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尿对24小时尿蛋白测定的影响
- 格式:pdf
- 大小:245.30 KB
- 文档页数:1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1. 引言1.1 概述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成分的现象。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准确评估。
溶血现象可能导致血红蛋白浓度升高、血小板计数不准确、电解质水平异常、肝功能指标异常等情况。
了解溶血现象对各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至关重要。
在实际检验中,如何准确识别和排除溶血现象对检测结果的干扰,对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针对溶血现象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也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通过深入了解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能够更好地保障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促进医疗质量的提升。
【2000字】1.2 溶血现象的定义溶血现象是指血液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坏,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内成分的现象。
溶血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包括生理性因素、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和免疫性因素等。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溶血现象可能对检测结果产生干扰,影响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溶血现象常见于血液采集、处理或保存过程中,也可能由疾病状态引起。
溶血现象的程度通常通过血清或血浆中游离血红蛋白浓度来评估,高浓度的游离血红蛋白会干扰多种生化检验项目的准确性,包括血红蛋白检测、血小板计数、电解质检测、肝功能检测和肾功能检测等。
在临床生化检验中需要警惕溶血现象的影响,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和修正,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深入了解溶血现象对各项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有助于提高对检测结果的解释和评估能力,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有益信息。
2. 正文2.1 溶血现象对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溶血现象对血红蛋白检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溶血会导致血液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使得血液中的游离血红蛋白增多,从而影响到血红蛋白的准确测定;二是溶血可能会破坏红细胞膜,导致其他血细胞或细胞碎片的释放,干扰到血红蛋白的测定。
24小时尿蛋白定量什么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1)尿蛋白化验值过高对肾脏的危害 (3)尿常规尿蛋白化验与24小时尿蛋白化验的区别 (4)24小时尿蛋白正常值是多少 (5)24小时尿蛋白定量增高引起的疾病 (6)什么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青岛静康中医肾病医院最近接到了很多的患者及家属的咨询,有部分患者对24小时尿蛋白定量这个问题不是很明白,针对这个问题,青岛静康中医肾病医院肾病专家给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中的“24小时的尿量”,就是把早上的第一次的小便排干净后,从第二次的小便开始留。
看一下这时是几点,记一下时间,直至第二天的这个时间,为24个小时。
把这24个小时内的,每一次的所有的小便,都放到一个容器里,混合均匀,然后从中间取取100~200毫升,拿到医院去化验。
青岛静康中医肾病医院肾病专家指出在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膜只能通过分子量较小的物质。
正常人每天尿中蛋白质一般为40-80毫克,这一含量用蛋白质定性试验的方法一般不能检出。
患某些疾病时,蛋白质漏出增加,就可被检出尿蛋白阳性。
所以尿蛋白定性报告的结果是粗略的,如要精确地测出小便中排出的蛋白量,便需采用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验。
偶然一次发生24小时尿蛋白定量超标,不能确诊为肾病。
正常情况下,尿常规检测24小时尿蛋白定量范围小于150mg/24小时.如果受检人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高出了此正常值参考范围,则可认为其存在肾功能损伤情况,说明患者已经发生了肾病。
青岛静康中医肾病医院肾病专家指出尽管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判定肾病是否发生的可靠指标,但是,单凭一次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查结果异常就判定受检者发生了肾病,这是不准确的。
在临床对肾病的发生做出确诊时,通常情况下,需要重复做尿常规检查。
通过做定期检查,患者的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存在三次及以上的24小时尿蛋白定量指标均高于正常参考范围,基本才可以判定患者确实发生了肾脏病变。
24小时尿蛋白定量,用通俗的话来解释就是,收集24小时的尿液,检测你的蛋白流失量。
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对策标本溶血是指在血液采集和处理过程中,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使血液呈现红色或粉红色的状态。
这种情况常见于不正确采集血样或处理样本时出现。
在生化检验中,标本溶血可能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不良影响,特别是对于在血红蛋白(Hb)含量高的样本中测定的生化指标。
本文将探讨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以及如何控制和正确评价结果。
一、标本溶血对生化指标的影响1. 生化指标测定的原理在生化检测中,常用的生化指标包括血糖、肾功能、心脏酶以及肝功能等。
这些指标的测定原理主要是利用酶的活性、吸光度或电化学特性进行分析。
然而,当标本中出现溶血现象时,红细胞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这些物质可能会影响到生化指标的测定。
2. 对吸光度测定的影响在吸光度法中,样品吸收物质的浓度与吸光值成正比。
然而,当样品中出现血红蛋白时,它们会吸收和散射光线,这可能会导致吸光值偏高,从而影响测定的结果,尤其是对那些波长处于Hb吸收峰附近的指标(如心肌酶谱中的LDH和CK-MB等)影响更大。
当红细胞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时,血红蛋白会与酶类分子竞争反应物,从而降低酶的活性,导致生化指标的测量结果偏低。
在肝功能的检测中尤其需要注意,因为标本溶血会引起Bilirubin和ALT等指标的测定偏低。
二、如何控制标本溶血并正确评价结果1. 采样技巧的控制首先,采集血样过程中应遵循正确采样和处理方法,避免在穿刺后猛吸减压或过分摇动采血管,这样会引起血细胞破裂并释放出血红蛋白,造成标本溶血。
如果将血样用于多种生化检测,则需要确保不同检测之间的最小差异,这需要在采集和处理样本的过程中精心控制,同时,保护样本免受其他振动和摇动的影响。
2. 标本的处理和分装在样品处理和分装之前,应进行样品质量检查,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标准。
如果出现标本溶血的情况,应尽早了解结果是否会受到影响,并在报告中注明具体情况。
在分装时应注意避免产生额外的振动和摇晃,并注意细心操作避免细胞破裂和血气交流,特别是对于样品中较高的血样Hb含量,要分装得更加谨慎。
24小时蛋白尿的标准
一、总量正常
24小时蛋白尿的总量正常,通常在0.03-0.14克/千克体重之间。
如果超过0.15克/千克体重,则提示存在肾功能受损。
二、成分正常
24小时蛋白尿的成分应与血清白蛋白的成分相似,主要包含白蛋白、球蛋白和少量小分子蛋白等。
如果尿蛋白中含有大量的肾小管上皮细胞、红细胞、白细胞等非肾小球性有形成分,则提示可能存在肾小管病变。
三、尿蛋白/肌酐比值正常
尿蛋白/肌酐比值是衡量肾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正常范围在24小时内为0.1-0.2克/克。
如果超过0.2克/克,则提示存在蛋白尿。
四、尿蛋白电泳正常
尿蛋白电泳可以了解尿蛋白的分子量大小及其成分。
正常情况下,尿蛋白电泳的主要成分是白蛋白,少量球蛋白和极少量其他蛋白。
如果发现尿蛋白电泳存在其他大量蛋白成分,则提示存在异常。
五、尿量正常
24小时尿量应在1.5升左右,如果低于1升或高于2升,则可能存在异常。
尿量异常可能与肾脏功能受损、饮水过多、感染等因素有关。
以上是24小时蛋白尿的标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若存在异常情况,请及时就医并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临床尿蛋白检测标本留取不合格原因、检测方法影响及蛋白尿来源明确要点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尿蛋白检测的金标准,其可检测包括白蛋白、肾小管性蛋白及球蛋白等在内的总蛋白。
在临床工作中,随机尿蛋白检测与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不一致的情况也越来越常见,但很多医生在门诊工作中,常常忽视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检测的重要性,导致疾病的漏诊和误诊。
标本留取不合格未准确留取24小时尿液:正规的24小时尿留取方法为晨 8 时排空膀胱并弃去此次尿液,采集此后直至次日晨 8 时的全部尿液。
同时,嘱患者照常饮食饮水,避免患者因饮水量少导致化验结果低于实际数值。
留取24小时尿液时,未混匀后取样,致化验结果假阴性或低于实际结果。
检测方法的影响❶尿常规通过干化学法检测尿蛋白,主要对白蛋白敏感,对其他蛋白如肾小管性蛋白、球蛋白等不敏感;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尿 ACR)检测的也是白蛋白;➌尿系列蛋白主要检测肾小球和肾小管性蛋白;➍尿蛋白肌酐比值(尿 PCR)检测的是总蛋白;➎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则可检测尿液中总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等)。
虽然尿 ACR、PCR(尤其晨尿)与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存在一般对应关系,但受尿肌酐排泄水平及尿蛋白波动的影响,根据尿 ACR 或PCR 推测的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可能会低于实际数值。
因此,尿 ACR 和 PCR 不能直接取代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需要评估尿 ACR、PCR 与实际 24 小时尿蛋白定量是否匹配。
明确是否为真性蛋白尿,需除外假性蛋白尿当尿液中混入血液、脓液、白带、精液、前列腺液或炎症分泌物等可导致尿蛋白检测假阳性,多见于肾脏以下的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及尿液内混入阴道分泌物等。
明确蛋白尿是生理性还是病理性生理性蛋白尿包括功能性蛋白尿和直立性蛋白尿,其主要表现为白蛋白尿。
❶功能性蛋白尿指因高热、寒冷、精神紧张、剧烈运动或劳累、急性疾病、交感神经高度兴奋等导致肾小球血流动力学改变,从而导致可逆性的肾小球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蛋白尿的发生。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破裂,使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泄漏到血浆中。
在临床重要生化检验中,溶血会对某些项目的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进行这些检验时必须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溶血的发生会导致测定结果的失真,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影响:1. 血红蛋白测定:溶血会使血红蛋白泄漏到血浆中,导致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偏高。
血红蛋白测定常用的方法有比色法和光学法,比色法使用含有氰化物的试剂与血红蛋白反应生成比色化合物,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增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光学法通过光学多普勒效应测定血红蛋白的含量,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红蛋白浓度增大,使测定结果偏高。
2. 血小板计数测定:溶血会使血浆中的血小板释放出来,导致血小板计数偏高。
血小板计数常用的方法是电阻法和光学法,溶血会使血小板释放血浆中,导致计数结果偏高。
3. 肌酸激酶(CK)测定:溶血会释放出线粒体中的肌酸激酶,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肌酸激酶是细胞内的一种酶,溶血会使红细胞中的肌酸激酶泄漏到血浆中,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4. 锌碱性磷酸酶(ALP)测定:溶血会释放出溶血红细胞中的ALP,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ALP在肝脏、骨骼、肠道等组织中广泛存在,溶血会增加血浆中的ALP浓度,导致测定结果偏高。
1. 采血时注意技术规范,避免对血细胞产生机械损伤。
在采血过程中,需要使用针头尺寸适当且无钝锐边缘的针头进行采血,避免采血过程中对红细胞造成机械损伤。
2. 采血后避免剧烈晃动和振荡。
剧烈晃动和振荡会增加血样中红细胞的破裂和溶解,导致溶血现象的发生。
在采血后应该轻轻转动血样管或者轻轻摇晃,避免剧烈晃动和振荡。
3. 进行临床检验前,必须先检查血样是否有溶血的迹象,如有溶血迹象,必须及时重新采集新的血样。
4. 在检验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
在测定血红蛋白时,可以考虑使用光学法而不是含氰化物的比色法,以避免溶血造成的干扰。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需要在采血和检验过程中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偿和修正。
尿检中的尿蛋白、红白细胞水平都反映了什么很多人都以为尿常规检测不如血常规检测来的重要,但其实不然,尿液检验不仅仅能直观的反映出受检者泌尿系统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甚至还可以间接的反映出受检者的肾病、糖尿病、肝胆疾病等情况。
那么,在临床检测中尿常规检测能够给我们透露什么样的信息呢?尿常规检测与血常规检测是否都值得我们关注呢?一、尿检中的尿蛋白当我们在临床上进行尿毒症检查时,总是会有尿蛋白这个指标,但是很多人都表示不明白尿蛋白在尿检报告中含义,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尿蛋白水平值的变化都反映了受检者什么问题。
所谓的尿蛋白其实就是将受检者的尿液通过酸化加热后混浊而检出的蛋白质,一般情况下,正常人24小时以内的尿蛋白范围应该是小于或者等于0.15g的,且常规行的化验中应该为阴性;当检测的尿蛋白数值大于0.15g时,且化验呈阳性,那么就说明此时受检者出现了异常的尿蛋白情况。
在临床上,如果发现受检者的尿蛋白长期反映为阳性,那么则说明可能是肾脏发生了病变,因此临床上是可以依据尿蛋白阳性的多少来判定肾脏受损的程度以及肾病治疗的结果的。
所以,我们如果发现自己的尿检中尿蛋白是异常的,就必须重视起这个问题来,并及时进行控制,避免病情出现持续性恶化。
在临床上导致人体出现尿蛋白的疾病有:肾小球、肾小管出现病变时,比如各期肾炎、肾病以及高血压问题诱发肾动脉硬化时,均会出现尿蛋白;出现细菌性感染时,比如肾盂肾炎、肾结核、败血症等疾病会出现尿蛋白;非感染性疾病,如肾结石、多囊肾、肾淀粉样变性、休克、肌肉损伤、发热、黄疸、甲状腺功能亢进、溶血性贫血、白血病等,也会出现尿蛋白。
当然,除了以上疾病因素会导致人出现尿蛋白问题外,人也可能因为饮食的摄入情况而出现生理性尿蛋白,比如精神方面的刺激、剧烈的运动、长时间受寒、妊娠等因素都会使得人体出现暂时性的尿蛋白问题,所以,如果持续性持续尿蛋白那么就说明肾脏有病变,若只是暂时性的尿蛋白问题,则不必过于担心,肾脏疾病以外因素诱发的尿蛋白问题多数都是良性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尿蛋白问题将逐渐好转。
不同条件保存24小时尿液对生化检测的影响分析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条件保存24小时尿液对生化检测的影响。
方法:一共收集我院接受患者尿液20份,将其分成平均4组,每组5份,分别给予四种不同的条件保存方式进行处理,其中主要包括冷藏、常温、常温添加浓盐酸以及常温添加硼酸。
主要检测的指标包括肌酐(CR)、尿酸(UA)、钾(K+)。
结果:冷藏的检测结果为7532.34±2.48、2489.15±2.41、36.08±0.13,常温的检测结果为7531.24±2.19、2491.16±2.51、36.04±0.11,常温添加浓盐酸的检测结果为7315.24±2.47、1283.48±2.34、35.84±0.11,常温添加硼酸的检测结果为7301.12±2.53、2583.31±2.15、35.71±0.31,对比发现冷藏与常温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冷藏与常温添加浓盐酸以及常温添加硼酸相比差异均较大,P<0.05。
结论:不同条件保存24小时尿液对生化检测的影响作用不同,【关键词】:不同条件;24小时;尿液;生化检测尿液生化检测是一种无创的检测方式,能够有效地诊断肾脏疾病以及尿路结石,具有准确、方便、灵敏、快速的特点,对于疾病的初步评估和监测有着重要意义[1]。
但是在临床实践过程当中会受到条件的限制,患者对于留取24小时尿液的方式依从性比较差,而且也很难严格按照规定添加防腐剂,这样就会对检测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不利于临床疾病的诊断。
所以需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条件来进行尿液保存。
本次研究针对不同条件保存24小时尿液对生化检测的影响进行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基础资料我院进行本次研究所选择的对象是患者的尿液20份,根据不同的保存条件将其分成四组,冷藏、常温、常温添加浓盐酸以及常温添加硼酸。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排泄率)测定的意义是什么一、24小时尿蛋白定量(排泄率)测定的意义是什么?24小时尿蛋白定量也称为24小时尿蛋白排泄率,是通过收集24小时的全部尿液,来测定其中的蛋白质的含量,进而计算出24小时内的蛋白总量,因此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一天之中蛋白质丢失的情况。
留取24小时尿标本,可以在留尿容器内事先添加少量防腐剂(实验室提供的0.8%硼酸防腐剂),以保证尿液不会变质。
正常人尿液中含有极微量的蛋白质,用常规的尿蛋白定性方法不易测出,因此尿蛋白定性实验可为阴性。
尿蛋白质定量参考值为<150毫克/24小时,当超过150毫克/24小时时可称为蛋白尿。
蛋白尿可分为轻度蛋白尿(<1.0克/24小时)、中度蛋白尿(1~3.5克/24小时)、和重度蛋白尿(>3.5克/24小时)三种。
出现蛋白尿常有以下情况:1.肾小球性蛋白尿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糖尿病肾病、肾淀粉样变、肾动脉硬化和心力衰竭等。
2.肾小管性蛋白尿见于各种肾小管疾病、肾小管间质损伤、肾小管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等。
3.分泌性蛋白尿正常情况下,肾小管分泌一种血清中没有的大分子蛋白,叫做Tamm-Horsfall蛋白,是形成管型和结石的核心。
4.溢出性蛋白尿肾小球滤液中大量低分子蛋白质超过了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从尿液中“溢出”。
如急性溶血性疾病可产生血红蛋白尿,骨骼肌或心肌受损时可产生肌红蛋白尿,多发性骨髓瘤时尿液中出现的免疫球蛋白轻链(称为本-周蛋白)。
5.功能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泌尿系统无器质性病变。
由剧烈运动、发热、受寒或精神紧张等因素引起的一过性蛋白尿。
6.体位性蛋白尿(直立性蛋白尿)在直立姿势时出现蛋白尿而卧位时尿蛋白消失,且无血尿、高血压、水肿等异常表现。
常见于青春发育期少年。
二、血液和尿液中β2-微球蛋白升高的临床意义是什么?β2-微球蛋白(β2-MG)是由9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单链多肽低分子蛋白,分子量为11800d。
溶血对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引言:溶血是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破裂,使得血红蛋白和其他细胞内成分溢出到血浆中的现象。
溶血对于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有着重要的影响,因为它会干扰到血液成分的正常测定。
在进行生化检验的时候,需要对溶血的影响有所了解和考虑。
本文将从溶血对不同临床重要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入手,分析其具体影响,并探讨如何减少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干扰。
一、溶血对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的影响在临床生化检验中,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计数是非常重要的指标,它们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贫血程度以及红细胞的数量。
溶血的发生会导致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在体内释放出来,使得血液成分的测定受到干扰。
特别是在采集血样、离心、分离血清的过程中,如发生了溶血,会对检测结果产生较大干扰。
二、溶血对血清钾、钠、氯离子的影响溶血会对血浆中的电解质含量产生影响,如钾、钠、氯离子的浓度。
因为红细胞本身含有丰富的钾离子,一旦发生溶血,其中的钾离子会大量释放到血浆中,导致血浆中钾离子的含量升高。
这样一来,如果在检测电解质的时候没有及时分离血清或者血浆,就会造成结果的错误。
因此在进行电解质检测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发生溶血,或者及时离心分离血清或者血浆。
三、溶血对肝功能、肾功能的影响肝功能和肾功能是临床上常见的重要生化检验项目,但是溶血的发生会影响到这两项检测指标的准确性。
在溶血过程中,红细胞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会通过肾脏排泄,而这些血红蛋白的排泄量会影响到肾功能检测中的一些指标,如肌酐、尿素氮等。
溶血还会导致一些溶血酶等物质释放到血浆中,对肝功能的检测也会产生干扰,比如丙氨酸转氨酶、谷丙转氨酶等指标。
四、溶血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溶血会对凝血系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血液中的红细胞本身含有一些凝血因子。
在溶血的过程中,这些凝血因子会被释放到血浆中,可能会对凝血功能的测定产生一定的干扰。
比如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时间等指标的准确性会受到影响,因此在进行凝血功能检测的时候要尽量避免出现溶血现象。
血红蛋白对干化学尿蛋白检测的影响在进行干化学尿蛋白检测时常常使用尿液分析仪,得益于尿液分析仪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尿液常规检验朝着更精确、更高效的方向发展[1],但是由于尿液组成成分较为复杂,同时也存在较多性质较为不稳定的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对尿液常规检验的准确性造成了影响。
针对这一现状,我院开展了高浓度血红蛋白对干化学尿蛋白检测影响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现作出如下汇报。
1 材料与方法1.1仪器与试剂仪器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型号Sysmex xs 800i)尿液分析仪(型号Combi scan-500);试剂采用Sysmex xs 800i进口配套试剂及质控物(Sysmex e-CHECK 批号:42440805),EDTA-K2抗凝真空采血管,Combi scan-500进口配套干化学检测试纸(血红蛋白检测范围5~300Ery/μL白蛋白检测范围0.15~5.0g/L)及上海伊华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多项尿液化学分析质控品(批号20145305)1.2检测方法选取我院健康体检人员1名,清晨受检人员出于空腹状态下抽取其静脉血样2ml作为样本,将其置于试管中,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上层清液澄清透明为止,然后将其倒入A试管中作为样本。
取10支干燥洁净试管,各加入1ml生理盐水,制成B、C、D、E、F、G、H、I、J、K十支样本,抽取A试管中红细胞悬浊液1ml至B,抽取B试管中红细胞悬液1ml至C,以此类推进行倍比稀释。
利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A试管中样本的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积压、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血红蛋白含量。
干化学检测:A、B、C、D、E、F、G、H、I、J、K 11支样本,使用全自动红细胞分析仪测定血红蛋白含量,使用尿液检测仪对尿蛋白检测。
2 结果A试管血红蛋白浓度为50.0g/L,其中潜血测定结果为+++,尿蛋白测定结果为++,B试管血红蛋白浓度为25.0g/L,潜血测定结果为+++,尿蛋白测定结果为++,C试管血红蛋白浓度为12.5g/L,其中潜血测定结果为+++,尿蛋白测定结果为+,D试管血红蛋白浓度为6.25g/L,其中潜血测定结果为+++,尿蛋白测定结果为+,E试管血红蛋白浓度为3.13g/L,其中潜血测定结果为+++,尿蛋白测定结果为+,F试管血红蛋白浓度为1.56g/L,其中潜血测定结果为+++,尿蛋白测定结果为±,G试管血红蛋白浓度为0.78g/L,其中潜血测定结果为+++,尿蛋白测定结果为-,H试管血红蛋白浓度为0.39g/L,其中潜血测定结果为+++,尿蛋白测定结果为-,I试管血红蛋白浓度为0.20g/L,其中潜血测定结果为+++,尿蛋白测定结果为-,J试管血红蛋白浓度为0.10g/L,其中潜血测定结果为+++,尿蛋白测定结果为-,K试管血红蛋白浓度为0.05g/L,其中潜血测定结果为+++,尿蛋白测定结果为-,见表1。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影响的临床分析溶血是指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细胞内部的血红蛋白,导致血液失去正常流动性和氧运输功能的过程。
溶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遗传性血红细胞膜缺陷、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反应、感染等。
溶血对临床生化检验结果产生显著影响,本文将对其影响进行分析。
一、血红蛋白测定1.直接胆红素测定:溶血会导致红细胞破裂释放血红蛋白,血清中的直接胆红素水平会升高。
因此,如果患者存在溶血,应该谨慎解读直接胆红素测定结果。
2.总胆红素测定:溶血引起大量血红蛋白释放,血中总胆红素升高,但正常范围内的间接胆红素仍是血红蛋白分解代谢的重要标志,应该综合分析溶血与肝胆功能等其他指标来进一步判断原因。
3.血红蛋白测定:溶血会导致红细胞大量破裂,血红蛋白浓度会显著增高。
因此,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常常是溶血的早期指标。
二、肾功能测定1.尿胆红素测定:溶血引起大量血红蛋白通过肾小球滤过进入尿液,导致尿液中出现胆红素。
尿胆红素的阳性结果常常提示溶血存在。
2.尿蛋白测定:溶血后大量血红蛋白通过肾单位滤过,超负荷的血红蛋白可能对肾小管造成损害,导致尿蛋白增加。
因此,发现尿蛋白升高的患者,应该注意溶血的可能性。
3.尿肌酐测定:溶血引起的肾功能损伤可导致尿肌酐升高,提示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尿肌酐的测定能够反映溶血引起的肾功能损伤程度。
三、电解质测定1.血钾测定:溶血会导致被破裂的红细胞释放出大量细胞内钾离子,导致血钾升高。
因此,在分析血钾测定结果时,应该考虑是否存在溶血。
此外,溶血还可能导致细胞内钾离子释放过快,出现假性低钾血症。
2.血氯测定:溶血引起的大量红细胞破裂,血氯离子也会释放增加,导致血氯测定结果增高。
因此,分析血氯测定结果时,应该考虑溶血的可能性。
四、肝功能测定溶血对肝功能测定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由于溶血导致的红细胞破裂,会释放细胞内部的物质,如乳酸脱氢酶(LDH)等酶类物质。
这些物质在正常情况下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内,如果红细胞大量破裂,这些酶类物质就会进入血液,并在血液生化检验中可检测到。
溶血标本对检验项目的影响溶血标本是指血液样本中的红细胞被破坏,导致红细胞的溶解和释放。
溶血现象会对检验项目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与红细胞相关的检验项目。
当溶血发生时,红细胞中的细胞器和红细胞膜的成分会被释放到血浆中,导致血液中的一些指标的异常。
首先,溶血会导致血红蛋白(Hb)的释放。
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主要存在于红细胞内部,当红细胞破裂时,血红蛋白就会释放到血浆中。
这会导致血红蛋白浓度的升高,可能会干扰对血红蛋白的定量测定。
同时,释放的血红蛋白也会在肾脏中形成血红蛋白尿,从而影响尿液检查中的相关指标。
其次,溶血会影响血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参数的测定。
溶血会导致红细胞的损失,因此在溶血样本中,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参数如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等的测定结果可能会偏低。
此外,溶血还可能导致红细胞形态的改变,如出现变形红细胞、奇形红细胞等,这可能会影响红细胞形态学检测结果的判断。
溶血还会对一些与红细胞相关的生化指标产生影响。
例如,溶血会使得血浆中游离铁的浓度升高,并导致血肌酐水平的升高。
此外,溶血还可能导致细胞内的酶的释放,如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的浓度升高,这些酶的升高值可能是红细胞内酶的释放所致。
在一些特定的检验项目中,溶血会对结果产生特殊的影响。
例如,溶血会影响凝血功能检查,尤其是溶血产物如游离血红蛋白对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的活性有抑制作用。
此外,溶血还可能使得血浆中溶血素的浓度升高,进而影响免疫学检验的结果。
在临床实践中,一旦发现样本出现溶血现象,通常需要重新采集样本以获得准确的结果。
此外,在进行一些特定检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溶血的发生。
例如,为了避免红细胞溶血,血液样本采集时应避免使用针头过小或过长,采血时要迅速而轻柔,避免过度抽吸,同时也要注意避免样本在采集、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受到外力的振动和震荡。
总之,溶血标本对检验项目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与红细胞相关的检验项目。
成人蛋白尿24h诊断标准
成人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正常值范围是0-150mg/24h,如果超过这个范围,可以初步判断为蛋白尿。
蛋白尿一般有两种成因,一种是由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如剧烈运动、发热、寒冷、精神紧张、交感神经兴奋及血管活性药物刺激等,导致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而出现蛋白尿。
另一种是由病理性因素引起的,如各种肾脏和肾外疾病导致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使蛋白质漏出。
对于蛋白尿的诊断,除了定量检测外,还需要进行定性检测。
定性检测是指通过尿液分析检查确定尿液中是否含有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不含蛋白质或仅含有微量蛋白质,如果尿液中蛋白质含量超过正常范围,则可判断为蛋白尿。
对于蛋白尿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疗。
对于生理性因素引起的蛋白尿,一般去除诱因后可自行恢复。
对于病理性因素引起的蛋白尿,需要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药物治疗、饮食调整等。
同时,还需要注意定期进行尿液分析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总之,成人24小时尿蛋白定量正常值范围为0-150mg/24h。
对于超过此范围的尿液,需要进行定性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蛋白尿。
对于蛋白尿的治疗需要根据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同时注意定期进行尿液分析检查。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
溶血现象是指红细胞在体外环境中发生破坏,导致血红蛋白溢出到血浆中。
溶血现象
可能会影响临床生化检验的结果和解释。
1. 血红蛋白测定:溶血会导致血浆中血红蛋白浓度升高,从而影响血红蛋白测定的
准确性。
如果溶血现象较严重,血红蛋白测定结果可能明显偏高,导致对贫血的判断出现
误差。
2. 肝功能检测:溶血可导致血浆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肝功能指标升高。
这是因为血红蛋白破坏后,释放到血浆中的铁离子可反应生成
自由基,进而损伤肝细胞,导致ALT和AST的释放增加。
3. 肾功能检测:溶血会导致血清尿素氮(BUN)和肌酐等肾功能指标升高。
溶血释放的
游离血红蛋白会经由肾小球滤过进入肾单位,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内的蛋白吞噬,产生内吞体,形成不同直径的管型。
这些内吞体聚集可导致肾单位的堵塞,阻碍尿液的正常排出,
从而影响了肾功能的测定。
4. 血脂检测:溶血会导致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
溶血现象会破坏红细胞内的
脂质屏障,释放血浆中的脂质成分,使得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升高。
这会对血脂检测结
果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溶血现象对临床生化检验项目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临床医生在解释这些检测结果时,应考虑到溶血现象的影响,并结合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综合判断和诊断。
在有溶血现象的
情况下,医生可以参考其他血液学指标和临床表现,以减少误诊、漏诊的发生。
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尿对24小时尿蛋白测定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1-11-09T13:52:51.55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25期供稿作者:王立明[导读] 探讨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检测方法,达到还原真实肾性蛋白检测目的。
王立明(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医院广西柳州 545001)【中图分类号】R44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25-0199-01 【摘要】目的探讨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检测方法,达到还原真实肾性蛋白检测目的。
方法采用血红蛋白可被80%饱和硫酸铵沉淀的特征,分离尿液中溶解性血红蛋白,用双缩脲试剂显色测定。
结果血红蛋白分离后,符合尿蛋白与双缩脲反应特征。
结论经分离干扰因素,更能接近真实反映肾性蛋白。
【关键词】24小时尿蛋白血红蛋白尿肾性蛋白双缩脲法 24小时尿蛋白测定是临床常用观察肾性蛋白尿的指标,尿蛋白量的多少可以预示肾脏病变的程度和预后[1,2]。
现代研究也提示:蛋白尿是引起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子。
24小时尿蛋白量的界限,也作为重症肾病综合征诊断特点之一。
因此,24小时尿蛋白测定准确地反映肾性蛋白显得十分重要。
作者在长期的临床检验实践中发现,影响24小时尿蛋白测定准确性因素很多,多见于脓尿及红细胞尿,脓尿及成形红细胞尿可以通过离心后取上清液检测,仍可得到准确的肾性蛋白。
但红细胞溶解后形成的血红蛋白尿,清晰透明,或被尿液颜色所掩盖,容易在测定过程中忽视,而致结果异常增高,增高几倍到几十倍,有误导临床的倾向。
本文就红细胞溶解性血红蛋白尿对24小时尿蛋白测定影响做一实验分析。
1 方法
1.1采用卫生部医政司推荐首选检测尿液蛋白定量的双缩脲法。
双缩脲试剂盒由中生北控提供。
仪器采用手工法721分光光度计,波长540nm和日立1780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检测。
蛋白沉淀剂为0.075mol/L硫酸和15g/L钨酸钠溶液。
1.2血红蛋白的分离根据血红蛋白可被80%饱和硫酸铵沉淀的特征,取5ml原尿,加入
2.8g硫酸铵粉末,使之混合溶解,约合80%饱和度,静置10分钟,用滤纸过滤,取滤液测定。
2 标本
选取24小时混合尿,蛋白定性阳性、隐血试验阳性、镜检红细胞阳性者。
3 眼观
3.1血红蛋白分离前(1)尿液清晰透明。
(2)经蛋白沉淀剂沉淀为暗红色沉淀物。
(3)暗红色沉淀物经双缩脲试剂显色为暗褐色。
3.2血红蛋白分离后(1)尿液清晰透明。
(2)经蛋白沉淀剂沉淀为纯白色沉淀物。
(3)纯白色沉淀物经双缩脲试剂显色为紫色。
4 结果
4.1血红蛋白分离前尿液异常增高。
经若干倍稀释乘稀释倍数,倍数越大结果越高。
无法得到可信结果。
4.2血红蛋白分离后尿液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吸收波峰540nm,符合尿蛋白与双缩脲反应特征,结果符合临床诊断。
5 讨论
血尿是肾科常见临床表现,约40-50%见于肾内、泌尿外科急诊患者的常规尿检中,因方法学不同,蛋白定性可以得到不同结果:磺柳酸法和加热醋酸法可以同时沉淀白蛋白和球蛋白,结果为阳性;而干式试纸法只对白蛋白显色,结果为阴性。
但隐血试验示阳性结果。
在留取24小时尿过程中,特别是环境温度较高时,红细胞容易破坏,形成溢出性血红蛋白尿,将上述尿作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显然不能反映真正意义的肾性蛋白,结果发送必将误导临床。
肾性蛋白尿分肾小球型、肾小管型和混合型三种。
肾小球型是由于肾小球通透性增加,以致蛋白渗入肾小球滤液中,通常排出白蛋白和转铁蛋白。
肾小管型是由于肾小管重吸收减少或分泌蛋白增加,主要排出α、β微球蛋白和溶菌酶。
混合型则两者兼有。
一般来说,肾盂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尿蛋白较少,通常小于2g/24小时。
而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尿蛋白含量较高,可达数g-20g/24小时。
但也有些肾病可不出现蛋白尿。
急性肾小球性肾炎也可能不出现蛋白尿。
陈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遗传性肌红蛋白尿、散发性肌红蛋白尿患者,可以从肾中滤出肌红蛋白,也属于肾性蛋白,常规尿隐血试验阳性,常规镜检红细胞阴性。
其可以通过游离血红蛋白方法来定量反映其排出程度。
24小时尿蛋白定量检验操作,规程十分简单,但操作者需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和高度责任感,特别是采用自动化仪器检测最容易忽视,利用专业的知识对结果做出判断。
可通过常规观察尿隐血试验是否阳性,也可通过血红蛋白为有色蛋白的特性,经钨酸钠试剂沉淀的蛋白颜色来判断。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在双缩脲法常规测定中建议溶血标本应作“标本空白管”,这些干扰理论上可消除,但只相对于“能直接测定”的标本而言。
实际上,24小时尿蛋白定量,是无法做“标本空白”的。
故作者认为,经分离干扰因素来定量,才是准确可靠的。
无论手工操作还是自动化仪器测定,其反应原理都是相同的,凡是开展此项目的实验室,都应存在这个问题,需要检验人员去分析,为临床提供可靠的证据。
总之,积累的资料证实,24小时尿蛋白定量测定是可以真实反映肾性蛋白,干扰因素的消除也是可能的,可预见的,随着医学检验过程的规范化,结果的真实性,必将成为临床强有力的支持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健.重症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展.医学综述,2000,6(5):204-206.
[2]Burton C,etal.Am J Kidney Dis,1996,27:765-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