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
- 格式:pdf
- 大小:233.24 KB
- 文档页数:3
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方案引言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较为严重的脑膜炎,它可以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害并且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本文将介绍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辅助治疗和预防措施。
药物治疗方案首次治疗方案首次治疗是结核性脑膜炎治疗的关键阶段,早期正确的药物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通常情况下,首次治疗方案包括四种抗结核药物的联合使用:1.吸入抗结核药物异烟肼(INH):日剂量为5mg/kg,最大不超过300mg。
2.利福平(RIF):日剂量为10mg/kg,最大不超过600mg。
3.吡嗪酰胺(PZA):日剂量为25mg/kg,最大不超过2g。
4.吡嗪酰胺(EMB):日剂量为15-20mg/kg,最大不超过1g。
这四种药物通常需要连续使用6个月以上,以保证疗效。
药物治疗期间需要定期进行复查,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消除情况。
耐药治疗方案对于耐药性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治疗方案需要做相应的调整。
首先要进行耐药性检测,确定患者体内的耐药菌株类型。
根据检测结果,可能需要使用第二线抗结核药物治疗,包括以下药物:1.氟喹诺酮类药物,如左氧氟沙星(LFX)和莫西沙星(MFX)。
2.稳定剂,如环丙沙星(CPFX)和甲硝唑(MZ)。
3.抗结核肽类药物,如阿米卡星和卡那霉素。
耐药性治疗需要更加密切地监测患者的病情和血药浓度,以避免治疗失败和耐药菌株的进一步发展。
辅助治疗方案对症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常常伴有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症状,需要进行对症治疗来缓解患者的不适。
对于头痛,可以给予非处方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APAP)或布洛芬(IBU)。
对于恶心和呕吐,常常需要使用抗吐药,如多潘立酮(DOM)或盐酸普鲁卡因(PRO)。
颈项强直需要规范处理,定期翻身,避免姿势造成损害。
营养支持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往往伴有病程较长、身体虚弱等情况,需要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以促进康复。
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口服或静脉营养支持,包括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合理补充。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1.一般疗法必须严格执行下列各项措施:(1)切断与开放性结核病人的接触。
(2)严格卧床休息,营养必须丰富。
(3)细心护理:改变患儿体位,细心护理患儿眼睛、黏膜及皮肤,预防皮肤褥疮;耐心喂养,保证入量;昏迷患儿应用鼻饲法。
(4)最好能住院治疗,只在条件不许可时才可考虑门诊治疗,但应加强随访及督促坚持治疗。
2.抗结核药物疗法治疗原则为早期和彻底治疗(不间断治疗和长期治疗)。
目前对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多采用链霉素(SM)、异烟肼(INH)、利福平(RFP)和吡嗪酰胺(PZA)合并治疗。
其中异烟肼INH为最主要的药物,整个疗程自始至终应用。
疗程1~1.5年,或脑脊液正常后不少于半年。
一线抗结核药物三联或四联疗法:(1)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
(2)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链霉素治疗。
SM:20~30mg/(kg·d),每天肌注1次,最大量不超过每天750mg。
1~2个月后根据病情改为隔天1次,1~2个月;链霉素可导致听力及前庭功能损害,一般肌内注射不超过2个月。
总疗程3个月左右。
INH:10~20mg/(kg·d),一次顿服,最大量不超过每天400mg,疗程1~1.5年。
异烟肼口服或静脉滴注的同时,为防止出现多发性周围神经病等毒副作用应给予维生素B6。
利福平:10~15mg/(kg·d),最大量不超过每天450mg,疗程6~9个月,必要时1年。
吡嗪酰胺:20~30mg/(kg·d),口服,每天最大量不超过1.5g,疗程3~6个月。
乙硫异烟胺:10~15mg(kg·d),每天最大量不超过500mg,疗程6个月,一般为代替RFP或PZA用。
二线抗结核药物如乙胺丁醇成人15~25mg/(kg·d),儿童15mg/(kg·d),可据情更替上述抗结核物。
鞘内注射抗结核药物问题:自INH广泛应用后,鞘注疗法已较少采用。
但对严重的晚期患儿有时可考虑使用。
结核性脑膜炎【导读】结核性脑膜炎是小儿结核病中最重要的的一种类型,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
近年来,因为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病患者的增多,国内外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增高。
不过,如果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那么大多数人还是可以痊愈的。
结核性脑膜炎(TBM)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脑膜和脊膜的非化脓性炎症性疾病,是小儿结核病中最重要的一种类型,一般多在原发结核感染后3个月-1年内发病,多见于1-3岁的小儿。
结核性脑膜炎从起病到死亡的病程约3-6周,是小儿结核病死亡的最重要原因。
在抗结核药物问世以前,其死亡率几乎高达100%。
我国自普遍推广接种卡介苗和大力开展结核病防治以来,本病的发病率较过去明显下降,预后有很大改善,若早期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大多数病例可获痊愈。
近年来,因结核杆菌的基因突变、抗结核药物研制相对滞后和AIDS病患者的增多,国内外结核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逐渐增高。
不过,只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病人也是可以痊愈的,但是如果诊断不及时、治疗不恰当,那么死亡率及后遗症的发生率仍然较高。
因此,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是改善本病预后效果的关键。
此外,很多妈妈都想知道结核性脑膜炎会传染吗?事实上,结核性脑膜炎是不会传染的,妈妈们可以放心。
结核性脑膜炎病因是什么结核性脑膜炎约占全身性结核病的6%,结核杆菌经血播散后在软脑膜下种植,形成结核结节,结节破溃后大量结核菌进入蛛网膜下。
结核杆菌侵入淋巴系统进入局部淋巴结,因菌血症经血行播散进入脑膜和脑实质,包括室管膜下等部位,并在此复制。
当宿主免疫功能降低或因年老,病灶内的结核菌激活而破入蛛网膜下腔,随脑脊液播散,历时数天至数周即可引起结核性脑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多为全身性粟粒结核病的一部分,通过血行播散而来。
北京儿童医院1964~1977年所见1180例结脑中,诊断出粟粒型肺结核者占44.2%。
在这14年,从152例结脑的病理解剖发现,有全身其他脏器结核病者143例(94%);合并肺结核者142例(93.4%)(其中以粟粒型肺结核占首位);合并肝脾粟粒结核约占62%,肾粟粒结核41%,肠及肠系膜淋巴结核约占24%。
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方案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疾病,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
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时,既要控制感染,又要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下面将介绍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案。
一、抗结核药物治疗。
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关键。
通常采用的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等。
这些药物能够杀灭结核分枝杆菌,阻止其在体内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控制感染。
在用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不得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以免影响疗效并增加药物耐药性。
二、激素治疗。
在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中,激素通常用于减轻脑膜炎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地塞米松是常用的激素药物,能够减轻脑膜炎的炎症反应,降低颅内压,改善患者的症状。
但激素治疗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风险,因此在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症和剂量,避免不必要的并发症。
三、对症支持治疗。
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常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对症支持治疗。
包括镇痛药物缓解头痛,抗恶心药物控制恶心和呕吐,以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持患者的营养状态等。
这些措施能够帮助患者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四、手术治疗。
在部分严重病例中,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主要是减轻颅内压,清除脑积液或脓肿,解除脑干受压等。
手术治疗通常作为其他治疗措施的辅助手段,对于一些合并脑积水或脑脓肿的患者,手术治疗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抗结核药物、激素治疗、对症支持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手段,旨在控制感染、减轻症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密切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定期复查并遵循医嘱,以期获得更好的疗效。
同时,也需要加强对结核病的预防和控制,减少结核性脑膜炎的发生,保障公共卫生安全。
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方案结核性脑膜炎治疗方案1. 简介结核性脑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TBM)是由结核杆菌侵入脑膜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高,病情严重,病死率较高,且容易导致神经系统的残疾。
因此,及早的诊断和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案。
2. 诊断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个方面:- 临床症状:患者通常会出现头痛、发热、呕吐、颈部强直等症状。
- 脑脊液检查:通过检查脑脊液,可以发现淋巴细胞增多、蛋白质升高以及葡萄糖降低等特征性改变。
- 影像学检查:脑脊液检查结果可结合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其他脑部疾病。
3. 治疗方案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1 抗结核药物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首先是使用抗结核药物进行治疗,以抑制结核杆菌的生长和繁殖。
通常采用的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和吡嗪酰胺乙酸盐等。
治疗周期通常为9~12个月,前2个月为急性期治疗,随后继续维持治疗。
3.2 对症治疗除了抗结核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对结核性脑膜炎的症状进行对症治疗。
常用的对症治疗包括:- 对头痛的处理:可以采用非处方的止痛药缓解头痛,但需慎用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功能。
- 降低颅内压:通过脱水剂(如呋塞米)和镇静剂(如丙泊酚)等药物来降低颅内压,以减轻颅内压增高引起的症状。
- 控制癫痫发作:如果患者出现癫痫发作,可以使用抗癫痫药物进行控制,如苯妥英钠等。
3.3 营养支持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往往会出现食欲不振、消瘦等情况,因此,适当的营养支持十分重要。
患者应摄入高蛋白、高热量的饮食,同时可以给予维生素B群和微量元素的补充。
3.4 并发症的处理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些并发症,如脑积水、耳聋、精神病变等。
对于这些并发症,需要针对具体症状进行相应的处理,如脑积水可考虑脑室分流术等。
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1. 引言1.1 疾病背景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结核病情之一,通常是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脑膜及脑脊液所引起的炎症反应。
该疾病具有潜在的致死性和致残性,在发展中国家尤其常见。
患者常表现为头痛、呕吐、发热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如不及时干预可导致严重后果。
目前,治疗结核性脑膜炎仍然是一个挑战,主要是由于青霉素在脑脊液中的透过性较差,导致抗生素难以有效穿透到感染灶。
结核性脑膜炎的症状和体征常常不典型,易被误诊,延误治疗时间。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应用的疗效和安全性,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效的参考依据。
1.2 治疗挑战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的治疗中,存在着一系列挑战。
脑膜炎在脑部的特殊位置和复杂结构使得治疗涉及到脑组织,同时抗结核药物需要通过血脑屏障达到感染部位,因此治疗难度较大。
结核性脑膜炎在强化期往往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如头痛、意识障碍、抽搐等,给患者带来严重的生命危险。
抗结核治疗的持续性和副作用也是治疗过程中需要面对的挑战。
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并定期复查,同时需要面对药物可能引发的肝功能损害、神经系统毒性等副作用,增加了治疗的风险与难度。
结核性脑膜炎在强化期的治疗面临着诸多挑战,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疗效、安全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合并症情况,以制定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1.3 研究目的结核性脑膜炎是一种极具挑战性的疾病,由结核分枝杆菌在蛛网膜下结缔组织引起的炎症性感染。
尽管结核性脑膜炎在抗结核治疗的背景下疗效较好,但仍面临治疗挑战,例如药物穿透脑脊液的限制、抗结核药物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浓度不足等。
本研究旨在探讨利奈唑胺联合左氧氟沙星在结核性脑膜炎强化期的应用疗效和安全性,以提高对该疾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
通过对研究目的的探讨,我们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治疗选择和指导,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特别关注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药物有哪些张波 (四川省攀枝花市第四人民医院肺病科,四川攀枝花 617061)结核性脑膜炎是结核分枝杆菌通过血行或侵入蛛网膜所致,好发于儿童,究其原因看,是儿童抵抗力较成年人低。
大量事实证明,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会损害神经系统,影响儿童生长发育,需及早进行治疗。
药物为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首选方法,具体药物有哪些呢?1结核性脑膜炎的简介与表现脑膜炎是脑膜发生的炎症反应。
脑膜是保护脑和脊髓的三层组织,相比与其他疾病其致命风险更高,究其原因,是该疾病可以极快地侵入人体组织。
脑膜炎的发生主要有三种因素:真菌、病毒、细菌,其中细菌性脑膜炎危险系数最高,主要是当脑膜炎患者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空气中的黏液、唾液微粒会通过呼吸道进入其他人群机体内,接吻、共享香烟、牙刷、餐具等均可作为传播途径。
一旦细菌进入口腔、鼻腔、咽喉,会跨越周围黏膜组织进入血液,并在血液循环中增殖,入侵机体组织。
机体具有血脑屏障,在细菌进入血液、脑组织时会发生抵抗,但脑膜炎的细菌会欺骗血脑屏障,致使其顺利进入机体内。
在脑组织中细菌会快速感染脑膜,导致人体发生剧烈的免疫反应,并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出现发热、头痛等症状。
脑膜组织的肿胀会加速疾病的进展,影响脑组织功能发育,导致患者出现失聪、畏光等情况。
脑膜炎出现还会增加颅内压力,导致患者出现神志模糊情况,且进入体内细菌会在数小时内快速增殖,释放毒素,增加败血症发生率。
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脑膜炎的治愈率持续升高,死亡率低于2%,但这仅限于及时入院治疗者。
若患者发病后未及时入院接受系统治疗,会对脑组织造成长期损害,影响其神经功能、肢体功能。
结核性脑膜炎早期以精神状态改变为典型特征,可出现烦躁易哭、精神呆滞等情况,亦可出现低热、食欲减退、呕吐、睡眠不安、消瘦等症状;年龄较大者自诉头痛,若病情较严重,头痛呈持续性加重,亦可出现喷射性呕吐、抽搐、昏迷等,导致四肢肌肉松弛、瘫痪、呼吸不规则,部分病情严重者可出现死亡。
结核性脑膜炎的治疗本病治疗原则是早期给药、合理选药、联合用药和系统治疗,只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高度提示本病,即使CSF抗酸涂片阴性亦应立即开始抗痨治疗。
1.抗痨治疗异烟肼(isoniazidum,INH)、利福平(rifampicinum,RFP)、吡嗪酰胺(pyrazinamidum,PZA)或乙胺丁醇(ethambutolum,EMB)、链霉素(streptomycin,SM)是TBM 最有效的联合用药方案(表9-1),儿童因乙胺丁醇的视神经毒性作用、孕妇因链霉素的听神经毒性作用应尽量不用。
表9-1 主要的一线抗结核药物药物成人日常用量儿童日用量用药途径用药时间异烟肼600mg,q.d 10~20mg/kg 静脉及口服1~2年利福平 450-600mg,q.d 10~20mg/kg 口服6~12月吡嗪酰胺 1500mg,t.i.d 20~30mg/kg 口服2~3月乙胺丁醇 750mg,q.d 15~20mg/kg 口服2~3月链霉素750mg,q.d 20~30mg/kg 肌注3~6月WHO建议应至少选择三种药联合治疗。
常用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轻症患者治疗3个月后停用吡嗪酰胺,继续用异烟肼和利福平7个月。
耐药菌株可加用第四种药如链霉素或乙胺丁醇,利福平不耐药菌株,总疗程9个月已足够;利福平耐药菌株需连续治疗18~24个月。
由于中国人为异烟肼快速代谢型,成年患者日剂量可加至900~1 200mg。
药物副作用包括肝功能障碍(异烟肼、利福平和吡嗪酰胺),多发性神经病(异烟肼),视神经炎(乙胺丁醇)、癫痫发作(异烟肼)和耳毒性(链霉素)等。
应注意保肝治疗,异烟肼可合用吡哆醇(维生素B6)50mg/d。
2.皮质类固醇用于脑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伴局灶性神经体征和脊髓蛛网膜下腔阻塞的重症病人。
常选用泼尼松,成人60mg/d或儿童1~3mg/(kg·d)口服,3~4周后逐渐减量,2~3周后停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