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58.79 KB
- 文档页数:2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2019 年 第 6 卷第 8 期2019 Vol.6 No.8169浅析中药乌头不良反应原因以及控制对策宋大龙(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摘要】目的 对中药乌头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相关控制对策进行分析。
方法 以中药乌头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例数为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导致患者接受中药乌头治疗出现不良反应原因主要为用药时间长、误服、炮制不当、服用方法不当、使用环节差错、个体差异、药物因素等,其中药物因素、个体差异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高于其他因素所致不良反应几率(P <0.05)。
结论 导致患者接受中药乌头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较多,临床应加强用药情况的监测,正确用药,从而对中药乌头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控制。
【关键词】中药乌头;不良反应;原因;控制对策【中图分类号】R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08.169.01乌头是北乌头的母根,其具有味苦、辛温、大毒的特点,为患者实施乌头类药物治疗,其用药剂量与其中毒的剂量较为接近,因此,为患者实施乌头类药物治疗,较易导致出现中毒的情况,若患者的中毒症状较为严重,则会导致死亡[1]。
本文主要对中药乌头不良反应的原因以及相关控制对策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中药乌头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例数为50例,年龄范围为21岁~74岁,年龄均值为(47.52±6.25)岁,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其中11例患者出现胸闷,8例为血压下降,12例为心律失常,3例为房颤,4例为全身麻木,6例为心动过速,2例为呼吸不规则,4例为面色苍白。
1.2 方法采用自制问卷调查表的方式对患者使用中药乌头药物后出现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作调查,包括其用药的原因、中毒时间、用药剂量等,积极与患者和其家属交流沟通,以此充分对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进行了解。
常用乌头类中药的毒性研究概述常用乌头类中药的毒性研究概述摘要:关键词:乌头类中药;毒性;乌头属(Aconitum)植物属于毛茛科(Ranunculaceae),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西南省份。
其品种在我国比较多,达160多种,其中作为药用大概有44种。
附子(Radix Aconiti Lateralis)、川乌(Radix Aconiti)以及草乌(Radix Aconiti Kusnezoffii )是乌头属植物中最为常用的。
乌头(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干燥母根是川乌,子根即为附子,毛茛科植物北乌头(Aconitum kusnezoffii Reichb)的干燥块根,即为草乌。
中医认为乌头类中药能够治疗风寒湿痹,具有散寒止痛的作用。
而现代医学也表明,乌头类中药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等作用,临床应用有较好的疗效。
乌头类中药大多有毒性,如川乌的中毒量与治疗量非常接近,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也将其列为“剧毒大毒”之品。
1、古代文献资料中附子、川乌、草乌毒性的记载1.1附子是《伤寒杂病论》中应用较多的一种药物。
全书所载方剂中应用到附子的就达到了20余首。
如:桂枝加附子汤、四逆汤、桂枝附子汤、干姜附子汤等。
仲景用附子走皮表、驱寒湿则取炮附子,且多与术作配,须姜作伍时,则从不用干者,均取生者,如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
张仲景用附子的方剂有37个,除8个丸散方剂外,其余29个汤剂中有23个方剂都配伍生姜、甘草,另外6个方剂大多也配伍干姜或大黄。
在历代本草中,均有对附子毒性的记载。
例如: 《本草备要》说道:(附子)大燥,辛甘有毒,大热纯阳。
另一部本草巨著《新修本草》也记载:附子,味辛、甘,温、大热,有大毒。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记载:(附子)气味辛,温,有大毒。
1.2《金匾要略》中,川乌的方剂一共有5首,如在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提到的乌头赤石脂丸以及中风历节病篇中的提到的乌头汤等等。
乌头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分析目的对中药乌头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从而促进临床用药安全。
方法对医院临床所用毒性中药及乌头类中药中毒事件相关报道进行分析。
结果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超剂量使用、配伍或制剂不当、炮制煎煮不当、适应证以及患者个体差异有关。
结论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与各种因素相关,应加强合理使用毒性中药的意识,保证临床用药安全。
标签:乌头;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分析乌头来源于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或北乌头等的母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其味苦、辛、温,有大毒。
由于乌头类中药具有毒性,治疗量与中毒剂量非常接近,故时有因食用中药乌头中毒的报道。
因此,对乌头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十分必要。
本文就就乌头毒性、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临床特点以及原因等进行探讨,为乌头的临床安全应用提供参考。
1、乌头不良反应特点中药乌头临床应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或其他关节疼痛、腰痛、跌打损伤等症。
常因应用不当而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循环系统:表现为胸闷、心悸、血压下降和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严重可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神经系统:乌头对神经末梢及中枢神经系统均有先兴奋后抑制作用。
不良反应表现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口腔或全身烧灼感,头晕,面色苍白,出汗,四肢厥冷,烦躁不安等。
消化系统:表现为流涎、吞咽困难、恶心呕吐,甚至口吐白沫,或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解黑色稀便;腹痛,里急后重,表现类似痢疾。
呼吸系统:先表现为呼吸不规则,频率及深度增加,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剧咳,继而呼吸减慢至麻痹。
2、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2.1超剂量使用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规定,川乌、草乌常用量为1~3g,超剂量使用,极易引起中毒及药源性疾病。
乌头所含乌头碱有剧毒,人口服乌头碱0.12mg即可中毒,3~5mg即可致死。
重度乌头碱中毒若不及时救治,病死率高达3.1%,严重恶性心律失常是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2.2服用方法不当乌头碱类中草药具有祛寒、散风、温经、止痛的功效,民间用草乌泡酒或炖肉用于治疗腰腿痛、跌打损伤、抗风湿及滋补温阳等。
含乌头碱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发表时间:2013-07-30T11:35:12.32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21期供稿作者:杨秀芳1 王峰2[导读] 综上所述,乌头碱类药物毒性极大,可导致心脏多种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应及时救治。
杨秀芳1 王峰2(1新疆塔城市人民医院西药房 834700;2新疆塔城农九师医院药剂科 834601)【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1-0371-02【摘要】目的探讨和研究含乌头碱类药物致不良反应的特点及规律。
方法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数据库,查看1996-2005年中文医药卫生期刊报道的含乌头碱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文献80篇,并进行分类、统计。
结果含乌头碱类药物致不良反应共545例,主要表现在对心脏毒性特别大和对中枢神经的强烈兴奋作用,先兴奋后抑制和对心肌的直接作用,用量稍大即可导致各种类型心律失常。
结论含乌头碱类药物可致心脏多种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应及时救治。
【关键词】含乌头碱类药物不良反应特点及规律乌头碱类药物属毛莨科植物,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
川乌、草乌、附子是中医临床常用中药,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川乌、草乌可温中散寒、祛风止痛,附子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
临床用之恰当,可起沉疴,救危逆。
因其毒性大,用之不慎,中毒者亦屡见不鲜。
乌头类药物均含乌头类生物碱,对心脏毒性大。
其中以雪上一枝蒿毒性最剧烈,口服150ml即可中毒,是川乌、草乌毒性的几十倍。
草乌的毒性大于川乌,附子为川乌的子根加工品,其毒性小于川乌。
乌头碱对中枢神经有强烈兴奋作用。
直接作用于心肌,先兴奋,后抑制,用量过大可导致心肌麻痹而死亡。
一、方法通过中国医院数字图书馆期刊全文数据库,查看1996-2005年中文医药卫生期刊报道的含乌头碱类药物致不良反应文献80篇,并进行分类、统计。
常见中药中毒反应及处理方法在临床常用的中草药中部分含有剧毒成份,常因用量过大、炮制不法、煎服不当或误服误用而致中毒,严重者甚至引起死亡。
现根据有关资料,结合临床,对常见毒性中药的中毒反应及急救作一简介。
1.乌头类:乌头类中药关白附、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均含毒性极强的乌头碱,内服0.2毫克即可中毒,内服6毫克可致死亡。
其毒理作用主要是刺激神经系统,先兴奋后抑制。
表现为;四肢麻木或全身发麻,头晕眼花,烦躁不安,呕吐、腹泻、腹痛,胸闷心悸,心率减慢、心律不齐,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呼吸抑制,抽搐,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而死亡。
处理方法:一般以对症及支持疗法为主。
可选用阿托品和普鲁卡因酰胺对抗心率减慢及心律不齐,静脉输液可稀释毒素促进毒物排泄,全身麻木者可予针刺及皮下注射戊四氮,烦躁不安者可用苯巴比妥等镇静药,若有心脏麻痹可选用毒毛旋花子甙K,血压下降宜用肾上腺素维持血压,中药甘草、绿豆、犀角、独参汤、生脉散均可用于解毒和抢救。
2.马钱子:为马钱科植物马钱的干燥成熟种子,主要毒性成分为番木鳖碱(士的宁)。
口服5-10毫克即可中毒,30毫克可致死。
毒理作用主要是对中枢神经有极强的兴奋作用,表现焦虑不安,呼吸加速,血压增高,头肌及面肌强直,轻微的刺激即可引起强烈反应,以致出现强直性惊厥症状。
处理方法:若中毒时间短、惊厥或肌肉强直症状未出现之前,可给予化学解毒剂(半杯开水加鞣酸l克;一杯开水加碘酒或复方碘溶液1~2ml,服后能使士的宁在消化道内沉淀而成为不溶性物质)口服,随即用高锰酸钾溶液洗胃。
若见惊厥应将患者移至黑暗及安静处,给予镇静剂以制止惊厥,若病情严重者应立即给乙醚吸入作轻度麻醉,并可配合针刺。
惊厥控制后,可用蜂蜜、绿豆、甘草煎水服用。
3.巴豆:为大戟科植物巴豆的干燥成熟种子,内含巴豆油,性剧毒,一般服20滴即可引起严重中毒甚致死亡。
毒理作用主要是溶解红细胞使局部细胞坏死,且有强烈刺激作用。
r表现为恶心呕吐、出血性急性胃肠炎症状,甚至可出现眩晕,脉快而微,血压下降,谵妄,心悸,发绀以及虚脱症状,重者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经验交流156 2015年16期乌头类中药在应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与其影响因素谢菁琛潘雪湖南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湖南长沙410208摘要:乌头类中药包括乌头、草乌、川乌、制草乌等药材,中医上认为这类药材具有治疗痹证的作用。
但是如果应用不合理就很容易引起中毒现象的发生,而在正常应用的情况下患者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不良反应。
文中将对乌头类药物在应用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现象进行分析,并找到其影响因素,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防治不良反应发生的策略。
关键词: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影响因素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837(2015)16-0156-02附子、草乌与川乌均有毒性,但同时因其具有散寒止痛等功效,因此常用于临床治疗,一般会将其作为配伍的药材或者被当做原料药。
在诊治过程中,一旦发生不良反应,患者的健康甚至是生命都会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安全用药显得十分重要。
1 乌头类中药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诊疗过程中,在合理用药的状态下患者出现的有害反应可称为不良反应,这种反应的发生与诊治的目的并无相关性。
从药理学的角度来看,很多乌头类中药都具有抗肿瘤、免疫抑制、抗炎、麻醉止痛等作用,其主要成分具有毒性,如乌头碱、次乌头碱等。
治疗中应使用的正常剂量接近于中毒剂量,因此服用该类中药后患者很容易发生不良反应,这些不良反应涵盖众多系统,包括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等[1]。
其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频发室性早搏以及房性心律失常等,其他临床表现还有恶心呕吐、头晕抽搐、口舌麻木甚至是全身麻木等,如患者情况较为严重,还可能出现昏迷或者死亡。
2 影响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2.1 炮制方法不当首先药材的原料来源存在差异,由于原料生长的自然环境不同,因此成分含量也不尽一致,同一种药材可能因产地的不同而存在质量上的差异。
其次,乌头类中药通常会选择以炮制的方式入药,来减轻其毒性,例如附子、草乌或者川乌都可以通过浸泡法与煮法进行炮制,在这个过程中乌头原碱会发生溶解与分解,从而使药材内的生物碱含量极大的减少,实现减毒增效[2]。
中药不良反应原因及防范(有温度的中药宝典)中药的加工炮制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药物疗效,而且有些具有毒性和烈性的中药需要经过合理的加工炮制,才能降低或消除毒性。
中药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用药过量或长期用药含有有毒物质(如乌头类、马钱子、雷公藤、杏仁、桃仁、蟾酥、蜈蚣、全蝎、朱砂、雄黄等)的中成药常因用量过大或持续用药过久造成中毒。
据统计,在中成药毒副反应的病例中,由于超量用药引起中毒的约占85%以上,中毒死亡病例中约75%系超量所致。
长期用药,由于药物在体内蓄积,造成慢性中毒,如含雷公藤制剂长期服用可致再生障碍贫血,久服含朱砂制剂及红升丹长期外用可导致汞中毒,长期服用含雄黄的中成药可导致砷中毒。
个别药物长期服用还可引起依赖性。
据报道,有人因慢性扁桃体炎口服牛黄解毒片(每日4片),连续服药1年后停药时,咽痛加重,咽、鼻窦起疱疹,全身不适,兴奋失眠,食欲降低,上腹烧灼感,大便秘结。
再服牛黄解毒片后,上述症状迅速缓解,至今已连服30年,其中多次试图停药,均因出现上述症状而被迫服药。
炮制不当及制剂质量问题中药的加工炮制是否得当不仅关系到药物疗效,而且有些具有毒性和烈性的中药需要经过合理的加工炮制,才能降低或消除毒性;如果炮制不当,则易引起中度,如乌头类药物煎煮时间过短,毒性成分不能有效地破坏,用之易引起中毒。
朱砂需要不断加水研磨,才能得到红色正品的细粉,而采用机械化,使用球磨机研磨后,所得细粉发黑,说明有游离汞产生,属生产工艺不当,故有中毒反应的报道,如蜂蜜中含有雷公藤、博落回(三钱三)等,由于制剂工艺不合理或药物不纯,使用蜂蜜会引起中毒。
曾有报道某厂生产的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致100例患者出现局部疼痛红肿和寒战等异常反应,更换该厂生产的另一批号的同一产品,未再发生类似现象,显然与该批号药物的质量有关。
中药品种存在混杂现象中药的同名现象严重,加之不同地区用药习惯不同以及以假充真等都容易造成不良反应。
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医药界对中草药引起的肾脏损害已有所重视,如历代本草所载“龙胆泻肝丸”中木通为无毒的木通科木通,近年报道出现不良反应的则是具有肾脏毒性的马兜铃科关木通。
乌头类中药临床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李剑江【期刊名称】《《中外医疗》》【年(卷),期】2019(038)016【总页数】3页(P123-125)【关键词】乌头类中药; 临床不良反应; 影响因素【作者】李剑江【作者单位】北流市人民医院质量管理部广西玉林5374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82根据中医观点,乌头在数千年前神农本草经中便有详细记载,其味道辛、苦、温,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效果[1]。
不过乌头类中药含有多种生物碱,而碱中毒剂量为0.2 mg,具有较大的毒性,如果使用不当将会影响神经外周机制,同时增强心肌代谢,导致异位节律,对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造成损害,并且若服用剂量>5 mg可致死,将严重威胁患者生存质量[2]。
而研究显示乌头类中药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之间差异较小,由于上述特点,临床常发生使用乌头而导致严重不良反应情况,对患者健康安全造成严重影响[3]。
而通过分析影响因素,再实施应对措施,能保障患者安全用药。
因此,方便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2月该院100例对乌头类中药临床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探讨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方便选取乌头类中药引起不良反应患者,例数100例,患者采用乌头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风湿性关节炎,所有患者均符合不良反应诊断标准,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麻木、心律失常、心悸、胸闷、神志不清、恶心呕吐等。
研究已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乌头类中药中毒患者年龄20~60 岁,平均年龄为(40.21±1.15)岁,50 例女性、50 例男性,病程 1~30 d,平均病程(15.21±1.01)d。
1.2 方法回顾性分析乌头类中药引起不良反应患者的各项基本资料并详细记录。
1.3 观察指标分析100例乌头类中药引起不良反应患者不良反应分布情况和临床表现。
1.4 统计方法统计学数据处理采取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s)表示,采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中药乌头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对策探讨
施玉琴
【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
【年(卷),期】2018(016)009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中药乌头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对策.方法综合分析目前存在的几件医院临床中药毒性事件以及乌头类中药中毒事件,对其进行整理评价,以便找出中药乌头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并且探讨其处理措施以及对策.结果导致中药乌头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①是超剂量使用;②是服用方法不正确,不正确的配伍方法.结论中药乌头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涉及到很多个因素,所以需要在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中药的合理使用意识,促使临床用药实现进一步安全化以及有效化.
【总页数】1页(P171)
【作者】施玉琴
【作者单位】辽宁省庄河市中医医院,辽宁庄河116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2.710.5
【相关文献】
1.从医药患探讨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和对策 [J], 王慧
2.保证中药材质量与中药不良反应发生因素的探讨 [J], 闫伟鹏
3.中药乌头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和对策探讨 [J], 戴琳
4.中药乌头不良反应原因和对策分析 [J], 李金莲
5.中药乌头不良反应原因和对策分析 [J], 李金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乌头及其制剂不良反应探讨乌头类中的毒性成分是乌头碱等生物碱,人口服乌头碱3~5m g可使人致死。
乌头碱损害循环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可导致各种心律失常和循环系统紊乱。
分析中药乌头及其制剂不良反应的原因和特点促进临床安全用药。
通过查阅近10年中医药卫生期刊关于含乌头碱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报告。
含乌头碱的药物可导致多种不良反应一旦发生后果非常严重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应及时救治。
标签:乌头;不良反应原因;毒性风湿性关节炎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属中医痹症范畴。
乌头及其制剂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对治疗风湿病有较好的疗效。
但是,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头类中药具有肝肾损害等毒副作用,加之痹症程较长,病情常易反复,患者求医心切等因素,故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现述如下:乌头是来源于毛茛科植物,母根叫乌头,为镇痉剂,治风湿神经疼。
侧根(子根)入药,叫附子,有回阳救逆、逐冷、祛风湿的作用。
治大汗亡阳、四肢厥冷、肾阳衰弱、腰膝冷痛、精神不振、风寒湿痛以及脚气等症,是临床肿瘤患者常用中药。
因其治疗量和中毒量相近,故时有因食用中药乌头而丧命的报道。
1中药材及中成药含乌头碱的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枝蒿等,中医认为这些药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等作用。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乌头类中药具有镇静、镇痛、强心、抗炎、抗肿瘤等作用。
2不良反应机理乌头分川乌、草乌。
草乌毒性更大。
乌头因采集时间,炮制、煎煮时间不同,中毒剂量差别很大。
川乌为3~30g,草乌为3~4.5g,乌头碱0.2mg口服即可中毒。
川乌中毒可见口舌及全身发麻、恶心呕吐、胸闷、痉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体温不升、心律紊乱、神志不清、昏迷,以至循环、呼吸衰竭而死亡。
草乌中毒症状与川乌基本相同。
乌头类中毒量个体差异很大,有人仅煎服川乌6g,亦有仅服草乌1g即引起中毒。
因此应特别注意中毒的早期症状,及早救治。
临床使用乌头也宜以小剂量开始试用。
3不良反应的表现神经系统:四肢麻木,特异性刺痛及蚁行感,麻木从上肢远端(指尖)开始向近端蔓延,继后为口、舌及全身麻木,痛觉减弱或消失,有紧束感。
1.乌头类药物①中药材: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枝蒿、铁棒槌等。
②中成药:舒筋活络丸、追风丸、活络丹、大活络丹、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木瓜丸、右归丸等。
中毒机理:乌头碱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强烈兴奋作用,先兴奋后抑制和对心肌的直接作用,用量稍大即可致心律失常,甚至引起室颤而死亡。
中毒表现:口舌、颜面、四肢麻木、流涎、烦躁呕吐、心律失常、肌肉强直、早期瞳孔缩小然后放大,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呼吸痉挛、窒息、呼吸衰竭而死亡。
中毒原因:过量;煎煮不当;配伍或制剂不当;个体差异中毒解救①清除毒物,在无惊厥及严重心律失常情况下,反复催吐、洗胃。
②肌注阿托品O.5~1.Omg,根据病情可注射数次。
如未见症状改善或出现阿托品毒性反应,可改用利多卡因静注或静滴。
③对呼吸衰竭、昏迷及休克等垂危病人,酌情对症治疗。
④中药治疗可用绿豆、甘草、生姜等煎汤内服。
2、洋地黄类药物如夹竹桃、万年青。
中毒表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少尿。
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并存或先后出现,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中毒解救:清除毒物,支持疗法或对症治疗。
中药甘草、绿豆煎汤饮用。
3、蟾酥及含蟾酥中成药药物:中成药:六神丸、六应丸、喉症丸、蟾酥丸等。
中毒表现:①循环系统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律不齐、脉缓慢无力、心电图显示房室传导阻滞等。
严重时面色苍白、口唇发绀、四肢厥冷、大汗虚脱、血压下降、休克,甚至心跳骤停。
②消化系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口唇发麻等。
中毒解救①清除毒物,如洗胃、灌肠、导泻、较大量静脉输液。
服用蛋清、牛奶保护胃粘膜并大量饮水或浓茶。
②对症治疗,如注射阿托品,氯化钾等。
③中药治疗可用甘草、绿豆煎汤饮用,或以生姜捣汁、鲜芦根捣汁内服。
4.马钱子及含马钱子的中成药药物中成药:九分散、山药丸、舒筋丸、疏风定痛丸、疏络养肝丸、伤科七味片、九转回生丹等。
中毒机理:士的宁首先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脊髓强直性痉挛,继则兴奋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并能提高大脑感觉中枢的机能。
乌头药物中毒救治方法及要点
乌头属毛莨科植物,药用其根块,主要为乌头、旁根为附子。
【药理和毒理】
乌头全株有毒,以块根为最毒,种子次之,叶又次之,其有毒成分为乌头碱,新乌头碱。
乌头碱毒性最强,内服3~4mg即可致死亡。
主要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及周围神经先兴奋后麻痹的作用,尚可直接作用心肌,由此可引起迷走神经中枢奋,出现心律失常及心动过缓等。
由于延脑中枢被麻痹发生血压下降,呼吸抑制,最后可发生心搏骤停及呼吸衰竭。
【中毒症状】
1.四肢麻木特异性刺痛及蚁走感,麻木常从指尖开始再遍上肢,口、舌及全身麻木,重者尚有躁动不安、肢体发硬或肌内强直而不能伸屈,偶可发生阵发性抽搐、耳鸣、复视和牙关紧闭。
2.迷走神经中枢受刺激表现为先兴奋而后麻痹,中毒后迅速出现恶心、呕吐、流涎、腹痛和腹泻。
在循环系统方面,表现为心悸、气急、心动过缓及心律失常。
3.呼吸系统呼吸先为急促、而后迟缓,可因呼吸肌痉挛而发生窒息。
重者可发生呼吸及循环衰竭。
【治疗要点】
1.排毒立即催吐、洗胃及导泻,静脉输注葡萄糖注射液和生理盐水注射液,以促进毒物排泄。
2.解毒用阿托品抑制腺体分泌,抑制平滑肌的过度紧张状态,阻断迷走神经对心脏的影响及兴奋呼吸中枢的作用,使之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3.对症治疗呼吸抑制时可给予氧气吸入或行人工呼吸;休克时抗休克治疗;体温过低时给予保温。
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4-08-15T16:06:37.9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6期供稿作者:潘秀文
[导读] 乌头类中药的主要药用成分为乌头碱,具有镇痛、扩血管作用,临床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等症。
潘秀文
(贵州省黄平县中医医院药剂科 556100)
【摘要】目的:研究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分析其预防对策。
方法:对我院2004.9-2013.9期间收治的26例发生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出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结果: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中辨证不符占32.50%、剂量过大
23.33%、配伍不当17.50%、个体差异10.83%、煎服有误9.17%、炮制不当3.33%,其他原因3.33%。
相比较其他各因素,前个因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
结论: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应该正确认识并合理使用乌头类中药,通过辨证,控量、合理配伍等对策促进临床安全、有效用药。
【关键词】乌头不良反应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6-0330-02
乌头是附子、天雄、侧子、乌喙、漏篮子等的母根,首次记载于《神农本草经》,在我国已有 2000 多年的应用历史。
其功强效捷,尤其是在危重病症的抢救和慢性顽病痼疾、疑难病证治疗中显示出独特疗效[1]。
正因为乌头类中药具备特有的功效,自古至今一直为临床广泛应用。
但是由于乌头类中药含有毒性强烈的乌头碱,临床不良反应常有发生,长期以来严重影响着其临床用药的安全,也限制了乌头类中药临床作用的发挥。
本研究旨在探究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并分析其防治对策,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患者中,男性15例(占57.69%) ,女性11例(42.23%) ;年龄21-78岁; 平均年龄(55.8±19.4)岁。
根据症状不同,将患者的不良反应划分为三类: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
三类不良反应发生例数依次为19例(73.08%)、5例(19.23%)、3例(11.53%)。
详细见表1。
表1 患者一般资料(%)
1.2 方法
⑴从2004.9-2013.9期间我院接诊的发生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的患者中随机选出26例,整理并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
收集所有病例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服药原因、服用剂量、服用方法等信息,分析总结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必要时走访患者及家属进一步了解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具体原因[2]。
并针对原因提出相应的对策。
⑵采取洗胃与中药解毒法治疗患者中严重不良反应者[3]。
1.3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18.0软件对收集的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与处理, 采用n%表示计数资料,卡方检验用于组间数据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意义。
2.结果
统计显示,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辨证不符、剂量过大、配伍不当、个体差异、煎服有误和炮制不当。
其中以辩证不符引起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剂量过大、配伍不当。
相比较其他各因素,此三者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
除此之外,误服、以生代熟、农药残留等其他因素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
见表2。
16例辩证不符病例绝大多数由于患者先前在不规范诊所就诊导致,并在发生中毒症状后来我院就诊。
表2 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分析
注:*P<0.05
3.讨论
乌头类中药的主要药用成分为乌头碱,具有镇痛、扩血管作用,临床常用来治疗跌打损伤、风湿性关节炎等症。
而此类药物主要毒性成分也是乌头碱[4]。
乌头碱中毒剂量为 0.2mg,致死剂量为 2.0~4.0mg,与治疗剂量非常接近。
引起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有很多。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辨证不符、剂量过大、配伍不当、个体差异、煎服有误、炮制不当。
其中以辩证不符引起的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剂量过大、配伍不当。
相比较其他各因素,此三者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差异显著(P<0.05)。
除此之外,误服、以生代熟、农药残留、工业污染等其他因素也是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
本文在分析乌头类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的基础上,总结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为该类中药的临床科学应用提供借鉴。
第一,正确辨证,审证施用。
乌头类中药适用于阴寒痼结及寒湿偏胜者,能疏通痼阴冱寒,效果显著,但是切不可用于阴虚阳盛,真寒假热者,尤其避免患有心肌病、严重肝肾病者以及孕妇等人群。
第二,把握剂量,适可而止。
《中国药典》指出附子合理剂量范围3~15g,川乌、草乌
的剂量范围3~9g。
第三合理配伍,增效减毒。
乌头类中药毒性经过合理配伍能够大大降低,且疗效增强。
第四注意体质,确保安全。
医者用药要充分考虑病人体质,按照个体差异适度用药,切不可一方百用。
第五,正确煎煮,煎服相宜。
正确的煎煮方法能有效降低药物毒性。
川乌解毒的关键是久煎法:超过15g的川乌一般需要煎煮半小时以上,剂量增加则煎煮时间也应该相应延长。
第六,炮制有方,降低毒性。
炮制的主要作用是降低毒性、增加药效。
炮制方法主要是水浸法和蒸煮法。
乌头经水浸泡或蒸煮处理后,乌头碱会被水解成苯甲酰和乌头胺,后者毒性微弱,分别仅为前者的1/200 和1/400。
此外,需要对患者普及乌头类中药常识,正确认识,不乱配乱服,减少或避免乌头类中药中毒情况的发生。
总之,只要恰当、科学地使用乌头类中药,就能有效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情况,保证用药安全,充分发挥其应有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李金莲. 中药乌头不良反应原因和对策分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1): 446-447.
[2] 陈丽娟. HPLC 测定骨伤洗剂中乌头碱的含量[J]. 中国现代中药, 2012, 14(8): 55-56.
[3] 黄婧文. 中药乌头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和对策[J]. 中国药业, 2012, 20(22): 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