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八年级下历史下复习课件
- 格式:pptx
- 大小:1.92 MB
- 文档页数:22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笔记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这可是个大事件啊!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啦,那场面,老壮观了。
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全国人民都沸腾了,这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新中国成立初期,还面临着很多挑战呢。
比如说,国内还有一些反动势力在捣乱,国际上也有一些不友好的国家对咱虎视眈眈。
所以啊,咱得巩固新生的政权。
这时候就有了抗美援朝战争。
美国那家伙,想欺负咱的邻居朝鲜,还把战火都烧到咱边境来了,这哪能行啊!咱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去跟美国佬干架。
在战场上,志愿军战士们可英勇了,涌现出了好多英雄人物,像黄继光、邱少云啥的。
他们不怕牺牲,为了国家和人民,那真是拼了命啊!咱把美国佬打得服服帖帖的,保卫了国家的安全,也提高了咱中国的国际威望。
还有土地改革呢。
以前啊,很多农民都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给地主老财种地,受了不少苦。
土地改革之后,农民们都分到了土地,那高兴得啊,干活都更有劲儿了。
这也让咱国家的农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咱新中国成立后,就开始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啦。
1953年,咱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这期间,咱建了好多工厂,像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项目都建成投产了。
咱国家的工业水平那是蹭蹭往上涨啊。
同时呢,咱还进行了三大改造,就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通过改造,咱把生产资料私有制变成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咱中国就基本建立起来啦。
不过啊,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咱也走了一些弯路。
比如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那时候啊,大家都太热情了,想一下子就把国家建设得特别好,结果有点急于求成了。
很多地方都虚报产量,还搞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大工程。
这给咱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一些困难。
但是咱中国人不怕困难啊!后来又进行了调整,慢慢地恢复和发展经济。
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的第6课。
本课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历程,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文化大革命”和建设成就。
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的情况下,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确定了主要任务,是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但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中国实际,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中国共产党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估计不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走了弯路。
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许多建设成就,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如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
二.学生分析通过近两年的历史学习,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也积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初步具备了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说明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生也能对历史作出一定的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知道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培养全面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了解“文化大革命”,认识“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危害,提高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知道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体会英雄模范人物的艰苦创业精神与建设成就之间的关系,提高理解历史的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文字资料、列表整理等方式,学会从不同类型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总结归纳这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学会归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社会主义建设是曲折而漫长的过程,是艰苦探索的过程;尝试反思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感受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人民服务的良好社会风貌。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1.背景(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党统治区的经济已经濒于崩溃。
(2)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3)我国的工业水平很低,基础薄弱,而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2.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等等。
4.取得成就(1)重工业成就: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
(2)交通成就: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30余条;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1.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9月,在北京召开。
3.意义: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5课三大改造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原因: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
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2)形式: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3)目的: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4)高潮: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5)完成:1956年,全国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2.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1.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背景: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国营经济力量的增强,公私合营经济出现并有所发展。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本单元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史实。
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开始起步,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以建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中国取得了重大成就,但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那样的失误和曲折。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第一个五年计划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时间: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超额完成。
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主要成就:重工业: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解放牌汽车)、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设投产。
交通运输业:宝成、鹰厦等30多条铁路。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
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1954年9月,北京。
主要内容:①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刘少奇为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
意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三大改造时间:1953年~1956年底。
内容: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农业方式:是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展农业合作化。
过程:经历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三个阶段。
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单元综析单元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及成就。
时间跨度:本单元的时间跨度为1953年至1978年以前。
课节概述: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从1953年起,我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取成了巨大成功,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同时,民主政治建设也顺利进行,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新中国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失误,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阶段特征: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单元目标1.掌握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的情况。
2.掌握农业、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了解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理解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3.了解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知道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化大革命”的发起和结束、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了解王进喜、焦裕禄等先进人物的卓越贡献。
单元重难点【重点】“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和共和国第一部宪法;三大改造的形式;社会主义探索时期的几次失误及成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先进人物。
【难点】“一五”计划实行的必要性;1954年宪法的性质;三大改造的实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失误的原因和教训。
单元知识体系单元名词解释1.三大改造:是指建国初期,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
它是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
三大改造中的“三”是指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是指社会主义改造。
2.公私合营:公(国家)私(资本家)双方共同经营企业,公方代表居于领导地位。
它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形式。
第1课时教学设计(其他课时同)课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新授课□章/单元复习课 专题复习课□课型习题/试卷讲评课□学科实践活动课□其他□1.教学内容分析新中国成立后,在政权巩固之后,社会主义工业化不断展开,通过“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不断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通过“三大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在此之后,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的失误;但是在外交、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成就与失误并存。
为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提供了借鉴。
2.学习者分析本课是属于八年级下册的内容,对于本课的复习,属于中考前的最后一个环节。
对于九年级学生,在上一年度已经学习过,但是由于这部分史实离学生较远,理论性相对较强,时间又过去一年,所以估计掌握程度不好。
还有,在当时八年级的学习中,学生没有学习世界史,对于知识掌握缺乏网络性,不能纵横联系,所以在总复习中,构建纵横联系显得十分重要。
3.楹联可以反映一定的历史信息。
在“万里长征,后人应识前人苦;十年浩劫,前事当为后事师”中,“前事”指的是()A.万里长征 B.“大跃进”运动C.“文化大革命” D.十一届三中全会4.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
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七大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5.右图漫画作者意在说明( )A.社会主义建设遭遇到挫折B.人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C.经济建设要尊重客观规律D.大跃进遏制浮夸风的蔓延6.学习活动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激趣导入教师活动1回顾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内容,(新中国的成立和政权的巩固)。
学生活动1学生共同回忆第一单元的史实活动意图说明:让学生将新中国的历史形成纵向联系,形成时间的联系环节二:教师活动2课堂活动一:教师通过与世界史的联系,介绍本单元的世界形势学生活动2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结合世界史,认识在20世纪50年代,政治上,世界处于两极格局,美苏冷战之中;经济上,第三次科技革命已经开始,各国纷纷寻求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