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竞争力再培育——以景德镇为例

  • 格式:pdf
  • 大小:827.99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 &Trade

【经贸案例】

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

竞争力再培育研究

———以景德镇为例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333403)

[摘

要]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一直是世界性难题之一,在我国也是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目前学

术界已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问题进行过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但分析大多是基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恢复发展的角度,而从区域竞争力视角的研究还不多,因而还无法确保资源枯竭型城市能够恢复其在资源丰裕时所获得的竞争优势。从区域竞争力角度出发,通过分析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的景德镇城市区域竞争力的现状、

成因及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竞争力再培育模式,提出了提升景德镇城市区域竞争力的对策建议。[关键词]景德镇;资源枯竭型;区域竞争力;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12-0126-03

作者简介:韩静(1982-),女,汉族,浙江萧山人,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讲师,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产业

经济、区域经济。

一、问题的提出

“资源枯竭型”城市主要是指矿产资源开发进入衰退或枯竭过程的城市。而目前对衰退或枯竭的定义是指累计采出储量已达当初测定总量的70%以上或以当前技术水平及开采能力仅能维持五年的开采时间。根据这一定义,我国已经确定了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主要呈现出以下四大特点:一是随着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二是产业结构单一,资源产业萎缩,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三是经济总量不足,地方财力薄弱;四是大量职工收入低于全国城市居民人均水平。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律,资源枯竭型城市必然要实现经济的转型,探索出城市发展的新途径,否则难逃城市消亡的悲剧。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国外相关研究

从国外的理论经验来看,关于资源型城市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理论初级阶段,其代表人物为英尼斯等,英尼斯(1930)对资源型城市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个人行为等进行研究,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以单一城市或某一区域中的若干城市为单位;第二阶段为实证和规范研究,以布拉德伯里(1983)、欧费奇力格(1988)等为代表人物,研究方向开始从理论阶段转为对资源型城市的实证与规范研究;第三阶段为微观分析,代表人物有海特和巴恩斯(1992)等,研究方向开始从宏观

领域转向了微观领域,

即经济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以及经济全球化对资源型城市的影响方面。

从国外的实证经验来看,关于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模式主要有三种:北美模式、

日本北九州模式以及欧洲模式。北美模式主要强调对单一资源型城市原有主导资源开发产业进行产业纵向发展和技术进步及产业改造,扩展原有产业链,增加产品的加工深度,把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作为接续产业的主导经济模式,从而带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日本北九州模式主要强调政府对转型产业实行强有力的援助政策,其采取的援助政策主要有进行再就业职业培训、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业建设、

在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学习和引进先进技术。欧洲模式主要强调以高新技术发展传统产业的手段来实现经济转型,其措施主要有对产业实行补贴、强化对环境的治理和保护、

努力营造良好环境吸引外来投资、把解决就业等社会问题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在进行生产力布局时,优先在矿区布点,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矿区复垦等。

2.国内相关研究

国内针对资源枯竭型城市怎样才能实现经济转型,寻求城市的新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从产业转型的角度出发,

主张资源枯竭型城市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采取多元发展战略。如张平宇(2008)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应该培育壮大替代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为此要依托自

621

韩静: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竞争力再培育研究———

以景德镇为例

Foreign Economic Relations&Trade

身优势、找准方向、准确掌握培育壮大替代产业的时机,要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要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实现城市经济的多元化发展;二是从体制转型的角度出发,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绝不只是产业结构、产业格局的简单调整或再造,而是包括体制、机制、理念在内的全面调整和再造。如孙淼、丁四保(2005)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应该弥补资源“过渡时期”的缺失、培育非公有制经济、打破中央和其他城市对资源型城市“剥夺”的链条、合理利用资源型城市的有限资金;张平宇(2008)指出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是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为此应该建立完善资源产业衰退期转产资金制度,理顺政企关系,加快国有资源型企业改革、改组、改造的步伐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劳动和社会保障体制,明确各级政府的补偿和治理主体地位等;三是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应该完善城市功能,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如张秀生、陈先勇(2002)指出资源枯竭型城市应进一步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改善区域投资环境,要发挥区域优势、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四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认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应该适度开发新资源,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如张米尔、武春友(2001)指出要加强地质勘探、适度开发新资源、鼓励资源的异地开发,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走生态化可持续发展之路。

但以上观点大多是基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恢复发展的角度,从区域竞争力这个角度的展开还不足,从而无法保障资源枯竭型城市能够恢复其在资源丰裕时所获得的竞争优势。因而,区域竞争力概念正是对传统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的一种突破,其要求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不仅要充分利用区域内自身的资源优化配置,还应使用区域外的战略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突破自身资源枯竭的制约,从而实现经济的反超。因此,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转型必须再培育和构建这种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不仅在区域内,更强调在区域外。能力越强就越能够从区域外获得更多的战略资源,以满足自身经济转型的需求,并为城市经济转型的发展积聚更强的发展后劲。而这种强有力的发展后劲又会使城市经济转型发展中获得更多的资源积累,继而又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竞争力现状及成因分析———以景德镇为例

1.区域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在我国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中,景德镇是唯一一个瓷土资源型城市,其现阶段的区域竞争力主要面临以下困境: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过度畸形,严重依赖陶瓷产业,随着瓷资源———高岭土的日益枯竭,就必然会导致陶瓷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的衰退和萧条。此外,现有的多数陶瓷产业链处于低附加值的环节,整体经济效益较低。二是社会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如资源与生产的矛盾,生产与消费的矛盾,技术滞后与外部竞争加剧的矛盾,生产服务性产业发展的滞后等,均随着资源的日益枯竭而日趋明显、尖锐。此外,由于陶瓷产业的日益衰退,以及企业历史欠账多,导致企业效益下降,下岗人员激增,加之地方财政又十分困苦,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影响了社会的安定和谐。三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传统的陶瓷产业大多属于“三高”产业,即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长期大规模的资源开采和初级产品的加工已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继而影响了城市其他产业的发展。

2.区域竞争力弱化的成因分析

导致景德镇区域竞争力弱化的原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资源陷阱效应。景德镇因其先天的瓷土资源优势,通过规模化生产,最终形成以低成本优势为特征的陶瓷产业,并逐渐发展成为景德镇的优势和主导产业。然而,这种资源优势使得区域内的各种经济要素,如土地、劳动力、生产性资源等开始不断地聚集在这些主导产业中,严重影响了其它产业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这就是资源的陷阱效应。这种陷阱效应也是导致资源枯竭型地区产业乃至经济结构调整始终难见成效的根本原因。二是资源的有限性与资源开发的周期规律。由于高岭土属于可耗竭或近似可耗竭的矿产资源,其在一定时期内的储量相对有限。受制于此,景德镇陶瓷产业的发展必然经历“兴起—发展—鼎盛—衰退”的周期性变化过程。以景德镇为例,在资源开发的前期,由于瓷土资源的丰富,使得瓷厂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极大地推动了景德镇城市经济的发展,但到了资源开发的中后期,由于瓷厂产业规模的缩减,景德镇城市的经济发展速度也开始回落,从而面临着产业转型与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如果此时产业转型和经济结构无法实现有效调整,城市的发展必然逐渐趋于衰退。三是政府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由于景德镇整体经济的落后,致使以税收为主要来源的地方财政力量相对有限,市政投入严重不足,城市相关配套设施薄弱,投资效应需要较长时间才能体现,新的产业形成受阻,最终不利于城市经济的转型。四是经济体制转型的困境。以景德镇为例,早期名扬国内外的十大陶瓷企业多为国有企业,随着国有企业弊端的逐渐显现,如企业机制不灵活,效率低下,冗员过多等问题,企业转型迫在眉睫,但转型中企业经营效益持续下滑,最终导致企业的破产倒闭,就业压力增大,加重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社会负担。

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