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基础知识分类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8
江苏物理中考知识点归纳江苏物理中考是对学生初中阶段物理学科知识掌握程度的一次重要检验,其知识点覆盖面广泛,包括力学、热学、光学、电学等多个方面。
以下是对江苏物理中考知识点的归纳总结:一、力学基础1. 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与物体质量成正比,方向垂直向下。
3. 弹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后产生的恢复力。
4.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5. 力的合成与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以及矢量合成与分解的规则。
6.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惯性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运动学1.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恒定,方向不变的直线运动。
3. 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恒定的直线运动,包括自由落体运动。
4. 曲线运动:物体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如平抛运动和圆周运动。
三、能量与功1. 功:力在物体位移方向上的分量与位移的乘积。
2.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3.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包括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4.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非保守力作用的情况下,系统的总机械能保持不变。
四、热学基础1. 温度与热量:温度是物体热状态的量度,热量是热传递的能量。
2. 热膨胀:物体受热体积增大的现象。
3. 比热容:单位质量物质升高1摄氏度所需的热量。
4. 热机原理: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设备。
五、光学基础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2.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改变传播方向返回的现象。
3.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4. 透镜成像:透镜对光线的折射作用,形成实像或虚像。
六、电学基础1. 电荷与电流:电荷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电流是电荷的定向移动。
2. 电压与电阻:电压是推动电荷移动的力量,电阻是阻碍电流流动的属性。
3. 欧姆定律: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
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初二物理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1mm=1 000μn lμm=1 000nm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
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
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法;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声音与环境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
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
中考物理专业知识点归纳中考物理是初中阶段物理学科的总结性考试,它涵盖了力学、热学、电学、光学等基础物理知识。
以下是中考物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归纳:力学部分1. 力的基本概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2.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与物体质量成正比,方向垂直向下。
3. 摩擦力:两个接触面之间的阻力,与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4.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基本规律,包括惯性定律、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作用与反作用。
5. 压力与压强:压力是力作用在单位面积上的大小,压强是压力的度量单位。
6. 浮力:物体在流体中受到的向上的力,与物体排开的流体体积有关。
热学部分1. 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2. 热量:物体内部分子运动的能量转移。
3. 热传递:热量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的过程,包括传导、对流和辐射。
4. 物态变化:物质在固态、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换,包括熔化、凝固、汽化和液化。
电学部分1. 电流:电荷的流动,单位是安培。
2. 电压:电势差,单位是伏特,是推动电流流动的原因。
3. 电阻:阻碍电流流动的物理量,单位是欧姆。
4. 欧姆定律:描述电压、电流和电阻之间关系的定律。
5. 串联与并联电路:电路中元件的连接方式,影响电流和电压的分配。
6. 电功率:单位时间内消耗或释放的电能,单位是瓦特。
光学部分1. 光的直线传播:在均匀介质中,光沿直线传播。
2. 反射:光遇到物体表面时,按照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规律改变传播方向。
3. 折射: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
4. 透镜成像:透镜对光线的聚焦或发散作用,形成实像或虚像。
声学部分1. 声波:通过介质传播的机械波。
2. 声音的三要素:音调、响度和音色。
3. 声速: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能量与能量转换1. 能量守恒:能量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2. 能量转换:如机械能转换为热能,电能转换为光能等。
中考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学1. 基本概念与原理-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一种方式,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形状。
- 力的分类:重力、弹力、摩擦力、支持力、拉力等。
- 力的合成与分解:当多个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可以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合力;反之,一个力也可以分解为几个分力。
-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包括惯性定律、力的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加速度定律。
- 机械能守恒定律:在没有外力作用下,一个系统的总机械能(动能+势能)保持不变。
2. 运动学-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速度、加速度、位移、时间。
- 运动的分类:直线运动、曲线运动。
- 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公式和图像。
- 圆周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计算。
3. 能量与功- 功的概念: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位移的乘积。
- 功率的概念: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
- 能量的转换与守恒:动能、势能、内能之间的转换。
- 简单机械的原理和计算:杠杆原理、滑轮组、斜面等。
二、光学与电磁学- 光的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平面镜的成像:正立、等大、虚像。
- 光的折射定律:斯涅尔定律,即n1sinθ1 = n2sinθ2。
- 透镜的成像规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特点及应用。
- 光的色散:通过棱镜分解白光成不同颜色的光谱。
2. 电磁学- 静电场的基本概念:电荷、库仑定律、电场强度。
- 电路的基本概念:电流、电压、电阻、欧姆定律。
- 串联和并联电路的计算。
- 磁场的基本概念:磁极、磁场线、磁通量。
- 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楞次定律。
三、热学1. 温度与热量- 温度的概念: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热量的计算:Q = mcΔT,其中Q是热量,m是物质的质量,c是比热容,ΔT是温度变化。
- 热传递的三种方式:导热、对流、辐射。
2. 物质的相变- 相变的基本概念: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相互转化。
- 相变过程中的潜热:熔化热、汽化热、凝固热、液化热。
初中物理核心知识点梳理大全——中考复习必备机械运动部分一、参照物的选取1.判断所选参照物2.参照物选取的原则(1)可以任意选择,但不能将研究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2)一般选择地面或地面上固定不动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二、运动状态判断示意图三、v—t、s—t图像的理解声现象部分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但声音仍在继续传播。
2.声音以波的形式在介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3.声速跟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相同温度时一般有v固>v液>v气,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二、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1.物体振动人耳不一定能听到声音。
2.人耳能听得到声音必须同时满足以下四个条件:①发声体振动;②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③有传声的介质;④响度足够大,可以引起人耳鼓膜振动。
三、声音特性的辨识及影响因素1.声音特性的辨识及影响因素2.常考乐器(包含自制乐器)类声音特性的影响因素四、噪声及其防治1.噪声的定义(1)物理学角度: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环境保护角度: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以及对人们想要听到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2.噪声强弱的表示: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表示噪声强弱的等级。
五、超声波与次声波六、声、光、电磁波的对比物态变化部分一、常见物态变化现象及吸、放热1.物态变化及吸放热示意图注:固态→液态→气态是吸热过程,从气态→液态→固态是放热过程。
2.“白气”现象的辨识:“白气”不是气态,而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具体形成原因有以下两方面:(1)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如冬天口中哈出“白气”、水烧开时壶嘴喷出“白气”;(2)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如冰棒周围冒“白气”、深秋湖面出现“白气”。
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1.液体的温度: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如:烘干机烘干湿衣服;2.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越大,蒸发越快.如:吹风机吹头发;3.液体的表面积: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如:晒粮食、衣服时将其摊开。
中考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中考必备——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1,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
真空不能传声。
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
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
(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
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
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
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光现象知识归纳1. 光源: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太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的。
3.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4.不可见光包括有:红外线和紫外线。
特点: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紫外线最显著的性质是能使荧光物质发光,另外还可以灭菌。
1. 光的直线传播: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大,是3×108米/秒,而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也认为是3×108米/秒。
3.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这些物体反射的光射入了我们的眼睛。
物理初中中考知识点总结初中物理是一门基础科学课程,它涉及的知识点广泛,旨在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和现象。
中考物理部分的知识点总结如下:# 1. 力学1.1 基本概念- 力的概念:力的作用、单位、作用效果。
- 力的图示:用箭头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
- 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单位是千克(kg)。
-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公式为 $F = mg$,其中 $m$ 是质量,$g$ 是重力加速度。
1.2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单位是米每秒(m/s)。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 牛顿运动定律:描述力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1.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力的合成:多个力作用在一点时的等效力。
- 力的分解:一个力可以分解为两个或多个分力。
1.4 压强和浮力- 压强: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比值,单位是帕斯卡(Pa)。
- 浮力:物体浸入流体时受到的向上的力。
1.5 简单机械- 杠杆原理:力臂乘以力的大小等于阻力臂乘以阻力的大小。
- 滑轮: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
- 斜面:通过增加距离来减少提升物体所需的力。
# 2. 热学2.1 温度与热量- 温度: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单位是摄氏度(℃)。
- 热量:物体之间因温度差而传递的能量。
2.2 热传递- 热传导:热量通过物体内部分子振动传递。
- 热对流:流体内部温度不均匀引起的热量传递。
- 热辐射: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2.3 物质的相变-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
-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
- 蒸发: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
- 凝结: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
# 3. 光学3.1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
3.2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 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成像规律。
3.3 光的色散- 色散:白光通过棱镜后分解成不同颜色的光。
初中物理100个中考基础知识点1.乐音三要素及决定因素:①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②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振幅越大,距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③音色指不同发声体声音特色,不同发声体在音调和响度相同时,音色是不同的。
2.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3.光的直线传播的现象:影子、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
4.光的反射定律: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总结为“三线共面、法线居中、两角相等”。
】5.平面镜成像特点①像与物等大②平面镜成像为虚像③像到镜面的距离等于物到镜面的距离④像与物的对应点的连线到镜面的距离垂直6.光的折射规律:①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②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③光从水或其他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向界面方向偏折(折射角>入射角)。
7.光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C=3×108m/s(8为次方)8.光的三原色:红、绿、蓝9.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10.近视眼矫正应佩带凹透镜,远视眼矫正应佩带凸透镜,老花镜用凸透镜。
11.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1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1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14.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吸热,温度不变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最后变为液态非晶体熔点:温度不断上升。
15.熔化的条件:⑴达到熔点。
⑵继续吸热。
16.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汽化的两种方式:沸腾和蒸发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的条件:⑴温度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
沸腾的特点:不断吸热,温度不变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蒸发快慢决定因素: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液体的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
中考物理常用基础知识一、初中物理公式有两套单位(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基本公式(只能采用国际单位)二、初中物理常数、常用单位换算推导出的公式(只能使用国际单位)三、常用估算量1.质量硬币 6g中学生 50Kg鸡蛋50g2.密度人1×10 3 k g / m 3空气 1.29 kg/m3冰0.9×10 3kg/m3ρ金属>ρ水>ρ油3.体积教室180 m 3人0.05 m 34.面积人单只脚底面积250 cm 2,5.压强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为10 4Pa; 大气压强10 5Pa6.速度人步行1.1m/s自行车 5m/s小汽车40m/s7.长度头发直径和纸的厚度70μm 成年人腿长1m课桌椅1m教室长10m宽6m高3m8.力2个鸡蛋的重力 1N9.长度成年人手掌张开大约20cm 中学物理书籍宽度大约20cm 10.电流计算器100μA灯0.2A电冰箱 1A空调 5A11.电功率计算器 0.5mW电灯60W电冰箱 100W空调 1000W洗衣机 500W电热水器1000W四、常见隐含条件1.光滑:没有摩擦力;机械能守恒2.漂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小于液体密度3.悬浮:浮力等于重力;物体密度等于液体密度4.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受平衡力;动能不变(同一物体)5.静止:受平衡力,动能为零6.轻小物体:质量可忽略不计7.上升:重力势能增加8.实像:倒立的像(小孔成像、投影仪、照像机),光线相交,实线9.虚像:正立的像(平面镜、放大镜、凹透镜),光线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相交,虚线10.物距大于像距:照像机的成像原理11.升高到:物体的末温12.升高:物体温度变化量13.白气:液化现象14.不计热损失:吸收的热量等于放出的热量(Q吸=Q放);消耗的能量等于转化后的能量15.正常工作: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实际功率等于额定功率16.串联:电流相等;选择公式P = I2 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17.并联:电压相等;选择公式P = U2 /R计算和比较两个量的大小18.灯都不亮,电流表无示数:电路断路(有电压处断路)19.灯部分亮,电流表有示数:电路短路(无电压处短路)20.家庭电路用电器都不工作:保险丝烧断,短路或总功率过大五、容易被理解错误的知识点密度不是一定不变的。密度是物质的属性,和质量体积无关,但和温度有关,尤其是气体密度跟随温度的变化比较明显。天平读数时,游码要看左侧,移动游码相当于在天平右盘中加减砝码。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定不变。只要是匀速直线运动,则速度一定是一个定值。平均速度只能是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求某段路上的平均速度,不是速度的平均值,只能是总路程除以这段路程上花费的所有时间,包含中间停的时间。受力分析的步骤:确定研究对象;找重力;找接触物体;判断和接触物体之间是否有压力、支持力、摩擦力、拉力等其它力。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的区别: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物体运动状态改变一定受到了力,受力不一定改变运动状态。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受力也包含受包含受平衡力,此时运动状态就不变。惯性大小和速度无关。惯性大小只跟质量有关。速度越大只能说明物体动能大,能够做的功越多,并不是惯性越大。惯性是属性不是力。不能说受到,只能说具有,由于。物体受平衡力: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这两个可以相互推导。物体受非平衡力:若合力和运动方向一致,物体做加速运动,反之,做减速运动。1Kg≠9.8N。两个不同的物理量只能用公式进行变换。月球上弹簧测力计、天平都可以使用,太空失重状态下天平不能使用而弹簧测力计还可以测拉力等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压力增大摩擦力不一定增大。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有关,但静摩擦力跟压力无关,只跟和它平衡的力有关。两个物体接触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还要看有没有挤压,相对运动等条件。摩擦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强和接触面积的大小有关。动滑轮一定省一半力。只有沿竖直或水平方向拉,才能省一半力。画力臂的方法:一找支点(杠杆上固定不动的点),二画力的作用线(把力延长或反向延长),三连距离(过支点,做力的作用线的垂线)、四标字母。动力最小,力臂应该最大。力臂最大做法:在杠杆上找一点,使这一点到支点的距离最远。压强的受力面积是接触面积,单位是m2。注意接触面积是一个还是多个,更要注意单位换算:1cm2 =10-4m2液体压强跟液柱的粗细和形状无关,只跟液体的深度有关。深度是指液面到液体内某一点的距离,不是高度。固体压强先运用F=G计算压力,再运用P=F/S计算压强,液体压强先运用P=ρg h计算压强,再运用F=PS计算压力(注意单位,对于柱体则两种方法可以通用)托里拆利实验水银柱的高度差和管子的粗细倾斜等因素无关,只跟当时的大气压有关。浮力和深度无关,只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浸没时V排=V物,没有浸没时V排<V物求浮力要首先看物体的状态:若漂浮或悬浮则直接根据F浮 = G计算,若有弹簧测力计测可以根据F浮 = G-F拉计算,若知道密度和体积则根据F浮=ρg v计算。有力不一定做功。有力有距离,并且力距离要对应才做功。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不是固定不变的。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除了跟动滑轮的重力有关外还跟所提升物体的重力有关,物体越重,拉力也越大,机械效率越高,但动滑轮的重力不变。物体匀速水平运动时,动能和势能不一定不变。此时还要考虑物体的质量是否发生变化,例如洒水车,投救灾物资的飞机。机械能守恒时,动能最大,势能最小。可以由容易分析的高度和形变大小先判断势能,再判断动能的变化。。
初中物理分类整理第一部分:初中物理定义部分第二部分:初中物理定律、定理部分第三部分:初中物理特点部分第四部分:实验器材使用方法部分第一部分:初中物理定义部分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时,事先被选择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速度: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匀速直线运动:我们把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6变速直线运动:我们把运动速度大小变化的直线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7声源:能够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8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及步调也不同,我们把由这个原因引起的效应叫做双耳效应。
人们用双耳效应判断声源方位。
(我们听见立体声就属于双耳效应的应用);9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回声。
10乐音:人们将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做乐音。
1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12频率指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
13响度:指声音的强弱14振幅指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
15音色:指声音的品质16噪声:在物理学中,把发声体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做噪声。
从环保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都属噪声。
17超声与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18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9光线:常用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径迹和方向;20光年:是光在一年中传播的距离,光年是长度(距离)单位。
1光年≈9.4608×1015m≈9.4608×1012km;21光的反射:当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表面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22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到光滑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23漫反射:平行光射到粗糙的反射面上时,反射光沿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24凸面镜:以球的外表面为反射面,叫凸面镜。
25凹面镜;以球的内表面为反射面,叫凹面镜。
26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
27色散: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依次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这种现象叫色散;天边的彩虹是光的色散现象。
(红光偏折角度小,紫光偏折角度大)28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29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30主光轴: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31光心:通常位于透镜的几何中心;用“O”表示。
32焦点:平行于凸透镜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于主光轴上一点,这点叫焦点;用“F”表示。
33焦距:焦点到光心的距离34力: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35弹力:物体因为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36重力:因为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37滑动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防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38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我们把这个性质叫做惯性。
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39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点在同一个物体上。
40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点在两个物体上。
41质量: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42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43浮力: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物理学中把这个托力叫做浮力。
44压力: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45压强: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叫做压强。
46连通器: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47大气压强: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的压强叫做大气压强,简称大气压,一般有p0表示。
48杠杆: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49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50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51阻力:防碍杠杆转动的力。
52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3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54如果动力臂大于阻力臂,则动力小于阻力。
即省力杠杆。
55如果动力臂小于阻力臂,则动力大于阻力。
即费力杠杆。
56如果动力臂等于阻力臂,则动力等于阻力。
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57滑轮:滑轮是一个周边有槽,并能够绕轴转动的轮子。
58定滑轮:定滑轮的轴固定不移动。
59动滑轮:滑轮的轴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
60滑轮组: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叫做滑轮组。
61轮轴:由轮和轴组成的,能绕共同的轴线旋转的简单机械叫轮轴。
62斜面:倾斜的平面,是简单机械的一种。
63功:物理学中把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
64有用功:为了达到目的人们必须做的对人们有用的功。
65额外功:没有实用价值而又不得不做的功。
66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总和。
67功率:在物理学中,把单位时间里所做的功叫做功率。
68机械效率:有用功和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1晶体:物质内部的原子按一定规律排列。
2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3熔点:晶体开始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4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5凝固点:液体开始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
6非晶体:物质内部原子的排列无规则。
7汽化: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
8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实行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实行的一种缓慢的汽化现象。
9沸腾: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0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
11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12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13温度: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水准的物理量。
14内能:内能是物体内所有分子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15热量: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16比热容:单位质量的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为该物质的比热容。
17热值:1kg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热量),叫做这种燃料的热值。
18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19电荷量: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
简称电量。
20中和:放在一起的等量异种电荷完全抵消的现象叫做中和。
21摩擦起电: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2接触带电:物体和带电体接触带了电。
如带电体与验电器金属球接触使之带电。
23感应带电:因为带电体的作用,使带电体附近的物体带电。
24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25电流:1秒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26电阻:导体对电流的防碍作用叫电阻。
27电功: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
28电功率:电流在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
29额定电压:指用电器正常工作时电压。
30额定功率:指用电器在额定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
31实际电压:指用电器实际工作时的电压。
32实际功率:指用电器在实际电压下工作时的电功率。
33纯电阻电路: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的电能完全转化为内能。
即:电能=内能34非纯电阻电路:用电器工作时,消耗的电能有一部分转化为内能,有一部分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
即:电能=内能+其它形式能第二部分:初中物理定律、定理部分1光的反射定律:①.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④.光在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2光的折射定律:①.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也增大;入射角减小时,折射角也减小。
④.光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3伽利略实验结论⑷.通过这个实验,能够得到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的越慢,小车运动的距离越长。
⑸.根据实验结论,能够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不受力,其运动会是匀速的,而且将永远运动下去。
4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5阿基米德原理:浸入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6帕斯卡原理: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地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这个原理被称为帕斯卡原理。
F1/ F2=S1/ S27欧姆定律结论:当电阻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结论:当电压一定时,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第三部分:初中物理特点部分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①. 像和物体的大小相同。
②. 像到平面镜的距离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③. 像和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
④.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
2透镜成像特点照相机(物像异侧)倒立、缩小、实像U>2f f<V <2f幻灯机(物像异侧)倒立、放大、实像f<U<2f V >2f放大镜(物像同侧)正立、放大、虚像U<f -----------二倍焦距:倒立、等大、实像U=2f V =2f二倍焦距是实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物体大于二倍焦距成缩小的实像,小于二倍焦距成放大的虚像焦点:物体在焦点上不成像;焦点是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物体大于一倍焦距成实像,小于一倍焦距成虚像3液体压强的特点:⑴.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⑵.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⑶.同种液体,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⑷.液体的压强还与液体的密度相关,同一深度,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4串联电路特点电路特征:电路只有一条路径,各用电器互相影响,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电流特点: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相等电压特点:串联电路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的电压之和。
电阻特点:串联电路总电阻等于各电阻之和。
功率特点:串联电路总功率等于各用电器功率之和。
关系比:电功比=电功率比=电压比=电阻比。
5并联电路特点电路特征:电路有多条路径,各支路互不影响。
干路开关控制整个电路,支路开关控制该支路。
电流特点: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电压特点:并联电路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并且等于电源电压。
电阻特点: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电阻倒数之和。
功率特点:并联电路总功率等于各用电器功率之和。
关系比:电功比=电功率比=电流比=电阻的反比。
第四部分:实验器材使用方法部分1刻度尺的使用方法㈠.使用前做到“三看”。
⑴.看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如已磨损应从其他清楚的刻度量起。
⑵.看刻度尺的量程。
原则上测长度要求一次性完成测量。
⑶.看刻度尺的分度值,分度值反映了刻度尺测量结果的精确性。
㈡.使用时做到“五会”。
⑴.会选:指选择合适刻度尺。
既要考虑量程,又要考虑分度值。
因为要保证被测长度小于刻度尺的量程;刻度尺的分度值不同,测量结果的准确水准也不同,测量的对象也就不同。
⑵.会放:一、刻度尺放正不倾斜。
二、刻度线要贴紧被测物体。
⑶.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