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新教材鲁教版必修二4、2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共50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7.79 MB
- 文档页数:48
第二节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以国家某项重大发展战略为例,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说明其地理背景1.掌握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
【区域认知】2.理解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
【综合思维】3.掌握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的原因和措施。
【综合思维】4.认识到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发展要和环境相适应,树立和谐的人地观。
【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区位优势1.长江经济带的概况(1)范围: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个省市,约占全国面积的21%,人口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40%。
(2)地位: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也是一条面向国内外开放合作的重要走廊。
2.区位优势(1)从长江经济带内部看,具有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优势,可带动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
(2)从全国范围看,连接环渤海经济区及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经济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
(3)从国际国内发展环境看,建设长江经济带有利于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衔接互动,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知识清单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战略定位(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
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
发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示范带。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
用好海陆双向开放的区位资源,创新开发模式,促进优势互补,培育内陆开放高地,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互联互通,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衔接互动,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横贯东中西、连接南北方的开放合作走廊。
(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
第四单元环境与发展第二节长江经济带发展(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结合图文资料指出区域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不同类型的专题地图,分析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位的地理背景。
(综合思维)结合相关资料或具体案例,探究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
(人地协调观)学习重点:长江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因及措施。
学习难点:运用各类图表图示,判断长江经济带发展优势。
新课导入:复习导入知识点1:长江经济带发展的定位1、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①发挥长江“”的独特作用。
②构建现代化体系。
③推动沿江优化升级。
④打造世界级。
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
2、东中西互动合作的协调发展带①立足长江上游、中游、下游地区各自优势,统筹、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
②发挥地区的辐射引领作用。
③促进中上游地区有序承接。
3、沿海、沿江、沿边全面推进的对内对外开放带①用好开放的区位资源。
②创新模式,促进。
③培育内陆,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的。
④加强与“”“”的衔接互动,4、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①统筹江河湖泊丰富多样的生态要素,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
②构建以长江为经脉、以为有机整体、江湖关系和谐、流域水质优良、水土保持有效、生物种类多样的生态安全格局。
【合作探究1】长江“黄金水道”水运具有运能大、成本低、能耗小等优势。
长江干线货运通过量居世界内河首位,2017年达25亿吨。
长江沿岸河港众多,宜宾以下可通航,万吨巨轮可上达武汉。
重庆、武汉分别是长江上游和中游航运中心,南京港是长江下游水陆联运和江海中转的枢纽港,上海是国际航运中心之一,“通江达海”的上海港已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货运港地位。
依托长江黄金水道,统筹铁路及高铁、公路、航空、管道建设,构建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对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结合材料,分析长江成为“黄金水道”的原因?【合作探究2】课本P101课本知识窗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