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课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69.50 KB
- 文档页数:8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3、理解作者通过词体现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通过语言品味词作的豪放。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讨论、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进而感受苏轼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赏析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宋代的词,明确是分为两个派别,即婉约与豪放。
婉约,内容不外乎是离愁别绪,闺情绮怨。
而豪放派便恰恰与其相反,内容比较宽阔浩荡,气势恢宏,让人读后有种痛快淋漓的感觉。
苏轼是一个用“豪放”作词的,并开始写作打破传统词风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便是其豪放词风的代表作。
二、解题:念奴娇赤壁怀古观眼前之景(题目)思历史之事抒一己之情三、研读课文,学生整体把握全词内容,感受苏词的豪放风格。
1、上阙写的景色有什么特点?如何描写?明确:景——雄奇壮丽景物描写的豪放“大”字写出了长江奔腾而来,汹涌澎湃的气势。
“千古”则写出了历史长河的浩瀚渺远。
作者从时间和空间上,把江水、浪花和千古风流人物融为一体,为全词设置了一个极为广阔的空间和甚为悠久的时间背景。
为全词奠定了昂扬的基调。
2、这几句中哪几个字用得好?请大家展开想象,为我们描绘一幅赤壁美景。
明确:“乱”写出山石险怪,“穿”写出高峻陡峭。
“惊”写浪花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字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
作者从形状、声音、以及颜色三方面,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的手法描绘了赤壁的壮阔景观,并暗写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和英雄豪杰们的雄姿,表现了作者的豪迈奋发。
3、面对这如画的江山,作者想到了谁?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下片着力塑造周瑜,为何要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细节?作者为什么用“初嫁”,而非“出嫁”?明确:人——英雄人物周瑜形象的豪放周瑜苏轼年龄34岁47岁婚姻幸福美满屡遭不幸外貌英俊儒雅早生华发才华文韬武略才华恣肆职务东吴都督团练副使虚职际遇功成名就功业未成情场、官场、战场,场场得意;黄州、惠州、儋州州州失意。
第9课改革开放【学习重点】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学习难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基本原则;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习过程】:(导入新课)组织学生复习前一节课的相关学习内容:师: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哪一年召开?这次会议上做出哪些重要决定?生:思想上: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组织上: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教师讲授,承上启下】: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它完成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我们开始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建设成就日新月异、辉煌灿烂。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新的内容——《改革开放》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相互合作的前提下,通读课本,结合导学案完成本节课的自主学习任务。
(安排学生先阅读全文,作读书标记;然后探索、交流、讨论、练习)【板书】:对内改革: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师:改革首先从什么地方开始?目的是什么?生: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目的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师:既然是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言外之意就是说以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为什么?生:政社合一,统一经营、分配,吃大锅饭,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生产积极性不高。
师:在农村经济改革中,我国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是什么?生: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自发行动起来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后来党中央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广,推动农业生产的向着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迅速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种全新的生产关系的确立使得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所以说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第九课《音阶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四章第二节《音阶歌》。
详细内容包括音阶的概念、音阶的构成、音阶的唱名法以及简单的音阶歌曲学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音阶的基本知识,并能熟练演唱简单的音阶歌曲。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音阶的概念,知道音阶的构成及唱名法。
2.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的音乐素养,能熟练演唱音阶歌曲。
3. 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音阶的构成及其唱名法。
教学重点:音阶的概念、音阶歌曲的演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黑板、音响设备。
学具:音乐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熟悉的音阶歌曲,引导学生关注音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1)讲解音阶的概念、构成和唱名法。
(2)演示音阶的演唱,并指导学生跟随演唱。
(3)分析音阶歌曲的构成,教唱一首简单的音阶歌曲。
3. 随堂练习:(1)让学生独立演唱音阶。
(2)分组演唱音阶歌曲,互相评价。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复杂的音阶歌曲,指导学生正确演唱。
六、板书设计1. 音阶的概念、构成、唱名法。
2. 简单音阶歌曲的谱例。
3. 复杂音阶歌曲的分析。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学唱一首音阶歌曲,并分析其构成。
2. 答案:音阶歌曲《小星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音阶概念的理解,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参加音乐兴趣小组,深入学习音乐知识。
(2)组织音乐实践活动,如合唱比赛、音乐会等,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音阶的概念、构成、唱名法的讲解。
2. 音阶歌曲的演唱教学。
3. 随堂练习的设置与指导。
4.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
5. 作业设计与答案的合理性。
一、音阶的概念、构成、唱名法讲解1. 音阶概念:音阶是音乐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由一组按照音高顺序排列的音符组成。
在讲解时,可通过比较不同音阶的例子,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音阶的概念。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九课《老人与海(节选)》教案及知识点优秀5篇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九课《老人与海(节选)》教案篇一知识教育目标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大致的了解海明威的作品和风格。
能力培养目标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德育渗透目标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2.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难点: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1.结合文中人物的经历和语言分析和揣摩本文的哲理和象征意味。
2.引导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抓住主要梗概,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进而对重点段落和人物的内心独白进行细读,揣摩小说的语言和行文特点。
3.培养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和智慧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进行抗争的精神。
二、整体感知(一)作者简介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
生于乡村医生家庭,从小喜欢钓鱼、打猎、音乐和绘画,18岁起进入报界,曾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人死以致伤痕遍体。
1954年,他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1年,因不堪老年病痛的折磨,他开枪自杀,走完了他辉煌的一生。
对海明威的评价,正如约翰·肯尼迪总统的唁电所说:“几乎没有哪个美国人比欧内斯特·海明威对美国人民的感情和态度产生过更大的影响。
”他称海明威为“本世纪(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要了解美国,你必须走近海明威,走到代表着美国民族坚强乐观的精神风范的文学长廊中来。
海明威的成名作是1926年发表的《太阳照样升起》。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九课古诗三首(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并背诵《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4.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背诵和理解《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教学难点1.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较好地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教学方法1.教师讲解+学生朗读。
2.听写+填词练习。
3.听课后问答。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教师口胡一段飘雪江河的美景,引出古诗《江雪》。
2.让学生画个画,勾勒出你的江雪江河的美景。
3.学生看图发表自己的想法。
第二步:学习《江雪》1.教师现场讲解《江雪》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2.让学生朗读整首《江雪》。
3.让学生理解整首《江雪》的意境,并借助画画,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4.教师点评。
第三步:学习《登高》1.听教师朗读《登高》。
2.分组朗读《登高》,搭配动作表现诗歌的意境。
3.教师讲解《登高》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4.学生理解整首《登高》的意境,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5.教师点评。
第四步:学习《悯农》1.看动画片《悯农》,理解整首诗歌的意境。
2.跟教师一起朗读《悯农》。
3.画一个农村场景,表达诗句中的意境。
4.教师点评。
第五步:总结1.教师简单总结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
2.学生朗读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古诗。
课堂小结1.通过学习本节课的三首古诗,学生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培养了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的理解和创作能力,得到了较好的提升。
家庭作业1.背诵《江雪》、《登高》和《悯农》三首诗歌。
2.用自己的方式创作一首古诗,或者选取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演讲、表演或朗诵。
第九课《音阶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音乐教材第四章第二节《音阶与视唱》,详细内容包括音阶的概念、音阶的构成、音阶的唱名法以及简单音阶的视唱练习。
重点学习C大调音阶的构成及其唱名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音阶的基本概念,掌握C大调音阶的构成和唱名法。
2. 学会简单音阶的视唱,提高音乐表现力和音乐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创造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音阶的构成和唱名法的掌握。
教学重点:C大调音阶的视唱练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钢琴、电子琴、吉他、黑板、粉笔。
学具:音乐教材、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熟悉的歌曲《小星星》,引导学生关注歌曲中的音阶变化,引入音阶的学习。
2. 理论讲解:a. 介绍音阶的概念,分析歌曲《小星星》中的音阶构成。
b. 讲解C大调音阶的构成和唱名法,演示音阶的演唱。
3. 实践操作:a.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演唱C大调音阶,注意音准和节奏。
b. 学生分组,进行音阶视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选取一首简单歌曲,分析其音阶构成,并进行视唱练习。
5. 随堂练习:学生自主选择一首歌曲,分析其音阶构成,并进行视唱练习。
六、板书设计1. 音阶概念、构成、唱名法。
2. C大调音阶演唱示例。
3. 简单歌曲音阶分析及视唱练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歌曲,写出其音阶构成,并进行视唱练习。
2. 答案:学生完成作业后,教师进行批改和反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a. 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歌曲,分析其音阶构成,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b. 组织音阶视唱比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音乐创造力。
c. 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调性音阶的学习,为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音阶的构成和唱名法的掌握。
2. 教学重点:C大调音阶的视唱练习。
3. 实践操作:教师带领学生演唱C大调音阶,学生分组进行音阶视唱练习。
第九课守护生命安全第1课时增强安全意识教育健全人格重点:增强安全意识。
难点:树立规则意识,增强风险意识。
图片展示:缺乏安全意识的表现。
思考:你如何看待上图中的行为?对此,你有何启示?提示:缺乏安全意识,不爱惜生命。
归纳:生命安全是维系人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和保障,也是我们创造和享受一切美好的前提,我们应增强安全意识。
当面临突如其来的灾难时,我们应该怎样守护生命安全呢?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增强安全意识”。
1.活动一:出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
第十六条学校应当将提高学生网络素养等内容纳入教育教学活动,并合理使用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建立健全学生在校期间上网的管理制度,依法规范管理未成年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上网习惯,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增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分析判断能力。
第十七条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提高自身网络素养,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示范、引导和监督。
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未成年人的规则和要求?我们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则和要求?出示: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小学生行为规范等行为规则。
归纳:生活中的诸多“禁令”看似是对我们的限制,其实是对我们自由和生命安全的保障。
我们要自觉遵守规则,对自身行为是否安全作出恰当评估,并及时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从而有效地保护我们的生命。
结论:我们要树立规则意识。
2.活动二:出示学校“防溺水”“防震演练”等材料。
材料一: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溺水事故的认识,有效遏制此类事件发生,根据《2024年“同心防溺水”专项行动工作方案》要求,某省教育厅决定组织开展师生及家长“同上一堂防溺水课”系列网络公益直播讲座活动。
材料二:为切实提高师生防震减灾的安全意识和应对灾害时的自救互救能力,掌握应急避震的正确方法和熟悉紧急疏散的线路,在“5•12”汶川地震16周年和第16个全国防灾减灾日来临之际,某校特举行防震减灾应急疏散演练活动。
1.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九课《竹节人》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语。
2.整体感知,理解课文大意。
3.梳理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玩具,导入新课 1.想一想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是什么?向你的同桌介绍一下你的玩具是什么材料的,什么构造的?怎么玩? (学生说,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2.看来同学们的玩具真不少,也都挺会玩的,有的同学能把一件玩具玩出很多的花样,真是动脑筋的孩子。
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件玩具,(板书:竹节人)请同学们大声读出来,什么玩具呀?(学生大声读课题)你见过这种玩具吗?玩过这样的玩具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种玩具。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课文,画出生字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记生字,理解词语。
(1)学生自主学习,交流。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指导: 出示: 生字:豁 凛 疙 瘩 棍 悟 裁 筹 橡 雕 跺 颓 沮 趴 屉 ①谁能说一说自己识记生字字音字形的好方法? ②教师评价,重点指导: 凛:左面两点水,右面是“禀”,不要把“禀”写得太长。
疙瘩:都是“疒”旁,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连绵词。
裁:读cái,注意与“栽”区分开。
筹:上下结构,上面是竹字头,下面一个“寿”字。
出示: 威风凛凛 别出心裁 技高一筹 鏖战 沮丧 悻悻 ①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理解词语的,结合课文说出词语的意思。
②教师指名说词语的意思。
③评价,指导: 出示: 威风凛凛:形容声势或气派使人敬畏、恐惧。
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技高一筹:技艺比别人高出一截。
鏖战:激烈的战斗。
沮丧:灰心,失望。
悻悻:形容怨恨愤怒失落的样子。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明确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哪些内容? (1)根据课文,完成屏幕上的练习题。
出示: A.根据下列划分标准,写出各部分的主要内容(用小标题表示) 1—4,5—19,20—29 B.课文中哪一部分内容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2)学生汇报完成情况,教师指导: A.课文主要叙述了三部分内容 1—4制作竹节人 5—19斗竹节人 20—29老师也喜欢斗竹节人 B.学生可能因为自己的兴趣点不一样,所以印象最深的部分也会不一样。
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九课《百年孤独(节选)》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高二上册语文第九课《百年孤独(节选)》教案教学目的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运用。
2.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3.分析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和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不同。
4.分析了解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魔幻现实主义手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方法:导读自读结合法。
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由现实主义创作引入到魔幻现实主义小说。
二.介绍马尔克斯及其作品: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加西亚·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镇,父亲原来学医,后来成了当地邮电所报务员。
外祖父马尔克斯·伊瓜兰是受人尊敬的老自由党人。
阿拉卡塔卡镇过去是美国公司的香蕉种植园,在“香蕉热”时期有过繁荣的阶段,后来,国际市场上香蕉的价格暴跌,美国公司撤离,阿拉卡塔卡立即衰落下来,社会矛盾随之激化。
1928年,也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那年,香蕉工人举行大罢工,政府派军警来镇压,死亡八百余人。
此后,居民大量外迁。
阿拉卡塔卡成了孤独、萧条的地方。
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幼在外祖父家长大。
外祖父经常对他讲当地的历史故事。
外祖母更是一位讲故事能手,对他讲了许多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
她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继续存在,为了不让亡灵们感到孤独,她特地为亡灵们安排了两间空房经常与他们谈话。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姨妈也笃信鬼神,有一天,她感到自己将要死亡,便坦然地躲进自己的房间,成天在里面织尸衣。
孤独而带有神秘色彩的阿拉卡塔卡给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独有的审美情趣。
12岁时,作家来到首都波哥大教会学校读书。
18岁后在波哥大大学读法律,参加了自由党。
1948年内战爆发时,他中途辍学,不久进报界工作。
1954年任《观察家报》记者兼电影专栏负责人。
此后,他从事新闻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
第九课《那一定会很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操作,培养探究能力、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体会植物生长的奇妙和美丽,培养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探究植物生长的过程,并能够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进行验证。
三、教学过程1. 引入环节:通过展示一些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植物的生长过程。
2. 知识点讲解: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
3.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操作,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并进行记录和分析。
4.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植物生长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规律。
5. 练习设计: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讲解法:通过讲解和演示,引导学生了解种子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的整个过程。
2. 实验法:通过实验和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观察和探究,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3. 问题引导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植物生长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和规律。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在课堂上进行相关的练习题目,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 作业:布置相关的作业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植物生长过程的理解。
3. 评价方式: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练习题的回答情况进行全面评价,采用量化评分和语言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优势,指出不足之处,提出改进建议。
第9课空气动力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制作空气动力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制作空气动力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对空气动力船的原理有所了解。
【教学准备】
老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制作空气动力船的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制作过空气动力船吗?制作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学习今天的内容(板书)《空气动力船》。
二、观察思考:
师:课件出示几幅空气动力船的图片,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制作的注意事项。
生:结合课文内容积极讨论;
师:巡视指导;
生:积极举手回答;
师:大家说的很好,说明你们都是善于观察的孩子。
三、设计方案:
师:结合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积极制定制作空气动力船的方案;
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制定;
师:及时指出其中的要点并总结;
四、实践展示:
生: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方案以分组合作的方式进行制作;
师:巡视指导;
生:制作完成后积极上台展示;
师:带领台下同学对作品积极进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