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口惠而实不至”?——也谈国家赔偿法之不足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实施现状及立法完善【摘要】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实施现状及立法完善是当前社会关注的话题之一。
本文围绕国家赔偿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原因、立法完善的必要性、建议和前景展望展开论述。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国家赔偿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赔偿标准不明确、赔偿程序繁琐等。
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源于法律条文的不完善和执行不到位。
立法完善是当务之急。
建议在赔偿标准、程序、监督方面进行完善,加强对国家赔偿的法律监督力度。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国家赔偿法的完善将推进我国法治建设迈出更为坚实的一步,进一步维护公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展望未来,我国国家赔偿法将不断完善,为建设法治社会和谐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国家赔偿法、实施现状、立法完善、背景介绍、问题意义、现状分析、问题原因、必要性、建议、前景展望、总结、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国家赔偿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法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化,国家赔偿法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实施现状受到广泛关注,对于完善法律规范、提高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
对我国国家赔偿法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立法完善的建议,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完善国家赔偿法,才能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平正义。
1.2 问题意义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实施现状及立法完善完善国家赔偿法可以提高国家行政机关的执法水平和法治能力,确保政府行为合法、规范,有效维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
完善国家赔偿法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
通过合理确定赔偿额度和简化赔偿程序,可以更好地保障公民利益,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诉讼,缓解社会矛盾。
完善国家赔偿法还可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减少行政不当行为,为国家治理提供有力保障。
深入研究我国国家赔偿法的现状,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立法建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010年第6期(总第8l期)黑龙江省政法管理--T--aB学院学报J our nal of H ei l ongj i ang A dm i ni s t ra t i ve C ad r e I nst i t ut e of Pol i t i cs A nd L a wN o.620l O(Sum N o.81)论中国国家赔偿法的不足与完善陈秀娟(厦门市湖里区人民法院,福建厦门361006)摘要:国家赔偿法作为一部在行政权力下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重要法律,其重要性在法制不断完善的今天是不言而喻的——我国的国家赔偿法自然也不例外。
然而。
我国国家赔偿法从生效至今,其地位却从千呼万唤变成了令众人失望。
界定国家赔偿法的基本概念,针对目前我国国家赔偿法的基本状况,提出国家赔偿制度的完善意见以及国家补偿制度对国家赔偿制度的弥补作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国家赔偿法;归责原则;赔偿程序;赔偿范围中图分类号:D F3l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7966(2010)06—0020—04一、国家赔偿法含义界定国家赔偿制度初步确立于19世纪70年代,现今许多国家在不同范围内开展了国家赔偿实践,也制定了相应的国家赔偿法。
国家赔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时代潮流。
根据中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第二款之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并结合司法解释及司法实践分析,可得出中国国家赔偿法是指:国家依照国家赔偿法的规定,通过法定赔偿义务机关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的损害所给予的赔偿山。
二、中国国家赔偿之现状从1995年《国家赔偿法》开始实施以来,全国各高、中级人民法院均设有国家赔偿委员会和赔偿委员会办公室,许多基层法院也设立了理赔小组。
这说明我国已经建立起一支国家赔偿审判的专业队伍,国家赔偿案件逐年增多,近几年更是增长趋势明显,赔偿金额也随之攀升。
国家赔偿法在实施中的缺陷与完善国家赔偿法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文件,它的实施旨在保障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正,加强国家治理。
但是在实施中,还存在着许多缺陷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国家赔偿法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完善方案。
缺陷一:国家赔偿适用范围不够广泛目前的国家赔偿法仅适用于一些特定情况下的赔偿,如被司法机关错误判决、错误执行、人员侵犯干,赔偿金数额也有一定限制,这限制了国家赔偿法的广泛适用。
因此,对于其他一些不属于这些特定情况下的我国公民和组织权益被侵害时,其无法从国家赔偿法中受到保护,难以获得法律救济。
如医疗事故、环境污染等纠纷,因其并非特定侵权行为,因此难以得到国家赔偿法的保障。
完善方案:应当扩大国家赔偿法的适用范围,使其适用于更多的公民和组织被侵害的情况。
对于那些受到医疗事故、环境污染等非特定侵权行为损害的人群,也应当给予相应的赔偿,这可以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文件,建立相关赔偿标准和赔偿机制来实现。
缺陷二:赔偿标准不够明确、公正目前,国家赔偿标准的制定实践中存在一些缺陷。
其一,法律对赔偿金数额的规定限制较大。
其二,法律对有关赔偿标准的明确性和公正性的规定不足。
因此,在实践中,一些公民和组织的受到损失的实际得到的赔偿金数额过低,仅能弥补受到的直接经济损失而不能惩罚损失者。
完善方案:应当完善赔偿标准规定,科学制定赔偿标准和赔偿金数额。
为了保证赔偿标准的公正性,赔偿金数额应当与受损失的本质、受损失的程度、赔偿人的能力等相关参数。
同时,国家赔偿机制应当制定精细的赔偿审核程序,杜绝一线发的错误赔偿现象,保证公民的受法治保护。
缺陷三:国家赔偿机制不够完善国家赔偿机制虽然在国家权益和公民权益的侵害案件处理中有着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其一,由于国家赔偿案件处理机制的不完善,污染企业流于赔偿,处罚不罚损害责任大而轻的现像大量存在。
其二,制定工会的赔偿标准和赔偿额度不足,人员侵权行为事件赔偿机制制定不清晰,致使人们不能充分进行申请所得。
《国家赔偿法》中的立法缺陷内容摘要:我国赔偿法作为我国国家赔偿的专业立法,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也暴露出了很多的不足,诸如精神损害缺少物质赔偿、赔偿数额较低、获赔之困难,这些极大的和制约了该法的适用范围和可操作性,对该法的实施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应该加以修改。
为此,在本着赔偿和损害相适应、赔偿范围与实际发生的损害相适应,提出了以下相应的对策,第一是增加精神损失的物质赔偿,主要是金钱赔偿;第二是适当扩大刑事赔偿的范围,主要是把轻罪重判列入了赔偿范围;第三关于疑罪涉及的刑事赔偿规定的不足。
第四是按照“疑罪从无”的思想解决疑罪的赔偿问题;第五是简化赔付程序,主要是简化赔付前的确认程序和改革赔偿委员会的职责,确保赔付的及时和公正。
以上对策既是对我国赔偿法的完善,也是对我国赔偿事业的扩充和,同时也是发展和进步的实际要求。
必将会为我国国家赔偿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赔偿法;不足;对策《国家赔偿法》的制定,落实了宪法的规定,使国家赔偿得以制度化。
然而,环顾现实,赔偿案件之少,赔偿数额之低,获赔之困难,已经让不少人对这部法律失去了信心。
究其原因,有的属于实施中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国家赔偿法》立法本身存在很多不足,妨碍了国家赔偿制度功能的发挥,我国国家赔偿法的立法,标志着我国国家赔偿制度进入有法可依的实质性阶段,也是我国法制化进程的重要体现。
但作为此领域的首个专门法,由于受当时各种条件的影响,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一、关于精神损害的赔偿国家赔偿是否包括精神损害赔偿金,经历了从不赔偿到赔偿,从限定主义到非限定主义的过程。
我国国家赔偿实践中两个尴尬的现象:一个是赔偿率低的可怜,一个是赔偿额少的可怜。
这里有司法机关和司法人员的认识问题,但是缺乏精神赔偿也是赔偿数额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2001年1月8日晚,19岁的农村姑娘麻旦旦在她姐姐理发店里看电视,突然被泾阳县蒋路派出所一干警和聘用司机带到派出所,要她承认有卖淫行为。
对国家赔偿法的现状分析及修改建议一、前言国家赔偿法是我国重要的行政法律,旨在为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在受到国家机关的错误行为造成损失时提供救济。
国家赔偿制度的重要性已得到广泛认识,而目前的情况是,由于一些历史遗留问题以及新问题的出现,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本文旨在对我国国家赔偿法进行现状分析,并提出修改建议。
二、国家赔偿法的现状分析1. 法律适用范围狭窄从纪律处分到安全事故,国家赔偿法的适用领域非常有限。
虽然国家赔偿法规定了一些行政机关错误行为的赔偿标准,但在实践中,一些机关错误的行为仍然不能得到补救,如建设项目审批、土地征收等行为。
2. 国家赔偿申请难度大申请国家赔偿的程序繁琐,申请人需要提供大量的证据以证明行为的错误和造成的损失,这使得一些被侵权人很难得到国家赔偿的救济,尤其是一些社会弱势群体。
3. 赔偿标准不够合理当前的国家赔偿标准对于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损失补偿不够合理,常常被认为是“板子式”赔偿,不能充分反映受害人的实际损失情况。
此外,对于职务侵权行为的处理,国家赔偿法规定的赔偿标准也显得不够科学。
4. 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虽然国家赔偿法已经对很多方面进行了规定,但该法还缺少许多重要条款,如赔偿限额、赔偿标准、国家赔偿的程序及路径、赔偿的财源等。
三、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建议国家赔偿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其现状分析表明,国家赔偿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完善,以更好地保障公民权益和维护社会公正。
1. 对法律适用范围进行扩大国家赔偿法应增加适用范围,包括对建设项目审批、土地征收等行为进行明确规定,并对行政机关的其他错误行为进行补偿,以更好地保护公民利益。
2. 减少申请赔偿的难度国家赔偿的申请程序应该变得更加简单,能够适合广大受害人,减少证据要求,提高证明的比例,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掩盖证据的提供。
3. 合理的赔偿标准国家赔偿标准应该更加科学且具体,能够完全反映损失的实际情况。
新《国家赔偿法》的成功与不足新《国家赔偿法》的成功与不足张帆1. 国家赔偿的理论基础2. 由违法归责到多元化归责归责原则原《国家赔偿法》在总则第2条中明确规定: 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 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这条总的原则明确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归责原则。
因此, 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只有违法侵权的, 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并不违法, 即使给他人权益造成损害, 也不由国家负担赔偿。
违法规则的缺陷其一,强调是非判断,弱化纠纷解决。
在实践中,是非判断功能可能会导致以下三种结适应各类事项特征的若干个归责标准。
实行国家赔偿归责原则的多元化。
第二条: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使职权, 有本法规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形, 造成损害的, 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
第一, 违法归责原则。
这种归责原则适用于, 国家机关职权行为以及相关的事实行为, 抽象行政行为,军事行为, 刑事强制措施等。
第二, 过错归责原则。
这种归责原则的适用范围,应当与违法归责标准的适用范围基本一致, 适用于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相关的事实行为、军事行为等。
也就是说, 一方面用违法标准来规范国家机关的行为, 如果有违法的, 应当赔偿; 另一方面又用过错标准来规范国家机关的行为, 如果有过错行为的,也应当赔偿。
第三, 结果归责原则。
公民因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拘留, 经查证核实他并没有犯罪, 将其释放。
在这种例子中, 公安机关拘留他是符合刑事诉讼法关于拘留条件规定的, 没有违法, 也没有过错。
但是该公民事实上并没有犯罪, 表面现象上的犯罪嫌疑, 也并不是他的过错。
在这种谁都没有错的情况下, 该公民人身权利被限制的损害是客观存在,国家因此应当赔偿。
3. 责任构成(1)必须有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事实首先,损害必须是实际上已经发生或者一定会发生的,而不是抽象的,可能的损害。
谈我国《国家赔偿法》的不足1995年1月1日施行的《国家赔偿法》基本上确立了我国的国家赔偿制度,它是我国公民权利体系日益完善的标志,也是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成果,在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国家赔偿法》至今已经颁布11年,经过10多年的实践,国家赔偿工作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其缺陷和不足也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认知,如国家赔偿制度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有些地方,公民、法人该申请赔偿的不敢或不愿申请,行政机关或司法机关该赔偿的不愿赔偿,人民法院该判赔偿的就是不判,《国家赔偿法》的实际作用与当初颁布时的初衷相去甚远,造成这样尴尬的局面原因有很多。
因此,修改国家赔偿法就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全国人大常委会已将《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列入本届人大常委会的修改计划,提高赔偿标准、扩大赔偿范围、完善赔偿程序、完善过错责任追究等问题将成为重点研究和修改的议题。
因此,为使受害人的权益在遭受国家侵权行为侵害之后得到公平的赔偿,修改《国家赔偿法》已经成为当务之急,也是当前中国国家和社会的最有魅力的课题之一,笔者在此想谈一下自己的一点看法,进而为《国家赔偿法》的修改起到建言献策的作用。
一、关于国家赔偿的归责原则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以违法为归责原则。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2条明确规定:“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受害人有依照本法取得国家赔偿的权利”这条总的原则明确了我国国家赔偿归责原则是违法归责原则,因此,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只有在违法侵权时,国家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国家机关的职权行为并不违法,即使给他人权益造成损害,也不由国家负责赔偿。
违法归责原则在国家赔偿法的其他条文中也反复得到确认和具体化。
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第3条关于行政赔偿范围的规定:违法采取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非法剥夺公民人身自由,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死亡的其他违法行为;第16条关于司法赔偿范围的规定:违法对财产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的。
国家赔偿法实施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思考作者:苏从舜白玉坪张哲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30期摘要修改后的《国家赔偿法》取消了旧有的确认程序,对符合受理、立案条件的案件可直接进入赔偿程序,赔偿请求渠道趋于畅通,极大的方便了赔偿请求人申请赔偿,有效保障了赔偿请求人的合法权益。
但司法实践中,国家赔偿案件在程序上仍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例如,侦查机关的一些执法漏洞和执法瑕疵得不到及时纠正,赔偿审批程序耗时较长,精神损害赔偿缺乏可适标准,国家赔偿作为受害人的一项权利不为多数人所知等等,以上因素都限制了国家赔偿法的适用与有效实施。
本文的重点集中于国家赔偿案件的启动程序——刑事诉讼程序终结在特殊情况下的认定。
关键词国家赔偿诉讼终结典型案例作者简介:苏从舜,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白玉坪,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处长;张哲,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检察处,助理检察员。
中图分类号:D9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0-084-02可以说,国家赔偿制度在近20年的发展历程中,不断趋于完善,有效实现了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目标。
但是,也应该看到,国家赔偿法在实施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对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理解《国家赔偿法》第十七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行使侦查、检察、审判职权的机关以及看守所、监狱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有下列侵犯人身权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赔偿的权利:(一)违反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的,或者依照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条件和程序对公民采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时间超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其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二)对公民采取逮捕措施后,决定撤销案件、不起诉或者判决宣告无罪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
根据法律规定,终止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形包含了撤销案件、不起诉以及判决宣告无罪三种情况。
论国家赔偿法范围的完善作者:邓妮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2期【摘要】2010 年4 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国家赔偿法》的修改决定,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其范围更为全面、更加完善。
本文就国家赔偿法的范围谈一些个人观点,对新修订后的相关规定进行深入探讨,并就其不足之处,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国家赔偿;赔偿范围;制度完善文章编号:1673-0380(2013)012 -0360-01一、现行《国家赔偿法》范围与旧法之比较纵观各国国家赔偿制度的发展,基本上都是以国家赔偿范围不断扩大、国家豁免范围逐渐缩小作为主要特点的,而我国的《国家赔偿法》也不例外,与旧的《国家赔偿法》相比,新法在赔偿范围上有着明显扩大的趋势。
首先,将不作为行为纳入国家赔偿范围。
在新法中,行政赔偿和刑事赔偿的范围都明确列示了唆使、放纵他人以殴打、虐待等行为造成公民身体伤害或者死亡的有权取得赔偿,在旧法基础上增加了“放纵”的字眼,首次将不作为行为纳入国家赔偿范围中,明确规定违法的行政不作为的侵权责任,有利于保护公民合法权益,促使行政主体依法行政。
其次,新法第4 条第3款增加了违法征用财产的赔偿事项,删除了“摊派费用”,增加了“征用财产”,赔偿更加科学化。
行政征用是行政机关暂时取得被征用方的财产使用权,财产所有权不发生转移,国家一般会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在现实生活中,除违法征收外,违法征用对被征用方权益造成侵害的情形屡屡发生,将其纳入赔偿范围是必要的。
第三,对刑事赔偿范围关于刑事拘留措施、刑事逮捕措施的进一步完善。
新法第17条规定,对于刑事拘留措施,只有在刑事司法机关违反刑事诉讼法规定或者超过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时限进行拘留的情况下,受害人才可能取得国家赔偿。
对于刑事逮捕措施,不论其本身是否违法,只要刑事司法机关终止追究公民刑事责任,国家即应给予赔偿。
刑事案件情况十分复杂,国家赔偿法对拘留和逮捕措施分别对待,体现了法律的严谨性和科学性。
为什么“口惠而实不至”?——也谈国家赔偿法之不足
一
记得1994年国家赔偿法出台的时候,引来了全社会广泛的赞誉-这一下可好了,今后,国家机关的行为侵犯了公民的权利,也要承担赔偿的责任。
这是多么令人高兴的事情啊!
然而,五六年的时间过去了。
国家赔偿法的实施效果怎样呢?很遗憾,根据不少媒体的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受到冤屈的公民要获得应有的赔偿仍然是难乎其难的事情。
一些因冤案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个案,最后只能得到少得可怜的赔偿。
不但不能弥合受害人原有的创伤,反而更是伤口上撒盐,杯水车薪般的赔偿让人在伤害之外又添加羞辱。
不仅如此,能够得到赔偿的还是极少数。
更多的人还在为自己所受到的伤害而奔走呼号。
近年来,因为在电视的法律栏目上露过几次面,在报章上发表了一些涉及司法公正的文章,我的邮箱里便经常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诉冤信,甚至在办公室里也经常接待那些到北京上访的人士。
他们的遭遇每每令我拍案而起。
但是,一个无权无势的学者又能为他们做什么呢?
为什么,为什么初衷极好的立法竟然变成了画饼充饥的“样子货”?
二
从较浅的层面上说,我们固然可以认为这是由有关国家机关公职人员法律意识淡漠、缺少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所致。
但是,深一层看,所谓国家赔偿总涉及到国家与人民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不同的国家哲学观会对于由国家行为导致公民权利损害的结果的态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社会,家国一体的政治哲学使得国家不过是家庭或家族的放大。
皇帝并非现代意义上的一个政治官员,以皇权为核心的政府体系乃是民之父母。
在这样的政治架构下,国与民之间的关系呈现出非常独特的形态。
对待子民,国家(皇帝及其官吏)应当如父母,如保姆,教化他们,爱护他们,惩戒他们。
作为子民,则自始便不具有与国家平等交涉的权利能力,甚至在道德方面也居于劣势。
国家当然也可能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出现错误,甚至陷入“邦无道”的状态。
对此,我们的古典思想家们提出的方案趋向两极,通常要求君主要体察民情,对行为不当的官吏给予应有的惩罚;圣旨降下,恶官砍头,朝廷英明伟大,皇帝浩荡,万岁万万岁,哪里还有国家赔偿这一说!但是,如果问题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思想家们便不是希望革命,便是建议逃走。
孔子所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
是也。
同样没有国家赔偿问题。
要之,国家赔偿要在特定的国家、公民关系下才可能出现。
按照近代盛行的社会契约学说,国家是因为人们为解决没有国家时的困难而产生的。
每个人将自己的一部分权利让渡给政府,为的是大家能够过上更有秩序和更自由的生活。
政府的行为须受到作为民意体现的法律的约束,甚至民高于国。
从法理上说,政府是受委托者,一旦它的行为造成对公民权利的伤害,则应当作出应有的赔偿。
三
当然,对国家哲学或对现代政府背后的理念的认知非一朝一夕之功。
就今天我们面临的情况看,要尽可能有效地解决国家赔偿法“口惠而实不至”的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能够独立地审查政府行为并独立地判处赔偿的机制。
实际上,用不着另起炉灶,我们有现成的法院系统。
现在的问题在于,各级法院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什么因素使得法院难以独立?很简单,法院在财政、人事等方面都严重地依赖各级政府。
俗话说得好:“拿了人家的手短,吃了人家的嘴软。
”你戴着我给你的乌纱,捧着我给你的饭碗,却吃里扒外,我政府有点过错,你不维护我的威信,反而判我赔偿,有你的好果子吃么?
司法机关本身的问题又怎么办?的确,目前司法机关给公民造成冤屈而不及时和合理地赔偿的情况也不少见。
这种情况的改变涉及到整个司法制度的改革,例如,提高法官的选任标准以增进司法的公正,弱化现行管理制度中的行政化倾向以明确司法决策的责任与荣誉,理顺上下级法院机制以增强上诉审的纠错功能,加大裁判文书的说理成分以避免暗箱操作,等等,都将有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减少司法冤屈。
与此同时,如果我们真正赋予法院对政府行为的审查权力,法院将一方面独立地判断每一起纠纷,将正义送给每一个人,另一方面,法院也在行使这种权力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司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