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海峰与现代新儒学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489.41 KB
- 文档页数:5
出版物刊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5-155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期
主题词: 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文化建设;儒家思想;成功;当代;深圳大学;人民出版社;研究所
摘要:2013年1月19日至20日,由深圳大学主办、深大国学研究所承办的“儒家思想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深圳成功召开。
深大国学所王立新教授主持开幕式.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教授出席开幕式并代表学校致辞.最后一场大会主题发言和闭幕式由深大国学所王兴国教授主持。
韩国成均馆大学儒学研究所所长金圣基教授.台湾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杨儒宾,人民出版社资深编审、著名学者金春峰.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宋志明先后做主题发言.并由台湾慈济大学林安梧教授主持点评和讨论.深大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教授致闭幕词。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Research收稿日期:2016-10-05作者简介:景海峰,男,深圳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国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教授(广东深圳518060),主要从事中国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化素质教育研究。
“理”在中国文化中的意义景海峰摘要:“理”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是非常核心的范畴,也是文化转型的标志性概念。
在先秦诸子百家的文献中,实际上都不大讲“理”。
“理”的概念演变史就是一部儒家思想融合与发展的历史。
其第一个层面是所谓“事理”;第二个层面是所谓“情理”;第三个层面是所谓“义理”;第四个层面是所谓“道理”。
“理”和“性”在中国传统中是各有意指的,理学中有时讲“性理”,亦非今人所谓“理性”。
西方的“理性”观念传入中国之后,有一个逐步理解和消化的过程,中间还存在着很多变形与融合。
“理性”往往是和客观的认识活动、科学实验、自然发现等工作联系在一起的,是实证性科学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代表了科学的根本精神。
二程讲“天理”其实是从本体论意义上立言的,天理含摄了万物,或者说天理就是万物存在的依据,是最高的“一”,是“本体论的存有”,是人的存在价值得以实现和能够被说明的根本依据。
关键词:理;程朱理学;科学精神;天理;理性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669(2017)02-0012-07“理”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范畴,也是一种文化转型的标志性概念。
在先秦时代,诸子学派都不大讲“理”,儒、墨、名、法、道、阴阳各家的思想里面,“理”并不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到了中古以后,尤其是宋代理学兴起之后,理学家对“理”本质内涵的论述,比起前人来说是一种进步。
由此,“理”的概念才凸显出来,成为中国文化新时期一个最重要的符号,就一如在先秦时代,不管是哪家哪派都在讲“道”,“道”是一个核心概念。
由此,中国文化自轴心时代以来的两千多年历史,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其中一个是“道”的阶段,另一个是“理”的阶段。
北京大学、武汉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国哲学史》阅读书目武汉大学精品课程“中国哲学史”参考书目(李维武)第一编先秦时期的哲学发展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
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杨向奎著:《宗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修订本,人民出版社1997年出版。
陈来著:《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商务印书馆1996年出版。
皮锡瑞著、周予同注释:《经学历史》,中华书局1959年出版。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中华书局1954年出版。
严正著:《五经哲学及其文化学的阐释》,齐鲁书社2001年出版。
钱穆著:《先秦诸子系年》上下册,中华书局1985年出版。
郭沫若著:《十批判书》,人民出版社1954年出版。
郭齐勇、吴根友撰:《中华文化通志•诸子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出版。
李泽厚著:《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
萧萐父总主编、李德永本卷主编:《中国辩证法史稿》第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
李零著:《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出版。
[美]本杰明·史华兹著:《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第二编汉唐时期的哲学发展徐复观著:《两汉思想史》卷一,台湾学生书局1982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二,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两汉思想史》卷三,台湾学生书局1979年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秦汉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中国哲学发展史》隋唐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周桂钿著:《秦汉思想史》,河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
汤用彤著:《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
简论中国哲学的现代叙述方式
景海峰
【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10)006
【摘要】作为现代学科形式的"中国哲学",既不同于传统的经学或者子学,也不完全同于西方近代的哲学,而是综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容纳了中国和西方不同的特点,在史与论、学与思之间经过复杂的融合与调适之后的结果。
因而其叙述的方式也就表现出了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从最具有现代哲学意味的逻辑系统构造到一般性的思想史表达,在近百年来的中国哲学史书写当中都可以看得到。
这些叙述方法的类型与特点需要我们去梳理和总结,而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理念与哲学史观,更是今天反思中国哲学的发展道路,寻求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会通,所必须要加以理解与阐释的内容。
【总页数】5页(P5-9)
【作者】景海峰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广东深圳518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26
【相关文献】
1.全球化、后现代与哲学的文化多元性--简论中国哲学面临的困境与机遇 [J], 张志伟
2.中国哲学现代转型的问题与方法--兼评胡军教授新著《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J], 张永超
3.人性之道:中国哲学主体性叙述方式的重建 [J], 俞然
4.现代中国哲学的追寻--记陈来先生的现代中国哲学研究 [J], 高海波
5.现代性语境下中国哲学的展望——“中国哲学与现代性”学术研讨会侧记 [J], 李洪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景海峰作品精选精练国际形势的变化,改变了人们打量儒家的眼神,近代以来一边倒的负面印记得以洗刷,儒学的声誉和形象得到了根本性的改观。
改革后,中国从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和意识形态的紧张对峙中逐渐地舒缓过来,儒家符号也从以往所附赘的种种污泥浊水之中拔举而出,向着正面的、健康的方向大踏步地挺进。
在这种新形势下,儒学发展的形态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向,它既不认同现代主义,也批判以新儒家为代表的中西调和主张,而是开辟一条新的回归传统的路,我们姑且称之为批判传统主义。
这种思想主体性的转移,显然是在经历过现代化洗礼之后的一种新的形式,它不简单地拒斥现代主义,而是在现代性的泥淖里摸爬滚打了一番之后,抖落一身征尘。
批判传统主义对现代主义做了很多深刻的检讨,认为现代科学的状况是受到理性主义者傲慢自大的损害,理性主义汲汲于外部世界的征服和人类社会的控制,而日常生活却严重地科层化和流于精英主义,人类普遍地精神性日渐萎靡。
在现代主义的影响下,各种暴戾的现象层出不穷,理性之设计和安排则捉襟见肘、应对乏力。
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政治和知识权力,反而可能成为对自然与社会施暴的渊薮。
在主流文化形态以外的民间知识和传统智慧被彻底地边缘化。
以科学和理性的名义,漠视其他方面的人类潜质,对生命的意义和日常生活方式,要么是关注的太少,要么是随意的规划与支配,人的存在成为各种力量拨弄的玩偶。
批判传统主义在面对现代性的姿态上,与主张调和的一派稍许相像,其理性的分析立场可以看作是对西方的情绪性拒斥的轻微调整。
但批判传统主义并不重视融合的方式,甚至不认同中西会通的说法,他们认为一个社会只能有一个主体,必须回归到自己的本真性。
而这种本真性是基于特定的文明传统和特定的历史文化,其社会共同体的形成和所属成员的思想变化是有其自身轨迹可循的,不因时代的改变和评价标准的游弋而彻底丧失掉认同感。
从表面上看,批判传统主义仍然延续了求援于传统的策略,甚至有一种似曾相识的复旧感。
CLOTHINGANDDESIGN服装与设计-10㊀-儒家文化思想与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研究崔泽寰ꎬ曹福存(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ꎬ辽宁大连116048)摘㊀要:儒家思想文化对于我国现代化景观设计艺术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ꎬ儒家思想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ꎮ我国现代化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的本质主要是注重于ꎬ厚德ꎬ尚德以及崇德的品格ꎮ儒家文化思想的厚德文化思想是我国现代化建筑景观设计的主要核心思想ꎮ本文通过分析了儒家思想文化对我国现代化景观设计理念的相关研究ꎬ阐述了儒家思想文化对我国建筑物景观设计的作用ꎬ从而去分析中国儒家文化的体现方式ꎬ推动了我国传统文化在现如今社会中的继承和发展ꎮ关键词:儒家文化ꎻ现代化ꎻ景观设计ꎻ理念中图分类号:TU986㊀㊀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1-1602(2018)18-0010-01㊀㊀前言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ꎬ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模式以及逐渐转向资源节约型ꎬ环境友好型ꎬ现代化建筑景观社会领域也开始对这方面进行相关的融合ꎬ要让自然与现代化建筑相互和谐ꎬ这也与儒家文化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ꎬ可以遇见的是ꎬ在未来儒家文化思想必将是我国现代化建筑景观设计理念的重要指导思想ꎮ1㊀我国现代化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儒家文化思想的体现儒家文化思想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内容ꎬ是我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重要部分ꎬ儒家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具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ꎻ第一是爱国ꎬ第二是人道ꎬ第三是救世ꎬ第四是民本以及创造ꎮ中国古代儒家文化思想包含了所有的文化在现代化建筑景观设计当中都有所体现ꎬ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作用ꎮ与此同时ꎬ儒家文化思想长久以来都没有衰弱ꎬ现代化建筑景观设计能够以较好的形式让这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ꎬ由此可见ꎬ如今爱文化和现代化建筑设计是相关关联的ꎬ两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ꎮ从目前来看ꎬ通过近几年的发展ꎬ我国现代化建筑物景观设计到如今已经逐渐演变成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了ꎬ其主要知识已经逐渐渗透到了各个领域ꎬ其中包含了景观效益ꎬ地域ꎬ人文ꎬ艺术形式和科学技术等方面ꎮ在现代化建筑景观设计这一独特的变现形式中不断的发展ꎬ儒家文化的具体运用还需要做到持续为现代化景观设计提供灵感ꎮ所以ꎬ现代化建筑物景观设计所要棉铃的问题是儒家文化思想的转换ꎮ2㊀儒家文化厚德精神思想是我国现代化景观设计的核心思想儒家文化思想内涵十分丰富ꎬ在我国文化发展期间起着主体核心的作用ꎬ儒家文化思想基本可以分为ꎻ第一崇尚气节的爱国精神ꎬ第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ꎬ第三民贵君轻的民本精神ꎬ第四大公无私的群体精神等ꎬ上述内容正是儒家文化思想对我国现代化建筑景观设计艺术的相关理念形成ꎬ这对于现代化景观设计具有指导作用ꎮ我国现代化景观设计理念的题材算是非常广泛的ꎬ形式多种多样ꎬ内容丰富ꎮ儒家文化思想厚德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我国现代化景观设计理念的组成部分ꎮ儒家厚德文化思想可以概括为下面两个方面ꎻ第一是内圣外王精神ꎮ内圣主要是指重视对自己的关怀ꎬ去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ꎬ要通过致知ꎬ修身ꎬ修心ꎬ诚意等方面将自己修炼成圣人ꎬ至少需要去按照胜任的标准去修行ꎮ外王就是要重视对于弱势群体的关怀ꎬ要服务于社会ꎬ贡献国家ꎬ从而去实现治国ꎬ齐家的人生抱负ꎮ第二是人本主义精神ꎮ儒家文化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上ꎬ更多的是关注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ꎬ主张通过人自身的道德精神ꎬ儒家强调人与社会ꎬ人与自然ꎬ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统一ꎮ我国现代化景观设计自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学科ꎬ其知识渗透领域非常广泛ꎬ在人文ꎬ科技ꎬ历史ꎬ艺术等各方面都有所交融ꎮ3㊀儒家文化思想在现代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3.1㊀礼乐美融合我国传统儒学思想当中ꎬ不仅仅是具有单一的文字艺术ꎬ还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礼乐文化ꎬ这种思想在现代化景观设计领域的融合中也有很多的体现ꎮ传统建筑物设计中融入封建制度的设计结构ꎬ尊卑意识相对较强ꎮ比如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当中ꎬ市场会将嘉善的设计规划为非常明显的高低地位ꎬ在现代化景观设计当中ꎬ也具有较为强烈的地位意识ꎻ比如在北京故宫甬道的设计中ꎬ就充分体现了这一说法ꎬ故宫甬道ꎬ中间是皇帝行走的位置ꎬ两侧是嫔妃和宫人所走的位置ꎮ不论是故宫的拱门还是故宫甬道的设计ꎬ都运用与传统的儒学艺术ꎬ为我国儒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色彩ꎮ3.2㊀道德观念的融合中国传统儒家文化ꎬ主要强调了礼ꎬ仁ꎬ信等道德思想观念ꎬ儒家文化在我国文化历史发展过程中ꎬ主要的作用是通过多种丰富文化思想观点对于人们的生活进行规范化ꎬ对于这种具有高实际作用的文化精神在我国古代建筑设计当中也得到了体现ꎮ现代化景观的整体设计带来了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以及欣赏价值ꎬ也让儒家文化在我国现代化景观设计领域中得以融合与展现ꎮ结语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核心ꎬ也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ꎬ结合自身历史文化结构ꎬ在现代化景观设计当中ꎬ应该根据实际的需求ꎬ在充分利用儒家文化的基础上ꎬ进行适当的优化完善ꎬ这样才能发挥出儒家文化思想所具有的重要意义ꎮ参考文献:[1]㊀宋琳琳.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与儒家文化思想探讨[J].现代园艺ꎬ2015(4)[2]㊀邵媛媛ꎬ张星.中国传统文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与体现[J].陕西林业科技ꎬ2016(3)[3]㊀陈维翔.现代园林景观设计审美与儒家文化思想研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ꎬ2017(34)。
唐君毅以“统类心”阐发荀子思想的人文意蕴张倩(华南理工大学哲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摘要:中国人文思想成型于先秦时期。
唐君毅认为,荀子对“心”的说明,最符合中国人文思想的精义,集中说明了价值统摄的问题,对于心性之学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这种判断建立在唐君毅对中华人文、荀子心论的独特理解之上,以“统类心”概括荀子思想中关于心、性的内容。
但是,唐君毅认为,荀子思想终究是“自外观心”,是“向善”而非“本善”之心,不及程朱对于“心”的说明。
这也导致唐君毅最终没有跳出传统心学以“大本已失”来评价荀学的结论。
整体而言,唐君毅用“统类心”来说明荀子思想的精义,可以丰富中国传统的心学向度,说明中国人文思想的特质。
关键词:唐君毅;统类心;人文;价值整合;荀子中图分类号:B2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91(2022)05-0031-09对于荀子思想的说明,在现代新儒学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牟宗三由“正名”思想中“逻辑心灵之发展”来说明荀子思想,二是徐复观以“虚壹而静”之“认识心”来定位荀子对于“心”的说明,三是唐君毅以“统类心”来阐发荀子思想中的人文意义。
“统类心”即“知类兼能明统之义”,①“第一步为理智心,而次一步为意志行为之心”,②可以说是知识心与价值心的统一,并以价值意识为根本。
徐复观、牟宗三、唐君毅理解荀子思想的分歧较大,一个原因在于三者分析荀子思想时,各自的问题意识并不相同。
证成心性本体的动力性和理想性,说明中国人文思想的独立传统和优长,复归中国传统人文之精义,是唐君毅思想的核心问题。
景海峰指出,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分析,是唐君毅诠释儒学、融合中西、证成儒家文化优越性的主要话题和基本范式。
③除了从中西文化比较来讨论唐君毅的人文思想之外,还可以从统合孟荀的角度来看唐君毅以荀子之“统类心”发展传统心学的合理之处。
在唐君毅看来,荀子通过对“心”的说明,解释了价值统摄的问题,可以丰富中国传统的心学向度,更好地说明中国人文思想的特质。
Reflection on the Confucian Bildung from the
Hermeneutic Perspective
作者: 景海峰[1]
作者机构: [1]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出版物刊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6期
主题词: 教化;启蒙;诠释学;儒家哲学;人文传统
摘要:教化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另外一种自我成就的方式,其完善人类自身的初衷和近代启蒙的选择并无二致,甚至比启蒙的意义更加丰富。
从思想向度而言,教化含有启蒙的意思,但又不仅限于启蒙,其理论旨趣与启蒙之说有着较大的差别,内涵也要比启蒙深广得多。
从伽达默尔的"教化"概念到罗蒂的"教化哲学",为我们开启了一条新的思路,与启蒙理性的认知型模式不同,教化更看重生命的实践性、整体性、历史脉络的连续性和把握事物的在场感。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身特点,或者在中西比较的视野中,特别是就儒家哲学而言,可能更需要的是一种教化的理解,而不是启蒙的解释。
现代性与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阐释
景海峰
【期刊名称】《学术研究》
【年(卷),期】1998(000)010
【总页数】3页(P122-124)
【作者】景海峰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
【相关文献】
1.林语堂对儒学的现代性阐释及阐释的现代性意义 [J], 胡明贵
2.传说、民俗、生态、价值:神鱼泉的现代性阐释 [J], 徐俊六
3.现代性爱与中国现代性--简评徐仲佳《性爱问题: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 [J], 凌英菲;王洪岳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序 [J], 汪信砚
5.二十年代中国小说现代性阐释的一个新角度——评徐仲佳《性爱问题:1920年代中国小说的现代性阐释》 [J], 阚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哲学的现代诠释》,景海峰著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哲学史》
【年(卷),期】2004(000)004
【摘要】无
【总页数】1页(P2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哲学的求通意识与建构世界哲学的通论派--吴根友近著《比较哲学视野里的中国哲学》读后 [J], 孙邦金
2.中国哲学史上最早的"自由观"r——庄子现代诠释的重要进路及其反思 [J], 陈祥明
3.“以西释中”何以成为问题——中国哲学史现代诠释的可接受标准判定 [J], 匡钊
4.“以西释中”何以成为问题——中国哲学史现代诠释的可接受标准判定 [J], 匡钊
5.景海峰著《熊十力》评介 [J], 刘述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对话、融通与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开展”专题
景海峰
【期刊名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25)1
【摘要】这是一篇论坛综述,主要依据会议论文集收编在册的约50篇论文。
鉴于论坛规格高,专家队伍整齐,哲学代表力强,综述力求全面,旨在如实勾画一个时代中国哲学的切面,为读者集中显示一个有关中国哲学研究队伍、研究实力、研究现状、问题关切的整体观。
这是一个哲学缩影。
提炼时几无摘要可依,限于笔力,叙述的角度、问题的设置、论点的取舍、逻辑的编排难免有缺憾。
【总页数】7页(P25-31)
【关键词】当代中国哲学;哲学问题;专家队伍;对话;中西;专题;研究队伍;论文集【作者】景海峰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哲学系,广东深圳51806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10;B262
【相关文献】
1.对话、融通与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开展: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儒藏》主编会议暨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J],
2.世纪之交的哲学对话、融通和新发展--全球化语境中的文明冲突与哲学对话: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综述 [J], 谭培文
3.后现代主义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06级研究生《西方哲学专题研究》课程专题讨论纪要 [J], 柴铭;龚耘
4.对话、融通与当代中国哲学的新开展:中哲、西哲、马哲专家论坛 [J],
5.问题、进路、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新的学术制高点上的思考(专题讨论)——当代中国“马学”的一种自我理解 [J], 王南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作者: 景海峰
作者机构: 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哲学研究
页码: 33-39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9期
主题词: “天人合一”观;诠释模式;春秋战国时代;宋明时期;现代转化;天人感应说;“四书”;
《易传》
摘要:“天人合一”,语出张载《正蒙·乾称》。
但作为一种表达天人之间关系的特殊思想,却成熟甚早,至少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已经是儒家等学派所阐发的宇宙观之核心理念之一。
从儒家的“四书”、《易传》,到道家的《老》《庄》等,无不以天人相和谐为其思想旨归。
但何为天?何为人?又如何相合?则各呈异说、内涵丰富,构成了先秦诸子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
“天人合一”的思想,历经秦汉、隋唐、宋明,下至晚清,经历了极为复杂的演变和发展过程,就儒学之主流而言,大致有汉儒的天人感应说、汉唐间的自然论、宋明时期的“天理”以及性即理、心即理等,一直到近代西学传人,又有了科学诸解释。
在现代学术研究的方式和视野之下,“天人合一”观念成为历史叙述的内容,同时也作为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重要资源之一被重新加以理解和阐释。
亲亲之感与同类相感——从《孟子》看情感儒学的分疏问题景海峰;陈春桂(录音整理)
【期刊名称】《当代儒学》
【年(卷),期】2022()2
【摘要】谢谢可国兄,谢谢玉顺兄的邀请!《蒙培元全集》十八卷能得以出版,背后有很多人的努力,我在这里也要对你们的工作、对你们的辛勤付出表达敬意!蒙老师的思想,此前已经研讨过两次,这次借全集出版的机会,大家又聚在一起,将蒙培元思想作为一个主题来探讨。
刚才听了几位先生的发言后,很受启发,我也接着讲几句。
【总页数】4页(P39-42)
【作者】景海峰;陈春桂(录音整理)
【作者单位】深圳大学国学院;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从"亲亲互隐"的争论看儒学与现代的关系——评《儒家伦理争鸣集——以"亲亲互隐"为中心》
2.论孟子的仁义概念及亲亲相隐问题
3.从孟子的“亲亲相隐”看惩治犯罪中的平衡兼顾——从亲属拒证权说起
4.孟子与新儒学──从朱子看孟子
5.亲亲相隐制度的借鉴——从人性化看亲亲相隐理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国学与当代中国文化
佚名
【期刊名称】《新华文摘》
【年(卷),期】2010(000)018
【摘要】景海峰在《河北学刊》2010年第2期撰文指出,“国学”概念,始于清末。
其从广义讲,是指中国的固有之学、传统之学,是中国学术的简称;从狭义讲,则专指与西方学术相对、能体现中国文化之精神价值及其特点的形上之学、文史之学。
就传统知识内容而言,其包括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词章之学和经世之学;就所涉及的古代典籍来说,则涵盖了经、史、子、集四部。
伴随着中西方文化的比较与融通,以及“新国学”观念的兴起,
【总页数】1页(P161-1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5
【相关文献】
1.当代中国文化的他者之镜——以爱德华·戴维斯的《当代中国文化百科全书》为
中心2.国学现代化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3.国学热与当代中国文化的定位4.国学兴
起与当代中国文化思潮的脉动5.国学兴起与当代中国文化思潮的脉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