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能源政策对各自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比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汇率下跌之后:日元贬值的宏观经济启示》读书笔记目录一、内容概要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4)1.3 文献综述 (5)二、日元贬值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5)2.1 日元贬值的历程 (7)2.2 当前日元贬值的环境与特点 (9)2.3 日元贬值的国际比较 (9)三、日元贬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10)3.1 对日本出口的影响 (12)3.2 对日本进口的影响 (13)3.3 对日本国内物价的影响 (14)3.4 对日本经济政策的调整 (15)四、日元贬值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16)4.1 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 (18)4.2 对全球贸易的影响 (19)4.3 对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 (20)五、日元贬值的原因分析 (21)5.1 宏观经济因素 (22)5.2 政策因素 (23)5.3 结构性因素 (24)5.4 预期因素 (25)六、日元贬值的应对策略与政策建议 (26)6.1 货币政策调整 (28)6.2 财政政策调整 (29)6.3 结构性改革 (30)6.4 预期管理 (31)七、结论与展望 (33)7.1 研究结论 (34)7.2 政策启示 (35)7.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36)一、内容概要《汇率下跌之后:日元贬值的宏观经济启示》一书深入探讨了日元贬值及其背后的宏观经济因素,为读者提供了对货币制度、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的深刻见解。
书中开篇即指出,日元贬值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全球金融市场动态变化的一部分。
通过对比日本与其他国家的经济状况,作者分析了日元贬值的历史背景和当前形势,揭示了其背后的结构性问题,如贸易顺差减少、人口老龄化等。
在探讨日元贬值对国内经济的影响时,作者详细阐述了日元贬值对出口企业的利好作用,同时指出其对进口企业和整体经济的潜在风险。
作者还分析了日元贬值对亚洲其他国家及全球经济的影响,展示了日元贬值在全球经济中的连锁反应。
在货币政策部分,作者讨论了日本央行在应对日元贬值时的政策选择,包括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与调整。
日本泡沫经济与中国当前经济对比分析
熊名奇;米运生
【期刊名称】《商业研究》
【年(卷),期】2010(0)12
【摘要】近几年中国经济的某些现象与日本当年的泡沫经济颇有几分相似之处,如货币升值、房地产价格持续攀升,这使得人们担心中国经济能否如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后陷入长期低迷.但是,当前的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有许多的不同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金融自由化的程度不同、政府的重视程度及宏观调控措施不同、经济泡沫化的程度不同和经济增长的潜力不同,这种种的不同可以确保中国经济能够长期稳定的增长.
【总页数】5页(P87-91)
【作者】熊名奇;米运生
【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武汉,430074;华南农业大学,经管学院,广州,51064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14.45
【相关文献】
1.中国当前形势与日本当年泡沫经济的对比分析 [J], 马辉
2.中国经济现状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对比分析 [J], 田潇雅
3.日本泡沫经济及对中国当前经济的启示 [J], 周倩雯;徐倞;齐婉竹
4.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对比分析 [J], 张倩
5.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对比分析 [J], 张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日本、韩国能源发展政策及借鉴意义日本、韩国十分重视研究本国经济增长、能源发展、环境保护之间的关联状况。
两国都从本国的经济状况、环境制约条件等因素出发,综合制定了能源长期发展政策。
在较为完善的能源政策体系的指引下,不仅保持经济持续稳步增长,能源的利用效率也达到较高水平,大大减少了能源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这对我国完善能源发展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一、日本的能源发展政策(一)立足发展常规能源项目,大力推行能源构成多样化。
日本除大力发展火电、水电、燃油、燃气等常规能源项目外,还注重利用太阳能、风能、光能、燃料电池、氢能、超导能等新能源,积极开展潮汐、波浪、地热、垃圾等发电项目的研究工作。
同时,逐步加大核电在国家能源中的比重。
2002年,日本一度爆发核电站信任危机,但并未改变政府发展核电的决心。
政府重新调整能源开发促进税、调高石油和煤炭发电税而大幅减轻了核电税。
目前,日本共有51座核反应堆,发电量占发电总量的近40%。
(二)能源开发计划推陈出新,能源供应、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三者并举。
1973年的石油危机驱使日本采取政府、企业和大学三者联手的方式,协同解决能源开发问题。
1974年制定“新能源开发计划”(即阳光计划);1978年实施“节能技术开发计划”(即月光计划);1989年又推出“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
1993年三个计划合并为“新阳光计划”,其主要任务是致力于能源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以实现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003年又颁布《电力设施开发利用新能源特别措施法》,强制各电力公司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并强调必须满足环保要求。
(三)实行节能措施,大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1979年日本颁布《合理使用能源法》及实施细则与执行标准,明确各行业的节能目标。
1993年制定《节能支持法》,以促进能源合理利用和可再生资源利用。
日本无论国有企业、私人企业从1998年起都要完成每年提高1%能源利用率的政策性指标。
此外,政府对企业安装节能设备、采取节能措施、改进能源管理技术等,提供一定的支持性补贴和减税优惠。
中日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近年来,中日两个亚洲经济大国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日益突显。
受到全球经济的影响,两国在贸易、投资、技术创新等方面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同时也面临着激烈的竞争。
本文将讨论中日在经济领域的合作与竞争的现状及其对双方的影响。
一、合作领域1. 贸易合作中日贸易是两国经济合作的重要方面。
双方既是彼此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最大的贸易竞争对手。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中日贸易总额近年来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
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而日本是中国的第四大贸易伙伴。
两国之间的贸易合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机械设备、电子产品、汽车、化工等。
通过贸易合作,中日两国经济相互依存度不断增加,为推动两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机遇。
2. 投资合作中日在投资合作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合作。
根据数据显示,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的项目数量和投资额度居亚洲国家之首,而中国企业也在日本进行了一系列投资。
投资合作涉及多个行业,包括制造业、金融业、能源等。
通过投资合作,双方可以共享资源、技术和市场,加强产业链的合作,提高经济效益。
3. 技术创新合作中日两国在技术创新方面也有着密切的合作。
日本一直以来以其创新能力著称,而中国则是近年来技术创新的快速崛起者。
双方在科研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积极开展合作,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例如,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高科技领域,中日两国的企业和研究机构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二、竞争状况1. 产业竞争中日两国在某些产业领域存在着直接的竞争关系。
例如,在汽车、电子产品、航空航天等行业,中日企业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双方都希望在这些领域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争夺市场份额。
竞争的结果是双方都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选择。
2. 区域经济竞争中日两国也在争夺亚洲地区的市场份额。
作为亚洲两个最大的经济体,他们都希望在亚洲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两国之间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贸易和投资,在区域经济合作和自由贸易协定方面,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中日韩三国氢能产业政策及发展概况1日本1.1能源现状及氢能政策能源安全和环保问题一直是日本能源的核心关切。
日本的一次能源供给94%来自海外,原油的消费98%集中在汽车燃油领域,这些原油87%来自中东地区。
为了减轻对外部能源的依赖,日本一直把提高能源效率作为重要的手段,从政策和技术方面支持能源效率的提高。
但即使这样,仍然需要大量进口化石能源。
日本制定的目标是2030年温室气体排放比2013年减少26%(或者比2005年减少25.4%)。
根据巴黎协议的承诺,日本在205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减少80%。
氢能作为一种理想的清洁能源,可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日本的研究表明,如果从2020年开始建造发电系统使用氢气,到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减少近60%,同时也减少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使用。
2011年的福岛核事故加速了日本氢能的发展进程。
日本是世界上液化天然气进口大国,单位进口价格较高。
福岛核事故之前,日本的贸易顺差是稳定的,但核事故发生以后,化石燃料进口的激增几乎每年都使日本的贸易收支出现赤字。
自2010年以来,家庭电费和工业电费分别上涨了25%和39%。
日本的天然气发电价格是经合组织(OECD)国家里第二高的,2016年接近110美元/百万千瓦,工业电力价格也是第二高的,超过160美元/百万千瓦。
福岛核事故以后,日本的能源自给率一直维持在6%-7%的水平,原来在日本电力结构中占比30%的核电全部停运。
尽管日本政府正在重启核电,但这起事故使公众对核电的情绪急剧恶化,不仅阻碍了政府继续推动重启和建造更多反应堆,还加剧了日本能源未来重大决策的政治环境波动,目前只能靠增加天然气和煤炭等化石能源发电的比重来满足对能源的需求。
能源的对外依存度过高以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承诺,迫使日本加快寻找安全的替代能源,氢能试点不断铺开,氢能社会战略也应运而生。
日本是目前全球氢能应用开发最全面和最坚定的国家。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氢燃料电池技术探索,并逐步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支持氢能产业发展。
中国与日本经济发展环境的比较首先,中国和日本在政府的角色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产业政策的引导和调控,来推动经济发展。
而日本则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对较小。
中国政府通过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对经济产业进行布局和调控,使得经济发展方向更加有针对性和集中性。
而日本政府较少干预市场,更多地采用法规和法规的手段来保护市场的竞争,维护市场的公正和公平性。
其次,中国和日本在市场规模和人口结构上也存在较大的差异。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市场规模庞大,消费需求旺盛。
这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机会。
而日本则是一个发达国家,市场规模较小,人口稳定和老龄化较为严重。
虽然市场规模相对较小,但日本有着高消费水平和稳定的购买力,对高品质产品和新技术的需求仍然较高。
再次,中国和日本在产业结构上也存在差异。
中国经济以制造业为主导,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出口大国。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具有竞争力和优势。
日本则以技术和创新为核心,是世界上的科技和高端制造业巨头。
日本企业在汽车、电子、机械等领域具有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
两国在产业发展上的重点和特点存在一定的差异。
最后,中国和日本在外商投资和贸易开放程度上也有所不同。
中国自开放以来,推出了一系列吸引外资的政策和措施,对外商投资放宽了限制,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合作。
中国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国之一、而日本虽然也积极吸引外资,但政策相对保守,对外商投资有一定的限制。
日本在贸易开放上也较为谨慎,比较重视自主和保护国内产业。
总的来说,中国和日本在经济发展环境上存在一些差异。
中国政府在经济中的作用较大,市场规模较大且具有潜力,制造业发展较为突出,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
日本政府较少干预市场,市场规模较小但消费需求旺盛,技术和创新领域具有优势,外商投资和贸易开放程度相对保守。
比较中国与日本的国际收支状况并分析原因——以2007-2009年为例摘要: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本文借由2007-2009年度中日两国的国际收支情况来分析形成中日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及不同之处。
关键词:国际收支双顺差政策因素经济环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国际收支的定义是:“国际收支是一种统计报表,它系统地记载了在特定时期内一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进行,包括货物、服务和收入、对世界其他地方的金融债券和债务的交易以及转移项目。
”一国的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主要表现形式是统计报表,特定时期的国际收支是该时期国际交易的总体状况的具体反映,是一国经济决策中不可或缺的参考依据。
国际收支结构的相关理论主要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国际收支结构的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1993年出版了《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它在原来第四版的基础上进行了科学的修订。
第五版将整个国际收支划分为两大账户,即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
经常账户反映实际资源流动,资本与金融账户反映资产所有权的流动。
我国从1997年开始采用第五版的原理和格式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
根据国际收支账户框架及差额构成的特点,国际收支结构可分为以下模式:(1)经常账户逆差+资本账户顺差的差额平衡模式:(2)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的差额平衡模式:(3)两大账户均平衡的模式:(4)双顺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顺差):(5)双逆差模式(经常账户、资本账户均为逆差)。
中国2007年顺差(3718亿)+顺差(735亿)2008年顺差(4124亿)+顺差(463亿)2009年顺差(2917亿)+顺差(1448亿)日本2007年顺差(25万亿)+逆差(22万亿)2008年顺差(16万亿)+逆差(18万亿)2009年顺差(13万亿)+逆差(12万亿)由上所述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从2007-2009年度的国际收支均为顺差,即使在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依然实现了收支双顺差,且顺差总额维持在4400多亿左右。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对比分析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对比分析,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与日本泡沫经济的对比分析近年来,中国经济一直稳定增长,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这使人们不禁联想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泡沫经济。
但是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中日经济发展水平、宏观经济政策的不同等因素使中国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但中国要积极从日本泡沫经济中吸取教训,防范未然。
所谓泡沫经济就是指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上升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然而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接着是价格暴跌,最后以金融危机而告终。
实践表明,泡沫经济更容易发生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体中,同时这些经济体由于缺乏经验,银行体系不健全及风险意识差等原因,不能适时预警和妥善治理泡沫经济,使刚刚起飞的社会经济硬着陆。
中国和80年代的日本存在着很多程度上的相似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良好的宏观经济基本面状况2、巨额的外汇储备,本币面临强大的升值压力然而,不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宏观经济政策使中国不会像日本那样在泡沫经济破灭后低迷不前。
1、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日本泡沫经济出现在美苏争霸的时期,日本在石油危机冲击下经济依旧保持4.9%的增长,吸引大量的国际金融机构利用各种金融衍生产品投机日本市场,加剧了日本国内经济的泡沫。
而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呈现美、欧、日和新兴经济体国家多极鼎立的格局,避免全球资本单一追逐中国市场,防止大量热钱的流入,削弱了国内金融市场泡沫全面破发的可能。
2、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未来经济增长潜力不同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人均GDP也位于世界前列,国家的城市化水平高。
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只有4000美元左右,未来增长潜力巨大。
全球能源市场动态与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能源市场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各国政府的能源政策影响着全球的能源流动和价格趋势。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能源政策受到了全球的关注。
本文将介绍全球能源市场的动态以及中国的能源政策研究,探讨中国如何应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变化。
一、全球能源市场的动态1.1 石油市场石油作为全球能源市场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价格波动对全球能源市场的影响尤为显著。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下,石油价格虽然呈现稳步上涨的趋势,但其价格仍然相对较低。
此外,各国政府的政策也对石油市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美国政府的能源政策促进了页岩油产业的发展,这对全球石油市场的格局产生了巨大的改变。
1.2 天然气市场天然气作为一种更为清洁和环保的能源,其发展势头也越来越好。
各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也采取了促进天然气产业发展的措施,例如促进天然气的开采和输送,以及鼓励天然气的使用。
目前全球天然气市场的价格波动非常剧烈,但总体趋势呈现上涨态势。
1.3 可再生能源市场随着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发展势头日益强劲。
各国政府在政策制定方面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例如鼓励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和风能等的使用。
目前,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份额虽然较小,但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远期来看可以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二、中国的能源政策研究2.1 “绿色低碳”的能源战略中国政府采取了“绿色低碳”的能源战略,旨在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该能源战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二是大力推进清洁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例如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风力涡轮等;三是加强节能和能效方面的工作,例如鼓励能源的综合利用和资源回收利用。
2.2 加强能源国际合作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能源国际合作,参与各种国际能源组织和论坛,寻求国际能源合作的机会。
同时,中国也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与伙伴国互相交流,分享能源技术和经验,深化各种合作项目和计划。
当前中日关系对两国经济的影响刚申报人:邸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四日I摘要中国和日本古有渊源且两国毗邻,在两国的发展中必然存在政治、经济与文化联系。
两国的关系也一直时好时坏,经常因为领土主权等问题发生摩擦。
中日两国关系紧张将引起多种连锁反应并影响两国的方方面面。
鉴于此,本文以经济角度切入来研究中日关系的变化对两国经济的影响。
从中日两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中日间贸易往来,中日两国的相互投资等方面,揭示了两国间经济的重要性。
中日两国互为其进出口贸易的重要伙伴,两国的经济合作性远大于竞争性。
若中日局势紧张化,将对中日双方的贸易往来和经济发展带来极大影响。
关键词:中日关系;经济现状;经济联系;经济相互影响IIAbstractChinese and Japanese ancient origin and two adjacent, in thedevelopment of both countries have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links.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s been Hershey's bad, often because of territorial sovereignty issues such as friction. On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will cause a variety of chain reaction and the effect of both aspects.In view of this, based on the economic perspective to the study ofSino-Japanese relations changes on their economic effect. From Japan 's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situation, in day trade, Japan-China mutual investment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reveals the importance of. In Japan for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ing partner, the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re far greater than the competition. If Sino-Japanese tensions, the bilateral trad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rings great influence.Key Words:Sino-Japanese relations; Economic situation; Economic ties; Economic interaction3目录1.研究背景介绍 (1)2.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现状 (2)2.1中日两国经贸关系现状 (2)2.1.1中国出口贸易情况 (2)2.1.2日本经济现状 (4)2.2中日两国经济关系表现 (7)2.2.1中日贸易相互依赖 (7)2.2.2中日贸易互补性强 (8)2.2.3中国经济发展对日本贸易影响巨大 (10)4影响中日经贸关系的重要事件 (10)4.1日本教科书事件 (10)4.2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 (11)4.3钓鱼岛事件 (11)5中日关系紧张对两国经济的影响 (13)5.1对日本经济的影响 (13)5.1.1日本出口将面临沉重打击 (13)5.1.2日本汽车、机电、旅游等行业将失去部分中国市场 (13)5.1.3日本部分战略资源的供应将会受到影响 (14)5.2中国经济的影响 (15)5.2.1对出口的影响 (15)5.2.2对电子、汽车等行业生产的影响 (15)5.2.3对外商投资的影响。
中日能源政策对各自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对比分析
作者:李志远
来源:《中国市场》2019年第22期
[摘要]能源作为当代工业的基础性要素与部门产出及国民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同时,它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国防战略资源,能源的可获取程度及获取成本都关乎着一个国家的兴衰发展。
国家能源政策对于其开发和消费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进而作用于国民经济发展。
此文通过对中日两国不同制度及发展阶段的情况下所采取的能源政策与其国民经济发展的联系进行一些深入研究,目的在于为能源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日比较分析;经济增长;能源政策
1 引言
能源是工业发展的基础,也是人民生活的必要消耗。
当经济处在发展初期,支持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制度与政策,能够较好的保障工业发展进程,从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而当能源的供应不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时,尤其是在当今民众环保意识日益增强的社会环境下,各国的能源政策逐渐倾向于考虑节能与环保之上。
而相较之下,日本作为我国的邻国,在工业发展状况等方面与我国有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将两国能源政策进行一定的比较能够给予我们一些制度决策上的借鉴与收获。
2 模型构建和理论假设
2.1 模型构建
因为每一个行业的能源消费水平及对应的消费结构大不相同,尤其是一、二、三产业间的能源消费作用机制也完全不一样。
由此建立一个计量模型能够更加形象的体现变量间的关系以及相关作用机制。
而现目前的能源制度主要集中于节能和环保领域,节能的意思是指降低单位GDP的能耗,环保意思是指开发、运输及使用能源时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而强化环境治理。
能源制度不但深刻的制约着经济增长,也影响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
2.2 理论假设
本文将经济增长根据产业来进行一定的切分,因为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水平要远远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同时大量的节能环保政策也都是针对第二产业的。
因而,能源政策在三大
产业中的影响力度出现不同,对第二产业的影响力度将明显大于第一和第三产业。
所以,本文通过以下假设来体现能源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相应的政策会降低能源消费水平,同时也会提高企业节能技术的开发投入,增加其运营成本,因此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
(2)制定和实行环保制度会带来相应的制度变迁成本,也会给经济增长带来一定的负面作用。
(3)第二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大多是高耗能产业,中日两国的能源政策也多是针对此类产业,通过增税、限产、提高排放指标等诸多方式来减少该类产业的能源消耗,而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第二产业的增长,但对于第一和第三产业的影响并不清晰和直观,因此本文将主要分析其对第二产业的影响。
3 变量设计和数据选择
虽然中日两国所处的工业发展阶段有一定的差距,且两国在不同时期能源政策也有所不同,但通过对中日两国与能源相关的制度进行的总结归纳,不难发现能源制度的大趋势皆是节能和减排。
本文利用虚拟变量,并通过有关数据可以得出一些能源政策的相关变量,并將其引入经济增长的实证模型中,由此来推测结果。
能源政策和经济增长的模型相关的数据可以从世界的一些银行网站,我国近年统计年鉴或者是一些数据库中得到。
节能政策主要通过GDP单位能耗来度量。
最终作者选取中日两国在1960-2017年作为两国的样本区间。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日本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情况
通过得到的一些数据,日本的能源消费量与GDP增长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并且出现了如下几个发展节点:在1973年之前GDP的增长速度较快,但是在此后逐渐降低;在80年代末时,日本经济出现了明显的停滞。
而能源的消费量趋势和GDP变化吻合,能源消费出现的第一个转折点也同样出现在1973年前后,当日本GDP在90年代提速时,能源的消费量也随之提高。
日本单位GDP能耗的变化趋势和其在不同阶段能源制度密切相关:日本在战后经济恢复时期,持续推动工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相应陡增,此时期也很少兼顾节能措施。
但在70年代中期起,日本不断加大的能源需求和第一次石油危机所带来的供应短缺,使得其节能环保势在必行---在日本政府相应产业政策的指导下,不论是一些新能源的开发利用,还是以先进炼钢燃煤技术为代表的节能技术的研发与推广,都大大增强了其能源的利用率,因此单位GDP的能耗开始慢慢减少。
4.2 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情况
通过调查,中国能源消费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与日本基本相同,都是存在正相关的关系。
尤其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GDP与能源消耗两项指标双双上扬,并以惊人的速度赶超世界发达国家,并最终于2010年中国GDP首度超过日本,并在此后的几年间拉开巨大差距。
但是,中国单位GDP及能源消耗的波动相对较大,上世纪60年代能耗在逐渐减少,推测可能是因为中国经济在这个时期内处在一个停滞阶段,经济发展相对缓慢。
在此后经历过数十年的波动后,最终随着GDP的飞速增长,相应的工业技术逐渐成熟使得我国的单位GDP能耗逐渐下降,尤其是2002年之后,单位能耗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4.3 中日能源政策和经济增长实证结果
通过整合得到的中日两国在1960-2017年之间的资料,同时对于能源消耗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回归与估计,最终发现中日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在未来较长时期都会存在一种正相关关系,但能源消耗的年均增长量逐渐下降,甚至远期来看不排除能源消耗总量降低的可能性。
如果把中日两国政府不断密集的节能政策的变量考虑在内,我们也不难看出虽然该政策短期内非但不能推动经济增长,甚至还给企业造成了一些“负担”,但远期对能源消耗总量的下滑也有着越发明显的作用。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从目前所获得数据趋势来看,这一现象也是越来越显著的,这也说明中日经济都处在一个转型时期,从高能耗增长逐渐转向绿色发展轨道。
4.4 中日能源政策和产业经济增长实证结果
虽然中国经济总量早已超越日本,但中日经济发展尚处于不同时期,尤其是在钢铁、造船、化工等高能耗行业中,由于技术水平的差距,单位GDP能耗仍存在较大差距。
不过即便如此,两国在能源政策上均为扶植绿色能源产业和提倡节能环保技术。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第二产业的预计结果说明,环保政策在我国对于经济存在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主要是因为我国制造业正处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高效发展模式的转变之中。
而且由于我国的能源结构是以煤炭为主,这与以石油为主的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直接加大了我国的污染排放量。
此外,我国现代化建设起步相对较晚,发展初期环保观念不足,也使得单位能耗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相应的改善。
5 结论
(1)能源消耗和經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在中国与日本50余年的发展中是大致相同的,能源消耗可以推动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增长也产生了巨大的能源需求。
根据计量模型的推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速和单位GDP能耗都开始显著下滑,经济发展也随之进入了更加绿色节能的轨道之上。
(2)就两国的能源政策来看,两国主要侧重的方向是一致的,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节能政策对于经济增长存在抑制作用。
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地加强,严格的能源政策势在必行。
未来各国政府会愈加收紧对于能源消耗的管控,因此各国也应做好经济增长受此举的严重影响。
当然计量模型并不能量化出环境改善对于人们的正向效应,所以为了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即便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各国的产业政策也会倾向于绿色和节能。
参考文献:
[1]李亚伟. 中美德日可再生能源政策比较研究[D].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7.
[2]魏文婉. 中国能源进口政策对宏观经济影响的数值模拟[D].武汉:湖北大学,2016.
[3]沈洊,潘寄青.可再生能源的激励措施——美、日、德三国的实践模式及其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9(1):90-93.
[4]周鹍. 日本能源战略转型及对中国的影响与启示[D].哈尔滨: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2014.
作者简介:李志远(1998-),男,汉族,河南人,山东大学,研究方向:比较经济体制、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