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x
- 大小:24.92 KB
- 文档页数:10
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声音的奥秘》这一课是南京市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到的条件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以及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等。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对声音有一定的感知,但是对于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到的条件的理解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通过实验和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到的条件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理解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到的条件。
2.教学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的差异。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以实验探究为主,结合讲解和讨论的方法。
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通过讲解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声音的基本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探究声音的产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物体振动产生声音的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探究声音的传播: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情况,引导学生总结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且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4.探究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让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不同响度、音调、音色的声音对听觉的影响,引导学生总结出人耳听到声音的条件。
5.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声音的产生、传播和听到的条件。
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全部教案(共3课时)9.声音的产生【教材分析】本课在课标中的位置属于物质科学领域,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产生,课标要求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的起始课,重点让学生对声音产生的规律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本单元后几课打下知识基础。
本课的思路是先让学生听各种声音,引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问题;然后通过观察一些物体发声时的现象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再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得出结论。
最后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学情分析】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关注,经调查得知85%的同学认为摩擦、碰撞等方法是声音产生的原因,还有一定的误区,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了解声音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与比较,发现物体发声时现象的共同之处,知道声音是因为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科学探究:1.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通过运用“求同法”,归纳物体振动发声的规律,培养学生实验探究和分析归纳概括实验事实的能力。
科学态度:1.在探究活动中,发展认真观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拓展资料,感受自然界声音的丰富多样,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制造声音、对发声物体进行观察,归纳概括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借助其它物体观察发声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音箱,气球,水槽,音叉。
学生材料:保鲜袋,直尺,钹,装有泡沫屑的瓶子。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感知声音1.PPT播放声音视频同学们,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这个游戏的名字叫“考听力”。
敢不敢挑战?(敢!)闭上眼睛,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声音?指名说。
9.声音的产生【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通过感受丰富的声音,理解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2.通过观察比拟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消失。
3.通过聆听不同动物的发声,认识动物不同的发声方式。
4.知道摩擦、弹拨、敲击、吹气可以使物体产生振动而发出声音。
科学探究:1.通过自主探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探究实验,能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比拟和分析,并能用自己的语言、画图的方式表达实验结论。
3.能够运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研究结论,解释音叉激水和水鼓的现象。
4.能够通过反证法,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2.能够参与到探究实验中,与同学合作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观察发声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物体发声与振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将物体发声时的振动现象可视化。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实验记录表、教学ppt。
学生材料:塑料袋、钢尺、音箱、气球、音钹、塑料瓶、泡沫屑、水、水槽、音叉、水鼓。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声音游戏“听和说〞,感知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引入新课1.谈话:同学们,在我们周围,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伴随着我们,〔适时播放上课铃声和读书声〕叮铃铃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了,琅琅的读书声告诉我们正在读书,校园大课间活动时也有许多不同的声音,闭上眼睛,仔细听……2.播放音频:学生活动声、大课间跑步声、学生篮球落地声、体育老师口哨音乐3.思考:你能听到哪些声音?从这些声音中你能获得什么信息?4.学生汇报所听到的声音,以及从中获取的信息。
5.小结:声音给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信息,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不同的声音代表了不同的意义。
因此,声音对我们的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6.谈话:我们生活在充满声音的世界,每一个声音都向我们传递着不同的信息,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奇妙的声音王国,去探索有关声音产生的奥秘。
科学三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第1课种子发芽1.种番茄:番茄喜欢生长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需要充足的(阳光)。
(60~100)天可以成熟。
适合在(春季)栽种,(夏季)和(秋季)也可以种植。
2.番茄种子外形特征:水滴形,黄色,表面粗糙。
3.黄瓜种子外形特征:橄榄形,乳白色,表面平整。
4.栽种记录内容包括(日期)、(高度)、(形态)的变化等。
5.蚕豆种子外形特点:类似人脚的扁平状,表面平整,前端有眉状黑色种脐。
6.苹果种子外形特点:扁水滴形,前端尖细,黑褐色,表面平整。
7.红松种子外形特点:一头大一头小,种皮坚硬。
8.冬瓜种子外形特点:卵形,白色或淡黄色,扁平。
9.枣种子外形特点:两头尖,中间大,黄色,种皮坚硬,凹凸起伏。
大。
1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12.种好番茄需要做好哪些事?(1)按照正确的方法来播种(2)按照番茄习性来照料(3)把它放在温暖的阳光下,保持土壤湿润。
第2课幼苗长大了1.植物的根通常生长在地下,连接根和叶的部分是植物的茎。
2.根是植物的营养器官它的作用为吸收水分及溶解在水中的养料,还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3.玉米的根比较特殊,除胚根外,还从茎节上长出节根:从地下茎节长出的称地下节根,从地上茎节长出的节根又称支持根。
4.玉米的支持根,数量很多,是从茎基部的几个节上长出并伸入土里的。
不仅能吸收水分和无机盐,还能起到稳固茎干的支持作用。
5.植物的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6.茎也是植物的营养器官,为植物生长输送水分和养料。
7.树干、树枝都是茎.8.我们平时说的芹菜茎其实是叶柄,而实际的芹菜茎是叶包裹着的短缩茎。
9.叶主要由叶片、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脉有运输水分、养料和支持叶片伸展的作用)。
10.把幼苗的叶子和未脱落的子叶全部去除,幼苗既失去了子叶储存的“营养”供给,又不能利用叶进行光合作用,生产“营养”,供自己消耗,因此,结果只能是死亡。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1.番茄种子比较小,种子为扁平短卵形,在一端的边缘有一个向内凹陷的种脐,种子外表面覆盖着粗毛,呈灰褐色或黄褐色。
番茄种子由种皮、胚乳和胚组成,是有胚乳的种子黄瓜种子为扁平、近圆至长椭圆形,种皮呈黄白色2.种好番茄和黄瓜需要的条件。
(1)选种。
要挑选那些颗粒饱满的、没有受过损伤的种子。
(2)选一个合适的花盆,选择疏松、肥沃、微酸的土壤,并往花盆中加入适量的土壤。
(3)在花盆土中挖一个小坑,在里面放两粒种子。
(4)再盖上一层薄土,往花盆中浇适量的水,使土壤湿润,并将它放在温暖的地方。
(5)生长期间注意浇水和施肥。
3.要想获得更多的种植番茄和黄瓜的知识,可以:①找种植的书本看;②去种植户那里学习一段时间;③搜集网络资源。
4.种子的特征。
蚕豆种子,绿色或黄褐色,椭圆形,形状像肾;苹果种子,红棕色,卵形;红松种子(松子),呈浅褐色,壳较光滑;近卵性;冬瓜种子,皮色为黄白色或灰白色,近卵圆形或长圆形、扁平形;枣种子,深褐色,梭子形。
5.植物种子发芽需要的最基本条件:一定的水分、适宜的温度、空气。
6.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
7.番茄喜欢生活在温暖且有点潮湿的地方8.观察幼苗(1)番茄幼苗,叶片为羽状复叶,每片叶有5—9对小叶;茎大多为绿色;根为丰富的须根。
(2)黄瓜幼苗,叶为掌状长柄大叶,浓绿色或黄绿色,表面着生刺毛;茎蔓性,多为绿色,表面着生刺毛;根系分布浅。
9.植物的根是营养器官,通常位于地下,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等供给植物的生长。
有些植物的根还具有繁殖或者储存营养的作用。
种子萌发最先长出来的就是根部,它长入土壤中具有固定植株的作用。
10.叶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11.植物茎的作用是支撑植物,包括叶在空中的伸展并运输水分和养料。
12.大树的树干和树枝都是这棵大树的茎。
13.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4.植物根、茎、叶分别负责吸收、输送、制造养料它们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第9课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3、你对着空瓶吹气会发出声音,这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4、动物发声同样是(物体振动)的结果。
不同的动物发声时,(振动的器官)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5、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
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第10 课声音的传播1、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耳朵主要由(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神经)组成。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答: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会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把振动传给听小骨,再传到耳蜗,耳蜗再把振动转变为大脑能够接受的信号,最后由听神经把信号报告给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第11课不同的声音1、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2、音量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答:音量的强弱跟物体的振幅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4、音调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答: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短、细、薄、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长、粗、厚、松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5、(噪声)是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
6、(躁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
7、人们是如何降低噪声的?答:人们降低噪声的做法是:控制噪声源、装隔音或吸音屏障等。
8、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答:①避免经常置身嘈杂的环境②佩戴防噪音耳塞③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④不随便挖耳朵。
苏教版科学三年下册第二单元复习题第二单元《植物与环境》学校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一、填空题1.植物的形态特点与它的____有着密切联系。
10.声音的传播【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第二课,与第一课的关系为递进关系,在知道声音由振动产生的基础上学习声音的传播,教材顺应学生思考、探究知题的线索,按探究主要步骤设计了以下不同的活动让学生来进行研究:第一、提出问题,作出假设与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把握位于校园各处都能听到铃声"的现象。
聚焦声音是怎么传播的问题,并由此作出自己的解释。
第二、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教师指导下,做声音在真空中、水中、空气中、固体(桌子)中传播的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声音可以通过固体、气体、液体传播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递声音。
第三、制作活动,拓展应用制作土电话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
【学情分析】从学生的年龄结构和心理特征来看,三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并且声音的传播一课很贴近学生的生活,所以学生对这一课非常感兴趣。
经过几年科学课及课外书的学习,学生对周围的声音有一定的感受,同时对于声音的传播也有一些简单的了解,但还不明确,所以需要实验来亲身探究得出准确的结论。
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了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方法,但学生的活动也不能完全自主,需要教师适当地指引,从而使其充分地感受科学探究的价值,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四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知道声音的传播方向是向四面八方。
科学探究:1.比较观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制作土电话,并用所学概念解释“土电话”的原理。
【教学重点】知道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
【教学难点】比较观察、在空气、水和固体中声音的传播现象,理解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声音的奥秘
第9课声音的产生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人发出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
3、你对着空瓶吹气会发出声音,这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4、动物发声同样是(物体振动)的结果。
不同的动物发声时,(振动的器官)不同,产生的(声音也不同)。
5、哺乳动物一般靠(声带的振动)发声。
一些昆虫通过(翅膀的摩擦或振动)发声。
鸟类的发声器官是(鸣管)。
蛇借助舌头与嘴唇摩擦发出轻微的(咝咝声)。
鱼类会利用(鱼鳔、鳃盖、骨骼)等发出各种奇怪的声音。
第10 课声音的传播
1、声音能在(气体)、(液体)、(固体)中向(各个方向)传播。
2、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耳朵主要由(耳郭)、(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和(听神经)组成。
4、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答:物体振动发出声音,声音进入外耳道后会引起鼓膜振动,鼓膜把振动传给听小骨,再传到耳蜗,耳蜗再把振动转变为大脑能够接受的信号,最后由听神经把信号报告给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第11课不同的声音
1、声音的强弱叫做(音量)。
2、音量的强弱跟什么因素有关?
答:音量的强弱跟物体的振幅有关。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
4、音调的高低跟什么因素有关?
答: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短、细、薄、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长、粗、厚、松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5、(噪声)是听起来让人感到不舒服的声音。
6、(躁声)和废气、废水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因素。
7、人们是如何降低噪声的?
答:人们降低噪声的做法是:控制噪声源、装隔音或吸音屏障等。
8、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听力?
答:①避免经常置身嘈杂的环境②佩戴防噪音耳塞③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④不随便挖耳朵。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植物的一生
第1课种子发芽了
一、填空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是:(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2、植物的根具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稳固植物)的作用。
3、植物的茎具有(输送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4、植物的叶具有(制造养料)的作用。
5、植物的叶主要由(叶片)和(叶柄)两部分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第2课幼苗长大了
一、填空。
1、、大多数花主要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
2、番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是(两性花)。
3、黄瓜花有(雄花)和(雌花)两种。
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组成;雌花由(萼片)、(花瓣)、(雌蕊)组成。
黄瓜花是(单性花)。
4、植物常见的传粉方式有(昆虫传粉)、(风力传粉)、(自花传粉)、(人工辅助授粉)。
二、简答。
植物常见的传粉方式有哪几种?并各举3例.
答:植物常见的传粉方式有:
1、昆虫传粉如:黄瓜、桃、油菜等。
2、风力传粉如:玉米、杨树、柳树等。
3、自花传粉如:小麦、大豆、花生等。
4、人工辅助授粉如:黄瓜、丝瓜、梨等。
第3课植物开花了
一、填空。
1、、大多数花主要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
2、番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组成,是(两性花)。
3、黄瓜花有(雄花)和(雌花)两种。
雄花由(萼片)、(花瓣)、(雄蕊)组成;雌花由(萼片)、(花瓣)、(雌蕊)组成。
黄瓜花是(单性花)。
4、植物常见的传粉方式有(昆虫传粉)、(风力传粉)、(自花传粉)、(人工辅助授粉)。
二、简答。
植物常见的传粉方式有哪几种?并各举3例.
答:植物常见的传粉方式有:
1、昆虫传粉如:黄瓜、桃、油菜等。
2、风力传粉如:玉米、杨树、柳树等。
3、自花传粉如:小麦、大豆、花生等。
4、人工辅助授粉如:黄瓜、丝瓜、梨等。
第4课植物结果了
一、填空
1、大多数植物的生长过程都包括(生根)、(发芽)、(长叶)、(开花)、(结果)。
2、一株完整的植物包括(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
3、果实由(果皮)和(种子)两部分组成。
4、大多数植物通过(种子)繁殖后代。
(花)、(果实)、(种子)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二、选择题
(花生胡萝卜菜花甘蔗菠菜芹菜香蕉豆角豌豆南瓜
西兰花土豆甘薯黄豆白萝卜)
①上面是果实的有(花生香蕉豆角豌豆南瓜黄豆)。
②我们吃的是根的有(胡萝卜甘薯白萝卜);吃的是茎的有(甘蔗菠菜芹菜土豆);吃的是叶的有(菠菜芹菜);吃的是花的有(菜花西兰花);吃的是果实的有(香蕉豆角南瓜);吃的是种子的有(花生豌豆南瓜黄豆)。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期末测试卷
班级姓名成绩
一、填空题:(25分)
1、种子发芽需要()()和适宜的温度。
2、根的作用有()、()。
3、茎的作用有()。
4、植物的传粉方式有()、()、()。
5、果实由()和()两部分组成。
植物通过()繁殖后代。
()、( )、()属于植物的繁殖器官。
6、沙漠中常见的植物有()、沙棘、胡杨等。
它们的()很强大,表面有()的覆盖层。
7、百叶箱是用来放置()等仪器的木箱,一般都架设在草坪上,箱门朝北,箱底离地面()米。
8、我们常说的气象要素有()()()等。
9、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东汉时期的()发明的。
10、在常见的材料中,有的直接来自大自然,如木材、棉花、羊毛,它们属于();有的不是直接来自大自然,而是通过加工处理天然材料制造出来的,如纸、玻璃、塑料等,属于()。
二、选择题:(18分)
1、树的茎是()
A树叶 B树干 C树根 D树花
2、非常耐旱的植物有()
A芦荟 B石莲花 C卷柏 D杨树
3、声音在()传播的速度最快。
A空气 B 水 C 固体 D真空
4、为了省钱,人们一般使用()来做烧饭的锅。
A金子 B 铁 C银子 D铜
5塑料最大的缺点是()
A 轻 B价格便宜 C 不易分解 D外形漂亮
6、下列属于天然材料的有()
A塑料 B石头 C 铝全金 D玻璃
三、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8分)
1、天然材料因为是天然的,所以用之不竭的。
()
2、噪声和废水、废气一样,被列为主要的环境污染之一。
()
3、水生植物能适应水中生长,是因为有的柔软,有的体内有气室。
()
4、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
5、风吹去的方向叫作风向。
()
6、现在造纸的主要原料是木材。
()
7、声音是向各个方向传播的。
()
8、天空中云的多少叫作云量。
()
9.声音的强弱叫作音量。
()
四、实验操作:(12分)
实验结论:我发现音调的高低与()有关,()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五、简答题:(27分)
1.下雨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好处?
2.风对人类生产、生活有哪些影响?
3.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自己的听力?
参考答案:
一、
1.水分空气
2.吸收水分固定植株
3.输送水分
4.昆虫传粉风力传粉自花传粉
5.果皮种子种子花果实种子
6.仙人掌根系不透水
7.气温计 1.5 8.气温云风9.蔡伦10.天然材料人造材料
二、
1. B
2.A
3.C
4.B
5.C
6.B
三、
1. ×
2.√
3.√
4.√
5. ×
6.√
7.√
8.√
9.√四、
实验结论:我发现音调的高低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短、细、紧)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高,(长、粗、松 )的物体发出的声音音调低。
五、
1.补给水源灌溉农田净化空气调节气温
2.传播种子帆船航行风力发电
3.避免经常置身嘈杂的环境中佩戴防噪声耳塞不要长时间用耳机听音乐勿乱挖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