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力学第03章习题课
- 格式:ppt
- 大小:2.39 MB
- 文档页数:35
第3章 静定梁与静定刚架
3.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单跨静定梁 ★★★★
1.内力
表3-1-1 内力的基本概念
图3-1-1
图3-1-22.内力与外力间的微分关系及积分关系(1)由平衡条件导出的微分关系式
计算简图如图3-1-3所示,微分关系式为
(Ⅰ)
d d d d d d s
s N
F q x
x M F
x F p x
x ⎧=⎪⎪⎪=
⎨⎪⎪=-⎪⎩-()()
图3-1-3
(2)荷载与内力之间的积分关系
如图3-1-4
所示,结合式(Ⅰ)可得梁的内力积分公式,积分公式及其几何意义见表3-1-2。
图3-1-4
表3-1-2 内力的积分公式及几何意义
3.叠加法作弯矩图
表3-1-3 常用叠加法及其作图步骤
图3-1-5
图3-1-6
二、多跨静定梁 ★★★★
多跨静定梁是由构造单元(如简支梁、悬臂梁)多次搭接而成的几何不变体系,其计算简图见图3-1-7,几何构造、计算原则、传力关系见表3-1-4。
第3章静定梁与静定刚架复习思考题1.用叠加法作弯矩图时,为什么是竖标的叠加,而不是图形的拼合?答:因为有时叠加弯矩图时的基线与杆轴不重合,如果用图形拼合,不能完全保证叠加后弯矩值是实际同一点的两个弯矩相加后的值。
2.为什么直杆上任一区段的弯矩图都可以用简支梁叠加法来作?其步骤如何?答:(1)因为根据内力分析可以求出直杆任一区段两端的内力,所以直杆任一区段两端均可以看成两端有外力(集中力或集中力偶)的简支梁。
(2)设有直杆任一区段简支梁AB,具体步骤如下①分解作用区段AB上的荷载;②分别作出分解荷载下的弯矩图;③求解出区段AB两端的弯矩M A和M B;④将两端弯矩M A和M B绘出并连以直线(虚线);⑤以步骤④中的虚线为基线叠加各个分解荷载下的弯矩图(竖标叠加),得最终弯矩图。
3.试判断图3-1所示刚架中截面A、B、C的弯矩受拉边和剪力、轴力的正负号。
图3-1答:轴力以受压为负,受拉为正;剪力以使截面顺时针旋转为正。
(1)截面A:左边受拉,剪力为负,轴力为负;(2)截面B:右边受拉,剪力为正,轴力为正;(3)截面C:左边受拉,剪力为正,轴力为正。
4.怎样根据静定结构的几何构造情况(与地基按两刚片、三刚片规则组成,或具有基本部分与附属部分等)来确定计算反力的顺序和方法?答:(1)与地基按两刚片,例如简支梁,支座反力只有三个,对某一端点取矩直接解除约束反力。
(2)与地基按三刚片规则组成,例如三铰刚架,支座反力有四个,考虑结构整体的三个平衡方程外,还需再取刚架的左半部(或右半部,一般取外荷载较少部分)为隔离体建立一个平衡方程方可求出全部反力。
(3)具有基本部分与附属部分时,按先附属后基本的计算顺序,求解支座反力。
5.当不求或少求反力而迅速作出弯矩图时,有哪些规律可以利用?答:当不求或少求反力而迅速作出弯矩图时,如下规律可以利用(1)结构上若有悬臂部分及简支梁部分(含两端铰接直杆承受横向荷载)弯矩图可先行绘制出;(2)直杆的无荷区段弯矩图为直线和铰处弯矩为零;(3)刚结点的力矩平衡条件;(4)外力与杆轴重合时不产生弯矩;(5)外力与杆轴平行及外力偶产生的弯矩为常数;(6)对称性的合理利用;(7)区段叠加法作弯矩图。
第3章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3.1 复习笔记本章详细论述了各类静定结构的受力分析过程与步骤,包括静定平面桁架、静定多跨梁、静定平面刚架、组合结构和三铰拱,介绍了隔离体的最佳截取方法,以及静定结构内力计算的虚位移法。
重视静定结构的基本功训练,有助于培养驾驭基本原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为超静定结构的分析与求解打下坚实基础。
一、静定平面桁架桁架由杆件铰接而成,其杆件只承受轴力,杆件截面上应力分布均匀,主要承受轴向拉力和压力,因而能够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经常使用于大跨度结构中。
1.桁架的类别与组成规律(见表3-1-1)表3-1-1 桁架的类别与组成规律2.桁架杆件内力的求解方法(见表3-1-2)表3-1-2 桁架杆件内力的求解方法二、梁的内力计算的回顾1.截面内力分量符号规定如图3-1-1(图中所示方向为正方向)所示:(1)轴力以拉力为正;(2)剪力以绕微段隔离体顺时针转向为正;(3)在水平杆件中,当弯矩使杆件下部受拉(上部受压)时,弯矩为正。
图3-1-12.截面法(见表3-1-3)表3-1-3 截面法3.荷载与内力之间的微分关系(1)在连续分布的直杆段内,取微段dx为隔离体,如图3-1-2所示。
图3-1-2(2)由平衡条件导出微分关系为(Ⅰ)4.荷载与内力之间的增量关系(1)在集中荷载处,取微段为隔离体,如图3-1-3所示。
图3-1-3(2)由平衡条件导得增量关系为5.荷载与内力之间的积分关系如图3-1-4所示,结合式(Ⅰ)可得梁的内力积分公式,积分公式及其几何意义见表3-1-4。
图3-1-4表3-1-4 内力的积分公式及几何意义6.分段叠加法作弯矩图(1)分段叠加法步骤①求支反力:根据整体受力平衡求出支座反力;②选取控制截面:集中力作用点、集中力偶作用点的左右两侧、分布荷载的起点和终点都应作为控制截面;③求弯矩值:通过隔离体平衡方程求出控制截面的弯矩值;④分段画弯矩图:控制截面间无荷载作用时,用直线连接即可;控制截面间有分布荷载作用时,在直线连接图上还需叠加这一段分布荷载按简支梁计算的弯矩图。
结构力学章节习题及参考答案第1章绪论(无习题)第2章平面体系的机动分析习题解答习题2.1 是非判断题(1) 若平面体系的实际自由度为零,则该体系一定为几何不变体系。
( )(2) 若平面体系的计算自由度W=0,则该体系一定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 )(3) 若平面体系的计算自由度W<0,则该体系为有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 )(4) 由三个铰两两相连的三刚片组成几何不变体系且无多余约束。
( )(5) 习题2.1(5) 图所示体系去掉二元体CEF后,剩余部分为简支刚架,所以原体系为无多余约束的几何不变体系。
( )习题2.1(5)图(6) 习题2.1(6)(a)图所示体系去掉二元体ABC后,成为习题2.1(6)(b)图,故原体系是几何可变体系。
( )(7) 习题2.1(6)(a)图所示体系去掉二元体EDF后,成为习题2.1(6)(c)图,故原体系是几何可变体系。
()(a)(b)(c)习题2.1(6)图习题2.2 填空(1) 习题2.2(1)图所示体系为_________体系。
习题2.2(1)图(2) 习题2.2(2)图所示体系为__________体系。
习题2-2(2)图(3) 习题2.2(3)图所示4个体系的多余约束数目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2.2(3)图(4) 习题2.2(4)图所示体系的多余约束个数为___________。
习题2.2(4)图(5) 习题2.2(5)图所示体系的多余约束个数为___________。
习题2.2(5)图(6) 习题2.2(6)图所示体系为_________体系,有_________个多余约束。
习题2.2(6)图(7) 习题2.2(7)图所示体系为_________体系,有_________个多余约束。
习题2.2(7)图习题2.3 对习题2.3图所示各体系进行几何组成分析。
(a)(b)(c)(d)(e)(f)习题2.3图(h)第3章(g)静定梁与静定刚架习题解答习题3.1 是非判断题(1) 在使用内力图特征绘制某受弯杆段的弯矩图时,必须先求出该杆段两端的端弯矩。
静定结构计算习题3—1 试做图示静定梁的M 、F Q 图。
解:首先分析几何组成:AB 为基本部分,EC 为附属部分。
画出层叠图,如图(b )所示。
按先属附后基本的原则计算各支反力(c)图。
之後,逐段作出梁的弯矩图和剪力图。
36.67KN15KN •m 20KNM 图(单位:KN/m )13.323.313.33F Q 图(单位:KN )3—3 试做图示静定刚架的内力(M 、F Q 、F N )图,并校核所得结果。
解:(1)计算支反力F AX =48kN (→) M A =60 KN •m (右侧受拉) (2)逐杆绘M 图 (3)绘F Q 图 (4)绘N 图(5)校核: 内力图作出后应进行校核。
(略)3—7 试做图示静定刚架的内力(M 、F Q 、F N )图,并校核所得结果。
解:(1)计算支反力F AX =20kN (←) F AY =38kN(↑) F BY =62kN(↑) (2)逐杆绘M 图BCM 图(单位:KN/m ) F Q 图(单位:KN )3030F AX F N图(单位:60)20)(3)绘F Q 图 (4)绘N 图(5)校核: 内力图作出后应进行校核。
(略)3—9 试做图示静定刚架的内力(M 、F Q 、F N )图,并校核所得结果。
解:(1)计算支反力F AX =0.75qL (←) F AY =-0.25qL( ) F BY =0.25qL(↑) (2)逐杆绘M 图 (3)绘F Q 图 (4)绘N 图(5)校核: 内力图作出后应进行校核。
(略)3—11试做图示静定刚架的内力(M 、F Q 、F N )图,并校核所得结果。
解:(1)计算支反力F BX =40KN (←) F AY =30KN (↑) F BY =50kN(↑) (2)逐杆绘M 图 (3)绘F Q 图 (4)绘N 图(5)校核: 内力图作出后应进行校核。
(略)C(a )qBY 23—17 试求图示抛物线三铰拱的支座反力,并求截面D 和E 的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