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8
为何西亚苏美尔文明也有泥土造人和大洪水的传说?目前很多中国学者认为:中国文明的神话传说与苏美尔人的文明传说大多不谋而合,证明中国起源于两河苏美尔文明地区。
笔者在搜集了相关资料后,发现他们的主要证据有七大方面:(1) 苏美尔人在公元前6000年前消失在两河流域,而就在一千年后位于黄河长江流域的华夏文明开始兴起。
这从时间上就给了我们太多的想象和巧合。
按照迁徙路线,苏美尔很可能经过伊朗高原,横穿昆仑山来到中国的中原地带。
研究中国的上古文明,有一个细节即:华夏文明的神仙都来自于昆仑。
他们认为昆仑山是华夏文明中神人居住的地方。
而这个地方偏偏也是苏美尔人来到中国的必经之路。
也许是苏美尔在昆仑山的迁移中遇到了来自本文明的人们,这些人对于已经滞留地球多年的苏美尔人而言已经是一个传奇,久而久之口口相传后就有了昆仑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2)和我国尧、舜、禹等远古传说一样,两河流域历史时期也留下了洪水前远古朝代各城邦的传说。
《苏美尔王表》说在远古洪水前最早的五个城市有8个王共24万1千2百年。
这八个王显然是传说中的部落联盟的大酋长了。
据王表,洪水前五城之间的王权转移的方式是“某城被(神)放弃了,它的王权被带到另一城”。
这种和平获得王权的方式表明和我国尧、舜、禹依次禅让一样,选举苏美尔部落联盟盟主地位的方式是拥戴圣德服众者为王。
这从侧面反映了文明的一种传承。
(3)苏美尔史诗记载了在大洪水发生时,王权所在城舒如帕克的国王用方舟解救了人类。
在舒如帕克的遗址发现的脱离图画阶段的楔文词汇表和经济管理泥板标志了两河文明文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约2500年)。
考古发掘表明在乌尔和舒如帕克城早期确发生过洪水。
两河流域大洪水的故事后被写入圣经,在世界上广为流传。
而无独有偶,中国早期文明中也有关于大洪水的传说,这个传说是的成功缔造者是为女性——女娲。
(4)在苏美尔文明中:乌鲁克第三、四帝分以牧人和渔夫著名,他们和我国的后稷尊为农神类似,因毕生从事人类的畜牧业和渔业的发展而被后人敬为神明。
苏美尔文明伊娜,天堂女王,向阴暗的地下世界疾驶而去,她打算从她姐姐以实克格尔那里偷走王位。
当她穿过七扇隐约出现的地狱之门时,她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一部分身份。
第一次,她脱下了头巾; 第二次,她摘下她的项链; 第三个是她胸前的宝石; 接着是她的戒指; 最后,到了第七道门,她脱下了衣服。
她全身赤裸地进入了冥界,遇到了她的姐姐,她一直在密谋反对她。
以实克格尔说服了库尔的七位法官判定伊娜娜同谋,并判处她死刑。
这就是最著名的古苏美尔神话的第一部分:伊娜娜的后裔。
这个神话,像极了苏美尔文文明时代的政治,美尔文文明影响了整个地中海和近东的其它古代文化。
地球上的第一个文明是人类起源故事的关键部分。
是谁第一个启发地球上的人类开始在城市中生活?在寻找最古老的文明时,确定哪些古代社会符合条件是一个挑战。
首先,他们需要留下我们可以发现和分析的痕迹。
大约六千年前,古苏美尔人第一次出现。
今天还有更古老的人类社会的记录。
然而,苏美尔的论点是基于对其社会的深入记录。
古苏美尔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一长串“第一”,其神殿影响了整个古代世界。
伊娜娜在阿卡迪亚被称为伊什塔,在埃及被称为伊希斯。
她最终以阿斯塔特的身份进入了腓尼基万神殿。
阿斯塔特后来成为古希腊的阿芙罗狄蒂。
在许多其他的“第一次”中,古苏美尔被称为第一个从口口相传走向书面记录过渡的文明,第一次记录了参与的战争,甚至第一个建设城市的文明。
到吉萨金字塔建造完成时,苏美尔文明已经至少有1600年的历史了。
尽管它的废墟直到19世纪才消失,但古代苏美尔人的创造力在随后的文化中得以延续。
无论你称它为文明的摇篮还是伊甸园,古代苏美尔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
苏美尔在哪里苏美尔占领了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南部是波斯湾,北部是阿卡德。
到公元前2900年,有证据表明其文明已根深蒂固,但其物质文化的存在可追溯到公元前5000年。
和古代的腓尼基人一样,苏美尔也不是一个由单一国王统治的国家。
《古代苏美尔文明的成就》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古代苏美尔文明的那些了不起的成就。
先说文字,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
这可不得了!想象一下,很久很久以前,人们没有文字,只能靠说话来交流。
后来啊,苏美尔人想出了办法,他们用小木棍在泥板上刻出各种形状,这就成了楔形文字。
有个苏美尔的小孩,他特别聪明,学会了用楔形文字记录每天的事情,比如今天和小伙伴一起去摘果子啦,昨天看到一只漂亮的小鸟啦。
再说说农业,苏美尔人在农业方面可厉害啦!他们学会了灌溉。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有了灌溉技术就不一样啦。
他们挖水渠,把水引到田里,庄稼就能长得更好。
有个农民伯伯,因为学会了灌溉,他家的庄稼总是丰收,一家人都吃得饱饱的。
还有法律,苏美尔人制定了法律呢。
比如说,如果有人偷东西,就要受到惩罚。
这让大家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社会就更有秩序啦。
同学们,苏美尔文明是不是很牛?《古代苏美尔文明的成就》同学们,咱们接着讲讲古代苏美尔文明的成就。
苏美尔人建造的城市可壮观啦!他们用石头和泥土盖房子、修城墙。
有个叫乌鲁克的城市,里面有高大的神庙,人们在那里祈祷。
街道上很热闹,有卖东西的,有聊天的。
他们的数学也很棒哟!能计算面积、体积什么的。
有个工匠,要用木头做一个桌子,他就用数学知识算出需要多少木头,最后做出了漂亮的桌子。
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也很精彩。
有神话故事,讲神仙怎么厉害。
还有诗歌,赞美美好的生活。
同学们,苏美尔文明是不是很让人佩服?《古代苏美尔文明的成就》同学们,古代苏美尔文明还有好多成就呢。
苏美尔人的车轮发明可重要啦!以前运输东西靠人背,有了车轮就轻松多啦。
有个商人,用带车轮的车拉货物,能拉好多,生意做得越来越好。
他们在艺术方面也有成就哦,雕刻的雕像栩栩如生。
有个雕刻师,刻的人像就像真的一样,大家都夸他手艺好。
苏美尔人的历法也很有用。
他们能算出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
同学们,古代苏美尔文明是不是很厉害呀?。
对《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解读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苏美尔(Sumer)一词是古代的地域名称,其苏美尔语形式是ki-en-gi。
苏美尔文明则是指以苏美尔语文献为主要标志的文明,其历史时间大约是从乌鲁克IV 到伊辛—拉尔萨时期(公元前3200 年到公元前18 世纪)这千余年的两河流域文明(拱玉书2001 :2)。
对苏美尔文明的研究是属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亚述学)研究的范畴,它是世界上古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一书的出版适逢世界史学科升级成一级学科,而世界上古史领域恰恰又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中的薄弱之处。
有鉴于古代文字的艰难生涩,文献资料的匮乏等原因,古代近东文明研究(包含亚述学、埃及学、赫梯学等)更是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的软肋。
因此,该书的出版确实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诸多空白,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大的。
该书第一作者吴宇虹教授是目前国内楔形文字研究领域的权威,他能够熟练阅读楔形文字文献,掌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脉络,同时也关注着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的动态。
因此该书应该是作者立足于对一手的楔形文献史料以及最新的国际学术研究动态的基础之上而完成的。
该书作者试图做到集通俗趣味和学术知识于一体,将枯燥乏味的楔形文字以及历史文明的研究栩栩如生地展现给广大读者。
因此它应该是一本既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又可以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的书籍。
本书一共有八个章节,对最古老的苏美尔文明进行了全方位、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作者首先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自然物产资源、商贸路线等方面内容,并由此得出苏美尔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贸易和商业特点(吴宇虹等2013 :7)。
这一结论是作者基于翔实的文献资料并分析而提出的,这是目前国内首次对苏美尔文明的特点进行的定性。
此后作者简要地概述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考古挖掘以及楔形文字破译的历史过程,其中有些地方也给读者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历史细节描写。
人类文明在苏美尔人的泥板上承载,在埃及莎草纸上传抄,在龟甲和兽骨上镌刻,在雕板和竹纸上印刷,在海底光缆中传输……正是有浩瀚的教师群体在坚守、传承,拓展着人类的知识,才有了今天如此高度的文明。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师徒代代相传,践行着“德行可教”的教育理念。
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爱因斯坦、霍金,后一代巨人站在前一代巨人的肩膀上,使人类的视野从地球扩展到太阳系,扩展到银河系,扩展到广袤的宇宙……教师,这熠熠生辉的名字,传播着知识的火种,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多数时刻,教师是平凡的,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更多的时候,他们在平凡的讲台上播撒知识,日复一日,平淡无奇。
苏美尔文明的启示简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世界上有四大文明古国,中国、印度、埃及和古巴比伦。
在古巴比伦的前面,曾经出现了人类最早的文明,即苏美尔文明。
《苏美尔年表》以“大洪水”为界限,详细记述了苏美尔社会历史发展进程。
其开篇即讲:“王权从天而降,王权在埃利都,阿鲁利姆为埃利都国王,他统治了28800 年。
” 阿鲁利姆(Alulim),是传说中的第一位国王。
然后是阿拉勒伽,埃利都的第二位国王。
《苏美尔王表》讲:“埃利都衰落了,王权转移到巴德提比拉”,“巴德提比拉衰落了,王权转移到拉尔萨”,“拉尔萨衰落了,王权转移到西巴尔”,“西巴尔衰落了,王权转移到书珥鲁帕克”,接着是“大洪水来临”。
《苏美尔王表》开始新的历史叙述,称:“大洪水之后,王权再次从天而降,王权在基什。
”其间,出现牧羊人伊塔那(Etana),《伊塔那史诗》(Epic of Etana):称:“他升到天上,统一了所有国家。
”历史出现恩美巴拉格西(En-me-barage-si),即《吉尔伽美什史诗》中基什王阿伽的父亲,他征服了埃兰,“基什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埃安那”。
叙说中的历史出现诸多的“基什王朝”。
这里的埃安那即乌鲁克城内神庙。
乌鲁克王朝出现太阳神乌图的儿子美什千加舍尔,而“美什千加舍尔走向大海消失了”。
历史又分别出现“乌努格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乌尔姆”、“乌尔姆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阿万”、“阿万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基什”,历史再次出现“基什王朝”,“基什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阿克沙克”、“阿克沙克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基什”。
苏美尔王权出现新的循环:“基什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乌努格”、“乌努格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阿卡德” ,阿卡德的萨尔贡(Sargon)“击败乌鲁克的卢加尔扎克西,接管苏美尔,并建立了阿卡德帝国”,“阿卡德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乌努格”、“乌努格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库提人的军队”,“在库提军队中,一开始并没有著名的国王,他们是他们自己的国王,这样统治了3年”,“库提军队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乌努格”、“乌努格被打败,王权转移到了乌尔姆”、“乌尔姆被打败,苏美尔的根基被撕破,王权转移到了伊辛”。
苏美尔人的泥板苏美尔人是于公元前5千纪下半叶迁徙到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地区居住的一支古老民族。
苏美尔人于公元前3千纪率先进入了文明时期,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古文明,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美国苏美尔学家克腊默尔在其著作《历史开始于苏美尔》一书中列举了苏美尔人所创造的39项人类第一。
在苏美尔人所创造的辉煌文化成果中,对世界文化发展影响最深远的无疑是其在文字、学校教育以及法律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种文化的载体就是苏美尔人泥板。
图画文字最早出现在公元前3200年苏美尔城邦乌鲁克。
两河流域盛产芦苇和粘土而缺乏木材、石料和金属。
因此,粘土泥板和芦苇杆就成了本地特有的书写工具。
苏美尔人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杆在泥板上压出一个个笔划,几个笔划组成一个符号。
书写完后,经过晒干或烤干,于是这种文字就永远留在了泥板上,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文书。
苏美尔在简化图画文字的过程中,开始逐渐用楔形符号代替图画符号,最终确立了楔形文字。
楔刻文字是苏美尔人发明的人类文明所特有的一种书写字体,因为它的笔划是一头粗一头细,形状像一个楔子而得名。
楔形文字和世界上大多数古文字一样,它是由图画文字逐渐演化到抽象的楔形文字。
苏美尔人发明了楔形文字,是对世界文化的杰出贡献。
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楔形文字被后来西亚的大多数民族所采用,一时间楔形文字成了西亚的国际通用语言,楔形文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后的一块楔形文字泥板文书书写于公元75年。
阿拉伯人在西亚崛起以后,同化了当地居民,使他们失去了原有的语言和传统文化,楔形文字成为一种死文字。
尽管阿拉伯人统治时仍有许多楔形文字泥版和石碑,但阿拉伯人信奉唯一的真主安拉,不许阅读其他宗教的经典,楔形文字便逐渐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
苏美尔人的学校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千纪。
现存最早的泥板文书出土于古苏美尔城市乌鲁克,这些泥板文书是用早期阶段的图画文字书写的,主要是经济和管理文献。
但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单词表,以供学生学习和练习之用,这表明在公元前3千纪,书吏们就已经在考虑学校的教育教学了。
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苏美尔的“泥版书屋”两河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来到了这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
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
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
美国学者S·N·克莱默在他的著作中列举了古巴比伦文明在世界历史上首创的27个“第一”.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诞生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这就是“泥版书屋”。
这所学校建造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比埃及最早的宫廷学校还要早1000年左右。
20世纪3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安德烈·帕罗特在两河流域上游的名城马里发掘出了一所房舍,被认为是现今发掘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
这所房舍包括一条信道和两间房屋,大间房屋长44英尺、宽25英尺;小间面积为大间的1/3。
大间排列着4排石凳,可坐45人左右;小间排列着3排石凳,可坐20人左右,很像一所学校的教室。
房中没有讲课用的讲台,但发现了很多泥版,像是学生的作业。
这所房舍靠近王宫,附近还有泥版文书的储存地,因此,考古学家推断,这是一所学校,建造时间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是人类最早的学校。
如果这一推断正确,那么美索不达米亚的学校要比古埃及于公元前2500年出现宫廷学校早1000年左右!其实,早在20世纪初,考古学家在苏美尔的重要城市舒路帕克发掘出了许多学校的“教科书”。
这些泥版“教科书”的时间确定为公元前2500年左右。
这也说明这一时期学校已经存在于苏美尔了。
迄今为止,考古学家所发掘的学校遗址,大致包括三种类型:一是王宫附近的学校,包括在拉尔萨、乌鲁克和马里等地发掘的学校遗址,这类学校可能由王宫设立;二是靠近神庙的学校,它们可能是由神庙建立的;三是临近书吏居住区的学校,这类学校遗址主要在尼普尔和基什(今阿尔海米尔)。
这三类学校究竟谁占据主要地位,就现有材料来说还无法作出结论。
《苏美尔人》描写人类文明发展的巨著故事集《人类的故事》是一部以通俗的手法描写人类文明发展史的巨著,1921年一经出版,即为房龙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所以接下来就让小编给大家分享关于人类的故事-苏美尔人的故事吧。
苏美尔人苏美尔人用刻在泥版上的楔形文字给我们讲述了闪米特人的大熔炉——亚述和巴比伦王国的故事15世纪是一个地理大发现的世纪。
哥伦布想要找到一条通往香料群岛的水路,却意料之外地来到了美洲新大陆。
一位奥地利主教出资装备了一支探险队,向东方去探寻莫斯科大公的家园,却无功而返。
直到一代人之后,西方人才首次造访了莫斯科。
与此同时,一个名为巴贝罗的威尼斯人考察了西亚的古迹,并带回有关一种神秘文字的报告。
这种神秘的文字有的刻在伊朗谢拉兹地区许多庙宇的石壁上,更多的是刻在无数烘干的泥版上。
不过,此时的欧洲正忙于许多别的事情。
直到18世纪末,第一批“楔形文字”泥版(所以如此称呼,是因为该文字的字母呈楔状)才由一个叫尼布尔的丹麦勘测员带回欧洲。
极富耐心的德国教师格罗特芬德花了30年时间,破译了前面的四个字母,分别是d,a,r及sh,合起来正是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名字。
又过了20年,英国官员罗林森发现了著名的贝希通岩壁换形文字,这才为我们打开了译解这种西亚文字的大门。
与破译楔形文字的难题相比,商博良的工作还算是轻松的。
古埃及人至少运用了图像。
可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居民苏美尔人,他们想出了把文字刻在泥版上的主意,决定完全放弃象形文字的路子,逐渐发展出一种全新的v形文字系统。
相较之下,你很难看出它与象形文字之间有任何联系。
我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你就能明白我说的意思。
最初,将一颗“星星”用钉子刻在砖上,它的形状如下:。
不过,这个图案太繁琐了。
不久之后,当把“天空”的意思加在“星星”上时,该图案便被简化成:。
它当然更难让人看明白了。
同样,一头牛的写法从变为,一条鱼从变成。
太阳最初是一个平面的圆圈,后来变为。
如果我们现在仍然使用苏美尔人的写法;一条船看起来就会是这种记录思想的文字系统看上去相当复杂,可在3000多年的时间里,苏美尔人、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以及所有那些曾进占两河之间富饶土地的种族,无一例外地使用过这种文字。
对《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解读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苏美尔(Sumer)一词是古代的地域名称,其苏美尔语形式是ki-en-gi。
苏美尔文明则是指以苏美尔语文献为主要标志的文明,其历史时间大约是从乌鲁克IV 到伊辛—拉尔萨时期(公元前3200 年到公元前18 世纪)这千余年的两河流域文明(拱玉书2001 :2)。
对苏美尔文明的研究是属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亚述学)研究的范畴,它是世界上古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一书的出版适逢世界史学科升级成一级学科,而世界上古史领域恰恰又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中的薄弱之处。
有鉴于古代文字的艰难生涩,文献资料的匮乏等原因,古代近东文明研究(包含亚述学、埃及学、赫梯学等)更是我国世界上古史研究的软肋。
因此,该书的出版确实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研究的诸多空白,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大的。
该书第一作者吴宇虹教授是目前国内楔形文字研究领域的权威,他能够熟练阅读楔形文字文献,掌
握古代两河流域文明的历史脉络,同时也关注着当前国内外学术界的动态。
因此该书应该是作者立足于对一手的楔形文献史料以及最新的国际学术研究动态的基础之上而完成的。
该书作者试图做到集通俗趣味和学术知识于一体,将枯燥乏味的楔形文字以及历史文明的研究栩栩如生地展现给广大读者。
因此它应该是一本既适合广大普通读者阅读,又可以为专业研究人员提供参考的书籍。
本书一共有八个章节,对最古老的苏美尔文明进行了全方位、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作者首先介绍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地理概况、自然物产资源、商贸路线等方面内容,并由此得出苏美尔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贸易和商业特点(吴宇虹等2013 :7)。
这一结论是作者基于翔实的文献资料并分析而提出的,这是目前国内首次对苏美尔文明的特点进行的定性。
此后作者简要地概述了古代两河流域的考古挖掘以及楔形文字破译的历史过程,其中有些地方也给读者提供了非常详尽的历史细节描写。
但较为遗憾的是,该书并没有将近七十年以来的考古和学术研究状况进一步详细地介绍给读者,从而弥补目前国内学界对西亚考古研究的不足(拱玉书2002)。
本书的一个亮点在于从苏美尔语楔形文字本身
入手,详细地介绍了楔形符号的产生和演变过程,并对苏美尔楔形符号的功能变化进行了介绍。
此后,作者利用古代两河流域历史发展中的史实,结合苏美尔语楔形符号对其他使用楔形符号的语言(闪米特阿卡德语、印欧赫梯语等)的影响,从而得出了结论——苏美尔语楔形文字是古代西亚诸文明的母亲(吴宇虹等2013 :31)。
最后作者还根据考古挖掘出土的材料将楔形文字的书写载体细分为泥板、石板、柱石、砖块、陶载体、浮雕等类型,并对每个类型的书写载体进行了详细的解说。
该书其他的章节分别从宗教、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和文学艺术这六个方面详细介绍了苏美尔文明及其文化。
第三章首先围绕苏美尔人的众神体系而展开,详细地介绍了上至众神之父的天神安(苏美尔语:An)、下至各个城市和地方的保护神的苏美尔神灵体系,并且每位神灵几乎都配以图片,从而具体形象地向读者展示了古代苏美尔人所信奉的诸位神灵。
此外,对于苏美尔人所信奉的魔鬼这一问题的阐述,在国内的相关著作中是为数不多的。
作者又围绕着苏美尔人的祭祀建筑——神庙和塔庙,全面介绍了古代苏美尔人的宗教历史和生活。
从文学作品的角度来解读国家的政治发展是本
书另一个特色,该书第四章通过苏美尔人的史诗和赞美诗来考察了苏美尔人早期城邦时期以及帝国时期的政治状况。
除了对苏美尔人国王的政治、军事、宗教和社会等职能的研究,作者还把苏美尔人的公民大会、长老会以及中下层民众也列入了研究的对象,这也体现了作者对古代国家政治中的民主、公平和法治等因素的关注。
作者在第六章第二节中关于一位贵妇人()和一位王妃的母子(ETCSL )情深主题的优美诗篇,既表现苏美尔妇女的美丽、贤惠和柔情,又间接地反映了苏美尔女性在国家政治和宗教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
该书对苏美尔人的农林渔等经济生活的介绍在国内学术界尚属首次。
作者以两篇出土的泥版文献《农夫的家训》(ETCSL )和《冬天和夏天的辩论》(ETCSL )为基础,展开了对苏美尔人农业以及农业技术和工具、农业灌溉等方面的介绍。
苏美尔人有着发达的渔业,其经济文献和词汇文献中就有多种鱼类的名称,他们甚至还有不少以鱼类为主题的文学作品。
虽然农业和渔业在苏美尔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也正是过度的农业开发导致了其文明的灭亡。
作者结合国外学者的研究和一些楔形文献材料,认为苏美尔人农业生产所导致的土地盐碱化问题是当
时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而环境的恶化可能使苏美尔文明的人口减少,一些城市被放弃,而文明中心也由此向北部地区转移,这最终导致了苏美尔人种、语言和文明的过早灭亡(吴宇虹等2013 :116)。
本书的第六章和第七章从文献入手,着重讲述了苏美尔人社会和军事生活。
较为新颖的是第七章中作者从战争所带来的灾难和破坏的角度出发,通过对苏美尔人的“挽歌”这一特有的文学形式来描述了苏美尔人对战争与和平的观念。
《苏美尔和乌尔的毁灭之挽歌》(ETCSL )中有人们对战争破坏性的细节描写,而《被诅咒的阿卡德城》()则描绘了战争带来的通货膨胀、人们生活艰难的情形。
通过描写战争的破坏性,更加衬托出苏美尔人对和平繁荣生活的向往。
本书的最后一章是对苏美尔的文学、艺术和医学文化的介绍。
对国内学界而言,苏美尔人的医药文化是比较陌生的,作者认为苏美尔医学不仅包括正常的医疗手段,还包含了一些宗教巫术的手段,因此这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新角度。
本书在这八个章节之中配以110 多张图片和表格,极大地丰富了读者对苏美尔文明的感官认识,这无疑是本书的特色之一。
本书的另外一个显著特点是它着重点在于苏美尔人文明中的社会生活等文化要
素,而淡化了传统的历史政治等要素。
从所采用的学术观点来看,本书也存在着诸多体现了作者本人或者是国际前沿学术研究成果的观点。
例如第二章第一节关于苏美尔楔形文字的发明、字体简化和演变的认识,作者就将国际学术研究成果与中国古文字研究相结合进行了探讨。
第四章第三节关于苏美尔城邦的公民大会和长老会的探讨是作者以往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吴宇虹1997),同时这部分也是对古代两河流域的长老会制度更进一步的详细分析和补充。
第四章第四节是关于苏美尔国家和社会保护弱势公民的公平和公正理念,不同于以往从法律和政治文献的角度对公平和公正原则的讨论(吴宇虹2007),本书还从一个新的角度——文学中的赞美诗进行了探讨。
这些研究角度和方法对专业学术研究人员来说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不可否认,本书对学术界和普通读者而言是都一场文化大餐。
然而也正是它兼具学术与通俗的特性又使得这本书挣扎在学术与通俗之间,从而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
在其从纯学术到公众读物的转变中,依然存在不少“拦路虎”。
首先,本书中存在诸多的外文杂志缩写,而这些专业杂志的缩写对普通读者而言肯定是比较困难的。
因此如果能在附录里增加杂志缩写的全名,以及苏美尔语、阿卡德语等古代语言的关键
词索引,就能更加方便普通读者的查阅。
除此之外,本书更加侧重于苏美尔文明的社会文化的介绍,在历史脉络以及地理概况方面则显得比较薄弱,而普通的读者又很难理解苏美尔文明乃至整个古代两河流域当时的历史和地理状况,因此倘若能附录一张历史年表和一幅历史地图的话,无疑将是锦上添花。
这些不足之处恰好也正是大部分学术研究走向公众舞台时必经的一种挣扎。
另外,书中汉译了大量的苏美尔语铭文和经典文学作品,但却没有给出楔文原文的拉丁化,这对亚述学研究者来说,失去了评价翻译高超与否、或是有无舛误、抑或试图解决其研究难点的原始材料。
然而楔形原文拉丁化对于普通读者而言却又毫无意义。
因此在这二者间如何取舍,对精通楔形文字的作者应该是个两难之选,而或许出于符合中国普通读者的需求,本书中的这些应该拉丁化之处也只能割爱了。
此外,本书也存在一些错误及不足之处。
有一处打印错误,第46 页的“神明(diir)”应该为苏美尔语的diĝir 或者dingir。
其参考书目稍显陈旧,本书定稿于2008 年,其参考目录中共有8 本参考书,其中只有《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一本是2008 年的书;最早的书是1954 年,另有几本分别是1997 年、1995 年、1990 和1981 年。
由此可见本书参考的外文书籍
大多是十多年前的书目,这和研究成果突飞猛进的国际亚述学背景其实是不甚相称的。
不管怎样,这部《泥板上不朽的苏美尔文明》是中国亚述学专家诠释两河流域文明的一次尝试,它正试着把亚述学的学术研究从偏僻冷门的角落带向公众眼中的舞台,虽然它仍然没有完全褪去学术研究的面纱,在学术与通俗之间依然有着挣扎,但却为普通读者展现了苏美尔文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为专业研究提供了解读和研究问题的视角,同时也体现了该领域的研究正从传统历史政治研究向社会文化研究的一种转变。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