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 格式:doc
  • 大小:49.50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学最终版

一、名词解释

1、大众传播。答案:现代化的传播机构或组织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向广大的受众开展信息传播的活动。

2、反馈。答案:反馈是信息的接受者在接受信息以后对传者所做出的反应。

3、传播单位。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与前面介绍的各种模式比较,它的最大特点是没有明确的传播主体和传播客体,而是统称为“解码者”,或者称为“传播单位”。他们把参与传播行为的各方描述成对等的,行使着相同的功能,那就是编码和译码。

4、环境监视功能。答案:施拉姆把它称为“雷达功能”。就是向人们提供种种即将到来的灾害、威胁等警告,从而提高人们的警惕,促使人们加以防御。

5、《权力的媒介》。答案:美国学者阿特休尔在上世纪80年代写的《权力的媒介》一书被认为是对《报刊的四种理论》“第一次构成了严重的挑战”。他主要想表达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而是某种权势的“吹鼓手”,包括的、世俗的;党派的、经济的,总之,是“某种权势的媒介”。并且认为,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存在四种关系:一是官方关系,是由规定、法令和条例决定的;二是商业形式的关系,主要是广告商及商业伙伴;三是利益关系形式,比如金融企业,或政党,或团体等;四是非正式形式,这主要是只亲朋好友。

6、EPS。答案:任何一种大众传播媒介,都经历了从上流社会走向大众,再由为数众多、成分复杂的大众走向兴趣一致的小群体怎么一个过程。有学者将这一规律称作EPS,其中E(elite)指上流社会、精英阶层,P(popular)指大众化、流行化,S(specialized)指专门化。

7、第四媒体。答案:互联网因其诞生在报刊、广播、电视这三种大众传播媒介之后,又被形象地称为“第四媒体”。 1998年5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正式提出“第四媒体”的概念。

8、地球村。答案:由于电子传播媒介的出现和普及,使得原来比较分散、联系不够紧密的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的联系加强,从而使空间距离相对缩短,就像一个城市或乡村社区部的联系那样紧密。

9、电视人。指的是伴随电视的普及而诞生和成长的一代。他们在电视画面和音响的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是注意感觉的“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是跟着感觉走。同时,这种封闭的、缺乏现实社会互动的环境,使得他们其中的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向、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社会责任感比较弱。

10.容器人。在大众传播特别是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人的心世界类似一种罐装的容器,这个容器是孤立封闭的,“容器人”为了摆脱孤独状态希望与他人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到对方的部。

11、选择性因素是帮助受众成员避开与自己固有观念不和谐的信息的骚扰,从而保持心理平衡和认识一贯性的机制。

12、传播效果。答案:一般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称。

13、意见领袖。答案:就是活跃在人际关系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人物。

14、组织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信息交流活动,即由各种形状依赖关系结成的网络,为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而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包括自上而下的传播、自下而上的传播和横向传播。

二、简答题

1、怎样理解传播的本质是社会传播。答案:第一,传播的容是社会信息;第二,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展开的;第三,传播手段的进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拉扎斯菲尔德对创立传播学有哪些主要贡献?答案:①创建了“二级传播理论”(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破除了“魔弹论”的影响;②倡导、确立了“实地调查法”;③传播学哥伦比亚学派的创立者。

3、简述伯洛关于传播过程的几个基本观点。答案:1960年,美国学者伯洛关于传播过程有几个基本的观点。他认为,传播过程:①是一个动态过程;②是一组复杂的结构;③本质是变动,即各种关系的相互影响和变化。世界上没有抽象的传播,总是在一定的结构中进行的。但传播是运动的、多元的、复杂的,而不是孤立的、静止的。

4、简述拉斯韦尔模式(5W模式)的容。答案:在拉斯韦尔模式中,着重解决了“5W”问题,具体是: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at channet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其中前面四个方面就是传播的要素,分别是传者、讯息、媒介、受者。

5、申农—韦弗模式的特点有哪些?答案:第一,对传播的要素,提出了不同的畴。具体地说,是信源、信息、信道、信宿。这与拉斯韦尔模式中的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四个要素是对应的。第二,将信息分为“发出的信号”和“接收的信号”两部分。第三,将媒介一分为三,即“发射器”、“信道”和“接收器”。第四,增加了“噪音”的畴。

6、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中“编码”和“译码”含义。答案:编码是一个由认知到表述的过程,也可以解释为“符号化”。译码是由表述到理解的过程,也可以称为“符号解读”。对于“解码者”来说,他们有着双重角色:传者和受者;有着四个功能:编码、符号化、译码、符号解读。这就是所谓的“2+4定律”。

7、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功能观”。答案:(1)社会地位赋予功能;(2) 重申社会准则的功能;(3)麻醉精神的功能失调。除此之外,两人还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负面作用:(1)持续不断的媒介宣传使人们丧失辨别能力而不假思索地顺从现状。(2) 传播容是使大众的审美能力退化和文化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3)媒介以低廉的代价占用、剥夺人们宝贵的自由时间资源。

8、简述巴斯的“双重行动模式”。答案:美国学者巴斯1969年提出了“双重行动模式”,其特点有:①完善了麦克利模式;②他认为,在各把关环节中,最关键的是传媒;③将传媒的把关分为前后相连的两个阶段,故称为“双重行动”;

④第一阶段是新闻采集,把关人主要是记者,第二阶段是新闻加工,主要的把关人是编辑。

9、简述非语言符号的种类和特点。答案:非语言符号是指信息传播不以有声语言和局面语言为载体,而借助直接打动(刺激)人的感觉器官的各种各样的符号。非语言符号有:体语、个人身体特征、类语言、时间和空间传递的信息、艺术。特点:传播性、情境性、可信性、组合性、隐喻性。

10、从媒介的历史沿革可以揭示出媒介发展的哪些基本规律?答案:(1)不同阶段先后发展的媒介,从大处着眼,总是沿着从不完善到完善的方向前进。例如,传播速度从慢到快、信息量从小到大、信息保真度从弱到强、信息符号从单一到多样。(2)在媒介变革的过程中,新兴媒介必定在信息传播的快、好、广、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