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肝囊肿医案
- 格式:docx
- 大小:2.48 MB
- 文档页数:8
中医中药治疗囊肿肝肾囊肿8方(丸)中药治疗囊肿-囊肿的治疗专栏1.中文名称:肝胆清理丸[主要成份]延胡索、蛇莓、天葵子等。
[功能]养肝柔肝,软坚散结,疏通分流,益气养血。
[主治]用于治疗肝血管瘤、胆囊炎、肝囊肿、肾囊肿。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4-6克(约40-60粒)一日3次。
2.中文名称:肝囊消丸[主要成份]柴胡、红花、法半夏、海藻、夏枯草等。
[功能]理气活血化瘀,化痰软坚散结。
[主治]用于治疗肝囊肿、肾囊肿、多囊肝。
3.消囊丸是一种药,补气培本、化瘀消囊、软坚散结,适用于肝、肾囊肿、良性肿瘤等症。
主要成份:红参须、参三七、炮山甲、山茨菇、广姜黄等十九味中药组成。
性状:本品为丸剂,内容物为绿豆大小水泛丸,棕褐色,微苦。
功能主治:补气培本、化瘀消囊、软坚散结,适用于肝、肾囊肿、良性肿瘤等症。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三次,每次4克,餐后温水送服。
注意事项:严重贫血、体质极度虚弱者慎服或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规格:4克/袋苏药制字Z040004534. 肾囊肿的中医中药治疗1)肾虚血瘀水聚证:肢体浮肿,小便短少,腰膝酸软,耳鸣,口唇色暗,眼眶发黑,指甲紫暗,腰胀痛或刺痛,小腹包块有压痛,舌淡暗,脉细涩。
补肾利水,活血化瘀。
代表方:右归饮合少腹逐瘀汤,五苓散加减。
2)肾虚火旺证: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口干咽燥,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
滋阴降火,凉血止血。
代表方:知柏地黄汤合小蓟饮子加减。
5. 古经方如何对付肝囊肿(爱中医122期)一检查身体,医生告知你患有肝囊肿,你是否会有五雷轰顶的感觉?为何平时好好的,怎么肝脏会突然长了囊肿?通常肝囊肿,西医只能手术或者穿刺,古中医却几付汤药解决了,到底古中医用的什么方法?本期(122)愛中医群跟你讲讲“古经方如何对付肝囊肿”。
肝囊肿:是肝内有阴邪,调理上调肝寒,消症散结。
欲除后患,必须调脾肾湿寒。
所以分两步来解决。
肝囊肿,肾囊肿方子第一步方:醋柴胡10克,姜半夏15克,生姜15克,党参10克,吴茱萸10克,槟榔10 克,枳实10克,桔梗10 克,制鳖甲12克,前胡12克,生牡蛎15克,熬7付。
张仲景千古名方,每天泡泡脚,可治各类囊肿,结节,增生汤药太苦了,实在喝不下去!不喝中药究竟能散结节吗?咱们先看看为什么会长结节?中医讲,结节和肝气郁结有关,气滞、痰凝、血瘀相互勾结,就形成了甲乳结节。
但肝气不舒本就会导致肝木横逆克脾土,让脾胃遭受重创,所以呢,有的人脾胃的通道被堵塞了,很难把药物吸收进去。
这就像开车,前面已经堵成一片,再怎么硬挤也是无法通过的。
唯一的办法,就是绕道走。
治病也是一样,脾胃被堵住了,药物无法直接进入,我们可以改走体外,通过泡脚的方式,从经络把药物送进去。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个可治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增生的泡脚方,叫“疏肝解郁汤”。
虽然名为汤,但注意这里是用来泡脚的,每天晚上泡一泡,可有效疏肝郁、散结节!此方根据张仲景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味而成,但从它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此方主要针对哪些人群呢,自然是肝郁气滞的人。
此类人群最易有甲状腺结节、乳腺结节、增生等!这个方子究竟有没有效,先带大家看个案例!去年10月左右接诊过一个患者,女性,54岁。
患者近10年来,经常出现烦躁不安,入睡困难,乏力的症状,有时候还有心慌,两肋疼痛等症状,去年开始感觉嗓子有异物感,口苦口干,后去医院体检果然发现多个甲状腺结节。
报告显示,右侧可见一个1.0*0.8cm的肿块,左侧可见一个0.6*0.5cm的肿块。
观其舌体,舌边有齿痕,舌苔发黄,同时伴有湿腻感,患者不愿服用中药,故以疏肝解郁泡脚汤治之,以疏肝解郁,消肿散结!组方:柴胡,黄芩,法半夏,党参,炙甘草,茯苓,煅龙骨,煅牡蛎,珍珠母,桂枝,郁金,远志,香附,白芍,生地,丹皮,炒栀子,大枣(掰开),生姜。
并搭配中药膏贴(莪术、姜黄、急性子等)综合使用。
患者连续使用15天后,异物感,心慌,两肋疼痛的现象明显减轻,睡眠也有所改善,因此方有效,继续使用。
两个疗程左右,患者反馈诸症消失,复查甲状腺恢复正常,结节消散!随访至今未复发。
此方中,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为张仲景的小柴胡汤,具有和解少阳之效,可缓解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等症状。
中医中药治疗肝囊肿肝囊肿五大疗法肝囊肿是一种生长缓慢的疾病,大多数病人平时并没有明显的症状,只是在体检时偶然发现。
不过如果肝囊肿双的话,则是可出现明显的压迫症状的,如果合并有感染的,还会出现全身症状,如畏寒、发热、腹痛等症状,对于肝囊肿,可以选择中医中药治疗。
肝囊肿一种女性多发的疾病,尤其是20到50岁年龄段的人多发,患上肝囊肿多数患者没有症状,不过如果囊肿大的,是可导致多种症状的,如出现腹痛,腹部有肿块,黄疸等症状。
那么肝囊肿中医中药如何治疗,有五大中药疗法可选择,下面一起来看看具体的治疗方法。
疗法一:对于肝囊肿患者有胁肋胀痛,上腹部疼痛、纳差、黄疸等症状,B超检查肝内有囊肿,病程有三个月以上的,治疗宜以疏肝理气、清利湿热为主,可以选择中药方:茵陈、板蓝根、厚朴,柴胡、茯苓、佛手、郁金、青皮、枳壳、泽泻、车前子,木香,各适量,一天一剂,水煎服,分三次服。
疗法二、肝囊炎患者有面色晦暗,上腹微痛、口苦纳差等症状,诊断为湿热内蕴,肝失疏泄证的,可选择下面的处方:茵陈、板蓝根、厚朴,柴胡、茯苓、佛手片、郁金、青皮、枳壳、泽泻、薏苡仁,木香,各适量,水煎服,服药期间要楚食肥肉和动物内脏。
疗法三、鱼茵蛋,属于中医偏方疗法,对于肝胆湿热肝囊肿者适宜,可用鱼腥草、茵陈各适量,煎水后去渣留汁,放去壳鸭蛋一个煮熟即可吃蛋喝汤,一天喝一次。
疗法四、沙麦膏,适合肝阴亏损的肝囊肿患者,可用同等量的北沙参、麦冬、枣仁,加水煎一小时后滤渣留汁,然后再熬浓缩,加冰糖熬成可流动的膏状,冷后入冰箱备用。
每次取适量服用,一天服三次。
疗法五、佛砂汤:对于气郁食积型的肝囊肿患者适宜,可用鲫鱼2条熬成汤,然后再下佛手片及砂仁过筛粉,各适量,搅匀后服用,一天服一到两次。
上面就是五种中医中药治疗肝囊肿的方法,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中医中药治疗肝囊肿是需要辩证论治的,因此具体的药方选择,需在医生辩证下来选择,只要对症治疗,中医治疗肝囊肿也是可以很好的缓解症状,而对于一些大的肿囊肿或是有并发症的,需可根据情况采取其它的疗法及时缓解症状。
刘渡舟治肝囊肿医案:
刘渡舟是中国著名中医专家,擅长治疗肝脏疾病。
治疗肝囊肿的医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个可能的医案示例:
患者:女性,年龄45岁,主诉右上腹疼痛、乏力、消化不良,经体检发现肝囊肿。
诊断:肝囊肿
治疗方案:
1. 中药内服:使用中药治疗肝囊肿常采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的方法。
方剂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配,一般常用的方剂有茵陈五苓散、桃核承气汤等。
2. 针灸疗法:针刺疗法可以通过促进气血循环、调整肝脏功能,缓解疼痛和改善消化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太冲等。
3. 饮食调理:患者应避免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和油腻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麦粮食和瘦肉。
随访及效果评估:
患者应每月复诊一次,监测肝囊肿的大小和症状变化。
治疗过程中如果发现囊肿有明显缩小、疼痛减轻、体力恢复等改善状况,说明治疗有效。
需要明确的是,以上医案只是一个示例,具体的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中医医生的判断而定。
因此,如果您或他人有肝囊肿相关的问题,请咨询专业的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中医治肝囊肿经典良方1剂——桂枝茯苓甘草饮(活血化瘀散
结)
根据肝囊肿的症状、体征多归属于中医的“癥瘕”、“积聚”、“痰饮”等范畴。
病程较长,主要是由于肝郁气滞,湿浊虫积长期积累,导致气滞血瘀。
癥瘕积聚:是指患者的腹部出现可摸到的包块,伴有腹胀、腹痛等症状的病症。
此病主要括两个方面:癥积就是指的腹部出现实质性的包块,固定不移,疼痛部位比较固定,形成的时间比较长,病程比较重,一般为腹部器质性病变。
瘕聚则是指的是腹部出现包块,聚散无常,疼痛部位不固定,病史较短,病情比较轻,一般为腹部功能性病变。
桂枝茯苓甘草饮
组方:桂枝、郁金、川楝子、皂角刺、大腹皮,茯苓、桃仁、丹皮、赤药,甘草。
【用法】:水煎服,日1剂,4周为1个疗程。
加减方:
胁肋胀满者加柴胡、香附。
肝区疼痛者加延胡索,白芍。
囊肿偏大或肝脏肿大加浙贝母,莪术。
脘腹胀闷者加苏梗,焦白术。
脘腹疼痛者加木香,荔枝核。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4周为1个疗程。
方解:本方具有活血化瘀、消癞散结之功。
方中桂枝通血脉而消瘀血,助气化而行津液,为君药;桃仁活血,茯苓渗湿,川楝子行气,皂角刺散结,共为臣药,桃仁、丹皮、赤芍、郁金、大腹皮凉血消瘀、行气止痛、利水消肿,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化湿导滞、消瘤散结之功。
文中所涉及到各类所述配伍、方剂药方、验方等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本文仅供专业中医人士
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药,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肝肾囊肿药方肝肾囊肿药方肝囊肿药方:黄花远志根15g,香樟15g,草血竭15g,菖蒲15g,通光散15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分3 次服。
肾囊肿药方:金钱草30g、黄精30g、白芍15g、木通6g、通草15g、大腹皮30g、荔枝核12g、三棱9g、莪术9g、甘草6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分3 次服。
草药治肝囊肿方 1〔组成〕龙爪草15g,拳参15g,香樟15g,菖蒲15g,假种皮远志15g。
〔用法〕每天1剂,水煎分3 次服。
方 2〔组成〕黄花远志根15g,香樟15g,草血竭15g,菖蒲15g,通光散15g。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分3 次服。
肾囊肿:药方①:白术15g、五味子20g、黄柏10g、黄芪15g、芦根15g、通草15g、木通10g、车前草20g、熟地20g。
药方②:金钱草30g、黄精30g、白芍15g、木通6g、通草15g、大腹皮30g、荔枝核12g、三棱9g、莪术9g、甘草6g。
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3次走马芹别名野白芷汉语拼音 zou ma qin英文名药材基原为伞形科植物下延古当归的根。
动植物形态多年生草本,高1-2m。
根圆柱形,粗壮,棕褐色。
茎中空,有细纵棱,光滑无毛。
叶为二至三回三了同苷羽状全裂,基生叶有长柄;茎上叶叶柄长8-17cm,叶柄下部膨大成兜状叶鞘,宽至6cm,光滑无毛;叶片轮子廓宽三角状卵形,长11-15(20)cm,宽11-17cm,顶生末回裂片下延,边缘有锯齿或不规则深齿,齿端有钝尖头,叶片表面深绿以,背面粉绿色,两面均无毛;茎顶部叶简化成囊状鞘。
复伞形花序近球形,直径7-15cm;伞辐20-50,有短糙毛;总苞片约10,狭披针形;萼齿不明显,花瓣白色,阔卵形;花柱基平扁,边缘波状。
果实椭圆形,长5-10mm,宽3-5mm,果棱均突起,厚翅状,侧棱比果体狭,油管较多,连成环状。
花期7-8月,果期8-9月。
资源分布分布于内蒙古及新疆等地。
生态环境生于山谷、林下、沟边的草丛或丛中。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攻补兼施法治愈癥瘕病案:孙某,男,53岁。
初诊:1976年8月29日。
主诉及病史:1年多来腹部进行性胀满,按之坚实,用特大号裤带已不能束腰,但肢体并不肿。
面色无华,胃纳尚可,每餐能食100g而食后腹胀,大小便如常。
1976年7月在某医院检查,肝大,肋下9指、剑突下5指,质硬。
超声波诊断为:①多囊肝;②多囊肾。
诊查:诊其脉沉弦,舌苔黄腻满布,肝掌明显。
辨证:湿热夹瘀结成癥瘕,邪盛正虚。
所幸胃气尚存,犹可攻补兼施。
治法:试拟益气利水,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处方:生黄芪15g 炙地龙9g 全当归9g 桃仁9g 红花6g 赤白芍各9g 炙鳖甲12g 夏枯草9g 生牡蛎(先煎)30g 泽泻12g 生苡仁30g 带皮茯苓12g 海藻15g 京三棱12g服药7剂后,患者家属来述,药后尚觉安适,舌苔黄腻渐化,食后腹胀亦减。
前方去炙鳖甲、京三棱,加枳实9g。
另加鳖甲煎丸12g,分两次吞服。
再诊:10月2日。
上方药共服28剂,脉沉弦之象已较初诊时为减,尺部较弱,舌苔黄腻,纳尚可,大小便正常。
宗初诊方,去炙地龙、炙鳖甲、京三棱,加炙山甲9g、猪苓12g、枳实9g。
鳖甲煎丸照服。
三诊:10月18日。
上方药服用14剂,1周前发缠腰火丹,刺痛甚剧,夜不成眠,但腹中反觉松动。
脉沉弦,舌苔较腻。
前方去海藻、猪苓,加代赭石30g(先煎)、龙齿30g(先煎)、石决明18g(先煎)、钩藤12g(后下),红花改为4.5g,白芍加至18g。
四诊:11月4日。
服药14剂,缠腰火丹已愈,胃纳正常,大便日1次,小便尚可。
经医院检查,肝剑突下比前缩小2指、肋下比前缩小3指。
脉弦带滑,舌苔已不腻。
诸症有好转之象。
处方:生黄芪15g 炙山甲9g 全当归9g 赤白芍各9g 桃仁9g 红花9g 夏枯草9g 生牡蛎30g(先煎)茯苓12g 生苡仁30g 海藻15g 枳实9g 银花12g 鳖甲煎丸12g(分两次吞服)五诊:1977年1月1日。
治疗囊肿的中药方剂文章目录*一、治疗囊肿的中药方剂*二、囊肿是怎样形成的*三、囊肿患者吃什么食物好治疗囊肿的中药方剂1、治疗囊肿的中药方剂之宫颈囊肿1.1、枸杞20g,当归20g,猪瘦肉100g,煮汤加味料食用。
1.2、败酱菜20g,桃仁10g,黑木耳10个,煎水服,每日一剂,连服几天。
1.3、败酱菜50g,紫根草15g,水煎去渣加红糖25g,调匀服食。
1.4、金银花15g,败酱菜30g,蒲公英20g,赤芍10g,枳壳10g,木香10g,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3-5剂。
2、治疗囊肿的中药方剂之卵巢囊肿2.1、首先要准备适量的山楂,处理干净后水煎去渣,把药汁当中加入泡发撕成小块的黑木耳,使用小火煮烂后调入红糖即可服用。
卵巢囊肿患者可连续服用2-3周,此方可以起到活血散瘀,补血健脾等功效。
不仅可用来治疗卵巢囊肿,还可治疗子宫肌瘤、月经不调。
2.2、将母鸡处理干净血秽,放在汤碗内,加黄酒、鲜汤、山药片、核桃仁等材料,同时把适量的水发香菇、笋片、火腿片等摆在鸡身上,上锅蒸2小时左右,加盐调味即成。
经常服用这种食疗偏方,可以得到活血化瘀、补气健脾的作用,可有效治疗女性属于气虚血瘀型卵巢囊肿和子宫肌瘤。
3、治疗囊肿的中药方剂之肝囊肿3.1、中药可以有限减轻遗传性肝囊肿的发展速度。
桂枝、郁金、川楝子、皂角刺、大腹皮各10g,茯苓、桃仁、丹皮、赤芍各15g,甘草4g。
中医对其选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意在活血化瘀,消症散结的同时,加强疏肝理气,化湿导滞之功桂枝通血脉而消瘀血,助气化而行津液,为君药。
3.2、鱼茵蛋:这种中医治疗肝囊肿的偏方适合肝胆湿热多为长期饮酒及喜食肥甘者,有面色灰黄,体乏喜卧,口苦口腻,尿液浑浊,舌有黄厚苔等症状。
用鱼腥草30克、茵陈5克煎水去渣留汁,放去壳鸭蛋1个,煮熟即可吃蛋喝汤,每日1次。
3.3、中药可以有限减轻遗传性肝囊肿的发展速度。
桂枝、郁金、川楝子、皂角刺、大腹皮各10g,茯苓、桃仁、丹皮、赤芍各15g,甘草4g。
肝囊肿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脏内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囊性病变。
这些囊肿通常是由于肝脏组织内的液体积聚而形成的。
肝囊肿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有时可以增长并压迫周围的组织和器官。
传统中医药在肝囊肿的治疗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中医学认为,肝囊肿的形成与肝脏气血运行不畅、湿热蕴结、脾胃失调等因素有关。
因此,中医治疗肝囊肿的主要目标是调理肝脏气血,清除湿热,调理脾胃功能。
中医药治疗肝囊肿的常用方剂有清热利湿、活血化瘀、健脾和胃等。
其中,以龙胆泻肝汤为代表的清热利湿方剂被广泛应用于肝囊肿的治疗中。
该方剂由龙胆草、黄芩、黄连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利湿、泻肝胆的作用,可有效改善肝脏湿热病理状态。
此外,中医药治疗肝囊肿还注重调理脾胃功能。
脾胃是中医学中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其功能失调会导致湿热蕴结,从而影响肝脏的正常代谢和排泄功能。
因此,中医治疗肝囊肿时常常会选择健脾和胃的方剂,如六君子汤等。
这些方剂通过调理脾胃功能,促进体内湿气的排出,从而改善肝囊肿的病理状态。
除了方剂治疗,中医药还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疗法来治疗肝囊肿。
针灸是中医学的重要疗法之一,通过在特定穴位刺激,调节气血运行,改善肝脏功能。
推拿则通过按摩肝脏和周围穴位,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肝脏的湿热病理状态。
尽管中医药在肝囊肿的治疗中有着一定的疗效,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医药治疗肝囊肿仍然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此外,对于一些病情较为严重的肝囊肿患者,仍然需要手术干预或其他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总之,中医药在肝囊肿的治疗中有着独特的优势和疗效。
通过调理肝脏气血、清除湿热、调理脾胃功能等方面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肝囊肿的病理状态。
然而,中医药治疗肝囊肿仍然需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治疗肝囊肿的有效方案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点是肝脏内出现液体填充的囊肿。
肝囊肿通常是无症状的,但在某些情况下,囊肿可能会增大并引起疼痛、消化不良和压迫周围器官等症状。
传统中医学认为,肝囊肿是肝脏湿热和气滞的结果,因此中医治疗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案。
中医治疗肝囊肿的有效方案之一是调理脾胃。
中医理论认为,脾胃是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脾胃功能不调可能导致湿热内蕴,从而促进肝囊肿的形成。
因此,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可以改善湿热病机,减轻肝囊肿的症状。
中医师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中药调理脾胃,如黄连、半夏、泽泻等,以促进消化吸收,清热解湿。
另外,中医治疗肝囊肿的有效方案之二是疏肝理气。
中医理论认为,肝脏是情绪调节的重要器官,情绪不稳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肝脏的正常功能。
疏肝理气可以舒缓肝脏的郁结病机,促进气机畅通,从而减轻肝囊肿的症状。
中医师通常会采用一些具有舒肝理气作用的中药,如柴胡、香附、枳实等,以调节情绪,舒缓肝气郁结。
此外,中医治疗肝囊肿的有效方案之三是化痰祛湿。
中医理论认为,肝囊肿的形成与体内湿热痰浊的积聚有关,因此化痰祛湿是治疗肝囊肿的重要环节。
中医师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采用一些具有化痰祛湿作用的中药,如茯苓、瓜蒌、泽漆等,以清热化痰,祛除湿浊。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肝囊肿的有效方案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调理。
因此,在接受中医治疗之前,患者应该找到一位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并告知其详细的病情和症状。
中医师将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和症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中医治疗肝囊肿的有效方案包括调理脾胃、疏肝理气和化痰祛湿。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案,可以改善肝脏的湿热病机,减轻肝囊肿的症状。
然而,中医治疗肝囊肿仅作为辅助治疗手段,患者还应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必要的检查和药物治疗。
如果病情严重或出现严重并发症,应及时就医并接受规范的现代医学治疗。
肝囊肿的中医辩证施治法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特征是肝组织内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囊肿。
在中医理论中,肝囊肿被归为“肝瘀”范畴,主要与肝气郁滞、湿热蕴结等因素有关。
针对肝囊肿的中医辩证施治法主要包括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祛湿利水等方面。
一、疏肝理气肝囊肿的形成与肝气郁滞有密切关系。
中医认为,肝气郁滞会导致气血循行不畅,形成瘀血,进而形成囊肿。
因此,疏肝理气是治疗肝囊肿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药方剂中常用的疏肝理气药物有柴胡、枳壳、香附等。
这些药物能够舒缓肝气郁滞,促进气血运行,减轻囊肿的形成和发展。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疏肝经络,调节肝气,增强肝脏的功能。
二、活血化瘀肝囊肿的形成与瘀血的堆积有关。
中医认为,瘀血是肝气郁滞的结果,也是囊肿形成的基础。
因此,活血化瘀是治疗肝囊肿的重要环节。
中药方剂中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有桃仁、红花、当归等。
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肝脏的供血状况,减少瘀血的形成。
此外,还可以通过拔罐、刮痧等手法,刺激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瘀血的消散。
三、祛湿利水肝囊肿的形成与湿热蕴结有关。
中医认为,湿热蕴结会导致肝脏功能紊乱,进而形成囊肿。
因此,祛湿利水是治疗肝囊肿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药方剂中常用的祛湿利水药物有茯苓、泽泻、车前子等。
这些药物能够促进尿液排出,减少体内湿气的积聚,改善肝脏的湿热状况。
此外,还可以通过中药泡脚、推拿等方法,促进湿气的排出。
综上所述,肝囊肿的中医辩证施治法主要包括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祛湿利水等方面。
通过中药药物、针灸、拔罐、刮痧等方法,可以调理肝脏功能,促进囊肿的吸收和消散。
然而,每个患者的体质和病情不同,治疗方法需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因此在治疗前应咨询专业中医医师的指导。
肝囊肿的中药治疗方法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它是由于肝脏内部的囊肿形成而引起的。
肝囊肿可以是单个或多个,大小不一,通常是无症状的。
然而,在一些情况下,肝囊肿可能会导致腹部不适、肝功能异常和并发症的发生。
传统中医药学认为,肝囊肿是由于肝脏湿热、气滞血瘀等病理因素引起的,因此可以通过中药治疗来缓解症状和促进病情的康复。
中药治疗肝囊肿的方法主要包括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调中等。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1. 丹参:丹参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的作用。
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肝脏的供血和排毒功能,从而缓解肝囊肿的症状。
2. 茵陈蒿:茵陈蒿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
可以通过清除体内的湿热毒素,促进肝脏的排毒功能,从而改善肝囊肿的症状。
3. 木香:木香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理气调中的作用。
可以通过调节肝脏的气机运行,缓解肝脏的病理症状,从而改善肝囊肿的症状。
4. 三七:三七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活血化瘀、止血的作用。
可以通过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肝脏的供血和排毒功能,从而缓解肝囊肿的症状。
此外,中医治疗肝囊肿还可以采用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以及配合适当的饮食调理。
针灸、艾灸可以通过刺激穴位,调节肝脏的气机运行,改善肝脏的功能,从而缓解肝囊肿的症状。
饮食调理方面,应避免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有助于减轻肝脏的负担,促进康复。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治疗肝囊肿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中药治疗肝囊肿的效果因人而异,具体疗效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评估。
综上所述,中药治疗肝囊肿是一种可行的方法,通过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理气调中等作用,可以缓解肝囊肿的症状,促进病情的康复。
然而,中药治疗肝囊肿的效果因人而异,应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定期复查肝功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肝囊肿的偏方
肝囊肿因生长缓慢可长期或终身无症状,常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
其主要临床表现随囊肿位置、大小、数目、有无压迫邻近器官和有无并发症而异。
★偏方一
鱼茵蛋:这种中医治疗肝囊肿的偏方适合肝胆湿热多为长期饮酒及喜食肥甘者,有面色灰黄,体乏喜卧,口苦口腻,尿液浑浊,舌有黄厚苔等症
状。
用鱼腥草30克、茵陈5克煎水去渣留汁,放去壳鸭蛋1个,煮熟即可吃蛋喝汤,每日1次。
★偏方二
沙麦膏:肝阴亏损,多见于经常熬夜者,有形体瘦弱,唇红目赤,口干常饮,睡中出汗,惊悸失眠,舌红少苔等症状。
用北沙参、麦冬、枣仁等
量,加水煎1小时以上,滤渣留汁,再熬浓缩,加冰糖熬成能流动之膏状,冷却后放入冰箱备用。
每次服10毫升,每日3次。
★偏方三
中药可以有限减轻遗传性肝囊肿的发展速度。
桂枝、郁金、川楝子、皂角刺、大腹皮各10g,茯苓、桃仁、丹皮、赤芍各15g,甘草4g。
中医对其选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意在活血化瘀,消癥散结的同时,加强疏肝理气,化湿导滞之功桂枝通血脉而消瘀血,助气化而行津液。
对于囊肿在肝的周边部位或大部分突出肝外带蒂悬垂者,或者囊肿局限于肝左外叶者,可行囊肿切除术或包括囊肿在内的肝叶、段切除术。
肝上有囊肿,一个中成药可消除在古代医学的璀璨星河中,张仲景如一颗最耀眼的星辰,以其深厚的医学造诣和仁心仁术,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医学遗产。
东汉末年,这位杰出的中医大夫不仅救死扶伤,还汇聚了那个时代精华的医疗智慧,编纂了《伤寒杂病论》,其中包含了许多至今仍广泛应用的方剂,桂枝茯苓丸便是其中之一。
这不仅仅是一种药方,更是一门艺术,一种智慧,一条通往健康之路。
桂枝茯苓丸,一个响亮的名字,其背后蕴含的医学理念,是对“活血化瘀”理念的深刻体现。
在中医的世界观中,血液的畅通无阻是维持生命活力的关键。
当血液因寒邪侵袭或体内瘀阻而凝滞不流时,便会形成各种“癥块”,即我们所说的肿块,包括卵巢囊肿在内。
桂枝茯苓丸正是针对这类问题,通过其独特的配方,活血化瘀,打通血液循环的阻塞,恢复体内的平衡和谐。
在这个方剂中,每一味药材都有其独特的作用:桃仁以其破血化瘀的力量,犹如锋利的剑,切断瘀血的枷锁;赤芍则以其清热凉血的特性,为热盛之体带来一丝凉意;桂枝的温阳散寒,提醒我们血得温才能行,寒邪是血瘀的大敌;茯苓的利水通渠,为内在的邪气提供了一条出路。
这个方剂不仅适用于女性的卵巢囊肿,其深层的治疗原则同样适用于治疗肝囊肿等由瘀血引起的病症,其核心在于寻找并解决问题的根源。
然而,医学并非一成不变,张仲景的智慧也在于他的方剂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适当加减药材,使得桂枝茯苓丸能够更加精准地对症下药。
如同一位严的案例,通过在桂枝茯苓丸的基础上,添加了疏肝解郁的柴胡、郁金,以及补气的黄芪、红参等,使得方剂更加贴合其体质和病情,最终达到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桂枝茯苓丸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个方剂的传奇,它更是中医理念的生动展现:治病求本,活血化瘀,阴阳调和。
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健康挑战时,应该深入探究病因,对症下药,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治疗。
同时,也强调了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治疗方案也应该是量身定制的。
摘要:肝肿瘤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医在治疗肝肿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将介绍几种中医偏方治疗方案,旨在为肝肿瘤患者提供一种辅助治疗方法。
一、中医理论对肝肿瘤的认识中医认为,肝肿瘤的发生与肝气郁结、气血瘀滞、痰湿内阻等因素有关。
中医治疗肝肿瘤主要以调理脏腑功能、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软坚散结为主。
二、中医偏方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香附、川芎、炙甘草。
此方具有疏肝解郁、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功效,适用于肝气郁结型肝肿瘤患者。
(2)逍遥散: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炙甘草。
此方具有疏肝解郁、健脾养血的功效,适用于肝气郁结、气血两虚型肝肿瘤患者。
(3)桃红四物汤: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
此方具有活血化瘀、养血调经的功效,适用于瘀血内阻型肝肿瘤患者。
(4)黄连解毒汤:黄连、黄芩、栀子、黄柏。
此方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功效,适用于肝肿瘤热毒炽盛型患者。
2. 食疗(1)鲫鱼汤:鲫鱼500克,枸杞子20克,黄芪30克。
将鲫鱼去内脏,与枸杞子、黄芪同煮,煮至鲫鱼熟透,调味食用。
此汤具有补气养血、健脾利湿的功效,适用于肝肿瘤气血两虚型患者。
(2)核桃仁粥:核桃仁50克,大米100克。
将核桃仁捣碎,与大米同煮,煮至米熟烂,调味食用。
此粥具有补肾益肺、润肠通便的功效,适用于肝肿瘤肾虚型患者。
(3)番茄炖牛肉:番茄2个,牛肉200克,生姜、大蒜、葱、盐适量。
将牛肉切块,与番茄、生姜、大蒜、葱同炖,煮至牛肉熟烂,调味食用。
此菜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肝肿瘤气血两虚型患者。
3. 中医外治法(1)艾灸:取肝俞、胆俞、期门、章门等穴位,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1次。
艾灸具有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的功效,适用于肝肿瘤寒凝血瘀型患者。
(2)拔罐:取肝俞、胆俞、期门、章门等穴位,每次拔罐10-15分钟,每日1次。
拔罐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适用于肝肿瘤瘀血内阻型患者。
散结消囊汤:柴胡12g,鳖甲15g,郁金12g,川楝子10g,青皮10g,山慈姑 12 g, 金银花 60 g,莪术 10 g, 夏枯草 15 g, 防风 10 g, 白芷 10 g, 赤芍 30g, 浙贝母 12 g, 花粉12 g, 乳香 20 g, 没药 20 g, 当归 10 g, 牡蛎 15 g, 皂刺 12 g, 甘草 10 g,山甲珠 10 g( 研末冲服) 。
另加生水蛭 6 g, 蜈蚣 2 条, 研粉黄酒冲服。
本病病机肝主疏泄, 喜条达,情志抑郁则气滞, 肝气郁滞, 湿热蕴结,虫积肝内日久致瘀,瘀滞肝络则疏泄失司,致湿浊阻于肝内而形成囊肿。
或饮酒日久, 或过食辛辣酿湿生热,致湿热蕴结而形成本病。
故拟消囊散治疗本病, 其中取柴胡、 郁金、 陈皮、 丹参、三棱、 莪术、 丹皮疏肝理气, 活血化瘀, 为方中主药; 黄芩、 半夏、山楂、白芥子、 莱菔子、 川贝母、 冬瓜子、 茯苓清热利湿, 消痰化滞;白术、 当归、鹿角霜益气养血, 既防理气化瘀药伤正, 亦制黄芩苦寒; 百部、石榴皮为防肝寄生虫而设, 本方旨在使肝气得疏, 瘀血得化, 湿热得清,虫患得除, 正气勿损, 则囊肿自消: 柴胡、 当归、 陈皮各 20 g, 郁金、 半夏、茯苓、 山楂、 石榴皮、 三棱、 莪术、 丹皮、 丹参各 30 g, 黄芩、 白芥子、鹿角霜各 40 g, 冬瓜子、 白术、 川贝母各 50 g, 莱菔子、 百部各 60g。
共研细末,分 30 包, 每天晚餐后温开水冲服 1 包。
头晕乏力者每天以人参 5 ~ 10 g 煎汤送服。
唐氏等认为本病属中医胁痛范畴, 由于脉络不通或络脉失养, 导致肝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 。
故其治疗以疏肝解郁、 活血通络、益气健脾来达到止痛、消囊肿的功效:昆布 15 g,海藻 15 g, 婆罗子 5 ~ 10 g, 炒山甲 10 ~ 15 g,川楝子 6 ~ 10 g,浙贝母 10 ~ 15 g, 皂刺 5 ~ 10 g, 延胡索 10 ~ 15 g, 郁金 10 g,生薏米 15 ~ 30 g, 莪术 15 ~ 30 g, 枳实 10 g, 降香 10 g, 白梅花 6 ~ 10 g, 玳玳花 6 ~ 10 g, 太子参15 ~ 30 g。
倪海厦治疗肝囊肿医案肝囊肿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它是由于肝脏内部的一些组织发生异常增生,形成了一个或多个囊肿。
这种疾病常常不易被发现,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威胁。
倪海厦医生是一位在中医领域极具影响力的专家,他曾经成功治疗了很多肝囊肿患者,下面就来介绍一下他的治疗方法。
一、病例介绍李女士,年龄45岁,因为身体不适到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发现她患有肝囊肿,其中一个囊肿的大小已经达到了5cm。
李女士非常担心自己的健康,于是她来到了倪海厦医生的门诊。
二、倪海厦医生的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倪海厦医生首先对李女士进行了详细的检查,然后根据她的病情开出了一副中药方。
这个方子是由多种中草药组成的,其中包括了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等。
这些草药具有养血、益气、健脾等功效,可以帮助李女士调节身体的机能,增强免疫力,从而达到治疗肝囊肿的效果。
2. 饮食调理倪海厦医生还对李女士的饮食进行了调理。
他建议李女士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同时要避免吃太多的肉类和油腻的食物,以免加重肝脏的负担。
3. 穴位按摩倪海厦医生还对李女士进行了穴位按摩。
他按摩了李女士的足三里、气海、关元等穴位,这些穴位都是与肝脏相关的,可以帮助调节肝脏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肝囊肿的效果。
三、治疗效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李女士的肝囊肿已经明显缩小了,其中最大的那个囊肿已经缩小到了3cm。
她的身体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精神状态好了很多,食欲也增加了。
倪海厦医生对她的治疗效果非常满意,他继续对她进行了治疗,并建议她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以保持身体的健康。
四、结语肝囊肿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但是它的治疗并不容易。
倪海厦医生在治疗肝囊肿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特的治疗方法,他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如果您也患有肝囊肿,可以考虑到他的门诊进行治疗。
当然,在治疗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药治疗肝囊肿医案
例1:马××,女性,43岁,于2006年6月发现肝囊肿,B超显示:肝囊肿150×199×113mm,在外院行介入治疗后,囊肿缩小,证状减轻。
于2007年1月17日自觉右胁胀痛,上腹部撑胀,脘闷纳呆,倦怠乏力,故来就诊。
时查,上腹部饱满,肝大肋下3cm,舌淡红胖大,舌苔薄腻,脉沉弦滑,腹部B超显示:肝右叶囊肿,100×89.1mm。
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疏泄失司,脾虚运化升降功能失调,水湿内停,湿阻脉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日久湿瘀互结,经络不舒,聚结于肝内而成囊肿。
治疗以自拟疏肝活络方合五苓散加减:柴胡、赤芍、当归、茯苓、半夏、贝母、生牡蛎、白术、猪苓、泽泻、桂枝、瓜蒌、葶苈子、大枣、黄芪、枳壳,服药4周,症状明显减轻,继续守方治疗。
于5月29日复查B超显示:肝囊肿缩小至53.5×33.8mm,继续前方去葶苈子加黄芩、木香等调治,10月10日复查B超,肝囊肿缩小至20.2×20.2mm。
1、介入前150×199×113mm:
中医药治疗肝囊肿验案二例_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崔丽安医
生文章
2020-05-10 仁者医心...转自法净私有
修改
中医药治疗肝囊肿验案二例
发表时间:2010-12-21 发表者:崔丽安(访问人次:720)
例1:马××,女性,43岁,于2006年6月发现肝囊肿,B超显示:肝囊肿150×199×113mm,在外院行介入治疗后,囊肿缩小,证状减轻。
于2007年1月17日自觉右胁胀痛,上腹部撑胀,脘闷纳呆,倦怠乏力,故来就诊。
时
查,上腹部饱满,肝大肋下3cm,舌淡红胖大,舌苔薄腻,脉沉弦滑,腹部B超显示:肝右叶囊肿,100×89.1mm。
中医辨证为肝郁气滞,疏泄失司,脾虚运化升降功能失调,水湿内停,湿阻脉道,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日久湿瘀互结,经络不舒,聚结于肝内而成囊肿。
治疗以自拟疏肝活络方合五苓散加减:柴胡、赤芍、当归、茯苓、半夏、贝母、生牡蛎、白术、猪苓、泽泻、桂枝、瓜蒌、葶苈子、大枣、黄芪、枳壳,服药4周,症状明显减轻,继续守方治疗。
于5月29日复查B超显示:肝囊肿缩小至53.5×33.8mm,继续前方去葶苈子加黄芩、木香等调治,10月10日复查B超,肝囊肿缩小至20.2×20.2mm。
1、介入前150×199×113mm:
2、治疗前100×89.1mm:
3、治疗后53.5×33.8mm:
4、治疗后20.2×20.2mm:
例2:杜××,女性,56岁,2010年3月1日发现肝囊肿,B 超提示:肝囊肿41.3×26.7mm,患者自觉右胁不适,胃脘胀满,呃逆,时有返酸,思想压力较大,故求诊于中医,当时查患者舌质暗红,
苔薄白,脉弦。
中医辨证为,肝气郁结,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脉络不通,气血运行不畅,日久聚结肝内形成囊肿。
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柴胡、白芍、当归、茯苓、水半夏、炒白术、贝母、生牡蛎、炒枳壳、陈皮、川楝子、元胡、厚朴、黄连、甘草。
服药4周,症状明显减轻。
于3月27日复查B超,肝囊肿缩小至29.5×17.8mm,调整方剂为:柴胡、生牡蛎、茯苓、半夏、竹茹、陈皮、木香、砂仁、白术、生薏米、生赭石、川楝子、元胡、佛手、生麦芽、泽泻、泽兰、旋覆花、炙甘草加强健脾和胃之功,继续中药调服,巩固疗效。
3个月后再次查B超显示肝囊肿消失。
1、治疗前41.3×26.7mm:
2、治疗后29.5×17.8mm:
分析:肝囊肿是临床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疾病,有单发和多发之分,其大小不一,从1cm至10cm以上不等,大于10cm称巨大肝囊肿,容易引起压迫症状、囊肿继发感染、继发出血、囊肿扭转等,影响生活和工作。
古代中医由于受历史条件的制约,没有现代医学的B超、CT等检测仪器,对肝囊肿缺乏认识,也缺乏明确的记载。
近代对肝囊肿逐渐认识,根据肝囊肿的症状、体征多归属于“胁痛”、“癥瘕”、“积聚”范畴。
一般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是素体肝络不疏,日久肝气失于调达。
多因肝郁气滞,横逆犯脾,脾土受损,脾失健运,水湿内停,痰湿内生,阻滞脉道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
水湿、痰浊、瘀血积聚于肝而成囊肿。
气滞则胀,血瘀则痛,湿浊内阻则脘腹满闷。
治疗自拟疏肝活络方(柴胡、赤芍、当归、川芎、茯苓、半夏、贝母、玄参、生牡蛎、夏枯草、莪术、甘草)加减化裁。
方中以柴胡为主药,引药入肝经,直达病所,以赤芍、当归、川芎、莪术和血通络,以茯苓、半夏、贝母、玄参、生牡蛎、夏枯草健脾化痰,软坚散结,甘草调和诸药。
例1为巨大肝囊肿,久病体虚,脾阳不振,以疏肝活络方加五苓散、生黄芪,益气健脾,化气行水,以葶苈子,大枣泄肺逐水,以防肺金克肝木,并且效不更方,所以才取得
满意疗效。
例2为小囊肿,但是患者思想压力大,肝气郁结,所以针对病因,抓住主证,以疏肝活络方疏肝健脾化痰,加川楝子、元胡、厚朴、陈皮,疏肝行气消胀,囊肿缩小,调整方剂加强健脾和胃之功,最终获得满意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