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
朗读文章最后一段,结合课文及托尔斯泰 的思想转变,讨论托尔斯泰的幸与不幸。
19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托尔斯泰完成了世界观 的转变。70年代末,俄国社会的阶级斗争日趋剧烈。1861 年改革以后的农民,本来就遭到了一连串的掠夺,濒于破 产,现在又遇上了连年歉收,许多人死于饥馑和瘟疫。这 迫使农民不得不奋起抗争,再一次形成革命形势,引起了 托翁的关注。于是他加紧社会活动,遍访教堂、修道院; 调查贫民区等。这一切加深了他对专制制度和剥削阶级罪 恶的认识,促进他的世界观剧变,并给予他的创作以深刻 的影响。
描写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描写须发:一绺绺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 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描写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描写鼻子:一只宽宽的、两孔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头打塌了的样子。
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教学目标
1.了解托尔斯泰的生平和作品,包括思想变化和人生追求。 2.通过文本的阅读,感悟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3.掌握比喻、夸张、排比的修辞方法。
第一课
托尔斯泰背景资料:
托尔斯泰 , 俄国作家。出身名门贵族。自 小酷爱文学和哲学。在大学时代,他接触到平民 出身的同学。退学后,回到庄园,他企图改善农民 的生活,为农民子弟兴办学。1851年,赴高加索 服军役。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 士兵的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 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长篇小说《安娜•卡列 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代表了他 的艺术高峰,也是他实践“最清醒的现实主义” 的标志。
当堂练习:
结合课文所学的 肖像描写的方法, 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泰戈尔的外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