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孝道优于西方之道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2
探析中西方孝文化的比较内容提要:中西民族对于孝文化的内容之认知和重要性具有鲜明的差异,中国人更为重视包括养亲、敬亲、顺亲和祭亲等内容的孝道伦理,西方人孝并非于子女对双亲行为里,仅单纯尊敬,此类尊敬无顺服在内。
欧美着重独立,成员间地位一样。
相对而言西方人没中国人重视孝道。
究其原因,是由于传统文化和养老模式差异所致。
关键词:中西对比;孝道;孝敬孝道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等,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心意,是一种最初的孝文化的一些观念也在发生改变。
与别的任一类文化表现一样,为其他文化因数一起作用的结果。
文化进步,而今社会与往日相比,已难相提并论。
或许传统孝道与当今社会难相处,可尽管世事变迁,社会生产方式与经济基础不同,可华夏子孙对年长者尊敬赡养的传统是不能割断的。
孝义传承有其合理存在价值:首先,其出发于全体人类的助老之为,为人性基本索求;其次,尊敬老人存在价值,为尊重其终生为民族奉献及其所累积的社会劳动经验。
此类均应承认其合理性。
不管何种社会,若对无劳力的老弱之人无甚关爱抚养,都将面临严重社会问题。
尊护长者,为文明社会象征,理应作为当代社会公德。
因文化不同,中外孝道甚多相异,两者相较便能认清其本质,进而择优改劣,推进我国孝义走在健康之路。
一、中外孝文化对比1.中国孝文化孝道在亚洲地区的伦理《而雅・释训》上说“善父母为孝”为一种道德表现,是一种从子女心里发出的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也可以说,是人类情感以家庭血亲为基本,又居普通亲情上。
华夏孝文化传承久远,华夏民族传统美德在各面极丰富,“孝”为家中孝顺双亲,亦是历来社会统治社会规范。
上古时期,“孝”为进入伦理道德最初的家庭理念。
最早可溯自周,本意乃是崇祖拜宗,念本及报生养之恩,自仲尼,孝自宗教哲理之意转为“善事双亲”单纯伦理之意,自宗族公德变家族之德,《孝经》后,又政治化。
对孝,华夏就此完整理论。
孝义于华夏文化极重要,仲尼曰“孝为仁之本”,“仁”为孔孟核心思想,由此明白“孝”于其中之重要位置。
《中西方孝文化探析》高考论述性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
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
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
“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
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
《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
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
东方人的孝与西方人的孝作文中西方的孝文化最初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
两千年前,当孔子在夜灯下侃侃而谈“孝为仁之本”时,地球另一边的天主圣徒们正苦心撰写着与孝有关的西方宝典《圣经》。
在东方也好西方也罢,孝,作为家庭生活的连接纽带,几乎有着同样深远的历史。
但是不得不提的是,很明显,中西方的孝文化的发展势头似乎差得越来越远。
作为东方“羊式”文明的发源,中华民族将孝看的跟自己的历史一样重要。
孝,在中国可谓是历史深远,影响浩大,地位丝毫不逊于中国人民餐桌上的水稻和粟。
东方的孝,其实跟顺只是字面上的区别,抛弃外表,它们两个无论是离远了看还是离近了看,其实都差不多。
中国自儒家开始,就向来喜欢宣传孝道。
曾子对这个字曾认为是尊亲,弗辱,能养。
孔子就比他简洁:“无违”。
可见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与服从尊长没有什么差别。
这倒让人不难联想到中国中央集权的统治政体自古呼喊的“爱祖国,爱人民”的象征性。
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孝道,将个人与小家紧紧联系在一起,小家又被氏族联系,环环相扣,最终“孝”的作用对一个国家来说可远比仁义道德大得多。
孝的社会意义在于维持一种社会和谐,即对长者和统治秩序的敬畏和基于敬畏的服从。
这是用道德手段巩固统治,中国人向来喜欢从心灵上捆绑行为,调教行为。
就如同中国试图用仁义礼智信来禁止人们偷盗的同时,西方人研究出了监控器一样。
这种文化,它起源于个人,联系着父母亲族,最终汇聚在国家的长河里。
孝,对于东方农耕文明的发展团结起了难以估量的作用。
有趣的是,除了圣经以外,浩荡的西方文化典籍中对于孝的记载简直少得凤毛麟角,这与中国恰好相反。
相对于自己养老,西方人似乎更倾向于把父母交给社会。
西方的孝文化也没有多少社会意义,而其家庭意义仅表现为对父母的尊敬。
这种尊敬也并有导致对父母的服从,而是更多地强调独立,强调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平等。
这导致了西方的孝文化发展缓慢,但却使社会养老理论得到了充分发展。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
由于中西方家庭产生的不同步性,中西方孝文化也不是同时出现的,但最初形态的孝文化却是一样的,即善待长辈。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孝文化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孝文化比较(一)中国孝文化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记载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涉及方方面面,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孝”不仅是家庭观念中孝敬父母的问题,也是几千年来统治秩序中重要的社会规范。
中华民族有着一整套关于孝的理论。
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同时,《孝经》还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就是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民固有的自然的行为。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中国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
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中国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主要指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家庭伦理的范畴之一。
孝道:中国优于西方之道有人说“百善孝为首”或“百善孝为先”,也有人认为孝道是封建糟粕,不该继承,必须剔除。
对这些说法,应从理论上予以分析。
如何理解儒家孝道的基本精神?儒家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孝道就是报答父母的养育大恩。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就是说,青少年时期要保护好身体,减少父母担忧,是孝的开始。
“教”字一边就是“孝”,说明教育是从孝道开始的,对少儿教育应从孝道始。
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善孝为首”“百善孝为先”是对的。
教育应以孝为首先。
但如果把孝理解为压倒一切善的最高道德,那就可能偏离儒家的基本精神。
孝的精神实质,在儒家经典如《论语》《孝经》里均有现成答案。
有人认为孝是最高道德,同时将孝道理解为一切都听父母的,要顺从父母。
这是后代文人将孝单向化、绝对化的结果。
“五四”时期,我国一些学者批判儒家孝道,主要就是批判此类被歪曲了的孝。
其实,《论语》《孝经》都提到“几谏”,即当父母亲做了不义的事,子女要对其进行委婉的劝谏。
《论语》中还有“子为父隐”的说法。
“几”与“隐”均有隐私之意,相当于家丑不可外扬。
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就是说道义高于君父、高于忠孝。
儒家还有“大义灭亲”的说法,也是大义高于孝的意思。
义有小、中、大,小义则隐,中义则几谏,大义则灭亲,这些与孝并行不悖。
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尽孝道,可根据《孝经》的精神来探讨。
青少年时应保护好身体,珍惜生命,尽可能地帮父母做一些家务事,努力学习,为未来的发展准备条件。
这是“始于事亲”。
成年后,不能只守在家,应出去做事。
要做事,就得跟他人打交道,有上级、有同事,都要搞好关系,对长辈也应像对父母那般尊敬。
这是“中于事君”。
最后是“终于立身”,即孝是一辈子的事,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为社会、为人民多做奉献、作出贡献,留下好的名声,为父母争光。
《孝经》对不同社会角色有不同的尽孝要求。
在我国春秋时期,社会成员分许多等级,最高层为天子,其次是诸侯,接下去是卿大夫、士,普通民众是庶人。
浅析中西方孝文化中西方的孝文化都是伴随着家庭的产生而开始出现的。
由于中西方家庭产生的不同步性,中西方孝文化也不是同时出现的,但最初形态的孝文化却是一样的,即善待长辈。
而随着历史的发展,中西方孝文化也有着较大的差异。
一、中西方孝文化比较(一)中国孝文化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明记载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涉及方方面面,内容极其丰富,其中“孝”不仅是家庭观念中孝敬父母的问题,也是几千年来统治秩序中重要的社会规范。
中华民族有着一整套关于孝的理论。
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同时,《孝经》还认为:“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就是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是人民固有的自然的行为。
“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中国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
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
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中国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
“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主要指子女对父母的道德义务,是家庭伦理的范畴之一。
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正如孔子所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海南大学跨文化交际导论论文题目: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作者:学号:学院:专业:时间: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4)参考文献 (6)摘要孝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西方存在着巨大差异。
本文从中西方关于孝的不同理解来阐述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
将两者进行比较,进而互相学习,丰富各自的孝文化.关键字:中西方文化孝差异众所周知,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巨大差异,这些差异在伦理观上表现更为明显.孝作为人类社会一个最基本的伦理行为之一,在中西方同样存在着巨大差异。
一、中国孝文化华夏传承久远,华夏民族传统美德极其丰富,“孝”文化亦在其列。
“孝" 在上古时期就进入伦理道德范畴。
最早可溯自周,本意是崇祖拜宗,念本及报生养之恩之意。
而对孝文化充实发展的则是儒家的孝道理论。
孔子及其后学子将孝观念系统化、理论化,直至形成孝的专著《孝经》。
儒家孝理论奠定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基础,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和治世之道。
“孝”于家庭为后代对双亲的道德义务。
于掌权者,忠孝为所有社会个体必守规范。
如西汉提出“以孝治天下”的口号,东汉的“三纲五常”道德体系。
由此可知,在国内,孝义不仅仅是敬养双亲,还有显著的延伸与泛化.二、西方孝文化对比于中国孝文化的悠久传统,西方则相对薄弱.西方孝文化来源有三:一为古希腊文明;二为犹太文明;三为古罗马文明。
它们融合后以基督教的形式构成西方文明。
因此探寻西方孝文化得先对《圣经》进行研究,其被认为是欧美文学艺术灵感源泉,西方很多的道德理论亦来源于它。
据《圣经》记载,基督徒造物主定下十戒律,第五条即为“孝敬双亲”。
对中外孝文化比较,除《圣经》外,西方对“孝"理论系统描述的很少,这与我国反差巨大。
三、中西方孝文化比较1、“孝顺”概念中国的孝强调“孝顺"这个概念,强调对父母的顺从,但并非盲目的顺从.西方人则基本没有“孝顺”概念。
他们强调独立、平等.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孝顺”更多的是单方面的义务.单一地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重,在西方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
浅谈中西方孝文化差异.doc
孝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它强调对父母的尊敬、照顾和关爱。
虽然东西方的孝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一些区别。
1.在中国文化中,孝是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它被视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孩子们通常会以尊敬、照顾和关爱父母为荣,并将孝行看作是他们的义务和责任。
尊重父母不仅体现在言语上,还体现在行为上,包括为父母做饭、打扫卫生、照顾生病的父母等。
孝顺父母被认为是一个人修身成德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之一。
2.在西方文化中,尊重父母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但孝并不像在中国那样强调。
在西方文化中,父母更多的是被视为朋友和顾问,而孩子们的义务不是像在中国那样追求孝顺和顺从,而是尊重和信任他们的父母,并在他们需要帮助和支持的时候给予帮助和支持。
总的来说,东方文化中的孝强调子女应该为父母做任何事情,无论是行动上还是言语上,而西方文化中的孝强调尊重和信任父母,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这些文化差异反映了东方和西方在家庭关系、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中西方孝文化之比较百善孝为先。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提倡要尊老爱幼,善待老人的国家。
而在西方文化中,老年人是一个相对弱势的群体,对于老年人抱有一种不欢迎甚至讨厌的态度。
分析比较其中西方孝文化的差异,对于中西方孝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安定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签:中国孝文化;西方孝文化;比较一、中国孝文化发展概况孝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大致经历了孝行、孝德、孝道、孝治四个阶段。
夏商时期,有关孝行的记载,则可以追溯到新时期晚期的舜。
根据记载,舜在幼年的时候丧子,后母又带来一子。
舜的父母与弟弟性格怪戾、偏激,他们多次加害于舜,欲除之而后快。
但是舜依然孝心不变,用真诚的孝行使家庭归于和谐。
西周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孝对于每个人而言,是人人必须具备的品德。
整个社会都在歌颂孝,从后来传下来的文献中我们不难看出。
《诗经》中歌颂孝行的文章,风、雅、颂屡见不鲜。
如《周颂·载见》说“率见昭考,以孝以享”,像这样的很多种铭文,在青铜器上都有记载。
东周时期,孝文化因为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礼乐制度崩坏,为了权与利,子女可以杀死自己的父亲,弟弟可以斩杀自己的兄长,毫无人伦可言。
就是在这个混乱的时代,人们对孝却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对于孝进行了反复的讨论、交流,最终形成为一种理论,是成为“孝道”。
汉魏和以后历朝,孝文化始于汉初,在魏晋时期得到了强化,在唐宋时期已经比较成熟,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在汉代时采取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学,《孝经》成为全社会最基础的读物。
魏晋南北朝时是《孝经》倡行于全社会,几乎所有人都在学习。
唐朝是孝治的成熟时代,而唐以后的朝代,在更大、更深的领域推广之。
到了明清时期,又出现了新的规定与政策。
为了鼓励整个大家族在一块居住,凡在一块居住达三五世以上,政府授予“义门”称号。
对于奉孝老人者,还给予褒奖。
二、西方孝文化发展概况西方文化大都以基督教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圣经》是研究西方孝文化的法宝,道德规则也是出自于此。
中国孝道优于西方之道
有人说“百善孝为首”或“百善孝为先”,也有人认为孝道是封建糟粕,不该继承,必须剔除。
对这些说法,应从理论上予以分析。
如何理解儒家孝道的基本精神?儒家认为,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父母给的,孝道就是报答父母的养育大恩。
《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这就是说,青少年时期要保护好身体,减少父母担忧,是孝的开始。
“教”字一边就是“孝”,说明教育是从孝道开始的,对少儿教育应从孝道始。
从这个意义上说,“百善孝为首”“百善孝为先”是对的。
教育应以孝为首先。
但如果把孝理解为压倒一切善的最高道德,那就可能偏离儒家的基本精神。
孝的精神实质,在儒家经典如《论语》《孝经》里均有现成答案。
有人认为孝是最高道德,同时将孝道理解为一切都听父母的,要顺从父母。
这是后代文人将孝单向化、绝对化的结果。
“五四”时期,我国一些学者批判儒家孝道,主要就是批判此类被歪曲了的孝。
其实,《论语》《孝经》都提到“几谏”,即当父母亲做了不义的事,子女要对其进行委婉的劝谏。
《论语》中还有“子为父隐”的说法。
“几”与“隐”均有隐私之意,相当于家丑不可外扬。
荀子说:“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
”就是说道义高于君父、高于忠孝。
儒家还有“大义灭亲”的说法,也是大义高于孝的意思。
义有小、中、大,小义则隐,中义则几谏,大义则灭亲,这些与孝并行不悖。
对于今天我们如何尽孝道,可根据《孝经》的精神来探讨。
青少年时应保护好身体,珍惜生命,尽可能地帮父母做一些家务事,努力学习,为未来的发展准备条件。
这是“始于事亲”。
成年后,不能只守在家,应出去做事。
要做事,就得跟他人打交道,有上级、有同事,都要搞好关系,对长辈也应像对父母那般尊敬。
这是“中于事君”。
最后是“终于立身”,即孝是一辈子的事,要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为社会、为人民多做奉献、作出贡献,留下好的名声,为父母争光。
《孝经》对不同社会角色有不同的尽孝要求。
在我国春秋时期,社会成员分许多等级,最高层为天子,其次是诸侯,接下去是卿大夫、士,普通民众是庶人。
从天子到卿大夫都是统治集团的成员,士为没有掌权的统治集团后备成员。
当天子的不能只是伺候好自己的父母,更重要的是给自己管辖的百姓带来幸福,所谓“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诸侯相当于高层干部,如何尽孝?《孝经》提出“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
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
”现在一些高级干部骄奢淫逸、违法乱纪,最终入了监狱,自己受罪,父母蒙耻,
就不能算孝子。
卿大夫和士相当于中、下层干部与后备干部,言行举止要谨慎、守规矩,不能胡说八道、胡作非为,这样才能保持自己的地位,这就是孝。
庶人只要勤俭,保证赡养父母,心中又有敬意,也就行了。
《孝经》中的这些理念和规范,都可以结合今天的实际深入体会和合理借鉴。
从理论上了解儒家孝道并不难,难在对儒家孝道的融会贯通。
可探讨几个现实的问题,如儒家讲孝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
有人问,如果父之道是坏的,也不能改吗?父活着时不合义的行为还要“几谏”,死后怎么会不能改!又如《论语》上说,“父母在,不远游。
”那么,当今我们许多人都要出国留学,还非要等父母不在了吗?事实上,孔子同时强调“游必有方”,即远游当然是可以的,但应告诉父母到哪儿游,以便有事时能找到自己。
还有人认为,尽孝道不该提倡跪拜。
古代经常要跪拜,现在不多见了。
但现在许多人结婚时,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有的地方给老人祝寿,场面热烈隆重,晚辈给老人跪拜,也很自然,没有人觉得不合适。
这些属于各民族的风俗,会与时俱进、不断更新的,各民族也会选择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因此不必按某种模式搞一刀切。
西方没有孝的观念。
孙中山说: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也是优点。
西方有人认为,子女没有赡养父母的义务,因为没订过协议。
但中华民族认为,不是什么事情都要订协议的。
以一个民族的传统批评另一个民族的传统,是不可取的。
在尽孝的问题上,我们要尊重自己的传统,遵循自身情感和理性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