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虾稻共生生态模式与技术虾稻共生是一种典型的农田生态系统,它将虾和稻田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共生、互惠互利的生态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产量和养殖的效益,还能够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具有重要的实践和推广意义。
虾稻共生的特点虾稻共生是指在稻田中同时养殖虾类和水稻的一种农业生态系统。
它的主要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生态利用:虾稻共生不仅充分利用稻田的水域资源和土壤资源,还能够实现虾和稻互惠互利,充分发挥农田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
2. 高效养殖:在稻田中养殖虾类,可以有效增加虾类的产量和养殖的效益,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
3. 生态环保:虾稻共生能够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有效改善农田的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和土壤资源。
4. 适应性强:虾稻共生适应性广,不仅适合于一些水稻种植的地区,还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和水域条件。
虾稻共生的技术要点虾稻共生技术的实施与操作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技术要点:1. 选择适宜品种:在实施虾稻共生技术时,需要选择适宜的水稻品种和虾类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水域条件和土壤条件进行选择。
2. 合理养殖密度:需要根据具体的水域条件和土壤条件,合理确定虾类和水稻的养殖密度,保证二者在同一块田地上和谐共生。
3. 合理施肥:在虾稻共生的过程中,需要合理调整施肥量和施肥时间,减少化肥的使用,避免对虾类和水稻产生不良影响。
5. 科学管理水质:在虾稻共生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管理水质,保证水域清澈透明,水质清洁,避免对虾类和水稻产生不良影响。
3. 提高农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虾稻共生技术能够提高农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农田的抗灾能力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 促进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虾稻共生技术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丰富农田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产品的类型。
5. 探索农田生态系统模式:虾稻共生技术是对农田生态系统模式的一次有益探索,对于农田的生态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虾一稻综合种养模式及效益分析二虾一稻综合种养是一种将虾和水稻结合在一起种养的模式。
这种种养模式可以使虾和水稻相互受益,提高养殖效益。
二虾一稻综合种养模式是指在农田中养殖虾和种植水稻同时进行的一种农业生产模式。
通常情况下,水稻是直接种植在田地中,虾则养在水稻田里。
虾在水稻田中可以充分利用田间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等杂食性饵料,同时虾的活动也可以松土、杀灭害虫,促进水稻生长。
水稻的生长过程中会分泌出一些有机物质,为虾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二虾一稻综合种养的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养殖效益:通过虾和水稻的相互促进,可以使水稻的产量和质量得到提高。
虾对水稻田间杂草进行排挤,减少了水稻的养分竞争,使水稻的养分吸收更充分,生长更健壮。
虾在水稻田中能够吃掉害虫,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水稻的品质。
而水稻田中的水稻秧苗、秧体以及过剩秧苗和秧体,都是虾的重要饵料,虾可减少饲料投入。
2.实现资源循环利用:二虾一稻综合种养模式将虾和水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
虾在水稻田中能够利用田间水体中的杂食性饵料,将其转化为可供水稻吸收利用的养分。
而水稻生长过程中分泌的有机物质,则为虾提供了适宜的生长环境。
通过虾和水稻之间的互利共生关系,实现了农业生产中的资源循环利用。
3.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相比于传统的水稻单一种植模式,二虾一稻综合种养模式能够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虾在水稻田中能够吃掉田间害虫,减少了农药的使用量,降低了农田环境中的化学污染。
而虾对水稻田间的一些杂草进行排挤,减少了杂草除草剂的使用量。
虾在水稻田中的活动也能够松土排水,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水分状况,减少了农田的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
二虾一稻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实现虾和水稻的互利共生,提高养殖效益,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
这种种养模式对于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环境具有积极意义。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摘要】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融合了种植和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稻谷和养殖虾类,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
本文通过分析稻虾共作种养的背景及意义、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应用效果和发展趋势,探讨了这种模式在农业生产中的潜力和前景。
研究表明,稻虾共作种养不仅可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该模式将对粮食生产起到重要作用,并对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的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前景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技术应用、背景、意义、技术原理、关键技术、应用效果、发展趋势、可持续发展、粮食生产、重要性、生态环境影响1. 引言1.1 稻虾共作种养生态农业模式及技术应用分析稻虾共作种养是一种结合了种植和养殖的生态农业模式,通过在稻田中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虾,实现了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
这种种养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可以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平衡的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背景及意义:随着人口的增加和资源的有限性,传统农业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粮食需求的增长。
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出现,为解决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式。
通过将水稻种植和虾养殖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还可以促进农田的可持续发展,对农村经济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稻虾共作种养的技术原理是利用水稻田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为虾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同时通过虾的排泄物和游动活动,为水稻提供养分和氧气,促进水稻的生长和发育。
通过虾和稻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和生态平衡的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关键技术包括适宜的虾种选择、合理的养殖密度、科学的饲料配方、有效的水质管理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将直接影响到稻虾共作种养模式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稻虾共作种养的发展趋势:随着人们对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稻虾共作种养模式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长沙休闲体验式稻虾养殖气象条件分析研究引言稻虾养殖是一种兼具农业和养殖业特点的生产方式,通过在水稻田中种植水稻和养殖虾类动物,既可以增加水体的利用率,又可以提高养殖效益。
而休闲体验式稻虾养殖则是在传统养殖方式的基础上,融入了休闲、旅游等元素,将养殖场打造成一个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长沙作为湖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适宜进行休闲体验式稻虾养殖。
对长沙休闲体验式稻虾养殖的气象条件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利用气候资源,提高养殖的效益。
一、长沙的气候特点长沙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
年平均气温约为17.2℃,年平均降水量约为1361.6毫米。
长沙属于湿润的气候类型,湖南大部分地区都有着相似的气候特点。
由于其地处中亚热带,夏季气候炎热多雨,适宜水稻生长及虾类养殖。
二、气候条件对休闲体验式稻虾养殖的影响1. 温度温度是影响稻虾养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长沙的气候条件下,气温适宜,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和收获,也有利于水中虾类的繁殖和生长。
适宜的温度可以提高稻虾的产量和品质,因此长沙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合进行休闲体验式稻虾养殖。
2. 降水量长沙地区的降水量充沛,有利于稻田的灌溉和水稻的生长。
在休闲体验式稻虾养殖中,过多的降水可能会对养殖场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有效的排水和防汛工作,确保养殖场的正常运营。
4. 气象灾害长沙地区常见的气象灾害有暴雨、干旱、台风等,这些灾害对休闲体验式稻虾养殖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养殖场建设中需要考虑到气象灾害的影响,做好相应的防范和保护工作。
三、长沙休闲体验式稻虾养殖的发展前景长沙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条件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对休闲体验式稻虾养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长沙市政府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体验式稻虾养殖将成为未来乡村旅游的一大特色项目。
现代人对于健康、绿色、有机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休闲体验式稻虾养殖也将成为现代都市人追求的健康生活方式。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稻虾共作是一种在稻田中同时养殖稻谷和淡水虾的新模式。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稻田中既有稻谷,又有淡水虾,两者相互促进、互惠互利。
稻虾共作模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
它提高了稻田的养殖效益。
稻虾共作可以利用稻田的空间和资源,将稻谷和淡水虾同时进行养殖,从而增加了农田的产量。
淡水虾喜欢在稻田中生活,它们可以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虫害,起到了农药的作用。
淡水虾的排泄物可以作为稻谷的肥料,为稻谷的生长提供养分。
稻虾共作不仅提高了稻谷的质量,还降低了种植稻谷的成本,对农民来说是一种利润丰厚的经营模式。
稻虾共作模式可以改善环境保护。
稻虾共作能够有效地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传统的稻田种植方式需要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来保护作物免受虫害侵害,对农田和周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
而稻虾共作的模式中,淡水虾可以自动地吃掉稻田中的杂草和虫害,不仅减少了对虫害的依赖,也减少了使用化肥和农药的数量,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气象服务在稻虾共作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稻虾共作的成功与否与气候条件有关,特别是对稻谷和淡水虾的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
气象服务可以提供给农民及时的气象信息,包括降雨量、干湿程度、温度等,帮助农民把握天气变化,合理安排种植和养殖时间,从而提高稻虾共作的效益。
气象服务还可以提供疾病预警信息。
稻虾共作的过程中,稻谷和淡水虾都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尤其是在气候条件不佳的情况下。
气象服务可以提前预警,及时向农户提供病虫害的信息,帮助农民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稻虾共作的顺利进行。
稻虾共作是一种创新的养殖模式,它不仅提高了稻田的养殖效益,也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气象服务也对稻虾共作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相信在未来,稻虾共作模式将会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应用,为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在这种情况下,农业生产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与变革,以满足人们对优质食品的需求。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新兴养殖模式。
通过这种模式,可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环保、高品质化,同时也能为农民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结合气象服务,可以更好地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管理,提高产量和质量,减少风险,为稻虾共作养殖模式提供更好的保障。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是指在水稻田中加入虾苗,与水稻共同生长,在水稻收割前将虾苗捕捞出来,既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又能增加虾的产出。
这种模式可以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水稻和虾的协同效应,既可以在同一片田地上种植水稻,又能养殖虾类,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比起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具有环保、高效、高产和高收益的特点,因而备受农业生产者的青睐。
而在稻虾共作养殖模式的生产过程中,气象服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气象服务可以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和预测数据,帮助农民及时掌握天气动态,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的措施和方法。
在气象条件适宜时,可以提前放水进田,以满足虾类的生长需求;而在气候恶劣时,可以采取紧急措施,保护水稻和虾类的生长。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减少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气象服务在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中还可以帮助农民科学调整农业生产的时间和方法。
在气象信息的指导下,可以科学地确定水稻种植的时间和虾苗投放的时间,避免天气极端造成的不利影响。
还可以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提供科学的建议和指导,减少农药的使用量,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在实际操作中,稻虾共作养殖模式和气象服务的结合需要不断探索创新。
一方面,需要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精准度和实时性,提供更加准确、详尽的气象信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还需要加强农业生产者的气象服务意识和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气象信息,科学调整生产措施,提高生产效益。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技术及典型案例“稻虾共生”是一种种养结合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即在稻田的四边挖沟,中间种植水稻,实现小龙虾和水稻在同一个稻田里同生共长。
此种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浅水环境和冬闲期,有效提高稻田单位面积经济效益,实现一地两用,一水两收。
一、“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优点1、“稻虾共生”能大幅提高稻田产值从稻田的亩产值来看,运用“稻虾共生”种养模式的稻田,其产值从2000元,可以提高到45000元。
“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下的一亩水田的综合亩产值相当于过去20亩水田的亩产值,这在很大幅度上提高了稻田产值。
2、既增肥农田,又降低病虫害虾稻共生,只给小龙虾少量投喂,吃不饱的小龙虾会到稻田寻找食物。
小龙虾不但会吃掉杂草,还会吃掉害虫和虫卵,减少害虫。
同时在农田里排便,给农田增肥。
小龙虾的不断爬动,还利于土壤的松动,减少土壤板结,同时有效防止水稻烂根,减少病害。
3、降本增益,提高品质根据“稻虾共生”的实践发现,虾稻共生下,稻田需要的肥料减少三分之一以上,农药使用减少超过一半,大大减少了农田的投入成本,提升农田的效益。
此外,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可以提高水稻的品质,并且小龙虾放在农田里,减少饲料的投放,也大大提高小龙虾的品质。
4、提高水稻和小龙虾的产量小龙虾在农村中源源不断生产有机肥,供给水稻的生长,同时也减少农田的病虫害,利于水稻的产量提升。
另外,稻田中的小龙虾是粗放式放养,比密集型养殖个头更大,产量更高。
5、“稻虾共生”的特色农产品更受市场欢迎“稻虾共生”模式下的稻米,如今在市场上称为“虾稻米”,属生态大米,已经打响了品牌价值,得到了不少消费者的欢迎和喜欢。
而个头更大、肉质更好、绿色纯天然的稻田小龙虾,也更获得消费者的喜爱,尽管价格高达每斤70元,却时常供不应求。
二、“稻虾共生”生态种养模式的技术1、稻田选择(1)水源:外源水水量充足,水质良好,不被农业、生活和工业污水污染。
【潜江农村“虾稻共作”新模式 养虾有“稻”致富有方】7月是湖北省潜江市白鹭湖国营农场最安谧的季节。
四湖总干渠静静流淌,两岸树木郁郁葱葱,林间一条柏油路随着河道蜿蜒,除了蝉在树上聒噪,路上很少有人和车的踪影。
站在石桥上眺望,阡陌纵横的河渠在阳光照射下闪烁着金光,一望无际的水稻犹如墨绿色的画卷向远方舒展。
因为高温暑热,阴雨连绵,潜江市进入了农闲季节。
可对于这里的小龙虾养殖户来说,农闲心不闲,他们要时刻关注着稻田里小龙虾的长势。
家住白鹭湖国营农场的58岁农民贺家贵戴着草帽,穿上水鞋,撑一支竹篙,驾一条小船,轻轻地沿着稻田围沟移动。
贺家贵承包了26亩水田,以前只种水稻,一年收入只有3万多元。
3年前,他开始采用“虾稻共作”的生态种养模式,在稻田里养虾。
这一方法让贺家贵收入大增,年收入超过26万元。
“虾稻共作”是潜江农民的创举,如今,在这一模式的带动下,潜江已形成小龙虾种养殖、加工、出口、餐饮一体化的产业链,成为潜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从“虾稻连作”到“虾稻共作”潜江市地处江汉平原,河网密布、湖泊众多、降水丰沛,十分适合水产养殖。
2001年,该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在全国首先探索出小龙虾“虾稻连作”的种养模式———在低洼稻田里开挖简易围沟,放养小龙虾,种一季中稻、养一季小龙虾。
而以往,当地一到冬春季节稻田就基本上搁荒了,没有任何效益。
“虾稻连作”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还能实现稻谷和小龙虾的双丰收,农民亩产收入可以达到3000元左右,是原来的3倍。
于是,在湖北省政府和潜江市政府的推动下,这一模式很快在全市推广。
潜江市政协副主席刘书琼介绍,到了2009年,潜江市小龙虾养殖面积达18万亩,产量达到3。
8万吨,产品出口美国、欧盟、日本、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总产值近20亿元,养殖、加工和出口创汇均居全国第一。
这也让潜江成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小龙虾之乡”。
然而,人们很快就发现了“虾稻连作”模式的不足:每年到了三四月份,农民开始整田、排水,准备插秧,而此时因气温较低,田里的虾苗还没长成成品虾,就不得不贱卖了。
虾—稻连作高效种养技术虾稻连作是一种高效的农业种养技术,它将虾养殖和稻田种植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互惠互利的生态系统。
通过虾稻连作,农民可以同时获得虾的养殖收益和稻米的种植收益,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和农业生产的高效化。
本文将深入探讨虾稻连作技术的优势、实施方法以及注意事项,希望能为广大农民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一、虾稻连作的优势1.资源互补:虾和稻田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资源互补关系,虾池所需的水体和沼气正好可以通过稻田排水和田间管理得到,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系统。
虾在土壤中寻找食物的行为可以促进土壤通气,增强土壤通气效果,这有利于稻田的生长和稻米的产量。
2.降低种植成本:由于虾池和稻田可以共用水体和沼气等资源,虾稻连作可以大幅降低农民的种植成本。
虾稻连作还可以减少农业投入,增加农业产出,提高粮食产量,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3.增加农民收益:虾稻连作不仅可以节约成本,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益。
在虾稻连作中,农民可以通过虾的养殖和稻田的种植,同时获得双重收益,一举多得。
4.生态环境友好:虾稻连作可以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增加土地产出,有益于土地保护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二、虾稻连作的实施方法1.选择合适的水域:虾稻连作需要在适宜的水域中进行,具备良好的水质和土壤条件。
选择水质优良、地势低洼、光照充足、土壤酸碱度适宜的地方进行虾池和稻田的布局。
2.建设虾池和稻田:在选定的水域中,首先需要建设虾池,虾池的布局和大小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并且需要加强对虾池的管理和养殖。
在虾池周边布置稻田,可以采用直播或育秧的方式进行稻米的种植。
3.合理管理土壤和水体:在虾稻连作中,需要注意土壤和水体的合理管理,保持土壤的湿润和水体的清洁,以利于虾和稻田的健康生长。
同时要注意虾池的排水和补水,保持稻田的适宜水分,促进稻田的生长和稻米的产量。
4.科学施肥和防治病虫害:在虾稻连作中,需要根据虾和稻田的需求,科学施肥,合理搭配肥料,以增强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
虾稻共作养殖模式虾稻共作养殖模式的实施可以追溯到中国的水稻耕作历史,当时农民会把虾种放入水稻田中,一方面可以提高水稻的种植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同时收获虾类,增加了经济效益。
而在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虾稻共作养殖模式得到了更加科学和系统的研究和实践。
1.资源利用率高:虾稻共作可以充分利用水域资源,一方面水稻可以为虾类提供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和水稻秸秆的有机物质供给,另一方面虾类的排泄物和二氧化碳也可以被水稻充分吸收,形成循环利用,提高水体养分的利用率。
2.生态环境友好:由于虾类和水稻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保持水域生态平衡,一方面虾类吃掉了水稻中的杂草和有害昆虫,减少农药的使用,另一方面水稻的根系也为虾类提供了栖息地和庇护所。
3.经济效益稳定:虾稻共作可以增加农田的综合效益,一方面虾类的养殖收入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另一方面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也会得到提高,增加经济效益。
同时,虾稻共作也可以提高农田的抵抗灾害的能力,例如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对农田的影响将会减少。
要实施虾稻共作养殖模式,需要优质的水源、土壤和适宜的气候条件。
具体的操作方法如下:1.选择合适的虾品种和水稻种植品种,虾类选择适应养殖环境、生长周期较短的品种,水稻选择高产、抗病害能力强的品种。
2.根据水稻和虾类的养殖需要进行合理的养殖密度安排,以保证生长空间和养分供应的平衡。
3.水稻和虾类的投喂和管理需要科学合理,合理调整饲料的投喂量、投喂时间和投喂方法,同时根据养殖阶段的需要,进行及时的管理和调整。
4.合理调节水稻的灌溉和水质管理,保证稻田中水的清洁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5.进行定期的监测和病虫害的防治,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保证虾稻共作的健康和稳定。
综上所述,虾稻共作养殖模式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养殖方式,可以在满足农民经济收入需要的同时,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和提高农田的生产力。
然而,虾稻共作养殖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在不断的科学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完善和改进,同时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重视,才能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与气象服务
作者:李彩红刘锴李豫强
来源:《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年第10期
摘要:在我国经济水平持续化提升的诸多因素中,农业始终都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个组成要素,其中以农业养殖的要素最为突出。
水稻是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物,龙虾也是我国农业水产养殖的主要构成物,在以往的养殖生产模式当中,并不能很好的将这两者作出一个更加全面化的结合,从而也就导致了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为了能够有效的打破经济提升的局限,“稻虾共作”的全新养殖模式应运而生,但是我们也需要尽可能的将气象服务的水平提升。
关键词:农业生产;稻虾共作;养殖模式;气象服务
我国的农业一直都是三大产业之一,现如今越渐朝着绿色化产业方向发展吸取,这是因为国内的绝大多数地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得天独厚优势。
稻虾共作的全新养殖模式,是我国农业生产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更加具有先进性特色的绿色种养模式,它可以很好的利用现有的土地水源,切实增加农业经济效益,然而整个种养模式效用的全面化发挥,必定离不开气象服务的协助。
一、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所具有的特点
从第一个环节上展开分析,我们需要对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的特点作出一个全面化的把握,因为这样后续气象服务措施的制定,才能够发挥出科学性以及稳定性的特征。
通过专业人员的研究发现,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所具有的特点,主要有这些方面的特点:
首先,该养殖模式将会有效的解决稻虾争地的矛盾问题。
从根本上展开分析得知,稻虾共作的养殖模式,是在稻虾连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来的。
稻虾连作的意思是将已有的龙虾全部收获完成之后,之后再展开水稻的移栽,而且每年插秧苗的时间主要集中在5至6月份,传统的养殖模式难以处理好龙虾育肥期的问题,所以导致了龙虾不够成熟。
但是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主要是在水稻插秧的过程中,将已有的龙虾驱赶到事先挖好的虾沟当中进行养殖,这样也就解决了龙虾与水稻生长争地的矛盾,从而有效带动当地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其次,稻虾共作的养殖模式还会进一步的促进绿色农业的全面化发展。
稻虾共作主要是通过基本的农业技术措施,来使得水稻生产以及养虾处于一种更加有机化的结合,科学化的利用水稻田当中的杂草等,来作为龙虾养殖的基础饵料,这样一来也就使得水稻生产过程中的病虫害得到科学化的控制,与此同时龙虾的排泄物也可以作为水稻生产最为关键的生物肥料。
由此可见,稻虾共作的全新养殖模式,不仅仅可以使得水稻生产中尽可能的减少化学肥料的投入,
同时还能够确保整个养殖过程呈现出生态化的特性,从而更加全面化的确保农业生态的基本环境。
二、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下的气象服务工作开展措施
通过文章第一部分针对于此种养殖模式的特点分析可知,稻虾共作养殖模式能够为农业生产养殖工作提供一个更加生态化、持续化的状态,因此需要得到广大工作人员的全面重视。
但是值得注意的一点问题是,整个养殖模式仍然需要气象服务的支撑,如此才能真正提升养殖工作开展的质量水平。
由专业人士的分析总结,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下的气象服务工作,在实际制定过程中,往往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环节,如此提升养殖工作开展的有效性:
1.科学展开直通式气象服务以及构建完善体系
稻虾共作的养殖模式,最需要的便是整个气象服务工作,能够根据实际水产养殖区域的分布、生产过程的特点以及需求,有效的与稻虾共作养殖户展开密切的信息联系,更为关键的便是,尽可能的同大多数稻虾共作养殖户展开直通式气象服务,直通式气象服务的概念是,针对养殖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时节、关键天气等,作出更加全面化的农用天气预报,此天气预报还将会尽可能的落实到稻虾共作的主要流程当中,从而实现点与点的对接,为整项稻虾工作养殖户提供更加专业的气象服务。
从另一个方面展开分析,还应当科学化的构建出更加具有完善性的体系,气象部门针对稻虾共作养殖工作,需要将现有的服务体系予以完善,因为现有的气象服务体系中,针对于稻虾共作的气象服务还不够全面,比如在信息传播的渠道,以及气象信息传输的方式上都存在滞后性,所以在实际过程中,也就需要同先进的信息技术展开全方位的结合,力求最大程度上增强新模式下,气象服务的及时性以及高效性,这对于整个养殖模式的彻底落实将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2.要注重灾害性气象的预警传播质量
稻虾共作模式下的气象服务工作,需要在主要的稻虾养殖区域中,将现有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手段予以丰富,尤其要重点展开气象预警喇叭以及电子显示屏系统的构建,从而更加完善现有气象预警信息發布的机制。
气象部门需要更加科学化的增强现有气象信息传播的投入工作,以此来进一步的解决气象信息传播后期的问题,完善气象灾害性预警信息综合发布平台的完整性,为稻虾共作养殖模式提供一个更具有针对性的传输直通车。
之所以要注重灾害性气象预警传播的质量,是为了能够使得广大养殖户,在灾害气象到来之前,有效的做好一系列防护措施,尽自身最大能力来确保龙虾以及水稻的损失。
还需要注意的一点问题是,灾害性气象预警信息的传播方式,需要通过手机信息、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平台等多个渠道,确保及时的传达到养殖户那里,并且也需要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给出相应的措施建议,以此来有效的防止养殖户,因为防护措施不得当,所造成的养殖上的经济损失。
从这一个层面,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稻虾共作养殖模式下的气象服务工作,在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应当要提升预警传播的质
量,这样才能极大的提升稻虾共作养殖模式的实际经济效益,最终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化发展。
三、结语
根据上述文字的全面化分析研究,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到,稻虾共作养殖模式是一项全新的绿色农业生产形式,它在实际养殖过程中将会更加进一步的确保生产养殖的生态性,并且确保具体的经济效益,但是也需要注重制定出更具有针对性的气象服务措施。
文章从两个方面展开了主题描述,分别介绍了稻虾共作模式的特点,以及气象服务工作开展的措施,相信随着广大气象部门工作人员,以及养殖工作人员的理解与熟悉,最终必定能够使得该模式下的农业收成变得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江苏盱眙探索“稻虾共作”养殖新模式[J].科学养鱼,2015(01):48.
[2]石新丽.泊头市鸭梨产业气象服务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16):99-100.
[3]孙玫玲,任丽媛,王宏蕊.天津高速公路交通气象灾害及预报预警技术研究与分析[J].天津科技,2019(08):81-84.
[4]谢永忠,李利.稻虾共作模式下的水稻绿色生产技术要点[J].江西农业,2019(12):
4+6.
作者简介:李彩红(1968-12-)女,汉族,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本科,工程师,从事气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