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
- 格式:doc
- 大小:134.50 KB
- 文档页数:7
名词解释惯性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时,总要保持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种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特性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
1、惯性:物体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而保持静止状态的现象叫做惯性。
2、惯性大小,质量和惯性的概念2、质量随物体的运动状态而变化,在不同的运动状态下,物体所具有的惯性大小也不相同。
3、惯性与物体质量的关系: 3、惯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但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是一种物理现象,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如果给一辆汽车加上100吨的重物,这辆汽车仍然能在公路上行驶。
这说明汽车的惯性很大,难道物体的惯性与重力有关吗?有什么关系呢?现在我们知道了,当物体具有足够大的质量时,只要其运动状态发生改变,那么其惯性也就变化。
例如当车子加速运动时,其惯性也增大了;当车子减速运动时,其惯性也减小了。
所以汽车的惯性与车的质量有关。
质量越大,惯性也越大。
为了解释物体的运动,需要另一种概念来帮助理解。
质量是惯性的唯一度量,而惯性是否存在,则取决于它的变化。
是否有改变可通过对比来看。
物体在真空中不会失去向上的动量,也不会受到额外的力的作用,因此惯性等于零。
现代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当物体的加速度超过某个临界值时,该物体即出现了惯性。
我们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外力对该物体所做的功与其克服这个外力做的功之比叫做惯性。
如果F是物体受到的力, W是物体的质量, F·W=mv2就是物体克服力所做的功,所以,物体克服外力所做的功,就等于物体对所作用力的惯性。
惯性也是可以测量的。
测量方法是使用扭秤。
这种仪器装有两个弹簧,中间装有一个摆锤。
当摆锤绕支点做圆周运动时,产生一个力矩,通过杠杆系统对摆锤施加扭矩。
扭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
4、惯性大小的计算: 2M。
两种方法,质量乘以牛顿第二定律F=ma计算( kgm^2/s2) m =Vm/ V = mV/ (mV/v1)此处M指物体的质量v指物体的速度V指物体的速度可以换算成(V/v1)( m/s)N=mVm。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惯性定律:任何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惯性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义:我们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特性叫做惯性。
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
概述当你踢到球时,球就开始运动,这时,因为这个球自身具有惯性,它将不停的滚动,直到被外力所制止。
所有的物体在任何时候都是有惯性的,它要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幻想无法实现的原因--北京有个人,曾提出选一个无风的日子,乘坐气球在高空观看大地向东移动,以此来环游世界,这是否可行呢?显然不能,但这又是为什么呢?这就是惯性。
当有人乘坐气球离开地球表面时,由于惯性,人和气球仍以地球自转的速度运动着。
伽利略惯性原理是伽利略在1632年出版的《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书中发表的,它是作为捍卫日心说的基本论点而提出来的。
根据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保持物体以均速运动的是力的持久作用。
但是伽利略的实验结果证明物体在引力的持久影响下并不以匀速运动,而是相反地每次经过一定时间之后,在速度上就有所增加。
物体在任何一点上都继续保有其速度并且被引力加剧。
如果引力能够截断,物体将仍旧以它在那一点上所获得的速度继续运动下去。
伽利略在金属球在斜面滚动的实验中观察到,金属球以匀速继续滚过一片光滑的平桌面。
从以上这些观察结果就得到了惯性原理。
这个原理阐明物体只要不受到外力的作用,就会保持其原来的静止状态或匀速运动状态不变。
伽利略的惯性原理是近代科学的起点,它摧毁了反对哥白尼的所谓缺乏地球运动的直接证据的借口。
笛卡尔的补充笛卡尔等人又在伽利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他认为: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会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牛顿而被现代社会所普遍认知的惯性原理,来自于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Mathematical Principles of Natural Philosophy, 1687),定义如下:惯性定律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知识点1. 定义惯性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物体保持其当前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不变的性质。
这一概念最早由伽利略提出,并由牛顿在其第一运动定律中进行了形式化的定义。
2. 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表述为:一个物体若未受到外力,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这一定律揭示了惯性的本质,即物体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倾向。
3. 惯性的数学表达惯性在数学上可以通过动量守恒定律来表达。
动量是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数学公式为:\[ \sum \vec{p}_{\text{初}} = \sum \vec{p}_{\text{末}} \]4. 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惯性是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
例如,当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冲,这是因为乘客的身体想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另一个例子是,当你在旋转一个物体后松开手,它会因为惯性继续旋转一段时间。
5. 惯性与质量惯性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惯性越大,改变其运动状态所需的力也就越大。
这也是为什么重型车辆需要更长的刹车距离,因为它们的惯性更大。
6. 惯性在科学和工程中的应用在科学实验和工程设计中,惯性的概念非常重要。
例如,在碰撞实验中,需要考虑物体的惯性来预测碰撞后的运动状态。
在航天工程中,火箭发射时必须克服自身巨大的惯性,才能达到进入太空所需的速度。
7. 惯性的局限性虽然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普遍性质,但它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
在相对论中,当物体的速度接近光速时,其惯性将变得极其巨大,牛顿的运动定律不再适用,需要使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来描述。
8. 惯性与其他物理概念的关系惯性与力、能量、动量等物理概念紧密相关。
它们共同构成了经典力学的基础。
例如,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当一个物体的动能增加时,其势能相应减少,这种能量转换过程中,物体的惯性起到了关键作用。
9. 惯性的未来研究方向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惯性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惯性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1. 惯性的概念惯性是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它会保持静止直至受到外部力的作用;当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它会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直至受到外部力的作用。
这就是惯性的基本概念。
2. 惯性的类型惯性可以分为两种类型:质量惯性和运动惯性。
质量惯性是指物体抗拒改变其状态的性质,即使受到外部力的作用也不会改变其速度或方向;而运动惯性是指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使受到外部力的作用也不会改变其速度。
3. 惯性的原理惯性的原理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来解释。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表明,物体如果处于静止状态,就会保持静止状态;物体如果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会继续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这就是惯性的原理所在。
4. 惯性的应用惯性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汽车行驶的时候,如果突然刹车,乘客会因为惯性而向前倾斜;又如电梯突然上升或下降的时候,人会因为惯性而感到不适。
这些都是惯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 惯性的实验惯性的实验可以通过简单的实验来观察。
例如,可以将一个物体放在水平台上,然后用一个力把它推动,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又如可以把一个物体固定在一个旋转的平台上,然后旋转平台,观察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些实验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惯性的性质。
6. 惯性的数学描述惯性的数学描述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来完成。
牛顿第一定律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为:F= 0,即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就会保持原有的状态。
这就是惯性的数学描述。
7. 惯性的局限性惯性也有其局限性,例如当物体受到非匀速运动或弯曲运动的作用时,惯性就会失效;又如在空间站中,由于失重状态,惯性也会出现异常。
这些都是惯性的局限性所在。
综上所述,惯性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描述了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
惯性有质量惯性和运动惯性两种类型,它的原理可以通过牛顿运动定律来解释。
惯性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汽车行驶和电梯运动等,同时也可以通过实验和数学描述来进一步理解。
归纳总结惯性惯性是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维持静止或匀速运动的性质。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也被称为惯性定律,即一个物体如果没有外力作用,将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各种各样的惯性现象,从小到大都能够感受到惯性的存在。
本文将对惯性进行归纳总结,并从科学、社会以及个人层面探讨其影响。
一、科学领域中的惯性1.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经过实验和观察总结得出的,它描述了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
这一定律的发现对于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为后续的运动定律奠定了基础。
2. 惯性系统在科学领域,惯性系统指的是具有惯性特性的物体或者系统。
这些系统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具有保持运动状态的倾向。
例如,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行星自转等都是惯性系统的例子。
二、社会中的惯性现象1. 社会习惯社会习惯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一种惯常行为模式。
人们按照这些习惯进行生活和行为,久而久之形成了社会的惯性。
例如,早上起床刷牙洗脸、行人不插队等都是社会习惯的表现。
2. 组织惯性组织惯性是指在组织内部形成的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
当一个组织形成了某种规范的工作模式和文化,这种惯性将对组织的运行方式产生影响。
例如,企业的管理模式、学校的教学方式等都是组织惯性的体现。
三、个人层面的惯性现象1. 行为惯性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会形成一些行为惯性。
这些行为习惯会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做事方式。
例如,有些人习惯每天早上锻炼身体,而有些人则习惯晚上读书等。
2. 思维惯性思维惯性是指个人在思考问题时的一种固定模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式,这种惯性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决策。
例如,一些人在面对问题时更趋向于保守思维,而另一些人则更喜欢冒险和创新。
归纳总结惯性的影响一、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惯性作为自然界的一种基本性质,对于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科学家通过研究惯性现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运动和力学规律,为人类社会带来技术和应用的进步。
物理书惯性知识点总结1. 惯性的基本概念惯性是物体保持其现有状态的性质。
当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它会继续保持静止状态;当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它会继续保持运动状态。
这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也是惯性的核心概念。
2. 惯性的性质惯性有以下几个基本的性质:(1)惯性是一种保持运动状态的性质。
一旦物体处于运动状态,它会继续保持这种状态,直至受到外力的作用。
(2)惯性是一种相对性的性质。
即使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我们也无法确定它是在静止的地面上运动,还是在匀速运动的车厢内运动。
这表明惯性是与参照系相关的。
(3)惯性是一种自身属性。
物体的惯性是由其自身性质决定的,与其质量有关。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惯性越大,即越难改变其运动状态。
3. 惯性的应用惯性在物理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惯性导航。
惯性导航系统利用物体运动状态的不变性,通过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角速度,来确定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和方向,从而实现导航定位的功能。
(2)惯性力。
惯性力是指非惯性参照系下的虚拟力,它是由于参照系的加速度而产生的。
在惯性参照系中,惯性力为零;而在非惯性参照系中,物体会受到额外的惯性力的作用。
(3)惯性仪表。
飞行器、航天器等载具上常常搭载惯性仪表,来测量载具的位置、速度和方向,从而辅助飞行员或航天员进行飞行和导航。
(4)惯性负载。
在工程领域中,惯性负载可用于模拟真实环境中的惯性作用,从而用于测试和评估机械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
4. 惯性的重要性惯性在物理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基础之一,也是其他物理领域中的重要概念。
惯性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惯性是牛顿第一定律的基础。
牛顿第一定律描述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状态,而这种运动状态的保持正是由于物体的惯性所决定的。
(2)惯性是运动定律的基础。
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时的运动规律,而这种运动规律的成立正是基于物体的惯性。
惯性物理知识点总结初中一、惯性的概念1. 惯性的定义惯性是物体保持其原来状态的一种性质。
当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它会保持静止状态;当一个物体处于运动状态时,它会保持运动状态,除非受到外力的作用而改变其状态。
2. 惯性的种类根据物体的状态,惯性可以分为静止惯性和运动惯性两种。
静止惯性指的是物体保持静止状态不易改变的性质;运动惯性指的是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的性质。
二、牛顿运动定律与惯性惯性的概念最早由伽利略提出,但是其得到了完整的阐述与论证是在牛顿的力学体系中。
牛顿的三大运动定律对于惯性的概念有着深刻的阐述与应用。
1. 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的表述是:物体在受力作用下,如果受力合为零,则物体将保持原状态(包括静止状态和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物体处于静止状态,它将会保持静止状态;如果一个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则它将会保持运动状态。
2. 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描述了物体受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变化规律。
它的数学表述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在这个公式中,加速度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变化,而质量则体现了物体的惯性。
换句话说,质量越大,物体的惯性就越大,它对外力的抵抗也就越强。
3. 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描述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的表述是:如果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了一个作用力,那么另一个物体也会对第一个物体产生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
这一定律体现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惯性特征,即物体对外力的反作用。
通过牛顿的运动定律,可以明确地认识到物体的运动状态及其惯性特性。
这对于我们理解物体运动规律、预测物体的运动状态以及研究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体现了物体的惯性特性。
质量越大的物体,其惯性也就越强,即它对外力的抵抗也就越强。
惯性与质量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非常明显的体现。
惯性的三要素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称为惯性。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表现为物体对其运动状态变化的一种阻抗程度,质量是对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惯性的三要素: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构成。
惯性的定义:1、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无论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
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2、把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属性叫做惯性。
惯性代表了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难易程度。
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质量大的物体运动状态相对难于改变,也就是惯性大;质量小的物体运动状态相对容易改变,也就是惯性小。
惯性的辨析与区别:1、与“第一定律”的区别“惯性”与“惯性定律”不是同一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它们的区别:惯性是一切物体固有的属性,是不依外界(作用力)条件而改变,它始终伴随物体而存在。
牛顿第一定律则是研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如何运动的问题,是一条运动定律,它指出了“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原因。
而惯性是“物体具有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特性;两者完全不同。
为何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是因为定律中所描述的现象是物体的惯性的一个方面的表现,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合外力不为零)时,物体不可能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但物体力图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惯性)仍旧表现出来。
2、与“力”的区别惯性是指物体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而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始终具有这种性质,它与外界条件无关;力则只有物体与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才有,离开了物体就无所谓力。
惯性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和作用点,而大小也没有具体数值,无单位;力是由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要素构成,它的大小有具体的数值,单位是牛。
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力作用则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与“速度”的区别惯性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快慢无关。
“汽车行驶越快,其惯性越大”是不正确的。
惯性在物理学里,惯性(inertia)是物体抵抗其运动状态被改变的性质。
物体的惯性可以用其质量来衡量,质量越大,惯性也越大。
艾萨克·牛顿在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里定义惯性为:惯性,或物质固有的力,是一种抵抗的现象,它存在于每一物体当中,大小与该物体相当,并尽量使其保持现有的状态,不论是静止状态,或是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更具体而言,牛顿第一定律表明,存在某些参考系,在其中,不受外力的物体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也就是说,从某些参考系观察,假若施加于物体的合外力为零,则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与方向恒定。
惯性定义为,牛顿第一定律中的物体具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
满足牛顿第一定律的参考系,称为惯性参考系。
稍后会有关于惯性参考系的更详细论述。
早期认知文艺复兴之前,在西方哲学里最被广泛接受的运动理论是建立于大约 335 BC至322 BC的亚里斯多德的学说。
亚里斯多德表明,假设没有“暴力”(violent force)施加,所有(在地球上的)物体最终都会停止运动,静止于其自然位置,但只要有暴力促使物体运动,物体会持续其运动状态。
当抛物体被抛掷出去时,抛掷者的暴力转移到抛物体周围的空气,使这些空气流动,成为新的推动者,继续不停地促使抛物体移动。
[3][4]在之后大约两千年内,亚里斯多德的运动概念广泛地被接受,只有几位著名哲学家对这概念提出质疑。
例如,在第6世纪,约翰·斐劳波诺斯严厉批评亚里斯多德关于物体运动的不一致理论:亚里斯多德认为真空不可能存在,因为,在真空里,没有任何介质促使物体移动,但是,他又表示,介质的阻力与其密度成正比:假设空气的密度是水的一半,则物体通过同样路径所用掉的时间,在空气中是在水中的一半,那么,物体通过真空所用掉得时间应该更少。
[5]斐劳波诺斯主张,介质只能阻碍抛物体的运动,不能促使抛物体移动;在真空里,没有任何介质,抛物体反而比较容易移动。
[6]斐劳波诺斯建议,促成抛物体持续运动的因素与周围介质无关,而是在运动刚开始时,加诸于抛物体的某种性质,这性质逐渐在运动时消耗殆尽。
惯性课时目标1、了解什么是惯性。
2、熟悉牛顿第一定律,认识惯性和惯性定律的区别。
3、熟练运用惯性知识解题。
知识精要1.惯性:⑴定义:叫惯性。
⑵说明:惯性是物体的一种。
都有惯性,惯性大小有关,与物体等皆无关。
2.牛顿第一定律:3.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1)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而惯性定律是遵循的运动规律。
(2)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热身练习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定律。
2.我们把物体保持或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
3.让小车从斜面顶端从静止开始滑下,分别在光滑程度不同的水平面运动,小车最后都会慢慢停下来,这是因为,得到的结论是:水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
由此可推理出:如果小车不受力,小车将。
4.关于惯性,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静止时有惯性,运动时没有惯性B、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时才有惯性C、物体受力作用时才有惯性D、物体的惯性与运动状态或是否受力无关5.我国公安部门规定:在高速公路上,汽车驾驶员和乘客都要系上安全带,主要是为了减轻下列哪种情况下可能造成对人身的伤害( )A、汽车加速B、汽车速度过快C、紧急刹车D、汽车突然启动6.一本书放在水平桌面上,下列哪一对力是书受到的平衡力( )A、书的重力和书对桌面的压力B、书的重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C、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书的支持力D、书对桌面的压力和桌子受到的重力7、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下列不是为了防止由于惯性而造成交通事故所制定的交通规则是( )A、某些地段要对机动车辆限速B、车辆快速行驶时要保持车距C、车辆靠右侧行驶D、小型客车的驾驶员必须系安全带8.跳伞运动员在空中张开落伞后,跳伞运动员匀速下降,这是因为跳伞运动员( )A、没有受到重力作用B、受到的重力小于阻力C、受到的重力等于阻力D、受到的重力大于阻力9.惯性和惯性定律不同之处在于:描写物体运动规律,描写物体本身的性质;的成立是有条件的,而是任何物体都具有。
10.下面几个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止或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一定不受外力的作用B.物体越重,惯性越大C.当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时,物体一定受到外力D.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变化11. 下列关于惯性大小的几种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运动速度越大,惯性越大;B.物体的质量很小,惯性却很大;C.物体所受合力越大,惯性越大; D.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12.行驶中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不会立即停止运动,是因为____,汽车的速度越来越小,最后会停下来是因为____。
精解名题1.某兴趣小组用以下实验装置“探究从斜面上下滑的物块,在水平面上滑行的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中让木块分别从不同高度由静止开始沿光滑斜面下滑,最终静止在与斜面相接的水平木板或铺上棉布的板上。
用刻度尺测量每次开始下滑时的高度h和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离s,记录如下表:(1)分析1、2、3次实验可得:木块在木板上滑行的水平距离s与在斜面上释放时的高度h的关系式为s= ;(2)比较1与4,2与5,3与6次实验可得:在斜面上释放的高度相同时,木块在水平板面上滑行的距离与有关;(3)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2. 南京乘客在公交车上常听到“车辆启动,请您抓好扶手”的语音提示。
请用物理知识解释这样提醒的道理。
3.歼击机在进入战斗状态时要丢掉副油箱,这样做是为了()A.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B.减小质量,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C.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易于改变D.增大惯性,使运动状态不易改变4.下面关于力学现象的解释中正确的是( )A .小球在空中下落得越来越快,是因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 .人用力推车,车未动,是因为推力小于摩擦力C.小孩从滑梯上自行下滑,是因为他受到惯性的作用D .书本静止在课桌上,是因为书本的重力与书本对桌面的压力平衡5.海淀区2006 关于惯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静止的物体才有惯性B、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才偶惯性C、物体的运动方向改变时才有惯性D、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6. 下表记录的是一辆汽车分别在干燥和潮湿的公路上以不同速度行驶时,某司机的反应距离(司机发现问题到开始制动的时间内汽车行驶的距离)和制动距离(汽车从开始制动到完全停止行驶的距离)速度/km·h-1 反应距离/m 制动距离/m干燥潮湿干燥潮湿40 7 7 8 1150 9 9 13 1760 11 11 20 2680 15 15 34 40100 19 19 54 66(1)根据表中数据分析,影响汽车制动距离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2)汽车制动后还能继续前进一段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3)根据分析结果,写一句交通警示语(要求简明扼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简答题(1)人跑步时,当脚下碰到障碍物会摔倒,为什么?(2)在水平光滑的平面上,力F推物体运动,当撤去F时,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巩固练习1.下列现象中,属于利用惯性的是( )A.汽车急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会向前倾B.火车启动后,速度越来越大C.从枪口射出的子弹在空中飞行,并击中目标D.百米赛跑运动员到达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2.如图3所示,小朋友从滑梯上滑下,其重力势能 (选填“增大”或“减小”),他与滑梯接触面间的摩擦是摩擦(选填“滚动”可“滑动”)。
当他滑至水平面进,还会继续向前运动,是由于他具有_______。
3. 生活中有许多事例利用了惯性,下列事例利用惯性的是()A.射击时,子弹离开枪口仍能高速向前飞行B.河里嬉水的鸭子上岸后,用力抖动翅膀,把身上水抖掉C.拍打衣服,把灰尘拍去D.锤头松了,把锤柄的一端在地上撞击几下就紧了4.断开电风扇的开关后.电风扇的叶片不能立即停止转动是因为叶片具有_______,过一会儿叶片慢慢停下来是因为叶片受到_______作用。
5.下列事例中利用惯性的是:()A.跳远时要助跑 B.小型汽车的司机和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C.苹果从树上落下 D.拍打衣服可以去掉衣服上的尘6.用力打击一摞棋子中最下面的一个时,上面的棋子不会随下面的棋子飞出。
这是因为上面的棋子()A.不受到力的作用 B.具有惯性7.在运动场上常见到这样一些场景,其中表现出的现象不能用惯性知识解释的是( )A.短跑运动员跑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B.跳远运动员要助跑一段距离才起跳C.投掷铅球时.铅球离开手后继续向前运动D.跳高运动员跳过杆后从最高点落向地面8.下列现象中涉及到惯性知识的是()A.行驶在积雪路面上的汽车车轮加上铁链B.树上熟透的苹果.沿竖直方向落下C.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宜太快,防止造成交通事故D.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9.对下列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熟了的苹果总要落回地面,说明地球对苹果有引力而苹果对地球没有引力B、跳伞员在空中匀速下降时所受合力竖直向下C、踢出去的足球最终会停下来说明足球没有惯性D、短跑运动员跑到终点后不能立即停下来是因为运动员具有惯性10.下图为小华拉着放有一盛水器具的小车在水平桌面上运动的瞬间所发生的现象,对此现象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图甲、乙所示的现象都是在小车突然停止时发生B.图甲、乙所示的现象都是在小车突然启动时发生C.图甲所示的现象是在小车突然停止或在运动中突然加速时发生D.图乙所示的现象是在小车突然停止或在运动中突然减速时发生11.小华通过学习得到以下结论,你能帮他填写完整吗?(1)原来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保持______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将保持_______________。
(2)在匀速行驶的车厢内,提一手提包,提包处于静止状态,突然发现手提包向后摆动,说明此时列车在______(“加”或“减”)速,这是因为手提包____________。
(3)许多交通事故造成的损失与伤害,是与物体具有惯性有关的,为了减少此类事的再发生,在公路交通管理中有许多要求和措施,就你所知,填写出任意两条。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认为:如果要使一个物体持续运动,就必须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而伽利略则认为:运动物体并不需要力来维持,到底谁说得对呢?为了探究这个问题,小明和同学们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1)要探究运动是否需要力来维持,只需研究力对运动物体的影响。
所以小明让一辆运动的小车在不同的阻力作用下运动,研究它的速度如何变化,小明在实验中如何让小车受到不同阻力的?(2)为了探究不同的阻力对运动的影响,我们应该保持小车受不同阻力前进的速度是相同的,你认为小明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3)请将小明在本实验中的结论填写完全,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说明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速度减小得越。
(4)根据小明的结论,请你推理出:如果小车不受阻力,将做什么运动?自我测试1.2008年奥运盛会即将在北京开幕,我国运动员将奋力拼搏,为国争光。
在下列比赛项目中,有关运动和力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头球攻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B.用力拉弓,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C.用力向后划水,皮划艇才能前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百米冲刺后很难停下,是因为运动员的惯性消失了2.牛顿第一定律指出,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下图中惯性最大的是()3.乘坐公共汽车,当身体突然向前倾倒时,说明此时汽车正在;当身体突然向右倾倒时,说明此时汽车正在。
4.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一段距离后会停下来,是由于受到的作用;若运动的足球所受的力全部消失,则它将做运动。
5.公共汽车转弯时,汽车中的乘客之所以向一侧倾倒,是因为()A.汽车具有惯性 B.乘客具有惯性C.汽车和乘客都具有惯性 D.汽车的惯性比乘客大6.惯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利有弊,下面四种现象有弊的是()A.锤头松了,把锤柄在地面上撞击几下,锤头就紧紧的套在锤柄上B.汽车刹车时,站在车内的人向前倾倒C.往锅炉内添煤时,不用把铲子送进炉灶内,煤就随着铲子运动的方向进入灶内D.拍打衣服可以去掉衣服上的尘土7.右边两幅图片展示的是福娃小运动健将在进行奥运比赛。
射出的箭能够在空中继续飞行,这是因为箭具有;游泳运动员向后划水而人就前进,是因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
8.物理知识渗透于我们的生活,以下警示语中与惯性知识无关的是()A.汽车后窗贴有“保持车距” B.公路旁立有“雨天路滑,减速慢行”C.公共场所标有“禁止吸烟” D.交通规则写有“行车时系好安全带”9.对于下列几种现象,不能用物体具有惯性来解释的是()A.苹果从树上落向地面B.子弹离开枪口后,能继续向前飞行很远C.同一跳远运动员,“助跑式跳远”比“立定式跳远”的距离大D.汽车在刹车或启动时,乘客会有前倾或后仰的感受10.物理知识渗透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