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江7000年文化世界的历史解读

  • 格式:doc
  • 大小:18.11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水江7000年文化世界的历史解读

清水江,一条拥有美丽名字的河流,如果没有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清水江白市电站考古队的到来,她也许就这样千年流淌,清澈、平缓而静默无声。

去年,由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四川大学考古系联合组队,在天柱县境内清水江两岸白市电站进行考古抢救性发掘,清水江文化形态才慢慢呈现在世人面前。

发现清水江7000年悠悠文化

乘着从天柱县到三门塘的渡船,逆清水江而上,目睹两岸无数古朴的村寨,聆听江上曾经发生的故事,我们反复追问一条河流的历史记忆。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地球上几条著名的大河,都曾孕育了泽被后世的古文明,生活在清水江两岸的各族人民,一直受到清水江的哺育和庇佑,悠悠历史文明从遥远的过去流到现在。清水江文明静静流淌了7000年

当四川大学考古系教授白彬站在清水江畔,探索这片土地下的悠悠岁月,每一段泥土,都可能给他惊喜。以至于让这位干了一辈子考古并到哈佛去访问的学者忍不住说一“我

一辈子没有见过那么多石器,数以干件计的出土石器,这在其他地方无疑是罕见的。”

据介绍,整个发掘共出土石制品9500余件、完整或可

复原瓷器3600多件,其年代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元代窑址为止,为揭开清水江古老的历史文化形态提供重要的实物佐证。

天柱县清水江畔,山清水秀,静谧安详,四川大学二十几位大学生的考古梦在这里放飞,经历人生的第一个探方、石器、陶片、灰坑……

考古工作者在坡脚遗址清理灰坑60个、灰沟10条、石堆遗迹2处、墓葬2座、窑1座,出土石制品8100多件。

新石器时代遗存是坡脚遗址的主体堆积,包含物多为石制品,少数为陶片,从出土石制品和陶器纹饰看,与湖南高庙文化中晚期遗存有密切的关系。

在学堂背遗址,考古工作者清理灰坑12个、灰沟1条、窑1座。出土打制石器近1300件,石器的特征与坡脚遗址

相近。陶器纹饰以素面为主,具学堂背遗址出土陶器的显著特点。

考古工作者在瓦罐滩遗址清理灰坑14个、灰沟3条、

龙窑1座,出土大量窑具,完整或可复原瓷器3600多件。

据考古工作者提供的材料显示,此窑址年代为元代,以烧制青瓷为主,另有一定数量的酱釉瓷器和黑瓷。从釉色、器形

和装饰手法看,瓦罐滩窑址出土瓷器受到了来自钧窑、衡山窑、建窑的影响,并可能受到长沙窑流风余韵的影响。

文化人解读清水江浩瀚文化世界

一千年前的某个季节,一腔幽怨的诗人王昌龄大约也这样逆沅水而来,谪居小城隆里。再后来,也有几位贵州籍大儒,沿清水江上下,与外界进行着沟通。而这江上,往返最频的是那些世居江岸的渔民和从事着木材贸易的商贩,在历史上,他们都是些再平凡不过的角色。

一千年后的今天,白彬一边走,一边解读那些给历史留下注脚的千年文物,那足足铺满一地的文物,更使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拿起一个由河滩粗砂质砾石制成的旧石器时期砍砸器,轻松挥动,眼前顿时跃现出先人们在清水江畔“坎坎伐檀”时的场景,石器上仿佛还留着万年不逝的体温。

白市小学退休的历史老师杨作义在清水江淘金人的手上搜集了不少青铜器,一件件宛如一页页打开了清水江的一本千年历史书。

这些青铜器为什么沉寂江底?黄金的开采带来惨烈的利益争夺,这种冲突至今不绝,数千年前血拼的惨烈程度则可以想象。在两千余年前的这条美丽的江上,为了一种责重的金属,血战在不断上演,中流矢或被利剑击中的鏖战者,负

伤沉入水底,无数兵器也在乱战中沉落。楚将军庄踽所率领的军队,或者也参加了这场血腥的争夺。

然而,溯沅水而上的清水江支流,旧石器时代是否存在过史前文明?这一直是考古界思索的问题。考古界有一个学

术观点:由猿到人,应是从山中走向平原;古人技拙,应是顺水而下,而难以逆水行舟,黔东应有古人类活动遗迹。考古界普遍认为,湘西人类史前文明大都集中在沅水干流,而这次考古发现却证实,史前文明不仅在其支流酉水存在,而且在酉水支流清水江也存在。清水江流域是巴楚文化碰撞最激烈的地方。

翻开历史,战国时,楚遣将军庄踽西征,?F率其士卒溯沅水而来,长途跋涉历尽艰辛,终于在云贵高原建立起自己的霸业。史束对此事的记载,有几种版本,一说庄?F王滇,一说王夜郎,著名历史学家徐中书先生关注的是庄?F西征的真实目的。他研究认为,庄?F西征的目的是为楚国开发丽水流域的黄金。丽水流域,即今之金沙江流域,这里是我国历史上黄金的重要生产地之一。春秋战国之际,楚国逐渐强大,其经济文化空前繁荣,楚地率先开黄金作为货币流通的先河。随着楚王的问鼎中原,黄金的需求量大增。楚地要与中原大国齐、秦、晋争霸,就必须开发其西疆的黄金以为挹注之资,盛产黄金的丽水流域就这样进入楚国贵族的视野。

而我国对黄金的开采利用至迟可以上溯到殷商时期,四

川广汉三星堆商代祭祀坑中就曾出土了大量黄金制品,有金杖和金面具等。在开采丽水黄金的同时,广泛掠取黄金的楚国肯定也已注意到同样蕴藏丰富黄金而且地缘接近的清水

江流域。肩负黄金开采使命的庄?F,当其溯沅水而来时,必定会用一种职业的眼光审视经由的每一个地方,考察当地黄金储备情况,作为沅水上游的清水江中的这种有着灿烂光泽的贵重金属就不会被轻易放过。

南北侗族的“分水岭”

清水江文明沿线各民族聚落存在的文化形态,在天柱县呈现典型的文化特征。在近年来的考古发掘中,考古工作者发现大量待解的“清水江文化线”谜团,比如天柱县大量发现的战国时期青铜器的来源:清水江沿线人类文化的繁衍、楚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等。此次考古发现预示着以天柱县为代表的清水江灿烂文明将揭开神秘的面纱,为深层解读“清水江文化线”提供了广阔的文化视界和想象空间。

通常认为南北侗族社区在民族语言、民族建筑、民族习俗、民族服饰等方面均存在各种差异,也正是由这些差异而辨析为两种类别的社区。但对于这种差异,人们常有一种困惑,作为一个族群的“侗族”,何以形成两个区别如此明显的文化社区呢?

明代以前,清水江一直处于帝国的视野之外,属“化外之区”而已。元代虽在这个区域设置了诸多的蛮夷长官司,但其实仅限于纳入版图而已,并没有能够实现真正的管理。王朝的力量到不了的地方,自然各种矛盾滋生后也难以消解,只能是逐渐地蔓延而至不可收拾。信手翻开史书,出于王朝主动的征剿和被动的平叛活动,随处可见。为了一劳永逸地平息来自地方的叛乱和起义,王朝不得不改变之前的羁縻政策,更之以直接的管理――军事管理和渗透。以明代因镇压少数民族起义而进行的大规模军事征剿活动为肇因,帝国便开始了对清水江流域的渐次开发,来自国家的力量逐步向少数民族区域渗透。随后在清水江流域发现了丰富的林木资源,更是通过贸易而将清水江流域带入全国性市场。因军屯、移民、开发过程的发生,教化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也随之而发生了。在传统的少数民族村落社会中,汉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便随之发生。于是以天柱和邻近的锦屏县为分界,这条线路以北的地区,受汉文化影响更深,便表现为汉文化与侗族文化的交融更多,其原有的民族文化逐渐淡化而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北侗文化。南部侗族方言区则由于王朝的力量减弱而保留自身文化元素更多,南北侗族文化分野由此发生。

此次考古发现,无疑为更深层次解读“清水江文化线”提供了更广阔的文化视角和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