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变电站技术规范
- 格式:ppt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29
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技术性能及试验要求1 目的为提高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质量、工程调试效率,保证变电站安全可靠性,特制定本规定。
本规定明确了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以下简称一次设备)的技术性能及试验要求(包括型式试验、出厂试验、现场交接试验等),用以规范工程设计、招标采购、设备制造、设备验收、安装调试。
2 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交流110(66)kV~750kV智能变电站,重点规范了电力变压器、高压开关设备、避雷器、互感器等一次设备智能化相关技术性能和试验要求。
3 总体要求a)现阶段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由“常规一次设备本体+传感器+智能组件”组成,包括彼此间的连接电(光)缆。
b)传感器、互感器应与一次设备本体采用一体化设计、制造。
c)一次设备应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招标、采购,一次设备供方应对一次设备本体、传感器、智能组件的制造及集成质量负责。
d)本体加装传感器的机械和电气接口应考虑通用互换性,逐渐实现标准化。
e)必要时,一次设备智能化设计方案、关键部件及集成工艺需由需方确认。
f)一次设备供方应按国家电网公司相关技术标准要求提交型式试验、出厂试验报告。
g)一次设备本体寿命不低于40年,传感器、智能组件等应与本体寿命匹配。
4 技术性能要求4.1 变压器4.1.1 变压器本体变压器本体除应符合常规变压器的技术要求外,还应满足以下要求:a)如配置油中溶解气体监测IED,宜设置专门的油样取样管路。
b)如配置绕组温度监测IED,集成于变压器绕组的光纤传感器、绝缘介质中光缆及引出法兰应满足变压器绝缘、密封及介质相容性要求。
c)如配置UHF局部放电传感器,宜在变压器油箱设置专门的安装法兰,并满足变压器的密封及电场屏蔽要求。
4.1.2 传感器a)采集油面温度,应选用标准的Pt100传感器;采集油位、油压等,宜选用具有14mA~20mA标准输出接口或RS232/CAN等标准通信接口的传感器;采集铁心接地电流、有载分接开关驱动电机电流、冷却装置风扇和油泵电流,宜采用穿芯式电流传感器,推荐采用4mA~20mA标准输出接口;监测绕组温度须采用已有运行经验的光纤传感器。
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1 总则1.1 引言提供设备的厂家、投标企业应具有GB/T19001质量保证体系认证证书,宜具有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证书及年检记录,宜具有AAA级资信等级证书、重合同守信用企业证书并具备良好的财务状况和商业信誉。
提供的保护装置应在国家或电力行业检验检测机构通过型式试验、和IEC61850的一致性测试。
投标厂商应满足2.4.1中的规定、规范和标准的要求。
招标方在专用技术规范提出的要求投标方也应满足。
中标单位应按买方要求开展相关检验测试。
(注:本批投标设备型式试验和IEC61850的一致性测试报告可在中标后供货前提供。
)1.1.1本技术规范提出了智能终端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等方面的技术要求。
供方提供的设备应符合《Q/GDW 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相关部分的要求。
1.1.2 本技术规范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投标方应提供符合本技术规范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
1.1.3 如果投标方没有以书面形式对本技术规范的条文提出异议,则表示投标方提供的设备完全符合本技术规范的要求;如有异议,应在报价书中以“对规范书的意见和同规范书的差异”为标题的专门章节中加以详细描述。
1.1.4 本技术规范所使用的标准如遇与投标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按较高的标准执行。
1.1.5本技术规范经招、投标双方确认后作为订货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效力。
1.2 供方职责- 1 -供方的工作范围将包括下列内容,但不仅仅限于此内容。
1.2.1 提供标书内所有设备及设计说明书及制造方面的说明。
1.2.2 提供国家或电力行业级检验检测机构出具的型式试验报告和IEC61850的一致性测试报告,以便确认供货设备能否满足所有的性能要求。
1.2.3 提供与投标设备版本相符的安装及使用说明书。
2023年°4月CH1NA标;隹技术规氾书(专用部分)标书编号:一、工程概述 (1)1.1工程概况 (I)1.2使用条件 (1)二、设备详细技术要求 (1)1.3供货需求及供货范围 (1)1.4标准技术特性参数表 (2)1.5投标人资料提交时间及培训要求 (5)1.6主要元器件来源 (5)2.5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供货表 (27)三、投标方技术偏差 (27)3.1投标方技术偏差 (27)4.2投标方需说明的其他问题 (28)四、设计图纸提交要求 (28)4.1图纸资料提交单位 (28)4.2一次、二次及土建接口要求(适用于扩建工程) (29)4.3设备图纸及资料 (29)五、其他 (29)5.11CC数据文件 (29)一、工程概述1.1工程概况本技术规范书采购的设备适用的工程概况如下:表1I工程概况一览表(项目单位填写)1.2使用条件本技术规范书采购的设备适用的外部条件如下:表1.2设备外部条件一览表(项目单位填写)二、设备详细技术要求2.1供货需求及供货范围投标方提供的设备具体规格、数量见表2.1:供货范围及设备技术规格一览表。
投标方应如实填写“投标方保证”栏。
2.2标准技术特性参数表投标人应认真逐项填写技术参数表中投标人保证值,不能空格,也不能以“响应”两字代替,不允许改动招标人要求值。
如有差异,请填写投标方技术偏差表。
注:需按照以下类型参数填写方式准确填写:1、针对标准值特性“单一”,项目单位无需填写,投标人必须完全响应,如有偏差逐项填写在“3.1投标方技术偏差”部分;2、针对标准值特性“可选”,项目单位可选定参数,投标人必须完全响应,如有偏差逐项填写在“3.1投标方技术偏差”部分;3、针对标准值特性“投标人响应”,有标准参数值要求,投标方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提供限制要求范围内的响应值,同时需将此部分逐项填写在“3.1投标方技术偏差”部分;4、针对标准值特性“投标人提供",无标准参数值要求,投标方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投标响应值;5、针对标准值特性“扩建”,项目单位根据原项目情况填写,投标方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投标响应值;6、针对标准值特性“特殊”,项目单位提出的所有特殊要求,需附对应审批流程,投标方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投标响应值。
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涉及技术规范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涉及技术规范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可靠和高效运行。
该系统是智能变电站的核心组成部分,负责采集、处理和控制各种电力设备的数据和操作。
因此,制定规范和标准来指导该系统的设计、建设和运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涉及技术规范旨在提供以下方面的指导和规范:设计要求:规范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的整体设计,包括硬件设备、软件程序、网络架构等方面的要求。
通过规范系统的设计,可以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系统的容错能力和安全性。
功能需求:明确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的功能要求,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设备控制等功能的实现。
通过规范系统的功能需求,可以确保系统能够满足变电站运行的各种需求,提高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可控性。
数据通信要求:规范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与其他系统或设备之间的数据通信要求,包括数据格式、通信协议、通信速率等方面的规范。
通过规范数据通信要求,可以确保系统与其他系统或设备之间的数据交换能够顺利进行,减少通信故障和数据误差。
安全性要求:规范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的安全性要求,包括数据安全、系统防护、权限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通过规范安全性要求,可以保护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止未授权的访问和恶意攻击。
运维管理要求:规范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的运维管理要求,包括设备维护、系统监控、故障诊断等方面的规定。
通过规范运维管理要求,可以提高系统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及时修复故障。
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涉及技术规范的制定将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指导和保障,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和应用。
技术规范范围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涉及技术规范的制定将为智能变电站的建设和运营提供指导和保障,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和应用。
技术规范范围本文档详述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技术规范所包含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本文档详述智能变电站辅助控制系统技术规范所包含的内容和适用范围。
智能变电站目前制定的标准规范:智能变电站目前制定的标准规范: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的地位:性技术指导文件,是总的指导性原则。
是其它智能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的主要内容: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原则和体系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定义的核心术语:什么是智能变电站?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传统变电站与数字化传统变电站数字化(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定义的核心术语:什么是智能设备?有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定义的核心术语:什么是智能设备?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定义的核心术语:什么是智能组件?设备的测量、控制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在满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技术原则:(化、功能集成化、结构紧凑化、状态可视化。
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技术原则:(GB/T14285相关要求;后台监控功能参考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技术原则:(子系统使用统一标准化、规范化的数据访问以及和调度等其它系统进行标准化交互。
智能变电站的基本技术原则:(和《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的要求,进行安全分区、通信边界安全防护,确保控制功能安全。
传统变电站与智能(数字化)变电站对比:传统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的体系结构:(组件以及独立的智能电子装置。
智能变电站的体系结构的相关要求:(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功能的新增要求:(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为基本功能,根据需要可集成计量、保护等。
宜就地安装。
支持顺控和在线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功能的新增要求:(网络化控制等。
智能变电站的系统功能的新增要求:(作流程切换主接线,投退保护软压板,急停,图形界面可视化操作。
智能变电站的系统功能的新增要求:(障不造成系统问题,方便配置,工况检测报警,记录分析系统实时记录、分析。
智能变电站的系统功能的新增要求:(号保护、相量测量、故障录波等进行数据挖掘、多专业综合分析,将结果以简洁明了的可视化综合展智能变电站的系统功能的新增要求:(判断,实现站内自动控制装置(如备自投、母线分合运行)的协调工作,适应系统运行方式的要求。
ICS29.240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441—2010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Protection for Smart Substation2010-04-27发布2010-04-27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Q/GDW441—2010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4总则 (4)5继电保护及相关设备配置原则 (4)6继电保护装置及相关设备技术要求 (7)7继电保护信息交互原则 (12)8继电保护就地化实施原则 (13)附录A(规范性附录)支持通道可配置的扩展IEC60044-8协议帧格式 (14)附录B(资料性附录)3/2接线型式继电保护实施方案 (26)附录C(资料性附录)220kV及以上变电站双母线接线型式继电保护实施方案 (36)附录D(资料性附录)110(66)kV变电站实施方案 (41)编制说明 (45)IQ/GDW441—2010II前言为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提高智能变电站建设效率和效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特制定《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技术规范》,以规范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应用。
本标准编写格式和规则遵照GB/T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的要求。
本标准针对智能变电站的特点,重点规范了继电保护配置原则、技术要求、信息交互原则以及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等相关设备配置原则及技术要求。
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附录B、C、D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并负责解释。
本标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浙江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天津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华北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华中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华东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江苏电力设计院、浙江电力设计院、河南电力设计院、四川电力设计院、东北电力调度通信中心、西北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河北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福建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河南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江苏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四川电力调度通信中心。
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技术规范随着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智能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中的关键环节,其性能和可靠性愈发重要。
智能终端作为智能变电站中的关键设备之一,承担着实现变电站智能化控制和监测的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智能终端的性能和功能符合要求,制定一套完善的技术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一、智能终端的基本概念和功能智能终端是安装在智能变电站一次设备附近,用于采集设备状态信息、执行控制命令,并实现与间隔层设备通信的装置。
其主要功能包括:1、开关量输入采集:能够准确采集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的位置状态以及其他相关的开关量信号。
2、开关量输出控制:根据间隔层设备的指令,实现对断路器、隔离开关等设备的分合闸控制。
3、模拟量采集:对电流、电压等模拟量进行采集和处理,为变电站的监测和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4、通信功能:与间隔层设备进行高速、可靠的通信,上传采集到的数据,并接收控制指令。
二、技术性能要求1、精度要求开关量输入采集的分辨率和准确度应满足相关标准,确保能够准确反映设备状态。
模拟量采集的精度应符合测量和保护的要求,误差在允许范围内。
2、响应时间对于开关量输入的变化,智能终端的响应时间应足够短,以确保实时性。
输出控制命令的执行时间也应满足快速控制的要求。
3、可靠性具备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能够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下稳定工作。
采用冗余设计,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4、环境适应性能够在宽温、高湿度、强振动等恶劣环境条件下正常运行。
三、通信接口和协议1、通信接口应具备以太网接口、串口等多种通信接口,以满足不同的应用需求。
接口的物理特性和电气特性应符合相关标准。
2、通信协议支持 IEC 61850 等国际标准通信协议,确保与其他设备的互操作性。
具备完善的通信规约和数据格式定义,保证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硬件设计要求1、处理器和存储器选用高性能的处理器,满足数据处理和通信的需求。
具备足够的存储器,用于存储配置信息、采集数据和运行日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