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辐照食品现状及相关法律法规
- 格式:ppt
- 大小:975.00 KB
- 文档页数:30
摘要:本文对食品辐照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概述,着重介绍了辐照技术在食品贮藏加工应用中的优势,并展望了该项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辐照食品;现状;前景食品辐照技术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灭菌保鲜技术,是以辐射加工技术为基础,运用x射线、γ射线或高速电子束等电离辐射产生的高能射线对食品进行加工处理,在能量的传递和转移过程中,产生强大的物理效应和生物效应,达到杀虫、杀菌、抑制生理过程、提高食品卫生质量、保持营养品质及风味、延长货架期的目的[1,2]。
有关专家预言,随着国民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辐照食品在我国的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1 辐照食品研究现状在我国人们的消费中,"吃"的比重占50%以上。
由于我国人多地少,食品的生产和加工技术水平低,要使十几亿人吃饱、吃好,吃得安全、卫生、营养、方便,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农产品数量大幅增加,基本生活物质得以满足,正在从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过渡,人们的食品观念和食品结构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食物的品质、卫生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国际贸易中有关税壁垒更有技术壁垒,这就对食品生产提出了更高的技术要求。
因此减少虫害和霉变腐败造成的损失、延长储存期和保鲜时间、提高食品卫生质量、减少能耗和化学药物残留及环境污染等,已经成为食品生产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全世界已有42个国家和地区批准辐照农产品和食品240多种,年市场销售辐照食品的总量达20多万t。
辐照食品种类也逐年增加,截止2005年我国辐照食品种类已达7大类56个品种。
7大类产品分别是辐照豆类、谷物及其制品;辐照干果果脯类;辐照熟畜禽肉类;辐照冷冻包装畜禽肉类;辐照香辛料类;辐照水果、蔬菜类;辐照水产品类。
据有关统计表明,2005年我国30万居里以上的商用γ辐照装置已达84座,功率5kw以上的电子加速器已达83台。
食品辐照技术已成为传统食品加工和贮藏技术的重要补充和完善[5]。
辐照加工的基本现状与发展思路一、蓬勃发展的辐照加工业辐照加工业是在核技术的农业应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技术,是核技术民用中的一项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较显著的重要产业。
辐照加工,就是利用电离辐射(目前多指钴60-γ射线和电子辐照加速器产生的电子束)与物质作用发生的物理效应、化学效应和生物效应,对物质和材料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
发展至今,辐照加工主要包括有辐照化工应用、辐照食品与药品应用、医疗用品消毒灭菌的应用,以及“三废”的辐射处理。
辐照加工业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至今,已由技术研究阶段发展到工业规模辐照和商业化应用阶段。
在该产业上,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上少有的、发展得较好较快的国家之一。
其突出特点是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联。
目前,在中国辐照加工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工业产业。
据统计,截止2000年,投产的大型辐照装置有55个,小型辐照装置有82个,设计装源总容量达40MCi(15x1017Bq),实际装源总量已达18MCi(6.7x1017Bq),分布25个省币的40多个城币。
另有电子辐照加速器52台,总功率近3000KW。
辐照产品的年产值在70亿元以上。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辐照加工业仍有一定的差距,这表现为:辐照装置规模比较小,自动化程度偏低,辐照产品品种较少,加工能力有限。
二、进一步发展辐照加工业的思考不同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共同规律,一是永无止境,二是越来越完善,三是每总结一次都将推动其在新的起点上向前迈进一步。
根据这一规律,在辐照加工业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之际,笔者对如何进一步发展辐照加工业提出一些探索性的思考。
1、逐步实现依赖型的运作模式向创新发展型模式的转变所谓依赖型模式,就是特指辐照加工的对象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工农业产品的主动上门,甚至有时还指望工农业产品的某些指标,因其不达标而为辐照加工提供原材料。
而当工农业产品指标合格,不须辐照加工时,还会造成辐照加工装置的缺货、“断奶”现象。
这样,在主观和客观、有意和无意之间形成辐照加工对工农业产品来料加工的一种依赖性。
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研究和管理现状目前,世界上收获后的农副产品约1/4由于腐烂、霉变、虫害等而损失。
防止这种损失是确保食品供应所不可缺少的。
食品辐照可以抑制微生物繁殖、除虫除害,还可以延缓新鲜水果和蔬菜的成熟和发芽,提高食品的安全水平并延长保存期限。
随着对食品辐照的研究日益开展,食品辐照技术的有效性、安全性和无化学残留等优点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现就食品辐照的目的、经电离辐照加工后食品的变化、食品辐照加工的优势、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国内外应用和管理现状及其发展前景作一简要综述。
1 食品辐照的目的食品辐照技术如同食品冷藏、高温处理和化学处理等技术一样,能够去除食品中引起食品腐败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达到保障食品安全、延长食品货架期的目的。
辐照通常能杀灭食品中大多数微生物,但并不是所有微生物。
也就是说,辐照食品并不是灭菌食品。
如:用2~7 kGy的剂量进行辐照处理,能有效去除非芽孢形成的致病菌如沙门菌、葡萄球菌、李斯特菌和大肠杆菌0157:H7,不能杀灭引起肉毒中毒的病原菌肉毒杆菌。
2 经电离辐照加工后食品的变化食品辐照一方面是一种能够延长食品的货架寿命,增强食品安全卫生性的技术,另一方面,这种技术可以引起辐照食品的物理、化学变化和生物变化,从而影响食品的营养价值和感官特性。
研究表明,辐照引起的变化比烹调引起的变化小。
烹调引起的变化很明显,消费者很容易辨别。
而通常低剂量辐照后的食品变化不明显,不容易通过感官、气味或味道与未经辐照的食品区别。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各种方法,这些方法会降低某些营养成分的含量。
在低剂量辐照(<10kGy)时,这种营养成分的丢失检测不出来或不明显。
在高剂量辐照(>10 kGy)时,可监测出营养素丢失,但较烹调或冷藏小。
在低剂量时,大多数食品的感官和温度变化不明显,而在高剂量时,辐照食品的温度升高,并且出现感官的变化如异味、变褐色。
3 辐照食品的卫生安全性自开展辐照食品研究以来,许多国家都进行了耗资巨大的动物毒理实验,结果表明在通常照射剂量下,食物未出现致畸、致突变与致癌效应。
辐照保藏食品技术及其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我国的食品保藏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也在不断地进步,相比起传统的加热、冷藏、干燥、发酵、化学等等手法,辐照保藏也作为一种新兴的食品保藏技术映入视线。
食品的辐照保藏技术就是通过射线照射食品药品等,让其内部发展和成熟的部分发生改变,延迟食物的变质,对于物品的消毒杀菌防止发霉等等都具有很大的用途。
许多人听到辐照保藏就将其认为成是在食品中添加有害身体的物质进行保藏的技术。
河南杞县"钴60事件",把"辐照技术"这个陌生的专业字眼带到了公众面前。
那么什么才是辐照保藏技术呢,这是一种新兴的灭菌手段,针对于谷物、果蔬、肉类、中医药材等等的保藏都具有一定的贡献,在我国辐照保藏技术受到了广泛的运用,几乎占据了世界辐照保藏食品的三分之一。
这与许多民生报道中的为追求保质期而添加化学药物对身体有害的方式具有本质的区别。
食品辐照保藏技术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始出现,其最早仅仅作为食品消毒的一种手段,1958年美国制定了关于食品安全的修正政策才使全球对于辐照保藏的态度开始发生转变,随后通过联合国发布的辐照食品通用法则才使得辐照保藏技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起来。
在当今科学手段发达得今天,辐照保藏食品的数量也在逐渐增长,覆盖面积也不断扩大,已经成为许多食品药品企业保藏得常见手段。
我国得辐照保藏技术应用虽然不及外国的时期早,然而距今仍旧有较长的时期进行完善。
从最先的洋葱大蒜果蔬等物品再到肉类蛋类药品等等,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实验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系统体系,取得了较为优异的成果。
先进我国已经具备了数百座食品辐照装置,设计容量达到了数千万居里,拥有着全球三分之一的辐照食品的我国无疑是推动食品辐照商业化的很大助力。
辐照保藏手段相比较于其余手段能够减缓生长且不会产生别的变化,例如可以防止马铃薯大蒜等植物的发芽,可以减少蔬果药品的生虫发霉,这使得辐照曹沧技术已经十分普遍。
它就在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的食品药品质量提供着保障。
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正文:---------------------------------------------------------------------------------------------------------------------------------------------------- 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1996年4月5日卫生部令第47号发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保证辐照食品卫生安全,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以下简称《食品卫生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以下简称《放射防护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对食品辐照加工实行许可制度。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从事辐照食品生产经营的单位和个人。
第二章食品辐照加工单位和人员的管理第四条从事食品辐照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按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办法,取得食品卫生许可证和放射工作许可证后方可开展工作。
第五条申请从事食品辐照加工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辐照室有良好的通风设施,辐照室内臭氧和氮氧化合物的浓度低于国家《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的限值;(二)辐照室有多重安全联锁装置和剂量监测装置,对γ辐照装置还应备有迫降装置,并保证各种装置安全有效可靠;(三)有专业剂量测试人员、操作人员和防护人员以及卫生检验实验室和常规剂量计;(四)有辐照食品生产管理细则,工艺操作规程、安全守则,各类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等规章制度;(五)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食品辐照加工单位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向放射工作人员提供合格的卫生防护用品,指导其正确使用,并建立个人剂量档案。
从事辐照加工的放射工作人员必须遵守有关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并按要求配戴个人剂量计和报警仪。
第七条从事辐照加工的放射工作人员必须进行就业(上岗)前健康体检,就业(上岗)后的定期健康体检,并建立健康档案。
辐照食品发展现状辐照食品是通过辐照技术来保鲜、灭菌和杀虫的食品。
辐照技术是一种利用电子束、γ射线或X射线来处理食品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控制食品中的细菌、寄生虫和昆虫等有害微生物,延长食品的保质期,提高食品的安全性。
辐照食品发展现状如下:首先,辐照食品在一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成为常见的食品处理方法。
例如,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等国家已经广泛使用辐照技术处理食品,辐照食品在超市和商场中比比皆是。
这些国家和地区对辐照食品的安全性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评估,认为辐照食品对人体健康没有明显不利影响。
其次,辐照食品的种类逐渐增多。
最早被辐照的食品主要是谷物、调味品和干果等非易腐败产品,如今已经扩展到了肉类、海鲜、水果和蔬菜等易腐败食品。
辐照处理能够有效地杀死这些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同时保持食品的营养成分和风味。
另外,辐照食品在运输和贮存过程中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由于辐照技术能够杀死食品中的昆虫和害虫,减少食品被污染的风险,因此辐照食品在国际贸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同时,辐照处理能够延长食品的保质期,减少食品损耗,降低运输和贮存成本。
最后,辐照食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广泛认可。
辐照食品经过科学论证和实践检验,证实辐照处理对食品的营养成分和质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此外,辐照食品在国际食品卫生标准中获得了认可,如美国FDA、加拿大卫生部和世界卫生组织等都承认辐照食品的安全性。
总之,辐照食品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其主要优势包括延长食品保质期、杀菌灭虫、降低食品污染风险和减少食品损耗等。
面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挑战,辐照技术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了一种可靠有效的手段。
尽管需要继续加强对辐照食品的监管和监督,但可预见的是,辐照食品在未来的发展前景广阔。
食品辐照技术应用的国际标准--------------------------------------------------------------------------------i 1983年和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先后声明,辐射食品是安全的,不存在毒理学、营养学和微生物学问题。
在1984年食品法典委员会(CAC)通过了“辐照食品通用标准”及“食品辐照设施推荐规程”等标准后,食品辐照技术在处理抑制根茎类农作物的发芽、杀灭谷物及食品中的害虫及微生物、延长食品的货架期方面得到较为广泛的商业化应用,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批准了200多种辐照食品,年市场销售总量达30万吨左右。
食品辐照技术快速发展的趋势引起了国际组织特别是标准制定组织的重视,为了有序地指导“辐照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辐照作为一种检疫处理方法”这两方面的应用,CAC和国际植物保护委员会(IPPC)正在制定或修订有关食品辐照国际标准。
CAC“辐照食品通用标准”和“食品辐照设施推荐规程”fqCAC在1983年批准的“辐照食品通用标准”和“食品辐照设施推荐规程”奠定了食品辐照技术的合法性,但标准中规定辐照处理的安全剂量在10kGy以下。
随着食品辐照技术发展和应用研究的深入,该标准在1999年由国际食品辐照咨询小组(ICGFI)申请修订,在2003年得到正式批准。
在标准的修订过程中争议激烈,针对取消辐照处理10kGy的上限这一主要修订内容,欧盟、日韩等国家以辐照含脂肪食品产生的环丁酮类物质的安全性没得到证实以及10kGy以上剂量无实际应用为由,坚持不同意去掉10 kGy辐照剂量上限,而美国、ICGFI、菲律宾、中国等农产品出口国,认为辐照脂肪产生的环丁酮类物质没有安全性问题。
就10kGy 以上剂量的应用,代表们提到非洲用于长货架期食品,欧盟有些国家供应给低免疫能力病人的饭食,澳大利亚批准的30kGy辐照处理香辛料等事例表明,高剂量辐照还是有其应用市场的,认为欧盟等所坚持的观点没有科学依据,继续保留去掉“10kGy辐照剂量上限”将对食品辐照未来的发展不利,也会给某些国家由此设置贸易障碍提供理由。
我国辐照食品的发展和标准规范
1958年我国就成立了粮食辐照杀虫研究协作组。
到七十年代中期又恢复并扩大了研究。
1982-1985年在大量动物试验的基础上,在成都、北京、上海、郑州等地组织了382人的辐照食品综合人体试食试验。
结果表明:食用吸收剂量在10KG y以下的辐照食品对人体无异常影响。
1986年在上海召开的辐照食品国际会议上,我国正式公布了上述人体试验结果,从而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淋巴多倍体辐照改变之争,这是中国对世界食品辐照界的重大贡献。
1984年-1994年我国共批准了18种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表一);1996年正式颁布了《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1997年我国又率先颁布了六大类辐照食品的类别卫生标准并保留了以前的三项辐照食品国家标准(表二)。
2001年12月又公布了17个辐照工艺标准并于2002年3月1日起实施(表三)。
2006年12月和2007年9月农业部公布了3个辐照工艺标准并于2007年实施(表四)。
总之,这些法规的颁布为辐照食品的商业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表一、我国辐照食品卫生标准批准情况
表二、我国的辐照食品卫生标准(1997)
表三、辐照食品加工工艺标准。
CAC和部分国家地区辐照食品要求及标准辐照食品是指用钴-60、铯-137产生的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低于10MeV电子束辐照加工处理的食品,包括辐照处理的食品原料、半成品。
目前,全球很多国家为保障食品安全、延长食品货架期而广泛使用辐照技术,且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认可。
该种技术如同低温冷藏、高温处理和化学处理等技术一样,能够去除食品中引起食品腐败和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微生物。
日常所食用的猪肉、鸡蛋、家禽、水果和蔬菜、调味品、种子、调料、谷物、软体动物和甲壳类等很多产品都经过辐照处理。
鉴于国内外对辐照食品的要求和标准不一,为合理应用辐照技术,避免不符合输入国家地区标准要求而造成损失,现将国内外有关辐照食品规定标准收集整理如下:一、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1.标准。
现行有效的标准是修订后的《国际辐照食品通用标准》和2003年修订的《食品辐照加工工艺国际推荐准则》。
主要要求是辐照食品的最大吸收剂量不应超过10kGy,确有必要除外。
2.标识要求。
1991年CAC批准的《预包装食品标识的国际通用标准》中规定了对辐照食品标识的要求。
二、中国1.规章标准。
按照卫生部1996年4月5日颁布的《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和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食品辐照通用技术要求》执行。
主要规定了食品(包括食品原料)的辐照加工必须按照规定的生产工艺进行,并按照辐照食品卫生标准实施检验,凡不符合卫生标准的辐照食品,不得出厂或者销售。
严禁用辐照加工手段处理劣质不合格的食品。
一般情况下食品不得进行重复照射。
辐照食品包装上必须同意标识,散装的必须在清单中注明“已经电离辐照”。
2.具体例子。
制定了六大类辐照食品的卫生标准以及17个产品的辐照工艺标准。
如《辐射香辛料卫生标准》,规定对香辛料类辐照吸收剂量不大于10kGy,最小外包装粘贴标志“辐照香辛料”。
《辐照猪肉卫生标准》,规定辐照猪肉总体平均吸收剂量为0.65kGy。
《辐照新鲜水果蔬菜类卫生标准》中规定新鲜水果蔬菜总体平均吸收剂量不大于1.5kGy,具体规定了17种典型产品,包括大蒜、生姜、刀豆、苹果、荔枝等。
质量控制1 我国辐照食品的质量安全管理现状1.1 管理措施不足,辐照食品市场混乱《辐照食品卫生管理办法》是我国当下针对辐照食品进行管理和监督的主要法规,但是对于辐照食品生产和加工的内容却未详细规定,一部分细节问题难以找到相应的标准,进而在处理过程中也难以将管理工作贯彻落实,导致辐照食品质量管理可行性和可靠性不足[1]。
我国辐照食品在近几年中的发展速度非常快,但是快速发展进程中存在大量隐患问题未能够得到良好解决[2]。
例如,一部分企业并不清楚辐照食品行业的发展要求和趋势,仅仅为了经济效益进行生产和经营。
行业内部的管理模式滞后、管理效率较低,对企业自身发展、社会行业建设均具有消极影响。
由于国家和政府机构的职能分配不是十分完善,且辐照站并不是一个单一化的食品生产厂家,作为参与食品生产的一个单独部门,在我国的相关监督管理机制中难以找到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
1.2 监管手段不力,辐照食品质量堪忧在我国市场中的监管制度未形成全国统一的“硬性标准”。
在国内市场中,随意增加辐照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增减辐照计量、改变辐照标识等事件比比皆是。
鉴于此能够看出,我国辐照市场需要实事求是、敢于纠正的监督管理人员,更需要科学的检验技术与检验手段,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保证我国辐照食品安全。
1.3 鉴定标准不一,辐照食品贸易失衡辐照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级的食品检验监督机制,保证检验机构工作运行能够秉承科学性、有效性、公正性,力求检验的每一个流程都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检验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检验水平也有待提高,一部分工作人员并未掌握专项检验知识,盲目实施检验工作会造成产品质量不高,继而影响我国辐照产品进出口贸易和我国行业发展状态。
然而我国当下的辐照食品检验机构主要是农业辐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其鉴定和检验的种类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且辐照食品检验需要配置专业性较强的设备,当下检验中心配置的设备也难以满足多样化的检验标准,不利于我国辐照产品的质量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