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行政立法的监控机制【任务书】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2
行政法与监管机制行政法与监管机制是现代社会中非常重要的法律和制度,它们在保障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秩序和推动发展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行政法的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监管机制的不同形式和作用。
行政法是指调整行政活动的法律体系。
它主要规定了国家行政机关的职权和职责,以及行政机关与公民、组织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行政法的核心原则是合法性和公正性。
合法性要求行政机关在行使权力时必须依据法律授权,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
公正性要求行政机关在处理具体案件时应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障公民的权益和社会的公共利益。
在行政法的基础上,监管机制则是实现行政法有效运行的具体手段和制度安排。
监管机制的目的是监督和约束行政机关的行为,确保其依法行使权力。
监管机制可以从多个维度来理解和分析,包括内外监管、垂直监管和横向监管等。
内外监管是指行政机关内部自我监管和外部社会监督的双重机制。
内部自我监管主要通过建立规范性文件和内部监察制度来推动行政机关自身行为的规范化和规范性。
外部社会监督则是通过媒体、公众参与和第三方机构等途径来监督行政机关的行为合法性和公正性,提高行政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
垂直监管是指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的监督和指导。
上级行政机关通过制定政策、发布指令和进行日常巡视等方式,对下级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约束和管理,确保其依法行使职权,防止滥用职权和违法行为的发生。
垂直监管对于提高行政效能和防止腐败具有重要作用。
横向监管是指同级行政机关之间相互监督和协调的机制。
横向监管主要通过信息共享、合作联动和权限交流等方式,加强行政机关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协作能力。
横向监管能够避免资源浪费和重复办事,增强行政机关整体运行的效率和公信力。
除了以上形式的监管机制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监管机构和措施,如独立委员会和专门的监察机关等。
独立委员会是特定领域的专门监管机构,其成员通常由行业专家、学者和公众代表组成,独立于政府行政机关,负责监督和评估行政决策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题目:论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制专业班级:法学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深入,为了规范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行政立法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与行政法规形成相互配合牵制的体系。
但不可否认的是,行政立法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行政立法权力的任意行使,侵犯公民权利与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完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更好地实现权力机构的监督,落实行政机关的监督,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和听证制度,从而规范行政立法权力的运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行政法理论和实践问题。
2003年3月湖北籍公民孙志刚因未携带任何证件,在广州天河区黄村大街被执行统一清查任务的区公安分局黄村街派出所民警带回询问,随后被错误作为"三无"人员送至天河区公安分局收容待遣所,转送广州市收容遣送中转站后,惨遭殴打不幸死亡。
在法律界人士与社会舆论的推动下,三个月后,国务院公布施行《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废止了国务院于1982年发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
孙志刚案不禁令人反思:我国行政立法监督机制的缺陷,行政立法的严重违宪,应当如何解决?完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迫在眉睫。
首先,行政机关是人民选举产生的权力机构的执行机构,而行政机关在立法时又享有广泛的立法权,执法权与立法权集于行政机关一身,使得行政机关的权力大大膨胀。
孟德斯鸠说过:“当立法权与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的执行这些法律”,行政机关享有的广泛权力一旦失去制衡,就会出现行政机关滥用权力,侵犯公民合法权利和利益,进而损害国家法治的严重后果,所以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是对权力的制衡的体现,是绝对必要的。
其次,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奉行依法治国,法律作为治国的依据必须合理合宪。
行政立法是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业的管理过程中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的具体配置过程,它具有涉及面广,权威性强,有合法的外衣不易被人们察觉的特性,其作出的效力直接面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与利益,所以多方位监督行政立法,使之在各有效的监控下更好的执行方针政策,从而保障行政相对人及其各利益相关人的权利,保障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促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政权力监控机制建设工作方案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实施行政管理的权力,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具有重大影响。
长期以来,我国的行政权力监管存在许多不足,容易出现“权力寻租”、“腐败滋生”等问题,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
因此,建立行政权力监控机制是重要的制度创新和治理改革。
一、“行政权力监控机制”的概念和基本要素本文所指的“行政权力监控机制”是指:国家对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进行监控,保障行政权力依法行使和公正执行,并保障行政机关的制度监督和公众的监督。
它的基本要素包括制定监控政策、实施监控措施、建立监控体系、落实监控责任、完善监控机制。
二、“行政权力监控机制建设工作方案”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建立有效监管机制,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推动行政权力公正行使和有效监督;提高行政机关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原则:依法行政原则: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行使行政权力,保证行政机关依法办事,防止行政权力滥用和不当干预。
公开透明原则:加强行政权力信息公开,推动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公开化、透明化。
公正公平原则:保障各方面的公正权益,防止任何非法干预和不公正行为。
高效便捷原则:加快行政审批和服务流程,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建设工作的具体措施(一)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制度体系建设,明确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序和时限,并建立重大决策的风险评估制度和内部审批机制。
制定行政执法监督办法,加强对执法人员的管理和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和违法行为。
(二)完善监控体系建立行政权力监控体系,包括实施行政权力监控、行政权力监控评估、行政权力监控报告、行政权力监控预警和运行监控等五个方面。
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审查,建立行政复议和诉讼机制,依法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信息公开加强行政权力信息公开工作,实行行政公开制度,建立行政权力行使全过程的信息披露制度,推动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向社会公开、透明,提高行政机关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论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引言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是一项重要的职能,其目的是确保行政立法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权力机关作为行政机构的一部分,扮演着监督行政立法的角色,旨在保护公民的权益,维护社会秩序。
本文将探讨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以及监督的方式和意义。
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职能权力机关作为国家的最高行政机构,对行政立法具有重要的职能。
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制定、修改和废止具有具体实施力和强制力的法规的过程。
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法律合规性审查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首要职能是对法律合规性进行审查。
它需要确保行政立法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不与其它法律法规相冲突。
在这一过程中,权力机关需要评估行政立法的依据和合理性,以保障行政立法的合法性。
行政合理性审查权力机关还需要对行政立法的合理性进行审查。
合理性审查包括行政立法是否具备合法目的、是否与宪法原则一致、是否具备合理的程序等方面的评估。
权力机关在审查行政立法的合理性时,需要确保其具备合理的法律后果和公平的效果。
公众权益保护权力机关还需要对行政立法的公众权益进行保护。
行政立法应当符合公众利益的要求,具有保护人民权益、促进社会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
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需要保证行政立法的公正性,防止出现滥用职权和损害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
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方式权力机关对行政立法的监督方式多种多样。
下面将介绍一些常见的监督方式:外部审查外部审查是指权力机关外部的独立机构对行政立法进行审查。
这些机构通常由法律和行政专家组成,独立于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并具有独立的立法监督权限。
外部审查可以通过审核立法合规性、合理性和公正性来对行政立法进行评估,确保其符合法律和公众利益的要求。
内部审查内部审查是指权力机关自身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权力机关内部可以设立专门的机构或委员会,负责评估行政立法的合规性和合理性。
内部审查可以通过法律和合规部门、法律顾问等内部资源来对行政立法进行审核,确保其符合法律法规的要求。
论行政立法的监督行政立法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对公民的权益和行政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行政立法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性,因此需要进行监督,以确保行政立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本文将从监督的必要性、行政立法监督的形式、行政立法监督的主体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行政立法监督的必要性行政立法监督的必要性在于确保行政立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以维护公民的权益和行政管理的公正性。
首先,行政立法监督能够对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进行制约,防止滥用行政权力、侵犯公民权益的情况发生。
其次,行政立法监督还能够促进行政立法工作的透明和公正,加强社会对行政立法的监督和参与,提高法治水平和行政效能。
因此,行政立法监督不仅是一种法治要求,也是实现良好行政管理的需要。
二、行政立法监督的形式行政立法监督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司法监督等。
首先,内部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内部对行政立法活动进行自我监督,包括内部审查、内部评估等方式。
其次,外部监督是指行政立法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和相关机构的监督,例如公众参与、专业机构评估等。
最后,司法监督是指司法机关对行政立法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和纠正,确保行政立法符合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
三、行政立法监督的主体行政立法监督的主体可以分为行政机关内部、社会各界和司法机关等。
首先,行政机关内部对自身立法行为进行监督,例如建立健全内部审查制度、设立专门的法规管理机构等。
其次,社会各界对行政立法活动进行监督,例如举办听证会、征求公众意见等。
最后,司法机关通过行政立法的司法审查对其合法性进行监督和纠正,以保障行政立法的合法性。
综上所述,行政立法的监督对于保证行政立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至关重要。
行政立法监督的形式多种多样,包括内部监督、外部监督和司法监督等。
行政立法监督的主体可以是行政机关内部、社会各界和司法机关等。
通过加强行政立法监督,我们能够维护公民的权益,促进行政管理的公正性和效能,进一步提升法治水平和社会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论行政立法的监督行政立法的监督一、引言行政立法作为国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具有重要的法律效力和社会影响力。
然而,由于其特殊性质,行政立法容易受到行政机关的过度干预和滥用行为。
因此,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显得尤其重要。
本文将深入研究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制和方法,为构建健全的行政立法监督体系提供参考。
二、行政立法监督的概念和意义1.行政立法监督的概念行政立法监督是指对行政机关进行行政立法活动的监督,包括对行政机关立法目的、程序、内容等方面的监督。
2.行政立法监督的意义(1)维护法治原则:行政立法监督有助于确保行政机关依法行使立法权力,并防止滥用行政权力。
(2)保障公众利益:行政立法监督能够保护公众利益,确保立法符合公众需求和期望。
(3)促进行政机关自律:行政立法监督有助于促使行政机关自觉遵守法律和规定,增强自身的法治意识。
三、行政立法监督的主体和方式1.行政立法监督的主体(1)立法机关:通过对行政法规、规章的审议和监督,确保行政立法合法、合理。
(2)行政机关内部监督:行政机关自上而下进行的行政立法监督,通过内部审查和评估,确保行政立法质量和效果。
(3)社会公众和民间组织:通过舆论监督、公众参预等方式,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确保行政立法符合民意和社会需求。
2.行政立法监督的方式(1)审议监督:立法机关通过对行政法规、规章的审议,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
(2)评估监督:行政机关自身进行行政立法的评估,对立法进行质量和效果评估。
(3)舆论监督:社会公众通过舆论、媒体等方式对行政立法过程进行监督。
四、行政立法监督的机制和操作步骤1.行政立法监督的机制(1)法律法规机制:制定行政立法监督的法律法规,明确各方责任和权力。
(2)内部管理机制:建立行政机关内部审查和评估制度,确保行政立法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3)公众参预机制:建立公众参预行政立法的平台和渠道,增加社会公众对行政立法的监督力度。
2.行政立法监督的操作步骤(1)立法目的和依据的明确:行政立法应明确立法目的和法律依据,防止滥用立法权。
论行政立法的人大监督机制□徐信贵,高长思(重庆大学,四川重庆400045)摘要:目前在我国,行政立法活动存在一些程序问题,致使行政立法的部门利益倾向严重。
因此,必须加强对行政立法的监督,确保行政立法的民主性与法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行政立法;民主;监督中图分类号:D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07(2009)03-0032-03收稿日期:2008-12-12作者简介:徐信贵(1982—),男,江西广丰人,重庆大学法学院、台湾元智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行政法学、法理学;高长思(1984—)女,四川绵阳人,重庆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政府法治理论。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立法民主:民主执政之基础”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5-FXO4。
一、行政立法之考述(一)行政立法之意涵在当代,“行政国家”的理念无论在奉行三权分立的西方国家还是在行政强权的东方国家都得到了普遍的认可,行政机关制定的管理社会的规则数量远远超过立法机关制定的规则,“行政立法”一词应运而生。
在美国,行政立法通常称为“rulemaking”,通常翻译为规章制定。
在我国,行政立法是抽象行政行为中的一部分。
虽然“行政立法”一词产生已久,但关于行政立法的定义,有不同的学说。
有的学者依法律规范的性质将行政立法界定为:凡是制定行政法规范的行为,不论制定的主体的性质如何,都属于行政立法。
[1](p298)有的学者从主体的角度出发,认为:行政立法是行政主体根据法定权限并按法定程序制定和发布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的活动。
[2](p163)还有学者认为,只有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法规范的活动才是行政立法。
[3](p123)另有学者认为行政立法是行政机关有时以法条的形式来设置某种规定。
[4](p67)行政立法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本文认为,行政立法从广义上说,是行政机关制定普遍性规则的行为。
(二)行政立法的形式如今行政立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现象,但各国关于行政立法的形式不尽相同。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题目:论行政立法的监督机制专业班级:法学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综述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一)写作目的随着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深入,为了规范行政机关的立法行为,行政立法监督机制不断完善,与行政法规形成相互配合牵制的体系。
但不可否认的是,行政立法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行政立法权力的任意行使,侵犯公民权利与利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如何完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更好地实现权力机构的监督,落实行政机关的监督,建立司法审查制度和听证制度,从而规范行政立法权力的运行,更好地保障公民的权利,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行政法理论和实践问题。
基于上述行政立法存在的缺陷,本人通过阅读大量资料,对其进行分析,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不断完善行政立法监督机制。
(二)有关概念1、行政立法行政立法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行政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这样的定义框下了行政立法的主体和对象,即行政立法主体必须是宪法或法律授权的行政机关,而不是单位个人,前提必须是法律授权;其对象是行政法规和规章,即除此之外,不能创制其他规定。
2、行政立法监督机制行政立法监督机制是指对行政立法进行监督的,与之抗衡的监督机制。
行政权作为一种公权力,其本身具有强制性,是一种国家武装力量直接予以保护的权力,所以公权力没有监督就会滥用,因此,对行政立法的监督必须是多方位的。
(三)综述范围及争论焦点我通过阅读大量与我研究的课题有关的资料,发现行政立法监督机制存在很多不足,我选其中三个进行研究,具体如下:1、权力机关的监督的缺陷在我国,权力机关的监督主要是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委员会的监督,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地方各级人大极其常委会的监督。
其法律依据主要有:我国《立法法》67条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撤销国务院制定的同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决定和命令。
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题目:论行政立法的监控机制
专业:法学
一、主要任务与目标:
(一)主要任务
按照学校和文法学院的统一要求,完成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外文翻译、毕业论文及其他与毕业论文相关的任务。
(二)主要目标
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使学生能运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搜集资料、进行研究,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了解和掌握相关学术研究背景的基础上,运用法学及其他综合知识,阐述我国行政立法的具体监控机制。
二、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主要内容
阐述我国行政立法的监控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善行政立法监控的建议。
(二)基本要求
毕业论文具体要求见《嘉兴学院毕业论文(设计)手册》。
论文要求紧扣题目,搜集资料充分,能综合运用有关基础理论知识,对具体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一定的个人见解,有一定的创新之处。
能独立查阅并正确引用中外文有关文献。
要求文字通顺简练,条理层次清晰,思路清楚。
二、计划进度:
1、2010年10月-12月30日:写出文献综述、开题报告,收集外文文献并翻译。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和论文要严格按照学校统一布置的格式撰写。
2、2011年1月1日—2011年3月10日: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论文篇幅不得少于8000字。
具体要求参照《文法学院关于毕业论文写作和答辩基本程序的规定》。
3、2011年3月11日-2011年5月10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二稿、三稿。
4、2011年5月10日前完成毕业论文定稿。
5、2011年5月底,论文答辩。
四、推荐参考文献:
1、魏月霞:《我国授权立法监督制度的现状及其完善》,《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2、布小林:《我国的行政立法及其监督》,《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3、王平祥:《我国行政授权立法监督机制的现状及其完善》,《法制与经济》2009年第5期。
4、王保民、李霞:《我国行政立法范围及其监督审查机制》,《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
5、陈翔:《论对行政立法的司法审查机制建构》,《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5期。
6、贾莉:《论我国行政立法及其监督》,《科学管理研究》2001年第2期。
7、高静:《论我国行政立法监督机制的完善》,《华章》2007年第8期。
8、许安标:《论行政法规的权限范围》,《行政法学研究》200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