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解读
- 格式:pdf
- 大小:1.41 MB
- 文档页数:13
《资本论》原著解读内容大纲:《资本论》原著解读《资本论——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文版(第一卷)(共七篇)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共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5年6月第1版(印数30多万册)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P47-101)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2、相对价值形式(1)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2)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3、等价形式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2、特殊等价形式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三)一般价值形式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四)货币形式四、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具体内容如下:一、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1、首先,马克思交代了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原因。
他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形式,表现为庞大商品的堆积,单个商品是这种财富的元素。
所以,我们的研究,从分析商品开始。
2、商品的定义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属性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
(马克思在这里阐明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属性),(1)并且他指出,需要的性质和物满足人们需要的方式,不是我们必须考虑的。
他的原话是:“这种需要的性质如何,例如,是由胃产生还是由幻想产生,是与问题无关的。
这里的问题,也不在于物怎样来满足人的需要,是作为生活资料,即消费品来直接满足,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来间接满足。
”(2)另外,马克思也指出,每一种有用物,都可以从质和量两个角度来考察。
有用物的质,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可以有多种有用性,并且物品的多种有用性,以及为有用物的量找到衡量标准,是在人们实践中发现的;商品量的衡量标准,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计量的物的性质不同,部分是由于约定俗成”。
《资本论》精要解读《资本论》是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创作的政治经济学著作,以剩余价值为中心,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
这部著作博大精深,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比如食物可以充饥,衣服可以保暖。
而价值则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以换取工资维持生计。
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目的是让劳动力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也就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或者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手段,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则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进行,一方面,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也在不断加剧。
这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阶级矛盾的激化。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也是《资本论》中的重要内容。
资本循环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资本周转则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可以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方面,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
只有两大部类之间以及各部类内部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然而,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这种比例关系经常遭到破坏,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资本论》的财富观及其现实启示目录一、内容描述 (2)1.1 《资本论》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3)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4)二、《资本论》的财富观概述 (5)2.1 财富的本质和分类 (6)2.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7)2.3 剩余价值理论 (8)三、《资本论》中的财富观分析 (10)3.1 财富的生产过程 (11)3.2 财富的分配过程 (12)3.3 财富的价值形成过程 (14)四、《资本论》的财富观对现实的启示 (15)4.1 财富观念的更新 (16)4.2 财富分配制度的改革 (17)4.3 财富价值的实现途径 (18)五、结论 (20)5.1 《资本论》财富观的理论贡献 (21)5.2 《资本论》财富观的现实意义 (22)5.3 《资本论》财富观的未来发展展望 (24)一、内容描述财富的本质:《资本论》财富是一种社会关系的表现形式,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的产物。
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来源于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而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又离不开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
财富的创造: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进行生产,从而创造了财富。
在这个过程中,资本家通过对劳动者的剥削,实现了财富的增值。
这种剥削表现为剩余价值的抽取,即资本家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低于其创造的价值。
财富的分配: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财富分配是不公平的,因为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控制生产过程,占据了社会的主导地位。
在这个过程中,劳动者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而资本家则获得了大部分的剩余价值。
这种不公平的分配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财富的消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财富消费受到消费观念的影响。
在这种消费观念下,人们追求物质享受和奢侈品,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这种消费观念不仅加剧了社会的贫富差距,还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威胁。
通过对《资本论》中财富观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贫富差距、剥削现象等。
资本论解读第1章一价值马克思在分析价值的过程中,认为使用价值是价值形式,而劳动量则是价值实体,他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总是联系在一起来分析的,并强调了使用价值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实践的价值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使用价值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今天应根据马克思的成果把价值理论向前推进一步,而把价值形式和价值实体看成是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什么是价值?这是经济学的一个基础问题,也是《资本论》理论体系的一个基本问题,所以,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在一开始就去研究了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交换只能是可以与它相区别的某种内容的表现方式,‘表现形式’。
"(见《资本论》第一卷第49页)马克思称这种"表现方式"或"表现形式"为价值形式,并且进行了专门的分析论述。
"商品是以铁、麻布、小麦等等使用价值或商品体的形式出现的。
这是它们的日常的自然形式。
但它们所以是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
因此,它们表现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们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价值形式"马克思又在下面说道:"显然,最简单的价值关系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的商品(不管是哪一种商品都一样)的价值关系。
因此,两个商品的价值关系为一个商品提供了最简单的价值表现。
"(该书第61-62页)马克思在该书第82页举出了一个价值形式的一个一般公式和一个具体的等式。
一般公式是: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一个具体等式是:20码麻布=一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
只因为有了这样的价值形式,是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明朗化了,使你可以知道一件商品的价值具体是多少。
比如20码麻布的价值是多少?是一件上衣。
并且,价值形式必须表现在使用价值上,而且必须表现在不同种类的商品上。
资本论浅析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规律,对于我们深刻认识和改造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资本论。
第一部分哲学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扭曲的社会,资本的存在造成了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扭曲。
资本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物的社会,资本作为商品的集合,不但把人的劳动变成了商品,而且把人本身也变成了商品。
资本主义社会的出现,使得商品成为了统治社会的力量,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思想。
资本论还强调了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作为统治力量,使得人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了市场关系,人们是以卖出自己的劳动力来谋生,而不是按照需要共同生产和分配。
这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和平等成为了虚假的东西,人们的自由权利和平等权利受到了压制。
第二部分经济学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体系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一是劳动力,二是资本。
资本是由资本家积累过剩的资金所形成的,它在生产和交换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是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问题。
资本家只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而进行生产和投资,而员工则只得到他们创造价值的一部分作为工资。
资本论认为,资本家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巨额利润不是无偿的,而是通过剥削工人所得到的。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具有自身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无法完全被所得到的工资所代表。
资本家通过把工人的劳动力作为商品买下来,并以相对较低的工资价格卖出所生产的商品,从中获得了超额利润。
第三部分政治学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器也是为资本家服务的。
国家机器通过法律、政策等手段来维护资本家的利益,而不是为全社会服务。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也是为资本家服务的,选举和民主制度都被资本家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许多社会问题都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副产品,比如贫穷和不平等、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问题。
资本论认为,只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根治这些问题。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章解读在《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二章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交换过程,为我们揭示了商品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和本质。
这一章节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首先指出,商品交换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只能以自给自足的方式生存,没有多余的产品用于交换。
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高,出现了剩余产品,这就为交换提供了物质基础。
同时,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不同的生产者专门从事不同的生产活动,他们为了满足自身的多种需求,不得不通过交换来获取别人生产的产品。
在交换过程中,商品的价值得以体现。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这意味着,生产同一种商品,如果某个生产者耗费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么他在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能够获得更多的利润;反之,如果耗费的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可能面临亏损甚至被淘汰的风险。
接着,马克思探讨了货币的产生。
货币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直接的物物交换,这种交换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要实现双方都恰好需要对方的商品是非常困难的。
为了克服这种困难,人们逐渐把某种大家普遍愿意接受的商品作为交换的媒介,这种商品就逐渐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也就是货币的雏形。
随着交换的进一步发展,货币的形式也不断演变,从最初的贝壳、牲畜等实物货币,到后来的金属货币,再到纸币和电子货币。
货币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货币的出现使得商品的买卖在时间和空间上分离,这就为经济危机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在简单商品经济中,这种危机还只是潜在的、局部的;而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经济危机就成为了一种周期性的现象。
在第二章中,马克思还分析了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的区别。
《资本论》解读
《资本论》是由马克思所撰写的继《共产党宣言》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它探讨了资本国家的基本经济秩序,并对资本主义的结构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论点。
通过研究资本家之间的竞争与协调,以及劳动者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它塑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经济理论世界。
资本论的核心思想是来自政治经济学家古斯塔夫·恩格斯的“劳动价值论”,又称“劳动价值理论”,指的是物质财富的生产必须建立在劳动力基础之上。
恩格斯认为,劳动价值是由“所耗用的社会平均劳动量”来决定的,即一件产品的价值与它大致产生所需要的工作时间相当。
换句话说,一件商品的价值等于所需要的社会劳动量。
马克思认为,价值并不仅来源于劳动,价值也受到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对劳动者的剥削和掠夺的影响。
马克思强调,资本主义分配制度不是由效率决定的,而是通过剥削和掠夺来决定的。
马克思的解释赋予资本主义社会一种有意义的结构,即剥削劳动者,然后将其财富转移到财富家庭的财富蓄积中,从而使财富不断向上流动。
这就是他将资本主义的类比比喻为“蚂蚁爬来一点,蚂蚁爬走两点” 的原因。
《资本论》以马克思浓郁的批判性理论进行研究,他以较低和较高的形式不断使劳动者被剥夺,财富不断被财富家庭汇集,这种财富蓄积在某种程度上从基本上影响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效
率,扭曲了市场分配,也加剧了贫富分化的问题。
《资本论》提出了反资本主义的替代经济模式——共产主义,它的实现依赖于劳动者的自由联合,有利于为这个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资本论基本内容一、关于商品货币问题二、关于资本的性质三、关于资本的生产四、关于资本的流通五、关于资本的形式六、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仅供参考,并未校对)一:关于商品货币问题一、关于商品货币问题1.可能会有人这样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末一个人越懒,越不熟练,他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越多。
但是,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体现在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在这里是当作一个同一的人类劳动力,虽然它是由无数单个劳动力构成的。
每一个这种单个劳动力,同别一个劳动力一样,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只要它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从而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解析:商品的价值有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个别劳动时间是有差别的,价值是凝聚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如果让有差别的个别劳动时间来衡量,那么同样的商品就有不同的衡量标准,那么其价值量可能就有很多个,这不是乱套了。
一般来说,商品生产者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价值量与个别劳动生产率成正比,即个别商品生产者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则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就比较/多,价值量就大;但单个商品的价值量与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即社会平均劳动生产率提高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减少,因而商品的价值量就减少。
一般来说,在相同条件下,即一定的社会背景技术条件下,同种商品的价值量是一样的,差别在于人类劳动。
每一种商品(因而也包括构成资本的那些商品)的价值,都不是由这种商品本身包含的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产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2如果把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撇开,从而把劳动的有用性质撇开,生产活动就只剩下一点:它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
……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机体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
简单平均劳动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
赏析《资本论》《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代表作,它是19世纪最伟大的经济学著作。
《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石。
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内在矛盾,并提出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
《资本论》分为三卷。
第一卷主要研究了资本的生产过程,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
第二卷探讨了资本的流通过程,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分配和资本主义的再生产。
第三卷研究了资本主义的总过程,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解决方案。
《资本论》的主要观点有:1. 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商品所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它所需要的社会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它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成反比。
这就是劳动价值论。
2. 剩余价值论:马克思认为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来获得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减去工人的工资后所剩余的价值。
资本家通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等方式来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
3. 阶级斗争论: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
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必须进行阶级斗争。
4. 经济危机论: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由生产过剩引起的。
当资本家为了追求利润而不断扩大生产,但消费者的购买力不足以消化这些过剩的商品时,就会出现经济危机。
5. 社会革命论: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革命来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将带来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资本论》对于我们理解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资本论》的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通过对《资本论》的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同时,《资本论》的思想也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资本论》的详细解读一、创作背景《资本论》是卡尔·马克思的杰作,创作于19世纪中叶,正值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
马克思深入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对其内在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入剖析。
他的思想来源广泛,包括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哲学以及当时的工人运动和革命实践。
二、作品概述《资本论》的核心观点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秘密,即资本家通过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获取利润。
马克思认为,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构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而资本的积累则导致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深化。
三、深入研究从经济角度来看,《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等缺陷,这些问题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此外,《资本论》还对货币、信用、地租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社会层面,《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矛盾和冲突。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是资本家和无产阶级的对立,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来剥削无产阶级的劳动。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在政治方面,《资本论》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维护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剥削关系。
他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无法克服财富积累与贫困积累的冲突,最终会导致其自身的崩溃。
四、实际应用与联系现实《资本论》中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例如,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包括劳资关系、工资制度、劳动者权益等问题。
此外,《资本论》中的经济危机理论对解释当今世界经济危机仍有指导意义。
同时,《资本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为分析当今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信息技术的发展,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的形式也在发生变化。
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资本论》中的阶级斗争理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4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余斌献给所有试图有所理性思考的人前言 (2)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3)第一章商品 (3)01.从简单的商品开始 (3)02.自私与无私之争 (4)03.丰产不丰收 (5)04.美国不在乎的比较优势 (7)05.市场经济助推信教 (7)第二章货币 (8)06.一块钱难倒经济学家 (8)07.良心和古董的价格 (9)08.纸币的诞生与超储备发行 (10)09.“坚挺”的美元 (11)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12)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 (12)10.不得不办的企业 (12)11.资本家发财的秘密 (13)12.工人与资本家的“双赢” (14)1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障碍 (15)第四章剩余价值的生产 (16)14.不自由的加班 (16)15.三权分立和英美法系的恶行 (18)16.贫富差距的扩大 (18)17.经理们高收入的由来 (20)第五章资本主义经济的命门 (22)18.挡不住的经济危机 (22)19.笑到后面的中国老太太 (23)20.中美贸易顺差的治理 (24)21.诺贝尔奖得主对中国的无理指责 (25)22.被西方经济学隐身的商业及其利润 (26)第六章资本主义积累 (28)23.专制的企业私法 (28)24.失业理论获诺贝尔奖青睐 (28)第三篇变了形的商品经济 (30)第七章价值转形为生产价格 (30)25.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 (30)26.工资上涨与通货膨胀无关 (33)第八章商业利润与地租 (34)27.广告费和品牌的“价值” (34)28.地方政府卖地不如卖房 (36)29.研发的收益来源于“租金” (38)第四篇金融资本的统治 (39)第九章生息资本 (39)30.无穷大的“资本”回报率 (39)31.偏高的首套房贷款利率 (40)第十章股份资本 (40)32.股份制是工业封建主义 (40)33.克林顿与中美“债转股” (41)34.股票的价格与泡沬 (42)第十一章通货膨胀 (43)35.美元的流通与人民币的升值 (43)36.通货膨胀不必物价上涨 (44)37.金融寡头的垄断 (46)第五篇新社会的曙光 (47)第十二章穷途末路的资本主义 (47)38.GDP增长的数字魔方 (47)39.世界经济复苏缓慢 (48)40.不过剩也危机 (48)41.历史并未终结 (50)第十三章自由人联合体 (50)42.重建个人所有制要以公有制为基础 (50)43,国有企业公有化 (51)44.按需分配的真正含义 (52)45.落后国家也能率先进入新社会 (54)前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引起世界性经济危机和衰退时,西方一些国家的政要和资本家不得不压制住内心的厌恶和恐惧捧读《资本论》,就连罗马天主教会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有理。
《资本论》的阅读与解读《资本论》是德国哲学家卡尔·马克思创作的著名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品之一。
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读者的追捧和研究。
本文将从《资本论》的阅读与解读两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伟大的著作。
一、《资本论》的阅读1.读者应具备的基础知识在阅读《资本论》之前,读者首先要了解一些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概念,包括劳动价值论、社会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等。
此外,还需要对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包括商品经济、私有制、商品生产方式、资本的自我扩张机制等方面。
2.阅读方式《资本论》分为三卷,每卷都是由多个章节组成。
读者应该按照章节依次阅读,同时切忌随意跳跃或漏读。
在阅读过程中,应当不断思考、分析和归纳,加深自己的理解与认识。
此外,对于难以理解的论点或术语,不妨多次阅读或借助相关的资料解析。
二、《资本论》的解读1.剩余价值理论《资本论》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便是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家掌握生产资料,而工人则只能通过卖劳动力来谋生。
由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和管理者的威慑,剩余价值就被掌握在资本家手中,工人则只能得到与自己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相当的报酬。
这个价值差异便被称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具有可转化性,可以被资本家用来扩大再生产,从而实现自身的持续增长。
2.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是一种内部自相矛盾的生产方式。
一方面,资本家利用技术进步来增加剩余价值,并通过不断发展和垄断来扩大自己的财富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工人阶级又必须不断争取自己的利益,并通过组织和斗争来保护自己的权益。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过剩和市场饱和的问题日益凸显,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也不可避免地爆发。
这种矛盾表现为经济周期性的危机、社会的阶级斗争、政治的动荡和战争的爆发等多种形式。
3.历史唯物主义的贡献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和规律的深刻剖析,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不同经济制度下的阶级斗争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根本力量。
《资本论》第一卷重点问题一、商品的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的统一体。
而价值则是商品的本质因素,因此,研究商品要看望研究商品的价值。
商品的价值具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规定性。
从质上看,商品的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即商品的效用决定的,或由机器、生产资料等资本创造的。
劳动者的抽象劳动,是形成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
这种劳动,不是正在进行的劳动,而是已过去的劳动,它物化在商品里,凝结在—定的物体中。
商品价值所体现的,就是在商品与商品交换中所体现的劳动与劳动的交换关系。
所以价值不是物,而是凝结在—定物体内的抽象社会劳动,它表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从量上看,既然价值的实体是劳动,因而价值量就表现为一定的劳动时间。
但是,商品价值不能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而只能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如果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变,这种商品的价值量也不变。
但是,生产某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会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如果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减少,反之亦然,因此,商品的价值量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二、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商品的二因素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也曾把价值归结为劳动,但由于他们弄不清劳动具有二重性,所以不能把劳动价值论贯彻到底;马克思指出;“经济学家们毫无例外地都忽略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既然商品有二重性;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那末,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也必然具有二重性,而象斯密、李嘉图等人那样只是单纯地分析劳动,就必然处处部碰到不能解释的现象。
实际上,这就是批判地理解问题的全部秘密”(《马克思思格斯<资本论>书信集》第250页)。
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第一次批判地论证的,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只有掌握劳动二重性学说,才能正确理解商品的二因素,才能正确分析价值实体、价值量、价值形式和价值的本质,才能建立科学的劳动价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