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和谐社会建设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对大学和谐德育的指导作用初论

  • 格式:doc
  • 大小:82.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建和谐社会的论文和谐社会建设论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文:

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对大学和谐德育的指导作用初论[摘要]作为建设和谐社会理论的基本理念——“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和“尊重多样性”,也是大学和谐德育的基本理念。大学和谐德育就是要秉持这些理念,突破传统的德育模式,丰富德育的内涵,协调德育的各个环节,落实“大德育”的教学目标,促进大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高大学德育的实效。

[关键词]和谐社会大学和谐德育以人为本尊重多样性

大学不仅应该与其他社会部门和谐融洽,其自身也应该和谐有序,这是建设和谐社会对大学的基本要求。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德育起着关键作用,而新的大学德育理念——大学和谐德育,既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的落实,也是对建设和谐社会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在大学和谐德育体系中,和谐社会建设理论对其起到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的核心理念,就是要把人放在社会的主体地位。这里的“人”是人民群众,“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实践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从“现实的人”出发,而不是从“人”以外的其他指标如GDP

出发,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人类生活的世界是由自然、人、社会三个部分构成的,“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寻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体性和谐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人是根本,而不是以社会为根本,和谐社会最终的目的还是人的和谐发展与和谐相处。“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身心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创造一个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融洽、公正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目标。

教育面对的是鲜活的生命力,其目的是提升、凝练、增值生命的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以人为本”已成为当今教育界的主旋律,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的大学德育来说更是如此。对高校教育

者和管理者来说,必须首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工作中,一是要把学生当作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激情的“人”来培养,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一种智能机器来生产制造,更不能把他们当作被改造材料任意加工,否则学校就只能成为一个文凭批发市场,而学生也失去了最基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二是要始终把大学生看成是有价值、有尊严、有人格的人。其核心内容是“:反对教育无目的论,倡导教人、做人、成人的教育,以培养自我实现或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反对单纯灌输知识、机械强化和条件作用的外在学习,主张将情智教育融为一体,开展最佳成长的内在学习;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式教学,主张把学生视为学习主体,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发扬学习自由和主动创造精神;反对学校课程脱离价值、价值中立和无目标的无意义,主张进行课程改革,实施意义学习和经验学习;反对不良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心理氛围,主张学习是一种人际的相互影响,充分发挥教师在意义学习过程中促进者的作用。”[3]大学德育工作的核心就是“以大学生为本”,也就是当今高校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著名特级教师赵谦祥曾对大写的“人”作了诗化般的诠释:“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相两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一行赖悟功。”

[4]现代德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培养一个大写的“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一个灵与肉协调,情与理均衡,言与行统一的人。提倡以人为本,呼唤人性回归,体现了教育现代化的自由与民主精神。

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总是把知识作为终极目的,学生是知识的附庸,被看成是被塑造、被雕刻、被施加影响的物品,这与“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完全相悖的。同样,传统大学德育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心理的需要和情感的体验、重视老师的灌输而忽视学生的接受和领悟、重视学生对社会的服从而忽视学生对社会的要求。传统的大学德育教育显然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大学和谐教育才是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要实施的教育方式。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理念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目的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人的发展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以人为本”在现实上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没有人的全面进步和发展,任何社会的目标都是难以实现的,和谐社会的构建也就无从谈起。社会是人与人的各种关系的总和,人的行为作用于社会,是改造社会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反之亦然,社会的发展又促进了人的发展,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障。因此,社会发展也就是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内容和根本动力。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不是某种政治制度的实现或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在这些基础之上的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形态,其最终的目标也是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从理论上来说,应该是全面的教育,也就是要使学生的德、

智、体、美、劳共同发展,德智意行全面成长,学校、社会和家庭共使合力,小学、中学、大学无缝衔接,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发展,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和时代发展的基石。但现在中国的教育,素质教育并未落到实处,中小学是应试教育,重智力而轻德行,大学是专业教育,重职业技能而轻人文素养,使学生片面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大学把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作为就业的出路和谋生的手段,这强烈地表现出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而忽视或弱化了高等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境界,树立人的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更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责任和功能。在当前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高校的功利心,使得各种专门型、单一的技术型学校的纷纷成立,各种实用、热门专业相继设置,学校成为传授一门专业、一门技术的地方,教育仅仅是为个人谋生、从事某方面的技术工作做准备。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能力片面,心智不够健全,产生很多弊端。教育在增加长度(终身教育)和广度(大教育、泛教育)的同时,却缺乏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的提升、人的和谐发展、人格的完善的重视。大学和谐德育,就是扭转这种片面的教育模式,使得学生全面发展,这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也是大学教育的本来之举。和谐德育的理论,就集中反映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所谓和谐德育,“指的是德育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受教育者个体发展需要的统一为出发点,在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调控构成德育体系诸要素之间的关系,使之发生和谐共振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思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