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60.82 KB
- 文档页数:3
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研究进展
徐春;刘丽娜;肖新华
【期刊名称】《武警医学》
【年(卷),期】2010(21)5
【摘要】@@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或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以口服药物和注射胰岛素为主,曾有学者应用胰岛移植的方法治疗糖尿病,但因组织来源匮乏制约了胰岛移植研究的开展.随着分子细胞学技术的发展,干细胞定向分化成胰岛素分泌细胞已成为现实,并有学者将其应用于临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现将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进展做一综述.
【总页数】3页(P439-441)
【作者】徐春;刘丽娜;肖新华
【作者单位】100039,北京,武警总医院内分泌科;100039,北京,武警总医院内分泌科;100730,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22.57;R329.24;R587.1
【相关文献】
1.干细胞移植与1型糖尿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J], 肖利华;达兴碧;伏元昌;邱立志
2.免疫抑制联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J], 景华;张金元
3.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的作用 [J], 刘小会
4.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J], 张丽欣; 孙丽芳; 邢利和
5.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J], 张芮;司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and polyglandular autoimmune syndrome:a review[J].WorldJ Diabetes,2015,6:67-79.[14]Alonso N,Soldevila B,SanmartíA,et al.Regulatory T cells in diabetes and gastritis[J].Autoimmun Rev,2009,8:659-662.[15]Kahaly GJ.Polyglandular autoimmune syndromes[J].Eur J Endocrinol,2009,161:11-20.[16]Tuomi T,Björses P,Falorni A,et al.Antibodies to 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d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in patientswith autoimmune polyendocrine syndrome type I[J].J ClinEndocrinol Metab,1996,81:1488-1494.[17]Anaya JM.The diagnosis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olyauto⁃immunity[J].Autoimmun Rev,2014,13:423-426.[18]Cutolo M.Autoimmune polyendocrine syndromes[J].Autoim⁃mun Rev,2014,13:85-89.[19]Kadiyala R,Peter R,Okosieme OE.Thyroid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clinical implications and screeningstrategies[J].Int J Clin Pract,2010,64:1130-1139.[20]Boelaert K,Newby PR,Simmonds MJ,et al.Prevalence and relative risk of other autoimmune diseases in subjects with au⁃toimmune thyroid disease[J].Am J Med,2010,123:183.e1-183.e9.[21]Lupi I,Raffaelli V,Di Cianni G,et al.Pituitary autoimmuni⁃ty in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and other endocrine disor⁃ders[J].J Endocrinol Invest,2013,36:127-131.[22]Dittmar M,Kahaly GJ.Polyglandular autoimmune syndromes:immunogenetics and long-term follow-up[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3,88:2983-2992.[23]杨敏,辛颖,张丽华,等.1型糖尿病患儿胰岛自身抗体与甲状腺自身免疫的关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20):1572-1575.(2015-04-23收稿)文章编号:1005-2224(2015)10-0744-04DOI:10.7504/ek2015100607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孙成君,罗飞宏摘要:1型糖尿病(T1DM)发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胰岛β细胞的破坏,抑制或消除患者的自身免疫、增加胰岛β细胞数量是治愈该病的根本方法。
干细胞移植、药物、介入治疗三位一体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糖尿病(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可引发肾、眼、足等部位严重的并发症。
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the 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IDF)报道,目前全球糖尿病发病率为7%,即全球已有近2.5亿糖尿病患者。
伴随人口老龄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升至3.8亿。
其中亚洲与南美地区糖尿病发病率的增加尤为突出[1]。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在起到显著疗效的同时可存在很多缺陷和不足,现就干细胞移植、药物、介入治疗在糖尿病的治疗做以下综述:1 干细胞移植治疗近年来国内外广泛开展的一项新技术干细胞移植,实现这一治疗目标的可能方法包括:胰腺或胰岛移植、促进内源性胰岛细胞再生、减少胰岛细胞凋亡、诱导特殊类型的干细胞向胰岛细胞分化等[2.3]。
随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开展和日趋成熟,利用移植的干细胞在缺血的患肢进行血管新生,起到改善局部循环、增加局部血流的作用,从而达到缓解症状、降低截肢平面,甚至避免截肢的良好效果[4-5]。
干细胞是具有高度自我复制功能(self-renewal),同时具有高度分化(differentiation)和增殖(proliferation)功能的细胞。
糖尿病患者字体干细胞移植术包括干细胞动员、分离干细胞、移植术步骤。
有一定的适应症、禁忌症。
外周血干细胞具有多种分化功能,能够分化成血管内皮细胞,从而促进血管内膜的修复。
移植患者自身的外周血干细胞治疗糖尿病足方法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有效,干细胞取自本人,不存在排异反应。
糖尿病治疗的新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逐年上升,预计到2030年,糖尿病患者将超过4亿人。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饮食习惯的变迁,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挑战。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糖尿病治疗的最新进展,包括新的药物、疗法以及针对个体化治疗的研究。
一、新型药物的开发1.1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受体激动剂GLP-1受体激动剂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抗糖尿病药物。
该类药物通过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此外,GLP-1受体激动剂还具有促进饱腹感、减轻体重等作用,对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有效。
新近上市的药物如利拉鲁肽(liraglutide)和杜拉糖肽(dulaglutide),在降低血糖及其相关并发症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1.2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是一种通过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再吸收来降糖的药物。
这类药物不仅能有效控制血糖,还能改善心衰竭等心血管影响。
近年来,一些新型SGLT2抑制剂进入临床,如达格列净(dapagliflozin)和恩格列净(empagliflozin),这些药物在不同程度上显示了心保护及肾保护作用。
对于糖尿病伴随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肾脏疾病患者,SGLT2抑制剂被认为是优选的治疗方案。
1.3 新型胰岛素制剂胰岛素的使用一直是糖尿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技术的发展,新型快速作用胰岛素制剂及长效胰岛素制剂相继问世,这些制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生理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提高餐后血糖控制。
同时,通过减少注射次数或改善注射舒适度,这些新型胰岛素制剂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二、个体化医学的发展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成为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方向。
个体化治疗旨在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基因组信息、生活方式、共病情况等,为每位患者制定独特的治疗方案。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第15卷第23期 2011–06–04出版Journal of Clinical Rehabilitative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June 4, 2011 Vol.15, No.23 ISSN 1673-8225 CN 21-1539/R CODEN: ZLKHAH4363 1Department of Endocrine,2Chinese-American Research Center for Stem Cell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Shandong Province, ChinaYu Wen-long★, Studying for master’s degree, Department of Endocrin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wenlongyuwenlong@ Correspondence to: Wang Yan-gang, Doctor, Chief physician, Doctoral supervisor, Department of Endocrine,Chinese-American Research Center for Stem Cells, Affiliated Hospital of Qingdao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Qingdao 266003,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wangyg1966@ Received: 2010-03-19 Accepted: 2010-05-24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初发1型糖尿病★于文龙1,高宏2,余霄龙1,王丽2,阎胜利1,王颜刚1,2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for newly-onset type 1 diabetes Yu Wen-long1, Gao Hong2, Yu Xiao-long1, Wang Li2, Yan Sheng-li1, Wang Yan-gang1,2AbstractBACKGROUND: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can enhance function of beta cells of islet and prolongtime independent of insulin.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hUCMSCs) transplantation intreatment of newly-onset type 1 diabetes.METHODS: A total of 12 patients with newly-onset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 (less than 3 months) were selected. Six cases weretreated by hUCMSCs transplantation and insulin, and the other 6 were treated by insulin alone. Before and 9 months after transplantation, fasting and 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insulin dosage, C peptide, HbA1c changes and adverse events were measured.RESULTS AND CONCLUSION: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9 months. Fasting blood glucose, HbA1c and C peptide levels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stem cell therapy group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In addition to significantly reduced C peptide levels, other indexes remained unchanged in control group. Results showed that hUCMSCs transplantation has positive effectson treatment of newly-onset type l diabetes.Yu WL, Gao H, Yu XL, Wang L, Yan SL, Wang YG.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 fornewly-onset type 1 diabetes.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yu Linchuang Kangfu. 2011;15(23): 4363-4366.[ ]摘要背景:研究证实,新诊断的1型糖尿病患者,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治疗后,绝大多数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增强,不依赖胰岛素的时间也延长。
龙源期刊网 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和慢阻肺等作者:来源:《家庭医学》2006年第08期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与美国贝勒医学院、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组成国际合作组进行研究,探索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取得理想效果。
他们采取干细胞定向植入技术,绕过了同种异体胰岛移植供体不足和免疫排斥两大障碍,使无骨髓造血疾病的1型和2型糖尿病患者得到合理治疗。
在美国治疗100例病人的基础上,国内治疗12例患者,年龄在17~57岁之间。
治疗后有8人已顺利出院,其血糖控制好转,口服降糖药和使用胰岛素剂量明显减少,其中3人已完全停用任何药物。
其余4人还在治疗中。
解放军463医院探索用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患者今年58岁,患慢性支气管炎10余年,肺心病6年。
入院后诊断其合并肺心感染、Ⅱ型呼吸衰竭、心功能不全。
专家们经认真分析,决定为其实施颈外静脉导管干细胞移植术。
医生从患者骨髓中分离出内皮前体细胞,第一次植入后,次日患者病情即已减轻。
10天后进行第二次干细胞移植,术后肺动脉压力已从57毫米汞柱降至50毫米汞柱,喘息、气短的症状明显减轻,病情逐渐好转。
干细胞移植治疗淋巴瘤合并血癌干细胞移植治疗多种癌症的效果已露端倪。
但此前进行的干细胞移植多为自体干细胞移植,当用于治疗癌症病人时,移植的干细胞有可能被自身癌细胞污染,导致移植失败。
异基因干细胞移植是将健康人的干细胞移植给病人,以帮助其恢复、重建造血系统。
但需要经过配型、避免排异等环节。
最近,天津市肿瘤医院李凯副主任医师、梁彦副主任医师等,经过近5个月的努力,完成了国内首例异基因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化疗,治疗惰性淋巴瘤合并急性白血病患者,获得成功。
该患者入院时生命垂危,已无法从自身提取干细胞。
经过医生的筛选,其姐姐与其HCA 配型位点全部相合。
医生便从其姐姐外周血液中提取造血干细胞,并经过科学严谨的预处理,在对患者进行大剂量化疗后移植到患者体内。
由于患者接受大剂量化疗后丧失对感染的抵抗力,医务人员将患者转移到无菌病房,精心护理,并积极预防和排除可能出现的肝静脉闭塞症等并发症,以及超急性排异反应。
1型糖尿病干细胞治疗的研究进展作者:景华来源:《上海医药》2014年第06期摘要 1型糖尿病是T细胞介导的以胰岛β细胞破坏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需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目前没有根治办法。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能诱导分化成胰岛素分泌细胞,已经成为人们寻找诱导β细胞替代物的新资源。
本文综述干细胞在1型糖尿病治疗方面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 1型糖尿病干细胞胰岛素分泌细胞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06-0025-041型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针对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需应用外源性胰岛素控制血糖,目前尚无根治办法。
干细胞是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具有在一定条件下分化为各种细胞、组织、器官的功能。
由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胰岛功能损害造成胰岛素绝对或相对分泌不足,因此,通过体内或体外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具有胰岛素分泌能力的细胞,重建胰岛功能,有望彻底治愈1型糖尿病。
目前干细胞治疗1型糖尿病的研究可分为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C)和成体干细胞(adult stem cell,ASC)。
ASC存在于胎儿和成人组织及器官中,是已分化组织中的未分化细胞,具有自我更新能力。
虽然ASC可能不具有ESC那样的全能性,但在一定条件下,ASC可跨越传统胚层概念的界限,分化为其他胚层来源的细胞,这种特性称为干细胞的可塑性[1],也有人称之为横向分化或者转分化[2]。
目前在1型糖尿病中研究较多的ASC是间充质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胰腺干细胞。
1 胚胎干细胞胚胎干细胞是指来源于囊胚的内细胞团和受精卵发育至桑椹胚之前的胚胎细胞,是一种全能干细胞,因具有发育成各胚层的潜能而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替代治疗中最有希望的种子细胞。
已有许多研究结果证明,胚胎干细胞可以被诱导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Soria等[3]最先采用基因工程方法将小鼠胚胎干细胞诱导分化为葡萄糖敏感的胰岛素分泌细胞。
干细胞治疗糖尿病的进展【关键词】糖尿病干细胞诱导分化治疗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47-02近几年来,我国糖尿病病人人数不断增多,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由于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干细胞的认知水平不断提升,使得干细胞移植对糖尿病的治疗价值更加显著。
针对这一点,本文对干细胞对糖尿病治疗的进展作综述。
从细胞学角度看,干细胞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组织,能够发挥出自我更新、自我复制等多方面的能力。
若处于相应的条件下,干细胞会展现出自己独特的特性。
胰岛功能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量异常,这是造成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因而,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我们利用体内或体外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具有胰岛素分泌能力的细胞,才是彻底治疗糖尿病的根本。
1 胚胎干细胞移植胚胎干细胞主要是由囊胚的内细胞团和桑椹胚的早期胚胎形成,这种细胞在功能上相对齐全,能够不断演变为胰岛素分泌细胞而成为替代治疗的最佳种子细胞。
医学资料分析得出[1],能够操作人的胚胎干细胞定向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国外有关专家直接通过人的胰岛素诱导子转染esd3细胞直接分化细胞,分化的细胞对链脲佐菌素所致的糖尿病小鼠胰岛素和c肽排出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糖尿病小鼠的血糖指标可进行有效调控[2]。
转接利用“5步法”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特殊的细胞团,其与胰岛素结构存在一定的相似点。
通过把这类细胞团植入糖尿病小鼠皮下,观察后得知细胞团互相作用后出现类似胰岛样的结构,同时发现产生了血管。
类胰岛结构在胰岛素分泌能力上具有优势,能将小白鼠的症状显现出来。
而有的学者采用基因β-geo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再根据情况添加相应的诱导剂,顺利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素分泌细胞。
胚胎干细胞能转变成胰岛素分泌细胞,并有体内外部产生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能力,该种细胞在干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但考虑到胚胎干细胞的推广还存在相应的阻碍,导致胚胎干细胞的运用较少见。
1型糖尿病最新好消息1型糖尿病研究取得重大进展近年来,医学界在1型糖尿病的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
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寻找新的治疗方法,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干细胞移植和免疫治疗等方法,有望实现1型糖尿病的根治。
干细胞移植治疗1型糖尿病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有前景的1型糖尿病治疗方法。
研究人员通过将健康的胰岛细胞移植到患者体内,以替代受损的胰岛细胞,从而恢复胰岛素的分泌功能。
这种治疗方法已经在动物实验中取得了积极的结果,部分接受治疗的动物在移植后无需再注射胰岛素。
目前,这项技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望在未来几年内应用于人体。
免疫治疗抑制自身免疫反应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并破坏胰岛β细胞,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
免疫治疗旨在抑制这种自身免疫反应,保护残存的胰岛β细胞,延缓病情进展。
研究人员正在开发新的免疫治疗药物,通过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减轻胰岛β细胞的损伤。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免疫治疗可以有效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新型胰岛素制剂改善血糖控制除了寻找根治1型糖尿病的方法,科学家们还在不断改进胰岛素制剂,以更好地模拟正常胰岛素的分泌模式,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超快速胰岛素超快速胰岛素是一种新型胰岛素制剂,其作用onset更快,持续时间更短,更接近健康人胰岛素的分泌模式。
这种胰岛素制剂可以在饮食后迅速起效,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同时减少低血糖发生的风险。
临床研究表明,超快速胰岛素可以显著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提高生活质量。
智能胰岛素智能胰岛素是另一项令人振奋的研究成果。
这种胰岛素制剂可以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自动调节释放速度,在血糖升高时加速释放,血糖降低时减缓释放。
这种”智能”调节机制有助于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减少高血糖和低血糖的发生。
目前,智能胰岛素正在进行临床试验,有望在未来几年内投入临床应用。
结语1型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深远。
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刘国强,魏蕊,洪天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内分泌科,北京 100191)基金项目: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2012CB5175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270858);高等教育博士学科点新教师基金资助项目(20120001120063,20120001120076)通讯作者:洪天配 E-mail :tpho66@近年来,干细胞技术飞速发展,其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也得以迅速开展。
本文对干细胞的研究概况和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阐述。
1 干细胞的分类及其研究进展根据来源的不同,干细胞可分为胚胎干(ES )细胞、诱导性多潜能干(iPS )细胞及成体干细胞。
不同种类的干细胞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
1.1 ES 细胞 ES 细胞是目前研究最广泛、最成熟的干细胞体系。
自2009年起,全球共批准了3项人ES (hES )细胞的临床试验,标志着hES 细胞向临床应用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然而,hES 细胞临床应用面临的一个瓶颈问题是免疫排斥反应。
体细胞核移植(SCNT )技术能够制备携带患者基因型的hES 细胞,可解决免疫排斥的难题。
2013年,美国Mitalipov 研究团队将人类皮肤成纤维细胞核移植到供体去核卵细胞中,成功建立了SCNT 的hES 细胞[1],标志着治疗性克隆又向前迈出关键性的一步。
然而,hES 细胞建系必须摧毁人类早期胚胎,故存在剧烈的伦理学争议。
此外,hES 细胞来源的分化细胞移植到体内存在发展为肿瘤的潜在风险。
1.2 iPS 细胞 采用体细胞重编程技术可从患者自体细胞获得的iPS 细胞,这不但可解决免疫排斥的难题,而且避免了hES 细胞和SCNT 研究存在的伦理学争论。
近年来,采取非整合的病毒载体、mRNA 转染、小分子化合物化学诱导等方法均可将体细胞重编程为iPS 细胞[2,3]。
这些技术的改进既可避免肿瘤形成和DNA 与宿主整合的相关风险,又可降低iPS 细胞的制备成本,使得大规模制备自体干细胞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