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4
农村家宴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和建议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家宴聚餐活动逐年增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家宴服务经营者为农村地区消费者提供了灵活快捷、廉价方便的服务。
但是,此类经营方式涉及面广、量大、流动性强,没有固定场所,往往游离于食品安全监管的边缘,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往往中毒人数多,后果严重。
因此,加强农村家宴的管理刻不容缓,不能单靠每年几次的专项整治或是突击检查来解决问题。
探索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守护农村家宴安全,已成为各级监管部门面临的新课题。
一、XX区农村家宴经营现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农村家宴的规模正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以XX区为例,2022年初,在该区市场监管局进行备案的家宴经营者有75家,到2022年底数量就增加到了181家,增长2.41倍。
由于农村餐饮服务业经营规模小、服务时限短、流动性强、地方散,加之“一条龙”餐饮服务从业人员不稳定,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健康卫生意识较为淡薄,而且多数集中在边远山区、偏僻村社,对其的安全监管难度较大,情况不容乐观。
二、存在的问题(一)举办方、承办方食品安全意识淡薄。
一方面,农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只关心宴席菜品味道是否美味、价格是否优惠,常常忽视家宴经营者的资质是否合规,是否进行备案,从业人员是否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等。
另一方面,承办方家宴经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淡薄,由于经营者普遍年龄偏大,不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对食品安全未接受系统完善的培训。
同时,经营者往往还兼职采购和厨师两个重要的岗位,其食品安全意识的薄弱导致了极高的食品安全风险问题。
从目前的备案情况来看,全区的农村家宴经营者都已办理备案登记,但是其对每场宴席的登记报告依然缺乏主动性,全年到乡镇食品安全协管员处进行报告的家宴数量较少。
同时,由于该行业从业人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导致部分从业人员没有按要求定期进行健康体检,经营者普遍未对参与服务人员进行业务操作培训和食品安全培训,从业人员缺乏食品安全意识。
浅析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其对策作者:杨春相来源:《中国食品》2022年第03期“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和能量源泉,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本文分析了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诸多问题,旨在为解决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表现1.假冒伪劣食品由城市转移至农村。
随着城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力度不断加强,假冒伪劣等问题食品开始由城市转移至农村市场,与假冒伪劣食品相依存的不法食品生产厂、小加工作坊也渐渐从城市向农村转移,与流通领域的商贩合力组成危害农村消费者的主力军。
受经济因素制约,农村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大多不高,在购买商品时往往贪图便宜或者只注重外观,对食品的品质不会过多追求,这就导致低成本、低价格、低品质的假冒伪劣食品在农村市场泛滥。
2.农村食品经营者素质偏低,对质量要求不严格。
农村的食品经营者大多是本地或者周边农民,普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淡薄,守法经营观念缺失。
少数经营者只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不注重食品质量,甚至销售过期食品,或者故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以获取高额利润等。
笔者在日常监督检查中发现,城郊及农村食品经营者因销售的食品品种相对较少、经营规模偏小,往往忽视索票索证环节,或者没有索证索票的保护意识,甚至错误地认为索证索票会引起商品价格提升,从而加大销售成本。
有一些规模稍大的批发经销商经过几级批发后就难以索取到相关票证,再加上索证索票繁杂琐碎、耗时费力,大部分经营者出于侥幸心理户就懒于去做,一旦出现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就无法从票据上溯源。
部分农村食品经营者因为文化水平低,不会建立进销货台账,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也不严格,进货时只看是否畅销、价格是否便宜,却不查验对方的经营资质,不关注食品是否有产品质量合格证明,甚至忽视食品的生产日期等,这就为假冒伪劣食品进入农村及城郊市场打开了便利之门。
3.农村食品生产经营形式落后。
当前,农村食品生产经营者多是分散经营,比如小作坊、小餐饮、小商店、小摊点等,管理经验落后,守法理念淡薄,未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经营许可证却偷偷摸摸生产的现象屡有发生,他们不舍得投资生产设备,生产卫生条件差,生产环境堪忧,加工出的食品质量难以通过合格检查。
城乡规划与园林景观58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徐庭明(句容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黄梅分局)摘要:所谓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问题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区都属于社会热点性问题,对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有着极大地影响;而在部分农村地区,由于传统思想理念的影响,再加之卫生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的缺陷,市场监管水平不足,极易造成食品安全问题,对农村地区整体的健康发展造成影响与阻碍;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宣传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并为其制定完善的法律政策及监管机制,加强食品市场监管工作的开展,保障农村地区食品安全,为农村地区及社会整体的进步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下面主要对现代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进行分析探究。
关键词:农村食品市场;监管问题;解决对策一、现代农村食品市场的常见问题通常情况下,由于大部分农村地区与城镇相距较远,人们文化水平及法律意识等相对较差,当食品市场经营运转时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食品生产加工的设施大多较为简陋,不仅对食品质量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且当农村食品市场运转时,相当一部分消费者自身缺乏足够的防范与自我保护意识,当出现消费问题时,没有及时进行举报等措施,导致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此外,由于城镇地区对假冒伪劣商品打击力度较大,由此导致部分不法分子将劣质食品向部分农村地区进行销售,对农村地区食品市场的健康性造成影响,同时还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1]。
二、现代农村食品市场监管的实际状况(一)实际监管力量不足当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工作进行时,其主要需要依靠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工作,由于农村地区经济水平较低,相关部门的人员数量较少,且工作范围过大,由此导致市场监管任务量较重,而实际工作人员不足,再加之农村地区交通不便,监管人员日常工作时需要消耗大量的时间成本;再加之农村食品市场主要以流动摊贩居多,增加了隐蔽性,对市场监管工作的水平与质量造成极大影响。
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及对策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城市食品安全管理日趋规范的今天,相对于农村而言,由于地域广大,人口分散,就成为食品监管工作中的难点,许多假冒伪劣商品在农村长期存在,农村食品安全维护迫在眉睫。
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作为政府主管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重要职能部门之一,应该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大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决不能让农村成为食品安全的“重灾区”。
一、农村食品安全的难点一是商户只重价格不重质量。
笔者认为农村食品安全状况,既有农村特殊环境和监管力量相对薄弱的原因,也有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质量安全意识跟不上的因素。
农村地区食品生产经营户点多面广,食品经营者素质良莠不齐,很多经营户缺乏必要的食品安全意识,不重视索票索证,哪个供货商的商品便宜,就进谁的货,往往不会过问是否属于合法经营。
只注重价格,不注重质量,出现问题无从寻根求源。
另外个别商户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守法经营观念,有的生产经营者只求经济利益,不管商品质量,不考虑人们食用不合格食品所造成的恶果,个别还为了有利可图或获取高额利润故意制售假冒伪劣食品。
二是农民安全消费意识及法律意识淡薄。
不少农民食品安全消费意识淡薄,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买东西较多关注价格、颜色和分量,较少考虑是否会危害健康。
食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匮乏,消费水平和消费观念的影响,使农村群众的消费取向主要是“价格优先”,购买食品首选价格便宜,然后是数量、口感,一般不特别考虑食品安全问题。
虽然农村群众买东西也会“货比三家”,但往往是比价格、色泽、数量等,对购买的食品是否是正规合格企业产品、是否过量使用色素、防腐剂等添加剂,以及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关强制性标准等,往往不重视或并不知道如何识别。
农村群众的自我权益保护意识较差,遇到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多不知道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有的农村离申诉、投诉地点远,往返费用再加上检测、鉴定费用较高,为了几元钱的食品,既耗钱又耗时,维权成本高,也是农村群众不愿维护权益的原因之一。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一、问题表现1.1 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食品药品监管不严,导致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食品标签虚假宣传和不准确,消费者难以选择合格的食品。
•食品添加剂和农药残留超标情况严重。
•食品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农村和小作坊等基层环节。
1.2 整体监管体系薄弱•监管部门之间职责不明确,监管责任落实不到位。
•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缺失,法律制度不健全。
•执法力度不够,处罚力度不足以起到震慑作用。
•整体监管体系缺乏科学技术支撑,信息化水平较低。
二、问题原因分析2.1 体制机制问题•监管部门职责分散,缺乏协同配合。
需要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合作机制,加强协调合作,形成工作合力。
2.2 监管法律法规滞后•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定滞后,需要加强立法工作,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2.3 执法力度不足•监管力量不足,需要加大人力物力投入,增加执法力量。
•执法过程缺乏科学技术支撑,需要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建立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
2.4 民众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需要加强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提高民众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确保从源头上保障食品安全。
三、对策建议3.1 完善监管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监管协调机构,加强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和信息共享。
•完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强化监管措施,提高处罚力度。
•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环节的监管,建立食品安全溯源系统,确保食品安全从源头到餐桌。
3.2 强化监督执法•增加监管人员数量,提高监管执法力度。
•引入科学技术手段,提升监管信息化水平,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督和管理。
3.3 提高食品安全宣传教育力度•加大对公众的食品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公众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对农产品生产环节的监管,推行农药科学合理使用示范项目,保障农产品质量。
3.4 加强国际合作与技术支持•加强国际间的食品安全合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我国食品安全管理水平。
•积极引进和培养食品安全科学技术人才,提升监管科技力量。
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保卫舌尖上的安全导语: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它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健康和幸福。
然而,在我们丰富多样的餐桌上隐藏着诸多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应对和解决。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入手,探讨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以确保我们能舌尖上的安全。
一、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1)添加剂滥用问题添加剂的使用能够改善食品质量和口感,然而滥用添加剂不仅降低了食品的营养价值,还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磷酸盐类添加剂可能导致骨质疏松症、牙齿问题等。
(2)农药残留问题农药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辅助工具,但不当使用或超量使用农药会导致食品中农药残留超标。
这些农药残留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慢性毒性作用,增加患癌症、神经系统疾病等风险。
(3)假冒伪劣问题食品市场上存在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如假酒、假药、劣质食品等。
这些假冒伪劣产品不仅欺骗消费者,还对消费者的健康构成潜在威胁,如致癌、导致中毒等。
(4)食品添加物问题许多食品添加剂是为了改善产品的质地、颜色、香味等,但其中一些食品添加物潜藏安全隐患,如二氧化硫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呼吸系统问题。
(5)食品储存与运输问题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污染和变质。
不适当的储存条件和不规范的运输措施可能导致食品受到有害微生物的污染,从而引发食源性疾病。
二、食品安全的对策(1)强化监管与成立制度政府应加强食品监管部门的力量,严格监督食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质量标准,严惩违法行为,确保食品安全。
(2)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农药的使用需要合理控制,并鼓励农民使用有机农业技术,减少对化学农药的依赖。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确保农产品安全达标。
(3)加强食品标签规范制定统一的食品标签规范,标明所有食品添加剂、农药残留和食品成分等相关信息。
提供明确的食品标识,方便消费者选择健康食品。
(4)教育公众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和保护意识。
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在农村,由于监管不到位,农村地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薄弱等原因,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食品安全问题。
设置县级食品安全协调机构,乡镇设食品安全监管办公室,在各村安排食品安全监督员,形成县、乡、村三位一体的监管网络,同时,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提高人们的食品安全意识。
标签:食品安全;安全监管;安全意识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食品的不安全不只是指会对人体造成急性危害,也包括会造成任何慢性危害。
我国在2009年2月28日通过了食品安全法,于2015年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食品安全法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食品安全問题作了非常详尽的规定,对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食品安全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增强了人们的消费信心。
然而在一些相对偏远,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各种原因,依然存在着不少的食品安全问题。
一、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一)监管不到位1.监管力量薄弱我国广大农村幅员辽阔,监管力量薄弱,在农村,虽然乡镇设有站、所,但人员有限,监管力量薄弱,也未能全面及时地履行食品安全监管职责,与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点多面广,难度大的要求不相适应。
因此一些假冒、三无产品,有害物质超标等存在着安全隐患的食品充斥着这些地区。
2.农村地区食品安全监管难度大农村地区食品的生产、经营相对分散,就食品生产者而言,农村市场上的食品多以小规模食品生产加工作坊为主。
这些小作坊、小食杂店、小餐馆等存在于农村的院落中,且数量非常多,导致监管难度很大。
就食品的售卖而言,在农村地区也是由一些小卖部零售,这些小卖部,数量多,售卖食品杂,较隐蔽,不易监管。
(二)农村地区消费者食品安全意识淡薄1.对食品的安全性重视不够现在农民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收入逐年提高,也有了一定的积蓄,消费需求不断增强,但是在消费的过程中食品安全意识淡薄,对食品的安全性重视不够。
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及对策一、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是指农村地区因自然灾害、化肥农药超标、疫病药物残留等多种原因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下面就具体分析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几个方面。
1.种植业方面种植业是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方面,其中化肥农药的使用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
许多农民在不了解化肥农药的具体性质和使用方法的情况下,滥用这些有毒有害的农药,进而导致食品中残留化肥农药超标。
2.畜牧养殖方面畜牧养殖业也是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领域,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
主要的问题有动物疫病药物残留、饲料添加剂超标等,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了畜产品的质量下降,给人们的身体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3.流通销售方面在农村食品流通销售领域,农村小作坊和黑作坊食品占据了相当大的份额。
生产过程中缺乏现代化的种植和加工设备,很容易导致食品中存在各种残留物以及微生物污染等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农村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针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切实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
1.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在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和储存等环节,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大力推广新型高效、安全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
加强农村生产设施和环保设施建设,提高生产规模与技术含量。
2.加强农村生产点监管加强农村生产点的监管,全面排查化肥农药的使用情况,建立健全农村生产和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农村生产领域的监测和抽检力度,保证产品质量安全。
3.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强化食品安全监督,按照“从源头到餐桌”的原则,扎实推进农村食品质量和安全的全过程监管。
对农村市场的食品经营和食品加工企业,加大监管力度,明确责任,坚决查处违法违规行为。
4.增强企业责任意识对从农村食品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执法部门有关责任人员要高度重视,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
同时还需要加强企业责任意识,在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中注重产品安全质量,切实保障民众的食品安全。
农村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事关民生。
近年来,食品药品监管体制不断深化,监管触角纵深延伸,治理力度持续加强,社会共治格局初步形成,食品药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
但随着食品、药品行业市场化程度不断加快,从业人员不断增多,食品药品安全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共治氛围不浓,安全意识淡薄。
农村消费群体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以及文化水平限制,多数农村消费者不太关注食品安全,很少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安全质量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同时,农村消费者普遍法律意识淡薄,自我维权意识不强。
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淡薄,卫生习惯较差,文化程度偏低,难以规范记录各种台账,相关食品安全制度未完全落实并执行。
二是产业基础薄弱,安全隐患长存。
农村食品生产加工行业中,个体工商户占比较大,经营方式和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多、小、散、乱”现状一时难以得到有效改变,监管难度较大。
特别是小作坊、小吃摊点的“脏、乱、差”问题突出,食品安全难以保证。
三是监管能力不足,专业人才匮乏。
市场监管机构设置和职能调整后,食品药品监管力量得到了全面加强和提升,但面对职能合并后的新情况新任务,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力量还明显不足,新调整进入食药监系统的人员大多数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影响整体监管能力的发挥。
四是基层基础薄弱,监管保障不足。
乡镇执法保障能力建设滞后,食药安全监管、检验检测和执法办案经费没有保障。
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卫生等部门分段监管衔接不紧密,职责不清晰,易形成监管的漏洞,一些乡镇集贸市场食用农产品监管职责不清。
对此建议: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安全监管责任。
把农村食品安全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领导,进一步强化食品安全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意识,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责任考核体系中,层层分解落实,不断强化政府监管。
二要聚焦提质扩面,实施智慧监管,加强对果蔬、肉类、种植生产经营、养殖生产经营、食品生产和餐饮经营等环节的追溯体系建设。
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是全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及安全问题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尤其在农村,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食品安全的隐患多,令人堪忧,存在的问题与形势较为严峻。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源头难监管,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污染严重1、化肥农药使用遍地开花。
我国是世界上化肥、农药施用量最大的国家,光氮肥的使用每年均达2500-3000万吨、农药130多万吨,两者的单位面积使用量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而且农药的使用以有机磷杀虫剂占主导。
可以说从山上的珍果特产到地头蔬菜无处不渗透着化肥农药的使用及残留,取代了过去的农家肥无机肥使用。
2、各种化学剂超量使用。
如现在农村从水稻浸种到耕作除草、瓜果催熟到养殖的鱼虾及贮藏运输保管等,也无不存在着除草剂、杀菌剂、杀虫剂、保鲜剂、调节剂及含雌激素药品等各种化学物品的超量使用。
通过几年来全国几次抽样检测,瓜菜中的农药重金属、亚硝酸盐等均大大超标,大量含农药残留、有毒有害物质的食品成为人们的盘中餐。
(二)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监管难,食源性疾病乃是危害大众健康重要因素我区现在已有生产加工企业108家,食品经营个体户404户,餐饮经营单位553家,其中70%以上在农村乡镇、村,85%以上的生产加工企业都属不足10人的家庭小作坊式生产,基本上也都没有自检能力,人员素质技术能力低下,方法简单,生产环境条件较差,可想而知,在这种条件或环境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很难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
我们在市场监管中发现,农村很多集贸市场、饮食摊点、学校、建筑工地食堂条件简陋、经营人员卫生意识差,检查的包装食品,很多是三无产品或过期不合格产品;基层群众大多主要是吃用这些食品,这便是食源性疾病产生的主要诱因。
长期吃用,也会不同程度地造成大众身体健康的损害。
农村食品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宁化县泉上卫生院游瑞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农村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更是食品安全卫生网络的重要部分,农村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由于农村地域广、人口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差等原因,使农村食品安全成为监管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近期,本人在对农村食品安全问题进行调查中发现,因各相关部门职能分散,力量薄弱,农村食品市场已经出现脱管状态,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就农村食品安全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一、当前农村食品安全现状1、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商品市场日益繁荣活跃,各种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在农村遍地开花。
而随着城市维权力量的增强,假冒伪劣商品开始大量由城市向农村转移。
这些农村小商店、小卖部、小超市在一定程度上成了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倾销地,小商店里备受农民欢迎的是廉价的各类小食品,这些琳琅满目而又廉价的各类小商品大多是一些劣质、过期、“三无”食品,在这些食品中,有许多加入了色素、防腐剂、甜味剂等添加剂,一些儿童吃的棒棒糖、饮料等食品,颜色鲜艳得令人发毛。
2、由于农民食品安全意识较弱,对买到的食品一般很少有人注意食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甚至生产日期等内容。
加之农村执法力量薄弱,致使一些“三无”过期不合格食品大量流向农村市场。
3、经营主体的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必要的法律常识和守法经营、诚信经营理念。
4、农村无证照经营依然存在,卫生质量差。
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几乎没有正规的超市、连锁店等较具规模且信誉度较高的商业企业入住,市场摆摊、设点的经营户的销售主要针对农村弱势消费群体,经营场所的卫生质量比较差,给农村的消费者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从管理上来看,这些小摊点没有固定的经营门店,卫生主管部门无法核发“卫生许可证”,工商部门也就无法核发《工商营业执照》。
因此,购买力低,经营规模小,分布在村组各个角落的小卖部、小摊点、小餐馆、小食品商店以及无证照经营食品者依然存在。
浅谈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是保障广大消费者安全饮食权益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将从监管工作的法律、手段和监管主体等方面进行浅谈,同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完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
一、问题1.法律法规制度不完善。
目前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和法规较为繁杂,既包括高层次法律如《食品安全法》,也包括各地区制定的地方性法规,法规体系不够统一完善,导致操作性较差。
2.监管手段不够灵活多样。
目前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要依靠传统的抽检和抽查等手段,这种手段对于大规模平常流通的情况确实有一定的监管效果。
但对于小规模经营、农村市场等情况,这种手段往往效果不佳。
3.监管主体分散。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体分散,涉及多个部门,各部门之间协作不够紧密,导致监管工作效率低下。
二、对策1.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
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一系列统一的法律、法规,明确各个参与主体的权责,便于执行。
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同参与的法律制度,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强大合力。
2.创新监管手段。
借鉴先进经验,建立灵活多样的监管手段。
可以采取互联网技术,搭建农产品质量信息平台,实现对农产品质量的实时监控;可以开展农产品质量溯源工作,建立起从种植、养殖、加工到销售的全程监管体系;可以加强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提前预防并防范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
3.加强监管主体协作。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和任务,形成工作衔接和信息共享的机制。
加强监管主体之间的合作,形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合力。
4.加大基层监管力量建设。
增加基层监管人员数量,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监管能力。
加强基层监管机构的设立和运行,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资金支持。
5.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通过广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消费者的认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农民的生产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素质和操作规范,确保农产品的安全质量。
农村食品市场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我区农村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是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较为突出。
农村食品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冒牌食品、假食品、劣质食品、三无食品、过期变质食品、缺斤短两食品。
有的食品以色素、糖精、酒精等勾兑而成;有些食品的某一些成份的含量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尤其是儿童食品,色素、糖精、防腐剂等严重超标;有些食品制作相当简单、粗糙,并且这些食品包装简陋,包装物大多是有毒的塑制品和劣质的纸张;有些食品包装上所标的数量与实际数量不符,缺斤短两。
是重大问题。
二是经费、人员、设备保障不足。
巴南区工商分局监管辖区面积1825平方公里,77个社区居委会,206个村,农村人口59.5万。
工商部门现有在编干部140余人,下设10个工商所,67个12315投诉联络站,分布在42个行政村、25个大型市场、超市。
由于经费缺口大、执法人员少,技术设备差阻碍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推进。
同时还由于一些农村经营户素质较低,对食品安全整治工作存有抵触心理,加之“一会两站”没有经费,严重阻碍12315投诉联络站工作的推进,致使农民自我保护意识长期得不到提高,一些不法商贩利用农村消费水平相对较低,将一些过期、变质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市场,给农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带来较大隐患。
三是信息传播途径较少。
农民普遍文化程度不够,加上信息传播途径少,使农民对食品法律法规和食品知识知之不多或一无所知,更谈不上辨别假冒伪劣食品的能力,认识不到假冒伪劣食品给自己身心带来的危害,这是广大农民自觉抵制假冒伪劣食品最大的障碍。
四是农民防范意识较差。
农民收入低下而且缺少对食品质量危害性的认识,所以购买食品往往只图便宜,不求质量,致使质量差、价格低的食品在农村很有市场,就像有些食品经营者说的那样“真的卖不出去,假的卖的很快”。
五是对假冒伪劣食品的打假力度不够。
农村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商品进货渠道多样,为各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市场检查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我国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十分重视.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明确指出“加快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体系,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生产优质农产品”,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所发表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列为首位[1]。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2001年 4月,农业部启动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检测检验和认证体系建设取得了极大进展,但从总体上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然突出。
1 我国农产品质量的安全现状1.1管理职能交叉,管理职责不清目前农产品生产经营管理主要仍沿袭计划经济时代的模式,农工商分离,产加销脱节。
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权限分散在农业、贸易、工商、环保、卫生等不同部门,都依据相应的工作职能和行业法规,各自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检测。
这种多头管理的现象导致部门职责不清,主体责任难以落实,管理脱节,不利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正常开展。
同时,目前仍缺少对政府管制进行成本效益分析的制度化措施。
各部门通过立法的途径使其部门利益法定化,这种法律的部门化,进一步加剧了部门之间职能的重复交叉,而且大多的管制政策出台颁布后没有较好的事后监督和评估[2]。
1。
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各项体系建设不完善(1)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上,表现在制定和颁布主体分散化,标准交叉现象严重.农业标准从计划的提出、制定到审批发布涉及政府多个部门,部门职责不清,管理分散,相互掣肘,不仅导致管理的低效率,而且不可避免地造成技术标准重叠、交叉甚至技术内容矛盾的现象。
同时,标准制定不科学、透明度低,标准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差,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的参与主体较少,标准的制定程序不规范,缺少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咨询的过程。
(2)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上,一方面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自检能力薄弱。
农产品生产企业、批发市场、基地建立检测点的建设仍不足,大部分生产经营者还没有能力建立检测设施[3]。
食安管理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贾静茹(山东省东明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山东菏泽 274500)摘 要:我国部分农村地区仍然存在诸多难以解决的食品安全监管难题,包括生产环节难以把控、流通环节难以落实、消费渠道单一,监管人员力量薄弱、监管惩罚力度不够,检测技术手段落后,检测效率低下,缺乏外部监督管理机制,以及缺乏食品安全信用体系等问题。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提出建设农村食品生产园区、完善农村食品监管机制,扩大农村基层监管队伍、加强基层专业人才培养,开展食品安全监测智能化服务平台、提高农村食品安全检测效率,以及提高社会食品监管力度,建立多元化社会监管体系等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安全监管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Rural Food Safety SupervisionJIA Jingru(Dongming County Market Authority, Heze 274500, China)Abstract: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t problems in food safety supervision in some rural areas in China, including the difficulty in controlling the production link, the difficulty in implementing the circulation link, the single consumption channel, the weak strength of supervisors, the insufficient supervision and punishment, the backward detection technology, the low efficiency of testing, the lack of external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the lack of food safety credit system. In order to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such as building rural food production parks, improving the rural food supervision mechanism, expanding the rural grassroots supervision team,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grassroots professionals, developing an intelligent service platform for food safety monitoring,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rural food safety testing, improving the intensity of social food supervision, and establishing a diversified social supervision system.Keywords: rural area; food safety; safety supervision食品安全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是人们身体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作者:高岳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12期
摘要针对农村地区食品安全在生产企业、流通环节、餐饮行业、农民食品安全思想及法律意识、法制和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农村食品生产企业管理、推行农村食品连锁经营、完善法制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法规宣传、完善农村消费维权网络等措施建议,以为农村食品安全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275-02
Abstract 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food safety in rural areas,such as in production enterprises,circulation,catering industry,farmers′ food security and legal consciousness,legal and regulatory mechanism and many other aspects,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such as strengthening rural food production enterprise management,promoting rural food chain management,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strengthening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propaganda,perfecting rural consumer rights protection network,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ood safety in rural areas.
Key words the countryside;food safety;problem;countermeasures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加强重视,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销售市场逐渐完善,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但是,农村食品市场生产经营假冒仿冒知名品牌食品、过期食品、“三无”食品等问题非常突出,屡禁不止、屡打不绝,暴露了不容忽视的食品安全隐患,威协着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农村地区是食品安全管理的薄弱区和事故多发区,食品安全关系到广大农民甚至全社会每个人的生命安全,这不仅是食品安全需要重视的问题,更是一个非常重要重视的公共管理问题[1]。
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1 农村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
1.1 生产企业规模小,食品质量得不到保证
由于农村食品加工业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资金投入少,技术含量低,发展参差不齐,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大量存在,呈现“多、小、散、乱、差”的特点;从事食品加工的人员大多为本地村民或外来务工者,流动性大,健康状况不明、未经正规培训;食品加工场所主要集中在廉价的出租房内或者家庭小作坊里,卫生条件较差,生产工艺落后,使用设备简陋,技术水平
不高;同时为了节约成本,食品加工过程使用劣质或来路不明的原料,超范围、超标准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添加非食品级添加剂。
80%以上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都是出自于不规范的小企业、小作坊,给农村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
1.2 批发零售环节混乱
农村食品批发零售多为一些小摊贩或小店,销售质量安全无保证的散装豆制品、糕点、熟食、散装酒、酱油、醋等情况大量存在[2],且商贩进货渠道非常混乱,部分摊贩、店主在采购食品时为贪图便宜,采购一些无厂址和厂名、无生产日期、无保质期的三无产品,销售假冒伪劣、标识不全或过期变质食品的情况时有发生,一些商店食品摆放生熟不分,与其他非食品、杂物甚至有毒有害物品混杂堆放,在食品批发零售环节混乱无序。
1.3 餐饮行业状况不容乐观
农村饮食业主要以小摊点、小餐馆为主,部分餐饮店厨房内外环境卫生差,甚至居住区与消费区不分,没有正规的消毒灭菌设施设备,加工过程当中生、熟食品不分,原料发霉变质现象严重,甚至将已变质原料及食物违规使用或使用大量添加剂重新加工进行出售,个别店主为贪图便宜,采购和使用劣质原料及未经检验检疫的畜禽肉甚至死畜禽肉及水产品等。
在一些城乡结合部和农民工聚居的地方,饮食业中散发性食物中毒时有发生;同时,由于部分农村比较偏远,交通不变,以及考虑到费用等问题,很多农村饮食店主及员工都未办理健康证,一旦这些人患有传染病,那么去这些饮食店消费的农民将成为直接受害者。
1.4 农民食品安全思想及法律意识不高
由于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以及文化水平限制,农民不太关注食品安全,很少了解食品安全知识,农村人买食品更看重价格而忽略质量,很少考虑食品安全,对食品的商标、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很少有人过问,多数人认为,只要吃了不生病,就没有多大关系,“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3];同时,农民普遍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守法依法思想,也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身的权益,即使真出了问题,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基本都不会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不知道如何来维护[4]。
1.5 法制和监管机制不完善
虽然目前我国已经颁布了《食品安全法》,但具体的法律细则仍不够完善,可操作性不强[5]。
相关标准责任落实不到位,监管职能部门工作难以落实。
食品质量安全未引起各部门的足够重视,投入的人力财力均较少,政策文件停留于纸面,难以落实到基层,实际监管能力薄弱,出现食品质量问题没有具体的责任主体负责监管。
部分食品安全职能部门设备落后、方法单一、标准不详,无法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需求,且相关工作人员专业化水平不高,职业
能力较强的食品质量安全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也没有制定系统的职工食品卫生与法律知识培训[6]。
2 提高农村食品安全的对策
2.1 加强对农村食品生产企业管理
提高农村食品加工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生产企业必须制定完善的从业人员上岗培训制度,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同时加强食品加工生产企业职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保证食品加工过程符合食品质量安全相关标准;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卫生要求,规范关于选址和厂区环境、厂房和车间、设施与设备、食品原辅料、生产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等方面要求,生产让广大农村老百姓吃了放心的食品。
2.2 推行农村超市,实现食品连锁经营
加快农村小型标准化超市改造进程,切实规范农村食品流通秩序,对农村小超市实行量化,把城市的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引入农村,坚持政策引导、政府推动,部门规范市场运作,从根本上消除农村食品市场中的乱像。
积极探索农村新型营销体系,引导有实力的企业与连锁商店到农村开设连锁加盟店,形成城区、乡镇、农村一体化的新型消费网络。
通过新的消费模式破坏假冒伪劣食品的销售渠道,通过市场规范化控制农村食品质量安全,保障农村消费者所购食品的质量安全,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3 完善法制建设,实行有效监管
一是逐步完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体系,修订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指标与执行标准。
二是制定并严格落实监管制度,对食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责任追究到底,并严格按照规定对违法行为进行惩处。
三是依法赋予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职责权力,督促其加强监管力度,实现食品质量安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安全和谐的新局面。
并且增加经济投入,增加农村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的监测设施,增强监测工作的技术水平,改善监测人员工作条件,吸引专业素养较高的专业人才进入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全面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2.4 加强宣传,提高农民食品安全意识
要改变农村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普遍存在的现状,还需提高农民的食品质量安全意识,通过电视、报刊、宣传栏、横幅标语等加强食品质量安全正确观念的宣传教育,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食品安全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有关的食品安全知识,增强农民的维权意识。
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改变传统的不良消费习惯,提高农民对食品质量优劣的辨别能力,使农民不购买存在质量问题的食品,使伪劣食品无路可销,从而提高农村食品的整体质量安全水平[7]。
2.5 完善农村消费维权网络
依托工商“12315中心”和消费者协会组织,促进维权网络在农村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整合各项资源,在农村各乡镇、街道设立“12315中心”、“消保委”消费维权监督站,在各行政村设立“12315中心”、“消保委”消费维权监督点,由专业的食品安全监督员负责收集农村的食品安全信息,并进行商品质量安全监督等。
形成覆盖广大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以解决相关监管部门监管力量不足的问题。
通过不断监督和完善消费维权网络,使农村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能够及时得到法律的保护,维护农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8]。
3 参考文献
[1] 王泉.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2013(12):41-44.
[2] 白战林.农村食品安全整治:监管打出组合拳[J].中国质量万里行,2007(8):40-41.
[3] 彭柟,刘艳,黄中夯.成都市农村居民食品安全知识态度行为及需求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428-429.
[4] 黄慧雄.农村食品安全法律问题探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38-39.
[5] 韩希军,董玉.关于对农村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齐鲁药事,2010(29):72-74.
[6] 顾敏.基层食品安全卫生监督检测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西藏医药杂志,2010,31(1):58-60.
[7] 曾麒.立足职能标本兼治全力推进农村食品安全放心消费[J].工商行政管理,2008(2):35-37.
[8] 江苏.全面深化农村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J].工商行政管理,2009(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