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2.52 KB
- 文档页数:2
六年级下册语文《浣溪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理解《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3)分析词中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浣溪沙》的意境。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
(2)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浣溪沙》的意境和情感。
2. 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词中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 背诵《浣溪沙》。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的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和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浣溪沙》的作者辛弃疾及其创作背景。
(2)学生齐读《浣溪沙》原文。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探究《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中描绘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欣赏《浣溪沙》的音韵美,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背诵练习(1)学生齐读《浣溪沙》,巩固记忆。
(2)教师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给予鼓励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浣溪沙》的艺术特色和情感表达。
7. 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
(2)写一篇关于《浣溪沙》的感悟文章。
六、教学拓展:1. 比较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浣溪沙》与其他宋词的异同,如《江城子·密州出猎》。
(2)学生分享比较心得,教师点评并总结。
2. 创作练习(1)学生尝试创作一首以自然景物为主题的词。
(2)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点评并指导。
七、课堂练习:1. 填空题(1)请填空:__,山明水净夜___。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9《浣溪沙》10《清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和《清平乐》;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积累诗词中的名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诗词的意境,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学会借助诗词中的意象和背景资料,进行诗词的鉴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了解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浣溪沙》:词牌、作者、创作背景、词句解释、诗词意境。
2. 《清平乐》:词牌、作者、创作背景、词句解释、诗词意境。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浣溪沙》和《清平乐》的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
2. 教学难点:诗词中的意象及其所表达的情感;诗词鉴赏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词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世界。
2. 诗词背景介绍:介绍《浣溪沙》和《清平乐》的作者、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3. 诗词诵读:学生自读、齐读、分组读,感受诗词的韵律美。
4. 诗词解析:分析诗词中的意象、词句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诗词内容。
5. 诗词意境探讨: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感受到的美好情感,体会诗词的意境。
6. 诗词鉴赏:学习鉴赏诗词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诗词的意象、情感、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鉴赏。
7. 诗词背诵:学生自背、齐背、分组背,巩固诗词学习成果。
8.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学习的重点。
六、板书设计1. 《浣溪沙》- 词牌:浣溪沙- 作者:苏轼- 创作背景:北宋时期- 词句解释: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 诗词意境:清新、宁静、悠远2. 《清平乐》- 词牌:清平乐- 作者:辛弃疾- 创作背景:南宋时期- 词句解释: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六年级浣溪沙教案六年级《浣溪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体会其豁达的人生态度。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这首词。
3、帮助学生理解词的意思,感受词中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蕴含的哲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词的意境。
感悟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2、教学难点体会苏轼在词中表达的乐观豁达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宋词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
(板书课题)(二)作者简介苏轼(1037 年 1 月 8 日—1101 年 8 月 24 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评价。
4、全班齐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美。
(四)精读诗词,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小组讨论词的意思。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词意的理解。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这几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教师讲解重点词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词意。
(五)深入探究,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上阕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山林景色:山下小溪边,兰草刚刚长出嫩芽,浸泡在水中。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6单元古诗词9《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方案1课时【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
2.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3.感受山林景致的美,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能借助注释、插图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感受山林景致的美,体会诗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1.提问:同学们,我们曾经学过苏轼的哪些古诗呢?预设:饮湖上初晴后雨[宋]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题西林壁[宋] 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过渡:今天我们再次走近苏轼,去学习他的一首词——《浣溪沙》。
(板书:浣溪沙 [宋] 苏轼)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回忆巩固所学过的知识,同时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便于引入新课。
二、夯实基础1.情境听读播放《浣溪沙》情境课文音频,学生可先听读古诗,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听读要求:(1)注意字词读音。
(2)注意断句和节奏。
2.诵读正音(1)出示课本中标注的及易读错的汉字。
(2)学生自由朗读古诗,随后正音、齐读。
自读要求:①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②把古诗读给周围的同学听一听。
(3)随机点名朗读。
朗读点拨:注意读准“浣(huàn)”“轼(shì)”“蕲(qí)”“少(shào)”。
3.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代表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等。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疏通课文中的生字词,读通读顺古诗,读出诗味。
简要介绍作者,帮助学生积累文学常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问题探究过渡:诗人在清泉寺、兰溪附近究竟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让我们一起细品古诗,探究一下吧!(一)自主探究1.探究任务借助课文注释和插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本诗的大意。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晏殊的生平;2、领会并赏析这两首词,达到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1、领略词的意境,体会词人的感情。
2、准确背诵这首词。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1、作者简介晏殊(911-1055),北宋词人。
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景德中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淑密使。
谥元献。
其词擅长小令,多表现诗酒生活和悠闲情致,语言婉丽,颇受南唐冯延已的影响。
《浣溪沙》中“无可奉告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二句,传诵颇广。
原有集,已散佚,仅存《珠玉词》及清人所辑《晏元献遗文》。
又编有类书《类要》,今存残本。
2、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读第一句用轻松的语调,第二句用沉思的口吻,第三句用疑问的语把留恋企盼之情传达出来,第四句用降调把无可奈何的心情读出来,第五句用怀疑思考的语气来读,第六句用低沉缓慢的语调来读。
(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评论,示范,纠正,读到最好为止。
)3、诗词赏析这首词蕴涵了哪些人生哲理?(学生分组讨论,体会,感悟)讨论明确:(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怀着喜悦、轻松的心情,带着潇洒安闲的意态对酒听歌,但在边听边饮时,不期而然地触发了对“去年”所历类似境界的追忆,于是产生一种岁月流逝、时光不再的感慨。
“夕阳西下几时回?”这一问句就把作者的思考扩展到整个人生,对人生进行了哲理性的沉思。
意蕴大体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相似,但表达方式要委婉含蓄得多。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虽惋惜留恋也无济于事,但翩翩归来的燕子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令人欣慰。
在惋惜与欣慰的交织中,蕴涵着某种生活哲理: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在消逝的同时,仍会有美好的事物出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只不过这种事物毕竟不等于美好事物原封不动的重现,它只是“似曾相识”罢了。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9.浣溪沙[教学目标]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2.介绍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二、朗读课文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
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
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
(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四、悟意境,体感悟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课件出示图片)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学目标]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全词,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一、谈话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的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2.介绍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二、朗读课文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
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1.借助课本注释,通读全词。
教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
(白发,代指老年)2.学生合作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3.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4.教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1.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指引)2.引导学生想象画面。
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杜鹃鸟在细雨中啼叫。
下阕转入抒情:作者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只要心不老,青春就永远不会老去,老去的只是岁月本身)(课件出示图片)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阕,从而得出答案)7.学生自由畅谈对下阕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9《浣溪沙》(教案)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浣溪沙》。
2.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诗词中的生字、生词及其意义。
3. 学生能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作者情感,感悟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赏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对文学艺术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培养学生的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介绍2. 诗词内容解析3. 诗词意境赏析4. 诗词情感体验5. 诗词背诵与默写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2. 诗词意境的感悟与体验3. 诗词情感的领会与表达难点1. 诗词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 诗词意境的深入感悟3. 诗词情感的准确把握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诗词背景资料、诗词解析资料2. 学生准备:语文课本、笔记本、文具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浣溪沙》的背景资料,引导学生了解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
2. 诗词朗读:学生自主朗读《浣溪沙》,体会诗词的韵律美。
3. 诗词解析:教师引导学生解析诗词内容,理解并掌握生字、生词。
4. 诗词意境赏析:通过讨论、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美。
5. 诗词情感体验:学生分享对诗词情感的体验,教师点评并指导。
6. 诗词背诵与默写:学生自主背诵《浣溪沙》,并进行默写练习。
7.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8.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板书设计1. 诗词《浣溪沙》2. 诗词作者:杨万里3. 诗词内容解析:生字、生词及其意义4. 诗词意境:描绘的画面、情感表达5. 诗词情感:作者的情感态度作业设计1. 背诵《浣溪沙》。
2. 按照课后习题要求,完成诗词默写。
3. 结合诗词内容,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教师结语: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
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乐观面对。
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浣溪沙
上片:写景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
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