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中的隐喻象征意象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Interpretation of Metaphorical Images in Madam
Bovary
作者: 张云君
作者机构: 北华大学师范人文学院中文系,吉林吉林
出版物刊名: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0页
主题词: 隐喻;象征;'雾气'意象;'阴影意象;瞎子乞丐意象;《包法利夫人》;文学评论;小说;福楼拜
摘要:在一部小说的背景中,反复出现的意象往往具有隐喻象征性,与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一种对位关系,使作品获得了表层情节之外的深层意蕴.<包法利夫人>中的'雾气'意象暗含了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相处时的迷惘困惑,不安焦躁;'阴影'意象是主人公心之阴影的外化,是命运神秘的象征;'瞎子乞丐'是人在与命运抗争中的盲目性的隐喻.借着这一组组意象作家福楼拜隐身于小说之中,与读者进行着'秘密交流'.。
阅读背景和初步印象:初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是在一个午后,偶然间拿起这本书,便被其中的人物形象深深吸引。
书本封面上画着一个女性的侧脸轮廓,带着神秘而又悲哀的色彩。
在沉静的氛围中打开书页,在曲折复杂的情节发展中感受人物的情感波澜,在每一个细节的描绘里体会那个时代的风貌。
本书以19世纪法国农村为背景,讲述了医生查尔斯·包法利的妻子爱玛不满现实生活的平淡而渴望生活的激情与浪漫的故事。
其作品不仅为一副生动的社会风俗画卷,更是一次对人性、理想、欲望深度探讨。
情节分析和精彩片段赏析:首先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第一章查尔斯初遇爱玛的场景:她穿着一件连身裙,走过来……这一幕就像是一幅油画一般展现在我们面前,在读者心中勾画出了一个青春活力的女性形象。
正是这样的描写引人入胜地拉开了故事序幕。
书中最感人的地方莫过于最终对包法利夫人悲剧命运的真实揭露以及她在临死前的反思:“如果我是个男人的话!”她绝望地说,“我来什么都会做;我会去学法律或者英语”——这反映出在她看来女性只能依赖婚姻得到提升自己社会地位的可能途径,并清晰揭示出她的不满足于平凡生活的内心动因;“我们女人一点便宜都得不到”,这句话则直击性别不平等现象的核心。
主线之外不得不提的一个精彩片段是对于罗斯道特太太肖像馆中的小姐们的描述:“她们的腿有长有短;腰肢粗壮有力或轻盈优美;臀部十分紧硬或轮廓分明......”真实细腻且不加掩饰地展现了当时资产阶级妇人的形象与趣味。
主题思想的深入探讨:从总体来说,《包法利夫人》不仅仅是一个关于爱情的小说,它深刻揭示了个人的命运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 就个体而言,爱玛尽管有着高尚的理想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然而, 她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并盲目追逐自己的野心.作为一个感性动物而不是理性思考者的结果是她不断的失败及一系列的债务问题指向了她注定走向死亡的道路. 就社会而言,则反映了整个19世纪法国社会的道德复杂性和虚伪性.比如某些男性利用他们的地位威胁年轻女性,从而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我控制;又如小说到最后展示的小商人表面上尊敬死者实际上是想趁机牟取暴利. 艺术特色的品味:作为一部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包法利夫人》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老实说,1.文字精练准确具有较强的画面感“大自然仿佛把自己打扮成老姑娘的样子”与层出不穷的画面相对应. 2.运用严谨的细节描写通过对女主人公化为灵魂审美倾向的追求. 刻画出一个欲壑难填的形象. 3.象征手法的应用全书从季节气候到室内布置,细微处都有蕴意无穷的象征含义, 表现一定的象征意义 "雨滴打到了水坑,窗玻璃上的珠子顺流淌下来 " 充分显示作者同情劳苦百姓疾恶如仇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更展示了人的原始欲望生存竞争等尖锐矛盾; 4.通篇贯彻悬念明显之处例如不停欠债这个悬念贯穿全文始终总之整部作品安排巧妙无懈可击. 5 .多重视角的同时推进细致心理活动的呈现社会意义的思考:对于现实来说本作批判直接点在于人物塑造上的强化比如体现在本身所产生的伸张内容在一方面质疑阶层分化同时反映人性的委琐另外就是走马观花的时代落差上直观表现出一种堕落因而更突显出现实的恶劣个人感悟和心得体会:对于离开校园参加工作后的我来说现在再去研读这样一部经典著作会有不同收获。
1150110071 魏萍萍2011级汉语言文学二班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的“雾气”和“瞎子乞丐”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有很多带有一定象征性的意象,如马、爱神、雾气、阴影和瞎子乞丐等,这些意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而且它们的象征意义不尽相同,它们或多或少的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背景。
而且作为背景的意象很容易具有象征性,甚至会变成“气氛”、“情调”,进而被看做是对人物的转喻性或隐喻性表现,或一个人意志的表现。
下面就让我为大家简要分析几个让我个人比较有感触的两个意象。
一、“雾气”意象在《包法利夫人》中,我们可以看到以雾气为主的给人一种朦胧迷茫之感的一些自然意象,它们包括氤氲、热气、雪、烟灰、落叶等等与雾相关的一些意象,它和爱玛浮想联翩的幻觉、想象中的迷雾等心理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爱玛的处境和命运的象征,“雾气”在作品中时不时的展现表现了爱玛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折射出福楼拜对人性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雾”是爱玛幻想的象征。
烟雾,这个意象在《包法利夫人》中多次出现,烟雾本身就具有一种神秘迷幻色彩,给人一种不确定性,在作品中福楼拜将烟雾和人物命运相融合交织,这就构成了对人物命运的一种象征隐喻性。
小说中爱玛参加子爵的舞会,这是爱玛第一次接触到贵族的上流社会,福楼拜这样描写外部景物:“桥下流过一条小河。
人隔着雾,隐约望见零零落落几所茅庐散布在草地上。
”这里的雾就象征了爱玛踏上迷途的开始,暗示了她所追求的上流社会的生活是不切实际的、虚无飘渺的。
“雾”是一种自然客观物,可是用在这里笔者认为它是在隐喻爱玛的命运,她一开始就在追求那种和自己的地位、身份相去甚远的不属于她的优越。
恰如小说中所描绘的那样,在她灵魂的深,,她一直期待意外发生。
她睁大一双绝望的眼睛观看生活的寂寞,好像沉了船的水手一样,在雾蒙蒙的天边寻找白帆的踪影。
搬家到永镇,绰绰望见树梢,雾里的草原。
爱玛于是想到这是她从修道院到道特再到永镇第三次睡在一个陌生地方,每一次仿佛都是一个新局面的开始。
浅析包法利夫人“马”的意象在《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中,福楼拜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使“马”这一意象深刻的含义,对于分析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细节描写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标签:马;爱玛;包法利;福楼拜居斯塔夫·福楼拜是法国十九世纪中期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他提出了创作中的“零度风格”也即无我风格,即“通过赋予主观情感以客观对应物的方式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①。
在《包法利夫人》中,有大量的象征意象,如烟匣子、花瓣、雾气、马车等,其中马这一意象频繁地出现在小说中多达一百多处。
纳博科夫甚至认为:马在这部小说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了一个独立的小主题,如果挑出小说中写马的段落,放在一起我们就能得到这部小说一个完整的故事梗概②”“马”这一意象在人物形象刻画,情节描写中起来重要的作用。
一“马”与人物形象英伽登认为,一部作品是一个布满未定点和空白的图式化纲要结构,作品的现实化需要读者在阅读中对未定点的确定和对空白的填补。
一个人决不会无缘无故地为自己选择一种象征,一定是内心深处的某种需要使它自然而然地产生的。
福楼拜对小说人物的塑造也的确如此,通过“马”的意象读者可以从侧面诠释人物性格的某些重要细节。
爱玛天生丽质,附庸风雅的父亲为使她进入上流社会,送她去修道院接受教育,那里的修女们曾对她给予很大的希望,教导她要“克制肉体,拯救灵魂”那时的爱玛虽有着不且世纪的浪漫幻想,但还能用宗教的力量加以束缚,“是一匹给人套上集头的马”③然而当她嫁给木讷平庸的包法利后,平淡无趣的婚姻生活使她彻底厌倦,这使得爱玛“冷不丁停下步子,橛子从牙齿中脱落了出来”④变成了一直脱缰的野马,完全地脱离了宗教和道德的束缚。
变得毫无羞耻之心,所以无所顾忌地与罗道夫林中策马,在奔驰的马车上与莱昂偷情,哄骗丈夫来往于鲁昂和永镇间与情夫幽会。
所谓的爱情一步步将爱玛推向了罪恶的深渊。
她挥霍无度负债累累直至家产拍卖,走投无路只能踏上一条不归路。
“马”在《包法利夫人》中暗线叙事的作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写作手法独特,在这部小说创作的年代,马和马车比较流行,是较为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小说中随处可见对马、马车以及骑马的描述,于是马的出现就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它在多层次结构、场景功能叙事等方面起到象征作用,它作为一条潜在的线索展开叙事。
一、结构贯穿很多学者认为,作品本身是一个纲要结构,该纲要结构中有未定点以及空白图式化。
读者在阅读中对未定点以及空白图的填补以达到作品现实化的目的。
因此,在叙事小说中,叙事结构的构建尤为重要。
叙事结构需要调动读者阅读的积极性,使得读者在作者的小说中找到自己想象的框架结构。
在《包法利夫人》中,作者所构建的叙事结构为叙事内聚焦多变性、视角变异以及叙述者等人们所熟悉的结构,但是小说中还有一个隐蔽结构,即以马为线索的叙事结构,福楼拜对马的情节进行一步步提取,进而得出小说的全貌。
马将故事的情节连接、贯穿起来。
正如著名文学评论家纳博科夫指出:“如果挑出《包法利夫人》中写到马的段落放在一起,我们就能得到这部小说的一个完整的故事梗概。
”福楼拜利用马这一意象在人物塑造、情节的发展和结构的构建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马的第一次出场是这样的:“有一天夜晚,约摸十一点钟,来了一匹马,当门停住,响声吵醒他们(包法利和他的前妻)。
”因为马的到来,包法利与爱玛被联系起来,马为二人的认识搭起了桥梁。
随后,在包法利的夫人去世不久,爱玛坐着包法利的马车成为包法利夫人。
婚后,爱玛得到一辆由包法利买给她的二手敞篷轻便马车作为出行工具。
随着婚姻生活日趋平淡,爱玛渐渐觉得乏味。
有一次爱玛用传奇小说中一个骑马的术语问包法利,包法利竞瞠目不知所对,丈夫的反应让爱玛渐渐对平淡无奇的生活充满厌烦,她希望能够生活得像夫人小姐一样,坐在马车上,悠闲地穿梭在花园中,或者乘着马车出去度蜜月,而马车的窗帘是用蓝绸做成的——连马车及其装饰都是爱玛幻想美好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
爱玛患上疾病,医生的诊断是神经官能症,需要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
《包法利夫人》意象解讀摘要居斯達夫・福樓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作為法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的典范,以簡潔、寫實而又極其細膩的文筆,通過對一位年輕貌美的小資產階級女性愛瑪的情感生活和悲劇命運的描繪,呈現出一幅異常真實生動的19世紀中期法國的社會風情畫卷。
在這部經典著作中,反復出現瞭幾組意象,使作品獲得瞭表層情節之外的深層意蘊。
本文將通過對《包法利夫人》中的三組意象“霧氣”、“陰影”、“瞎子乞丐”的深入分析,進而探討這幾組象征意象的審美意義關鍵詞:《包法利夫人》意象審美意義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識碼:A一《包法利夫人》中的意象解讀黑格爾說:“象征首先是一種符號。
……這裡的表現,即感性事物或形象,很少讓人隻就它本身看,而更多地使人想起一種本來外在於它的內容意義。
”在《包法利夫人》中,存在著以下幾組具有象征性質的意象:“霧氣”、“陰影”、“瞎子乞丐”。
它們在作品中反復出現很多次,雖然象征性質不盡相同,但它們像一組組或明或暗的光束,同時聚焦於一個焦點,即作品的深層意蘊。
法國當代文學批評傢讓-皮埃爾・理查在對古斯塔夫・福樓拜創作中所使用的大量意象作瞭詳盡的分析闡釋之後總結到:“人們看到福樓拜使用瞭許多隱喻,設法表達不可理解的現象,依據這種現象一個不在場的存在能從它不在場的最深處以某種方式變成在場。
”有瞭這種說法再具體到文本中,筆者就確信對它們做出闡釋是非常必要的,它可能是一把重新解構文本、認讀作者的金鑰匙1 “霧氣”意象解讀在《包法利夫人》中,隻要稍加留意,我們就會發現這組以霧氣為主,同時也包括氤氳、熱氣、雪、煙灰、落葉等等與霧相關的一些自然意象,它和主人公心理的幻覺、迷霧等心理意象交織在一起,構成瞭主人公處境、命運的象征和隱喻。
小說中,當愛瑪漸漸感覺到婚後生活百無聊賴,生活平淡如一潭死水時,包法利醫生竟然奇跡般地治好瞭侯爵的口瘡,並被侯爵邀請他們夫婦去他的莊園做客。
這也是愛瑪婚後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外面的世界,就在她遙望莊園時,福樓拜做瞭下面描寫:“橋下流過一條小河。
作品赏析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是福楼拜的代表作。
作者以简洁而细腻的文笔,通过一个富有激情的妇女爱玛的经历,再现了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生活。
《包法利夫人》的艺术形式使它成为近代小说的一个新转机。
从《包法利夫人》问世以后,小说家知道即使是小说,也要精雕细琢。
这不仅是一部模范小说,也是一篇模范散文。
但是,《包法利夫人》也为作者带来了麻烦。
许多人对号入座,批评福楼拜这部书“破坏社会道德和宗教”,他还被法院传了去:原来是有人告他“有伤风化”。
这时许多读者纷纷向福楼拜表示同情和支持,甚至连一向反对他的浪漫主义作家也为他辩护。
法庭上,经过一番激烈的辩论,作家被宣告无罪——由此可见《包法利夫人》的影响。
福楼拜的出现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而《包法利夫人》更被认为是“新艺术的法典”,一部“最完美的小说”,“在文坛产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波德莱尔、圣伯父、左拉等人纷纷给予这部作品极高的评价。
由于这部作品的问世,福楼拜在一夜之间成为足可与巴尔扎克、司汤达尔比肩的小说大师,举世公认的杰出的文体家。
福楼拜的巨大声誉在相当程度上是因为《包法利夫人》无懈可击的文体成就。
到了本世纪初,福楼拜的影响与日俱增,现代主义的小说家也把他奉为始祖与楷模,尤其是50年代后的法国“新小说”,对福楼拜更是推崇备至,他们认为正是福楼拜使小说获得了与诗歌并驾齐驱的地位。
新小说的重要代表阿兰·罗布-格里耶为了进行所谓的文学变革,将福楼拜看成叙事艺术上真正的导师和启蒙者,甚至把福楼拜视为巴尔扎克的对立面,对巴尔扎克似的“过时的”写作方式展开彻底地批判和清算。
那么,《包法利夫人》在文体和叙事上究竟取得怎样不同凡响的成就,对于小说的发展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也许会有同学提出这样的观点:既然小说都是虚构的,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早就达成了一种默契,也就是说,读者在阅读小说之前早就预先接受了小说的虚构性这样一个事实,那么作者如何讲述这个故事(是客观化还是主观化的叙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品能否打动读者,更何况,作者故意在作品中隐藏自己,并未完全放弃对读者的“引导”,只不过这种“引导”更为隐蔽、更为机巧。
《包法利夫人》中窗的意象分析作者:张茜郭瑞来源:《文学教育》2013年第06期内容摘要:《包法利夫人》中有107处写到“窗”,文中“窗”的频繁出现具有深刻意义。
本文结合《包法利夫人》文本,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方法,对“窗”的意象进行分析,认为“窗”不仅是爱玛连接现实与精神世界的窗口,更是隔离逃避现实的道具和爱玛性心理真实流露的象征意象。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窗心理福楼拜象征《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代表作,作品主要讲述富裕农场主卢奥老爹的独生女爱玛一生的故事。
小说中运用“纯客观”艺术表现手法,使文中事物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自称是文字艺术家的福楼拜,在小说中107处写到“窗”,“窗”的描写次数频繁,对于善于利用文字说话的福楼拜来说的确具有深刻的意义,本文结合《包法利夫人》文本,以及与作者的联系,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方法,对文中“窗”的意象进行分析。
一.“窗”的心理学意象分析“窗”具有多种含义,可以指实在的窗,也可以指心灵之窗。
各时期不同作家也将“窗”写进了他们的作品,如泰格特短文《窗》、钱钟书《窗》以及陈敬容的诗歌《窗》两首等,都对“窗”的含义做了不同解释。
下面我将从窗的心理学意义进行分析。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第六章“梦的运作”中写道:“象征的表现手法只是各种间接表现方法之一……象征它们代表的事物之间的共同性……今天与象征关系有关联的许多事物……象征关系仿佛是先前同一关系的残留或痕迹。
由此看出,在大部分情况下,共同象征比共同语言的使用范围更广泛。
”所以习惯上,“很多象征习惯于或几乎总是被倾向于用来表达相同的事情。
”书中他提到“盒子、箱子、柜子、小厨、烘炉,以及中空物体、船、各种器皿,象征着子宫——梦中的房屋一般代表女人”,同时强调“建筑物、梯状物、洞状物代表了生殖器”。
在《道德经》第六章中也有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里,老子以女阴来比作“天地根”,表明了对母性的原始生殖崇拜。
浅析《包法利夫人》中“窗”意象的隐喻内涵作者:叶佳颖来源:《祖国》2018年第22期摘要:“窗”作为文学作品中的一个重要意象,除去作为物的隐喻,还有深刻的精神隐喻。
在《包法利夫人》中,窗与爱玛的一生都存在联系。
本文结合《包法利夫人》文本对窗进行分析。
窗不仅是里世界和表世界的对立,即爱玛的婚姻与情人的“温柔乡”、小镇居民内心与小镇居民群像的对立,还是爱玛实践“浪漫主义”通道。
为我们研究小说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窗爱玛隐喻内涵“窗”作为一个具体实在的物,常用于场景的修饰,或有分景隔景之意;同时,“窗”除去可感的物的意味之外,还有精神心理层面的寓意,正所谓“心灵之窗”,“窗”在文学作品中也常作为表现人物心理的工具,使得读者得有机会窥探人物的精神世界,进而对作品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许多作品中,“窗”都有极其深刻的隐喻:《呼啸山庄》中的窗既是两个人两种世界、两种阶级的对立的体现与沟通的桥梁,又是心灵与情感的宣泄口;《红楼梦》中的“窗”不仅起到了分景隔景之用,丰富了读者的想象和审美感受,还是小说人物“心灵的窗口”,帮助丰满人物的形象。
《包法利夫人》中的“窗”也是如此。
小说中的人物或多或少都与“窗”有联系,而爱玛的一生更是与“窗”有不可分割的联系:与查理的相遇和缔结婚姻、与赖昂的互动、见罗道耳弗的第一眼……福楼拜笔下的“窗”更多的偏向心理精神层面的隐喻,作为小说中不可忽视的意象,为我们审视小说提供了新的切入口。
一、《包法利夫人》中“窗”意象的具体分析(一)里世界与表世界的对立林徽因在《窗子以外》中写到:“……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
”①这句话很好的总结了“窗”在《包法利夫人》中的作用之一,即在小说中割裂出两个世界,一个窗子以内的里世界,一个窗子以外的表世界。
两个世界相互对立,但又相互渗透。
窗子里的里世界,首先象征着爱玛的婚姻与束缚。
无论是在拜尔托,还是在永镇,窗子内对于爱玛来说都象征着“家庭”与“婚姻”,因为窗内有的不仅是丈夫和后来出生的女儿,还有丈夫的爱,这是爱玛无法割裂的联系,这联系起初是美好的。
《包法利夫人》中的隐喻象征意象解读引言《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代表福楼拜,这本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这部小说中,福楼拜使用了丰富的语言修辞手法,比如隐喻、象征、比喻等。
其中,隐喻是表达力最强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当前的语言学研究中,对隐喻手法的研究越来越多,隐喻具有深化主题、连贯语篇等作用,当前语言领域对于隐喻以及隐喻的功能的探索有了很多实践。
在文学创作领域,对隐喻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探索出更多的文学创作模式和经验,对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包法利夫人》简介《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受过贵族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爱情故事。
爱玛一直瞧不起自己的丈夫包法利,因为丈夫是一个乡镇医生,她梦想着自己也会拥有一场传奇的爱情,于是开始在外偷情,尽管有过两次偷情,但这两次经历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使得自己成为高利贷的剥削对象。
最终因为债务越积越多,服毒自尽。
在这个悲剧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中,福楼拜一直都以一种十分冷漠的态度来进行客观地叙述。
这个桃色事件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文学创作领域,都十分常见,但是作者描写的重点却是十分敏感的区域,他将一个女人的死进行了深刻的探究,最终想要表达的是,爱玛的死,并不仅仅是她自己的虚荣心理造成的,更是这个社会以及时代带给她的悲剧。
福楼拜使用十分细腻的笔触将爱玛情感堕落的过程描绘得十分细致,他想要引导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产生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浪漫主义小说的清算。
从女主人公的名字选择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煞费苦心,女主人公的名字是爱玛?包法利,其中“爱玛”是个十分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这个姓氏的词根包含“牛”的意思,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是想通过理想和现实的反差来对社会进行问责。
小说的故事很简单,没有其他浪漫派小说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作者的本意也不是去讲故事,他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文学之笔为读者展示一个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外省生活的画卷,在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那个世界是单调沉闷的,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只需要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可以,容不得有半点高尚的理想,以至于爱玛在那个时代追求自己的生活也是不为社会所允许的。
《包法利夫人》爱玛欲望与现实的碰撞在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中,爱玛这一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她的命运起伏令人感慨万千。
爱玛的一生,是欲望与现实不断碰撞的过程,这种碰撞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爱玛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乡村家庭,却有着一颗不甘平凡的心。
她渴望浪漫的爱情、奢华的生活和高贵的社会地位。
然而,现实却给了她重重的一击。
她嫁给了平庸的包法利医生,过上了平淡无奇的乡村生活。
婚后的爱玛,很快就对这种平淡感到厌倦。
她开始幻想那些在小说中读到的浪漫情节,渴望自己也能成为故事中的女主角。
她心中的欲望之火燃烧得越来越旺,而现实却像是一潭死水,无法满足她的渴望。
爱玛首先陷入了对爱情的过度渴望之中。
她觉得丈夫包法利医生木讷、无趣,无法给予她想要的激情和浪漫。
于是,当她遇到了风度翩翩的罗多尔夫时,便迅速陷入了爱河。
在爱玛的眼中,罗多尔夫代表着她梦寐以求的爱情,他的甜言蜜语和殷勤关怀让她陶醉其中。
然而,罗多尔夫只是把爱玛当作一时的消遣,当他感到厌倦时,便毫不留情地抛弃了她。
这次的失恋对爱玛来说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对欲望的追求。
不久之后,她又与年轻的实习生莱昂相遇,并再次陷入了爱情的漩涡。
与罗多尔夫不同,莱昂最初还显得有些羞涩和胆怯,但在爱玛的主动示好下,两人的关系逐渐升温。
然而,这段感情也没有逃脱悲剧的命运。
莱昂最终为了自己的前途离开了爱玛,留下她独自承受痛苦。
除了爱情,爱玛对物质的欲望也在不断膨胀。
她追求时尚的服饰、精致的家居用品和奢华的娱乐活动。
为了满足这些欲望,她不惜借高利贷,陷入了无法偿还的债务危机。
爱玛天真地以为,通过这些物质的享受,她能够过上理想中的生活。
但现实是残酷的,她的债务越积越多,最终将她推向了绝境。
爱玛的欲望并非毫无缘由。
她所处的时代,社会风气浮躁,人们普遍追求虚荣和享乐。
小说中的贵族和资产阶级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这让爱玛心生向往。
同时,她所阅读的那些浪漫小说,也为她描绘了一个虚幻的美好世界,让她对现实产生了不切实际的幻想。
“阳光”与“瞎子”意象探析[摘要] 小说中的意象不是孤立于文本的存在,而是与故事的构造乃至作品的深层意蕴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在《包法利夫人》中,一些意象反复出现,不断积累起自身的象征意义的分量。
其中,“阳光”(光)协助完成了视觉空间的构造,渲染了死水微澜的生活氛围,连接着现在、过去与未来,也是爱玛美好幻梦的寄托;而“瞎子”意象更是直指生命本质的虚无。
[关键词] 福楼拜;《包法利夫人》;阳光;瞎子;意象福楼拜付出了五年艰辛的劳动,倾注了全部心血,以德马拉尔的故事[1]为素材,创作了一部刻画外省生活的小说——《包法利夫人》[2]。
这部作品自问世以来,一直受到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各领域学者的关注。
在《包法利夫人》中,一些意象在作品中反复出现,不断积累起自身的象征意义的分量。
除了“雾气”、“阴影”、“瞎子乞丐”等意象,“阳光”、“光”、“灰尘”等意象也在作品中频频出现。
美国评论家哈维纳·里克特说:“一个人绝不会随意为自己选择一种象征,看来是内心深处的某种需要使它自然而然产生的。
”[3]一、阳光据统计,“阳光”、“光”这两个意象在文中大约出现了26次。
“阳光”在文本中高频率地出现,主要发挥了以下作用:(一)视觉空间的构造“福楼拜反对艺术为了功用需要的完满,强调从读者的位置塑造被限定的经验。
”[4]在写作中,福楼拜自觉地强化对与读者感官直觉相遇的视觉空间的构造。
福楼拜以光为焦点,以光的空间变化使物的空间造型在视觉印象上更加强烈。
这十足的信息厚度,推动读者成为观察者去观看实像,从而使之确定作品的准确、现实。
这里可以举一段文章说明:他走进厨房,起先没有看见爱玛。
百叶窗合着;阳光穿过条板间的缝隙,在地板上结成瘦长的光带,到了家具的边脚处,光带折断了,一段映上顶篷,正微微地晃动。
从烟囱进来的光照得壁炉的后面像天鹅绒,给冷色调的灰上透出淡蓝的光影。
爱玛正坐在窗和壁炉之间缝补,裸露的臂膀缀着细小的汗珠。
这里,光通过百叶窗的条板间和烟囱照进室内,室内的布局在与光的关系中呈现出立体的造型,室内空间冷、暖色调相互辉映。
《包法利夫人》意象解读摘要居斯达夫·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作为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以简洁、写实而又极其细腻的文笔,通过对一位年轻貌美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爱玛的情感生活和悲剧命运的描绘,呈现出一幅异常真实生动的19世纪中期法国的社会风情画卷。
在这部经典著作中,反复出现了几组意象,使作品获得了表层情节之外的深层意蕴。
本文将通过对《包法利夫人》中的三组意象“雾气”、“阴影”、“瞎子乞丐”的深入分析,进而探讨这几组象征意象的审美意义。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意象审美意义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一《包法利夫人》中的意象解读黑格尔说:“象征首先是一种符号。
……这里的表现,即感性事物或形象,很少让人只就它本身看,而更多地使人想起一种本来外在于它的内容意义。
”在《包法利夫人》中,存在着以下几组具有象征性质的意象:“雾气”、“阴影”、“瞎子乞丐”。
它们在作品中反复出现很多次,虽然象征性质不尽相同,但它们像一组组或明或暗的光束,同时聚焦于一个焦点,即作品的深层意蕴。
法国当代文学批评家让-皮埃尔·理查在对古斯塔夫·福楼拜创作中所使用的大量意象作了详尽的分析阐释之后总结到:“人们看到福楼拜使用了许多隐喻,设法表达不可理解的现象,依据这种现象一个不在场的存在能从它不在场的最深处以某种方式变成在场。
”有了这种说法再具体到文本中,笔者就确信对它们做出阐释是非常必要的,它可能是一把重新解构文本、认读作者的金钥匙。
1 “雾气”意象解读在《包法利夫人》中,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会发现这组以雾气为主,同时也包括氤氲、热气、雪、烟灰、落叶等等与雾相关的一些自然意象,它和主人公心理的幻觉、迷雾等心理意象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主人公处境、命运的象征和隐喻。
小说中,当爱玛渐渐感觉到婚后生活百无聊赖,生活平淡如一潭死水时,包法利医生竟然奇迹般地治好了侯爵的口疮,并被侯爵邀请他们夫妇去他的庄园做客。
文学作品中的象征主义手法研究象征主义是一种文学创作手法,通过运用象征的形象、情节和意象来传达深层的思想和情感。
它给读者以很大的空间来解读和思考,使作品更具有深度和内涵。
在文学作品中,象征主义手法被广泛运用,给读者带来思辨和想象的乐趣。
下面将从不同文学作品中的象征主义手法入手,探索其艺术魅力。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包法利夫人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在这个经典的法国小说中,包法利夫人被塑造成象征着美和爱情的象征。
她的美丽和高贵代表了人们对于完美爱情的向往。
与此同时,小说中的红色花园也承载了象征主义的意义。
红色花园代表了包法利夫人美好的过去和无尽的想象,它成为了包法利夫人与夏娃被驱逐出伊甸园的象征。
接下来让我们回到美国,看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主义手法。
小说中的绿光成为了象征主义的重要元素。
绿光代表着成就和希望,同时也代表着无边的追求。
盖茨比对绿光的追逐成为了小说中的核心。
另外,小说中的眼镜也是一个象征主义的元素。
眼镜代表了正义和清醒的视角,而在小说的结尾,当盖茨比被害时,他的眼镜被砸碎,暗示了正义与清醒的破碎。
除了小说,诗歌也是象征主义的重要载体。
例如,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水下音乐》就是典型的象征主义诗歌作品。
诗中的水下世界象征着人们心灵深处的梦境和渴望。
诗人通过描绘丰富的海底景象,传达了对于诗歌和艺术的追求。
诗中的音乐代表着审美和灵感,而水下音乐则是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
除了这些经典作品,现代文学中也运用了象征主义手法。
例如,中国作家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
小说中的红高粱代表了中国土地的坚韧和坚持,而它所种植的图腾红高粱则象征着对于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传承。
通过对红高粱的描写和象征的应用,莫言将红高粱与家族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深刻地表达了对于历史和传统的关注。
综上所述,象征主义是一种充满魅力的文学手法,它运用象征的形象、情节和意象来传达深层的思想和情感。
在不同的文学作品中,象征主义手法被广泛应用,赋予作品深度和内涵。
《包法利夫人》中的隐喻象征意象解读
[摘要]隐喻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手法,是一种认知手段,隐喻的本质是使用人们比较熟悉的意象,表达出内心的情感的一种方式。
在福楼拜的代表作《包法利夫人》中,隐喻手法的应用,使得作品的主旨更加深刻。
本文对《包法利夫人》中的隐喻象征意象进行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隐喻;象征手法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交童编号]1671-5918(2015)17-0163-02
引言
《包法利夫人》的作者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的文学代表福楼拜,这本小说也是他的成名作。
在这部小说中,福楼拜使用了丰富的语言修辞手法,比如隐喻、象征、比喻等。
其中,隐喻是表达力最强的一种修辞手法。
在当前的语言学研究中,对隐喻手法的研究越来越多,隐喻具有深化主题、连贯语篇等作用,当前语言领域对于隐喻以及隐喻的功能的探索有了很多实践。
在文学创作领域,对隐喻手法进行分析和解读,可以探索出更多的文学创作模式和经验,对文学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包法利夫人》简介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大师福楼
拜的成名作和代表作,讲述了一个受过贵族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爱情故事。
爱玛一直瞧不起自己的丈夫包法利,因为丈夫是一个乡镇医生,她梦想着自己也会拥有一场传奇的爱情,于是开始在外偷情,尽管有过两次偷情,但这两次经历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反而使得自己成为高利贷的剥削对象。
最终因为债务越积越多,服毒自尽。
在这个悲剧的产生以及发展过程中,福楼拜一直都以一种十分冷漠的态度来进行客观地叙述。
这个桃色事件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文学创作领域,都十分常见,但是作者描写的重点却是十分敏感的区域,他将一个女人的死进行了深刻的探究,最终想要表达的是,爱玛的死,并不仅仅是她自己的虚荣心理造成的,更是这个社会以及时代带给她的悲剧。
福楼拜使用十分细腻的笔触将爱玛情感堕落的过程描绘得十分细致,他想要引导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到产生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
《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在一定意义上是对浪漫主义小说的清算。
从女主人公的名字选择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煞费苦心,女主人公的名字是爱玛・包法利,其中“爱玛”是个十分浪漫的名字,“包法利”Bovary这个姓氏的词根包含“牛”的意思,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名字,是想通过理想和现实的反差来对社会进行问责。
小说的故事很简单,没有其他浪漫派小说中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作者的本意也不是去讲故事,他只是想通过自己的文学之笔为读者展示一个十九世纪中叶法国外省生
活的画卷,在这样的地方,在这样的社会时代背景下,那个世界是单调沉闷的,每个生活在其中的人都只需要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可以,容不得有半点高尚的理想,以至于爱玛在那个时代追求自己的生活也是不为社会所允许的。
这部小说的原型是一件真人真事,即在法国一个乡村医生的夫人服毒自尽,爱玛为了追求自己所谓的爱情,最终走上了堕落与毁灭的道路,福楼拜同这个故事批判了消极的浪漫主义文学,揭露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不断堕落的社会风气,展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残酷现实。
这部小说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将现实和幻想都作为批判对象,现实本身是残酷的、是可恶的,但是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中,爱玛的理想也显得多么可笑、多么苍白,这种现实和幻想之间的反差,正是造成当时社会中像爱玛一样的那些人的悲剧。
二、《包法利夫人》中的隐喻象征手法
隐喻是用一种抽象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意思,那些话的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不会直观的去表达所想表达的事物,有时候会选用一个寓言故事,或是一段历史等方式去描述。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如果只是用常规语言对各种问题进行叙述,很容易导致文本过于平凡与单调,隐喻象征手法的应用,使得人们可以利用语言对抽象的意识和概念进行表述,隐喻的本质是一种认知现象,是要通过各种意象将人们脑海中的那种隐藏很深的意识挖掘出来。
更为具体地说,隐喻是用自
己在生活历史中的生活经验以及对世界的感知对理解或是表达另一类领域的经验的一种思维模式,在这种思维模式的影响下,人们开始对各种不同类型和本质的事物有了全新的认识和了解,有了全新的感知,而且在这些不同的感知过程中,会收获到一种最佳的感受。
(一)雾气的隐喻
福楼拜在进行创作时,首先关注的是产生幻觉,而不是直接唤起感情的虚构世界给人带来一种幻觉。
在这部小说中,雾气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意象,是帮助人们产生幻觉的一种重要载体。
通过对这部小说的品读可以发现,其中有很多与雾相关的意象,比如氤氲、热气、雪、烟灰等,这些意象与主人公的幻觉交织在一起,共同隐喻了主人公的处境和命运。
小说的第八章写道,“桥下流过一条小河。
人隔着雾,隐约望见几所泥草房顶建筑物,在草地上零星散开……”,当时包法利治好了昂代维利耶侯爵的口疮,被邀请去他家做客,这时候的爱玛发现婚后平淡的生活让自己十分烦躁,在接受邀请出行的时候,也是爱玛在婚后第一次接触到她平常生活意外的世界,这段话就是对爱玛在遥望侯爵家的庄园时的描述,在这里,雾这个意象有十分重要的象征意义,可以说,隐喻了爱玛的命运,从一开始的时候爱玛就在追求自己地位、身份都完全不相符的那种优越感,她一直都期望着有奇迹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将自己带离那种平淡无味的生活
中,所以她一直都在雾气沉沉的世界中寻找一个出口。
在欲望的煎熬中,爱玛变得有些饥不择食,她投入其他男人的怀抱,在她与不同的男人暧昧期间,雾气的意象依旧存在,“这种甜蜜的感觉就这样渗透从前她那些欲望……香风习习吹遍了她的灵魂,幽渺的氤氲卷起欲望旋转”。
她又一次沉浸在虚无缥缈的爱境之中:“正当十月初旬,田野有雾。
水气弥漫天边,笼罩着丘陵轮廓,有的水气裂开,升在天空发散”。
雾气这个意象的每一次出现,都具有一定的暗示性,爱玛在这种朦胧的雾气中找到了快乐,在这种朦胧的雾气中迷失了自己,也在这种朦胧的雾气中背负了太多的“债”,不同的雾气象征着她生活众不同的阶段,最终,爱玛选择在朦胧的雾气中结束自己的生命,也算是对自己以及丈夫的一个交代。
(二)“阴影”隐喻
在这部小说中,阴影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意象,“阴影”这组意象是幻觉的一个诱因或者变体。
爱玛的梦开始的地方就是修道院的阴影地,爱玛在那里设计了一个十分完美的影子,以至于她沉溺在自己的幻觉中,即使是梦醒了也还是继续沉沦其中,一厢情愿地认为自己的生活就应该是梦中的样子,完全没有考虑到残酷的现实。
因此,爱玛在不知疲倦地追求自己的梦境时身边经过了很多人。
包法利、赖昂、罗道尔弗都是她寻梦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臆想找到的几个模本。
包法利是个缺乏虚幻色彩的人,因此爱玛在与他结婚不久就发
现他并不是自己要找的人。
“阴影重重,灯光偶而照到画像……”,这是爱玛回到自己的家中时的感受,因为包法利不能给他带来虚幻的生活,因此她觉得自己就好像是生活在阴影中一样。
“赖昂似乎又出现了,人也显示得更高、更美、更温柔……就在眼前,房子的墙好像把他的影子留下来了一样。
”爱玛与赖昂在教堂幽会,她在阴影地里叙述自己的爱情,但后来她发现赖昂的身上也缺少了某样东西,忽然觉得与他之间同样遥远。
小说中的影子象征着爱玛所追求的那种梦境,人总是要有梦想的,也总是在制造着梦幻的生活,爱玛不过是想在生活中为“影子”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但是在生活中偏偏不能如愿,因此也注定了她人生的悲剧。
当她梦醒的时候发现自己在寻找“影子”的过程中已经犯下了太多的错误,已经无路可走。
(三)“瞎子乞丐”意象
“瞎子乞丐”是这部小说中最明显的一个意象,在作品中一共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爱玛与赖昂幽会结束之后在回来的车上,瞎子乞丐拄着拐杖,不顾山路崎岖,在驿车中间奔走。
他还唱起了一首歌,歌声中似乎有一种隐隐的力量,使得爱玛的心情被扰乱,将她带人到了一个十分忧郁的世界。
瞎子乞丐第二处出现在爱玛奄奄一息的时候,这个时候他依旧为爱玛带来了沙哑的歌声,爱玛听到歌声之后一下子就坐起来,开始疯狂地笑,这种笑也蕴藏了一种绝望。
这个
意象第三次出现在小说的最后,药剂师郝麦的消炎膏并没有医好瞎子的毛病,为了不让自己的名誉受到影响,郝麦使坏将瞎子乞丐关进了拘留所,以至于瞎子乞丐要在监狱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作者对这个意象的描述,是希望读者通过这个意象可以联想到爱玛的遭遇,其实爱玛本身也是一个瞎子乞丐,是一个精神上的乞丐,她的精神生活十分空虚,为了使得自己的虚幻的梦想可以实现,她一直在努力地争取,但是到头来却还是与瞎子乞丐一样,什么都没有得到,反而落了一个不好的下场。
“瞎子乞丐”这一意象隐喻了人们在追求所谓的幸福的过程中的那种盲目性。
结语
隐喻象征手法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种重要手段,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中的隐喻艺术的应用,使得小说的主题得到了有效地升华,尤其是影子和瞎子乞丐这两个意象,将作者对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在这种社会下生活的那一类人的批判展现得淋漓尽致。
(责任编辑:章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