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关宁铁骑是战斗力最强伪军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4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揭秘明朝灭亡后强悍的关宁铁骑去哪里了
导语:明末有三大军,分别是关宁铁骑、孙传庭领导的秦兵,还有卢象升领导的天雄军。
其中最为出出名的也是就是在袁崇焕的领导下组建的关宁铁骑。
而
明末有三大军,分别是关宁铁骑、孙传庭领导的秦兵,还有卢象升领导的天雄军。
其中最为出出名的也是就是在袁崇焕的领导下组建的关宁铁骑。
而关于关宁铁骑的人数方面史书没有给出明确的记载,但绝对是战斗力强悍的一支骑兵部队。
袁崇焕在世的时候,关宁铁骑多次大败后金军,打的后金士兵是闻风丧胆,然而就这样一直军队,随着明朝的灭亡,最终的结局是什么样子的呢?这篇文章就和大家一起聊聊关宁铁骑的最终宿命。
根据现在一般的说法,关宁铁骑是在袁崇焕的领导下组建的,袁崇焕仔细分析了一下全国的兵源情况,他认为从辽宁本地的青壮年人群中征兵是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们已经适应了辽宁这个地方的气候生活习惯,而且他们即将面临着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所以这些人打起仗来会很卖命强悍,总结起来就是“辽人守辽“的思想。
而根据《绥寇纪略》的记载,关宁铁骑最初的来源是祖大寿把自己的家丁召集到军队里面,最后加上其他地方一些兵员的补充,慢慢形成了善战的关宁铁骑。
所以关宁铁骑的真正指挥者和拥有者应该是祖大寿。
这一点也不矛盾,祖大寿是袁的部下。
袁崇焕守辽期间,曾用火炮重伤后金军,导致努尔哈赤被炸死,皇太极继位后,发誓要替父亲报仇,于天启七年5月份,率领大量军队包围宁远城,而明军在城上炮火的掩护下,杀出一支几万人的骑兵,士兵拿着火铳,不断的射击,子弹如下雨般落在了后金军的士兵身上,后金军死伤遍野,皇太极只好退军,后来皇太极才知道这是袁崇焕领
生活常识分享。
中国历史上战⽃⼒最强的⼗⽀骑兵(上)中国历史上战⽃⼒最强的⼗⽀骑兵(上)第⼗名满清铁骑清初⼋旗的战⽃⼒还是很强的,素有“满清不满万,满万则⽆敌”的美誉。
明朝末年除了四川⽩杆兵和李⾃成的⽼营可堪⼀战外,其余明军连⼀战的能⼒都没有,关宁铁骑更是数次临阵脱逃,⽩⽩浪费了国家巨额的辽饷,最后让⼀个总⼈⼝不⾜200万的少数民族统治了华夏⼤地近300年,不能不说是⼀种悲哀。
满洲⼋旗骑兵第九名明朝骑兵明朝因为有朵颜三卫的存在,马匹的来源不成问题,加上明朝在经济、科技上的领先,骑兵的战⽃⼒还是很强的,并在明成祖朱棣时代达到了顶峰。
当时朱棣五次亲征蒙古,打的黄⾦家族后代溃不成军、俯⾸称⾂,从⽽奠定了整个明朝对蒙古的战略优势。
即便是明中期后军事实⼒已经下降很多,还有李成梁这样的妖孽,打⽇本跟玩似的,⼏千骑兵追着兵⼒是⾃⼰⼏⼗倍的⽇本武⼠满朝鲜乱跑。
作为明朝骑兵标配的三眼铳,也在历次战⽃中发挥了巨⼤作⽤,这种远距离能当⼸箭、近距离能当榔头的武器在骑兵对战中相当好⽤。
明朝骑兵,装备的三眼铳清晰可见第⼋名西夏铁鹞⼦铁鹞⼦是重装骑兵,总数3000⼈,马和⼈都装备铁甲,彼此⽤铁索相连,是李元昊的王牌部队。
⼤⽩⾼国凭借区区弹丸之地对抗当时世界第⼀强国北宋近两百年,这只重骑兵发挥了重要作⽤。
由于宋朝缺马只能以步兵迎战骑兵,铁鹞⼦在战争中多次击溃宋朝的步兵阵列并造成重⼤杀伤,从⽽成为宋军⼠兵的梦魇。
西夏王牌部队铁鹞⼦第七名契丹骑兵辽朝享国210年,⼤部分时间保持对北宋的军事优势,其兵⼒构成已骑兵为主,⿍盛时期骑兵⼈数超过40万,⽽对⾯的宋朝恐怕连10万匹马都凑不出来。
檀渊之盟貌似是宋朝打赢了,充其量也只是战术上的胜利,整个战争的主动权仍然在辽国⼀边,只不过辽上层⼈⼠缺乏远见,满⾜于北宋每年提供的岁币贿赂,从⽽维持了双⽅120年的和平,否则宋朝早就被灭掉了。
契丹骑兵中最精锐的部队为宫分军和⽪室军,由辽主亲⾃掌握,通常是⼀⼈2骑或3骑,擅长长途奔袭,战⽃⼒极强。
明末军队中,只看战斗力,关宁铁骑强和辽东铁骑谁更强呢?明末之时,一直被明朝重点防御的北边很快出现了问题,由于国力衰退,明末边军开始堕落,那些当年被压的死死的草原各部族开始崛起,边境局势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
为了能够应对这种情况,明朝边军将领们开始了两级分化,一部分就开始自甘堕落,一部分开始组建只听命于自己的私人武装。
而后者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数两个时期的两只武装,一支是由李成梁家奴组建起来的辽东铁骑,一支是由袁崇焕吸收辽东地区被后金军祸害过的流民组建起来的关宁铁骑。
对于这两只武装,算来其实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里面的。
但毕竟性质上还是有区别的,因此很多人还是能区分出来的。
不过这里一定会有很多人好奇,关于这两只军队的战斗力到底哪个更强呢?对此比较虽然有点关公战秦琼的意味,但也是可以通过一些事问题给他们来做出比较的。
先说辽东铁骑,辽东铁骑是李成梁一手缔造起来的队伍,简单来说是以李家家将为骨,辽东游侠为主,这只队伍纪律严明,装备也精良,十分擅长骑兵突袭作战。
他们在辽东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各种少数民族将领都死于他们之手。
他们先后解决了蒙古土蛮部,女真各部之叛乱,更是在朝鲜把日本正规军干出了翔。
而之后在辽东叱咤风云的努尔哈赤祖父,父亲都是死于辽东军之手。
此时的辽东军堪称中国大陆上霸王一般的存在。
能和之一战的,估计也就是以阵法和纪律严明著称的戚家军了。
此时明朝,坐拥东亚两只最强军队,因此国内朝政虽然迷乱,都边境问题不是很大。
而关宁铁骑呢,是袁崇焕在辽东铁骑没落之后“以辽人守辽土”这个政策建立起来的军队,这帮人民风剽悍,而且在辽东这块土地上有和自己切身利害关系的存在,而且都善骑射,还习知女真举动,对女真也知己知彼。
因此关宁铁骑是当时的唯一一群能在马背上和后金在野战中打个来回的军队。
那么这两只军队到底哪只更加强大呢?有人说是李成梁的辽东铁骑,毕竟辽东铁骑曾横扫土蛮,女真甚至倭寇,而关宁铁骑干个后金都有点吃力,如此一来就形成了:辽东铁骑>后金军>关宁铁骑,这样一来好像辽东铁骑就比关宁铁骑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关宁铁骑的传奇帝国骑兵最后的辉煌
导语:关宁铁骑是明朝末期组建的一支兵力并不是很多、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部队,铁骑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能与满清的八旗军正面交锋。
铁骑在组建
关宁铁骑是明朝末期组建的一支兵力并不是很多、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部队,铁骑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能与满清的八旗军正面交锋。
铁骑在组建之初,关宁军起到了守边卫土的责任,但到袁崇焕死后,这支部队完全堕落成雇佣军,便再无战绩。
公元1629年当时即后金汗位三年的皇太极在经历了与天袁崇焕宁锦大战和之前随其父努尔哈赤征战宁远战役中以全败的战绩输给了袁崇焕和他的部队,因此皇太极只得兵出险招于此年率领八旗全部并联合蒙古骑兵十数万秘密饶过他惧怕的袁崇焕的关宁防线于此年十月二十八日突然攻克突破长城沿线的大安口,龙井关,而后迅速攻占尊化并绕开袁崇焕紧急调防的蓟州顺义通州经三河兵峰直逼当时大明帝国的帝督--北京。
下面就和小冷君去了解一下吧。
当时正在守卫关宁防线的袁崇焕在突然的京城警报发出后仓促调集九千关宁铁骑以士不传餐马不再秣日夜兼程的最快速度千里驰援北京,先皇太极的八旗大军一天到达北京,屯兵广渠门外。
公元1629年明崇祯二年农历十一月二十日当时明朝首都在经历了自1449年正统十四年于谦北京保卫战的一百八十年的和平之后又一次的迎来了生灵涂炭的战争,是日上午皇太极将其十数万大军分为左右两翼,右翼由皇太极亲自指挥攻击另两路由大同宣府进京勤王的两支明军,战斗毫无悬念,大同宣府两支明军全败,损失惨重退入得胜门瓮城。
左翼八旗大军和蒙古军一部数万大军在广渠门却遇到的一支战斗力比他们更为强盛,军纪比他们更为严明的军队,那就是袁崇焕率领的
生活常识分享。
大明王朝的叹息——被“智子”锁住的火器技术☆☆☆前文中,我们用一个词——优势反制,概括了大清、大英两个帝国盛极而衰的原因,今天我们再用一个词——线性思维,揭开对大明王朝火器技术的误解。
先发优势能维持多久?南宋开庆元年,寿春(今安徽寿县)军民制造出'突火枪',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发射弹丸的管型火器;1970年,考古人员在黑龙江阿城出土了元代火铳,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型管状射弹火器。
经过元代的发展,中国火器独领风骚,以致于到了元末,群雄并起,天下混战时,义军的火力竟超越了同时代欧洲的正规军。
直到15世纪中叶,明军的火器相对欧洲仍有一定优势元至正十九年,朱元璋与张士诚在绍兴开战,首次动用了火筒、火箭;七年后,朱元璋围攻平江(今苏州),大、小'将军筒'(早期火炮)与'襄阳炮'(投石机)并用,猛轰张士诚的城墙。
至正二十三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在鄱阳湖决战,火箭、火铳、铁炮、将军筒一齐登场,开启了东方水战新画风。
陆战、海战中,冷热兵器并用,是明军的画风洪武二十一年,明将沐英(朱元璋的养子)在平定云南的战事中首创了'三叠阵'——以三排横队,交替换位,轮番射击,确保火力持续性。
永乐朝,明军征鞑靼,'三叠阵'迭代升级——只轮枪,不轮人,输出频率进一步提升;到了嘉靖朝,陕西三边总督曾铣计划夺回河套(未果),为此专门提出要把'三层轮射'增加为'五层轮射'。
不管怎么轮射,总之这套战术,曾被认为领先欧洲两百年。
武器与战术双向选择,东方与西方殊途同归宋开局,元振兴,明井喷,东方的火器优势,西方永远追不上了吧?事实上,线性思维的一个重要误区就埋在这里——先发优势一定是永恒优势吗?英国人发明了坦克,在索姆河突破了德军防线;二十多年后,德军的坦克却在北非吊锤英军装甲部队。
类似地,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在唐末就投入了战争,但是七百年后明末的火药,也并不比唐末有本质的提升,仅仅是硝硫炭三元素的配比更加优化。
明朝最猛的两支军队,战斗力爆表,一万骑兵斗败十三万大军本文导读:一、关宁铁骑关宁铁骑明末一支强大的骑兵团,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
能够有效的阻挡八旗部队的进攻,有效的抵御了后金的侵略。
关宁铁骑的作战设备是非常先进的,骑兵每个人配备两匹马,而且他们的马都是产自冀州的良马。
关宁铁骑属于重骑兵,所以骑兵身上都有很厚的铠甲,这中铠甲一般的刀枪很难轻易刺破,这让部队的防御力大大的提高。
这支部队人数不多,大概九千左右。
别看这支铁骑人数不多,战斗力却着实惊人!宁远大战一万残兵斗败十三万八旗铁骑,许多人并不以为然,认为那是攻防战,大多易守难攻。
但宁锦会战,关宁铁骑却实实在在的在野战里打败了满洲八旗。
八千骑兵硬是在北京城外阻击了近十万八旗军,可见关宁铁骑战斗力有多强!戚家军和这支军队比起来也不是对手。
二、神机营神机营就不用废话了,想必大家都很熟悉。
这就是明朝当时的火器部队,神机营掌握大量的火铳、鸟枪、火箭等装备。
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神机营堪称世界上最大规模、最正规化的火器部队。
这三大营虽然并列,不过实际上人数相差很大,基本上五军营是基本盘,三千营是突击先锋,而神机营则是火力支援部队。
在明朝的中期,明朝军队与葡萄牙军队曾经交手,并缴获了一些火器。
明朝方面发现这些火器比自己军队使用的火器要先进,于是便进行了仿制。
这就出现了各个类型的佛朗机炮,从重炮到肩扛式小炮应有尽有。
神机营曾经在保卫北京战斗中发挥极大的作用。
当时蒙古瓦剌部首领先在土木堡战役中大败明军之后,率军进攻北京。
外族大兵压进,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便调用神机营部队携带火器埋伏在德胜城门附近房屋中,在瓦剌大军到时来引诱其冲入城中,这时埋伏好的神机营部队突然使用枪炮火器对其攻击,大败瓦剌大军。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末最精锐的军团关宁铁骑到底是谁编练的?
导语:关宁铁骑是明末组建的一支兵力并不很多、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部队,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能与满清的八旗军正面交锋。
关宁铁骑是谁编练的
关宁铁骑是明末组建的一支兵力并不很多、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部队,是明末最精锐的部队,能与满清的八旗军正面交锋。
关宁铁骑是谁编练的?
关宁铁骑为袁崇焕一手编练
明朝天启年间,面对后金对关外明军的进攻,北京的满朝文武一筹莫展,明熹宗朱由校甚至抓着大臣的手放声痛哭而不知所措。
正是在这种危急的情况下,袁崇焕挺身而出,决定组建一支凶猛彪悍的骑兵部队。
袁崇焕从数十万辽东汉人中精挑细选出身体强壮、且骑术娴熟的三四万士兵,提拔了祖大寿、吴三桂等土生土长的辽宁人为将。
其时,马市开遍关东,袁崇焕从蒙古人、满族人手里用农具、铁器、食盐换来大批战马,队伍很快就形成了规模。
祖大寿、吴三桂为了报答袁崇焕的知遇之恩,不但尽心尽力地训练部队,而且,向袁崇焕建议,重新启用当年李成梁部队用过的三眼铳。
三眼铳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火器,一支铳有三根枪管组成,作战时可以发射三次,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连发武器。
关宁铁骑为祖大寿家将入关所带军队
有资料记载,“关宁铁骑”四个字最早见于清顺治九年吴伟业所著《绥寇纪略》,书中记载关宁铁骑是祖大寿的嘉奖入关后所带的军队。
祖宽(胡人,见明史)是祖大寿的家仆,祖大乐是祖大寿的堂弟。
此两人携家将部队入关清缴农民军。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末年,有一支曾让满清八旗劲旅闻风丧胆的特种部队,这就是明朝重臣袁崇焕精心训练出来的关宁铁骑。
宁远大战期间,一万明朝残兵打败了十三万八旗劲旅,只因为那是攻防战,许多人并不以为然。
但是宁锦会战,关宁铁骑却实实在在的在野战中打败了满清八旗劲旅。
当时,辽东军队不过七万人,却铸就了一条让满清八旗不可逾越而一筹莫展的宁锦防线。
后来满清八旗劲旅经蒙古入寇北京,关宁铁骑星夜驰援,九千骑兵在北京城外阻击了十万八旗劲旅。
此战虽然胜的有些侥幸,但足以体现关宁铁骑强大的战斗力。
关宁铁骑有高素质骑兵队伍,还有很强的火器装备,可谓是能攻善守的古代铁军。
那么,这支铁军是怎样训练出来的呢?在明朝训练军队的问题上,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
过去的辽东战事,明朝往往是从全国各地征调部队增援。
除了少数特别精锐的部队外,这些客兵往往战斗力很弱。
一方面长途万里跋涉来援,不适应辽东的环境;另一方面,家不在此,打起仗来缺乏一种保家卫国的意识;而且,南方兵也不适应北方骑兵作战。
袁崇焕将这些客兵归纳为“南兵脆弱”。
说到底,还是民风剽悍,有切身利害关系,而且多善骑马的辽人才最适于守辽土。
因此,袁崇焕在东北十余万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各军,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等一大批辽将。
借着宁远大捷后明军士气有所回升,开始敢于与满清军队作战的机会,袁崇焕苦练出了一支兵力并不很多,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
这支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作“关宁铁骑”。
“关宁铁骑”的诞生,从此拉开了大明王朝悲壮战史的序幕。
一、初战告捷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朝天启七年,即公元1627年5月6日,刚刚征讨过朝鲜的满清大军在皇太极的亲自指挥下向西进发了。
虽然士兵们对宁远的惨败还颇有些心有余悸,但皇太极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他相信,那次宁远的失利主要是过于轻敌,缺乏攻坚的准备,而只要准备充分,城池并不是坚不可摧的。
袁崇焕只有一个,不可能哪儿都照顾到,就算打宁远比较困难,要攻刚筑不久的锦州应该还是可以的吧!5月12日清晨,满清军从西,北两面发起了对锦州城的总攻.马步军对城垣轮番进行攻击,满清大兵们拖着盾车云梯冒着炮火直向城下冲去。
悲哉!关宁铁骑这几天中央三套《百家讲坛》播出阎崇年主讲的《明亡清兴六十年》,我得闲看了两集。
讲到京师保卫战一节,袁崇焕率领九千关宁铁骑击退皇太极的十万八旗兵,彻底打破了“八旗不满万,满万不可战”的神话,真是看的我热血沸腾。
“关”是指山海关,“宁”指宁远,山海关、宁远、锦州等辽土是大明抵御后金的重要防线,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
因此在归附的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军队,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等一大批辽将。
就这样,苦练出了一支兵力并不很大,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这支部队后来被称作关宁铁骑。
网上曾经有不少人为古今以来的强悍军队做排名,我也看了诸多版本,关宁铁骑的排位从未出现在三名以后,可见军事迷、历史迷们对其战斗力的认可。
当时的情形是,曾经雄视天下的大明王朝已在内外交困中风雨飘摇。
清朝(当时还称后金)的崇德皇帝(天聪汗)皇太极一心要统一天下,在征服了蒙古、朝鲜后,便剑锋南指。
崇祯二年秋(1629年),亲率大军绕道蒙古,于十月二十六日突破红山口,大安口、龙井关入塞,一路上势如破竹,直逼北京(京师)。
十月三十日,后金军合围北京最后一道门户遵化,北京岌岌可危。
十月二十八日,得到消息的辽东督师袁崇焕心急如焚,立即兵分两路驰援,北路派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带骑兵四千西上堵截。
他自己偕同祖大寿、何可纲等大将率部从南路直奔北京。
赵率教冲到遵化,城内守军闭门不纳,只好背城与清军野战,众寡不敌全军殉国,赵率教用他的死为袁崇焕赢得了宝贵的两天时间!袁崇焕十一月初赶到蓟州,得知赵率教阵亡、遵化陷落,既伤爱将之死,又知局面严重,两天两夜急驰三百五十里,急行军中,步兵被远远的甩在后面,即便是最精锐的关宁铁骑也有四千人掉了队,只剩下五千人和他一起赶到北京城下。
十一月二十日清晨,两军相逢于广渠门外。
关宁铁骑分为三个大营,祖大寿在南,王承胤在西南,袁崇焕在西,互为犄角之势。
明军刚刚列阵完毕,十万后金骑兵就如排山倒海般压了过来!然而一个时辰过去了,两个时辰过去了,虽然三个大营早已成了八旗大军的汪洋大海中的小小孤岛,但无论怎样的惊涛骇浪都无法将这小岛淹没!就在此时,关宁铁骑的四千掉队人马赶到,从后金军的侧后方发起猛烈冲击,两面夹攻之下,后金军最终陷入了溃败之中。
关宁铁骑—搜狗百科关宁铁骑翻阅的史籍中,吴伟业在清顺治九年成书的《绥寇纪略》中明文使用“关宁铁骑”这四个字。
但是依据当时的舆论倾向,“关宁铁骑”不大可能是指袁崇焕训练的骑兵,而有可能是戚继光抗倭之兵中的一个分支。
袁崇焕当时有“投敌叛国”之嫌,直到清朝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清人根据《清太宗实录》编写《明史》时,乾隆下诏为袁崇焕翻案,而这时已经是150年后了。
而《绥寇纪略》成书於顺治九年,此外《太宗实录》六十八卷,吴伟业本人没有参与《太宗实录》的编纂,不可能有机会提前知道内幕,所以他本人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为袁家军歌功颂德。
根据《绥寇纪略》明确指出所谓“关宁铁骑”指的就是祖大寿的家将入关所带的军队。
祖宽(胡人,见明史)是祖大寿的家仆,祖大乐是祖大寿的堂弟。
此两人携家将部队入关清缴农民军。
根据《明季北略》明确记载祖大寿组织家丁,形成一支善战的部队。
《明季北略》明确给出了关宁铁骑的定义:“铁骑者,山北近河北、山西、辽阳人,俱控弦习战之士。
”可见家丁中的来路是比较复杂的,多是弓骑的战士。
同时《明季北略》里说吴三桂也有一支”关宁铁骑“。
考虑祖大寿与吴三桂的关系(祖大寿是吴三桂的舅舅,吴三桂之父吴襄是祖大寿的部下),这是同一支部队。
谈迁的《国槯》参考了《绥寇纪略》等书,这里谈迁称之为”关辽铁骑“,同样指出是汉人组成。
《明史》中介绍辽东将领尤世威中,也有这么一段:“七年命偕宁远总兵官吴襄驰援宣府。
坐拥兵不进,褫职论戍。
未行,会流贼躏河南,诏世威充为事官,与副将张外嘉统关门铁骑五千往剿。
”与《绥寇纪略》《明季北略》,经查询史料确定,此为杨嗣昌崇祯四年任山永巡抚时在山海关所编练的关门铁骑营。
与传闻中的关宁铁骑无关。
所谓铁骑,不外乎两种解释:1 披挂铁甲的战马的骑兵,2 借指精锐的骑兵。
因祖大寿和吴三桂的兵属于关宁军,才称其为“关宁铁骑”。
这与传闻中的铁血军团没什么关系,可证传闻为假。
而关宁铁骑也并非为孙承宗所编练,根据熹宗实录,天启六年袁崇焕上书辽镇军编制,依然沿用孙承宗所额定的编制,并没有关宁铁骑。
所谓的关宁铁骑其实是战斗力最强伪军
近期《明朝那些事儿》受到热捧,作者当年明月在书中对所谓的关宁铁骑大大吹捧了一番,满足了一些人的民族自尊胃口,于是乎,这支部队就被吹上天了,甚至被评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常胜军团”之一。
不否认在组建之初,关宁军起到了守边卫土的责任,但到袁崇焕死后,这支部队完全堕落成雇佣军,再无战绩。
尤其不可原谅的是,最后成为满清最凶悍的走狗,成为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汉奸军队,其首领吴三桂也被誉为天下第一汉奸。
一、建军后,关宁军只消极守土,从未主动出击,使皇太极得以从容的屈朝鲜,平蒙古,入长城掳掠。
为了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平息边患,明朝可谓下了血本。
为此,向全国征收“辽饷”,每年高达七、八百万两,这笔巨资投到关宁军身上,所以修筑了宁远,锦州,松山,塔山等城,使关宁军有坚城可依。
又购置了红夷大炮、三眼铳等火器,使之装备精良,在当时算是武装到了牙齿。
关宁军依靠着一个国家的物资财力,与八旗兵又有深仇大恨,可是他们又取得了什么战绩呢。
宁远之战,主要是凭借宁远坚城和新式火炮才得以不破,所以袁崇焕才提出了“凭坚城,用巨炮”的守边策略。
后来的宁锦大捷,锦州那边基本上是凭坚城用巨炮的守城,宁远进行了城下野战,但那是列阵城下,且有枪炮相助,最终也是皇太极见取胜无望,主动撤军了事。
最为让人诟病的是,关宁军从未主动出击骚扰后金。
毛文龙在皮岛,隔三差五的上岸打打秋风,让后金不得安宁。
可关宁军这边,有着强大的兵力和精良的装备,却呆在坚城里,消极应付。
骑兵的优势是袭扰和主动出击,可是关宁军没有这么做,他们凭什么称之为铁骑?要是关宁军每年不定时的游击骚扰,向八旗兵对明朝那样,那么,皇太极还敢放心大胆的进入长城掳掠吗?正是因为关宁军消极守城,袁崇焕又杀了毛文龙,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才能屡次入长城掳掠。
皇太极即位初期,东有朝鲜,西有蒙古,可谓四面受敌。
他在攻击朝鲜,平定蒙古时,关宁军基本上是坐壁上观。
即使是清军主力入长城,在关内横行无忌,
关宁军也是在坚固的关宁防线内当缩头乌龟,要是他们敢乘虚直捣辽东,在后金境内也烧杀掳掠一番,那皇太极还不焦头烂额。
所以,躲在坚城内,怎能称之为铁骑?任敌骑横行,生灵涂炭,大明江河日下,关宁防线成为摆设,从大处说,他们守边卫土了吗?只是守住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吧。
长期以来的消极应战,注定了他们日后投降的结局。
二、所谓的关宁铁骑人员混杂,为一已私利而战,多次败在八旗兵的手下,空费朝廷饷银,有养寇自重的嫌疑。
关宁军人员混杂,首先是骑兵中有很多蒙古人,蒙古人当然是拿钱办事了。
其次是大部分关宁军几乎都是以家丁形式存在。
这些人在战争中是最容易妥协的一类,他们眼里只有自己的利益。
可以说,关宁军队虽然拿了国家的俸禄,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谋私利。
所以在历次作战中,总有奸细出现,总有人临阵脱逃。
比如在松锦决战中,正是蒙古人叛变,所以锦州外城不保,祖大寿退据内城,以至于崇贞举明军最后的精锐力量全力一击,洪承畴领十万明军解锦州之围。
关键时刻,吴三桂带领他的家丁部队吴家军率先脱逃,使战场形势直转,酿成了明军惨败,洪承畴被俘。
至于战绩,关宁军更是多次败在八旗兵之下。
遵化之战,赵率教4000援军全部覆没。
北京保卫战,只是一场平局的遭遇战,皇太极战力不损,仍然在北京不走。
而关宁军则以袁崇焕被抓为借口,逃回山海关。
一年后的大凌河之战,关宁军更是惨败,何可纲战死,祖大寿第一次被俘。
为什么关宁军打不过后金部队呢,装备不精,保障不力吗,还是人数太少?根本原因是后金军队是为了自己作战,而关宁军是为了北京的朝廷的饷银作战。
后金军每战都会出死力,关宁军每战都会考虑保存实力,没钱就不愿意打仗。
每年的辽饷数百万两,那是全国的民脂民血。
可他们拿钱都干了什么?袁崇焕死后,关宁军就彻底成了趴在明政府身上的吸血鬼,光拿钱不打后金兵。
可以说,关宁军已不再忠于明朝,而是一个独立的甚至对明朝有敌意的藩镇,更可怕的是,这个藩镇还拿着明朝大部分的税银,可以说,明朝要年年向这样的军队纳供。
这么好的局面,关宁军当然不愿意和后金真刀真枪干。
三、最为可耻的是,关宁军投降满清后,成为实实在在的二鬼子,屠杀汉人灭明朝故国最为卖力。
投降满清的明军众多,后来不乏反水者。
如大同总兵姜瓖,江西巡抚金声垣,总兵李成栋等。
他们代表前明军的各个派系。
如姜瓖陕西榆林人,代表秦军;李成栋代表明朝招安的农民军,金声垣代表南方的明军。
反水的明军当中,唯独没有关宁系的。
既然他们与八旗有仇,又为何降后死心卖命呢?唯一的解释是后金与关宁军早有勾结,并且在一定时期达成了互不交战的默契。
关宁军来源是辽东驻防的卫所部队。
因为200年来不停歇的跟东北少数民族作战,所以一直保持着战斗力。
他的组成很复杂,与其说是一支明朝军队,不如说是,明朝领导下的,辽东边民军队。
辽东大帅李成梁是朝鲜人,满桂是蒙古人,李永芳是女真人。
关宁军本身就是一支居住在辽东的多民族混合部队。
入关时候的满清部队,说是满洲军,实际就是辽东军。
他以满洲人为核心,包括了辽东的汉人军队(就是关宁军余部),以及辽东的蒙古人。
实际即便是所谓满洲人,里面也不只是女真人,同样有很多女真化的汉人和汉化的女真人。
看看后来关宁军为什么入关后灭起义军战斗力显示的那么强?战果比比满洲八旗军也不差?道理很简单。
因为这时候他们是为了自己而战了。
他们的统帅是是自己人了。
吴三桂在明朝,不是实在没有文人愿意出关,能统帅辽东么?他即使出死力作战,能当上王爷么?但是跟着满洲人他就能。
从民族大义讲,关宁军不应该这样。
但是从小集团的利益讲。
和满洲人合作征服关内,才是关宁集团最优的选择。
这种情况下,指望他们和后金拼命,现实么?
入关后,关宁军成了满清的急先锋,在屠杀汉人百姓灭明朝故国方面最为卖力。
明朝的永历皇帝,本来已经逃到缅甸,连多尔衮都不想追了,想就此罢手。
吴三桂不干,一直追击到缅甸,将永历亲手用弓弦勒死。
总而言之,关宁军组建之初,一度起到了守边卫土的作用。
自袁崇焕死后便急剧堕落,享受着明朝最优厚的待遇,却消极怠战,有通敌之嫌疑。
最后更是弃民族大义于不顾,死心为异族卖命。
这样的军队,即使有一定的战斗力,能算是所谓十大常胜军团吗?
更为恶劣的是,关宁军的投敌行径,为日后的中国军队作了一个很坏的榜样。
鸦片战争后的历次对外战争中,汉奸层出不穷。
尤其是抗日战争中,投敌的伪军中,多少人受到了吴三桂和关宁军的影响。
关宁军甚至比抗战中的伪军还恶劣,因为伪军多数是待遇不好,受中央排斥的地方系部队,且投敌后作战中出工不出力,作战消极。
而关宁军一直是作为拱卫京都的重心部队,最受明廷倚重,且在投敌后作战极为卖力,其凶狠比八旗兵过之。
所以可以这样总结,关宁军是中国历史上战斗力最强的伪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