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 繁殖 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99.38 KB
- 文档页数:17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第四单元繁殖12.用种子繁殖1.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它能萌发成新的植株与种子的结构是密不可分的。
2.种子是有生命的。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适合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3.一粒完整的种子,它的内部分为子叶、胚芽和胚根三个部分。
4.种子各部分的作用如下。
种皮:保护种子。
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
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叶。
子叶:提供或转运营养物质。
5.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
问题一: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假设:根都会向下长。
实验设计:①选几颗蚕豆种子放在水中浸泡几小时。
②向瓶内倒水,使水位达到1厘米。
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
③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壁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
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
④几天以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实验结论:种子在萌发时,根向下生长,芽向上生长。
思考:瓶中小苗的生长有什么共同之处?经过实验,我们发现瓶子中的蚕豆不管是横着放,还是竖着放,他们的根都是向下生长,芽都是向上生长。
问题二: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假设:葵花子埋在10厘米深的土里更容易出苗。
实验设计:①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②2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③把坑填平,做好深度标记。
④10天后,观察哪些深度的种子发芽了,哪些没有发芽。
记录葵花子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出苗的打“√”)实验结论。
一般来讲,葵花子出苗土深是由葵花子的长度、土壤硬度等因素决定的,通常情况下,土深超过4厘米,葵花子就很难出苗。
6.各种各样的植物,它们传播种子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凤仙花是借助果皮的弹力传播种子的;蒲公英是借助风传播种子的;椰子是借助水传播种子的;野樱桃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野樱桃的种子果皮肥厚多汁,小鸟比较喜爱吃,小鸟吃进野樱桃的果实,会排出种子。
鬼针草是借助动物传播种子的,因为鬼针草种子的外面长着尖刺,可以挂在动物的身上,利用这一点,鬼针草才得以传播种子。
最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用种子繁殖》精美教案认真听猜测观看提出有关种子(3)使用方法:大拇指和食指放在镊子的夹合处,镊柄位于掌心,轻轻用力,镊头夹住物体。
(4)练习:用镊子夹纸屑,或其他小东西。
4. 观察发现单子叶植物种子:种子有1枚子叶双子叶植物种子:种子有2枚子叶 5、种子是有生命的。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生命,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胚是构成种子最重要的部分,由胚芽、胚根和子叶等组成。
种子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明确:种皮:保护种子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 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叶 子叶:提供或转运营养物质 二、种子的萌发1. 种子的发芽过程是怎样的?播放视频:双子叶植物种子的发芽过程 2. 种子的萌发有什么特点?需要什么条件? (1)实验1① 问题: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2)镊子结构: 练习使用萌发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解决一些播种技术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作出假设准备实验操作 回答 做一做作出假设准备 实验操作 ② 请做出假设。
③ 实验材料:干蚕豆、广口瓶、纱布 ④ 实验设计♦选几颗饱满蚕豆种子放在水中浸泡几小时,加快发芽速度。
♦向瓶内倒水,使水位达到1厘米。
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
♦倒放的,有横放的。
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
♦几天以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④ 思考:瓶中小苗的生长有什么共同之处?明确:根都是向下生长。
⑤ 学生活动手册第11页按不同的方向摆蚕豆种子,观察它们的萌发情况(分别用黑笔和绿笔画出根和芽的生长方(2)实验2① 问题: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 ② 请做出假设 ③ 实验材料:葵花子、水、瓶子、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 ④ 实验设计:♦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每两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把坑填平,标记好深度。
♦10天后,观察哪些种子发芽了,哪些没有发芽。
四年级科学下册12.用种子繁殖(苏教版)基础知识梳理1.种子是有生命的。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新生命,只要落在合适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2.种子是绿色开花植物所特有的器官,是由完成了受精过程的胚珠发育而成的。
种子通常包括种皮、胚和胚乳三部分。
(1)种皮:坚韧,能够保护种子的内部结构。
(2)胚包括子叶、胚根、胚芽、胚轴四部分。
蚕豆种子的结构玉米种子的结构①子叶:储藏或转运营养物质,供胚发育需要。
有的种子有一片子叶,有的种子有两片子叶。
②胚芽:将来发育成茎和叶。
③胚根:将来发育成根。
④胚轴:连接胚芽和胚根的部位,将来发有成连接根和茎的部位。
(3)胚乳:储藏着营养物质。
①胚乳不是胚的结构。
②有些种子没有胚乳,如蚕豆种子、菜豆种子等。
3.蚕豆、黄豆、油菜等植物的种子有两片子叶,这类植物叫双子叶植物;玉米、小麦等植物的种子只有一片子叶,这类植物叫单子叶植物。
实验: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问题一:把蚕豆种子按不同的方式摆放,根都会向下生长吗?实验步骤:①选几颗蚕豆种子在水中浸泡几小时;取一玻璃瓶,向瓶内倒水,使水面距瓶底大约1厘米;将纱布弄湿后贴在瓶壁内。
②将种子摆放在纱布和瓶壁之间,有正放的,有倒放的,有横放的。
把瓶子放在温暖的地方。
③几天后,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
实验现象:种子在萌发时,先长出根,根迅速向下生长,然后长出芽(茎、叶),芽向上生长。
实验结论:无论种子按什么方式摆放,根都是向下生长的,芽都是向上生长的。
※问题二:葵花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实验方法:①选择10多粒差不多大小的葵花子,放在水中浸泡半天。
②2粒葵花子为一组,尖头朝下分别插入不同深度的湿润松软的土里。
③把坑填平,做好深度标记。
④10天后,观察哪些深度的种子发芽了,哪些深度的种子没有发芽。
埋种深度/厘米实验记录:编号埋种深度/厘米1 2 3 4 5 6 ……第1组第2组√第3组√……实验结论:种子埋在土里太深不利于植株发芽长叶,太浅不利于植株吸收营养。
新苏教版(2021年春)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全册知识点新苏教版(2021)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学设计目录1 冷热与温度 2 2.热胀冷缩12 3.水受热以后19 4.水遇冷以后29 5.地球38 6.月球(第一课时)46 6.月球(第二课时)52 7.太阳60 8.太阳钟67 9.庞大的家族77 10. 养昆虫(第一课时)86 10.养昆虫(第二课时)91 10.养昆虫(第三课时)97 11.探究昆虫的奥秘104 12 用种子繁殖110 13.用根、茎、叶繁殖116 14.动物的繁殖122 15.生物与非生物128 16.动物的庇护所133 17.环境变化以后139 专题学习像科学家那样146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154 1 冷热与温度【课标落实】 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忄生能;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 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动物的繁殖》说课稿5一. 教材分析《动物的繁殖》是小学科学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14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繁殖方式,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不同动物的繁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于动物的特征和习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动物的繁殖方式,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繁殖方式。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繁殖方式。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思考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繁殖方式。
2.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动物的繁殖特点和繁殖方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观察、讨论、讲解、实验等教学方法,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动物的繁殖方式。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繁殖行为,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动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不同动物的繁殖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4.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繁殖实验,加深学生对动物繁殖方式的理解。
5.总结环节:通过讲解和讨论,引导学生总结和归纳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巩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6.拓展环节:通过视频和阅读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繁殖行为的意义,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突出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和特点,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采用课堂观察、学生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主要评价学生对动物繁殖方式的了解和掌握程度。
九. 说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我将对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改进和提高。
题目:动物的繁殖科学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了解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繁殖过程。
2. 掌握动物的生殖器官及其功能。
3. 培养学生对动物繁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 动物的生殖方式和繁殖过程。
2. 动物的生殖器官及其功能。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对动物繁殖的认识和理解。
2. 生殖器官及其功能的简单解释和说明。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相关内容。
2. 幻灯片、图片和视瓶资料。
3. 模型或实物动物生殖器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瓶,引起学生对动物繁殖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学习生殖方式和繁殖过程(1)简单介绍动物的生殖方式,包括卵生、胎生和卵胎生。
(2)用幻灯片或视瓶展示动物的繁殖过程,引导学生了解动物的受精和胚胎发育过程。
3. 认识生殖器官及其功能(1)用模型或实物动物生殖器官,让学生观察和了解动物的生殖器官。
(2)简单说明生殖器官的功能,如生殖细胞的产生和传输。
4. 拓展延伸设置小组活动或讨论环节,让学生积极思考和交流,进一步了解动物的繁殖问题。
六、教学反思通过此次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动物的繁殖问题有一定的好奇和兴趣,但对生殖器官及其功能理解较为困难。
下一步需要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巩固和拓展,多设置互动环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从而更好地掌握动物的繁殖知识。
七、教学总结通过本次动物繁殖的教学,学生对动物生殖方式和繁殖过程有了初步了解,对生殖器官及其功能也有了一定认识。
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深入探讨动物的繁殖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
以上是我根据题目和内容为您撰写的动物的繁殖科学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八、师生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动物的繁殖问题有一定的好奇和兴趣,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了许多关于动物繁殖的问题。
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有针对性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了解动物的繁殖方式和过程,激发他们对动物繁殖科学的探究兴趣和学习热情。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第四单元繁殖14动物的繁殖1.教学内容本课按照动物繁殖行为的先后顺序,采用递进式的逻辑结构,展开三个部分的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动物繁殖行为的基本过程后,组织学生开展第一个活动,即:利用配图,引导学生交流动物求偶的方式,并说明动物在求偶后交配,会以不同的方式产生后代,为下面内容的展开打下基础。
第二部分,指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排序活动,结合教材的介绍,认识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卵生和胎生。
这部分包括两个活动:活动一,认识卵生。
教材首先结合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打开的鸡蛋,找蛋黄上的小白点,并借助卡通人物之口说明受精鸡蛋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受精的鸡蛋才能孵出小鸡,然后用图片呈现受精鸡蛋发育成小鸡的过程,这样就以鸡为例展现了卵生的繁殖方式。
活动二,认识胎生。
教材展现人的胚胎发育的阶段性图片,让学生把这些图片按照发育的先后顺序排列,指导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胎生的繁殖方式。
最后,教材集中介绍了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形成对动物卵生与胎生的总体认识。
第三部分,组织学生阅读一些动物哺育后代行为的资料。
以帝企鹅站立着用体温孵化卵为例,介绍动物的护卵、孵化行为;以亲鸟喂食和北极熊、沙丘鹤传授孩子生存技能为例,介绍动物的哺育行为。
2.教学目标能提取图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
知道动物的两种主要繁殖方式。
针对观察和排序的结果,说出一些动物繁殖的方式和特点。
3.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动物繁殖的一系列复杂行为。
难点:看图片猜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孩子。
4.教学准备教师材料:介绍动物求偶的视频资料、动物繁殖图卡、鸡繁殖图卡、胎儿发育图卡。
学生分组材料:受精的鸡蛋、未受精的鸡蛋、玻璃碗。
5.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部分植物的繁殖是先开花,然后再受精发育成果实,果实里的种子散播到远处去,遇到适宜的环境新的生命就开始了。
那动物呢?动物是怎样繁殖自己的后代的呢?板书课题:14动物的繁殖二、新课学习活动一:交流动物的求偶方式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关繁殖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看看这些动物正在做什么,和繁殖后代有什么关系呢?出示课本41页的四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了解这四幅图片上分别画了哪4种动物?他们是在干什么?(求偶)出示:在自然条件下,大多数动物通过雌雄结合产生后代。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设计第四单元(12-14课教案)12.用种子繁殖【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设计、探究、制作、阅读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2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
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12.3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的实例。
【教材分析】《用种子繁殖》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繁殖》的第一课。
通过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多样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本节课学生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多种途径奠定基础。
通过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生命周期有一定的认识,对植物的种子并不陌生,也曾探究过种子发芽的条件,这对本节课学生探究种子萌发胚根的生长方向、埋土深度等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并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与种子萌发成的植株之间的关系。
第四单元繁殖第14课动物的繁殖一、我会空题1动物的繁殖包括、、以及等一系列复杂的行为,这些行为都是动物与生俱来的本领。
2列举一些动物的求偶方式: 、、弹涂鱼“跳舞”、雄蛙鸣叫。
3一般我们通过“照蛋法"来进行区分受精过的鸡蛋和未受精过的鸡蛋具体操作为用强光照射鸡蛋,看其中是否有一个小暗点,有小暗点的为,没有小暗点的为。
4打开一颗生鸡蛋,可以看到蛋黄上面有一个,这是,它是鸡宝宝生命的开端。
5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是的。
常见的动物繁殖方式有两种,即和。
二、我会选择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丹顶鹤跳舞的行为属于鸟类繁殖行为中的。
A求偶 B育雏 C交配2像猫或狗等动物的繁殖方式跟蚕不一样,属于。
A卵生 B胎生3下面不属于卵生的动物是。
A鱼类 B昆虫 C哺乳动物4下列动物的繁殖方式和熊猫一样的是。
A喜鹊 B蜜蜂 C蝙蝠5家燕喜欢把自己的“家”建在。
A屋檐下 B大树上 C石缝间6“蜻蜓点水”实质上是蜻蜓在。
A嬉戏 B产卵 C求偶7把动物根据繁殖方式区分开来的方法叫。
A汇总 B总结 C分类三、我会判断对错。
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1卵生动物一般用哺乳的方式喂养小动物。
2动物的很多活动是为繁殖做准备的。
3乌龟、蝴蝶、河马、蜗牛等都是卵生动物。
4人类的繁衍方式是胎生。
5上树掏鸟蛋会毁坏动物的“家”。
四、连线题1把下面的动物与对应的类别用线连起来。
蛇蚕苍蝇蜗牛乌龟兔子蝴蝶卵生动物胎生动物2将卵生、胎生与各自的特点用线连起来。
胎儿的营养来自卵生下来就是小动物的样子有哺乳行为卵生胎生来自母体生下来是卵的样子只有少部分有育幼行为五、简答题举例说明什么样的繁殖方式叫作卵生,什么样的繁殖方式叫作胎生。
力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豹猫的体型略比家猫大,它是夜行性动物,主要生活在植被茂盛的树林中,在树上活动灵敏自如,以鼠类,兔类、蛙类等为食,也吃浆果和部分嫩叶。
雌豹猫每胎产2-4仔,哺乳期持续3-9个月。
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用根、茎、叶繁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用根、茎、叶繁殖》是新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的一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繁殖方式,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了解植物的根、茎、叶是如何进行繁殖的。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引导学生探究植物的繁殖奥秘,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探究能力,对身边的植物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植物的繁殖方式,尤其是根、茎、叶的繁殖,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深入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根、茎、叶繁殖的方式。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培养自己的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植物的根、茎、叶繁殖的方式。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深入理解植物的繁殖过程。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观察法、实践法和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植物标本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植物的根、茎、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学生分组观察植物的根、茎、叶,了解其结构特点,探讨其繁殖方式。
3.讲解:教师讲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的繁殖过程。
4.实践:学生动手实践,尝试用植物的根、茎、叶进行繁殖。
5.总结: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植物的繁殖方式和过程。
6.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植物的其他繁殖方式,如种子繁殖。
七.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八.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将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过程性评价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探究过程、实践操作和讨论表现来进行,终结性评价则通过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来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
12.用种子繁殖【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设计、探究、制作、阅读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科学探究目标: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与书本;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2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
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12.3动物会给植物的生存带来影响。
列举动物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的实例。
【教材分析】《用种子繁殖》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繁殖》的第一课。
通过一年级下册《动物与植物》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多样性有了一定的认识,这为本节课学生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多种途径奠定基础。
通过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的学习,学生对植物的生命周期有一定的认识,对植物的种子并不陌生,也曾探究过种子发芽的条件,这对本节课学生探究种子萌发胚根的生长方向、埋土深度等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解剖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并结合资料,让学生了解种子的结构与种子萌发成的植株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提出有关种子萌发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在解决一些播种技术问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种子萌发的特点和条件。
第三部分,分析并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认识每种果实都有它独特的传播种子的方式,以便种子获取更大的生存机会。
第四部分是第三部分内容的延续与拓展,指导学生观察一些种子,并猜测它们的特点与种子的传播方式有什么关系。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够提取实景和图片中的重要信息,知道种子的内部构造及其与萌发成的植株的关系。
2.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多种途径。
科学探究: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观察,发现种子内部构造的相似之处,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针对问题提出假设,探究种子萌发的一些特点和条件。
3.能够根据种子的外形特点,推测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
科学态度:1.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学会探究的方法,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和观点。
2.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能接纳他人的建议、观点,完善自己的实验探究方案。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意识到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开始的,应该珍惜生命,不损伤一草一木。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用种子繁殖的方式。
【教学难点】猜测种子的特点与其传播方式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蚕豆种子、葵花籽、苍耳种子、悬铃木的果球、放大镜、镊子、培养皿、玻璃瓶、纱布、水、土壤、盛土的容器、直尺、小木牌、毛皮【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观察图片,导入课题1.出示蚕豆和葵花籽图片。
提问:同学们,这些是什么?它们属于植物的哪一部分?2.学生回答:蚕豆和葵花籽,他们属于植物的种子。
3.追问:那种子有什么作用?4.学生回答。
5.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用种子繁殖”。
(板书课题:用种子繁殖)【设计意图:在三年级学生们学习过种子的相关知识,回顾旧知,与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建立联系。
】二、解剖种子,观察结构1.过渡:小小的一粒种子却可以发展成一株完整的植株,真神奇啊!这种神奇的力量其实就孕育在种子的内部,大家想看一看种子的内部结构吗?生:想2.谈话:要想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我们需要学习一门新“技术”——解剖种子。
怎样解剖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视频。
3.学生观看解剖视频。
4.提问:同学们觉得解剖的时候要注意哪些?5.学生回答。
6.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注意事项,提出要求:(1)用力要小,动作要慢。
(2)镊子的尖端不对人,以免伤到人。
(3)解剖结束,保持桌面整洁。
(4)观察并画出种子的内部构造,思考各部位的作用。
7.学生活动:解剖种子,观察结构。
8.汇报交流。
9.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图片,认识胚根、胚芽、子叶以及它们的作用。
种皮:保护种子。
胚根:发育成植物的根。
胚芽:发育成植物的茎、叶。
子叶:提供或转运营养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种子内部的兴趣。
视频出示解剖方法,直接明了,学生也容易掌握。
通过自主概括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讨论种子内部结构的发展,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三、探究种子的萌发情况1.过渡:种子是有生命的。
一粒种子就是一个生命,只要落在适宜的环境里,它就能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新的植物。
提出问题:(1)如果把种子按不同的方向摆,根都会向下长吗?(2)种子埋在多深的土里可以出苗呢?2.学生猜测。
3.提问: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你的猜想?4.小组讨论。
5.交流汇报实验设计方案。
6.在学生交流汇报的基础上提醒实验注意事项:(1)挑选大小基本一致、无病虫害、颗粒饱满的种子。
(2)放置种子的方向要不同,要用事先浸泡过的种子。
(3)控制埋种深度时,除了竖插法,还可采用掩埋法,即先挖出不同深度的小坑,竖放种子,然后回土,固定住种子。
7.提出活动任务:小组任选一个问题进行探究。
领取实验材料,课后操作,每天观察,完成活动手册记录,下次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两个探究实验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所以,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设计好实验,明确分工,课后观察记录,下次进行汇报。
】四、交流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1.出示教材图片。
提问:大多数植物繁衍后代要靠种子的传播。
图上这些植物你认识吗?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呢?挑你知道的说一说。
2.学生回答。
3.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并板书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借助果皮弹力:凤仙花借助风:蒲公英借助水:椰子借助动物:野樱桃、鬼针草4.提问:你还知道其它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吗?5.学生举例。
教师有意识地把传播种子方式相同的植物名称板书在一起。
(注意:如果学生说出来的植物教师不了解,暂时不要想当然地给予肯定或否定,应查找资料,然后作出正确判断。
)五、观察种子,猜测它们的特点与种子传播方式的关系1.出示悬铃木种子和苍耳种子。
过渡:瞧,这是悬铃木种子和苍耳种子。
请大家仔细观察,猜一猜它们是怎样传播种子的?2.学生观察种子。
提出要求:请你观察这些植物的种子,猜一猜它们的传播方式,并说明理由。
3.交流。
要点:不但要说出猜想,还要说出依据。
悬铃木:种子外长有冠毛,容易被风吹走。
苍耳:种子外长有带钩的尖刺,容易挂在动物的皮毛上到达远处。
4.总结: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特点,它们都利用了自身的特点,用不同的方式传播自己的种子。
六、总结拓展1.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学生交流。
3.拓展:课后完成探究种子萌发的实验。
【板书设计】12.用种子繁殖13.用根、茎、叶繁殖【课标落实】(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设计、探究、阅读等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初步了解动物和植物都能产生后代,使其世代相传。
科学探究: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在教师引导下,能对自己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果进行反思,作出自我评价与调整。
科学态度: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心,乐于参加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活动,并能在活动中克服困难,完成预定的任务。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尝试运用多种材料、多样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2生物繁殖后代的方式有多种。
描述有的植物通过产生足够的种子来繁殖后代,有的植物通过根、茎、叶等来繁殖后代。
描述和比较胎生和卵生动物繁殖后代方式的不同。
【教材分析】《用根、茎、叶繁殖》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繁殖》的第二课时。
通过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在我们周围;植物一般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因此植物通常会经历由种子萌发成幼苗,再到开花、结出果实和种子的过程。
植物利用种子的繁殖对学生来讲比较熟悉。
本课带领学生认识用根、茎、叶繁殖的植物,并且利用根、茎、叶种植植物。
本课教学内容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交流哪些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繁殖。
这也包括导入活动,让学生思考“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怎么繁殖”;引发学生猜想并讨论交流。
第二部分,探究环节,用根、茎、叶来繁殖。
包括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实践操作,种植一株植物。
接着利用视频资料了解利用根、茎、叶繁殖的其他植物。
第二个活动是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并做好观察记录。
通过后续的观察,学生能进一步知道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进行繁殖。
【学情分析】通过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植物的一生》的学习,学生已经直观地认识了植物的根茎叶的基本特征以及作用。
本课教学中要重点通过种植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植物可以利用根茎叶繁殖的概念。
在实验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明确关键点后,自己动手实验,并着重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及时记录等实验习惯。
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
但学生对于如何种植红薯等还是很陌生的,他们不知道如何挖土,把红薯整块还是割一块放入土里,他们都不清楚,需要老师强调。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能提取文字或图片中的主要信息,知道一些植物可以利用它的营养器官,即根、茎、叶来进行繁殖。
科学探究:1.能用红薯的根、菊花的茎、宝石花的叶来进行繁殖并展示成果。
2.能分析和交流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原因。
科学态度:1.体验用根茎叶培育植物的乐趣。
2.能坚持照料栽种的植物,留心观察,能实事求是地做好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