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种植果树先进事迹材料
- 格式:docx
- 大小:42.79 KB
- 文档页数:18
种植能手先进事迹材料种植能手先进事迹材料(精选20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写过事迹材料,肯定对各类事迹材料都很熟悉吧,事迹材料以先进对象的先进事迹为主要内容,以叙事为主要表达方式。
大家知道事迹材料的格式吗?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的种植能手先进事迹材料,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种植能手先进事迹材料篇1徐xx,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
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xx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xx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
200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
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2004年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
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xx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
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
此后,徐xx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
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
在不断地实践中徐xx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
同时徐xx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
草莓种植带头致富事迹作为草莓种植大户,种植致富的带头人,经过自身的刻苦好学、艰苦实践,草莓种植技术日趋成熟,收获沉甸甸的果实,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积极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引领更多的农村妇女种植草莓,致富奔小康。
下面就由店铺为大家推荐草莓种植带头致富事迹的范文,欢迎阅读。
草莓种植带头致富事迹篇1宁海县城关镇桥头胡管理区金牛山村村民陈茂良怎么也没想到,村边那些曾让祖辈们辛勤耕耘了几十个春秋而只能自给自足的土地,经他的拼搏变成了一个聚宝盆。
大棚草莓与水稻轮作创出“一亩田超万斤粮超万元钱”的模式,受惠的村民和他一样分享着丰收的喜悦。
1995年,以传统种植模式经营着1.2亩耕地的陈茂良已感到了经济的压力,一年收入只能维持一家3口的温饱。
天生一股闯劲的他并不想拘泥于现状,在改革春风吹拂和农办人员的帮助下,立即去奉化尚田、山东等地取经。
到实地一看,看到他们那儿日益富裕起来的农民,过着小康生活,此时他的心情再也不能平静了。
一回到家,他便筹划着在自己的承包田上建大棚,为了降低成本,他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的木桩、毛竹资源。
近十几天的辛勤劳动,终于建成了5只占地2.5亩的大棚,当年便种植了草莓,由于当时我县市场上草莓还很少见,因而十分畅销。
最好的草莓8只就卖了18元钱。
收后一结算,平均每亩受入可达1.2万元。
他尝到了甜头,此刻在他的心中盘算着如何扩大种植规模。
1996年,他用每亩500斤粮食的租金从别人手里租来耕田,面积扩大到7.5亩。
为了加强科技知识的学习,他积极参加管理区举办的各类农函大的学习,并和县农业局开展二氧化碳施肥试验和示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如今,在他的带领下,只有35户农户、95亩耕地的金牛山村,全村现已种植草莓75亩,种植大棚草莓已日益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仅这一项就为每户增加收入万余元,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草莓种植带头致富事迹篇2石柱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县,辣椒、黄连、马铃薯等产品已发展起了一条条产业链。
林果业种植的典型事迹材料
《林果业的发展》
作为林果业的从业者,李先生一直致力于推动当地的果树种植业。
他经营着一家水果种植园,种植着各种水果树,如苹果树、梨树、桃树等。
多年来,他不仅种植出了高质量的水果,还倡导了一系列环保的种植方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为了改善果树的产量和品质,李先生不断尝试新的种植技术和方法。
他引进了先进的果树修剪技术,采用有机肥料和植物保护剂,全力打造绿色水果园。
这些举措不仅提高了果实的品质,还降低了农药残留,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好评。
除此之外,李先生还积极开展果树栽培和养护的宣传教育工作。
他到学校、社区和农民市场进行果树养护知识的讲解,鼓励当地农民采用环保的栽培方式。
同时,他还组织了一些技术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擅长果树栽培的技术人才,为当地果树产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李先生的带领下,当地的林果业发展迅速,水果产量逐年攀升,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带动了周边的农业产业链。
他的努力也受到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被授予了多项荣誉称号。
作为林果业的引领者,李先生不仅在生产上取得了成功,还在环保和社会责任上尽到了应有的义务。
他的事迹激励着更多的人奋发向上,推动着林果业的健康发展。
篇一:大户种植典型材料奉新县冯川镇城郊村失地菜农余家模,现年56岁,2007年投资五十万元,在宋埠镇青湖村个人承包200亩土地种植蔬菜,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蔬菜生产经营上,他大胆研究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积极探索蔬菜种植高效新模式,解决周边村富余农村劳动力30人就业,实现了依靠科技共同致富。
该基地主产辣椒、茄子、长豆角、黄瓜、葫芦及反季节的多种蔬菜品种,每日平均供应1500-2000斤鲜菜,丰富了市民的蔬菜种类,确保市场供应,平抑了蔬菜价格,同时当地农户因土地流转获利在8万元左右。
2009年他推广的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菜,年产150吨,纯收入31.5万元,此方法省工省投入高收益,成为享誉全县的瓜薯菜种植科技标兵。
为发展“两高一优”瓜菜生产,2007以来,余家模认真钻研瓜菜种植技术,先后总结摸索出了甘蓝—西瓜—玉米—白菜和甘蓝—甜椒—玉米—香菜两种菜粮高效种植新模式,其中采用的甘蓝—西瓜—玉米—白菜模式种植20亩,平均亩效益6200元,实现效益13万元,两项合计创效益25.4万元。
同时,他还通过自己技术创新,采用嫁接技术,研究出了超大西瓜培育技术,2008年—2009年先后培育出10余个瓜重超20公斤的超大型西瓜,他将自己研究的技术和新模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群众,先后接待周边群众参观300余人次,带动农户150户,带动推广“四种四收”高效种植模式1000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300万元以上。
他致富不忘众乡亲,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几年的种植经验介绍给同村及周边村百姓。
同门兄弟人余家水家贫如洗,两年前,余家模得知余家水有种植大棚蔬菜的意向后,主动借5000元帮助余家水2亩大棚辣椒,当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
如今,余家水三间土房已不复存在,盖上了新瓦房。
得到余家模直接帮助的还有余同付、洪克均、宋士云、洪振国等12户。
在余家模的直接帮助带动和影响下,城郊村、青湖村大棚蔬菜种植户已达30多家180多亩,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可达50万元。
植树先进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植树先进个人主要事迹材料》
在我们身边,有着一些植树先进个人,他们默默地为美化环境、保护生态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其中,有一位叫做王明的植树先进个人,他的事迹令人感动。
王明,生于一个农村家庭,从小就对植树有着特别的情感。
在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植树活动中,他看到了满山遍野的绿色树木,心中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态的热爱。
自此以后,他下定决心要像这些树木一样,为环境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他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他就积极参与当地的植树活动。
每到一处,他都会带着满腔热情去动员身边的人们一起植树。
他深知,植树不仅是为了现在,更是为了子孙后代能够拥有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由于他的不懈努力,他成为了当地植树活动的带头人。
数年来,他带领着一些志愿者不间断地组织各种植树活动,先后种植了数万棵树木。
在他的努力下,当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山川之间的景色也变得越发宜人。
除了在本地活动,王明还通过各种途径,向更多的人传播植树的重要性。
他参与了一些环保公益活动,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植树经历,以期能够将更多的人带入到这个环保的大家庭中。
王明不是一个人的力量,他的植树事迹背后需要更多人的支持和参与。
但正是这样一位植树先进个人,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对环保的努力都是宝贵的。
愿更多像王明一样的人,用自己的行动,为美丽的地球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杨善洲先进事迹材料杨善洲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杨善洲同志简介杨善洲,男,汉族,施甸县人,中共党员,1927年生,曾任中共保山地委书记。
杨善洲同志1951年参加革命工作,历任区、县 * ,担任地委领导近20年,工作35年来,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全心为民,勤奋工作,为保山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1986年6月退休以後,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一干便是20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7万多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87%以上,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峰成了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修建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多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附近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1991年6月被云南省委 * 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99年8月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
2000年12月被全国环保总局授予“全国环境保护杰出贡献者”。
xx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xx年10月被评为全国老干部“老有所为”先进个人。
坚守信念绿染大亮山--记保山市人大代表、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xx年春天,已持续半年的干旱让云南很多地方群众的饮水变得异常困难,施甸县大亮山附近群众家里的水管却依然有清甜的泉水流出,他们的水源地正是大亮山林场。
近些年,随着大亮山植被状况明显改善,山林的水源涵养功效得以很好发挥,附近村委会架起水管,将泉水从林场引到村里,通到各家各户,村民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
受旷日持久的干旱影响,水管里的流水较之以往细小了很多,但足以让附近的村民心满意足,也让他们对杨善洲的功劳更加念念不忘:"多亏了老书记啊,要不是他,不知道现在会是什么样子。
"1988年3月,61岁的杨善洲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休,婉拒了时任省委书记普朝柱劝其搬至昆明安度晚年的邀请,执意选择回到家乡施甸县种树。
种植大户个人先进事迹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涌现出了许多种植大户,他们以其卓越的经营能力和先进的种植技术为人们树立了典范。
本文将以某位种植大户的个人先进事迹为例,探讨其成功的原因及对农业发展的贡献。
一、创新的经营模式该位种植大户在经营上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实现了规模化生产。
他采用科学的种植管理、精细化的农业生产,有效提高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他还注重产品的包装和营销,通过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成功打开了市场,实现了农产品的高附加值。
二、积极探索的科研成果为了推动农业的发展,该种植大户不断进行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索,努力寻找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新品种。
他与科研机构合作,积极引进国内外的新品种和新技术,并在自己的农田进行试验,为其他农户提供了经验和示范。
通过这种方式,他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产量和效益,也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促进农民增收的带动效应作为种植大户,他不仅关注自己的经济效益,还积极带动周边农户的增收。
他与当地农民合作,共同发展,通过技术培训和资源共享,提高了农民的种植水平和收入。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资助贫困地区的农民,帮助他们脱贫致富,改善生活条件。
四、关注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该种植大户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他主动采取措施,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种植模式,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并且,他还积极推动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为农业绿色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五、先进事迹的影响与启示该位种植大户的个人先进事迹对农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经验和做法为其他农户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转型。
他的成功也表明,种植大户通过创新和科技引领农业发展的方向,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
种植大户个人先进事迹的背后,是他们不懈的努力和创新精神,他们以先进的经营模式、科研成果和环保意识为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植树造林先进事迹篇一:林业先进事迹材料吕学同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吕学,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1981年12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大专学历,助理工程师职称。
20XX年5月任向荣乡农业中心主任(兼任林业站长),20XX年任向荣乡农牧中心主任(全乡林业工作主要负责人)。
吕学同志自担任海伦市向荣乡林业站长以来,十分重视绿化植树造林工作,在他的带领下,使向荣乡的林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植树造林实现历史性突破,乡村绿化工作成效显著,为实现向荣乡建设卫星城镇,推进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跨越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注重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吕学同志作为林业站长,能够努力学习,不断增强业务能力。
在工作中他深知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林业事业的蓬勃发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知识将越来越重要,要搞好新形势下的林业工作,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积累新经验,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几年来,他坚持向书本学习,虚心向市局同志请教,向有经验的农民学习,掌握了丰富的林业知识和专业技术,为高质量地完成各项业务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健全管理机制,加大林业管护力度自担任向荣乡林业站长后,吕学同志首先提出了“造林+护林,绿化+美化”的工作思路,亲自牵头参与乡政府制定了《向荣乡“十二五”林业发展规划》和《向荣乡林业管护实施办法》,明确基层各单位的管护责任,与各村签定了《管护责任状》,建议乡政府和各村聘用专职护林员,按照上级规定要求与护林员签定《林林管护合同》。
由于制度健全,责任到人,近年来未发生偷伐、盗伐林木现象,使全乡林业管理水平一直处于全市的先进行列。
为了鼓励和提倡农民个人进行造林,他创新体制,积极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本着“谁栽树、谁拥有、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将分成的林木所有权转让给经营者。
这样大大提高了全乡农民造林护林的积极性,同时又提高了农民个人的经济效益,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覆盖率。
猕猴桃种植户先进事迹范文English Answer:Kiwi fruit grower, Mr. Zhang, has been engaged in kiwi fruit cultivation for more than 20 years. He has always been committ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kiwi fruit quality and the promotion of kiwi fruit industry development. Over the years, he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local kiwi fruit industry.Mr. Zhang is a kiwi fruit planting expert. He has mastered a set of advanced kiwi fruit planting techniques. He actively learns advanced kiwi fruit plant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xperience, and actively applies them tokiwi fruit production practice. He has made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improvement of kiwi fruit quality and the increase of kiwi fruit yield.Mr. Zhang is also a kiwi fruit marketing expert. He has established a kiwi fruit marketing cooperative, which hassolved the problem of kiwi fruit sales for many kiwi fruit growers, and has also increased the income of kiwi fruit growers.In addition, Mr. Zhang is also a kiwi fruit industry leader. He has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formulation of local kiwi fruit industry development plans, and has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ocalkiwi fruit industry.Mr. Zhang'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have been recogniz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society. He has won many awards, such as the "Nation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ess Award", the "Provinci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ward", and the "Municipal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Award".中文回答:猕猴桃种植户张某某,从事猕猴桃种植二十余年,一直致力于猕猴桃品质的提升和猕猴桃产业发展。
植树造林个人先进事迹材料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XX,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在植树造林事业中的个人先进事迹。
我热爱大自然,关注环境保护,从小就对植树造林这项事业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每当看到山林河流受到破坏,我内心深处都激起了无尽的愤怒和痛心。
因此,当我有机会参与植树造林行动时,我义不容辞地投身其中。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一个乡村的树木疏松,土地退化严重,水土流失的问题。
在得到了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助后,我带领了一支年轻有为的植树志愿队,决定投入到这个乡村的生态修复工作中。
为了了解实际情况,我先组织了一次实地考察,在这个乡村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评估。
我们发现,由于过度砍伐和滥砍滥伐,这片土地上原本茂密的树木已经大面积凋零,导致了大片土地的沙化和水土流失。
而且,由于当地居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不够,缺乏植树造林的觉悟和意识,这个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面对这个严峻的现实,我决心带领团队做出一番事业。
为了筹措资金,我主动争取到了多个单位和企业的支持和赞助,集结各种资源投入到这项植树造林工作中。
为了提高效率,我挑选了一些专业团队来指导我们的工作。
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宣传活动,向当地居民普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同时动员了大量的民众参与我们的植树造林工作中。
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和挑战。
由于土地退化严重,原本应该适合植树的地方常年积水,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然而,团队成员们没有气馁,我们通过加大排水设施的改造,改变植树的方式和节奏,最终将林木种植到了这片土地上。
为了确保植树造林工作的真实性和持续性,我还与当地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确保他们在后期维护和保护树木的工作中给予足够的支持。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这个乡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沙漠化的土地上,如今已是郁郁葱葱的绿意盎然。
树木的长高,土地的水土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也逐渐增强。
对我而言,能够亲身参与其中,见证这个乡村的变化,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
村里甜玉米种植人事迹在远离城市喧嚣的乡村里,有一位名叫李大叔的甜玉米种植户。
他以自己的辛勤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成为了村里甜玉米种植的佼佼者,不仅带领村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还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和敬仰。
李大叔今年五十多岁,是土生土长的村里人。
他从小就跟着父母种田,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
多年来,他一直关注着市场上的各种农作物,寻找适合村里种植的特色作物。
经过多次尝试和探索,他发现甜玉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而且村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也适合种植。
为了掌握甜玉米的种植技术,李大叔自费购买了大量相关书籍和资料,白天在田里实践,晚上回家学习。
他还经常向市里的农业专家请教,不断摸索适合村里甜玉米种植的方法。
在李大叔的带动下,一些村民也开始尝试种植甜玉米。
为了帮助乡亲们提高种植技术,李大叔成立了甜玉米种植合作社,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交流活动。
在李大叔的精心指导下,村里的甜玉米种植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甜玉米的产量逐年攀升,品质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随着甜玉米种植规模的扩大,村里成立了甜玉米加工厂,将甜玉米加工成各种美食,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
如今,村里的甜玉米已经成为了一张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村民们的收入也得到了显著提高,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
他们纷纷表示,这一切都离不开李大叔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
李大叔的事迹不仅在村里传颂,还引起了媒体的关注。
他曾多次受邀参加农业技术推广活动,与各地的种植户分享甜玉米种植的经验和技术。
他还荣获了多项荣誉和奖项,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农业带头人。
尽管获得了许多荣誉和成就,但李大叔从未忘记自己的初心。
他始终关注着村里的甜玉米种植事业,为乡亲们提供技术支持和帮助。
他表示,只要乡亲们需要,他会一直坚守在田地里,为村里的甜玉米种植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李大叔的带领下,村里的甜玉米种植事业正蓬勃发展。
他们将继续努力,将甜玉米种植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带领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之路。
而李大叔也将继续用他的智慧和汗水书写着属于他的甜玉米种植人生篇章。
养殖事迹材料3篇本文目录养殖事迹材料农户带动乡邻养殖致富先进事迹材料养殖中心总经理事迹材料*是*镇*汤村一名普通的农村妇女,现年50岁,1*9年她承包了村里的二百多亩荒山发展山岭种植养殖,使原来只生荒草、不长庄稼的荒山变成了一座“山沟鹅鸭叫,山腰野鸡鸣,山顶瓜果香”的“金山”。
本人先后荣获了省“科技女状元”、区“庭院开发状元户”、“科技奔小康”等光荣称号。
20*年10月,省妇联主席赵玉兰同志到威海时,特地参观了她承包的荒山。
一、不甘落后穷思变,冲破舆论进深山*是一个不甘贫穷的妇女,一直有干一番事业的理想。
但现实又让她难以如愿:她上有四位年事已高的老人,下有两个尚在读书的双胞胎儿子,全家人的衣食住行都需要她张罗,而且只读过两年小学,没文化,没技术,想搞点项目也是力不从心。
丈夫总是劝她不要整天胡思乱想,平平安安过日子就行了。
她却不甘心一直穷下去。
1*9年秋天,*汤村开始对外承包荒山。
*马上想到可以利用荒山大搞种植、养殖,依靠荒山开发摆脱贫穷。
做通丈夫的工作后,她一次性交上了1.6万元,承包了村前两块荒山,西块60亩,承包期28年,东块230亩,承包期50年。
为了开荒方便,*和丈夫在冰石山腰盖了三间平房,把灶具家什往车上一搬,*年腊月初六就离开村子,住进了荒山小屋,过起了与山鸡、野兔相伴的山野生活。
二、自力更生苦创业,荒岭旧颜换新装*年近半百,孩子又学业有成,按理说是该享清福的年龄了。
但她始终认为创业不分年龄大小和文化高低,开弓没有回头箭。
整整一个冬天,*和丈夫起早贪黑开荒整田。
每天五点钟进山,晚上八点以后才回家,一天只睡六、七个小时,天冷风大,就戴着毡帽、手套,土层结冻不能用掀挖,就用镢头和钢钎,艰苦创业。
*年春天,*到附近的镇村的枣园考察后,以每棵7.5元的价格从莱阳市种苗研究所引进王枣、梨枣两种枣苗3000棵,又从本镇双寺夼村以每株15元的高价购进160棵大元丰枣苗,同时利用山上的酸枣、野枣嫁接优质大枣300余棵。
农村种植大户先进材料[范文模版]第一篇:农村种植大户先进材料[范文模版]---种植大户---典型材料1975年出生的---,1998年毕业于-----学院。
从农村里跳出“龙门”的他,毕业后再次回到农村当起农民,靠着自我摸索在农村创业,他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每个创业的人都有过不同的坎坷,认准了创业的方向就要做出百倍努力。
刚开始,---养过虾、种植过西瓜,但是慢慢地他发现这些不是他要发展的方向。
于是他决定重新寻找创业的方向,经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他决定引种北海1号哈密瓜,进行大棚种植。
对于没有大棚种植经验的他来说,大棚种植是个全新的领域。
于是他从头学习,每天泡在大棚里十几个小时,精心的护理自己种植的哈密瓜,一天天看着它们的成长,就像盼望自己的孩子快点长大一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首批哈密瓜成熟后,瓜肉香甜可口、口感清爽,一上市就被客商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抢购一空。
首次的成功使---更加坚定了走发展北海1号哈密瓜道路的信心。
去年秋天,他把哈密瓜种植面积扩大到15亩。
为做好技术管理,他请来农业专家授课,并大胆采用滴灌技术、整枝茎部涂药、人工授粉等高科技技术,达到抗病虫害、提高哈密瓜品质的效果。
到11月份,他一个成熟的哈密瓜可以达到2公斤,又以每公斤11元的高价被客商抢购一空,---再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的棚室哈密瓜种植成功后,村民们赶来参观学习,他总是热情接待,耐心的解答,并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种植经验传授给他们,希望带动大家一起发展北海1号哈密瓜。
他还说,希望今后可以成立哈密瓜种植培训基地,承担起向周围村民无偿提供参观学习和培训服务的工作,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村民做点好事。
今年村委换届选举,---高票当选---党总支部委员。
村民们都说:“这个年轻人踏实、肯干、热心,我们相信他能有一番作为,相信他是一个热爱土地、心里装有群众的人,因此大家毫不犹豫地选他。
”对于今后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规划。
他说:“村民的信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为自己只是在埋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却不曾想到,也能给他人带来帮助,这更加鞭策我要加倍认真工作,不辜负群众的希望。
玉米种植大户先进事迹材料玉米种植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一直以来都是农民朋友们的重要收入来源。
然而,在大户种植玉米方面,有一位先进的种植者,他以其独特的经营理念和先进的种植技术,在业界赢得了广泛赞誉。
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这位玉米种植大户的先进事迹。
这位玉米种植大户名叫李明,来自湖南省的一个小县城。
他家族世代务农,种植玉米已有数十年的历史。
李明从小就对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决心将这个传统种植业发展得更加现代化和高效。
李明注重科学管理和精细化种植。
他深入研究玉米的生长规律和需求,结合当地土壤条件和气候特点,制定了科学合理的种植方案。
他精确计算种植密度和行距,合理施肥和灌溉,确保每一棵玉米植株都能得到充足的养分和水分。
此外,他还利用现代农业技术,采用精准播种和遥感监测,不断优化管理措施,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李明注重品种选择和病虫害防治。
他经过市场调研和实地考察,选择了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优良玉米品种。
同时,他积极引进抗病虫害的新品种,并采用轮作和间作种植,有效控制了病虫害的发生。
他还加强了田间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病虫害问题,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保证了玉米的健康生长。
李明注重市场营销和产业链拓展。
他与农业合作社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了玉米的销售渠道和市场需求。
他还积极加入玉米产业协会和农业科技推广组织,参加各种农业展览和交流活动,不断学习和更新种植技术,提高自己的经营水平。
通过李明的努力,他的玉米种植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的玉米产量每年都能稳定增长,品质也得到了市场认可。
他的种植模式也得到了业界的肯定,成为当地农民学习的榜样。
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朋友开始关注和学习现代化的种植技术,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
通过李明的先进事迹,我们可以看到,玉米种植大户在科学管理、品种选择、病虫害防治和市场营销等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经验和做法。
他们的成功不仅得益于个人的努力和智慧,也离不开社会的支持和帮助。
朱鸿云:扎根伏牛深山的猕猴桃之父响应党的号召 到艰苦的地方去1963年7月,朱鸿云从南京林学院林学系特用经济林专业毕业后,积极响应党和祖国的号召——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主动要求到当时自然灾害严重、贫穷落后的河南省西峡县。
去西峡报到的情景,朱鸿云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那天,他早晨5点从南阳出发,一路颠簸,晚上7点才到西峡。
下了汽车,朱鸿云“傻眼了”。
眼前的西峡县城,只有一条泥泞的土路小街和沿街而立的两行破旧房屋。
晚上的县招待所里,蚊子、虱子、臭虫一齐向他进攻,苦不堪言,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想洗洗吧,问人家哪里有澡堂,人家一指远处的河,说,那儿,自来水。
说到当时的情景,朱鸿云“哈哈”笑了起来。
被分到林科所当技术员的朱鸿云已经做好了吃苦的准备,常年行走在西峡的山山岭岭,他习惯了穿草鞋、住牛棚、睡苇席、喝糊汤、吃酸菜……短短几个月,他掌握了全县经济林资源的第一手资料。
1964年,他开始做油桐科研,在当时的蛇尾区东台子村瓦房坪选择了98棵油桐,编上号,他住在老乡家天天上山观察记录数据。
朱鸿云说:“当时恨不得睡在油桐树下!”就这样,《油桐开花习性观察研究》等4篇论文在伏牛深山诞生了。
1964年年底,河南省园林学会在郑州开会,大会编选的论文集仅他一个人就入选了3篇。
于是,由油桐而漆树、而核桃、而板栗……他几乎研究了伏牛山区所有经济树种,而且都有成果。
他主持研究的油桐、生漆、核桃、板栗曾经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西峡山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这片用武之地深深地吸引着他,他要扎根在这里,把妻子儿女从老家江苏迁到西峡,住进伏牛山。
结缘猕猴桃 为伊消得人憔悴1975年夏天,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两位专家到西峡考察伏牛山的野生水果资源,从他们口中,朱鸿云得知,猕猴桃被称为“水果之王”,这种果子正成为国际水果市场上售价最高的水果。
在现今已发现的57个猕猴桃属种中,有55个在中国。
全国野生猕猴桃年总产量有1亿多千克,而尤以西峡县资源最多。
果树种植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果树种植的个人先进事迹》
我是一名热爱农业的年轻人,对果树种植有着浓厚的兴趣。
在我家乡,果树是一项重要的农业产业,我一直都梦想着成为一名果树种植专家。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实践,我终于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当地果树种植领域的先进人物。
首先,我在果树种植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我不仅深入研究了各种果树的生长习性和品种特性,还学习了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
我经常到当地果园实地考察,与其他果农交流经验,不断学习提高。
其次,我在果树种植技术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创新。
我尝试使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替代化学肥料和农药,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微生物肥料技术,改善了果树的生长环境,提高了果实的品质和产量。
同时,我还不断引进新品种,丰富了果园的种植结构,增加了果农的收益。
最后,我在果树种植领域做出了一些贡献。
我积极参与果树种植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向其他果农传授自己的种植经验和技术,为果树种植产业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同时,我还开办了果树种植示范基地,吸引了许多果农前来学习交流。
总的来说,我的果树种植个人先进事迹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果农的认可和赞扬。
我将继续努力,为果树种植事业做出更大的贡
献。
希望通过我自己的努力,可以带动更多的果农加入到果树种植行业,共同促进果树产业的健康发展。
农村种植个人先进事迹在那广袤的农村大地上,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就像大地的艺术家,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在田间地头绘就出一幅幅生机勃勃的画卷。
今天,咱就来说说这些农村种植的先进事迹。
咱村里就有这么一位老哥,大家都亲切地叫他老王。
老王对他的地啊,那可比对自己的孩子还上心。
他的地就像他的命根子,每天天不亮就到地里去了。
别人可能觉得种地嘛,不就是撒撒种子,浇浇水,等收成呗。
嘿,老王可不这么想。
他就像一个精心雕琢艺术品的工匠,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
就说种西瓜这事儿吧。
一般人种西瓜,可能就是把种子往土里一扔,施点肥,等着西瓜长大。
老王呢?他在种之前,先把地翻了一遍又一遍,那土啊,松得就像面粉一样。
他说这就好比给孩子准备一个舒适的摇篮,种子在这样的土里才能睡得香,长得好。
他选西瓜种子的时候,那眼睛就像扫描仪一样,一颗一颗地挑,专挑那些饱满得像胖娃娃似的种子。
这哪是挑种子啊,简直就是在选未来的西瓜明星。
播种的时候,老王也有自己的一套。
他不是随随便便地把种子埋进去就完事儿了。
他按照一定的间距,小心翼翼地把种子放好,就像在棋盘上摆放棋子一样精准。
他说这间距要是不对啊,西瓜就像人在拥挤的房子里一样,伸展不开,长不大。
这浇水施肥更是讲究。
老王就像一个营养师,根据西瓜不同的生长阶段,给它们调配不同的“营养套餐”。
西瓜苗刚长出来的时候,他就像照顾小婴儿一样,浇的水都是用手试过温度的,生怕凉水把小瓜苗给冻着了。
到了西瓜开始长藤的时候,他就加大肥料的供应,就像给年轻人多吃点好的,让他们有力气干活一样。
还有防虫这事儿。
老王可不会等到虫子把西瓜咬得千疮百孔了才想办法。
他每天都像个巡逻兵一样,在西瓜地里走来走去,眼睛瞪得大大的,就像铜铃一样。
一旦发现有虫子的迹象,他就立马采取行动。
他不用那些对土地和西瓜有害的农药,而是采用一些土方法。
他说这就好比人感冒了,能不吃药就不吃药,靠自身的抵抗力来恢复。
他会在地里种一些防虫的植物,就像给西瓜请来一群保镖一样。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优秀种植果树先进事迹材料篇一:种植大户事迹材料篇一:大户种植典型材料奉新县冯川镇城郊村失地菜农余家模,现年56岁,20XX 年投资五十万元,在宋埠镇青湖村个人承包200亩土地种植蔬菜,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在蔬菜生产经营上,他大胆研究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积极探索蔬菜种植高效新模式,解决周边村富余农村劳动力30人就业,实现了依靠科技共同致富。
该基地主产辣椒、茄子、长豆角、黄瓜、葫芦及反季节的多种蔬菜品种,每日平均供应1500-2000斤鲜菜,丰富了市民的蔬菜种类,确保市场供应,平抑了蔬菜价格,同时当地农户因土地流转获利在8万元左右。
20XX年他推广的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菜,年产150吨,纯收入31.5万元,此方法省工省投入高收益,成为享誉全县的瓜薯菜种植科技标兵。
为发展“两高一优”瓜菜生产,20XX以来,余家模认真钻研瓜菜种植技术,先后总结摸索出了甘蓝—西瓜—玉米—白菜和甘蓝—甜椒—玉米—香菜两种菜粮高效种植新模式,其中采用的甘蓝—西瓜—玉米—白菜模式种植20亩,平均亩效益6200元,实现效益13万元,两项合计创效益25.4万元。
同时,他还通过自己技术创新,采用嫁接技术,研究出了超大西瓜培育技术,20XX年—20XX年先后培育出10余个瓜重超20公斤的超大型西瓜,他将自己研究的技术和新模式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群众,先后接待周边群众参观300余人次,带动农户150户,带动推广“四种四收”高效种植模式1000亩以上,新增经济效益300万元以上。
他致富不忘众乡亲,他毫无保留地把自己几年的种植经验介绍给同村及周边村百姓。
同门兄弟人余家水家贫如洗,两年前,余家模得知余家水有种植大棚蔬菜的意向后,主动借5000元帮助余家水2亩大棚辣椒,当年收入在3000元以上。
如今,余家水三间土房已不复存在,盖上了新瓦房。
得到余家模直接帮助的还有余同付、洪克均、宋士云、洪振国等12户。
在余家模的直接帮助带动和影响下,城郊村、青湖村大棚蔬菜种植户已达30多家180多亩,仅此一项每年收入可达50万元。
现在城郊村蔬菜种植再次成为该村支柱产业,对促进地方经济和农户增收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当地蔬菜产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篇二:农村种植大户先进材料---种植大户---典型材料1975年出生的---,1998年毕业于-----学院。
从农村里跳出“龙门”的他,毕业后再次回到农村当起农民,靠着自我摸索在农村创业,他走上了发家致富路。
每个创业的人都有过不同的坎坷,认准了创业的方向就要做出百倍努力。
刚开始,---养过虾、种植过西瓜,但是慢慢地他发现这些不是他要发展的方向。
于是他决定重新寻找创业的方向,经过长期的调查和研究,他决定引种北海1号哈密瓜,进行大棚种植。
对于没有大棚种植经验的他来说,大棚种植是个全新的领域。
于是他从头学习,每天泡在大棚里十几个小时,精心的护理自己种植的哈密瓜,一天天看着它们的成长,就像盼望自己的孩子快点长大一样。
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首批哈密瓜成熟后,瓜肉香甜可口、口感清爽,一上市就被客商以每公斤10元的价格抢购一空。
首次的成功使---更加坚定了走发展北海1号哈密瓜道路的信心。
去年秋天,他把哈密瓜种植面积扩大到15亩。
为做好技术管理,他请来农业专家授课,并大胆采用滴灌技术、整枝茎部涂药、人工授粉等高科技技术,达到抗病虫害、提高哈密瓜品质的效果。
到11月份,(:优秀种植果树先进事迹材料)他一个成熟的哈密瓜可以达到2公斤,又以每公斤11元的高价被客商抢购一空,---再次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的棚室哈密瓜种植成功后,村民们赶来参观学习,他总是热情接待,耐心的解答,并毫不吝啬的把自己的种植经验传授给他们,希望带动大家一起发展北海1号哈密瓜。
他还说,希望今后可以成立哈密瓜种植培训基地,承担起向周围村民无偿提供参观学习和培训服务的工作,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村民做点好事。
今年村委换届选举,---高票当选---党总支部委员。
村民们都说:“这个年轻人踏实、肯干、热心,我们相信他能有一番作为,相信他是一个热爱土地、心里装有群众的人,因此大家毫不犹豫地选他。
”对于今后的工作,---有着自己的规划。
他说:“村民的信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我本以为自己只是在埋头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却不曾想到,也能给他人带来帮助,这更加鞭策我要加倍认真工作,不辜负群众的希望。
”---村是一个咸水养殖大村,有一千多亩规模的对虾养殖。
---看到虾塘对虾出售完后,大片虾塘空闲着,白白浪费了土地资源,觉得非常可惜。
因此他想是不是可以把虾塘里的水放完,试种哈密瓜。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他积极上网查找资料,发现浙江三门县已经有这样的尝试,并且取得了成功。
从三门县的经验来看,虾塘中的矿物质含量丰富,种出来的哈密瓜特别甜,皮色也好看。
另外,一般情况下瓜类在同一块土地上是不能连作的,但在虾塘内每年都可以种植,因为对虾与哈密瓜轮作后,土地肥力足,瓜种了后有根瘤菌,对对虾和哈密瓜都有好处,肥料省,发病少。
三门县的“种养结合、瓜虾轮作”模式,对---有很大的借鉴和推行价值。
虽然---与三门环境、气候等客观条件方面有不同之处,但只要开发利用得当,技术到位,这个新模式是能够在---出成果的。
有了这一发现,---决定要抽出时间,确定几个虾塘,进行小规模的试验,投入成本不会过大。
如果试验成功,将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这样不仅能给村民创造出一条新的发展思路,还能让---村生产的哈密瓜香飘天下!篇三:种植大户刘继良先进材料种植大户先进材料--刘继良刘继良,男,汉,现年50岁,自1980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完成场党委、管委下达的各项工作。
自第一轮土地承包开始,年轻的他抓住机遇,承包良种队100亩荒地,当年创收8000元,积极鼓舞了他种植的热情,以及使周围群众看到实惠。
他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向富裕的生活。
特别是20XX年,我场掀起林果业种植,对于一直从事蔬菜产业的村队,林果业对大家都比较陌生。
场领导首先找到刘继良,做思想工作,让他带头种植林果业。
为了能更好地种植林果业,他先后十余次到三乡、四乡参观考察观摩,并查阅书籍,收集信息,随后便把自己的50亩地用来做试验种植林果业,同时动员自己的其他兄弟四人一起种植,使我场的林果业种植达到了连片种植150亩的规模,并在林间进行套种土豆、花生、西瓜、大白菜等,每亩西瓜产量预计达5吨,平均销售价格0.8元/公斤,西瓜亩产值可达4000元;每亩马铃薯预计产量1吨,平均销售价格1.5元/公斤,马铃薯亩产值可达1500元;每亩大白菜预计产量2吨,平均销售价格0.5元/公斤,大白菜亩产值可达1000元。
三项合计,每亩总产值达6500元,纯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极大地提高了周边群众种植林果业的积极性。
为农牧民提高经济收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20XX年我场着力打造集中连片1000亩地的“林经一体化”示范园,刘继良同志为了发挥林果业在促农增收方面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力宣传优惠政策及经济效益。
采用果树套种西瓜的栽培模式,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优质农家肥、马铃薯套种、大白菜套种等实用技术,力争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按照场管委的“三分种、七分管”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苗木的管护工作;“六统一”:统一开沟、统一施肥、统一栽植、统一浇水、统一管理;坚持推行农业精耕细作节水、节能、节种、节约、节地“五节”措施;向大家推广种植技术:在苗木栽种前,用生根剂对苗木进行清泡。
栽植时,按照技术要求挖坑施底肥,统一进行苗木定干、封口,及时对经济林苗木进行灌溉,确保了苗木的成活率;在春播期间,加强对农机手的管理培训监管,防止因农机作业时损害果树苗木;加强对果农的宣传教育,禁止果农套种作物施用剧毒农药,以免损伤果树苗木;积极宣传种植经济林的积极性,实现集中连片种植,提高集约化程度;不断加强科技服务,加大果园密植力度,大力推广“矮、密、早”等建园模式,长期开展技术服务,注重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果农管理技术。
20XX年度种植(养殖)大户、优秀劳务经纪人推荐表牧业队牧民,今年47岁。
虽然他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靠篇二: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农业科技致富带头人先进事迹材料探索奋进,实现人生新跨越我叫,男,汉族,今年52岁,中共党员,高中文化程度,系南古镇徐贺村人,1995年被省农业厅评为果树高级技师。
现主要从事瓜篓—木瓜的立体种植和研究、银杏种植,在我的带领和示范引导下,我村瓜篓、木瓜和银杏种植总面积达260多亩,平均亩产值3000元,总收入78万元,仅此一项增加农民收入450多元。
我信奉的人生格言是:探索奋进,实现人生新跨越。
坚持学习,掌握技术,为创业打好基础。
平时注意加强政治学习,每天坚持收听收看电视新闻和报纸,及时了解党和国家有关“三农”问题的大政方针和各级党委、政府的相关政策,只要是国家倡导的、支持的,我都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为创业打好政策基础。
每年都自费订阅《农村大众》、《科技博览》、《农业知识》、《山东科技报》等农技书籍及果树栽培技术书籍,坚持记笔记、摘要点,并和实践有效结合,为创业打下技术基础。
孜孜以求,勇于探索,寻找创业门路。
我主要从事的是作物栽培,从80年代种植苹果、90年代种植葡萄,再到现在种植银杏及瓜篓—木瓜立体套种,经过了一番艰难困苦的探索,有失败、教训,也有成功和经验,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和各种优惠政策贯彻落实,随着县、镇领导的关心、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随着个人经验和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后,我把种植目标转向了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着手搞银杏种植,瓜篓—木瓜立体套种。
领导推动,示范促动,农民行动。
瓜篓—木瓜示范园建成后,市、县、镇新闻媒体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县、镇派出农技员现场指导,及时解决各种技术问题。
在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镇致富办的帮助下,先后协调贴息贷款和其它贷款50多万元,用于示范园的发展。
示范园规模的扩大和效益的不断提高,我作为农村一名党员,有责任帮助其它党员和贫困农民掌握技术,发家致富。
因此,我主动承担了全村有发家致富愿望的农民的业余技术培训员。
在我的示范带动下,全村有120多户农民特色种养的路子,户均增收1000多元。
开拓进取,硕果累累,负重前行,再铸辉煌。
在县科技、农业等部门领导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我潜心钻研,努力拼搏,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获得了较多的荣誉。
个人被省农业厅评为“科技致富带头人”,个人被市科技协会评为“全市第二届十大科技状元”,个人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十佳科技创新人物”,个人被市农业局评为“十大果树科技状元”。
我参与的县级科研项目《瓜篓引种与栽培技术》于结题,参与的县级科研项目《瓜篓高产栽培与加工》现正在研究中。
成绩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更重要的是开拓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