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两国大学生资助政策的比较及对策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83.31 KB
- 文档页数:2
中美两国大学生资助理念比较及其启示摘要:中美两国在大学生资助的理念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显著的差异,尤其在资助的功利意识方面取向不同,中国在大学生资助理念方面主要关注的是政治影响与社会和谐,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公正理念。
美国对大学生的资助则倾向于服务国家发展的战略需要,同时也兼顾个人的需要,表现出强烈的功利主义价值取向。
对二者资助主体观念异趣的比较,可以促进我国大学生资助观念的变革与拓展,为不断完善大学生资助体系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中美;大学生资助;理念;比较;启示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1-0312-03对贫困大学生实施资助从广义上讲,它是一个社会福利制度的延伸,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也可以称为一种社会救助,只不过在资助主体、资助形式、救助对象等方面,可能更加单一,并具有其特殊性和时效性。
大学生资助所表现出来的这种特殊性,既与学生所处学校学习这一特殊人生发展时段有关,也与其所处地区、学校的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有很大关联,尤其在不同的国情背景下,大学生资助的意识和观念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本文拟就中美两国在大学生资助理念方面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来剖析当前我国大学生资助的观念变革及其发展的必要性,从而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大学生资助内涵的拓展与观念转型,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学生资助观念演变及特色我国对大学生资助的主体变化与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具体国情息息相关,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资助主体也不尽相同,有时也会有较大差异,反映出来的资助理念与意识也是不一样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新型社会形态的确立,人民当家做主的主人翁意识不断强化,教育的人民主体意识非常浓厚,人民政府的主体办学观念异常强大。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教育部等先后于1952年制定和下发了《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人民助学金的通知》和《关于调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工资及人民助学金的通知》两个政策性文件,对我国大学办学形式及其经费资助方式予以明确规定。
一、我国高校国家助学的现状1.1 我国高校国家助学政策的实施目前,我国高校国家助学政策已经得到了较好的实施,国家设立了一系列的奖学金、助学金等资助政策,以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1.2 我国高校国家助学政策存在的问题然而,我国高校国家助学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助学资金分配不均,部分学生无法享受到应有的资助;另申请助学金的程序繁琐,有些学生即使符合条件也因为所需材料繁多而难以申请到资助。
这些问题导致了一些有需要的学生无法得到应有的帮助。
二、国外研究现状的探讨2.1 国外高校助学政策的特点相较之下,国外一些高校的助学政策则更加完善。
在一些发达国家,高校助学政策不仅覆盖了经济困难的学生,还包括了表现优异的学生,通过各种奖学金、助学金和贷款等形式,鼓励和资助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业。
2.2 国外高校助学政策的启示国外高校助学政策给予了我们一些启示,例如:应注重资助的公平性,既要帮助经济困难学生,又要激励优秀学生;助学政策要简化申请流程,减少学生的办事负担;高校助学政策要与社会资助相结合,形成多方资助的局面。
三、结合国内外情况,完善我国高校国家助学政策的建议3.1 优化资助政策,保障资助公平要实现优化资助政策,需要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情况,保障助学资金的公平分配,让更多有需要的学生受益。
3.2 简化申请程序,减轻学生负担为了解决申请流程繁琐的问题,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简化助学金申请手续,减轻学生的办事负担,让更多有需要的学生能够顺利获得资助。
3.3 多方合作,形成资助合力除了政府的助学政策外,还可以鼓励社会各界、企业家等多方资助,形成多方合作的资助模式,从而为更多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帮助。
我国高校国家助学政策在向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但也需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结合国内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助学政策,让更多有需要的学生能够受益。
需要政府、高校、社会、家庭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多方资助的合力,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浅析中外社会救助制度的比较与启示作者:程琳来源:《活力》2016年第02期社会救助是国家和政府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居民提供一定的物质帮助与公共服务的一种制度安排。
目前,我国的社会救助制度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若要完善该制度还需要借鉴先进的经验与模式。
本文将美国的生活救助、英国的医疗救助及日本的灾害救助与我国的相应制度进行对比,以期对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中美生活救助制度的比较与分析生活救助是为保障弱势群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基本需求而提供一定的现金或服务的救助项目。
美国的生活救助的项目主要包括:食品券、贫困家庭临时救助、补充保障收入等。
食品券是美国联邦政府为穷人提供的一种用于购买食物的票券。
这种票券只能在政府指定的商铺里购买食物,不能调换成非食品类的物品,也不能出卖。
可接受食品券的人群必须要接受经济调查。
一般家庭的毛收入不能超过贫困线的130%,家庭资产不超过2000~ 3000美元;“贫困家庭临时救助”旨在帮助那些单亲家庭或是父母双方当中有一人无劳动能力或是长期失业的家庭。
其经费由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共同承担,一般来说联邦政府的支出能占到总投入的50%-80%;“补充保障收入”是一项针对特殊人群的救助项目。
它是由政府出资,给那些年龄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残疾人、盲人等提供基本的生活服务的救助项目。
其经费来源于联邦政府的拨款。
各州可以根据实际的操作需要进行一定的增补。
目前,我国统一性的基本生活救助项目包括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及农村的“五保”供养制度。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目标群体是那些没有劳动能力、生活来源的贫困群体,以及那些虽有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人均收入标准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家庭。
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是国家对农村中的缺乏或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以及残疾人员,在生产和生活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保证他们的吃、穿和柴火供应,保证年幼的受到教育和年老的死后有所安葬。
中美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制度比较分析在美国,助学贷款是一种非常广泛的助学方式,它在鼓励学生对高等教育的参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分析了中美两国在助学贷款制度方面的做法,以借鉴美国助学贷款的制度设计,使我国助学贷款制度更加完善。
标签: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比较分析21世纪初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广泛需求和严峻挑战。
一方面是庞大的受教育人口,居民教育需求高涨,科教兴国战略深入实施;另一方面是国家财力有限,居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求学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迫使管理层和高教系统不得不日益重视政府收入来源以外的融资渠道。
结果就是:国家助学贷款应运而生。
显然,它已经不是一项单纯的金融产品,而是一项事关中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事关高等教育机会的平等,事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工作。
但是国家助学贷款的实践之路并不平坦,我国的助学贷款是1998年提出,1999年试点,到2000年全面铺开,至今已历时十余年之久,但一直进展缓慢问题不少。
究其原因是我国助学贷款制度设计的不完善造成的,因此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比中美两国助学贷款的不同,最后归纳出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地方是十分必要的。
1 美国国家助学贷款与中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共性分析1.1 共同问题发达国家美国和发展中国家中国都面临着在国家预算日益紧缩时,社会和个人对接受各种形式的学习和教育服务的要求却持续增长所产生的矛盾。
尽管两国的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不同,但高等教育越来越被视作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和个人机遇与发展的基础,如何满足社会和私人不断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减轻公共预算压力,是两国政府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
1.2 共同目标(1)保障教育机会均等。
两国都不同程度存在一部分来自贫困地区和经济困难家庭的学生非义务教育阶段入学机会不均等现象,因而增加这部分人的就学机会就成为两国政府的一项重要教育和社会政策。
助学贷款政策在各国存在差异,因国家的经济状况、教育体制和政府政策的不同而异。
以下是一些国家对助学贷款的政策的概述:
1. 美国:
-美国的助学贷款政策相对较为完善。
联邦政府通过联邦直接贷款计划(Direct Loan Program)提供贷款,还有私人机构提供的贷款。
学生通常可以选择不同的还款计划,并且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还款优惠。
2. 英国:
-英国的学生贷款由政府提供,覆盖了学费和生活费用。
还款计划基于学生的收入水平,只有在其收入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开始偿还。
3. 加拿大:
-加拿大的学生助学贷款主要由各省政府提供,也有一部分是由联邦政府提供的。
还款计划取决于学生的收入水平,而且通常在学生完成学业后六个月开始还款。
4. 澳大利亚:
-澳大利亚提供“HECS-HELP”助学贷款计划,用于支付学费。
还款也基于学生的收入水平,当其达到一定水平时才开始还款。
5. 中国:
-中国的学生贷款主要由政府提供,用于支付学费和生活费。
学生毕业后开始还款,还款期限和利率有一定的规定。
6. 德国:
-德国的助学政策主要侧重于提供奖学金和低息贷款,德国的大学一般不收学费。
贷款在学业结束后一段时间内是无息的,学生有能力还款时开始支付。
7. 日本:
-日本的学生贷款由日本学生支援机构提供,覆盖学费和生活费。
还款通常在学生毕业后的若干年后开始,还款期限较长,利率较低。
总体而言,不同国家对助学贷款的政策有所不同,但通常都会考虑学生的经济需求,提供相应的还款计划,以减轻学生在求学期间的经济负担。
国外教育支出比较与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完善【摘要】本文从国外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各自的特点和现状。
梳理了国外教育支出的政策和效益,提出了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改进建议和方向。
通过对国外教育支出的启示,为我国的教育投入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国外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为提高我国教育支出效益和质量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国外教育支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比较、分析、政策对比、建议、效益评估、启示、改进方向1. 引言1.1 国外教育支出情况国外各国在教育领域的支出情况各有不同,但总体上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将教育视为重要的投资领域。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支出最高的国家之一,其教育支出大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将大量资金投入教育领域,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培养人才。
除了发达国家,一些欧洲国家如芬兰和挪威也以其教育支出的高比例而闻名。
芬兰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而挪威的教育支出更是高达7%。
这些国家通过增加教育预算,提高教师待遇,更新教育设施设备等方式,致力于提高整体教育质量。
与之相比,我国的教育支出虽然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大约为3%,虽然在人口众多的情况下仍然需要更大规模的投入才能满足教育需求。
我国在教育支出方面仍有许多改进空间,需要加大投入,提高教育质量,以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1.2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在近年来得到了不断提升和改善。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重视,政府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增加。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已经超过GDP的4%,并且在不断增加。
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主要包括教育经费、教育设施建设、教师待遇等方面。
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用于学校建设、教材购置、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政府还加大了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