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29省面板数据的生物制药产业集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333.50 KB
- 文档页数:6
【经管新视野】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2023年8月(第8期,总第316期)Aug.,2023(No.8,General No.316)收稿日期:2023-06-28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面上一般项目“中国数字经济测度与国际比较研究”(20BTJ033)作者简介:陈昕(1971-),女,广西南宁人,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财税制度;金殿臣(1989-),浙江温州人,经济学博士,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与高质量发展(通讯作者);张亚豪(1988-),河北秦皇岛人,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工业数字化和全球生产网络。
数字经济能否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基于中国省级面板的实证分析陈昕1,金殿臣1,张亚豪2(1.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北京100142;2.东北财经大学产业组织与企业组织研究中心,辽宁大连116025)摘要: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中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新途径。
为此,文章首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地区碳排放的影响;之后,利用地区投入产出表计算出中国省级地区数字经济规模,并运用中国30个省级地区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地区碳排放间的关系展开定量研究。
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降低地区碳排放水平,产生降碳效应。
(2)数字经济之所以可以产生降碳效应,在于其可以降低地区碳排放强度。
(3)数字经济的降碳效应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从形态上看呈现出倒“U”形特征。
今后,可通过鼓励各地推动本地特色产业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运用数字化消费券政策推动企业低碳发展、适度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关键数字技术研发创新等方式,更好发挥数字经济的降碳效应。
关键词:数字经济;降碳效应;投入产出表;倒“U”形;面板分位数模型中图分类号:F49;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8-0070-07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也称“双碳”目标),是新时代中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主动承担大国责任、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动选择,更是满足中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践行人民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中国产业集聚效应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摘要:本文以工业企业为例,在提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经济增长产生正向影响的理论假说之上,利用面板数据计量模型对全国25个省份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工业产业集聚对工业的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从政策上应该促进产业集聚,形成产业链条,从而提升产业效率,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集聚;泰尔指数一、引言及文献综述从古至今,如何实现有效快速的经济增长一直是学者们普遍关注的重点。
随着产业集聚理论的发展和成熟,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学者们提供了探讨新的经济增长推动力的新的角度。
新古典经济学家马歇尔最早关注产业集聚效应,他把经济规模划分为“外部规模经济”和“内部规模经济”两类,认为产业集聚是因为外部规模经济所导致的,他还指出有三个原因导致了产业集聚的产生,即稳定的技术市场、附属产业提供的经济的原料以及技术外溢。
马歇尔之后,胡佛的产业集聚最佳规模论认为,产业集聚区域是一种规模经济区,就任何一个产业而言,集聚的企业过多或过少,都不会达到集聚的最佳效果。
佩鲁(Francois Perruox,1955)的增长极理论认为20世纪的经济增长是以支配效应为特征的,通过“增长极”对周围资源和产业的吸聚和带动作用可以实现非均衡增长战略。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1990)引入“集群”概念,揭示了产业发达国家的普遍现象——产业集群,并高度评价了其在形成与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中的重要性。
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Robin Krugman,1991)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对产业集聚机制以及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做了系统、严谨的模型化研究,提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型。
中国学术界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产业集聚的研究,大量研究则是在2000年以后。
朱英明(2003)构建了区域经济增长的概念性模型,据此他分析了产业集聚的区域效应,并以日本和韩国为例,说明了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以长江三角洲为例,定量分析了发达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空间集聚与地区增长的关系。
“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资料合集目录一、数字金融能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二、新型城镇化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研究三、城市化、社会保障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四、数字经济发展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提升——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五、目标考核、官员晋升激励与安全生产治理效果——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六、环境规制、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七、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八、地方政府投资行为、地区性行政垄断与经济增长——基于转型期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九、中国地方政府间支出竞争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数字金融能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数字金融能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吗?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数字金融逐渐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字金融通过创新的服务模式和高效的运营方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本文将探讨数字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此进行实证分析。
文献综述自2以来,数字金融的发展历程已经引发了广泛。
大量研究表明,数字金融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然而,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较少涉及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因此,本文旨在弥补这一研究不足,探讨数字金融如何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利用2010-2020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数字金融的发展水平由移动支付、互联网理财、P2P 网贷等指标构成。
同时,我们还控制了其他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如地区产业结构、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等。
结果与讨论数字金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在数字金融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经济增长质量也相对较高。
2023年第4期(总第97期)新疆财经大学学报Journal of Xin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No.4.2023General No.97双向FDI协同与全球价值链升级——基于中国制造业细分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郑小玲,朱蕊(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601)摘要:文章基于2006—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及跨国面板数据,探讨双向FDI协同互动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之间的影响关系。
研究表明:双向FDI协同互动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政府调控力、行业规模、资本投入强度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等对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双向FDI协同互动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两条路径助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因此,全面推动双向FDI协同互动,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是助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双向FDI协同;制造业全球价值链;产业结构优化;技术进步;中介效应中图分类号:F424;F1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9840(2023)04-0018-10 DOI:10.16713/ki.65-1269/c.2023.04.003Two-Way FDI Coordination and Global Value Chain Upgrading—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egmentsZHENG Xiaoling,ZHU Rui(Anhui University,Hefei230601,China)Abstract: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from2006to2020,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two-way FDI coordi⁃nation on the global value chain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wo-way FDI coordination has a po-sitive promoting effect on the upgrading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and the leve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protection,government regulation,industry scale,capital investment intensity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have influ⁃ence on the upgrading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different degree.Further intermediary mecha⁃nism test shows that there are two way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promote the global value chain upgrading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In this regard,it is necessary to comprehensively promote the syner⁃gistic and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two-way FDI coordination,promote the optim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of enterprises,and upgrade the status of the global value chain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Key words:two-way FDI coordination;manufacturing global value chain;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technological advance;mediating effect收稿日期:2023-04-20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联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长三角绿色发展不平衡测度与时空差异性研究”(2020CX191)作者简介:郑小玲(1965—),女,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朱蕊(1999—),女,安徽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
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探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
首先,对数字经济的概念和特征进行了概述,进一步解释了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
然后,通过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对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实证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数字经济发展对就业水平、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质量等方面的影响效果特别显著。
最后,为促进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进一步推动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第一章绪论1.1 研究背景和意义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数字经济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核心技术,通过创新型商业模式和数字化产业生态系统的建立,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动力。
然而,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未得到充分的实证研究。
因此,通过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探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对于制定有效的数字经济发展政策,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标和内容本文的研究目标是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
具体内容包括:概述数字经济的概念和特征,分析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构建多元回归模型并运用中国省际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提出数字经济发展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等。
第二章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系2.1 数字经济的概念和特征数字经济是指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为支撑,具有数字化特征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
数字经济的特征主要包括:信息化程度高、创新驱动、产业融合、服务扩展等。
2.2 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联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和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制造业的证据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产业分布、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以中国制造业为例进行深入分析。
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聚现象日益显著,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日益突出。
本文将从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相结合的方式,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以期为政策制定和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本文将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的概念进行界定,并阐述它们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
在此基础上,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为后续的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本文将利用中国制造业的相关数据,通过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检验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具体而言,将选取适当的指标,构建计量模型,并运用面板数据等方法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对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揭示中国制造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实际作用及其差异。
本文将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产业分布和产业集聚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深入研究,为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推动地区经济增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的研究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产业分布指的是不同产业在不同地区的分布和集聚情况,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资源禀赋、政策环境、市场需求等。
而地区经济增长则是指某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总量的增长,通常通过GDP增长率等指标来衡量。
从理论上看,产业分布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产业分布的优化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增长。
当某一地区能够吸引和集聚优势产业时,这些产业会带动当地就业、投资和消费的增加,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也会反过来影响产业分布。
随着经济的增长,地区的资源禀赋、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等条件会得到改善,进一步吸引更多产业入驻,形成良性循环。
基于中国29省面板数据的生物制药产业集聚生产效率实证分析目的探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区域集聚的生产效率,促进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竞争能力的发展。
方法利用区位熵,计算我国省级区域生物制药产业集聚水平;其次,建立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区域集聚效应与生产规模之间的关系,基于面板数据测算省级区域生物制药产业集聚的边际生产效率。
结果目前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集聚优势区域主要体现东北部(LQ=2.13),西部地区省份的集聚水平相对较弱,但发展迅速。
产业集聚程度的增加能促进省份生物制药生产规模的增加(θ=0.99,P=0.0000)。
结论提高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区域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需要促进产业聚集,降低生产成本,吸引高技术人才,激励技术创新和形成规模经济。
标签:生物制药产业;区域聚集;生产效率[Abstract] Objective Explore the productivity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of Chinese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for promoting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ethods We used Location Quotient to evaluate the level of regional agglomeration of China’s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and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and productive scale by using the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 to get marginal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panel data. Results At present,the northeastern areas are dominant regions of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LQ=2.13),and the competitiveness abilities of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western provinces are relatively weak,but developed rapidly. Per increased level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 can promote an increase of production scale of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per province.(θ=0.99,P=0.0000). Conclusion Promoting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reducing the production cost,cultivating high-tech talents,encouraging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forming economies of scale can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raise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and competitiveness of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China.[Key words] Bio-pharmaceutical industry;Regional agglomeration;Production efficiency生物药品是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的医疗药品,如治疗性蛋白质(包括抗体),治疗性或体内诊断用的核酸(DNA,RNA或反义寡核苷酸)、疫苗、血液制品等。
90年代以后,全球生物药品销售额以年均30%的速度增长[1]。
2013年全球十大畅销药物中有6个为生物药品,包括阿达木单抗、利妥昔单抗、依那西普、甘精胰岛素注射液、贝伐单抗、曲妥珠单抗。
目前全球已上市300多个生物药品,成为癌症、代谢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要疾病的关键治疗药物,生物制药行业价值超过1450亿美元[2]。
2003年,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销售产值231亿元,2012年达到2172亿元,平均增长速度28.3%;2012年,国务院和工业信息化部分别发布《生物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医药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都将提升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作为重点关注问题。
众多研究表明,产业集聚能促进产业竞争力,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趋势[3]。
韦伯(A.Weber,1909)定义的产业集聚是指大量的相关企业按照一定的经济联系集中在特定的区域,形成一个产业群落[4]。
产业集群的形成,将降低成本、刺激创新、提高效率和加剧竞争等,从而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并形成一种集群竞争优势[5]。
该研究通过评估我国生物制药产业集聚的生产效率,为促进该产业竞争力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根据2010年到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医药统计年报》的相关数据,收集2009年到2012年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的工业销售产值、生物制药产业销售产值、生物制药产业从业人员数、应付工资总额和实收资本总额值。
1.2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采用区位熵计算我国省级区域生物制药产业集聚水平,利用Excel2003软件完成。
建立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分析区域集聚效应与生产规模之间的关系,测算集聚边际生产效率,使用Eviews6.0软件对面板数据进行模型估计。
1.3 产业集聚水平评价方法ei:生物制药产业在当地的销售产值;e:当地的工业销售总产值;Ei:全国生物制药产业销售总产值;E:全国工业销售总产值当LQ≥1时,该地区生物制药产业的工业销售产值占当地工业总销售产值的比重相比全国平均水平而言更高,说明地区生物制药产业出现产业集聚,是该地区的相对优势产业;LQ﹥1.8时,说明产业集聚效应明显[7]。
当LQ1.8的区域有2个,分别为吉林和北京,说明这2个省份的生物制药产业集聚水平高,专业化程度高,相比区域总工业水平有明显竞争优势;LQ值在[1,1.8]区间的区域有6个,分别为河南、山东、湖北、湖南、上海和甘肃省,说明这些省份的生物制药产业集聚水平较高,相比区域总工业水平有竞争优势。
其次,整体LQ值中位值平均增长速度呈现负向增长趋势,如原来高集聚水平地区北京、吉林、上海、河南、湖北、湖南和甘肃表现出负增长趋势,说明这些地区的生物制药产业相对竞争优势在减速;但是山东省的区位熵呈现正向增长趋势,说明该地区生物制药产业的区域优势持续上升。
LQ值在0.7~1之间的辽宁、江苏、四川、云南已具有一定专业化水平,其中江苏、云南生物制药产业集聚仍在加速,竞争优势潜力大。
江西、河北、广西的LQ值较低,生物制药产业集聚水平较低,为区域劣势产业。
LQ值在平均增长速度最快三个地区为:青海、新疆、海南。
同时,东北地区的LQ值最高为2.13;东部LQ值最高为1.03,中部LQ值最高为1.13,而西部地区的LQ值最高为0.65,说明我国生物制药产业集聚的优势区域为东北部,西部地区生物制药产业还未形成竞争优势,但处在高速发展期。
2.2 生物制药产业集聚的效应分析根据Hausman检验的结果,检验统计量为33.47,伴随概率为0.0000,小于0.05,因此,我们可以拒绝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不存在系统差异的原假设,建立起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模型,按公式2进行回归估计处理结果,见表2;各省份固定效应截距值见表3。
通过表2可见,决定系数R2为0.9666,说明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很高;D.W 检验值分别为1.1951,证明残差无序列相关。
从整体上讲,模型拟合效果不错。
对于截面数据而言,劳动力投入量(L)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且对应的P值为0.2362,说明劳动力投入对生物制药产业的销售产值影响效应不显著,劳动力的增加并不会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资本投入量(K)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且对应的P值为0.0439;区位熵(S)的回归系数为正值,且对应的P值为0.0000,说明每增加一个单位的资本投入量和区域集聚水平能促进生物制药产业的生产规模的增加。
同时,表3显示,15个省市、自治区的生物制药产业规模低,最低的为青海省,除北京外,其余14个省均在中西部地区。
14个高产业规模的地区,最高的为江苏省,除四川外,其余13个省均在中东部地区。
可见,经济发达的省份生物制药产业规模比较高。
结合表1,我们可以发现:生物产业区位熵高的北京和吉林省,在区域内显示了相对的竞争优势,但是生物制药产业规模相比全国水平偏低;江苏、广东和山东省,区域熵相对偏低,在省内没有显示相对的竞争优势,但是生物制药产业规模相比全国水平偏高。
这说明区域生物制药产业规模的差异除了受资本投入量和区位熵的影响外,还受到区域内的生物药品消费水平、科技含量水平和政策扶持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3 讨论与建议3.1 我国生物制药产业总体集聚程度不高,但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尽管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生物制药产业的区域集聚度不高,产业发展仍然不够成熟,主要表现在:我国生物制药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研发核心技术,产品的竞争力也不强,企业基于经济效益的要求,无法大量投入资金在新产品研发中,产品仍以仿制药为主,创新能力薄弱。
我们的研究表明也表明:吉林、北京、河南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山东、江苏、云南生物制药产业的集聚程度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
同时,东北部的生物制药产业更具区域优势,西部地区的生物制药产业相对处于弱势地位。
而这些区域相对高的生物制药产业竞争优势与政府积极推出生物制药产业研发激励政策、创建生物医药产业科技园、吸引外资、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区集群的形成和985、211高等院校的数量和药品R&D投入等因素有密切关系[12]。
如长春的高新生物医药科技产业园、吉林通化医药城;北京的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山东的济南国家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和青岛、烟台、济宁、禹城生物医药科技或生物技术产业基地等。
3.2 生物制药产业的集聚水平促进了区域产业规模的发展我们研究发现,产业的集聚水平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由于道格拉斯模型的设定条件是技术条件恒定,对于高新技术产业而言,劳动力并不如在传统制造业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结果也显示,生物制药产业中单纯的依靠降低劳动力成本已经无法获得竞争优势,生物制药产业规模的发展速度,与资本投入量和区位熵的影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