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中考复习要点

  • 格式:doc
  • 大小:70.50 KB
  • 文档页数:2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复习要点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3.本文的体裁是“说”。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加点字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辱:受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槽:喂牲口的食器,枥:马棚。槽枥:马厩

4、不以千里称也:不因为是千里马而著称。以,凭借。称,著称。

5、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吃一顿。或:有时。尽粟一石:吃尽一石(dàn)食料。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古代喂马的口粮石,十斗为石。

7、食: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都念sì。而食也,是“而食之”的省略,“食”是使动词,解释为“使……喂养”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12、且:犹,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本意指鞭子,这里名词作动词用,译为:用鞭子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办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16、鸣:马叫,之:不译(转接)。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17、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临之:面对千里马。

18、呜呼:表示哀叹,唉。

19、其:难道,表反问语气。

20、其:可译为“恐怕”.表推测语气。

三、原文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1)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12)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4)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5)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6)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17)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19)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四、翻译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里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五、阅读探究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了什么问题(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这说明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作用,千里马才能的发挥依靠伯乐。

2. 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3.第2段是论述了从哪方面论述了什么问题(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4.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6.第三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7.第三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8.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9.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0.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1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

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的尽是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千里马最终成功了.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

1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

13.“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14.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5.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6.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