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练习2
- 格式:doc
- 大小:130.50 KB
- 文档页数:7
专题训练(四)常见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48分)1.(2014·长春一调)下列化学物质在实际生产生活和科技等方面的应用不正确的是()A.测定NaOH熔点时,可以将NaOH放入石英坩埚中高温加热B.石英砂可以用于制取高纯度的硅,硅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常用材料C.因为氨易液化,液氨在气化时会吸收大量的热量,所以液氨可作制冷剂D.硫酸和硝酸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工业上可用于制化肥、农药和炸药2.(2014·江苏卷)下列各组物质中,不满足组内任意两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均能发生反应的是()物质组别甲乙丙A Al HCl NaOHB NH3O2HNO3C SiO2NaOH HFD SO2Ca(OH)2NaHCO33.(2014·合肥市质检)将SO2气体通入下列溶液中,能生成白色沉淀且不溶解的是()①Ba(OH)2溶液②Ba(NO3)2溶液③BaCl2溶液④Ba(ClO)2溶液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4.(2014·洛阳市统考)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SiO2制成的纤维,由于导电能力强而被用于制造光缆B.用一束光线通过氯化钠溶液和蛋白质溶液,能看到相同的现象C.SO2和Cl2通入品红溶液,品红均褪色,说明两者的漂白原理相同D.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使铝钝化,故常用铝罐车运输冷的浓硝酸5.(2014·郑州质检)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及其结论都正确的是()选项实验事实结论A 将SO2通入含HClO的溶液中生成H2SO4HClO酸性比H2SO4强B 铝箔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熔化但不滴落铝箔表面氧化铝熔点高于铝C SiO2可以和NaOH溶液及HF溶液反应SiO2属于两性氧化物D 将SO2通入溴水中,溴水褪色SO2具有漂白性6.(2014·山西诊断)下列各项反应对应的图象错误的是()A.图1:将氮气和氧气混合后在放电条件下反应B.图2:将稀盐酸逐滴加入一定量偏铝酸钠溶液中C.图3:将二氧化硫逐渐通入一定量氯水中D.图4:将铜粉逐渐加入一定量浓硝酸中7.(2014·河北省质检)向含Fe2+、I-、Br-的溶液中通入过量的氯气,溶液中四种粒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图所示,已知b-a=5,线段Ⅳ表示一种含氧酸,且Ⅰ和Ⅳ表示的物质中含有相同的元素。
一、名词解释可塑性:可塑性是指粘土与适量水混练后形成的泥团,在外力作用下,可塑造成各种形状而不开裂,当外力除去以后,仍能保持该形状不变的性能。
结合性:它是指粘土能结合非塑性原料形成良好的可塑泥团、有一定的干燥强度的能力离子交换性:粘土粒子由于表面层的断键和晶格内部离子的不等价置换而带电,它能吸附溶液中的异性离子,这种被吸附的离子又可被其他离子所置换。
这种性质称为粘土的离子交换性触变性:粘土泥浆或可塑泥团在静置以后变稠或凝固,当受到搅拌或振动时,粘度降低而流动性增加,再放置一段时间后又能恢复原来状态,这种性质称为触变性膨化性:粘土加水后,体积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增加,这种性质称为膨化性。
收缩:粘土和坯料的收缩实际上可分为三种:干燥收缩、烧成收缩和总收缩。
粘土经110℃干燥后,由于自由水及吸附水排出所引起的颗粒间距离减小而产生的体积收缩,称为干燥收缩。
干燥后的粘土经高温煅烧,由于脱水、分解、熔化等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变化而导致的体积进一步收缩,称之为烧成收缩。
烧结温度:开口气孔率降至最低,收缩率达到最大,试样致密度最高。
此相应的温度称为完全烧结温度或简称烧结温度耐火度:耐火度是指材料在高温作用下达到特定软化程度时的温度。
二、问答题1. 粘土类原料的主要种类包括哪些?答:粘土是多种微细的矿物的混合体。
它主要是由铝硅酸盐类岩石(火成的、变质的、沉积的)如长石、伟晶花岗岩、斑岩、片麻岩等经长期风化而成。
2. 粘土类原料的化学组成与颗粒组成?答:由于粘土是含水铝硅酸盐的混合体,所以主要化学组成为SiO2、A12O3和结晶水,同时还含有少量的碱金属R2O(K2O、Na2O)与碱土金属氧化物(CaO、MgO),以及着色氧化物(Fe2O3、TiO2)等。
颗粒组成是指粘土中不同大小颗粒的百分比含量。
粘土矿物的颗粒很细,其直径一般小于1~2μm。
粘土的细颗粒(<1μm的颗粒)愈多则可塑性愈强、干燥收缩大、干后强度高,而且烧结温度低。
一、选择题1.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 +、K +、Mg 2+、Fe 2+、4NH +、Cl -、Br -、23CO -、24SO -、23SO -中的若干种离子。
取该溶液做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
某同学设计并完成如图实验:下列有关判断中正确的是A .该溶液焰色反应火焰呈黄色,说明溶液中一定存在Na +,不存在K +B .实验①后溶液呈黄色,说明原溶液中含Fe 2+C .原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是Na +、Cl -、Br -、23CO -、24SO -D .检测原溶液中是否含有4NH +,可取少量的原溶液,滴加足量的NaOH 浓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气体2.下列做法会对人体健康造成较大危害的是 A .用食醋清洗热水瓶胆内壁附着的水垢(CaCO 3) B .用小苏打(NaHCO 3)焙制糕点 C .用大量SO 2漂白银耳D .用消毒液(有效成分NaClO)对餐具进行杀菌消毒3.某企业利用下列流程综合处理工厂排放的含有二氧化硫的烟气,以减少其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二氧化硫吸收塔中发生的反应为SO 2+2-3SO +H 2O=2-3HSO B .氨气吸收塔中发生的反应为-3HSO +OH -=H 2O+2-3SO C .上述流程利用的是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D .上述流程中二氧化硫可循环利用4.下列关于氮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氮的化合物的过程叫氮的固定B .氨碱工业中可以用氨气检查氯气管道是否泄漏C .工业上制备硝酸是利用NH 3和O 2反应生成NO ,进一步转化为NO 2及HNO 3D .为提高作物的养分,可以是将铵态氮肥与碱性肥料(如K 2CO 3)混合使用 5.氮的固定是指 A .植物从土壤中吸收氨肥B .大豆的根瘤菌将含氮的化合物转变为植物蛋白质C .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变为氮的化合物D .硝酸和氨气反应生成氨肥6.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练习题含答案1.硅被誉为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
下列物品用到硅单质的是( )A.陶瓷餐具B.石英钟表C.计算机芯片D.光导纤维答案C2.“5G”时代的到来,以光导纤维为基础的高速信息通道更加显得重要。
下列物质中用于制造光导纤维的材料是( )A.铜合金B.陶瓷C.硅D.二氧化硅答案 D3. 2019年2月,华为发布了制造出首款5G折叠屏手机的消息。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制造手机芯片的关键材料是二氧化硅B.用铜制作手机线路板利用了铜优良的导电性C.镁铝合金制成的手机外壳具有轻便抗压的特点D.手机电池电极材料碳纳米管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答案 A4.下列关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高纯硅可用于制造半导体材料B.压电陶瓷属于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能实现机械能和电能的相互转化C.碳纳米材料的主要成分是碳单质,包含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等多种D.二氧化硅制成的光导纤维,由于导电能力强而被用于制造光缆答案 D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单质硅B.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二氧化硅C.二氧化硅的化学性质活泼,能跟酸或碱溶液发生化学反应D.自然界中硅元素都存在于石英中答案 B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硅材料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B.工艺师利用盐酸刻蚀石英制作艺术品C.水晶项链和餐桌上的瓷盘都是硅酸盐制品D.粗硅制备单晶硅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答案A7.有关高温结构陶瓷和光导纤维说法不正确的是( )A.高温结构陶瓷弥补了金属材料的弱点,但是硬度却远远低于金属材料B.氮化硅陶瓷是一种重要的结构材料,具有超硬性、耐高温、抗氧化、耐腐蚀,可用于制造火箭发动机C.光导纤维是一种能高质量传导光的玻璃纤维D.光导纤维的抗干扰性能好,不发生电辐射,通讯质量高,能防窃听答案 A8.硅是构成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一种主要元素,下列有关硅的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A.氮化硅陶瓷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其化学式为Si3N 4B.碳化硅(SiC)的硬度大,熔点高,可用于制作高温结构陶瓷和轴承C.光导纤维是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其主要成分为SiO2 D.硅酸盐中硅、氧原子之间以离子键结合答案 D9.开发新材料是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之一。
安全管理人员复训练习题一、单选题(共30分,每题1分)1.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 ) 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等。
A.新方法B.新材料C.新标准2.某铁矿山属于私营企业矿区面积338km2,开采标高1323~ 1654m 设计生产能力40万t/a。
该矿山采用平硐溜井开拓,崩落法落矿,用电机车运输。
2006年4月26日,在安全自检自查时发现井下1 #提升设备的钢丝绳存在安全隐患,需立即进行更换,决定由四工区执行。
厂机电技术组派电气技术人员方某协助完成。
4月28日晚,对已更换的钢丝绳又进行检查、调试,发现该钢丝绳偶尔存在漏电现象,但未查出原因。
4月28日晚23:30分左右,方某对电器线路进行隐患排查,当检查完五中段控制室后未发现异常便准备爬梯子到机房检查,方某爬了三、四格梯子后突然触电坠落。
在这紧急关头,站在井口2164分层的工友李某一把将方某拉到安全平台上,避免了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
根据上述事实,( )是造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A.违章冒险作业B.隐患检查不彻底C.技术人员水平薄弱3.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所负的职责不包括( )。
A.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B.绿化矿区,美化环境C.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4.对采场边坡稳定性影响小的外界条件是( )A.水文地质条件B.运输作业C.采场的爆破振动5.根据《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领导机构为( )。
A.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B.国务院安委会C.国家应急救援指挥中心6.当岩尘中的游离二氧化硅含量超过10%时称为( )。
A.矽尘B.呼吸性粉尘C.落尘7.处理盲炮可在安全地点用风管吹出盲炮填塞物和炸药,同时应( )。
A.不回收雷管B.回收雷管C.雷管留在炮孔中8.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我国将突发事件的预警级别确定为( )个级别。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一、单选题1.碳酸镧[La2(CO3)3]可用于治疗终末期肾病患者的高磷酸盐血症。
实验室中利用下列流程制备La2(CO3)•xH2O。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镧(57La)为第VIIA族元素B.“洗气”环节用Na2CO3除去CO2中的HCl杂质C.“制备”环节应先通入CO2,再通入NH3D.生成产品的反应为:2LaCl3+6NH3+3CO2+(x+3)H2O=La2(CO3)3•xH2O↓+6NH4Cl 2.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港珠澳大桥设计使用寿命120年,水下钢柱镶铝块防腐的方法为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B.中国天眼FAST用到的高性能镜片材料碳化硅是一种新型的有机高分子材料C.从石墨中剥离出的石墨烯薄片能导电,石墨不是电解质D.NaClO溶液中含有HClO,流感季节,可用一定浓度NaClO溶液对环境消毒3.室温下,1体积的水能溶解约40体积的SO2。
用试管收集SO2后进行如下实验。
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A.试管内液面上升,证明SO2与水发生了反应B.试管中剩余少量气体,是因为SO2的溶解已达饱和C.取出试管中的溶液,立即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显红色,原因是:SO2+H2O⇌H2SO3、H2SO3⇌H++HSO3-、HSO3-⇌H++SO32-D.取出试管中溶液,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后pH下降,是由于SO2挥发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胆矾和石灰乳混合可制得一种常用农药“波尔多液”B.金属钠不能保存在石蜡中,以免两者相互反应产生氢气发生爆炸C.碳纳米点是一种直径小于10 nm的材料,不是胶体D.燃料的脱硫、NO x的催化转化都是减少酸雨产生的措施5.下列气体中极易溶于水的是A.O2B.H2C.NH3D.NO6.下列转化不可以一步实现的是A.SiO2→H2SiO3B.Cu→CuSO4C.SO3→Na2SO4D.N2O5→N27.类推的思维方式在化学学习与研究中经常采用。
问答题1、硅酸盐水泥生料在煅烧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变化?1)干燥与脱水——干燥是物理水的蒸发,脱水是粘土矿物分解放出化合水;2)碳酸盐分解——MgCO 3 = MgO 十CO 2,CaCO 3 = CaO 十CO 2;3)固相反应——形成低钙矿物;4)液相和熟料的烧结——出现液相,C 3S 等形成,形成熟料;5)熟料冷却——熟料温度降低至室温。
2、影响碳酸钙分解速度的因素?1) 温度:随温度升高,分解速度常数K 和压力的倒数差(011p p )都相应增加,分解时间缩短,分解速度增加。
但应注意温度过高,将增加废气温度和热耗;预热器和分解炉结皮、堵塞的可能性亦大。
2) 窑系统的CO 2分压:通风良好,CO 2分压较低,有利了碳酸钙的分解。
3) 生料细度和颗粒级配:生料细度细,颗粒均匀,粗粒少,分解速度快。
4) 生料悬浮分散程度:生料悬浮分散差,相对地增大了颗粒尺寸,减少了传热面积,降低了碳酸钙的分解速度。
因此,生料悬浮分散程度是决定分解速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这也是在悬浮预热器和分解炉内的碳酸钙分解速度较回转窑、立波尔窑内快的主要原因之一。
5) 石灰石的种类和物理性质:结构致密、结晶粗大的石灰石,分解速度慢。
6) 生料中粘土质组分的性质:高岭土类活性大、蒙脱石、伊利石次之,石英砂较差。
活性越大的,在800℃下越能和氧化钙或直接与碳酸钙进行固相反应,生成低钙矿物,可以促进碳酸钙的分解过程。
3、固相反应的影响因素?1.温度、温度梯度和反应时间2.生料的细度及均匀性3.原料性质4.矿化剂4、熟料在烧结过程的影响因素?1) 最低共熔温度2) 液相量3) 液相粘度4) 液相的表面张力5) 氧化钙溶解于熟料液相的速率6) 反应物存在的状态7)熟料形成热化学5、湿法长窑、预热器窑及窑外分解窑的带是如何划分的?各带经历了哪些的物理化学变化?干燥带,这个带的作用主要是自由水的蒸发,因此需要消耗大量的热,该带耗热大约占总热耗的30%~35%。
一、选择题1.新教材中,浓硝酸和稀硝酸与铜反应的实验,用NaOH 来吸收尾气,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铜丝与浓硝酸反应只能产生NO 2气体B .铜丝与浓硝酸可看到红棕色的气体和绿色溶液的生成C .铜丝与稀硝酸反应产生无色气体,但能被NaOH 溶液吸收D .铜丝与少量的稀硝酸结束后,再加稀硫酸,伸入铜丝也不能产生气体2.对溶液中的离子进行鉴定,下列实验所得结论不合理的是A .向溶液中加入盐酸,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则溶液中可能含有2-3COB .向溶液中加入稀硝酸后,再加入3AgNO 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溶液中一定含有ClC .加入2BaCl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溶解,原溶液中一定含有2-4SO D .向溶液中加入NaOH 溶液,加热后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可推该溶液中一定含有+4NH3.下列离子的检验方法及其结论一定正确的是A .向某溶液中加AgNO 3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有Cl -B .向某溶液中滴加NaOH 溶液加热,产生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原溶液中有NH +4C .向某溶液中加入Na 2CO 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有Ba 2+D .向某溶液加入H 2O 2,再加KSCN 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则原溶液中有Fe 2+4.用下列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随开随用、随关随停”制CO 2快速制备氨气 干燥HCl 气体 验证SO 2漂白性 A B C DA .AB .BC .CD .D5.氮化铝(AlN) 是一种新型无机材料。
某学习小组为测定m g 氮化铝(仅含有Al 2O 3杂质)样品中AlN 的纯度,设计如图实验装置,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已知:AlN+NaOH+H 2O=NaAlO 2+ NH 3↑A .读数时量气装置两侧液面一定要保持相平B .为测定生成气体的体积,装置中的X 可以是NH 4Cl 溶液C .完全反应后,测得标准状况下气体的体积为V mL ,则氮化铝的纯度为41V 22400m×100% D .如果撤去导管a ,测得样品的纯度偏高6.(NH 4)2SO 4是一种常见的化肥,某工厂用石膏、NH 3、H 2O 、CO 2制备(NH 4)2SO 4的为工艺流程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通入的X 、Y 气体分别为CO 2和NH 3B .操作1为过滤,操作2为蒸馏C .步骤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CaSO 4+2NH 3+CO 2+H 2O=CaCO 3↓+2+4NH +2-4SO D .通入的CO 2应过量,且工艺流程中CO 2可循环利用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碳纳米管具有很好的吸附性能、光电性能、热学性能B.目前光解水较好的催化剂有TiO2、MoS2等C.石墨制备石墨烯的过程中有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破坏D.硅、砷化镓、氮化镓都是半导体材料8.实验是化学研究的基础,关于下列各实验装置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装置①常用于分离互溶的液体混合物B.装置②可用于吸收HCl气体,并防止倒吸C.以NH4Cl为原料,装置③可用于实验室制备少量NH3D.装置④b口进气可收集H2、NO等气体9.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A.二氧化硫具有强还原性,可用作漂白剂B.硅胶具有弱酸性,可用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C.硝酸能发生酯化反应,可用于制造硝化甘油D.氧化铝熔点高,可用于制坩埚熔化烧碱固体10.某废催化剂主要成分有SiO2、ZnO、ZnS和CuS。
非金属练习21.向含有Fe 2+、I ━、Br ━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图所示。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线段BC 代表Fe 3+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 B .原混合溶液中n (FeBr 2)= 6molC .当通入Cl 2 2mol 时,溶液中已发生的离子反应可表示为:2Fe 2++2I ━+2Cl 2 =2Fe 3++I 2+4Cl ━D .原溶液中n (Fe 2+): n (I ━): n (Br ━)=2:1:32.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 2、N 2O 4、NO 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 L O 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
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5mol· L -1 NaOH 溶液至Cu 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 溶液的体积是( )A .60 mLB .45 mLC .30 mLD .15 mL 3. 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 mol Na 与足量O 2反应生成Na 2O 或Na 2O 2均失去N A 个电子B .1 mol Al 分别放入足量的冷的浓HNO 3、稀HNO 3中,反应后转移的电子均为3N AC .各5.6 g 铁分别与足量的盐酸、氯气反应,电子转移总数均为0.3N AD .24 g 镁与足量的盐酸或NaOH 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均为2N A4.amolFeS 与bmolFe 3O 4投入到VL cmol/L 的硝酸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假设只产生NO 气体。
所得澄清溶液的成分是Fe(NO 3)3和H 2SO 4的混合液,则反应中未被..还原的硝酸为( ) A .mol b a cV 393-- B .(a+3b)mol C .mol b a 39+ D .(cV -3a -9b)mol 5.下列实验过程中,始终无明显现象的是( )A .NO 2通入FeSO 4溶液中B .CO 2通入CaCl 2溶液中C .NH 3通入AlCl 3溶液中D .SO 2通入已酸化的Ba( NO 3 )2溶液中6.在含有Fe 3+、Fe 2+、Al 3+、NH 4+的稀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 2O 2固体并微热,充分反应后,再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后,离子数目没有明显变化的是( )A .Fe 3+B .Fe 2+C .NH 4+D .Al 3+7.物质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浓度和反应温度等有关。
下列各组物质:①Cu 与HNO 3溶液 ②Cu 与FeCl 3溶液 ③Zn 与H 2SO 4溶液 ④Fe 与HCl 溶液 由于浓度不同而发生不同氧化还原反应的是()A.①③ B.③④ C.①② D.①③④8.向100 mL NaBr和NaI的混合溶液中缓慢通入适量的Cl2,充分反应后将所得溶液蒸干,并将所得固体灼烧至恒重,得到m g固体。
m与通入Cl2的体积[V(Cl2),标准状况]关系如图所示。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A.V=0.224 B.混合溶液中:c(Na+)=2 mol/L C.m2=25.3 D.m1=18.55 9.足量铜与一定量浓硝酸反应得到硝酸铜溶液和NO2、N2O4、NO的混合气体,这些气体与1.68 L O2(标准状况)混合后通入水中,所有气体完全被水吸收生成硝酸。
若向所得硝酸铜溶液中加入 5 mol·L-1 NaOH 溶液至Cu2+恰好完全沉淀,则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是A.60 mL B.45 mL C.30 mL D.15 mL10.向一定量的Fe、FeO和Fe2O3的混合物中加入120mL 4mol/L的稀硝酸,恰好使混合物完全溶解,放出2.688 L NO(标准状况),往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无血红色出现。
若用足量的氢气在加热下还原相同质量的混合物,能得到铁的物质的量为A.0.24mol B.0.21mol C.0.18mol D.0.14mol11.(12分) 1 L某混合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如下表:(1)往该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并适当加热,产生沉淀和气体的物质的量(n)与加入NaOH溶液的体积(v)的关系如图所示.①则该溶液中确定含有的离子有 ;②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的阳离子有 ,③要确定其存在可补充做的实验是 ;④肯定不存在的阴离子有。
Cl,溶液中Cl-、(2)经检测,该溶液中含有大量的Cl-、Br-、I-,若向1 L该混合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2Cl的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如下表所示,分析后回答下列问题:Br-、I-的物质的量与通入2Cl的体积为2.8 L时,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①当通入2②原溶液中Cl-、Br-、I-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12.图中各物质是中学化学中常见的物质,甲、乙均是离子化合物,且阴、阳离子个数比为1∶1。
甲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乙是一种常用的化肥,B、D常温常压下是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1)甲的俗名是________。
(2)A、D物质的水溶液分别滴入酚酞试液后,溶液均显红色,其原理___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3)甲在潮湿的空气中会缓慢分解,A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A+nH2O===A·nH2O(n为平均值,n≤10),取没有妥善保管的甲样品9.16 g,溶于水制成溶液,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停地搅拌,加入盐酸的体积与生成的B的体积(标准状况)如下表:(溶于水中的B不计)则:①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样品中的成分及其物质的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解析】试题分析:Fe 2+、I ━、Br ━的还原性的强弱顺序是I ━> Fe 2+>Br ━,所以通入的1mol 氯气先与碘离子反应,原溶液中碘离子的物质的量是2mol ,AB 段表示I -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继续通入氯气2mol ,则氯气与亚铁离子反应,则原溶液中亚铁离子的物质的量是4mol ,BC 段表示Fe 3+ 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A 正确;继续通入氯气3mol ,则氯气与溴离子反应,所以原溶液中溴离子的物质的量是6mol ,则原溶液中n (FeBr 2)=3mol ,B 错误;当通入Cl 2 2mol 时,1mol 氯气与2mol 碘离子反应,另1mol 氯气与2mol 亚铁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为2Fe 2++2I━+2Cl 2 =2Fe 3++I 2+4Cl ━,C 正确;原溶液中n (Fe 2+): n (I ━): n (Br ━)=4:2:6=2:1:3,D 正确,所以答案选B 。
考点:考查对离子之间反应的判断,对图像的分析能力2.A【解析】试题分析:铜与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与1.68L 的氧气、水完全反应有生成硝酸,所以可以认为是铜与氧气反应,则铜的物质的量是1.68L/22.4L/mol×2=0.15mol,所以加入5mol· L -1NaOH 溶液至Cu 2+恰好完全沉淀,需要的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0.15mol×2=0.3mol,则消耗NaOH 溶液的体积是0.3mol/5mol/L=0.06L=60mL ,答案选A 。
考点:考查溶液的计算3.A【解析】试题分析:A 、1molNa 与足量O 2反应生成Na 2O 或Na 2O 2均生成+1价的钠离子,所以失去的电子数都是N A ,正确;B 、Al 与冷的浓硝酸发生钝化,反应停止,错误;C 、5.6g 的Fe 的物质的量是0.1mol ,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亚铁离子,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2mol ,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3mol ,二者不同,错误;D 、Mg 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错误,答案选A 。
考点:考查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4.A【解析】试题分析:根据得失电子守恒,S 元素化合价升高8价,Fe 元素化合价升高1价,可知失去电子的总物质的量是a×8+a+b=(9a+b)mol,设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xmol ,则3x=9a+b,x=(9a+b)/3,所以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Vc-(9a+b)/3=(3cV-9a-b )/3mol ;或根据Fe 元素守恒,未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是(a+3b)×3=(3a+9b)mol,答案选A 。
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5.B【解析】试题分析:A 、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硝酸具有强氧化性,可以氧化亚铁离子为铁离子,溶液颜色由浅绿色变为黄色,有现象,错误;B 、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碳酸的酸性比盐酸酸性弱,不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的沉淀,所以无现象,正确;C 、氨气通入氯化铝溶液中,与铝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的沉淀,有现象,错误;D 、二氧化硫通入以酸化的硝酸钡溶液中,二氧化硫被硝酸氧化为硫酸根离子,与溶液中的钡离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有现象,错误,答案选B 。
考点:考查气体与溶液反应的实验现象的判断6.D试题分析:溶液中加入过量的过氧化钠,会产生氧气、氢氧化钠,氧气可以氧化亚铁离子,使铁离子数目增多,亚铁离子数目减少,同时产生的过量的氢氧根离子与铝离子反应生成偏铝酸根离子,与铵根离子反应生成氨气逸出,与铁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最后加入过量的稀盐酸后,偏铝酸根离子有变为铝离子,所以数目不变的离子是铝离子,答案选D。
考点:考查离子之间的反应7.A【解析】试题分析:①Cu与浓HNO3溶液反应生成二氧化氮气体,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气体,正确;②Cu与FeCl3溶液反应,与反应物的浓度无关,生成的产物都是铜离子和亚铁离子,错误;③Zn与稀H2SO4溶液反应生成氢气,与浓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正确;④Fe与HCl溶液反应的产物与浓度无关,只是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错误,所以答案选A。
考点:考查物质之间的反应与浓度的关系8.D【解析】试题分析:向含NaBr和NaI的溶液中,通入Cl2,由于还原性I->Br-,所以首先发生Cl2+2NaI═2NaCl+I2,然后发生Cl2+2NaBr═2NaCl+Br2,当氯气过量时,氯气把碘和溴全部置换出来,最后得到的固体为氯化钠,由图象可知11.7g固体为NaCl,n(NaCl)=11.7g÷58.5g/mol=0.2mol;则V(Cl2)=0.1mol × 22.4L/mol=2.24L, A.10V=2.24L,则V=0.224L,选项A正确; B.n(NaCl)==11.7g÷58.5g/mol=0.2mol;则混合溶液中:c(Na+)=0.2mol÷0.1L=2mol/L;选项B正确; C.通入氯气5v时,通入的氯气的物质的量是:n (Cl2)=0.05ml,发生Cl2+2NaI═2NaCl+I2,则n(NaI)=0.1mol,m(NaI)=0.1mol× 150g/mol=15g,通入氯气10v时,发生Cl2+2NaBr═2NaCl+Br2,消耗氯气5v升,n(Cl2)=0.05ml,m(NaBr)=0.1mol×103g/mol=10.3g,则m2=25.3g,故选项C正确; D.m1为m(NaBr)和m(NaCl)质量和,质量为10.3g+0.1mol×58.5g/mol=16.52g,故选项D错误.因此选项是D.考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顺序及混合物质中各成分含量的计算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