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地震》《旋风》阅读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0.75 KB
- 文档页数:1
初中文言文《地震》阅读答案(附翻译)初中文言文《地震》阅读答案地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
余适①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
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众惊骇,不解其故②。
俄而③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
相顾④失色。
久之,方知地震,各疾⑤趋出。
见楼阁房舍,仆⑥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河水倾泼丈余,鸡鸣犬吠满城中。
逾一时许⑦始稍定。
视街上,则男女裸体相聚,竟⑧相告语,并忘其衣⑨也。
后闻某处井倾侧不可汲⑩;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
此真非常之奇变也。
【注释】①适:正好,恰巧。
②故:缘故。
③俄而:一会儿。
④顾:看。
⑤疾:急忙。
⑥仆:倒下。
⑦许:左右。
⑧竞:争着。
⑨衣:名词作动词,穿衣服。
⑩汲: 汲水。
【译文】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上八点多时,发生了大地震。
我当时正好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笃之在灯烛下对饮,忽然听见有打雷一样的声音,从东南方向传来,向西北方向传去,大家十分惊异,不知道怎么回事。
一会儿桌子摇晃,酒杯倾倒;房梁柱子发出断裂声。
大家相互看着,脸色大变。
很久,大家才明白是发生了地震,各自急忙跑到屋外。
只见房屋楼阁倾斜之后又立起来;还有墙壁倾倒房屋倒塌的声音,和孩子哭泣喊叫的声音交杂一起,喧闹的好象开了锅。
所有的人头晕目旋站立不住,只能坐在地上,任凭大地旋转倾侧。
河水激荡起来一丈高,满城的鸡鸭狗叫个不停。
大概过了一个时辰,才稍微安定一点儿。
再往街上看去,男女赤裸着聚在一起,争着诉说自己的所见所闻,都忘了自己没有穿衣服。
后来听说某个地方水井也坍塌了不能再打水,有一家的楼台南北换了方向。
枉霞县境内的山也震得裂开了缝,沂水县境内陷下去一个深洞,有好几亩大。
这实在是非常奇异的变化啊。
【阅读训练】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俄而几案摆簸各疾趋出逾一时许并忘其衣也2.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初中文言文阅读】《陨石》阅读答案附翻译陨石① 至平元年,常州日禹时间;天空像雷声一样响亮。
这是一个大明星,就像几个月前一样。
在东南部可以看到它。
当他年轻时,他颤抖着② 搬家了③ 在西南方向。
另一场地震发生在年许的花园里④, 宜兴县。
无论远近都能看到。
火光照在天空,徐家的篱笆被烧毁了。
火该熄灭了。
地上有一个孔口,有杯子那么大,而且很深。
当你往下看时,星星在里面闪闪发光,很长一段时间都在变暗,仍然很热。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他的孔口有三英尺多深,但他得到了一块仍然很热的圆形石头。
它像拳头一样大,一端稍尖,颜色像铁,和它一样重。
州长郑申德把它送到了润州的金山寺。
到目前为止,盒子是隐藏的,游客到达时会送出他们的眼睛。
王无洲⑤ 非常详细。
导读:沈括是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被认为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一本《梦溪笔谈》流传至今,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
本篇对人所不常见的“陨石”的种种特征作了描绘。
笔记:① 志平:宋英宗年。
② 地震:指雷声。
③ 朱:附件,着陆。
④ 宜兴县:江苏省。
⑤ 王无邪:名字。
精练:一、解释添加的单词1.见于东南()2.许氏藩篱皆为所焚()3.是时火息()非常深。
仍然很热,无法进入()二、翻译1.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很震惊,搬到了西南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奈德得到一块圆石,它仍然很热。
它像拳头一样大,一端稍尖,颜色像铁,和它一样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在描述陨石时,使用了许多修辞手段。
陨石的主要方面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陨石治平元年,在常州,太阳要落下去的时候,天上发出如同响雷一般的巨声,原来是一颗大星,几乎像月亮,出现在东南方向。
不久又雷鸣般地响了一声,移到西南。
又响一声坠落到宜兴县民许氏的园子里,远近的人都看见,火光照亮天空,许家的篱笆都被烧着了。
文言文地震阅读及答案【篇一:文言文阅读(课外)(第01期)-2015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汇编】=txt>专题15:文言文阅读(课外)1.(2015届福建省长汀县城区三校九年级12月联考)阅读下文,完成下列题目(13分)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
公孙仪不受。
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
”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枉于法,则免于相免:避免。
b.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尽:都。
..c.其弟子谏日?? 谏:规劝。
d.夫唯嗜鱼,故不受也。
唯:正因为。
..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4分)相鲁()枉于法()..恃人不如自恃也()故不受也()..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公孙仪为什么将“受鱼”与“枉法”联系在一起?这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性格?(4分)2.(15届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九年级3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是岁,太祖自宛征吕布,至下邳,布败退固守,攻之不拔,连战,士卒疲,太祖欲还。
攸与郭嘉说曰:“吕布勇而无谋,今三战皆北,其锐气衰矣。
三军以将为主,主衰则军无奋意。
夫陈宫有智而迟,今及布气之未复,宫谋之未定,进急攻之,布可拔也。
”乃引沂、泗灌城,城溃,生禽布。
后救刘延于白马,攸画策斩颜良。
攸深密有智防,太祖每称曰:“公达外愚内智,无施劳,智可及,愚不可及,虽颜子、宁武不能过也。
”【注】①殆:大概。
②秉政:掌握政权。
③桓文:齐桓公、晋文公。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 -a.由是异也异:对??感到惊异 b.今直刺杀之以谢百姓谢:感谢..c.会卓死会:正碰上d.进急攻之急:猛烈地..9.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吕布勇而无谋”中的“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暮寝而思之 b.引而入塞 c.既济而未成列d.登轼而望之....10.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荀攸察觉张权脸色不正常,随即告诉了叔叔。
沈世豪《旋风的中心节选》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沈世豪《旋风的中心节选》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哥德巴赫猜想》一文发表后,神州尽说陈景润,成为举国一大盛景。
旋风的中心却是平静的。
荣誉、地位、名利,伴随着鲜花、掌声一起向他涌采的时候,陈景润表现出非凡的冷静。
在这些世俗所瞩目的领域,他,恰似不谙世事的孩子,只有偶尔带着惊奇的目光,打量着繁花一样的特殊世界。
每天,都有雪片一般的信件,从四面八方飞来,多数是慰问信、其中,不乏姑娘的求爱信。
他并不当一回事。
每天仍是出没在图书馆,或者,一头钻进那间六平方米的小屋。
出于好奇的人们,看了徐迟的报告文学,特地到数学所来看他,尤其是记者,更是络绎不绝,真亏了好心书记李尚杰,为了不至于过分干扰陈景润,能挡驾的他尽量挡了,有时,没有办法,只好让人们去看陈景润那间“刀把形”的房间。
一架单人床,四片暖气片,靠墙一张小方桌,屋子里,最多的是草稿纸,如此而已。
陈景润的全部心思,仍然扑在哥德巴赫猜想上,他要进一步完善(1+2)。
陈景润的思维与众不同,越是出名,他越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重,仿佛有无数的目光在注视他,那是焦虑的渴望,和殷殷期盼,那朝思暮想的数论皇冠上的明珠,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1)恰似珠穆朗玛峰巅、无限风光,时时都在呼唤他。
他一直盼望能亲手攻克(1+1),完成几代数学家的宿愿。
9月,北京尚是金秋,有人还穿衬衫,他还是离不开那件褪了色的松松垮垮的蓝色面料的棉大衣。
习惯难改,他仍是喜欢把双手套在袖筒里,戴着那顶有护耳的布棉帽。
名人陈景润的气质、模样,和以前并没有太多的变化。
偶尔,人们也会发现陈景润一边走,一边看信,有时,会独自发出笑声,熟悉的人们会情不自禁地问:“是姑娘的求爱信么?”陈景润那张有点苍白的脸,兀地红了,他还羞涩呢?他笑了,笑得像个孩子。
手上握着的恰好是张姑娘的照片。
如花如月的陌生姑娘,正把最美的娇容,展示给陈景润。
奇怪,陈景润就是不动心。
他从不把这些姑娘的柔情依依的求爱信给其他人看,包括很要好的朋友。
溧阳市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质量调研测试七年级语文试题2023.11一、积累运用(共20分)1.把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注音依次分类写在文后方格内。
(3分)①kē巢()②贮蓄()③吝啬()④nì笑()⑤攲斜()⑥jiàn赏()汉字注音2.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A.《朝花夕拾》是鲁迅所作的回忆性散文诗集。
“朝花”比喻早年旧事,“夕拾“比喻晚年回忆,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B.《父亲的病》开头先写了衍太太,这是个虚伪的散布流言的女人。
C.长妈妈对鲁迅倾听美女蛇故事的专注神情印象深刻,后又见鲁迅痴迷于神话图像,于是托人买来了绘图的《山海经》,以此补偿杀死隐鼠之过。
D.《琐记》中,鲁迅提到了“大戏”和“目连”,它们都是绍兴的地方戏。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2分) 【】A.《雨的四季》——写景散文——刘湛秋——当代著名诗人、翻译家B.《天净沙·秋思》——散曲——马致远——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C.《荷叶・母亲》一一散文一一谢婉莹一一著有散文集《繁星》《春水》D.《再塑生命的人》——记叙文——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教育家、慈善家4.下列说法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喜逢家父百岁寿辰,兹于6月22日18:00.在星舟大酒店万华厅举办寿宴。
敬请莅临!(句中加点字词均为谦辞,使用正确)B.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C.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
(两个“绿”均是名词)D.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句中加点字词均为动词) 5.学校举行“我爱劳动”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
(4分)【材料一】劳动中充满着知识与智慧。
没有搬过重物就难以思考省力的方法,未亲手制作过陶艺就难以理解艺术的价值。
古今中外多的发明创造有很多是从日常劳动中得到启发、获得灵感的。
文言文《活板》(沈括)阅读答案文言文《活板》(沈括)阅读答案文言文《活板》阅读答案阅读课内文言文《活板》,回答问题。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升,又为活板。
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庆历中有布衣毕升②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③尝贻余核舟一④策之不以其道17.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
③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18.简要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参考答案:阅读文言文《活板》16.①平民②混合③曾经④驱使17.①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每一个韵部都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
②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只是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③船尾横放着一只船桨,桨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位撑船的人。
18.详细介绍毕升发明的活板印刷术的方法和优越性,赞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活板说》对比阅读(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一)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
其法:【甲】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
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
【乙】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
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
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
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丙】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选自沈括《活板》)(二)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永元九年,监作秘剑①及诸器械,莫不精工坚密,为后世法。
自古书契②多编以竹简,其用缣③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④,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注:①[秘剑]皇室用的剑。
②[书契]书籍文契。
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
④[造意]想出一个主意。
1.下列选项中各有两组词语。
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唐人尚.未盛为之/礼尚.往来殊.不沾污/殊.途同归B.有奇字素.无备者/素.不相识旋.刻之/天旋.地转C.字平如砥./坦荡如砥.瞬息可就./一蹴而就.D.兼.与药相粘/德才兼.备更.互用之/少不更.事2.翻译(一)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翻译:用黏土刻字,字模的边缘薄得像铜钱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
2024南京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详解(附文言文详注)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概括:材料一共有4节,分别从历史观念、中国气候史研究、全球气候波动的关联性以及科学证据的角度,对中国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迁进行了初步研究和分析。
材料一:(摘编自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有删改)材料二:第一节:竺可桢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方法第二节:竺可桢对中国历史气候的研究第三节:竺可桢的研究成果及其意义(摘编自徐飞、江增辉《中国传统学术资源的现代价值》)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学者中,沈括最早对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提出了质疑。
B.在五十至一百年为周期的小循环里,寒冷波动趋势总是自东而西。
C.受西伯利亚的高气压控制,中国和欧洲两地的冬天可能冷暖不均。
D.东西方国家同样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冰川进退遗迹。
正确选项: C解析:C选项,“受西伯利亚的高气压控制,中国和欧洲两地的冬天可能冷暖不均。
”这句话与原文中的描述相符:“因为这两个区域的寒冷冬天,都受西伯利亚高气压的控制。
如西伯利亚的高气压向东扩展,中国北部西北风强,则中国严寒而欧洲温暖。
相反,如西伯利亚高气压倾向欧洲,欧洲东北风强,则北欧受灾而中国温和。
”A选项: 原文中提到沈括怀疑历史时代气候的恒定性,但没有明确指出他是最早的。
B选项: 原文中提到“任何最冷的时期,似乎都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开始,寒冷波动向西传布到欧洲和非洲的大西洋海岸”,但没有说“总是自东而西”。
D 选项: 原文中没有提到“东西方国家同样存在难解的历史气候变迁问题,如冰川进退遗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据研究结论,殷商以前的年平均气温和一月温度都高于现在,可见五千年来的中国气候由热而冷的渐变趋势。
B.十七世纪,中国的寒冷比欧洲早了五十年,可能是因为寒冷的传布往往是从东亚太平洋海岸到欧洲大西洋海岸。
《宋史沈括传》阅读答案解析及阅读理解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
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
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张衡传》有删改)(二)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
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
屈平曰:“怀王以不知患臣之分,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
(《屈原贾生列传》有删改)(三)沈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
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
”帝遣括往聘。
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
帝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儿误国事。
”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
赐括白金千两使行。
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通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
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
(《宋史·沈括传》有删改)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B.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C.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D.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贯六艺“与“六艺经传”中的“六艺”均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四) 阅读宋朝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卷21》中的两则记录(有改动),回答1819题。
(共5分)
《地震》:登州巨嵎山,下临大海。
其山有时震动,山之大石皆颓入海中,如此已五十余年。
土人始而恐,稍益习之,今皆以为常。
《旋风》:熙宁九年,旋风经武城县城,官舍民居略(全)尽,悉卷入云中。
卷去复坠地,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
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18.说说划线句的大概意思。
(2分)
19.古人曾以欲以区区愚民之智,穷究至理,不其难哉表达对自然灾害的无奈与恐惧,请你以当代中学生的身份,说几句激励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话。
(3分。
40-50字)
参考答案:
18.当地人一开始很害怕,后来慢慢熟悉了(地震的情形),现在都习以为常了。
(2分。
不是翻译,不苛求字词理解的准确,说出大概意思即可给满分)
19.略。
(3分。
语言要符合科学精神,要有激励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积极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