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苏武牧羊》的“悲壮美”人物塑造分析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11.49 KB
- 文档页数:2
“寻梦承泽”之《苏武牧羊》导赏:从苏武的穿戴看《苏武牧羊》(下)苏武牧羊11月6日,《长安大戏院》,杜镇杰演出。
从苏武的穿戴看《苏武牧羊》(下)作者:南洋大兜卫律身为降臣,在戏中也是苏武的好友,所以才有后来他和李陵一起促成苏武胡阿云联姻的情节。
卫律希望能够说降苏武,一方面因为是旧时好友,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够通过保举汉朝贤臣巩固自己在匈奴的地位。
面对苏武的“不领情”,卫律十分生气,最终在匈奴王处煽动,要苏武回归故乡,除非公羊生产乳汁的时候。
久久不见苏武还朝的汉朝领导人们派来了李陵,希图武力征讨。
没想到李陵失手被擒,汉朝谣言四起,最终李陵全家被斩,李陵不得已被匈奴招为驸马、归降了匈奴。
白驹过隙,苏武一晃已经在匈奴牧羊十五年了。
十五年来独自一人忠贞不降。
舞台中此时的人物扮相也有了变化。
从头到脚依次是:甩发、茨菇叶、黑三、紫褶子、豆青团花衬褶子、彩裤、大袜、盖履。
紫褶子、大袜、盖屡,这一装扮多用于赶路,比如《十老安刘》中的田子春、《春秋笔》中的王彦丞等等。
茨菇叶在京剧中用处颇广,多为悲情角色,以旦角为例,如《生死恨》、《贺后骂殿》、《宇宙锋》等戏都要佩戴,代表遗孀或未打扮。
生角如《卖马》、《林冲夜奔》等戏。
苏武的早期扮相为苏武盔、黑三、团花褶子。
茨菇叶在此处象征着苏武的悲情色彩,马连良先生将此扮相进行了改良。
茨菇叶在佩戴时也遵循男左女右的标准。
苏武和李陵在“北海”相遇,苏武牧羊的“北海”,就是今天俄罗斯境内的贝加尔湖。
苏武在这次登场时,用西皮散板唱“大丈夫终不能愁眉展放,有一日归故土感谢上苍”。
散板是马派艺术中比较常见也是马先生本人比较擅长的板式。
几乎马派戏中都有大段散板,将人物内心演绎的淋漓尽致。
苏武在牧羊时听到人马响声,认为卫律又来说降,故而唱到“降顺卖国良心丧,有何脸面回故乡。
耳旁又听人喧嚷,想必是卫律贼又来招降”。
这两处散板都十分别致。
苏武见到李陵投降,万般悲痛。
李陵和苏武也是好友,李陵的归降和卫律不同,有些被迫无奈。
豫剧的角色分析豫剧的角色分析豫剧,是在河南梆子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继承、改革和创新发展起来的。
建国后因河南简称“豫”,所以称豫剧。
豫剧在安徽北部地区称梆剧,山东、江苏的部分地区仍称梆子戏。
豫剧的流行区域主要在黄河、淮河流域。
除河南省外,湖北、安徽、江苏、山东、河北、北京、山西、陕西、四川、甘肃、青海、新疆、台湾等省区市都有专业豫剧团的分布,是我国最大的地方剧种。
末:男角。
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
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
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
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
如:蔡婆婆。
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
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
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
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b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
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
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
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
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
闽剧中苏武的形象塑造与表演探析作者:廖雄威来源:《大观》2023年第10期摘要:《蘇武牧羊》的情节发展以苏武在北海的生活为主线,通过一系列事件来展现苏武的内心情感。
在戏中,苏武与北海的恶劣环境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这既对是他生存的挑战,又是对他坚守信念的考验。
从人物形象、内心情感、唱腔特点、表演方式等方面对苏武人物的塑造与表演进行细致的描绘与分析,引用相关的戏剧理论来展示苏武这个经典角色在北海牧羊十九年的坚韧毅力和爱国情怀,以期展现闽剧表演的独特魅力和艺术魂韵。
关键词:闽剧;苏武;形象塑造;表演;《苏武牧羊》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福建地方戏曲剧种之首,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塑造了无数的经典角色。
其中《苏武牧羊》这出戏中的角色苏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苏武是一位个性十分鲜明的历史人物,他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大臣,也是杰出的外交家和民族英雄。
他出生于杜陵(今陕西西安),是代郡太守苏建之子。
在汉武帝时期,苏武凭借父荫担任郎官,并逐渐升迁为栘中厩监。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他奉命以中郎将身份持节出使匈奴,但因副使张胜卷入匈奴内乱而被扣留。
尽管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苏武仍誓死不从,引佩刀自刺负伤。
后被匈奴人迁到北海边牧羊,扬言要公羊生子方可放他回国。
苏武历尽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汉节牧羊,始终不屈。
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汉与匈奴和亲,汉使者寻得苏武等人下落,这才使其获释归汉,拜典属国,禄中二千石。
但在次年,他又因卷入上官桀谋反案而被免官。
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因参与拥立汉宣帝,受封关内侯,重新拜右曹典属国。
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苏武去世,享年八十余岁。
苏武爱国忠贞的节操不仅使其名著当时,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汉书》赞其“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苏武及其故事的广泛流传,使之在历代诗歌、戏曲、小说、美术、音乐、影视等艺术形式中不断被歌咏、演绎。
他的形象塑造对于角色的真实感和观众的认同感至关重要。
观看豫剧《苏武牧羊》有感
夜深了,城市的浮华与喧闹也短暂的消失不见了。
我的耳朵和嘴巴也都休息了,可大脑却异常的活跃了起来。
任由思绪飘向了两千多年前的汉代——那个令无数华夏儿女深感骄
傲的时代,那个另四方天下敬服的国度。
否则韩国的首都不会叫汉城,华夏儿女不会叫汉人。
任由思绪在跟着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被威逼劝降,被利诱劝降,都不为所动。
任由目光凝聚在那个在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的苏武身上,十九个春秋冬夏的茹毛饮血,青丝也变成了白发,日夜手持的汉节也老旧不堪了。
十九载沧桑变化,飞将军李广的后人被灭门,汉武帝也逝去了,匈奴也易主了。
他身外的一切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那赤诚的肝胆,那颗不屈的头颅,那个坚定的信念!
如此境遇下的苏武,选择的不是屈服,而是坚守,坚守自己的信念。
而今的我们,物质飞跃了吧?生活丰富了吧?可我们似乎浮躁了,坚守的东西少了,就连点点的良心也不愿多多去触摸了。
远了不说,校车毁了一辆又一辆,孩子死了一拨又一拨。
可政府的大楼却一幢比一幢气派,尤其是贫困县的。
环境一天比一天坏了,弄了指标还是PM10的,就是用PM2.5的又能怎样?
我们是否该去思考了?!我们还有什么是要坚守,却早已抛却的?!苏武作为一个臣子,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信念。
如果作为普通百姓呢?作为政府官员呢?作为军人呢?作为商人呢?作为老师呢?作为医生呢?
我想都有自己要坚守的东西吧!不要等失去灵魂了才追悔莫及!。
《苏武牧羊》唱响爱国旋律豫剧被誉东方咏叹调“煌煌大汉,屹立东方,壮哉汉使,蹈火赴汤……”伴随着李树建苍凉激越、动人心魄的唱腔,大型新编豫剧《苏武牧羊》拉开了全国巡演的序幕。
富丽堂皇的汉宫、雄浑壮美的大漠风光、广阔荒凉的北海……堪比电影的舞台效果,令观众身临其境。
一位观众观看此剧后说:“这样美的豫剧我还是第一次看到。
与以前的豫剧相比,《苏武牧羊》令人耳目一新!”豫剧《苏武牧羊》讲述了汉武帝时期,中郎将苏武奉旨出使匈奴被扣留,单于将其流放于北海牧羊的故事。
在19年毫无返汉希望的穷困放牧生涯中,苏武饥吞毡、渴饮雪,于极其困厄的环境中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与操守,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后世树立了一座精神丰碑。
该剧动用演员上百人,唱腔和舞美也进行了创新,借鉴了话剧影视、现代声乐等其他艺术门类的表现手法,将舞剧、歌剧、话剧融为一体,极具视觉冲击力的舞台设计幻化出华丽的汉朝宫廷、大漠深处的单于大帐,一幕幕时空转换,令观众拍手叫好。
《苏武牧羊》的故事家喻户晓,被世人传颂至今。
河南省豫剧二团在选择题材时,团长李树建把目光锁定在苏武身上。
青年剧作家原长松和著名剧作家张芳以《汉书·苏武传》等史书中记载的苏武经历为素材,深入边陲,历经6年艰辛,完成了豫剧《苏武牧羊》的剧本创作。
连续6次夺得文华大奖的谢平安,新锐导演丁建英,多次荣获国家音乐大奖的作曲家耿玉卿、指挥家李宏权,震动中国剧坛的舞美设计季乔,被业内人士尊为灯光大师的周正平,享誉全国的服装设计师蓝领,央视著名化妆师艾淑云,京剧《奇袭白虎团》的武打设计白云明,电视剧《汉武大帝》和《康熙王朝》主题歌的创作者张宏光,多次荣获全国大奖的舞蹈编导宋晓东和李永明等名家,构成了豫剧《苏武牧羊》强大的主创团队。
豫剧《苏武牧羊》是河南省豫剧二团继《程婴救孤》、《清风亭上》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品牌剧目。
该剧曾荣获河南省“五个一”工程奖和第二届中国豫剧节剧目一等奖。
《苏武牧羊》创作谈《苏武牧羊》是一部关于古代中国文化的题材电视剧,该剧以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臣苏武为主角,讲述了他在匈奴七年牧羊的故事。
该剧展现了苏武忠贞不渝、坚守信仰的精神,讴歌着中国古代的忠义之风,为观众展现出了一幅史诗般的画卷。
在创作《苏武牧羊》这部电视剧时,我们从选题、剧本、演员选角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力求还原历史原貌,展现出最真实的古代中国历史画卷。
选题是制作一部成功电视剧的基础。
《苏武牧羊》选取了苏武这一具有浓厚历史传奇色彩的题材,苏武在汉武帝时期被匈奴俘虏,被迫牧羊七年,但始终不忘自己的国家和信仰,在艰苦的环境中保持着高尚的品格和忠诚的精神。
这样的题材既有历史渊源,又充满了感人至深的情感,深受观众的喜爱。
我们认为这是一部适合制作成电视剧的热门话题,因此我们决定将其打造成一部能够引起观众共鸣的作品。
在剧本创作方面,我们针对《苏武牧羊》这一古代题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我们精选了苏武被俘至牧羊七年这一时间段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感人的故事情节,并加入了一些现代人的思考和情感元素,使得剧情更加丰富多彩。
在故事情节编排上,我们注重历史的还原与推陈出新相结合,既能忠实地呈现历史事实,又要保持剧情的吸引力和观赏性。
在人物塑造上,我们对苏武及周围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塑造,使得角色更加立体生动,让他们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通过这样的剧本创作,我们力求呈现出一部古代历史题材电视剧中的精品力作。
在演员选角方面,我们对《苏武牧羊》的演员招募进行了精心的筛选和挑选。
苏武这一经典角色,需要一位能够真正演绎出他内心世界和情感的演员来扮演。
我们对演员进行了严格的选拔和培训,通过多方位的角度和维度来评估他们的演技、形象和气质等方面,最终选定了一批表现出色的演员来扮演剧中的各个角色。
我们相信,他们的精湛演技和专业素养将会为观众呈现出一部古代题材电视剧中的力作。
通过选题、剧本、演员选角等多方面的精心准备和安排,《苏武牧羊》的制作过程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但我们对这部作品充满了信心和热情。
谈马连良的《苏武牧羊》《苏武牧羊》马连良饰苏武京剧《苏武牧羊》是马连良整30时创作的一个新剧目。
马连良在剧中出色地塑造了西汉忠良苏武的光辉形象。
他着力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着意刻画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大无畏气概,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没有向观众进行说教,没有使人物形象流于概念化。
《苏武牧羊》马连良饰苏武、崔承喜饰胡阿云马连良早年曾与王瑶卿合演《万里缘》,(1923年5月王、马在上海亦舞台合演时名《塞北奇缘》),那本是一出民间色彩很浓厚的通俗剧,戏里苏武和胡阿云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都十分贴近老百姓的想象。
马连良重新创作的《苏武牧羊》,承袭并发展了《万里缘》的基本风格,他的表演非常富于生活气息,有浓厚的人情味儿,把苏武刻画成一个潇洒、乐观、充满情趣的人。
他赋予苏武的独特个性,也许未必符合那一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但他却使苏武生命化了,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尊崇与喜爱。
《苏武牧羊》马连良饰苏武这出戏唱腔脍炙人口。
特别是“望乡”一折的四句[二黄散板]和[二黄导板、回龙、反二黄原板]成套唱腔,至今风行于世。
马派唱腔向以飘逸、潇洒而著称,其品位之高在于洒脱而又有风骨,飘逸而又不浮、不轻,这在苏武的主要唱段中体现得相当充分。
如[散板]“贤弟提起望家乡,不由子卿我两泪汪”,在这思绪沉重、泪眼模糊之际,马连良没用直呼直令、大喊大叫的方法去表现。
他发挥自己音色优美的特长,以简洁的旋律,亲切而平易的口吻,突出了人物急于遥望家乡的殷切心情。
唱腔给人以和谐甚至是轻松之感,但其内涵却深沉而厚重。
就中,可见马派的意趣神韵。
又如[导板]“登层台望家乡躬身下拜”,虽起调就拔高,并且唱得满宫满调,但马连良的行腔依然收放自如,深切而又舒展。
“乡”字的长拖腔,声音圆润、柔中有刚,反映出马连良演唱中极为讲究气韵的特点。
这一[导板],婉约、沉雄竟兼而得之,难怪早已成为誉满艺坛的马派名句。
《苏武牧羊》马连良饰苏武、张君秋饰胡阿云张君秋1937年参加马连良的“扶风社”,他们合作的第一个剧目,就是这出《苏武牧羊》。
《苏武牧羊》创作谈《苏武牧羊》是一部反映古代中国历史传说的作品,讲述了苏武被匈奴俘虏后,历经磨难,坚持信仰,最终成功归国的故事。
这个故事历来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成为了民间传说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创作背景、主题与内涵、受众群体等方面对《苏武牧羊》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当代的意义。
一、创作背景据史书记载,苏武生活在战国时期,他是汉朝的一名官员。
汉朝与匈奴之间时常交战,苏武曾被匈奴俘虏,并被迫留在匈奴部落。
在匈奴的囚禁中,苏武遭受各种折磨,但他始终不忘本心,坚持自己的信仰,终于在经历了九年的磨难之后,成功逃脱,并归国投奔汉朝。
《苏武牧羊》的创作正是基于这个历史真实事件。
作者通过对苏武的形象进行塑造,表达了对信仰与坚持的赞美与讴歌,同时也反映了中国文化中重视忠诚与正直的价值观。
这一背景成为了作品创作的重要基础和灵感来源。
二、主题与内涵1. 忠诚与坚持《苏武牧羊》的主题是忠诚与坚持。
苏武在匈奴囚禁期间,不断受尽磨难,但他始终不改初衷,忠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不屈不挠地坚持着。
这种精神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成为了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
2. 人性与智慧苏武在匈奴部落中并非一味地抵御压力,而是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智慧征服了匈奴首领,最终获得了自由。
这体现了作品对人性的探索,也强调了智慧对待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3. 民族团结《苏武牧羊》也强调了汉匈两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尽管苏武被囚禁在匈奴部落,但他并没有对匈奴人放弃信仰和理念,反而通过自己的行为赢得了匈奴人的尊敬。
这体现了作者对民族团结与和谐的向往。
三、受众群体《苏武牧羊》是一部富有民间传说色彩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它适合青少年读者,因为作品堪称是一部寓教于乐的佳作,其中蕴含的忠诚、坚持等品质对青少年的人格塑造有着积极的影响。
对于古代历史与传说的爱好者,阅读《苏武牧羊》也是一次重温历史的机会,可以让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有更深入的了解。
对于一般成年读者来说,作品的主题与内涵也能引起共鸣,对人们的内心有一定的触动。
《苏武牧羊》歌词赏析英雄的赞歌,志士的呐喊《苏武牧羊》歌词赏析河南邱相生万艳丽苏武留胡节不辱!雪地又冰天,苦忍十九年。
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入耳痛心酸。
苏武留胡节不辱!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
归,红妆守空帏。
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 任海枯石烂, 大节定不亏。
终教匈奴惊心碎胆共服汉德威。
世纪初, 中学教师蒋荫堂先生看到国家风雨飘摇、山河破碎的惨状,满怀激愤,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感人肺腑的歌,呼吁中华儿女坚守民族气节,精诚团结, 共赴国难。
《苏武牧羊》一经传出,短短几年间就唱遍了大江南北。
它曾经是“察绥抗日同盟军”早晚必唱的军歌。
在日本鬼子入侵我华夏神州时,吉鸿昌将军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坚决反对内战,率部转战长城内外,重创侵华日军,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作为这支部队的前敌总指挥,他非常喜爱这首歌,大敌当前,他用苏武的气节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今天,我们仰望星空,缅怀先烈,聆听《苏武牧羊》的歌声,禁不住为之扼腕感泣,这黄钟大吕般的乐曲扣动着我们的心扉,拨动着我们心中的那根爱国思乡的琴弦,继而使人扪心自问,反复思量:我该怎样报效祖国。
品味《苏武牧羊》的歌词,我们不难发现其优美感人之处。
“苏武留胡节不辱”是歌词的主旨,作为首句统摄全篇。
它是对苏武手持汉节十九年,啮雪吞毡、历尽艰苦的人生经历的高度浓缩,同时也是对苏武民族气节的崇高评价。
人们吟唱它,自然会想起苏武牧羊的故事,敬仰之情顿生。
第二段依然以此起首,间隔反复,突出了中心。
这是《诗经》“重章叠句,反复咏叹”的手法。
上F段对应的句子字数相等,句式相同。
各段前后押韵,音节和谐,长短错落,朗朗上口。
语言优美,雅俗共赏,便于吟唱,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作为一首爱国歌曲,他没有选取岳飞那样的文韬武略、能征惯战的军事统帅,它选取了苏武,而苏武不曾领兵于阵前斩敌数万,也不曾开疆拓土弥望无边。
豫剧《苏武牧羊》司鼓心得
佚名
【期刊名称】《魅力中国》
【年(卷),期】2013(000)013
【摘要】创作历时六年余,三易其稿,由李树建先生主演的“忠孝节”三部曲的“收官之作”豫剧大型新编历史剧《苏武牧羊》成功上演,并取得了广泛赞誉。
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功跟我们团队策划伊始的高起点、严要求分不开。
作为此剧的司鼓,为了伴奏好这个剧目,我也是煞费苦心,翻阅关于苏武的史料,并熟读了《苏武牧羊》的剧本,因为作为把握剧目情感和节奏的司鼓,必须要知道人物背景和矛盾冲突的发展路线图。
【总页数】2页(P77-77,78)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苏武牧羊常常尝尝--记苏武牧羊饮食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凤龙 [J],
2.试析对比手法在豫剧《苏武牧羊》一剧中的成功运用 [J], 李文革
3.论新时期豫剧司鼓职能的转变——以河南豫剧院三团为例 [J], 周亚丽
4.豫剧《苏武牧羊》的“悲壮美”人物塑造分析研究 [J], 任增吉
5.苏武牧羊(李陵、苏武对唱)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Jan. ,2021Vol. 40 No.l2021年1月 第40卷第1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论南戏《牧羊记》中苏武形象的塑造李淑芹,李占鹏(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摘 要:苏武形象最早见于《史记》,但在《汉书》里才有个人传记。
此后,苏武的守节精神得到历代文人 的追颂。
南戏《牧羊记》在移植了《汉书》基本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情节改编、虚实结合、对比衬托等艺术手法,塑造了苏武忠贞不贰、坚韧不拔、矢志不渝的人物形象。
南戏《牧羊记》歌颂了苏武威武不屈、贫贱不移 的崇高民族气节,其全本流传对后世研究南戏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南戏《牧羊记》;苏武;形象塑造中图分类号:1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970(2021)01 -0052 - 04苏武,字子卿,西汉杜陵人。
汉武帝时,他出 使匈奴被扣,匈奴对他威胁诱降,后又遣其到北海 边无人处牧羊,历时十九年,然苏武始终不从。
昭帝时,汉匈和亲,他才获释回朝,拜为典属国。
苏 武的人物形象最早见于《史记》,西汉刘向的《新序•节士 •苏武章》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苏武出使匈奴之事,并颂扬其守节精神。
班固《汉书•李广苏 建传》附带了苏武的个人传记,简称《苏武传》(下 同),至此苏武一生的事迹才被比较完整地记录下来。
此后,苏武的事迹和守节精神得到广泛流传。
如南朝梁萧统《昭明文选》收录的李陵《与苏武诗三 首》,还有唐代王维的《陇头吟》,李白的《苏武》,温庭筠的《苏武庙》等都对苏武进行了歌颂。
宋元时期,苏武形象进入画家诗人的视野,出现了许多题 画诗,如刘克庄的《苏李泣别图》,文天祥的《题苏武忠节图》三首,杨维桢的《题苏武牧羊图》等。
戏 曲作品以苏武故事为题材的也非常多,有散出的,也有全本的,如金院本《苏武和番》,元杂剧《持汉 节苏武还朝》《汉武帝御苑射雁》,南戏《牧羊记》《席雪餐毡忠节苏武传》,明传奇《双卿记》《雁书 记》《全节记》等。
大型原创豫剧《苏武牧羊》长治站巡演观后感作为现代人,对于古代英雄的选择,总是有太多的不解,或许这些并不妨碍英雄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然而,我们还是不自觉的试图以己度人,用凡人的各种折中各种求全来解读那些英雄如今看来匪夷所思的行为。
大型历史豫剧《苏武牧羊》展现给我们一位汉代的精神巨人,观者好评如潮,无不为其精心的编排,唯美的灯光,华丽的演出所倾倒。
我亦为之折服,但更令人赞叹的是,该剧对英雄精神世界的推敲,将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重新演绎,将一种执念顺理成章的推向让世人敬仰的高度。
“纵九死而不改归汉之心”,为何?若屈服即可封王拜将,锦衣玉食,可不归矣;十九年北海牧羊,非人所能忍,可不归矣;前有李陵之鉴,何不效仿之?可不归矣;故乡已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可不归矣;通国初长,胡妻相伴多年,恩重如山,可不归矣!诸多的磨难、诱惑、委屈、愧疚阻挡在苏武归汉的路上,一十九载归汉夙愿达成又何止北海牧羊的苦寒所能道尽。
“煌煌大汉,屹立东方,壮哉汉使,蹈火赴汤。
止干戈舍身为家邦,我是大汉好儿郎”,韩磊低沉的咏叹总是在苏武即将绝望,我们充满疑问时响起,我们的脑海中同时浮现出波澜壮阔的汉武大帝时代——“犯我大汉天威者,虽远,必诛!”。
然,大汉天威何以铸就?盛世王朝的文治武功铸就,封狼居胥的金戈铁马铸就,苏武不屈之精神风骨铸就。
任何的坚守无疑都将要面对时间的考验,而伟大的坚守之所以充满力量,必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升华,这便是苏武手中高举的节,一次次蜕变,一次次升华,节旄落尽,布满沧桑的印记,最终却长成参天大树。
使团因参与匈奴内乱而获罪,受刑不过,潘馼自杀,面对使团受辱,苏武以死明志。
舞台上苏武自刎的一片血红触目惊心。
这样的苏武是刚烈的,决绝的,他不惧怕死亡,他希望以死来维护使团的尊严。
幸好,英雄的悲剧并未到此终止,才有了之后那个不惧死亡更勇于活着的大无畏斗士。
意外活下来的苏武得到大单于的赏识,但是,高官厚禄并不能动摇苏武的意志,大单于一怒将其逐至北海放牧,仅十二只公羊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