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35)(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91.50 KB
- 文档页数:16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 天第35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齐鲁青未了”句是说在齐鲁广大区域内都能望见泰山的青色,用距离之远来烘托泰山之高,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
B、“造化钟神秀”中“钟”字写出泰山将天地间一切秀丽的景色聚集在一起的神奇作用。
C、“会当凌绝顶”中,“会当”的意思是“一定要”,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顶峰的雄心和气概。
D、作者用“岱宗夫”把泰山比拟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答案】D【解析】“岱宗”是泰山的别称,“夫”是发语词。
故选D。
2.有人评价“造化钟神秀”的“钟”用的奇妙,请分析其妙处。
【答案】“钟”是聚集的意思,将大自然写的有情,写出了近望中所见的神奇秀丽的形象,表达了对泰山的喜爱和赞美。
【解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首先对“钟”字进行理解,然后写在诗句中表达的感情。
3.诗中的“岱宗”指的是“五岳之首”的泰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含的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出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人生高峰,俯视一切的精神和气概。
【解析】此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既是诗人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
二、文言文阅读【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节选)【乙】芙蕖①自荷钱②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③。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④矣。
迨⑤至菡萏⑥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阅读一百天100年月日班级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承受突厥部投降而知名。
1.以下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所表现的景象。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二、文言文阅读:苏秦之楚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①,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假设闻古人。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揭者②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矣。
〞注:①卒:完毕。
②揭者:接待宾客的近侍。
③就舍:回到宾馆。
4.用“/〞划分朗读停顿〔断2处〕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5.将以下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苏秦和楚王这两个人物形象?苏秦:楚王:7.文中苏秦提醒楚国现状的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
如今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的句子进展分析总结,然后根据文中内容进展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三好生〞陈庆苞上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HY营,HY营子女就成了里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比农家子弟“得宠〞。
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教师的注意。
他那时很自卑。
五年级临放寒假时,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HY。
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教师在后面吸烟,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坐在下面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 天第33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从练字角度赏析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妙处。
【答案】“破”写出国破家恨的悲哀,“深”字再现荒无人迹的凄凉,用草的茂密生长,来表现国家遭难,百姓生灵涂炭的现状。
【解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2.这首诗以《春望》为题,描述作者望到的景象。
【答案】国家残破,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人烟稀少。
写出了国破城荒的悲凉景象。
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长安的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解析】整体感知,理解诗句。
诗中一二联是作者所望,展开想象,加以描述,注意语句要通顺。
二、文言文阅读【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归有光《项脊轩志》3.为下列语句断句。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答案】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断句处一般为短暂停顿处或者语义相对完整处。
4.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加点词语。
(1)无案牍之劳形劳:(2)每移案案:【答案】(1 )使……劳累(2)桌子【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 100 天(第47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唐)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涵虚混太清..:________(2)徒.有羡鱼情:________【答案】(1)天空(2)白白,只【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中词语含义的理解,要结合词语的本义,还有引申义、古今义的不同来正确辨别,并识记清楚,加强积累。
2.下列对诗歌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面平静。
B、“波撼岳阳城”描写了岳阳城摇摇欲坠的景象。
C、后两联表达了作者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愿望。
D、全诗委婉表达了作者希望一展才华的政治抱负。
【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A中“八月湖水平”写出了洞庭湖的水势盛大。
B 中“波撼岳阳城”描写了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C中后两联应该是委婉的表达了作者想做官却无人引荐的苦衷。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答案】颔联从视觉,听觉,触觉几方面描绘了洞庭湖雄浑壮阔的博大气势,极富艺术感染力,尤其“蒸”字显示出了洞庭湖丰富的积蓄,“撼”字衬托出洞庭湖的澎湃激荡,气魄宏大。
【解析】任选就既可以从用词造句方面,也可以从修辞表达方面来谈自己的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与陈伯之书(节选)丘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见故国之旗鼓,感生平于畴日,抚弦登陴,岂不怆悢!所以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人之情也。
将军独无情哉?想早励良规,自求多福。
4. 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每见.壁间题字见.故国之旗鼓B.摆扑丛树.中杂花生树.,群莺乱飞C.廉公之思.赵将学而不思.则罔D.人之.情也故少之.日,得学之功十五【答案】C【解析】回答此题,必须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结合具体语境分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 100 天第79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丰乐亭游春①(其一)欧阳修绿树交加山鸟啼,晴风荡漾落花飞。
鸟歌花舞太守醉,明日酒醒春已归。
【注释】①此诗作于庆历七年,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的第三年。
丰乐亭,在琅琊山幽谷泉上,距醉翁亭不远,为欧阳修所建。
1、诗歌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景物,可以看出丰乐亭景色怎样的特点?【答案】绿树、山鸟、晴风、落花,明媚【解析】第一、二句意思是郁郁葱葱的山间绿树间交加着鸟儿的啼叫鸣欢,万里晴空下款款的春风将落下的花瓣吹拂的四处飞舞。
用对偶的手法铺写了绿树,山鸟,晴风,落花,形象的描绘出春日景色,突出了其明媚的特点。
2、诗的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怎样?【答案】拟人(或夸张)。
表达效果:①诗人用拟人手法写鸟歌花飞,生动表现出春光的活泼迷人、充满生机等;②或者:用夸张手法说酒醒春已归,感叹春天的短暂,暗含着诗人浓厚的惜春之意。
【解析】这是一道诗歌词语赏析题,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诗句的精妙。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春天、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首诗写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
表达了游人对此怀着喜爱和恋恋不舍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甲)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
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
(《梵天寺木塔》沈括)(乙)宋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既而渐近,乃经县城官舍民居略尽悉卷入云中。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第 4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答案】枯藤、老树、西风,昏鸦。
【解析】树叶枯萎,刮西风是秋天的典型景物特征,“昏”即黄昏,与“夕阳”照应。
2、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曲的题目叫“秋思”,“秋思”的意思是“秋天的思考”。
B.“枯藤”句中的“枯藤”、“老树”是最有特征性的秋景,给人以萧条、寂寞、悲凉的感觉。
C.“小桥”一句读来令人亲切,可仔细想去,却更增添了“断肠人”的愁绪。
D.“断肠人”句中的“断肠人”是一位“离人”,“天涯”即“极远的地方”。
【答案】A【解析】“秋思”的意思是秋天对家乡的思念,3、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孤寂愁苦的感情。
【解析】“天涯”指很远的地方,这里指远离家乡的地方,“断肠人”是因思念家乡而孤寂愁苦的人。
二、文言文阅读《论语》十二章(节选)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意思(1)不亦说乎(2)人不知而不愠(3)吾日三省吾身(4)不逾矩【答案】(1)通“悦”愉快(2)生气,发怒;(3)自我检查,反省(4)越过,超过【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句子意思去理解。
阅读一百天100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释】①回乐峰:指城东的烽火台。
②受降城:因唐太宗亲临该地接受突厥部投降而闻名。
1.下列诗句运用的艺术技巧与画线句子不同的一项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C.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D.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一句所表现的景象。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二、文言文阅读:苏秦之楚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谈卒①,辞而行。
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
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对曰:“楚国之粮贵于玉,薪贵于桂,揭者②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
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矣。
”注:①卒:完毕。
②揭者:接待宾客的近侍。
③就舍:回到宾馆。
4.用“/”划分朗读停顿(断2处)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不肯留愿闻其说。
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6.结合文章内容分析苏秦和楚王这两个人物形象?苏秦:楚王:7.文中苏秦揭示楚国现状的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即。
现在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的句子进行分析总结,然后根据文中内容进行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三好生”陈庆苞 上小学的时候,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他从未当过“三好生”,也从未想过当“三好生”,尽管他成绩不错,表现也很好。
村子很偏僻,村子的东北方向有一个军营,军营子女就成了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
他们比农家子弟“得宠”。
村里的孩子只要不是很出色,很难引起老师的注意。
他那时很自卑。
五年级临放寒假时,学校照例在小操场上召开表彰会,“三好生”上台领奖往往是表彰会的高潮。
校长在上面讲话,学生在下面说话,老师在后面吸烟,整个操场乱哄哄的什么也听不见,他坐在下面低着头想自己的心事。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阅读100天第 55 天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昆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作者借自然界植物花草的荣枯变化比喻什么?【答案】比喻光阴之匆匆易逝【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花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荣枯,所以“自然界植物花草的荣枯”可以暗示时间的流逝。
2、诗中劝人珍惜时间的句子是:【答案】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解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就是不珍惜时间,长大再后悔也晚了。
即劝人珍惜时间。
3、你从本诗得到什么启示?【答案】时间易逝,我们应该珍惜时间,好好学习。
不要等到我们老了的时候去后悔,待到那时,已是为时已晚了。
【解析】通过主旨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来谈启示,要结合“珍惜时间”来谈。
二、文言文阅读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
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
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
”“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
”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
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具:备办。
③香居:齐国大夫。
④尚书:官名。
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答案】凭借齐国的大备办,三年没有能够盖成,群臣中没有敢于劝说的人【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做好此题,要逐字逐句解释句中词语,尤其是重点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5、请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答案】书之 /寡人不肖 /好为大室/ 香子止寡人也。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 天第31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选项理解错误的是()A、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登上泰山后的所见所感。
B、这首诗将写景与抒情结合起来,情景交融。
C、颔联前句形容泰山凝聚了所有山峦应有的“神秀”,而后句则形象的衬托遮天蔽日,高峻峭拔的山峰。
D、全诗意境开阔,形象鲜明,格调高昂,气势磅礴,给人以极深的影响。
【答案】A【解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衬托泰山的高大。
而A项写登上泰山后的所见所感就错了。
故选A。
2.从练字角度分析颔联“阴阳割昏晓”的妙处。
【答案】“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解析】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子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下列选项中,加线词语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是()A、处处志之/寻向所志B、屋舍俨然/舍生取义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充耳不闻D、后遂无问津者/津津有味【答案】C【解析】A动词做标记/名词标记,记号 B房屋/舍弃 D渡口/形容有滋味,有趣味4.用现代汉语表述语句意思。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 天第34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送魏二王昌龄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诗中点明送别的季节的词语是“”。
通过写景烘托了诗人的心情。
【答案】橘柚香送别朋友的悲凉【解析】提取相关信息,由“橘柚香”可知送别的季节。
由“愁听清猿梦里长”表现作者的悲凉。
2.请作具体分析三、四两句诗的妙处。
【答案】虚实结合,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解析】理解三四句,回忆往昔可知作者孤寂猿啼进入梦境突出愁绪。
二、文言文阅读甲《桃花源记》节选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3.下列加点字加点词语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是()(2分)A选贤与.能遂与.外人间隔 B独子.其子率妻子.邑人C寻.向所志寻.病终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
【答案】D【解析】D项两个“是”都是表判断。
A项两个“与”意思分别是通“举”、和;B项两个“子”意思分别是意动用法、儿女;C项两个“寻”意思分别是寻找、不久。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 天第36天年月日班级姓名评价一、古诗词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对此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由于“僵卧孤村”,而且风雨大作,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哀叹连连。
B、“风吹雨”既写实,扣题“风雨大作”,又象征了南宋朝廷风雨飘摇。
C、诗中两次写到了北疆战事,但都是诗人的意想,并非身临疆场。
D、全诗奔放雄沉而又略带苍凉,爱国之情,感有肺腑。
【答案】A【解析】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
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希望用实际行动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2.“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诗人却不自哀呢?【答案】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报国之志。
【解析】结合写作背景及诗歌的主旨来理解。
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
3.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是本诗的重要写作特点,请具体分析。
【答案】诗人雨夜病卧孤村,听窗外风吹雨打是实写,深夜梦到铁马冰河,为国奋战在疆场是虚写。
用“风吹雨”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
【解析】“夜阑卧听风吹雨”前边是现实,后边是梦境,“风吹雨”把实景和虚景结合起来。
二、文言文阅读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 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苔痕上.阶绿()(2)濯清涟而不妖.()(3)何陋之.有()(4)予谓.菊()【答案】(1)长到(2)美丽而不端庄(3)宾语提前的标志(4)认为【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词语的解释。
解释时要注意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上”在这里是动词,长到。
“之”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5.用现代汉语表述句子的意思。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答案】我唯独喜爱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在(池塘的)清水里洗过,却不显得妖媚。
【解析】“予,独,而,妖”等关键词要翻译出来。
6. 请分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一句的言外之意。
【答案】言外之意:居于陋室不会受到“丝竹”与“案牍”的干扰,生活清静闲适不同于闹市官场的喧嚣繁杂,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官场生活的批判。
【解析】这两句从反面写情趣之雅,“无案牍之劳形”表现出对官场的厌恶。
7.“出淤泥而不染”强调的是在环境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强调的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有决定作用,对这两种观点,你有何看法,请简述理由。
【答案】我觉着这两种观点并不冲突,“出淤泥而不染”描述的是君子品格,有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的人,是拥有高尚品德的人。
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则说的是一般的人,他们通常自律能力比较差,独立性差,容易受到诱惑和被别人影响去做出改变。
这两句话描述的是两种人。
【解析】这是对两种人的不同描述,应分情况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一)记叙文阅读传递⑴夜色凄冷,阵阵江风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⑵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
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
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
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⑶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⑷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⑸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⑹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
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
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
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
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
男孩开心地笑了。
⑺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
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
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
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
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⑻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
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
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
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
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⑼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
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
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8.梳理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十分痛苦重拾希望十分感激【答案】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②心急如焚【解析】熟练阅读文章了解文章大意,根据已有的的提示概括,最好用原文中的词语回答。
如“她非常感动”,“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
9.请根据选文内容,说说小男孩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
【解析】通观全文,筛选重要信息,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其中蕴涵的精神或品质。
“捡到手机归还失主”说明小男孩是一个拾金不昧的人;“给学校捐款”来帮助“她”说明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
10.请分析第(6)段划线部分有什么作用?【答案】运用插叙,交代了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突出了小男孩懂事、善良、乐观的品质,为下文写“她”给男孩废品并资助他上学做铺垫。
【解析】第(6)段写的是小男孩贫苦的家境和捡废品的原因,内容上让他的形象更丰满,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
运用插叙也要交代。
11.请分析第⑺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的含义。
..。
”一句中“温暖【答案】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
【解析】既指身体的温暖,又指心灵的温暖。
按照表面意思和深层意思作答。
12.请分析结尾段划线句的作用。
【答案】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内容上: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
【解析】内容上点明主旨,“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结构上既总结了全文,又与题目“传递”照应。
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13.请结合选文的内容,谈一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答案】小男孩因为善良,受到“她”的资助读完大学;“她”因为善良,火锅店的生意由冷清又好转起来。
善良不仅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解析】结合题目“传递”来谈感受,小男孩和“她”都是温暖了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能联系选文谈感受注意语言连贯、通顺。
(二)说明文阅读“低头族”,你错过了什么①好莱坞动画大片《机器人总动员》中,描述了公元2700年时人们的生活:那时的人类文明高度发达,但由于过度依赖智能设备,人们都变成四体不勤的大胖子,每时每刻面对的只有一个支在他们眼前的电脑屏幕。
除了和屏幕对话,他们不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甚至离开屏幕就几乎无法生存……他们就是传说中的“低头族”。
②事实上,世界各地智能手机普及之处,地铁里、公交车上、工作会议上、课堂上、餐桌上、排队时,甚至驾车时,总有很多人低着头,手里拿着手机或是平板电脑,手指在触摸屏上来回滑动,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手中发亮的方寸屏幕上,对身边的世界漠不关心。
③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7%的人每天开机12小时以上,33.55%的人24小时开机,65%的人表示“如果手机不在身边会有些焦虑”,超过九成的人离不开手机。
智能手机带来的负面作用,现在已经开始显现了。
④发表在《验光和视觉科学》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指出,人们通过手机阅读文本信息或上网时,眼晴会比手里拿着一本书或一张报纸离得更近,这意味着,眼睛聚焦手机图文更费劲,更容易导致头痛和双眼疲劳等问题。
⑤长时间使用智能手机,会导致眼部结膜血管充血,甚至出现刺痛、流泪、畏光等症状。
而长期低头看手机还会引起颈椎问题,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低头就可引起颈部的疲劳,时间长久会引起椎间盘退型性病变、骨质增生,进而压迫血管和神经。
此外,长期玩手机还会引起失眠、听力下降、手指肌腱炎等健康问题。
⑥因专注于手机而引发的各类事故早已不是新闻。
研究表明,走路玩手机导致人们左右看的几率减少了20%,遭遇交通事故的几率增加了43%。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项统计显示,因专注于手机而导致的伤害事件近年来明显上升。
2007年有600名行人因看手机而受伤,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1500人,研究学者警告说: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的话,类似的伤害事件将在未来5年增长一倍。
⑦埋头于网络世界,带来的不仅是对身体的伤害,还有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
2012年10月,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
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一个个拿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⑧有媒体评论称:老人摔盘离席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典型切片,手机引发的各种情感危机,在社会的各个角落里不断重复上演。
沉醉于手机的虚拟空间,消解了社会伦理,致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冷漠、隔阂。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天涯海角,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