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R阻尼器的智能复合隔震系统的半主动控制(1)
- 格式:pdf
- 大小:28.66 KB
- 文档页数:3
浅谈MR阻尼器的曲线梁桥半主动控制1.磁流变阻尼器及其原理简介:智能材料是一种同时具有感知和驱动功能的新型材料。
磁流变(Magnetorheological,简称MR)液体是将硅油和亚纳米细度的铁粉混合制成的一种液体,作为智能材料之一,它具有粘度低、强度高、温度稳定性好、能量需求少、对通常在制造过程中引入的杂质不敏感等特点,在磁场作用下在瞬间从牛顿流体转变为剪切屈服应力较高的粘塑性体。
由它制成的阻尼器阻尼力大、耐久性好、结构简单、反应快且连续可调等优点,是极具吸引力、在结构振动控制中表现出巨大潜能的振动控制装置。
2.全球研究现状:阻尼器及半自动控制在曲线梁桥中的应用现状曲线梁桥与直线梁桥不同,结构受“弯、扭耦合”作用。
结构在活载与恒载作用下,都产生扭转,使内弧梁的内力减小、外弧梁的内力加大;且结构由于支承约束不合理,失去平衡,产生扭转,倾覆现象;梁在受到混凝土徐变收缩、温度变化等作用时梁会相对于梁的不动点和转动中心产生平面变形和扭转,使伸缩装置设置有很大难度。
曲线梁桥除受到和直线梁桥一样的荷载外,还要承受离心力等荷载。
2004年,大连理工大学郭慧乾在大连理工大学黄才良教授编的平面刚架有限元程序的基础上,开发了空间刚架有限元分析程序、配套的纵向影响线计算程序和车辆荷载动态加载程序,以便曲线梁桥的探究。
采用梁格法对曲线箱梁桥的受力特点进行分析,且对不等高腹与板等高腹板两种截面形式的优劣进行比较,得出了两种截面形式各自的适用范围。
对曲线箱梁桥的分析和结构形式的探索得到的图表及规律,可作为曲线箱梁桥设计的参考。
2006年,北京工业大学王丽等人对曲线梁桥地震响应的做了简化分析,在弹性支座上的刚性桥面系统建立了剛度偏心的简单曲线梁桥模型,得出了地震响应及自振特性和的简化计算方法。
通过数值模拟对比,全面地分析了各种影响因素及其对曲线梁桥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和计算图表,可在抗震初步设计中作为参考。
2006年,亓兴军,李小军对曲线桥梁弯扭耦合减震半主动控制作了分析,理论研究与震害经验表明,地震时曲线桥梁会产生弯扭耦合振动。
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技术研究综述摘要:磁流变阻尼器因其具有体积小、能耗少(<50W,工作电压只需2-25V),阻尼力大,动态范围宽,结构简单、响应速度快、阻尼力连续可调等优点,是结构实施半主动、智能控制的理想装置。
半主动控制仅需少量能源用于调节半主动装置的特性,以适应其对最优控制力的跟踪,半主动控制综合了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的优点,比主动控制有更好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比被动控制有更好的适应性和控制效果,与此同时,其控制效果与主动控制效果相当。
而控制算法是是结构半主动控制的基础,因此,研究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算法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简要综述了各种磁流变阻尼器, 介绍了磁流变流体特点和半主动控制策略等。
关键词:磁流变阻尼器;半主动控制;加压方式流变阻尼器主要包括:旋转磁流变阻尼器、自感知磁流变阻尼器、永磁式磁流变阻尼器、单双出杆磁流变阻尼器、自供电式磁流变阻尼器、旁通式磁流变阻尼器、铅-磁流变阻尼器等。
旋转磁流变阻尼器工作原理:鼓式旋转磁流变阻尼器有效的剪切面积在于径向剪切面上,而盘片式磁流变阻尼器的有效剪切面则集中在轴向方向上的端面间隙处。
通过加大或改变阻尼器的几何尺寸(径向长度,轴向长度,剪切面形状)或合理设置磁路均可提高阻尼器的阻尼力。
永磁式磁流变阻尼器工作原理:通过在阻尼器内部或外部布置永磁铁,使得阻尼器中部分或全部磁流变液在未通电的情况下就具有较大的屈服强度。
自感知磁流变阻尼器工作原理:不需要通过外部的传感系统,而只需集成于阻尼器内部的传感元件就可以感知自身运动状态(位移、速度、加速度)。
自供电式磁流变阻尼器直线式发电的原理:当活塞杆发生相对移动时,线圈在永磁体的磁场内做切割磁感线运动,从而产生电流。
而旋转式发电与直线式发电略有不同,主要是通过直线-转动传动装置(齿轮齿条机构、链条链轮传动、滚珠丝杠)把活塞的直线运动转换为电机转盘的旋转从而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而压电集能技术首先是由法国居里兄弟发现的更为先进的集能方式,其工作原理是经过极化处理的压电材料,在受力发生形变时,表面产生与形变成正比的电荷。
振动控制-主动、半主动⽬录0.前⾔ (1)0.1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与应⽤概况 (1)1.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 (2)2.结构振动控制分类 (3)3.各类控制系统构造及性能 (4)3.1 结构振动主动控制概述 (4)3.1.1 主动控制控制原理 (5)3.1.2 加⼒⽅式及加⼒位置 (7)3.1.3 控制装置 (8)3.2 结构振动半主动控制概述 (8)4.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算法 (11)4.1 主动控制算法 (12)4.1.2 ⼏种算法的简单介绍 (13)4.2 半主动控制算法 (21)4.3 智能控制算法 (22)5.结构主动、半主动控制系统分析⽅法及设计⽅法 (24)5.1 主动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设计与分析 (25)5.1.1 主动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设计 (25)5.1.2 主动最优控制⼒和受控反应特征分析 (26)5.2 结构主动变阻尼和智能阻尼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设计与分析 (30) 5.2.1半主动最优控制⼒设计 (31)5.2.2系统反应分析 (36)5.3 结构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的最优控制⼒设计与分析 (37)5.3.1主动变刚度最优控制⼒设计 (37)5.3.2系统反应分析 (40)6.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系统的⼯程应⽤ (41)6.1 AMD控制系统的⼯程应⽤ (41)6.2 结构主动变刚度控制系统的⼯程应⽤ (41)6.3 结构主动变阻尼控制系统的⼯程应⽤ (42)6.4 其他结构振动控制系统的⼯程应⽤ (42)7.研究展望 (43)7.1 结构振动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的研究与发展⽅向 (43)7.2 结构振动控制的有待研究的问题 (43)8.结语 (43)参考⽂献 (44)主动控制、半主动控制综述0.前⾔0.1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与应⽤概况结构振动控制技术与传统的依靠结构⾃⾝强度、刚度和延性来抵抗地震作⽤的做法不同,通过在结构中安装各种控制装置,从⽽达到减⼩结构地震反应、保障结构地震安全的⽬的。
铁道勘测与设计RAILWAYSURVEYANDDESIGN2006(4)
基于MR阻尼器的智能复合隔震系统的半主动控制
石城林
(铁道第四勘察设计院城建院
武汉
430063
)基于MR阻尼器的智能复合隔震系统的半主动控制石城林
1引言
基础隔震技术已经是很成熟的地震防护技术了。
常见的隔震系统包括橡胶支座隔震系统、滑移支座隔震系统、套管桩隔震系统、弹簧隔震系统和摆动隔震系统。
这些隔震系统除用于桥梁、建筑的抗震设计、加固维修以外,还用于核电站、工业设备等的抗震设计。
基础隔震对在短周期地面运动影响下的中短周期结构和远震场地的隔震结构而言,其减振效果比较好,但是近震场地的长周期和位移脉冲运动会对隔震建筑的抗震性能和设计带来不利影响,最明显的一点就是隔震层较大的位移使整个结构遭受破坏。
在该情况下,本文将磁流变液智能阻尼器并联于被动橡胶隔震垫上,通过阻尼器的耗能极大的减小了隔震层的层间位移从而保护隔震垫不受破坏。
2
原理与公式
2.1
MR阻尼器的力学模型
2002年,瞿伟廉等提出了MR智能阻尼器修正的Bingham力学模型[1],如图1所示。
该模型可以
用下面的方程表示:F(t)=Cde
!+Fd(E)sgn(e!)-F0=Kd(e2-e1)-F0
(1)
式中:
Cd为粘滞阻尼系数;
e1为阻尼器滑动位移;Fd(E)为可控库仑阻尼力;
Kd为MR智能阻尼器的等效轴向刚度,它与
阻尼器的连接刚度和MR智能材料屈服前区的初始剪切模量等有关。
其中
Cd=C1
・12η0LAp
bh
3
・Ap;Fd(E)=C2(E)
・Lτy(E)h
・Ap+Py(2)
C1=1.0;C2(E)=2.07+1.01.0+0.4T(E)
;
T(E)=
bh2
τy(E)12Ap
η0・e
!(t)(3)
式中:
L为窄缝或旁路(磁流变阀)的长度;h为窄缝或旁路磁极之间的距离;b为窄缝或旁路的展开宽度;Ap为活塞的净面积;
py为活塞与缸体间相对运动时的机械摩擦力。
由式(1)-(3)可知,MR智能阻尼器中只有Fd(E)可随磁场强度进行调节,而Cd保持不变
[1]。
2.2
基础智能隔震结构的运动方程
一维地震干扰下,基础隔震结构系统地震反应
的运动方程为:
[M]{X}+[C]{X
!}+[K]{X}=-[M]{I}Xg(t)+{S}u(4)
式中{X},
{X
!}和{X}分别为结构节点层相对于[摘要]将磁流变液(MR)智能阻尼器并联于传统的被动隔震装置上形成智能复合隔震系统,并采用半主动控
制策略对该系统实施智能控制。
通过对一栋三层的振动台试验模型的仿真分析表明:在不影响隔震效果的同时大大的减小了隔震层的相对位移;半主动控制策略能有效控制智能复合隔震系统。
[关键词]半主动控制基础隔震MR阻尼器仿真
技术应用、研究
图1MR阻尼器修正的Bingham模
:
:33
铁道勘测与设计RAILWAYSURVEYANDDESIGN2006(4)
地面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向量;
[M]、[C]和[K]分别为基础隔震结构系统
的质量、阻尼和刚度矩阵;
{I}为单位矩阵;Xg为地面运动加速度;{S}=[1
0…0]T1×4MR智能阻尼器作用
位置矩阵;
u为MR阻尼器实现的控制力。
3半主动控制策略
为了保证MR智能阻尼器更多地耗能,对MR智能阻尼器参数Fd(t))的调节采用既易于实现、又有较好减振效果的“开关-耗能”半主动控制策略
[3]。
Fd(t)=
Fmaxue・uo>0且uo>ue
Fmin
其他
!
(5)
式中Fmax和Fmin是屈服剪应力分别为对应于τymax和
τymin时MR阻尼器的库仑阻尼力的幅值,
u0为半主动控制力,ue为MR阻尼器所实现的阻尼力。
4仿真分析
为了验证上述分析的有效性,本文采用一个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作为计算对象,智能基础隔震结构系统的计算模型如图2所示,计算模型采用集中质量系统。
原结构模型的计算参
数为:m4=312kg,
m2=m3=330kg;层刚度,
k1=k2=k3=1810kN/m,结构第一振型的自振周期
T1=0.19s,阻尼比ζ=0.05。
智能基础隔震结构的
计算参数为:隔震层的质量m1=312kg,隔震层刚度k1=102kN/m,结构第一振型的自振周期T1=0.83s,MR阻尼器选用LOAD公司生产的RD-1097-01X摩擦型MR阻尼器,最大阻尼力100N,隔震层阻尼比取ζ=0.05。
结构输入的是El-Centro地震波的南北向分量,其最大峰值加速度取100gal,地震持续时间为20秒。
在分析计算过程中上部结构依次为1~3层,隔震层为第0层。
衡量结构隔震效果的性能指标主要有三个方面:隔震层位移、隔震结构的相对位移和隔震结构的绝对加速度,三个指标都是越小越好
[4]。
为
了考察智能隔震系统的隔震效果,本文比较了原结构、普通隔震结构(仅有隔震垫)、被动-关(passive-off)控制结构和被动-开(passive-on)
控
制结构和半主动控制结构减震效果的差别。
其仿
真结果列于表1中。
表1
仿真分析结果
原结构
普通隔震
Passive-off
Passive-on半主动控制
隔震层最大位移/mm
---12.99.83.83.8结构层间最大位
移/mm
1
1.20.590.460.450.3220.950.450.350.40.2630.530.30.230.240.17各层最大绝对加速度/m・s-2
1
1.81170.77720.61420.89360.752522.28740.82230.65110.90280.71623
2.9899
0.8583
0.6781
1.2989
0.9620
图2智能基础隔震结构系统计算模型
铁道勘测与设计
34
石城林:基于MR阻尼器的智能复合隔震系统的半主动控制
通过对表1中的仿真结果进行比较,我们可以看出:a)普通隔震使得上部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由1.2mm减小至0.59mm,结构最大加速度由2.9899减小至0.8583m・s-2,但是隔震层最大位移为12.9mm,是所有结构中的最大位移。
b)在隔震层附加MR阻尼器的Passive-on状态,隔震层位移大大降低,从12.9降到3.8mm,各层间最大位移均小于相应的普通隔震结构的各层间位移,但是,由于隔震结构的等价刚度增大,从而影响了隔震效果,结构最大加速度从普通隔震的0.8583增加到1.2989m・s-2。
c)而在隔震层附加MR阻尼器的Passive-off状态,隔震层最大位移由3.8增大至9.8,除第一层的层间最大位移比附加MR阻尼器的passive-on状态下的层间最大位移值稍大以外,第二和第三层的层间最大位移均明显小于普通隔震和阻尼器passive-on状态下的位移值,并且各层间的最大绝对加速度亦明显小于普通隔震结构的各层最大绝对加速度。
表明在普通隔震结构基础上隔震性能指标进一步降低,即隔震效果进一步提高。
d)对隔震结构的附件阻尼器进行半主动控制时,隔震层的最大位移值和各结构层间的最大位移值分别为3.8,0.32,0.26和0.17mm,为所有结构中的最小值,各层间的最大绝对加速度介于阻尼器passive-off和passive-on状态下的相应值之间。
这表明对阻尼器进行半主动控制时的隔震效果最为明显。
因此,对阻尼器进行半主动控制获得了最为理想的隔震效果,在上部结构响应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隔震层的响应显著减小,它大大减小了减小隔震层位移、各层间位移,进一步减小结构绝对加速度,因而是隔震模型中的最优方案。
5结论
为了减小基础隔震中隔震层的层间位移,本文将磁流变液智能阻尼器并联于被动隔震垫上形成智能复合隔震系统,并采用模糊半主动控制策略对该系统实施智能控制。
通过对一栋三层钢筋混凝土基础隔震模型的仿真分析表明:该结构能够显著降低隔震层的位移和各层间的位移。
其隔震效果明显优于普通隔震和被动隔震等模型,因而,与其相比,智能半主动控制隔震是一种最佳的隔震模型。
参考文献
[1]瞿伟廉,周耀.MR阻尼器对地震反应的模糊半主动控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3,25(11):44-46.
[2]周云,徐龙河,李忠献.磁流体阻尼器半主动控制结构的地震反应分析[J].土木工程学报.2001,34(5):10-14.
[3]欧进萍.结构振动控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收稿日期:2006-7-11
35
铁道勘测与设计RAILWAYSURVEYANDDESIGN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