形,阴合阳,造化机,聚散万物⽣;六根含灵⽓,灵⼭养⼼性,⽓⾜形更丰,理法要圆融;刻苦练功,完美⾝⼼,造福全民众。
混元⼀⽓真灵通,修道凭慧剑,采撷向虚空;混元⽓,神贯通,三传来并⽤;⾃由还⾃觉,⾃主还⾃控,渗透⼈⽣路,
混元常净明;⼤道修成,洞彻天地,还求共运宏。
注:此诗传说为庞明⽼师所作。
浑元一气功“浑元一气功”是民国时期南京国术馆传出。
堪称国术馆镇馆之宝。
“浑元一气功”运气简明,顺和自然,在运气时不憋气,不努气,动作简易,易学易懂,拍打部位全面周到,由轻到重,由少到多,循规蹈矩,一丝不苟。
坚持每日早晚练功两次,久而久之,即可祛病健身,强筋壮骨。
练此功只须小小场地,室内外皆可,练完全套动作不超过15分钟。
拍打后气血畅通,周身舒适。
本气功和其他气功一样,是“以意领气”,用意识引导气流运行。
也是外静内动,动静结合的呼吸运动。
运气动作运气动作必须两人同时练习,动作完全相同,下边只说明一个人的运气动作。
作完运气动作后,再练习碰打动作。
预备式:动作: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脚尖向前;两手握拳,屈肘抱于腰之两侧,拳心向上;目平视前方(图1式同图2之三 )。
要领:松静站立、心平气和,沉肩气按,项直顶平,尾闾中正,足趾抓地。
(一)周天漫运1.右推掌运气动作:右拳屈臂盘肘于右胸前,肘与肩平,拳心向下;上体微向左拧,目视肘尖;左拳和两脚不动。
(图2之一 )。
上动不停右拳变掌,掌心向下,掌沿向前,随着深呼气,探肩伸臂,徐徐向前推出;推到顶点时,腕部伸直,变成掌尖向前;掌虎口要圆,同时气要呼尽,意念在掌尖目视掌尖;左拳和两脚不动(图2之二)。
上动不停,右掌随着深吸气,徐徐握拳,收抱于腰之右侧,拳心向上,同时气要吸尽、随之吞津下咽(咽口水),目平视前方:不要呼气,待左推掌运气时再呼气(图2之三)。
要领:舌顶上颚,推掌收拳,一呼一吸,口呼鼻吸,两肩下沉,胸宽腹实。
推掌要有推劲,收拳要有拉劲。
2. 左推掌运气动作要领与右推掌运气同,惟换左掌(图3之一、二、三)。
3.双插掌运气动作:两拳变掌,掌心向上、掌尖向前,虎口要圆:随着深呼气探肩伸臂,徐徐向前插出,到前方顶点时,气要呼尽,掌与肩平、目视掌尖;意念在掌尖(图4之一)。
上动不停,掌心问向下,随着深吸气徐徐握拳,收抱于腰之两侧,拳心向上;同时气要吸尽,随之吞津下咽,咽完口水可以呼气;意守丹田,目平视前方(图4之二 )。
武当纯阳门混元一气功第一式混元起势面朝东方,两脚并拢,微屈膝,大腿内侧两血海穴相触,前后二阴微提。
松腹,松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双手自然垂于身两侧,左右两手中指尖轻触大腿风市穴,头部中正,双眼垂帘,面带祥和,舌搭天桥,呼吸自然。
然后调3-9息。
(图1)要点:起势为本功之首,乃混元桩功。
面朝东方,因东方在五行中属甲乙木,属肝,肝藏血,养肝为本。
大腿内侧两血海穴相触,双腿自然微屈,则可使全身松活。
此桩看似容易,实则含义深刻,常练此桩,可使人致虚守静,身轻神爽,有飘飘欲仙之感。
第二式不老青松式1、左脚轻提,高不过踝关节,落地与肩宽,调整两脚尖稍内扣。
2、两手经带脉从左右背于腰后,置于命门穴上,手心向后,左手握住右腕,中指轻按右腕内关穴,右手指自然分开。
3、腰胯由左向后向右向前作逆时针旋转36次。
然后重复前两式动作。
换手,右手握左腕,右手中指轻按左腕内关穴,左手指自然分开,腰胯由右向后向左向前作顺时针旋转36次,呼吸自然。
(图2-9) 功效:腰为人体之中轴,旋腰必揉胯,连带下肢运动,起到了通润下焦的作用。
加之左右两手相交,交换中冲点按内关,温于命门,此形暗合经络学说通心温。
肾之大法。
人老先老腿,揉腰活胯,连带腿膝运动,可通肝、胆、背三经。
常练此法,可助督脉上升,是通小周天之捷径。
对腰椎肥大、膝部骨质增生疗效极佳,乃中老年人强身之妙法,故名不老青松。
要点:做本节功法,要求全身放松,慢柔舒缓,忌僵硬。
开始可自然呼吸,及至动作操作熟练后,其呼吸方法为腰胯顺转前半圈时为吸,后半圈为呼,腰胯逆运转时呼吸亦相同。
第三式揉膝圆归式左脚向右脚靠拢,两足尖平行相对,双腿屈膝半蹲,两手分别轻轻按于左右两腿膝盖上,两手中指、食指分别点按在膝眼穴上,大拇指按在血海穴上,劳宫穴对于鹤顶穴。
(图10、11)两手按双膝,由内向前向外向后旋转揉膝9次。
向前向外揉膝时吸气,向后揉膝至还时呼气。
上势不变,两手按双膝由内向后向外向前旋转揉膝9次,由内向后时吸气,由外向前时呼气。
太极混元功练功方法一、降气洗脏功降气洗脏功是调解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动作:1、无极站桩:两脚平行同肩宽,立身中正,周身放松;2、两手上举:两手领臂自体侧两旁缓缓上举至头顶上方;3、两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经脸前、胸前、腹前下按,回到无极脏。
如此降9次后收功。
意念:1、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内听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静站片刻;2、引气上行:眼神心意领两手缓缓引气上引;3、降气洗脏:意气不停,引大自然混元气由头顶性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地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作用:1、清洗脏腑,舒通经络,去浊留清,滋养五脏,平和六腑,固本培元。
2、松气松身,强筋壮骨,筋肉离骨,骨节松开,滋养肌肤。
3、培养松沉劲,稳固桩功,兼练太极十三势的按劲、中定劲。
4、若津液满口,可随降气分三次咽下,以意送入丹田内,可灌脏润身,滋养真元。
5、若某脏腑器官有病,降气时意念到达部位处,稍停一停,然后再随意念引导从脚梢、头梢排出去。
降气收功法:外形动作与降气洗脏功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眼神心意引气降到中丹田,而不是降到涌泉。
降气收功每次做三遍。
二、三丹采气三丹采气功是修炼天地人三才合一,采收天地混元气,培养先天混元气的功法。
三丹在人体的位置:上丹田是先天元神之窍,称为“上元窍”,位于两眼眉之间深处祖窍内;中丹田是先天元气之窍,称为“中元窍”位于脐内神阙穴之深处;下丹田是先天元精之窍,称为“下元窍”,位于前阴与肛门之间会阴穴的深处。
三丹采气功按上丹、中丹、下丹采气修炼。
上丹采气功动作:1、提手上采:自无极始,两手缓缓自体侧分开向前上方楼采;2、收手下按:上动不停,两手缓缓向里收回,经脸前、胸前下按至腹前,然后放松。
如此反复采收9次。
意念:1、采气收气:眼神心意领两手采收天地混元之气;2、降气归丹:由祖窍上丹田过入体内,下降归入中丹田。
作用:1、培养和充实丹田混元气。
少林混元一气功之“气血解”浑元一气功,以气为主,血为副,盖气为卫,血为营,人之一生,皆恃营卫,故曰营非卫不运,卫非营不和,然气为主,血为臣,卫为重,营为轻,故血有不足,可以暂生,气而不足,立即死矣。
人身所恃以生者为气,今论其概,源出中焦,总统于肺,外护于表,内行于里,周通一身,顷刻无间,出入升降,昼夜有常,全体周章,须臾不息。
曷当病于人哉,及至七情交致,五志忘发,乖戾失常,清者化而为浊,行者滞而不通,表失护卫而不和,里失营运而勿顺,气本属阳,纵之为火矣,所以鼓血进者,惟此气也,血者水谷之精也,调和五脏,洒陈六腑,乃能入于脉也,化自脾胃,总统于心,受之于肝,宣布于肺,泄于肾,灌注于一身,循脉环行,罔分赤白,目得之而能视,耳得之而能闻,手得之而能摄,足得之而能行,掌得之而能握,脏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气,出入升降,濡润宣通,靡不由此也,倘或手足失之则麻木,头失之则立即晕倒,饮食日滋,故能阳生阴长,取汁变化,而赤为血也,注之于脉,充于实,少即溘,所以藉气之发纵而实行滋养者,惟此血也。
总之,气也血也,能辅而行,不可伤者,是以营卫运和,脏腑得所出入,长六经恃此生者养,百脉由此充盈,即神仙之修养,靡不由此也,假使血流妄行,诸病之丛生,即死亡之凶兆也,呜呼血盛则容壮,气弱则形衰,气血既难和而易亏,可不谨慎摄养乎。
其摄养之,即为浑元一气功,盖浑元者,练气也,运血也,使血液运通周身筋肉间,气息充满于百脉中,渐渐充实而坚强之,可以卫瘴病,明目达聪风雨,御寒暑,凌波浪,撄患难,忍劳苦,于不顾也,使气随间注,从腑肋渐达欲用之部分,同时延长其呼吸量,于是食量增加,身体顽强,智力德育与日俱进,盖练气者,气势充实而体力强,体力强而意志坚,意志坚而魄力雄,魄力雄则天下事不足为也,简而言之,人之强弱,即气血之强弱,人之生死,即气血之生死,人之锻炼,即气血之锻炼,其关系岂浅显也,况浑元一气功,可以使气贯通周身,鼓气首胸腹臂腿间,用木棍铁尺,猛击之,不但于人毫发不损,甚而棍断尺折,盖由于练气者,运其伂气鼓注包罗,抵抗之耳,其能力绝大,但有一二处,惟气行运不能在塞得,即面部之两颊及鼻孔是也,他部均可避坚不畏击,浑元一气功,分三步功夫,三种练法,初为准备功夫之无我无他式,其次为实步功夫这吞吐八式、散气六式,附澄心静气式,此步功夫纯为健脏强身之捷径,习之百日,即见奇效,勤习一年,身体顽强,二步功夫暨三步功夫之排打五式、操功五式,末附以调和功夫之按摩八式及散步式,此二步功夫,纯为自卫防身之进阶,既可以避坚,精习晚能避锐,所谓金钟罩铁布衫,虽形容过甚,亦不脱此范围也,习之一年,即可不畏木棍铁尺之击,习之三载,周身均可避坚,精心五年,更赴以恒,则避锐功成,虽钢刀利刃,一吞吐间,即可不畏其锋锐,因之脱险防身也,相因节制,浑然而成,个中奥妙,无尽境,无穷源,总之以心主形,以形摄气,以气运神,若夫行而化之,神而明之,体而会之,则又存乎其人,一经养练于至大,无量无边,不可想象,呜呼,却病延龄,防身御侮,万其小者焉。
混元气功[最新]
混元氣功
混元氣,是天地未分之前的氣,亦稱混沌,或渾元氣,混元一氣等,是孙宙中一稱
無形無象的物質,練氣功的有句口訣:「混元氣,神貫通,散則無形,聚則成形,混元一五行家有形亦無形,中寓陰陽造化機,開合聚散萬物生」,古人又認為人與天地大自然都是一氣化生,天地人本源一氣,現代有關生命的理論結合,如氣化論,經絡論等,有助於氣功的學習,混元氣功為養生健身,固本還元最佳功法。
預備式: 兩腳並攏,周身中正,兩手自然下垂,如立下姿勢,舌抵上顎,意孚丹甪,兩眼微合,目光回收。
丹甪貫氣:
全身放鬆,兩腿微屈,同時兩臂甫身體兩側向身前上提手與臍平時,虎口朝上,掌心微含,回照肚臍,意念向丹甪貫氣,同時呼氣,然後兩腿伸直,兩手掌甫臍部分開,沿腰的兩側下垂還原,同時向內吸氣。
上式反覆練習五至九次。
海底撈月:
甫預備式,兩手臂向前,向上捧氣至臍平,掌心微含向丹甪貫氣,然後兩手向左右分開,沿帶脈撤氣至身後命門穴點按,再沿膀胱經向下至兩足,同時屈膝下蹲,兩手沿足之外側,繞至腳趾前方,兩掌心朝上雨指尖相對,意念甫地心捧氣至肚臍,然後兩掌舉至頭頂上方時,即轉掌心向內回照頭頂,然後兩手再向左右丙側分開,掌心朝上如托物狀,徐徐放下收勢還原,以上動作反復練五至七次。
振臂攀足: 甫預備式,丙手臂從身體兩側以陽掌上提,意想兩手掌從天邊捧氣至頭頂上方,
丙臂微屈,腕與肩寬,掌心微含,向頭頂貫氣。
然後兩肘下垂,腰背放鬆,兩手掌向內沿太陽穴、耳門穴,撤氣至兩肩前,兩手十字交叉,左手中指點按右氣戶穴,右手中指點按左氣戶穴,點按時停止呼吸,然後兩腿不變,意孚丹甪,雙手從胸部下按,彎腰向
下,使氣順達湧泉穴,兩掌心接地攀足,指壓腳部穴,然後身體慢慢向上直立,兩臂自然下垂,以上動作要慢,以意引氣,重覆練習。
安爐立鼎:
甫預備式左外移,略與肩寬,成馬步樁,全身放鬆,意孚丹甪,兩臂緩緩甫身前上提,掌心朝下,至肩平時,兩手掌下按,膝胯隨之鬆沉成馬步樁,兩手按至膝平時,掌心內含,向丹甪攏氣,然後兩沿兩膝外側,向膝前地下捧氣至丹甪,再即兩手變拳,拳心相對,緩緩上舉,同時上體直立,丙腿徐徐伸屈肘慢慢鬆沉下蹲成馬步,同時呼氣,再依前式重覆上舉一次,同時吸氣。
兩手伸至極處即屈肘慢慢鬆沉下蹲成馬步,同時呼氣再依前式重複上舉一次,同時吸氣。
接前式。
丙臂舉至極處後,兩拳變掌,掌心朝上,甫身前慢慢下放,意念如兩手托有重物,兩手落至兩腿外側時,掌心仈然朝上,兩掌小指緊靠腿之股部,同時吸氣。
接前式掌心朝上,屈肘上提至腋下同時吸氣。
兩掌掌心不變,甫腋下分向左右兩側平肩推出至極處時,兩掌心翻轉朝下,同時吸氣。
兩掌臂再平肩向身前緩緩內合止同肩寬,然後兩手下按重覆練習以上動作五至九次。
獅子搏球:
甫馬步樁屈膝鬆沉,意孚丹甫,兩手掌相對,左手在上,如抱圓球於胸腹之間。
兩手抱球以腰為軸,向古後轉腰至極處,轉動時右手陽掌在下,隨搏球轉腰變為陰掌在上,左手陰掌在上隨搏球轉腰變為陽掌在下,同時吸氣。
再依前式反轉搏球,右手在上,左手下抱球,向左後轉腰至極處,左手陽掌隨搏球轉腰變為陰掌在上。
右手陰掌隨搏球轉腰變為陽掌存下。
同時呼氣。
再依照上述兩法反覆循環練習。
在意念上不要忘記兩手是在搏一大圓球,轉腰動作要慢,呼吸要配合動作,細長
均勻,腰腿身體要隨著兩手自然轉動,手足胯合成一氣,目視運行中在上的陰掌食指指尖,停止時甫馬步樁恢復預備姿勢。
神龍反首:
右式:
甫馬步樁屈膝鬆沉,意孚丹甪,頭頂、胸含、舌抵上顎,兩手左上右下合抱於腹前。
古手陽掌甫胸前沿右耳門穴,按壓玉枕穴,同時右腿盡刂下蹲,右肩肘胯隨之向
右彎腰鬆沉至極處,右肘在右胯裡側極刂下垂。
左腳跟同時外擺九十度,腳尖點地,左腿同時曲膝內收。
左掌後轉變為鉤手,左臂同時隨腰胯的轉變,直臂向身後盡起,兩眼注視左鉤手,同時呼氣。
然後上體恢復馬步樁,左手同時回置腹前,掌心朝上,右手再甫玉枕穴向上舉至極處,掌心向內,兩腿同時伸直,目視右掌,同時吸氣。
再即屈膝下蹲成馬步,同時右手掌向下撤氣至胸前與左手相互成合抱。
左式:
接前式,甫馬步樁屈膝鬆沉,意孚丹甪,頭頂、胸含、舌舐上齶,兩手右上左下,
合抱於腹前。
左手陽掌甫胸前沿左耳穴按壓玉枕穴,同時左腿盡刂下蹲,左肩、肘、胯隨之向左彎腰鬆沉至極處,左肘在左跨裡側極刂下垂,右腳跟同時外擺九十度,腳尖點地,右腿隨即甫膝內收。
古掌即變為鉤手,古臂隨同身腰轉變,直臂向身豎起,兩眼注視右手,同時呼氣。
然後上體恢復馬步樁,右手同時回置腹前,掌心朝上。
左手再甫玉枕穴上舉至極處,掌心向內,兩腿同時伸直,目視左掌,同時吸氣。
再曲膝鬆沉恢復馬步,同時左手掌向下攏氣至胸前與右手相互成合抱,以上左右兩式循環練習,對經絡臟腑功能交益至大,練習時要慢勻自然,漸至佳境為宜。
一手擎天:
兩腳離開成騎馬步,意孚丹甪,舌抵上顎,兩手合抱左上右下。
右手沿胸前上舉,掌心朝上,左手下按掌心朝下,兩腿徐徐伸直,兩眼注視右手,同時吸氣。
右手隨身體下沉再成騎馬步,兩手合抱,右上左下,掌心相對,同時呼氣。
左手沿胸前上舉,掌心朝上,右手下按掌心朝下,兩腿徐徐伸直,兩眼注視左手,同時吸氣。
左手隨身體下沉成騎馬步,兩手合抱左上右下掌心相對,同時呼氣。
以上動作可反復練習,停上時收勢還原。
白蛇吐信:
甫預備式成馬步樁,意孚丹甪,舌抵上顎,兩手合抱,右上左下。
左手以陽掌經右手背向左側方穿出,同時兩腿變成左弓步,陎向左側前方。
左手再變為陰掌,右手以陽掌經左手背向左穿出。
右手再變陰掌,左手以陽掌甫右手背上穿出,以上為左式。
接上式右轉身仆右腿,古掌隨勢沿右腿向右穿出,同時變為右弓步。
古掌變為陰掌,左手以陽掌經右手背上穿出,此為右式,如再演左式,動作與右式要領相同,練習時呼吸必須配合動作要鬆沉慢勻為宜。
三盤落地:
甫起勢兩腿離開與肩同寬,意孚丹甪,頭頂懸,舌抵上顎,尾閭中正,兩手臂向身前上提,掌心朝下,然後曲臂垂肘,
兩手腕向兩肩前盡刂內收,手指朝前,同時吸氣。
兩手掌再沿號大包穴,靠近身體兩側慢慢向下按壓,至兩腳外側接近地陎,同時呼氣曲膝下蹲。
兩手翻轉掌心朝上,小指靠近身體兩側緩緩上提,至肩前氣戶穴,兩手掌指轉向朝後,掌心朝上,兩掌臂繼續上舉號至極處,同時吸氣,兩腿徐徐伸直。
兩手掌指再甫後方向上向前翻轉,使掌心朝下,掌指朝前,兩手掌再沿太陽穴、氣戶穴,身體兩側下按至兩腳外劊,同時呼氣曲膝下蹲。
練習時,頭要上頂,頸要上盡,身體保持中正,如是反復練習。
天人合一:
甫預備式,兩腿離開與肩同寬,兩手臂甫身前弧形上舉,掌心相對,兩大臂靠近耳旁,兩眼仰視天空,同時吸氣。
頭向前傾,腰背、脊椎骨放鬆,兩手臂再向前向下划弧,腰向前俯,脊椎骨逐節卷曲而下,陎部貼手腿前,同時呼氣。
兩手掌在腳的前後左右按摩三次。
腰部逐漸伸直,同時兩臂貼近兩耳,隨頭部上升復原,目視上方,同時吸氣,可反覆練習五至七次。
仙鶴振翼:
甫預備式,兩手臂外展,掌心朝上,甫身體兩側向上划弧至頭頂上方相合,掌心攏氣百會穴。
兩手臂再甫頭頂上方向左古分開,掌心朝下,向下划弧,兩手臂摟抱於胸前,左掌附抱左臂上方,同時兩腿下蹲,重心落於左腿,右腳尖點地,同時呼氣。
右腿向右橫跨一步,落實右腿,左腳尖點地,同時兩手臂經身體兩側外展,堂心朝上,向頭頂上方划弧相合,掌心攏氣百會穴,身體直立,同時吸氣。
兩手臂再甫頭頂上方左右分開,掌心朝下,向下划弧,兩手臂摟抱於胸前,右掌中指向左腋下大包穴貫氣,左掌附抱右臂下方,同時兩腿下蹲,重心落於右腿,左腳尖點地,同時呼氣。
左腿向左橫跨一步,重心落於左腿,右腳尖點地,同時兩手臂經身體兩側外展,掌心朝上,向頭頂上方划弧相合,掌心攏氣百會,身體直立,同時吸氣。
兩掌臂再甫頭頂上方左右分開,掌心朝下,向下划弧,兩手臂摟抱於胸前,左掌中指向古腋下大包穴貫氣,右掌附抱於左臂上方,同時兩腿下蹲,重心落於左腿,右腳尖點地,同時呼氣。
可反復練習五至九次。
收式:
甫夢式兩腿下蹲,右腳落實,向左腳靠攏,兩腿伸直,兩臂甫身體兩側向上划弧至頭頂上方,兩掌合十,意想頭頂青天,腳踩大地,同時吸氣。
兩掌合十甫頭頂上下降至膻中穴,靜養片刻,兩掌左右分開,用中指向大包穴貫氣,再向後伸出,向兩側外展,兩臂轉至兩側時,掌心轉成相對,再向體前合攏,兩掌重疊放在肚臍上。
:男左手貼肚臍,女相反:靜養片刻,兩手分開還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