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1
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其根本目的就是要集全党之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把经济抓上去。
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其根本途径就是要在党内坚持民主集中制,使全党形成强大合力,从而加速小康建设步伐。
那么,如何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下面我谈谈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
一、民主集中制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之一。
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建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普遍的主要的实践特征。
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创立无产阶级政党之初,就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思想,他们明确主张,工人阶级政党应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建立,在创建第一个共产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时,他们就强调同盟组织章程应体现民主集中制原则。
列宁在创建新型无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于1905年第一次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并使之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载入党章。
1920年7月,共产国际接受列宁的建议,把实行这一原则作为加入共产国际的必要条件。
从此,民主集中制就成为各国无产阶级政党一致公认的组织原则。
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它创造性地运用民主集中制,制定正确规范党员政治生活,处理党内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具体制度,1927年党的十六大通过的党章,正式把民主集中制作为党的组织原则。
党的十四届四中全县特别强调指出,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更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而决不能削弱和放弃民主集中制。
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了坚持民主集中制的极端重要性,“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
”离开了民主集中制原则,党在指导思想上和行动纲领上的统一,就失去了组织保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也就无从谈起。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党同志都要增强民主集中制的观念,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原则,提高贯彻民主集中制的本领,努力掌握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领导艺术,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遵守客观规律有机地统一起来。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方便编辑修改,也可以直接使用==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以下是编辑为您整理的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rudangshenqingshu/)查看。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组织生活中的运用和体现,是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实现科学决策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
十七大党章规定:“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必须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民主权利,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
必须实行正确的集中,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和行动一致,保证党的决定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创立及其发展民主集中制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是随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一)马克思、恩格斯为民主集中制奠定了科学基础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在同盟章程中对如何实行民主、如何实行集中作了若干具体规定。
例如,章程规定:“同盟的组织机构是支部、区部、总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是全盟的立法机关”,“中央委员会是全盟的权力执行机关”,“所有盟员一律平等”,盟员要“服从同盟的决议”,等等。
这些规定虽然还没有使用民主集中制这个科学概念,但已经体现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民主和集中相联系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民主集中制的创立指出了方向。
(二)列宁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概念列宁从19世纪80年代起开始革命活动,他在精心钻研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于1899年,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概括为“集中制”。
党的明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把握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原则,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前提和基础。
一、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党章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对此,可从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一)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集中,是指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
(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民主,是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意愿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这种结合是辩证的统一,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一)“四个服从”原则。
(二)选举原则。
(三)党的领导机关原则。
(四)处理上下级组织间工作关系原则。
(五)党委的领导原则。
(六)禁止个人崇拜原则。
1党的明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概括地说,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
《党章》对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六条基本原则:党章》对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六条基本原则》以及党的文件与有关会议精神, 4、学生党支部成员采用集中学习、支部座谈、交流、讨论为主的学习方式,并与上级党委密切配合,请专家、党务先进工作者为我们作理论、时势报告,及时交流体会,同时安排听辅导报告、参观访问等学习交流活动。
5、以党小组为主,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党章和全国人大、政协两会精神,进一步了解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和形势政策。
6、积极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承办?期积极分子培训班分党校,配合校党委组织部,严格落实党团工作室制度,规范发展党员社区考察程序,让更多的有意愿加入共产党员的团员青年早日跨入党组织的大门。
党的基本理论知识1.党的基本组织是什么?科学内涵又是什么?民主集中制原则。
民主集中制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民主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在集中的前提下发扬民主,所以民主集中制的重点在集中制。
是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机关和人民团体的根本的组织原则。
它规定了领导和群众、上级和下级、部分和整体、组织和个人的正确关系,是胜利推进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重要保证。
在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前提和基础,集中是民主的指导和结果。
对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机构来说,民主集中制主要表现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和国家法制统一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地方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原则。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是党和国家生活的内在要求,坚持民主集中制,必须把坚持党的领导同发扬人民民主、严格依法办事、尊重客观规律有机统一起来,进一步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防止和克服违反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个人独断专行和软弱涣散现象。
2. 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党的组织原则是什么?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3.党的指导思想,性质,宗旨分别是什么?十七大党章载明: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这是新时期党的指导思想。
最新: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对党的性质表述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在组织管理中,民主集中制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原则。
它既体现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和创造力的民主精神,又保证了组织的统一和执行力。
坚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可以提高团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促进组织的健康发展。
一、民主集中制的内涵民主集中制是指在组织决策中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成员意见,形成共识,并按照共识进行集中决策和统一行动的原则。
民主体现了成员的平等参与和自由表达,集中则体现了对统一决策的尊重和执行的一致性。
二、民主集中制的优势1. 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民主集中制可以让组织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决策过程,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和集思广益,可以发挥出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得到更好的决策结果。
2. 增强组织凝聚力:在民主集中制下,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意见和权益得到尊重和保障,增强了成员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了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 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形成共识,并经过充分辩论和协商,可以避免个别决策的主观片面性,使决策更加科学和公正。
4. 提高执行力和效率:民主集中制可以减少决策的不确定性和反复修改,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决策的滞后,提高了组织的执行力和工作效率。
三、实施民主集中制的关键要素1. 广泛听取意见: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的意见收集渠道,鼓励成员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民主的作用,确保每个成员的意见都能得到表达和尊重。
2. 形成共识:组织在集中决策之前,要通过充分辩论和协商,促使成员之间形成共识,避免强行通过决策,造成分歧和不满。
3. 统一行动:在决策形成后,组织要求全体成员按照决策结果进行一致的行动,确保决策的贯彻执行,避免决策的碎片化和分散化。
4. 监督和评估:民主集中制并不是一种一劳永逸的原则,组织应该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机制,及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和改进决策的质量和效果。
四、成功案例解析XXX公司是一家跨国企业,长期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取得了显著的经营成绩。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是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伟大创造,是随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马克思、恩格斯为民主集中制奠定了科学基础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共产主义者同盟”时,就在同盟章程中对如何实行民主、如何实行集中作了若干具体规定。
例如,章程规定:“同盟的组织机构是支部、区部、总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代表大会是全盟的立法机关”,“中央委员会是全盟的权力执行机关”,“所有盟员一律平等”,盟员要“服从同盟的决议”,等等。
这些规定虽然还没有使用民主集中制这个科学概念,但已经体现出了与前人不同的民主和集中相联系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民主集中制的创立指出了方向。
列宁明确提出了民主集中制的科学概念列宁从19世纪80年代起开始革命活动,他在精心钻研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于1899年,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组织原则概括为“集中制”。
随后,列宁又指出了“实行彻底的集中制和坚决扩大党组织内的民主制”的一致性和可能性。
1904年,列宁在《进一步,退两步》一文中,进一步强调“集中制思想,是从原则上确定了解决所有局部的和细节的组织问题的方法”。
他又说:“为了保证党的工作的集中化,还需要有组织上的统一,而这个统一是在一个多少超出了家庭式的小组范围的党里面,如果没有正式规定的党章,没有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没有部分服从整体的原则,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列宁在强调集中制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民主。
他指出:“俄国社会民主党是根据民主原则组织起来的。
这就是说,党内的一切事务由一律平等的全体党员直接或者通过代表来处理,党的所有负责人员、所有领导人员、所有机构都是选举出来,是必须向党员作工作报告的,是可以撤换的。
”由此可见,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中,既强调了集中制,也强调了民主,逐步发展成一个统一的概念,即民主集中制。
1905年,俄国共产党根据列宁的思想在一个决议中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民主集中制”这个科学概念,在1906年4月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党第四次代表大会上,民主集中制第一次作为党的组织原则载入党章。
如何理解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和基本要求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民主集中制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和方面。
民主集中制是一种既彰显民主又融合集中的制度安排,它的内涵和基本要求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点。
本文旨在阐述如何理解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和基本要求。
一、民主集中制的内涵民主集中制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主,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强调广泛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管理,加强了政治权利的保障和人民权利的拓展,使政治决策更加科学、合理,更贴近人民的需要;二是集中,以中央的领导核心为保障,强调防止分散化和脱离集体的倾向,体现出对前进方向的坚定性和稳定性,具有全局观、长远观和战略思维。
细分来看,关于民主,民主集中制要求在广泛民主基础上改进和完善民主制度,允许广泛的群众参与,实现了民主的多元化和权利平等,有效扩大了民主的范围,达到了更好的民主效果;关于集中,民主集中制强调要保持统一的思想,坚决执行全局上的决策,防止分散化和人云亦云的情况发生,确保决策的正确执行和政治方向的正确性。
总的来说,民主集中制体现出求同存异、上下联动、群策群力的特点,构建了体现人民意志的政治规范和民主制度。
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人民群众是民主集中制的最广泛的参与者和主体,必须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注重听取民意和利益诉求。
2、坚持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配合。
民主集中制重视领导核心作用,在确立正确决策的基础上,要求集体行动和个人分工配合,注重群体合作,避免出现个人主义和分散力量。
3、坚持一元化领导和分级管理。
民主集中制强调在上级机关的集中指导下,做到下级机关的切实执行和坚定不移地坚持正确的方向。
对于分级管理,民主集中制要求在全局上坚决执行领导决策,做好领导的落实和监管。
4、坚持集思广益和紧密联系群众。
民主集中制要求采用多种形式的群众参与,注重电话、网络、网络问卷和实地调查等形式的日常沟通和交流,并将群众的意见和反馈有机融入到决策中,使之拥有民主的内在活力。
党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鲜明指出,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集中统一是党的力量保证。
必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这段论述表明,发展党内民主必须正确执行民主集中制。
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 是党内政治活动和民主发展中必须坚持的非常重要的制度和原则。
正确理解和把握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于发展党内民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尝试从民主集中制的内涵以及正确运用等方面对这一重大制度和原则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民主集中制的内涵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 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 这一论断一般地阐明了民主集中制的内涵。
实践中, 很多人并不能准确理解其内涵。
不少人在解释民主集中制的概念时,都坚持所谓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 , 将民主集中制表述成“ 民主和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
这种说法实际上是把民主和集中看成是一个矛盾统一体中两个对立的方面。
实际上, 就“ 民主集中制” 这个词语的内部结构来讲, 民主和集中并不是两种实体的“ 对立统一关系” , 而是属性和实体的关系, 作为属性的“ 民主” 是规定“ 集中” 这个实体的性质的, 它表明, 这样的集中制是民主的而不是专制的, 是“ 民主的集中制” , 而不是一个人或少数人说了算的“ 专制的集中制” 。
所以, 准确地说, “ 民主集中制” 是“ 民主的集中制” 而不是“ 民主制加集中制” , 也不是“ 民主与集中对立统一的制度” 。
党的“ 七大” 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中三处所使用的提法都是“ 民主的集中制” 。
为了弄清民主集中制的准确内涵, 有必要正确理解民主集中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的关系。
一般来讲, 民主集中制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是有密切联系的, 但不能将它们等同起来, 混为一谈。
有一种比较典型的说法是:“ 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容还是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相一致的, 它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党的群众路线在党的组织原则方面的运用。
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原则
正确认识和把握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和基本原则,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前提和基础。
一、民主集中制的科学内涵
党章指出:“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对此,可从三个方面理解和把握:
(一)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集中,是指全党意志、智慧的凝聚和行动的一致。
(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
民主,是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意愿的充分表达和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这种结合是辩证的统一,
二、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一)“四个服从”原则。
(二)选举原则。
(三)党的领导机关原则。
(四)处理上下级组织间工作关系原则。
(五)党委的领导原则。
(六)禁止个人崇拜原则。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