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82.42 KB
- 文档页数:3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由于其低挥发性和难降解性,对环境及生物造成较大的危害。
研究发现高效降解PAHs的微生物对于环境污染修复和生物降解技术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对近年来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不同微生物降解PAHs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在微生物降解PAHs的机制方面,研究表明,微生物降解PAHs的主要途径是通过酶的作用将PAHs氧化分解为较小的化合物。
氧化酶是最关键的降解酶,如环氧化酶、苯并三环二酮酶等。
还有一些微生物通过羧化酶、脱氢酶等酶来降解PAHs。
微生物降解PAHs还涉及到一系列辅助因子,包括细胞表面(如外膜)、细胞中质子梯度、底物生物可及性等。
这些辅助因子对于微生物降解PAHs的效率和速率具有重要影响。
然后,本文介绍了影响微生物降解PAHs的因素。
土壤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对PAHs 降解的效果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细菌和真菌是降解PAHs的主要微生物。
一些微生物在降解PAHs时还需要其他细菌的合作作用,例如多菌种共培养。
土壤的pH值和温度也对微生物降解PAHs的效率有很大影响。
一般来说,较高的pH值和温度有利于微生物降解PAHs。
还有一些土壤成分对微生物降解PAHs有抑制作用,如有机质的含量、金属离子的存在等。
本文总结了一些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
有研究发现一些具有特殊降解能力的细菌和真菌,如PAHs降解能力极强的海洋细菌和真菌。
还有研究发现一些微生物在PAHs降解的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具有潜在的生物毒性,这将对环境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研究如何降低中间产物的毒性,提高PAHs降解的效率和安全性,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很多挑战。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微生物降解PAHs的机制和影响因素,并开发新的技术和方法来提高PAHs降解的效率和安全性,以实现环境污染的有效修复和保护。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和城市化的进程,多环芳烃(PAHs)等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含量逐渐增加,对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研究土壤中多环芳烃的降解机制及其微生物降解的研究成为了当前环境污染领域的热点。
多环芳烃是一类由两个或以上苯环连接在一起的化合物,具有稳定性、难降解和毒性大的特点。
传统的多环芳烃治理方法主要包括物理和化学方法,如土壤挖掘、氧化还原等。
这些方法存在成本高、操作复杂、二次污染等问题,且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比之下,微生物降解是一种经济、高效、无二次污染的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多环芳烃的治理。
土壤中的微生物是重要的多环芳烃降解能力来源。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微生物具有多环芳烃降解能力被发现和应用。
常见的多环芳烃降解菌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两类。
革兰氏阳性菌主要包括芳香类微生物门(Actinobacteria、Firmicutes等),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等。
脱氧核糖核酸(DNA)技术的应用使得一些深海细菌和土壤细菌被发现具有降解多环芳烃的潜力。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机理主要包括吸附、生物转化和氧化还原反应。
多环芳烃分子进入微生物细胞内,通过细胞表面的吸附作用,实现与微生物细胞的接触。
然后,微生物通过内外源酶的作用,将多环芳烃分解为低分子量物质(如酚、酸、醛等),以供细胞能量代谢。
多环芳烃降解过程中产生的过氧化物、过氧化氢等氧化剂通过氧化还原反应与多环芳烃分子发生反应,最终降解为无毒的物质。
1.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和应用: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加速了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和鉴定。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和增强这些菌株的降解效能,提高了降解率和速度。
2. 降解机制的研究:通过对多环芳烃降解菌基因组和代谢产物的研究,揭示了多环芳烃降解的分子机制,为优化微生物降解技术和降解途径提供了理论依据。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围绕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展开讨论。
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为接下来的内容提供了基础。
在探讨了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的机制、影响降解效率的因素、利用生物技术提高降解效率的方法、以及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在应用中的现状和研究方法。
结论部分总结了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微生物在多环芳烃降解中的作用机制,为环境污染治理提供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微生物降解、多环芳烃、土壤、研究进展、机制、影响因素、生物技术、应用现状、研究方法、结论、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由两个以上苯环组成的碳氢化合物,具有较高的毒性和持久性,常常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
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类活动的增加,PAHs在土壤中的含量逐渐增加,给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威胁。
尽管微生物降解PAHs的研究已有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和挑战,比如提高降解效率、优化研究方法、探索新的应用领域等。
进一步深入研究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机制和应用现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利用微生物降解这一环保技术,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2 研究目的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潜在危害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土壤和水体中。
微生物降解是目前研究的一种主要方法,在降解PAHs时具有高效、环保等优势。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机制,分析影响微生物降解效率的因素,探讨利用生物技术提高PAHs降解效率的方法,总结微生物降解PAHs 的应用现状,并讨论不同的研究方法。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微生物在降解PAHs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高降解效率,推动微生物降解技术在污染土壤治理中的应用。
本研究也旨在对未来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重要环境污染物,其对环境与人类健康产生严重的危害。
目前,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如何高效地降解多环芳烃成为环保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已成为PAHs降解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1. 微生物降解PAHs的机理微生物降解PAHs的机理主要包括:1)微生物菌株能够通过PAHs与一种称为氧酶P450的酶结合来进行排斥作用,减少PAHs与细胞成分的接触;2)细胞表面附着菌株能够通过表面胶体物质、黏附性蛋白以及细胞表面的电荷作用与PAHs进行直接接触;3)利用细胞外生物膜(microbial extracellular membrane)为介质,将PAHs转运至微生物菌株内部,或者从细胞内部向外排放PAHs。
微生物降解PAHs的实际过程是由一系列酶介导的反应过程组成,其中涉及到氧化酶、脱氢酶等酶类,最终将PAHs分解为CO2和H2O。
另外,微生物菌株的降解能力主要与PAHs 分析学结构、磨细程度、环境因素等相关。
2. 自然降解和微生物降解的比较自然降解和微生物降解PAHs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速度和效率方面。
自然降解的速度较慢,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将PAHs分解为无毒的化合物。
而微生物降解具有速度快、成本低、环保无害等优点,其降解效率高,可以明显缩短降解周期。
考虑到微生物降解的这些优势,如何选择最合适的微生物菌株,利用生物修复技术处理土壤中的PAHs污染已成为研究热点。
微生物降解PAHs的效果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包括:1)PAHs的性质,如单环或多环、溶解度、挥发性等;2)微生物菌株的种类、数量、代谢途径等;3)环境温度、pH值、水分、氧气含量等环境因素;4)PAHs的初始浓度和污染程度。
微生物降解PAHs具有很高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相对较新的污染物处理方法,除了微生物降解PAHs外,还包括微生物植物修补法(Microbial-phytoremediation),土壤堆肥化法化法(Soil composting)等。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本文将从微生物降解PAHs的机制、微生物降解PAHs的实践应用以及微生物降解PAHs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进行综述。
一、微生物降解PAHs的机制微生物降解PAHs的机制多种多样,一般分为两类:一是直接利用PAHs为能源物质的代谢途径,二是将PAHs分解成短链脂肪酸、醇或二氧化碳等低毒、无毒物质。
1. 直接利用PAHs为能源物质的代谢途径微生物降解PAHs的代谢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 具有喜好多环芳烃的厌氧细菌(类如邻苯二甲酸脱羧菌、乙酸发酵菌等),可在缺氧环境下利用PAHs为能源合成丰富的乙酸、醋酸、CO2等化合物。
(2) 革兰氏阳性细菌(类如豆状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等)可利用PAHs为能源结构单元合成各种生化物质(类似于底物同化作用)。
(3) 具有PAHs代谢基因的低氧、微好氧的非典型细菌(如植物根唯一的Azoarcus属细菌等),可利用PAHs为能源和为生长提供必要的碳源。
2. 将PAHs分解成低毒、无毒物质(1) I类铁硫蛋白氧化还原酶(I ROD)途径:将PAHs氧化成亚甲基化物,随后通过苯酚路径进一步降解。
(2) Ⅱ类铁硫蛋白氧化还原酶(II ROD)途径:类似于Ⅰ类酶,但不会产生苯酚等二级代谢产物,而是降解成双酚A等。
(3) 咔唑、苯酚、邻苯二甲酸等二级代谢途径:PAHs最终降解成无毒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等。
1. 土壤修复领域PAHs污染土壤的修复通常使用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降解是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通过添加种类多样的PAHs分解菌,提高菌群在土壤中的数量和活性,快速修复污染土壤。
2. 水体处理领域PAHs是一种难以降解的水污染物质,通常需要借助微生物来降解。
加入PAHs分解菌后,可以提高细菌的数量和活性,快速降解PAHs。
3. 食品安全领域PAHs是一种可能存在于食品中的致癌物质,通过添加PAHs分解菌,能够有效地控制PAHs的含量,降低致癌物质的风险。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由两个以上的芳环结构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常见的PAHs包括萘、苊、菲、芘等。
它们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如土壤、水体和大气中,是工业活动、燃煤和交通尾气等活动的副产物。
由于其强烈的毒性和致癌性,PAHs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寻找和开发安全有效的方法来降解PAHs是一个迫切的任务。
微生物降解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方法,可以在自然界中处理和清除PAHs。
许多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酵母等,已被证实具有降解PAHs的能力。
这些微生物通过产生特殊的酶来分解PAHs,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的物质,如二氧化碳和水。
微生物降解PAHs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吸附和附着、分解和转化以及利用。
近年来,对于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研究进展越来越多。
研究人员发现,一些特定的细菌株可以高效降解土壤中的PAHs。
某些属于Pseudomonas、Bacillus和Sphingomonas 等菌属的细菌,已被证明对PAHs有很强的降解能力。
一些真菌和酵母也被发现可以有效降解PAHs,如白腐菌属(White-rot fungi)和曲霉属(Aspergillus)。
这些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能力,为开发高效的生物修复技术提供了基础。
研究人员还发现,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温度、pH 值、湿度、氧气含量和营养物质等。
在开发生物修复技术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并优化条件以提高降解效率。
最近,一些研究重点关注了微生物降解PAHs的分子机制。
研究人员发现,降解PAHs 的微生物通过特定的途径和酶将其分解为较小的化合物。
通过解析这些降解途径和酶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人员可以为进一步优化生物修复技术提供指导。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研究进展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开发高效的生物修复技术提供了基础。
随着对微生物降解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条件优化的进一步推进,相信微生物降解将成为一种可行且可持续的方法来处理土壤中的PAHs,并减少其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潜在风险。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具有环状结构的有机化合物,由两个以上的苯环组成。
它们是一种常见的环境污染物,通常由不完全燃烧或化石燃料的利用产生。
由于其具有较高的毒性和持久性,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在土壤中,PAHs的富集会导致土壤生态系统的破坏,影响土壤微生物的生态功能。
寻找一种高效降解PAHs的方法成为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微生物降解是一种重要的PAHs处理技术,通过利用土壤中的微生物将PAHs分解成无害的物质,从而减轻其对环境的影响。
随着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代谢功能的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微生物菌株被发现具有降解PAHs的潜力。
本文将重点介绍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研究进展,探讨不同微生物降解途径及其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应用前景。
一、土壤中PAHs的来源和环境影响PAHs的主要来源包括不完全燃烧、化石燃料的使用和工业活动等。
这些活动释放的废气和废水中的PAHs会以颗粒物和溶解态的形式进入土壤中,并在土壤中长期富集。
PAHs 对土壤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都具有潜在的危害。
PAHs对土壤中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抑制土壤中微生物呼吸和有机物矿化作用,影响土壤养分循环。
PAHs还对土壤植物生长产生毒害作用,导致植物的生长受限和产量下降。
PAHs还具有潜在的致癌性和毒性,长期接触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降解土壤中PAHs成为了当前环境研究的热点之一。
二、微生物降解PAHs的研究进展1. 降解菌株的筛选与鉴定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土壤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发现了一大批具有降解PAHs能力的微生物菌株。
这些细菌包括假单胞菌、白念珠菌、枯草芽孢杆菌等,它们能够利用PAHs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并在其代谢过程中降解PAHs。
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人员对这些菌株进行了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它们具有多种降解PAHs的代谢基因,包括环境亲和力蛋白、氧化酶、脱氢酶等。
微生物降解土壤中多环芳烃的研究进展多环芳烃(PAH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土壤中的有机化合物,由于其毒性和环境持久性,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微生物降解被广泛认为是一种有效且环境友好的降解PAHs的方法。
本文将对微生物降解土壤中PAH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微生物降解PAHs是一种涉及微生物代谢和转化的生物降解过程。
这些PAHs降解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和革兰氏阳性菌,如丁酸杆菌属、桿菌屬、水維生菌屬等。
这些菌利用PAHs作为其碳源和能量来源,通过酶的作用将PAHs降解为较简单的化合物,最终转化为CO2和H2O。
微生物降解PAHs的途径主要包括氧化降解和还原降解两种。
氧化降解是指微生物利用氧气作为电子受体,将PAHs氧化为较低毒性和较易降解的化合物。
这一过程涉及多种酶的参与,其中包括氧化酶、去氢酶、羟化酶等。
氧化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中间产物具有相对较高的毒性,因此在更高级的微生物群落中会被进一步降解。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进步,研究人员通过分离和鉴定PAHs降解菌的基因,成功构建了一些功能性基因组和表达系统。
这些研究为进一步开发高效降解PAHs的微生物菌株和生物修复技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微生物降解PAHs的应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限制。
PAHs的降解速率较慢,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有时仍具有一定的毒性,可能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PAHs降解菌的筛选和培养过程较为困难,特定条件和营养物质的要求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使用。
PAHs的污染程度和土壤环境因素也会影响微生物降解的效果。
微生物降解是一种有效且可持续的降解PAHs的方法,但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改进。
未来的研究方向包括:寻找更多的高效PAHs降解菌株、研究降解菌的降解途径和酶活性,以及开发新的生物修复技术等。
通过不断深入的研究,将有助于提高降解效率,降低环境风险,并为土壤污染的治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多环芳烃微生物降解的研究进展刘莉1,陈玉成2,于萍萍1*(1.西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重庆400716;2.重庆市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重庆400716)摘要多环芳烃(P AH s)是一类普遍存在于环境中的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
对多环芳烃的来源、分布、危害、处理方法等进行了综述,并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多环芳烃;降解;微生物;降解机理中图分类号Q9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517-6611(2006)23-6289-03R e se a rch Pro g re s s in th e M ic roo rg an ism D e c om p o s it ion o f Po ly c y c lic A rom a t ic H y dro c a rb on s in th e E n v iro nm en tLI U L i e t a l(C o lle ge o f R esou rce an d E n v ironm en t,S ou thw es t U n ive rs ity,C h on gq in g400716)A b s tra c t S ou rce,d istr i bu tion,h a rm fu ln e ss,ph ys ica l an d ch em ica l p rope r ties,an a ly tica l m e th ods and de com po sition m e th od o f po lycy clic a rom a tic h y-d roca rbon s(PAH s)w e re sum m a r ized,and th e re sea rch advan ce in th e deco m pos ition o f PAH s w ith m icrow ave te chn o logy w as in trodu ced.K e y w o rd s P o lycyclic a ro m a tic h yd roca rbon s(PAH s);D ecom pos ition;M icroo rgan ism;D e com po sition m ech an ism多环芳烃是重要的全球性污染物,是美国环保局制定的129种优先污染物中的一类[1],它广泛存在于人类生活的自然环境如大气、水体、土壤、作物和食品中。
多环芳烃(PAH s)是指一类含有2个或2个以上苯环,以线状、角状或簇状排列的稠环型化合物,熔点和沸点较高,具有疏水性强、蒸气压小、辛醇-水分配系数高等特点,目前已知的多环芳烃有200多种。
近年来大量调查研究表明,空气、土壤、水体及生物体等都受到了多环芳烃的污染。
生物毒性实验[2]表明:多种PAH s具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性,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M a cay等[3]指出,多环芳烃水溶性较低,挥发性中等偏低,在环境中的半衰期变化很大,在水环境中的半衰期为7~60d,在土壤中的半衰期为2个月~2年,在水底沉积物中的半衰期为8个月~6年。
由于人类对石化产品的不断开发利用,环境中多环芳烃污染物浓度在逐年增加,已经威胁到人类的身体健康[4]。
在自然界自净能力的基础上,人类应该通过各种渠道促进自然界快速降解、转化积累在环境中的PAH s。
多环芳烃的治理研究已引起国内外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也是目前污染防治研究的热点与难点。
1多环芳烃的来源1.1 天然源多环芳烃在自然界本来就存在,主要是通过火山活动和微生物内源合成(好氧生物合成和厌氧生物生成),比如火山爆发、植物及细菌在好氧生长过程中的合成等。
未开采的煤、石油中也含很多的多环芳烃。
1.2 人为源环境中的多环芳烃主要是由石油、煤炭、木材、气体燃料、纸张、作物秸秆等不完全燃烧以及在还原状态下热分解而产生的;特别是化石燃料的燃烧是环境中PAH s 的主要来源[5]。
每年因人类活动向地球环境系统中释放的PAH s有成千上万吨,远远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2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存在状态及迁移变化2.1 环境中多环芳烃的存在状态2.1.1 土壤。
由于PAH s是一类半挥发性的有机物,随着分子量的增加,其挥发性逐渐降低,其存在形态逐渐由气态转为颗粒态。
低分子量的PAH s易挥发、光解至大气环境中,而高分子量的PAH s则更倾向分布于土壤颗粒上。
土壤中的作者简介刘莉(1981-),女,重庆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污染化学。
*通讯作者,E-m a il:ypp in g@。
收稿日期2006-09-05多环芳烃主要来源于大气的直接沉降和降水。
一般来说,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浓度按照无人的郊区-农村地区-城市地区-工业化地区的顺序逐渐增加,且浓度差别很大。
刘瑞民等[6]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不同的PAH s之间具有空间尺度相关性。
葛成军等[7]对大型矿业企业周边农业土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农业土壤达重污染水平的占37%,中度污染的占19%,轻污染的占25%,另有13%的采样点污染程度处于警戒线,仅有6%的采样点尚处于安全级。
L ee等[8]报道了中国9省未开垦森林表层土壤中PAH s含量。
L ipn iak[9]报道G a ck ou各交通干线及钢铁厂周围土壤中含有PAH s。
M T rap id e[10]对爱沙尼亚的几个城区、城郊、远郊等土壤中多环芳烃污染状况进行调查时发现,工业区土壤中PAH s的浓度是相当高的,城区土壤中PAH s的浓度也比较高,距离城区越远,土壤中PAH s的浓度越低。
土壤是环境中PAH s的储存库和中转站,土壤沉积物中颗粒物来源、大小、理化性质都将影响其对PAH s的吸附能力。
U pa l hosh J等[11]在研究美国M il w au kee港口沉积物中的PAH s时发现,PAH s在沉积物中的分布与颗粒物亲和力及粒径大小有关。
郝蓉等[12]研究汕头经济特区的农业土壤时发现,表层土壤中PAH s的输入比率要高于移动和传输的比率。
影响PAH s在土壤和植物中分布的因素除PAH s本身的理化性质外,土壤的理化性质、植物种类和环境条件同时起重要的作用。
W eis sen fe ls等[13]也发现,土壤有机质(SOM)含量是影响土壤吸附PAH s的重要因素。
此外,土壤温度和水分含量也会影响土壤对PAH s的吸附能力。
2.1.2 水体生态系统。
多环芳烃可以通过大气直接沉降、雨水冲刷以及生物合成等途径进入水体生态系统。
杨毅等[14]研究发现,大气干湿沉降输入使水体表层PAH s量比水体下层高得多,而接近水底的PAH s的量比表层水中高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沉积物颗粒的再悬浮作用。
B id lem an等[15]研究发现,土壤及地面上的多环芳烃可以通过雨水冲刷进入水体。
B orn eff等[16]研究证实,水底沉积物中生物合成也可以产生多环芳烃。
曹学丽等[17]调查发现,江河湖海,特别是各国近海及海湾区域沉积物富集了大量的多环芳烃。
麦碧娴等[18]对珠江三角洲和珠江口沉积物中PAH s的分布和特征进行了研究,指出该流域已处于高风险生态区。
安徽农业科学,J ou rn a l o f A n h u i A g r i.S c i.2006,34(23):6289-6291责任编辑金琼琼责任校对金琼琼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底栖动物体内多环芳烃含量随沉积物多环芳烃含量增加而增加,但富集系数却随沉积物多环芳烃含量增加而减小,这表明底栖动物对PAH s的排泄作用高于吸收作用。
蔡立哲等[19]研究九龙江口红树林区的6种底栖动物,测定了它们体内16种多环芳烃的含量,弹涂鱼和黑口滨螺体内多环芳烃含量有随沉积物多环芳烃含量增加而增加的趋势,但富集系数却有随沉积物多环芳烃含量增加而减小的趋势。
B aum a rd等[20]研究发现,贻贝体内PAH s残留量与沉积物PAH s含量呈正相关,当沉积物中PAH s含量在800n g/g以上时,富集系数小于1;沉积物中PAH s含量在100 n g/g以下时,富集系数大于1。
2.1.3 大气。
目前,世界各国的空气普遍受到PAH s化合物污染。
N ie lsen等[21]研究发现,波兰高度工业化的西里西亚地区空气亦受到严重的PAH s污染,其污染源是煤燃烧产物。
我国空气的PAH s污染也主要是燃煤型污染,其污染程度与城市功能区类型、季节、交通流量及燃料种类等诸因素有关。
胡冠九等[22]研究得出,空气中的PAH s总浓度具有高度相关性,PAH s浓度与风速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成玉等[23]研究表明,大同和广州市城市空气中分别含有35和14种PAH s,后者PAH s浓度达8~64ng/m3。
周家斌等[24]采集并研究了北京城乡结合部与郊区2003年4个季节的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样品,结果表明:17种PAH s总量为0.84~152.23n g/m3,城乡结合部含量是郊区的1.07~6.60倍;PAH s 总量的季节性变化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且随颗粒物粒径减小,PAH s含量逐渐增大,燃煤取暖与低温是导致冬季PAH s污染增高的主要原因。
2.2环境中多环芳烃的迁移变化多环芳烃在环境中大多数是以吸附态和乳化态形式存在,一旦进入环境,便受到各种自然界固有过程的影响,发生变迁。
通过复杂的物理迁移、化学及生物转化反应,在大气、水体、土壤、生物体等系统中不断变化,改变分布状况。
处在不同状态、不同系统中的多环芳烃则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行为。
多环芳烃进入大气后,可通过化学反应、降尘、降雨、降雪等过程进入土壤及水体中。
3多环芳烃的毒性及危害现已公认多环芳烃是对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界危害很大的一类污染物。
多环芳烃是有毒、难降解的有机污染物,特点是毒性大,有很强的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
多环芳烃成分复杂,化学耗氧量高,一般微生物对其几乎没有降解作用。
多环芳烃在其生成、迁移、转化和降解过程中,通过3种途径侵入人体、动物体,即直接吸入被污染的气体;食用烟熏食物及饮用被污染水;皮肤直接与烟灰、焦油及各种石油产品等接触。
如果这些物质不加治理便向环境排放,将极大地威胁人类的健康。
多环芳烃对人体造成危害的主要部位是呼吸道和皮肤。
人们长期处于多环芳烃污染的环境中,可引起急性或慢性伤害。
多环芳烃的毒性还表现在,它们能使一些生物的生长受到抑制,其光诱导毒性能使包括人类在内的动物界体内的细胞生长繁殖速度失控,基因突变,畸形繁殖,引发肿瘤或癌变。
PAH s种类繁多,每一类在与细胞接触时,进攻破坏的方式有所差异,所以多环芳烃引发的癌变是多种类型的,其中肺癌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