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38 KB
- 文档页数:5
《江城子·密州出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背景及意义。
(2)分析词人情感变化,体会苏轼的豪放风格。
(3)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与背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深入解读词作。
(2)学会欣赏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苏轼的爱国情怀。
(2)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背景及意义。
(2)分析词人情感变化。
(3)掌握重点字词、句子的理解与背诵。
2.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豪放风格。
(2)如何让学生在欣赏词作的同时,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介绍苏轼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苏轼诗词,感受其风格特点。
2.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理解词意。
(2)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字词、句子,理解其含义。
3.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词人情感变化。
4.课堂讲解
(1)讲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创作背景。
(2)分析词人情感变化,体会苏轼的豪放风格。
(3)解析重点字词、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5.课堂练习
(1)学生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其他诗词,拓展学习。
四、课后作业
1.背诵《江城子·密州出猎》。
3.收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背景、意义及词人情感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豪放风格,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高审美情趣。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重难点补充:
1.教学重点:
(1)理解词作的背景及意义:
教师提问:“同学们,苏轼创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时身处什么样的环境?这对他创作有何影响?”
(2)分析词人情感变化:
教师引导:“请大家找出词中表现情感变化的句子,并讨论一下苏轼的情感是如何逐步展现的?”
2.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的豪放风格: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苏轼的豪放风格在哪些句子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比如‘酒酣胸胆尚开张’,这里的‘酒酣’和‘胸胆尚开张’展现了苏轼的豪迈气概,这就是豪放风格的体现。”
(2)如何让学生在欣赏词作的同时,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师提问:“同学们,词中描绘了怎样的自然景象?这些景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苏轼在词中描绘的壮阔山川、雄浑狩猎,都是他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这种情感也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自然。”
教学过程补充:
1.自主学习阶段:
教师分配任务:“请同学们先自主阅读《江城子·密州出猎》,边读边标注不理解的地方,准备一会儿的讨论。”
2.合作探讨阶段:
教师组织讨论:“现在我们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针对词中的一个段落进行讨论,分析苏轼的情感变化,待会儿每个小组选代表分享你们的讨论成果。”
3.课堂讲解阶段:
教师讲解:“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在词中展现的不仅是个人情感,更有对时代、对国家的深切关怀。现在,我来详细讲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课堂练习阶段:
教师提问:“同学们,这首词中哪句诗句最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我们再来齐声背诵这首词,感受一下苏轼的豪放与激情。”
注意事项: 1.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背景和接受能力,教学中应适当调整讲解的深度和广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教学节奏。
2.在分析词作情感变化时,要注意引导那些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参与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3.考虑到诗词教学的特殊性,可以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播放配乐朗诵,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的音韵美和情感。
4.对于背诵环节,可以采取分组接龙背诵的方式,增加趣味性,同时也能够检查学生的记忆效果。
5.在布置课后作业时,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作业选择,比如绘画、写作或表演,让每个学生都能以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对诗词的理解。
6.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难点,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反馈,耐心解答,避免学生产生畏难情绪。
7.鼓励学生在课堂之外自主探索苏轼的其他作品,通过比较阅读,帮助学生深化对苏轼诗词风格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