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专硕名词解释(DOC)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8
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一:重点解释名词5.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8.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否则视为违法9.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21.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2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23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44.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45.票据承兑——是指商业票据(主要是汇票)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59货币需求——指人们通过对各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衡量后所确定的最优资产组合中所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量,它必须同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63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64.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65.货币乘数——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67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70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7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市场货币供给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而将货币投放出去,否则反之93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是指辅币具有有限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94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96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97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金融学名词解释必考在金融学的学习中,掌握一些关键的名词对于理解金融领域的各种概念和现象至关重要。
以下为您介绍一些必考的金融学名词。
一、货币货币是在商品和劳务支付以及债务偿还中被普遍接受的东西。
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从历史发展来看,货币形式经历了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到信用货币的演变。
价值尺度是指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度。
比如,一件衣服标价 500 元,这里的 500 元就是货币在发挥价值尺度的职能。
流通手段则是指货币在商品交换中充当交换媒介。
当您用现金购买商品时,货币就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贮藏手段意味着货币可以被保存起来,以备日后使用。
比如人们将多余的货币存入银行或购买黄金等。
支付手段是指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
如今,很多交易都是通过转账、信用卡等非现金方式进行支付,这就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的体现。
世界货币则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二、利率利率是指一定时期内利息额与借贷资金额(本金)的比率。
它是衡量资金成本和收益的重要指标。
利率的高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社会平均利润率是决定利率的基本因素。
通常情况下,利率不能高于平均利润率,否则企业无利可图,不会借款投资。
其次,借贷资金的供求关系也对利率产生重要影响。
资金供大于求时,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
此外,通货膨胀率、国家经济政策、国际利率水平等也会影响利率的高低。
利率的种类繁多,按计算期限可分为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按是否考虑通货膨胀可分为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按在借贷期内是否调整可分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三、汇率汇率又称外汇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它反映了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
汇率的标价方法主要有直接标价法和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折合多少单位的本国货币。
在直接标价法下,汇率上升意味着本币贬值,外币升值。
间接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标准,来计算折合多少单位的外国货币。
金融学名词解释(必考)货币银行学名词解释一:重点解释名词5.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8.无限法偿——有限法偿的对称.是指本位货币具有无限的支付能力,既法律上赋予它流通的权力不论每次支付的金额多大,受款人均不得拒绝收受,否则视为违法9.格雷欣法则——在双本位制下,虽然金银之间规定了法定比价,但市场价格高于法定价格的金属货币就会从流通中退出来进入贮藏或输出国外;而实际价值较低的金属货币则继续留在流通中执行货币职能,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统称“格雷欣法则”21.商业信用——工商企业之间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式提供的信用22.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23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生活消费的信用44.票据贴现——是商业票据持有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现款向金融机构贴付一定的利息所作的票据转让45.票据承兑——是指商业票据(主要是汇票)到期前,票据付款人或指定银行确认票据记明事项,在票面上做出承诺付款并签章的一种行为59货币需求——指人们通过对各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综合衡量后所确定的最优资产组合中所愿意且能够持有的货币量,它必须同时包括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愿望,二是必须有持有货币的能力63派生存款——又称衍生存款,是指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业务等引申而来的存款.它是相对于原始存款的一个范畴.银行创造派生存款的实质,是以非现金形式为社会提供货币供应量64.基础货币——是指处于流通界为社会公众所持有的通货及商业银行存于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的总和.65.货币乘数——指在货币供给过程中,中央银行的初始货币提供量与社会货币最终形成量之间的扩张倍数67通货膨胀——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由于货币供应量过多,使有支付能力的货币购买力超过商品可供量,从而引起货币不断贬值和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70货币政策——是指一国货币当局(主要是中央银行)为实现其预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对货币供给、银行信用及市场利率实施调节和控制的具体措施.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是对整个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的最重要手段之一7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次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当中央银行认为应该增加市场货币供给量时,就在金融市场上买进有价证券(主要是政府债券),而将货币投放出去,否则反之93有限法偿——无限法偿的对称.是指辅币具有有限支付能力,即每次支付超过一定限额,对方有权拒绝收受94原始存款——是指商业银行(或专业银行)接受的客户现金和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的再贷款.是商业银行从事资产业务的基础96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97间接融资直接融资的对称——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活动。
金融学名词解释信用货币:指本身所含的价值低于货币价值,规定一定的含金量并经过信用渠道发行的货币。
同时具备两个特征(与其他形态货币区别):1.部分黄金保证,以部分黄金、外汇等作为发行保证。
2.信用保证,通过信用渠道发行货币,以国家信用为支撑。
电子货币: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各类电子设备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产品和预付支付机制。
货币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和组织形式。
简称“币制”,主要包括规定货币金属、货币单位、货币发行和流通程序、支付能力。
目的在于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
无限法偿:指货币有无限的法定支付能力,无论支付数额大小,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即不论是购买商品,支付服务,结清债务等,收款人都不得拒绝接收。
一般来说,本位币都具有无限法偿能力,而辅币则可能是有限法偿的。
本位币(主币):是国家法律规定的标准货币,是一国的基本通货,是法定的计价、结算单位。
主币特点:(1)自由铸造(2)无限法偿,即国家规定本位币拥有无限制的支付能力(3)规定磨损公差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通货。
(1)多采用较贱的金属制造(2)为不足值货币(3)辅币与本位币可以自由兑换(4)限制铸造,不足值货币铸造时产生铸币税(5)有限法偿,规定一次支付行为中支付的最高限额银本位制:是指以白银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下,白银为币材,银币可以自由铸造、自由熔化,可以自由输出输入,具有无限法偿能力,纸币和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银币。
金银复本位制: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以金币和银币同时作为本位币,均可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入,同为无限法偿的货币制度,纸币和其他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银币。
平行本位制:在这种本位制度下,金币和银币间的比价由金银的市场价值决定。
这种制度使得金银比价经常发生变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商品价格体系的混乱。
双本位制:指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比价由国家法律规定。
名词解释1.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对称。
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特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或所有权关系的融资形式。
其工具主要有商业票据、股票、债券等。
2.经济货币化: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3.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其主要形式包括商业信用、银行贷款、企业的债权信用和股权信用等。
4.派生存款:是指由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办理贴现或投资等业务活动引申而来的存款。
5.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基准来计算应收多少外国货币,因此也被称为应收标价法。
6.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可以由中央银行进行有效的控制,货币供给量具有外生变量的性质。
7.金融风险:是指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8.泡沫经济:是伴随信用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
即依靠信用造成虚假需求,虚假需求又推动了虚假繁荣,导致经济过度扩张。
当信用扩张到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泡沫就会破灭,并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9.出口信贷:是出口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10.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
11.银行信用:是指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属于间接信用,是重要的融资形式。
12.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一、美元化
美元化是指美元在美国以外的国家中多方面替代该国的本币,并获得该国有偿货币基本功能的过程。
实施美元化的国家,意味着为美国带来发行美元的收入,美国占有发行钞票带来的利益。
局限:(1)丧失了货币主权 (2)放弃了货币发行的铸币税和发行银行在本国金融体系陷入困境时进行求助的可能等。
例子:厄瓜多尔
二、流动性陷阱
当一定时期的利率水平降低到不能再低时,人们就会产生利率上升而债券价格下降的预期,货币需求弹性变得无限大,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
也就是利率已经降低到最低水平,此时央行靠增发货币供应量再降低利率,人们也不会增加消费和投资,那么单靠货币政策达不到刺激经济的目的,国民总支出水平已不再受利率下调的影响。
三、大额可转让定单 CDS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是由商业银行发行的一种金融产品,是存款人在银行的存款证明。
与一般存单不同的是,大额存单期限不低于 7 天,金额为整数,在到期之前可以转让。
可转让大额存单的出现,帮助商业银行提高了竞争力,同时也提高了存款的稳定程度。
首先由美国
花旗银行发现,为规避利率管制。
可转让大额存单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是货币市场基金、商业银行、政府和其他非金融机构投资者,市场收益率高于国债。
四、对冲基金
对冲基金是私募基金的一种,是专门为追求高投资收益的投资人设计的基金,风险极高。
从投资策略上看,可分为宏观基金、相对价值基金,其最大的特点是广泛运用期权期货等金融衍生工具。
在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外汇市场进行投机活动,风险极高。
考研金融学名词解释金融学是研究价值规律和资源配置的学科,广泛应用于投资、融资、风险管理等领域。
以下是金融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1、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进行金融资产交易的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外汇市场等。
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货币: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是价值的尺度、交换的媒介和储藏的手段。
在现代经济中,货币主要包括现金、存款、货币市场基金等。
3、利率:利率是指借款或投资所支付的价格与本金之间的比率。
利率是金融市场的核心变量,影响着投资、融资和风险管理等方面。
4、股票:股票是公司发行的一种所有权凭证,代表股东对公司的所有权。
股票可以买卖交易,价格通常受供求关系和公司业绩等因素影响。
5、债券:债券是政府或企业发行的一种债务凭证,代表债权人对债务人的债权。
债券通常有固定的面值和利率,可以到期还本付息。
6、期货:期货是未来买卖某种商品或金融资产的合约。
期货合约的交割日期通常是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价格通常受市场供求关系和预期等因素影响。
7、外汇:外汇是不同国家之间的货币交换。
外汇市场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之一,汇率通常受国际政治、经济和贸易等因素影响。
8、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通过识别、评估、控制和管理风险,以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和最小的损失。
风险管理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监控等方面。
9、投资组合:投资组合是指将资金分散投资于不同的资产类别、行业和地区,以实现风险分散和收益最大化。
投资组合的管理需要综合考虑风险、收益和市场环境等因素。
10、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是指基于未来某个时间点的某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而产生的合约或凭证,如期权、期货合约等。
金融衍生品通常用于对冲风险或投机获利。
以上是金融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对于理解金融市场的运作和参与金融活动有重要意义。
1、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应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信用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
金融学名词解说一1、钱币:是充任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收入( income):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准期间(往常为一年)内的所有进帐和现金收入。
所有收入的总和是公民收入,包含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
3、财产 (wealth) :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财产的钱币净值。
4、金融:是指钱币流通和信誉活动以及与之有关的经济活动。
狭义的金融是指资本融通;广义的金融还包含金融机构系统和金融市场的构成。
5、金融深入:是指放松对金融市场和金融系统的过分干涉,使利率和汇率能够充足反应资本和外汇的本质供讨状况,并能够克制通货膨胀。
二1、信誉钱币:是以信誉作为保证、经过必定信誉程序刊行、充任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钱币形态,是钱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2、表征钱币:是指由足值钱币的代表物,包含银行券、辅币等履行钱币基本职能的钱币形态。
3、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钱币。
4、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钱币,主要供应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5、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是跟着金、银市场比价的改动而改动。
6、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主要特色是:不锻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本质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推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钱币与该国钱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可以直接兑换黄金,只好兑换外汇;政府或中央银行经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方法来稳固本国币值和汇率。
7、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主要特色是:不锻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本质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可以自由兑换黄金,只能在规定的数额以上兑换金块;黄金集中由政府保存,作为银行券流通的保证金。
本位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钱币;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钱币,主要供应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8、准钱币:自己是潜伏的钱币而非现实的钱币,一般由按期存款、积蓄存款、外币存款以及各样短期信誉工具等构成。
金融学名词解释整理(总10页)-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金融学名词解释 2017.1.7一1、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收入(income):是指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的全部进帐和现金收入。
所有收入的总和是国民收入,包括劳动收入和财产收入。
3、财富(wealth):是人们在某一时点所拥有资产的货币净值。
4、金融:是指货币流通和信用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经济活动。
狭义的金融是指资金融通;广义的金融还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市场的构成。
5、金融深化:是指放松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过度干预,使利率和汇率能够充分反映资金和外汇的实际供求情况,并能够抑制通货膨胀。
二1、信用货币:是以信用作为保证、通过一定信用程序发行、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货币形态,是货币发展中的现代形态。
2、表征货币:是指由足值货币的代表物,包括银行券、辅币等执行货币基本职能的货币形态。
3、本位币:亦称主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通货和法定的计价结算货币。
4、辅币:是本位币以下的小额货币,主要提供小额零星交易和找零之用。
5、双本位制:是典型的金银复本位制,是指国家和法律规定金、银两种铸币的固定比价,两种铸币按国家比价流通,而不是随着金、银市场比价的变动而变动。
6、金汇兑本位制:亦称虚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中央银行将黄金和外汇存入另一实行金本位制国家的中央银行,并规定本国货币与该国货币的兑换比率;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直接兑换黄金,只能兑换外汇;政府或中央银行通过按固定比价买卖外汇的办法来稳定本国币值和汇率。
7、金块本位制:亦称生金本位制,主要特点是:不铸造金币,没有金币流通,实际流通的是纸币─银行券;银行券规定含金量,但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在规定的数额以上兑换金块;黄金集中由政府保管,作为银行券流通的保证金。
名词解释外部均衡——在国内经济均衡发展,内部均衡实现基础上的国际收支平衡。
米德冲突——在固定汇率制下,政府只运用开支培养政策而引起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冲突问题。
数量匹配原则——要实现N个独立的政策目标,至少需要相互独立的N个有效的政策工具。
丁伯根原则——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为达到几个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几个独立、有效的经济政策。
最优指派原则——如果每一工具被合理地指派给一个目标,并且在该目标偏离最佳水平时按规则进行调控,那么在分散决策的情况下仍有可能实现最佳调控目标。
有效市场分类原则——每一目标应当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着相对最大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有相对优势的工具。
支出增减型政策——指改变社会需求或支出总水平的政策,方根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支出转换政策——指不改变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方根包括汇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制。
国际收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全部对外经济往来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经常账户——对实际资源在国际间的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资本和金融账户——对资产所有权在国际间流动行为进行记录的账户。
错误与遗漏账户——一种抵消结账时出现的净的借方或贷方余额的账户,数目与上述余额相等而方向相反。
临时性不平衡——指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程度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结构性不平衡——国内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而发生的国际收支失衡。
货币性不平衡——指一定汇率水平下国内货币成本与一般物价上升引起出口货物价格相对高昂、进口货物价格相对便宜,从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收入性不平衡——一国国民收入相对快速增长而导致进口需求的增长超过出口增长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周期性不平衡——指一国经济周期波动所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预期性不平衡——由于人们对未来经济的预期,使实物流量和金融流量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国际收支失衡。
马歇尔-勒纳条件——当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时,贸易收支才能改善。
J曲线效应——贬值对贸易收支发送的时滞效应。
外汇——指外国货币或心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
即期汇率——指目前市场上两种货币的比价,用于外汇的现货买卖。
远期汇率——指当前约定,在将来某一时刻交割外汇所用的两种货币比价,用于外汇远期交易和期货买卖。
固定汇率——指本国货币当局公布的,并用经济、行政或法律手段维持其不变的货币与某种外国参照货币(或贵金属)之间的固定比价。
浮动汇率——指由外汇市场上供求关系决定、本国货币当局不加干预的货币比价。
实际汇率——是名义汇率用两国价格水平调整后的汇率,即外国商品与本国商品的相对价格。
有效汇率——是某种加权平均的汇率,最常用的是以一国对某国的贸易在其全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权数。
一价定律——同一货币衡量的不同国宝的可贸易品价格相同。
绝对购买力平价——在一定的时点上,两国货币汇率取决于不同货币衡量的可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之比,即取决于不同货币对可贸易商品的购买力之比。
相对购买力平价——即在一定时期内,汇率的变化要与同一时期内两国物价水平的相对变动成比例。
直接标价法——固定外国货币的数量,以本国货币表示这一固定数量的外国货币的价格。
间接标价法——固定本国货币的数量,以外国货币表示这一固定数量的本国货币的价格。
套补的利率平价——汇率的远期升、贴水率大约等于两种货币的利率差。
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其远期汇率必然升水;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其远期汇率必然贴水。
非套补的利率平价——预期的汇率远期变动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
利率低的国家的货币,市场预期其远期升值;利率高的国家的货币,市场预期其远期贬值。
汇率超调——指一个变量对给定扰动做出的短期反应超过了其长期稳定均衡值,并因而被一个相反的调节所跟随。
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起因在于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存在“粘性”或者“滞后”的特点。
汇率制度——指一国货币当局对本国汇率水平的确定、汇率变动方式等问题所作的一系列安排或规定。
三元悖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稳定、本国货币政策独立性和资本自由流动不能同时实现,最多只能同时满足其中两个目标,而放弃另一个目标。
货币局制——指在法律中明确规定本国货币与某一外国可兑换货币保持固定的兑换率,并且对本国货币的发行做特殊限制以保证履行这一法定的汇率制度。
汇率目标区——指将汇率浮动限制在一个区域内(例如中心汇率的上下各10%)的汇率制度。
爬行钉住制——指汇率可以作经常地、小幅度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
直接干预——指政府自己直接入市买卖外汇、改变原有的外汇供求关系从而引起汇率变化的干预。
间接干预——指政府不直接进入外汇市场而进行的干预。
冲销式干预——指政府在外汇市场上进行交易的同时,通过其他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是在国债市场上的公开市场业务)来抵消前者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从而使货币供应量维持不变的外汇市场干预行为。
非冲销式干预——指不存在相应冲销措施的外汇市场干预,这种干预会引起一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资本外逃——指由于恐惧、怀疑或为规避某种风险和管制所引起的资本向其他国家的异常流动。
货币替代——指外币在货币的各个职能上全面或部分地替代本国货币发挥作用的一种现象。
国际金融市场——指资金在国际间流动或金融产品在国际间买卖的场所。
欧洲货币市场——指期限在一年内的银行短期信贷、短期证券及票据贴现市场,其中介机构包括商业银行、票据承兑行、贴现行、证券交易商和证券经纪人。
银团贷款——指几家甚至十几家银行汇票共同向某一客户新时代贷款,由一家银行做牵头行,若干家银行做管理行,其余银行做参与行。
欧洲债券——是票面金额货币并非发行国家当地货币的债券。
债务危机——指一系列非产油发展中国家无力偿还到期的外债(通常是欠国际银行业的债务),由此不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债信严重下降,而且也使国际银行陷入了资金危机,严重影响了国际金融业乃至整个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银行危机——指银行过度涉足(或贷款给企业)从事高风险行业(如房地产、股票),从而导致资产负债严重失衡,呆账负担过重而使资本运营呆滞而破产倒闭的危机。
货币危机——广义上是指一国货币的汇率变动在短期内超过一定幅度,在狭义上是指市场参与者通过外汇市场的操作导致该固定汇率制度崩溃和外汇市场持续动荡的事件。
金融危机——不仅仅表现为汇率波动,还包括股票市场和银行体系等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波动和金融机构的经营与破产等。
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在一国货币需求稳定的情况下,国内信贷扩张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流失和经济基本面的恶化,导致原有的固定汇率制在投机冲击下崩溃从而产生危机。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投机者之所以对货币发起攻击,并不是因为经济基础的恶化,而是因为贬值预期的自我实现。
直接融资:是指资金供求双方通过一定的金融工具直接形成债权债务关系的融资形式。
金融市场上的融资方式主要是直接融资。
经济货币化:是指一国国民经济中用货币购买的商品和劳务占其全部产出的比重及其变化过程。
一般用一定时期的货币量与名义收入之比来代表。
企业信用:是指以企业作为融资主体的信用形式,即由企业作为资金的需求者或债务人的融资活动。
金融结构:是指构成金融总体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分布、存在、相对规模、相互关系与配合的状态。
(它有多种表现形态,体现着各种金融要素的组合与运作状态,反映了金融发展的不同程度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
)格雷欣法则:金银复本位体制下出现的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是指两种市场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货币同时流通时,实际价格偏高的通货(良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国外,退出流通,而实际价值较低的劣币则充斥市场的现象。
货币乘数:是指货币供给量对基础货币的倍数关系,亦即基础货币每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增加或减少的倍数,不同口径的货币供应量有各自不同的货币乘数。
泡沫经济是伴随信用发展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
即依靠信用造成虚假需求,虚假需求又推动了虚假繁荣,导致经济过度扩张。
当信用扩张到无法再支撑经济虚假繁荣时,泡沫就会破灭,并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甚至导致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金融风险:经济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给融资活动带来损失的可能性。
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性风险、通货膨胀风险、汇兑风险等,经济发展的内在复杂性使这些风险相互关联。
出口信贷:是出口国为支持和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通过提供利息补贴和信贷担保的方式,鼓励本国银行向本国出口商或外国进口商提供的中长期信贷。
基准利率:是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
当它变动时,其他利率也相应发生变化.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
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于间接信用,是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形式的信用形式。
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
基础货币,也称货币基数(MonetaryBase)、强力货币、始初货币,因其具有使货币供应总量成倍放大或收缩的能力,又被称为高能货币(High-poweredMoney),它是中央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表现为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R)和公众持有的通货(C)。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中,基础货币被称为Reserve Money,说白了就是真正印刷出来钱的总量。
基础货币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借以创造存款货币的基础,是整个商业银行体系的存款得以倍数扩张的源泉。
利率平价定理:利息率对远期汇率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为国际金融市场的套利活动使资金跨国移动,并推动不同国家相似金融工具的收益率趋向一致,通常被称做利率平价定理。
抵押支持证券:MBS是最早的资产证券化品种。
最早产生于60年代美国。
它主要由美国住房专业银行及储蓄机构利用其贷出的住房抵押贷款,发行的一种资产证券化商品。
其基本结构是,把贷出的住房抵押贷款中符合一定条件的贷款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抵押贷款的集合体(pool),利用贷款集合体定期发生的本金及利息的现金流入发行证券,并由政府机构或政府背景的金融机构对该证券进行担保。
因此,美国的MBS实际上是一种具有浓厚的公共金融政策色彩的证券化商品。
流动性陷阱是凯恩斯提出的一种假说,指当一段时间内利率降到很低水平,市场参与者对其变化不敏感,对利率调整不再作出反应,导致货币政策失效。
有效久期(effective duration),是指债券或其他金融工具的价格对利率敏感度的直接计算方法。
即通过计算由利率的微小变动带来的债券价格差异而得出的价格变动百分比。
利率敏感性是指银行资产的利息收入与负债的利息支出受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大小,以及它们对市场利率变化的调整速度。
如果利率浮动的资产和负债,其利率随市场利率的变化而变化,那么它们就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相反,利率固定的资产与负债就不是利率敏感性货币供给内生性(Money Supply Endogeneity)指的是货币供应量是在一个经济体系内部由多种因素和主体共同决定的,中央银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并不能单独决定货币供应量;因此,微观经济主体对现金的需求程度、经济周期状况、商业银行、财政和国际收支等因素均影响货币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