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寂寞在唱歌:孤独的鲸》阅读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7.79 KB
- 文档页数:2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努力学习,报效父母《华贵宋锦出“深闺”》阅读附答案
华贵宋锦出“深闺”
北京APEC已经圆满落幕,作为亮点之一,各经济体领导人和代表拍摄“全家福”时所穿的特色中式服装引起了广泛关注。
男领导人服装的主要面料——宋锦,也走上国际舞台,令世人瞩目。
宋锦历史悠久,由于其色泽华丽,图案精致,质地坚柔,被称为中国“锦绣之冠”,因产地主要在苏州一带,故又称“苏州宋锦”。
宋锦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一起,被誉为我国的三大名锦。
宋锦的纹样以几何纹样为主。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用几何网架构成的,有龟背、四达晕、六达晕、八达晕、天华纹、方棋格子等纹路及以圆形交切组成的球路纹和以圆形交叠组成的盘绦纹等。
其造型繁复多变,构图纤巧秀美,色彩古朴典雅,与唐锦讲究雍容华贵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根据其结构、工艺的精粗、用料的优劣、织物的厚薄以及使用性能等方面,宋锦分为重锦、细锦、匣锦和小锦4类,用途各有侧重。
重锦或细锦的匹料,是宋锦中功能适应性较广的品种,可用作书画装裱、经卷裱封、幔帐、被面、垫面以及衣料等。
宋锦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以经线和纬线同时显花为主要特征。
织造上一般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经三纬,经线用底经和面经,底经为有色熟丝,作地纹;面经用本色生丝,作纬线的结接经。
染色需用纯天然的染料,先将丝根据花纹图案的需要染好颜色才能进入织造工序。
染料挑选极为严格,大多是草木染,也有部分矿物染料,全部采用手工染色而成。
到了宋代,尤其是宋高宗南渡以后,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饰和书画装帧的需要,宋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以至于后世谈到锦,。
小升初阅读题及解析:《孤独的舞者》小升初阅读题及答案:《孤独的舞者》?《孤独的舞者》①秋天,草地上一片安静,萧瑟冷清。
大地上积满了落叶,枯败的叶子蜷缩着,如一张张满是皱纹的脸疲乏地向上张望着。
阳光下,小草儿如漂洗过的白银一样,浅黄浅黄的,迎着秋风簌簌作响。
四下里静悄悄的,一切都显得无精打采的,凛冽干燥的寒风暗示着那个季节并不属于脆弱的生命。
②然而,在失望的阴影里看起来总是埋伏着那么一丝愉悦的惊喜。
瞧去!不远处一只小小的蝴蝶,一身洁白,半透亮的翅膀正不紧不慢地拍打着,仿佛一朵飞舞着的雪花,细小的身子忽上忽下回旋跳跃着。
一忽儿,轻轻地落在草叶尖上,吻一吻,旋即又飞走了。
我想,它的内心该是被某种热切的期望敦促着吧,孜孜以求,永不懈怠。
③枯黄的草地在我眼里突然变成一方宽敞的舞台,舞台上,这只小小的蝴蝶正孤独地旋着舞演一场独角戏。
没有灯光,没有音乐,没有观众,没有掌声,孤独的舞者只是默默地奉献着它最漂亮的舞姿,舞姿里有悲伤的漂亮,舞姿里有文雅的欢乐。
舞啊……舞啊……所有的失望,所有的欢乐,所有的痛楚都融进这绰约的舞姿里。
整个世界停顿下来,默默地凝视着,万籁俱寂,周遭的大自然也莞尔笑了。
④一只小小的蝴蝶就如此战胜了整个世界。
夏日里,会有许许多多如此的蝴蝶,小小的,白白的,舞动在世界的每个角落,成群结队地飞过那个季节,不留下一丝痕迹。
当花儿慢慢零落,朝气蓬勃的绿色也慢慢褪去,只留下孤单单的大地,光秃秃地裸露着,生命俱凋亡,看起来干涸的生命之滩。
夏日,兴盛茂盛的夏日,一天天远去了。
这时,从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孤独的舞者悄然而至,开始享受它那姗姗来迟的短暂的生命。
尽管,留给那个“不可理喻”的小生命的,并没有多少舒服与安慰,在这静默的季节里,它仍是这广漠舞台上唯独的主角。
不知这小东西是否明白“美好东西的获得往往要做出庞大的牺牲”。
代价的确是庞大的,秋天来临,生活一天天过去,冰冷一天天加剧,这一天天加剧的冰冷会无情地吞噬蝴蝶的生命。
②这样的歌声自1989年被发现起,每年都会被美国海军的声纳系统探测到。
在追踪它12年之后,人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声音的主人平均每天旅行47千米,却无法知道它旅行的目的:在北太平洋里,它的行踪或东西,或南北,或毫无头绪,但它从不留恋某处,从不长期驻足。
没有人看见过歌声的主人,人们只能把它叫做52赫兹。
科学家们认为它是一头鲸,因为这样低沉、重复的声音与人类了解的鲸歌的规律相同。
③52赫兹唱的是什么歌呢?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蓝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
它也许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
比如在蓝鲸中,快游大概是几声短啸加上一声长吟的重复,而去吃东西则是不同的唱法。
要想融入鲸群,唱歌不走调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可是,12年来,52赫兹的歌声竟完全不在调上:它不属于人类已经记录过的任何一群鲸。
52赫兹是孤独的,没有来自一个同伴的回应。
52赫兹这些年来到底是经日不休地诉说着孤独的悲哀,还是一路高歌为自己鼓劲助威,谁也不知道。
从发现52赫兹至今,20多年过去,52赫兹也老了,它的频率渐渐降低,现在只有50赫兹左右。
它到底是谁?谁也不知道。
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个声音会在将来某一天彻底消失,那时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就再没可能知道答案了。
④鲸歌逐渐低沉,还发生在很多其它的鲸群里。
对全球7个海域的蓝鲸的10种歌声长达50年的记录显示,所有海域的蓝鲸歌声的频率都在降低。
没有人知道蓝鲸们降低歌声频率的确切原因,也许是全球变暖的影响由于中上层海水水温升高,水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提高了0.3米/秒。
另外,由于一些海域的噪声污染,蓝鲸不得不提高歌声的音量,才能达到原有通讯效果。
所幸,我们暂时不用担心这些沉重的鲸歌,会在某天像52赫兹的声音那样消失。
捕鲸已经在大多数地方被禁止,这些巨大的生物被保护了起来。
⑤如果我们善待这颗星球,蓝色的海洋里,就会一直有鲸歌相伴,就总会有人被它们吸引,希望去听懂它们。
但愿某一天我们真能听懂鲸歌,不被自身物种的言语局限,我们在这颗星球上,才不孤独。
《会唱歌的蓝鲸》阅读答案《会唱歌的蓝鲸》阅读答案阅读理解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会唱歌的蓝鲸》阅读答案。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会唱歌的蓝鲸①说起蓝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其硕大无比的体型。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凭借它约30米的体长,近200吨的体重闻名遐迩。
可是,蓝鲸也会唱歌吗?答案是肯定的。
蓝鲸不仅会唱歌,它还是摘得“地球上最大嗓门”桂冠的动物。
②“鲸歌”的音量到底有多大?大约为155-188分贝,这一数值是推算得出的声音源头处的音量。
人类迄今为止记录到的最大声音是1883年印尼卡拉喀托火山爆发,当时科学家在相隔一定距离的`位置测量到火山喷发时音量约为180分贝。
这一数字比较接近蓝鲸歌声音量的上限。
事实上,人类的耳膜相当脆弱,当声音超过160分贝时,耳膜可能早已受损破裂了。
面对蓝鲸高达155-188分贝的歌声,“ ”这个词语便会真的成为现实。
③“鲸歌”不仅响亮,而且还能在水中传播很远距离。
蓝鲸为什么要将歌声传递得如此之远呢?这与它们的生活习性是紧密相关的。
鲸类的祖先原本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哺乳动物,直到大约5000万年前才逐渐转到海洋生活。
在迷蒙晦暗的海洋中,原本在陆地上敏锐的嗅觉和视觉再也起不了重要作用,声音这种交流方式逐渐成为鲸类求偶、沟通、定位的重要手段。
蓝鲸与其他鲸类相比,更倾向于独居,社会关系也相对松散,分散而居的生活状况给它们的相互沟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④为了将声音传递得更远,更清晰,蓝鲸不仅进化出了世界第一的“大嗓门”,还选择用低频率的声音进行通信。
这就意味着,人类不能通过耳朵直接听到蓝鲸的全部歌声。
而蓝鲸对于低频率的声音却极为敏感,它们能够十分精准地重复同一频率的声音,甚至有可能根据同伴声音音调的细微变化,判断对方相对自己的方向和行进的速度。
在水下通信中,低频声音具有传播损耗少、传播距离远的突出优势,因此蓝鲸用低频率的歌声作为通信媒介是十分科学的。
目前,美国已经将低频通信技术应用在军用潜艇上,借此追求声音的保真和长距离传播效果。
第三单元第9课鲸开心回顾1.开心阅读。
会“唱歌”的鲸鲸是一种很聪明的动物,它有一种和人类相同的本领——能够思考和想象。
它们在水下常常依靠发出的美妙“歌声”,召唤同伴。
一次,一群聪明、顽皮的白鲸追赶着鱼群,来到了北极的楚克奇海。
这里太好玩儿了,还有好吃的鳕鱼。
它们玩着,吃着,连回家的时间都忘了。
两天以后,突然来了一股寒流,海面转眼变成了冰雪的世界。
白鲸回去的路被冰层堵住了。
白鲸着了慌,拼命用脊背撞冰块,但是冰块太大了,它们绝望地叫起来。
正巧一个猎人发现了这群遇险的白鲸,马上向附近的村庄报了信。
白鲸是珍奇的动物。
人们一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赶来抢救白鲸,还给它们带来好吃的。
可是天气太冷了,前面的冰刚凿开,后面的冰又冻上了。
人们立刻又向当地政府发电报,请求援助。
直升飞机和破冰船来了。
在飞机的指挥下,破冰船开出了一条二十多公里的通道。
可是白鲸却一动不动地挤在一起,原来它们害怕这只高大的破冰船。
一个船员大声说:“白鲸喜欢唱歌,是海上的百灵鸟,放放音乐试试,把它们引出去!”船上响起了优雅的古典音乐。
啊!奇迹发生了,白鲸成群结队地跟着破冰船游动起来。
白鲸一边欣赏音乐,一边随着破冰船慢慢游出冰区,进入深海,它们终于得救了。
(1)白鲸遇难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地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觉得在解救白鲸的过程中,谁的功劳最大?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先……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概括人们解救白鲸的经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群白鲸随着音乐游入深海得救了。
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九年级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共2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单.于(chán)襁.褓(qiáng)睿.智(ruì)强聒.不舍(guō)B.亵.渎(xiè)骈.进(pián)枘凿.(zháo)弥.留之际(mí)C.佝偻.(lóu)妖娆.(náo)扶掖.(yè)羲.皇上人(xī)D.风骚.(sāo)旁骛.(wù)谀.词(yú)成吉思汗.(hán)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2分)A.忐忑喧嚷各尽职守涕泪横流B.凌驾洗礼大惊小怪气吞斗牛C.殒落田圃无与抡比怒不可遏D.垂手敬业断章取意自知之明3、诗词默写。
(4分)①江山如此多娇,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沁园春·雪》)②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观刈麦》)③___________________ ,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月夜》)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句,表现出作者与世无争的孤高性格和决不争宠邀媚、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2分)A.王芳当时不在场,对这件事情的经过一窍不通,你们就不要再费时间了。
B.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这些家伙现在装老实,一旦时机成熟,他们还会东山再起。
D.他妄自菲薄他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A.今年十月份,全省共查处酒后驾驶事件1100起,较去年同期下降了一倍多。
B.为了磨练同学们独立精神,学校准备在今年暑期举办了生存夏令营活动。
第17课孤独之旅一、夯实基础1.识音觅.食( ) 空旷.( ) 撩.( )逗驱.( )除犬吠.( ) 重叠.( )【答案】觅食(mì) 空旷(kuàng) 撩(liáo)逗驱(qū)除犬吠(fèi) 重叠(dié)【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
2.文学常识填空。
《孤独之旅》节选自《》,作者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答案】草房子曹文轩国际安徒生奖【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文学常识的掌握。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独之旅》告诉我们:人需要在艰苦的条件下锤炼自己,毅力需要在寂寞中磨炼,经历了考验才能成人。
B.杜小康在暴风雨之夜经受了身心两方面的磨炼,终于变得坚强,他对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C.本文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的性格、心理。
D.本文主要反映了农村孩子因贫困辍学的社会问题,讲述了杜小康因辍学随父亲到偏远地方放鸭的故事。
【答案】D【解析】本文主要反映的不是杜小康的辍学问题,而是杜小康经受磨炼变得成熟的过程。
4.对“杜小康”的形象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杜小康是一个不怕困难,并能在困难中成长,越磨炼越坚强的孩子。
B.杜小康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C.杜小康是一个不理解父母苦衷,但在父亲的威逼下逆来顺受的孩子。
D.杜小康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答案】C【解析】杜小康开始不愿放鸭,而是想去上学,这是孩子最正常的心愿,这并不是不理解父母的苦衷;而杜小康向父亲明确提出不想放鸭要上学,这也表现了他不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孩子,他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5.如果你是一位导演,准备将《孤独之旅》一文中农家少年杜小康在芦苇荡放鸭的经历拍成电影,你准备将哪些镜头搬上银幕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发挥想象,把这些镜头描述出来。
【答案】示例:①杜小康嘴里嚼着一根芦苇根,目光追随着鸭群,鸭群渐去渐远,消失在芦荡深处,水面的波纹,渐渐地平静下去……②杜小康追赶鸭子,迷路了,他颓然地坐在地上,四周是密密麻麻的芦苇,像山一样包围着他,白白的芦花,使得他的目光有些迷离,一声水鸟的啼叫,打破了芦荡中的寂静……③杜小康坐在船头,双手抱膝,任小船在水里漂浮,他的眼前,慢慢浮现出油麻地的小伙伴来,他们一起捉迷藏,一起去偷罗汉豆……【解析】将课文里的重要情节进行描述即可。
九年级下部编版语文说明文阅读专项练习题(含答案)一、阅读下面文章, 完成下列小题。
鲸落——一只鲸鱼最后一次拥抱大海的方式①2020年4月, 中国“深海勇士”载人潜水器完成本年度的首次科考任务, 并收获了一个重要成果一一在中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 这也是我国科学家第一次发现该类型的生态系统。
②但你知道吗?鲸落其实是一个很残忍又悲壮的过程。
当一只鲸鱼预感到自己快死亡的时候, 它会悄悄寻一片深海域, 然后孤独地等待最后时刻的到来。
等到气息消绝之后, 鲸鱼巨大的身体便会沉落到漆黑的深海。
而此刻, 那些聚集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便会蜂拥而至, 疯狂吞食鲸尸。
从鲸鱼停止呼吸的那一刻起, 到巨大的身体被分食干净, 大概需要4-24个月的时间。
而在这段时间里, 除了早就守候在鲸鱼旁边的海洋生物外, 还会有成千上万只海洋生物被鲸鱼血肉的腥味吸引过来, 等到它身上90%的皮肉被消解之后, 这群嗅着味道来的海洋生物才慢慢散去。
但这还只是开始, 在这些海洋生物离开之后, 一些体型较小的甲壳类生物便会在鲸尸上安家落户, 接着啃食鲸尸上残余的软组织, 它们会在鲸尸上停留大约两年的时间。
尽管鲸尸的最后一丝血肉也被蚕食干净了, 但鲸落的过程还远远没有结束;等甲壳类生物离开之后, 食腐蠕虫和厌氧细菌开始进入鲸骨中, 分解并吸食其中丰富的脂类, 它们要在鲸骨中生活50到100年。
这样, 在鲸骨中的养料被吸食殆尽后, 鲸鱼的残骸便在海底迻渐化作礁岩, 成为一些海洋生物的寄居场所, 这场盛大且漫长的仪式才算画上了句号。
③所以, 鲸落不仅指死掉的鲸鱼缓缓沉入海底, 不断被分食、分解的漫长过程, 还指深海中依赖鲸鱼尸体中所含的有机质而生存的底栖生态系统、据不完全统计, 在北太平洋的深海中, 至少有43个种类的13490个生物体都是依靠鲸落而生。
鲸尸从海平面沉落至深海, 然后在长达上百年的被分食、分解的过程中, 成为海洋里最温暖的绿洲, 给贫瘠的深海带来了巨大的养分, 就像《禅定荒野》里面说的那样, “鲸落海底, 哺暗界众生十五年”。
现代文阅读真题汇编(试题)-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部编版1.(2022•福清市模拟)阅读题一鲸落,众物生ㅤㅤ①4月,我国“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与母船“搭档”完成了2020年首次科考任务。
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科学家在本次科考过程中收获了重要成果——在我国南海1600米深处发现了鲸落。
ㅤㅤ②鲸落,从字面上理解,指鲸死亡后沉到海底的现象。
在生物学界,鲸的尸体、坠落的过程以及形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等,被统称为鲸落。
ㅤㅤ③鲸是哺乳动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一般以软体动物、鱼、虾等为食。
每头鲸在索饵洄游时会每天吃大量食物,尤其是巨大的须鲸。
ㅤㅤ④鲸死后,庞大的身躯给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食物和栖息场所,堪称“深海中的绿洲”。
一头重40吨的鲸沉到海底,其有机质相当于同等面积至少2000年自然沉降的有机质,可以极大地促进深海生物繁衍。
ㅤㅤ⑤鲸落并不为人类常见。
因为鲸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死亡,人们不能预测;一些鲸的尸骸被冲到了岸边;有些区域的海水深度和相关物理环境,不适合鲸落形成。
目前,全世界已发现的自然鲸落不超过50个。
ㅤㅤ⑥鲸落从形成到完全分解,整个过程环环相扣,长达数十年至数百年。
鲸停止呼吸后,在慢慢沉到海底的过程中,身体内的大量蛋白质等有机物会吸引鲨鱼、盲鳗等生物前来。
如果鲸落足够大,其蛋白质可供这些生物吃4~24个月,然后,它们就“心满意足”地散去。
ㅤㅤ⑦一些多毛类和甲壳类无脊椎动物“蹑手蹑脚”地过来,在鲸落上“安家落户”。
这些“机会主义者”能在短期内适应所处环境,一边从鲸落中获取食物,一边将其作为居住场所,繁衍生息。
ㅤㅤ⑧厌氧细菌在鲸落中大量滋生,进入鲸骨和其他组织,分解脂类,促使硫化氢产生。
化能自养细菌,比如硫化菌,将硫化氢作为能量来源,利用水中溶解的氧将硫化氢氧化,获得能量。
与化能自养细菌共生的生物,也因此得到了能量。
ㅤㅤ⑨当鲸落中的有机质被消耗殆尽,鲸骨的矿物遗骸在海底变成礁岩,成为生物的聚居地、避难所、“游乐场”,一场盛大而漫长的“鲸落宴”就结束了。
唱歌的人阅读训练题与答案(通用8篇)篇1:唱歌的人阅读训练题与答案唱歌的人阅读训练题与答案在报社旁边的小店吃面,门外的风吹得紧,街上几乎是漆黑一片,我要了一碗辣酱面。
吃到一半,门被大大地推开了,西北风乘机往我衣领里钻。
三个小伙子,一个背着吉他,一个拿着萨克斯,一个双手甩着沙球就唱起了歌。
他们是对着一张坐满了客人的桌子唱的,那桌子人在吆五喝六地喝着酒,菜盘子一个叠一个,一个火锅冒着热气。
但是这拨客人挥挥手,像赶苍蝇似的叫他们走。
他们又来到一张小方桌前,四个小青年在喝酒,喝啤酒。
“快走吧。
”他们的声音显出更加不耐烦。
唱歌的三个人来到角落里,两个中年客人在吃馄饨,他们说:“你们唱也是白唱,我们没有钱给你们。
”这三个小伙子只得怏怏地走了。
我叫住了他们。
“ 你们吃晚饭了没有?”他们愣了一下,就来到我面前准备开口。
我没让他们唱,而是给他们每人要了一碗排骨面。
店主有点纳闷,但还是吩咐手下人去做了。
他们三个穿着相似的衣服,浅米色的粗呢西装,起皱的地方看样子是熨不平了,外套里面穿得不多,但他们情绪还不错,说话干脆利索,时不时地看看同伴,笑一下。
他们皮肤黝黑,很瘦,从辽宁来到上海,看看,顺便赚点钱。
我问他们会唱什么歌,他们说老歌新歌都会,太多了。
面上来了,但他们不动筷。
说:“还是你吃吧,叫我们怎么咽得下。
”我说我有胆囊炎,不能吃大肉。
于是他们说了声“不客气了”就吃起来了。
我不再问他们更多的问题,怕产生误会,好像我请他们吃面就有了询问他们的权利。
他们好像没怎么嚼就吃完了,犹豫了一下把汤也喝下去了,站起来问我想听哪支歌。
我一手按住吉他的弦,说我还要上班。
结了账,店主嘀咕一声:“你做了好人,他们明天就还会再来。
”我说让他们来吧,给他们吃面,账算在我头上。
旁桌客人中传来笑声:“天下饿肚子的人多了,给一碗排骨面就能做慈善家了?”我没理他们。
三个辽宁小伙子听不懂上海话,但觉出味道不对,就问我要不要揍那些人一顿。
我把他们推出门外。
《听寂寞在唱歌:孤独的鲸》阅读附答案
听寂寞在唱歌:孤独的鲸
⑴在北太平洋,有这样一个声音独自存在了二十余个寒暑。
声音的基本频率是50-52赫兹,类似男低音的最低声部,或略高于大号的最低音。
以52赫兹为主的声音一直在重复:3-10秒的声音重复几次为一组,每一组又多次重复,构成歌声的系列。
歌声从不会重叠,而且只有唯一来源。
有时一天之中歌声的时间累积起来会超过22个小时。
⑵这样的歌声自1989年被发现起,每年都会被美国海军的声纳系统探测到。
在追踪它12年之后,人们可以确切地知道声音的主人平均每天旅行47千米,却无法知道它旅行的目的:在北太平洋里,它的行踪或东西,或南北,或毫无头绪,但它从不留恋某处,从不长期驻足。
没有人看见过歌声的主人,人们只能把它叫做“52赫兹”。
科学家们认为它是一头鲸,因为这样低沉、重复的声音与人类了解的鲸歌的规律相同。
⑶“52赫兹”唱的是什么歌呢?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蓝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人们可以根据这些独特的歌声来辨别不同的鲸群。
它也许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
比如在蓝鲸中,“快游”大概是几声短啸加上一声长吟的重复,而“去吃东西”则是不同的唱法。
要想融入鲸群,唱歌不走调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
可是,20年来,“52赫兹”的歌声竟完全不在调上:它不属于人类已经记录过的任何一群鲸。
“52赫兹”是孤独的,没有来自一个同伴的回应。
“52赫兹”这些年来到底是经日不休地诉说着孤独的悲哀,还是一路高歌为自己鼓劲助威,谁也不知道。
从发现“52赫兹”至今,20多年过去,“52赫兹”也老了,它的频率渐渐降低,现在只有50赫兹左右。
它到底是谁?谁也不知道。
我们唯一能确定的就是这个声音会在将来某一天彻底消失,那时如果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就再没可能知道答案了。
⑷鲸歌逐渐低沉,还发生在很多其它的鲸群里。
对全球7个海域的蓝鲸的10种歌声长达50年的记录显示,所有海域的蓝鲸歌声的频率都在降低。
没有人知道蓝鲸们降低歌声频率的确切原因,也许是全球变暖的影响——由于中上层海水水温升高,水中声音传播的速度提高了米/秒。
另外,由于一些海域的噪声污染,蓝鲸不得不提高歌声的音量,才能达到原有通讯效果。
所幸,我们暂时不用担心这些沉重的鲸歌,会在某天像“52赫兹”的声音那样消失。
捕鲸已经在大多数地方被禁止,这些巨大的生物被保护了起来。
⑸如果我们善待这颗星球,蓝色的海洋里,就会一直有鲸歌相伴,就总会有人被它们吸引,希望去听懂它们。
但愿某一天我们真能听懂鲸歌,不被自身物种的言语局限,我们在这颗星球上,才不孤独。
1.“52赫兹”是孤独的吗?为什么?
2.从说明方法的角度分析第⑶段中画线句子的作用。
3.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52赫兹”每天唱歌的时间累积起来会超过22个小时。
B.全世界不同海域的蓝鲸,都有属于自己群体的独特歌声。
它肯定有着复杂的社交作用,是基本的通讯手段。
C.“52赫兹”很容易被声纳系统长期追踪,相比之下,其他的鲸群通常作为一个群体来进行追踪。
D.对全球7个海域的蓝鲸的10种歌声长达50年的记录显示,所有海域的蓝鲸歌声都在慢慢消失。
4.请根据文意并结合下列链接材料,说说你由“52赫兹”及相关信息而生发的认识和感悟。
材料一:由于航运业产生的大量海洋噪声,且人类大量地向海洋中倾倒垃圾,大约有10万种化学药品也通过污水的排放和空气到达海洋里,难以分解的有机氯化物增加了海洋有机物含量,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并且带来了严重的后果。
材料二:日本有400余年商业捕鲸的历史,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捕鲸、食鲸国。
对鲸鱼的屠杀,从每年的9月份一直持续到次年3月。
由于人类的捕杀,目前全世界13种鲸鱼中已有至少5种濒临灭绝。
答案:
1.是的。
“52赫兹”的声音独自存在了二十余个寒暑,从不会重叠,而且只有唯一来源;它没有来自一个同伴的回应;它不属于人类已经记录过的任何一群鲸,“52赫兹”的行踪与任何已知鲸群的运动规律都没有显著联系。
2.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运用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使说明对象更清晰。
4.示例:海洋污染越来越严重,且存在大量的捕食活动,鲸鱼濒临灭绝。
我们应保护、善待鲸鱼,能一直有鲸歌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