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通道对视知觉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5
视觉运动Simon效应及认知Simon效应影响因素及机制摘要Simon效应是指与反应要求无关的刺激位置和反应位置在同侧时,个体反应更快更准确的现象。
对于Simon效应的产生机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在不同实验情境中获得的Simon效应有共同的产生机制。
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在刺激形式、排列方式、刺激一反应规则以及反应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下,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Simon效应,即视觉运动Simon效应和认知Simon效应。
视觉运动Simon效应源于刺激位置自动激活其同侧反应所产生的影响,认知Simon 效应源于转译生成的编码间的相互干扰,两者分别与背侧通路和腹侧通路的加工有关。
关键词Simon效应;反应时分布;单侧化准备电位;视觉运动Simon效应;认知Simon效应分类号B8421 引言刺激反应相容性(stimulus ResponseCompatibility’SRC)是影响人类动作控制和反应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它由Fitts和Seeger于1953年首次提出。
具体而言,当对空间位置(左侧或右侧)做空间反应(按左键或右键)时,刺激位置和反应位置在同侧(左侧按左键佑侧按右键:一致条件)较之对侧(左侧按右键,右侧按左键:不一致条件)反应更快、正确率更高(e.g.,Proctor&Lu,1999;梁娟,金志成,2007)。
此时,空间位置为靶刺激。
1967年,Simon和Rudell发现一种特殊的刺激反应相容性现象。
当个体对刺激的非空间特征(如,颜色、形状等)做空间反应(如,按左键或右键、口头报告左或右)时,刺激呈现的空间位置对其操作成绩(反应时和正确率)有明显影响,这种任务后来被命名为Simon任务(Hedge&Marsh,1975)。
比如,在一个标准的Simon任务中(图1),要求被试对颜色做按键反应(红色按左键、绿色按右键),同时忽略颜色呈现的空间位置。
当颜色块随机地呈现在屏幕的左侧或右侧时,被试的反应受到颜色呈现位置的影响:当颜色呈现的位置与其指代的反应在同侧(红色在左侧、绿色在右侧)时的操作成绩,显著地优于颜色呈现的位置与其指代的反应在对侧(红色在右侧,绿色在左侧)时的操作成绩。
因果知觉促进视听时间整合——来自心理物理法和alpha瞬时频率的证据摘要跨通道感觉整合又称多感觉整合,指个体将不同感觉通道内的信息有效整合为一个统一、连贯、完整的多感觉事件的加工过程。
这一加工过程能够将不同感觉通道输入中枢神经系统的信息整合起来,形成整体性知觉以帮助个体更好地感知和适应环境。
其中,视听整合一直是跨通道感觉整合的关键研究领域,且以往研究发现,时间上邻近的视听刺激更容易被整合。
因此,本研究重点关注视听刺激的时间关系,探讨跨通道感觉整合中的视听时间整合。
而另一方面,个体倾向于将具有因果关系的客体知觉为一个整体性事件,从而以因果知觉的形式影响个体的判断,比如影响客体之间的时间距离知觉。
然而,客体在感知过程中存在的因果关联(或者说因果知觉)是否会影响视听时间整合呢?以往研究并未对此进行深入探讨。
为此,本研究采用两项实验予以检验。
实验一将因果知觉的经典客体碰撞范式和视听整合中的经典同时性判断任务相结合,以视听整合的时间窗作为行为指标,探讨因果知觉是否会影响个体的视听时间整合。
结果发现:在有因果关系的条件下,被试的时间窗要显著窄于无因果关系的条件,即被试对视听刺激的时间间隔知觉敏感性变高,促进了视听时间整合。
这一结果证明,因果知觉确实会促进个体的视听时间整合。
实验二则基于脑电实验,在实验一的基础上探讨因果知觉对视听时间整合产生影响的内部机制。
鉴于以往研究发现神经振荡的alpha波代表着信息处理的时间单位,它与感知觉过程、跨通道感觉整合的时间信息密切相关,并且与因果判断也存在联系。
因此实验二采用与实验一中相同的范式,以神经振荡的瞬时频率作为指标,重点检验alpha瞬时频率是否能够作为神经指标,反映因果知觉影响视听时间整合的神经加工。
该实验结果进一步表明,相比无因果条件,有因果关系的条件下alpha瞬时频率显著增加。
并且,我们对比了theta、beta瞬时频率及ERSP,结果发现三者在有无因果两种条件下均未出现显著差异。
儿童发展心理学第四章整理第四章第一节婴儿期的感知觉发展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常用方法二、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的发展三、视觉及空间知觉的发展四、跨通道知觉的发展五、对知觉发展的解释一、评定新生儿感觉的常用方法1、视觉偏爱法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3、诱导电位法4、高振幅吮吸1、视觉偏爱法:在婴儿研究中,最有效的行为度量是他们的注视行为。
通过给婴儿呈现两个(或更多)刺激物,观察他更喜欢哪一个,从而获取婴儿知觉发展的相关信息的方法。
2、习惯化与去习惯化习惯化:个体对反复出现的刺激慢慢熟悉,兴趣下降从而反应减少的现象。
去习惯化:刺激发生变化,兴趣恢复引起反应增加的现象。
婴儿能够对各种刺激物——图像、声音、气味、味道和触摸表现出习惯化和去习惯化。
在此意义上,此方法是测量婴儿感知觉能力的有效方法。
3、诱导电位法①给婴儿呈现一种刺激,通过记录他们脑电波的变化推论其感知觉能力的发展。
②做法:对应处理不同刺激的脑区,在婴儿头部插上数个微电极。
如果婴儿觉察到我们给的特定刺激,其脑电波的形状将会出现变化,表现出诱发电位。
如果没有觉察到刺激,脑电活动就不会出现变化。
③由于两种不同的刺激会诱发不同的脑电活动方式,因此,采用诱导电位法我们甚至可以知道婴儿能否分辨不同种类的图像或声音刺激。
4、高振幅吮吸①让婴儿吮吸一个里面镶有电路的特殊奶嘴儿,观察他们对被感知环境的反应。
②做法:在实验开始之前,先记录婴儿吮吸频率的基本值。
以基本值为标准,每当婴儿吮吸频率加快,吮吸强度增加时,就会触动奶嘴里的电路,与电路相连的能够提高感觉刺激的幻灯或者录音机就会启动。
二、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的发展1 触觉是父母和婴儿之间相互影响的一种基本的途径。
对温度的变化非常敏感。
怕冷不怕热。
对疼痛也非常敏感。
试探性的嘴咬现象在第一年的中间发生最为频繁,之后逐渐减弱。
在紧随着让位于用手全面细致地感知世界的方式。
触觉和视觉的配合,对婴儿早期认知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探究视觉训练系统对屈光性弱视治疗的疗效及视功能的影响发布时间:2023-06-22T12:31:25.95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23年1月1期作者:罗超张娟[导读]探究视觉训练系统对屈光性弱视治疗的疗效及视功能的影响罗超张娟(绵阳市爱尔眼科医院屈光中心;四川绵阳621000)【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视觉训练系统对屈光性弱视治疗的疗效及视功能的影响。
方法:以我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屈光性弱视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
给予对照组患儿传统综合治疗,研究组患儿在此基础上给予美国视觉训练系统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效果。
结果:研究组经过传统综合治疗联合美国视觉训练系统治疗后,在综合效果、双眼融象功能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将传统综合治疗联合美国视觉训练系统治疗应用于屈光性弱视病人的治疗中,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传统综合治疗;美国视觉训练系统治疗;屈光性弱视眼科中,弱视较为多见,它是单眼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受损的眼部功能障碍性疾病,临床检查眼睛或视觉通路没有器质性病变,经有效治疗后视力可以提高或完全恢复。
弱视的病因分类中屈光异常导致的弱视占一大部分,是因为双眼或单眼的近视、远视、散光导致不能双眼单视,长期异常视网膜刺激引起功能缺陷,限制了患儿对视觉信息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反馈[1]。
目前对弱视的治疗仍是众多医师和学者关注的热点。
本文主要就视觉训练系统对屈光性弱视治疗的疗效及视功能的影响展开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以我院在2021年8月至2022年9月收治的屈光性弱视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
其中,对照组的男性患儿占比较大,男女例数分别为23例、17例,年龄区间为5至12岁,中位年龄为8.5岁;研究组的男性患儿同样占比较大,男女例数分别为21例、19例,年龄区间为5至12岁,中位年龄为8岁。
2.1:幼儿感知觉的发展3一、填空题1.多通道感知既包括双向接触,也包括不同感觉之间的。
【答案】相互影响2.多通道感知说明幼小的婴儿就已具备良好的的能力。
【答案】组合信息3.促进儿童自我效能感产生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答案】跨通道感知4.自我效能感是儿童日后形成和的基础。
【答案】自我认识自我意识5.与感觉剥夺相反的情况是。
【答案】感觉轰炸6.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采用和的研究方法,在婴幼儿心理研究方面取得大量新成果。
【答案】习惯化去习惯化7.感觉剥夺实验结果说明了。
【答案】感觉的重要性8.“狼孩”现象说明了。
【答案】感觉剥夺会严重妨碍儿童的正常发展二、选择题1.()所做的"感觉剥夺"实验,说明了感觉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A.韦伯B.赫伦和贝克斯顿C.斯金纳D.黎柏【答案】B【解析】感觉剥夺实验是1954年,心理学家贝克斯顿、赫伦和斯科特等设计的,用来印证感觉的重要性的著名实验。
三、判断题1.多通道感知表明感知觉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答案】正确【解析】多通道感知,说明在实际的心理活动中,感知觉是一个统一的、相互联系的复杂过程。
也说明,早期的婴儿就具备良好的组合信息的能力。
2.儿童被动地接受环境中的信息,从而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答案】错误【解析】婴儿的感知觉,并不是消极接受内外刺激的被动活动,而是一个积极的主动活动。
3.自我效能感就是儿童对自己的能力(能干什么)和兴趣(喜欢什么)的认识。
()【答案】错误【解析】个体对自己的行动与某种结果之间联系的理解,即:自己相信自己能够有能力做成某事。
题目当中对自我效能感的认识太表层了。
4.早期教育归根结底就是教育要趁早。
()【答案】错误【解析】早期教育并不等同于教育越早越好,如果过早开发儿童智力,会造成儿童对学习的退缩和兴趣丧失,造成家长失望,还会让儿童心理健康受到威胁和伤害。
四、材料分析题当前,社会上很多人受错误教育理论的误导和大量的商业炒作的诱导,出于急功近利的目的,盲目“开发”儿童智力,开展形形色色的早教训练,让幼儿在成人的安排下接受大量有用和无用的训练,并美其名曰“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发展⼼理学知识发展⼼理学知识第⼀节概述1.⼼理发展,⼴义包括⼼理的种系发展(动物⼼理学)、⼼理的种族发展(⼈类⼼理的历史发展)和个体的⼼理发展,狭义仅指个体的⼼理发展。
发展⼼理学以个体从出⽣到衰亡的⼀⽣全程的⼼理发展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理发展的规律。
⼼理发展的性质:整体性、社会性、活动性、规律性。
⼼理发展的规律性:(1)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
个性的⼼理活动,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体,即遵循着普遍性和特殊性统⼀的规律。
(2)⽅向性和顺序性。
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级发展。
(3)不平衡性。
出⽣后的第⼀年是个体⼀⽣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期属第⼀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主要指青春发育期)是第⼆个加速发展期;青年期发展达到⾼峰,进⼊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年期呈下降趋势。
2.⼼理发展学的研究内容:(1)⼼理发展中各年龄阶段的特征⼼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表现在:a.时间是⼼理发展的⼀个维度;b.⼼理发展与年龄⼤致对应,绝⾮同步对应;c.年龄和⼼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理发展的基本理论a.遗传和环境在⼼理发展中的作⽤问题,这是⼼理发展的动因,是⼼理发展的本质问题;b.⼼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这是⼼理发展过程的问题;c.⼼理发展的内动⼒和外动⼒的关系问题;d.“关键期”问题3.发展⼼理学研究的功能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四种。
4.发展⼼理学研究的设计⽅式(1)横向研究设计——在某⼀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较研究的设计⽅式,⼜称为横向⽐较研究。
优点:适⽤性和时效性;缺点:⼈为的联结性、可能存在组群效应。
(2)纵向研究设计——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式,也称为纵向跟踪研究。
优点:能够系统地了解⼼理发展的连续过程,揭⽰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缺点:时效性较差(耗费时间、⼈⼒、物⼒),被试者容易流失,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沈曼琼;谢久书;张昆;李莹;曾楚轩;王瑞明【期刊名称】《心理学报》【年(卷),期】2014(46)11【摘要】采用空间启动范式考察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是否激活空间信息,即是否存在空间隐喻。
实验1探讨单通道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实验2则探讨跨通道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
实验1中让32名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先看一个英文情绪词,接着进行视觉空间位置判断,最后再让被试判断之前呈现的情绪词是积极词还是消极词。
实验2中40名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完成跟实验1类似的任务,不同之处为英文情绪词以听觉形式呈现。
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跨语言和跨通道的情绪词的空间隐喻受到空间位置方向的影响。
垂直位置方向上,二语情绪词在单通道和跨通道中都表现出了空间隐喻;水平位置方向上,二语情绪词没有表现出空间隐喻。
该结果说明了情绪概念的空间隐喻会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进一步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
【总页数】11页(P1671-1681)【关键词】具身认知;概念隐喻理论;情绪概念;概念表征;知觉符号理论【作者】沈曼琼;谢久书;张昆;李莹;曾楚轩;王瑞明【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心理学院;香港中文大学心理系【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42【相关文献】1.二语词汇联想与二语隐喻理解——基于扩散激活模型的隐喻认知阐释 [J], 龚兵2.英文经济语篇中的空间隐喻及翻译启示——以"上-下/up-down"为例 [J], 刁薇;黄娟娟3.二语能力背景与隐喻思维关系的研究——在学术英语论文答辩语境下对二语隐喻的实证研究 [J], 刘丰4.情绪概念理解影响空间知觉的时间进程 [J], 李淑敏; 崔甜; 张恩涛5.隐喻能力、概念流利与二语习得——一项对中国学生二语概念体系的调查研究[J], 夏丽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跨通道对视知觉的影响作者:王譞杨潇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2期[摘要]通常认为视觉是优势感觉通道,独立于其他感觉通道。
本文主要回顾一些和这个观点冲突的最新研究,表明听觉和触觉可以强烈地改变视知觉,而且这种改变就发生在处理的早期阶段,甚至最早发生在初级视皮层。
文章首先回顾表明其他通道可以调整视知觉的行为研究,接着讨论其他通道的刺激对视觉区活动的影响和所带来的交互作用。
其次,讨论跨通道的交互作用如何影响视觉学习和视觉适应,其中涉及到大量跨通道效应对视觉学习影响的研究。
最后,探讨执行这些跨通道交互作用的计算原则,回顾最新表明这种交互作用是遵循着统计上最优原则的研究。
[关键词]视知觉跨通道多感觉知觉多感觉联合[中图分类号]B8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2-0052-02引言现代人类被认为是视觉动物,因为我们每天的生活要很强地依赖视觉信息。
电的发明使得我们甚至在黑暗中也可以看到周围的环境,新技术使我们的沟通和娱乐用到更多的图像和文本,广播和电话曾经一度作为最基本的交流和娱乐工具,现已让步于以图像为主的电视、电子邮件、短信息和互联网。
在科学界,一般也认为视知觉是优势通道,是不受其他通道影响的,是不被非视觉信息所影响的。
这和整体上脑机制特别是知觉处理的模块化范式是一致的,多年来这一思想都占主导地位。
甚至在视觉通道内,其处理过程也被认为是高度模块化的,处理运动、颜色、立体感觉、形状和位置等各方面的东西都涉及到单独的脑区和脑机制。
经典的跨通道交互作用的实验也验证和补充了视觉是优势感觉通道的观点。
在这些实验中,人工的在视觉信息和通过其他通道传达的信息之间造成冲突,然后报告视觉很强烈地支配了整体的知觉对象。
例如,在口技效应中,对声音位置的知觉是通过视觉刺激的位置来捕捉到的(Thurlow WR & Jack CE,1973),对位置的视觉捕捉也发生在和本体感受和触觉有关的通道中。
这些效应都非常强烈,被作为视觉在知觉中占主导的证据。
甚至在一个一般认为是听觉功能的机制,即言语知觉,也发现视觉很强地改变了听知觉的内容。
比如,把音节ba的发音和发ga音的口型视频放在一起,人们将会把ba的声音知觉为da。
这个效应被称为麦克格效应(McGurk H & MacDonald J,1976)。
一、视知觉的跨通道调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多感觉刺激不仅对认知过程产生重大影响,也会对基本的视知觉产生很大影响。
这里,我们将讨论声音和触觉如何提高视觉处理中对亮度的感知,如何有助于检测,提高瞬时分辨率,引导注意和影响运动知觉、视觉学习和视觉适应等。
(一)亮度感知和视觉检测即使在另外的通道输入甚至没有提供任何和任务有直接意义相关的信息时,也会发生多感觉的增强效应。
在Stein和他的同事的研究中(Stein BE & London N,1996),被试在伴随着一个简短的宽频带声音刺激时对一个视觉光强度的评价比这个视觉光刺激单独呈现时要高。
不论相关的声音线索来源于哪里,声音刺激对较低的视觉强度的评价会带来更大的提高。
后面研究发现当减少有声音的trials比例时,这种效应就会消失,这和反应偏向的解释是一致的。
声音提供了一个一般的线索化、启动或转变机制,这会导致大脑在整体上对同时发生的刺激处理更有效。
因此,即使声音不是和中心任务有特定的关联,但它提供了可以间接增加任务成绩的信息。
声音也会在独立于这种时间线索效应时对视知觉起到促进作用。
(二)运动视知觉除了跨通道对静态视知觉的影响所提到的以上例子之外,很多研究也证明了跨通道对运动知觉的影响。
运动很难被视觉知觉,比如在黑暗的或闭塞的环境下,声音和触觉可以传递信息,这有助于对运动的精确性知觉。
因此,尽管传统观点认为视觉要比听觉或触觉运动知觉有优势,也有很多研究报告视觉运动知觉本身也会被其他通道所影响(Hidaka S & Manaka,2009)。
而这些结果可以用反应偏向来解释,而不是一个感觉联合效应。
通过口技效应,静态听觉刺激也会影响到对视觉运动知觉的方向。
(三)视觉学习和视觉适应的跨通道调节跨通道信号也能增强视觉事件记忆和知觉学习,对物体的视觉再认能从多感觉的编码中获益。
Murray和他的同事发现(MurrayMM & Michel CM,2004)当任务是判断呈现在序列中的图片是否是以前呈现过的或新的图片,第一次呈现时,对那些首次呈现时伴随和它们相应声音的图片,比如图片是铃铛,声音是“叮”和首次呈现没有声音伴随的图片相比,再认精确度更高,即使在第二次呈现时都没有声音。
换句话说,物体的视—听编码提高了视觉提取。
这种提取的易化只发生在那些和它们相应的语义上一致的声音一起呈现的图片上,而不是对任何的声音都有用,表明易化不是因为声音的一般转化效应,而是涉及到视—听的捆绑。
二、非视觉刺激引起的视觉错觉Sekuler和他的同事表明视觉运动感知到的运动轨道可被声音改变。
当两个一样的视觉物体在一个二维空间的显示器上连续不断地向彼此移动,做一致方向的运动然后彼此分开,物体可以被看作或者是通过彼此流动的,或者相对于彼此弹回的。
但是,如果两个物体的视觉一致伴随着一个简洁的声音,运动的视知觉就更偏向于弹回运动(Sekuler R & Sekuler AB,1997),这对视知觉而言是质的变化。
产生这种变化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清楚,而且它也不可能是通过认知过程来调节的——比如通过高水平的知识即当物体相撞时产生一个声音,而是发生在知觉水平的交互作用。
最新的研究表明甚至阈下的声音也能引起偏向。
然而,研究表明错觉的确反映了在处理的知觉水平上的交互作用(Dufour A & Touzalin P,2008),表明这种错觉可能是因为一个一般的注意调节而不是多感觉联合本身。
Shams和他的同事们表明一个简短的视觉刺激的知觉能被同时发生的简短的声音质的改变。
当一个单独的闪光出现的时候伴随两声或更多的“哔哔”声,对单独的闪光的知觉就变成了两个闪光或更多的闪光,这种效应被称为声音引起的闪光错觉。
相反的错觉也会发生,当两个闪光伴随着一个单独的“哔哔”声时,对闪光的知觉就变成了一个(Wozny D & Beierholm U,2008),但这种错觉通常都不是很强烈。
三、跨通道交互作用的计算原则直觉上,可以认为,如果对一个环境变量,比如事件的时间有两个能得到的感觉测量比如听觉和视觉,那么假定感觉测量经常是嘈杂的,结合两个测量来得到对环境变量的一个更有情报的估计就会很有意义。
更重要的是,如果同样的变量有两个嘈杂的观察者,如果两个观察者都是无偏估计者,那么结合两个测量就会导致一个更精确的估计。
因此,结合一个视觉观察者和一个听觉观察者会在环境中对物体属性的估计有帮助作用。
另一方面,如果两个感觉信号来源于不同的物体,比如,视觉信号来自一个农场一角的一只母牛,而听觉刺激来自另一个角的公鸡,那么结合两种信号就会被误导,就会对估计产生一个很大的错误,比如,对物体位置的估计。
因此,为了弄清楚周围环境的意思,神经系统需要去计算哪一个信号是由同样的物体引起的,是应该被结合的,哪一个信号是由不同的物体引起的,是应该去掉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果推理。
因为神经系统一般没有关于在任何假定的时间特定场景和事件因果结构的任何线索,因此解决这一问题仅仅是建立在嘈杂的感觉测量和关于世界的先验信息基础上的。
除了解决这一因果推论问题,一旦推测多种信号是来自同样的物体,神经系统还需要计算出如何去结合它们,这就是多感觉联合的问题。
Shams和他的同事们最近引进了一个规范性的模型——贝叶斯模型,该模型是一个非层级的模型,是内隐执行因果推理的。
这一模型可以解释在空间位置的视—听交互作用,同样也可以解释观察者的知觉因果结构(Körding K & Beierholm U,2007)。
也同样表明在完成这一视—听任务时,感觉表现和先验期待似乎彼此之间独立编码的,表明神经系统确实在执行这一知觉任务时遵循了贝叶斯推理。
综合所有的研究表明在执行基本的知觉任务时,人类的知觉系统执行因果推理和多感觉联合时,是以一种和贝叶斯观察者高度一致的方式。
这种策略是统计上最优,它会把知觉估计的平均错误降到最小,然而,在一些条件下也会产生错误,即以错觉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总结一个多世纪以来,整体上脑的机制特别是视知觉,都被认为是高度模块化的。
不同的感觉通道都被坚信是在单独的通道上所组织的,通道之间没有任何的沟通和交互,对世界统一的知觉被认为是通过在更高水平上对来自这些单独通道的信息输入的汇聚的进一步处理而形成的,是感觉信号在它们各自单通道脑区分别被彻底处理后最后才融合的。
过去几年的研究都揭示了视知觉可以通过来自其他通道的信息输入在数量上和内容上被改变,这些调整可以发生在很多不同的处理水平上,在不同的知觉领域,通过一些视觉错觉很明显地表明这一调节是很有趣的也是稳定的。
视觉处理被非视觉感觉信号的调整甚至发生在皮层处理的早期阶段,即初级视觉皮层,而且是在非常短的潜伏期下。
视觉处理在一个广泛的领域内和其他感觉通道有很强的交互作用,这些交互作用似乎遵循着一个一般的计算策略,即试图将在知觉上的平均估计降到最小。
人类多感觉知觉似乎通过结合感觉证据和先验知识来完成因果推理的任务和以统计上最优的方式来联合感觉。
的确,视觉处理是人类知觉的一个重要的成分,是作为一个大的网络的一部分来运行,这个网络从一系列来源和通道中获得感觉测量,然后试图去提出感觉信号的每一个解释,最终使得在整体上平均错误最小。
【参考文献】[1]Alink A,Singer W,Muckli L.Capture of auditory motion by vision is represented by an activation shift from auditory to visual motion. cortex. Journal of Neuroscience,2008,28:2690-7.[2]Beierholm U,Quartz S,Shams L.Bayesian priors are encoded independently of likelihoods in human multisensory perception.Journal of Vision,2009,9:1-9.[3]Cappe C,Rouiller EM,Barone P.Multisensory anatomical pathways.HearingResearch,2009,258:28-36.[4]Di Luca M,Machulla T-K,Ernst M.Recalibration of multisensory simultaneity: Cross-modal transfer coincides with a change in perceptual latency.Journal of Vision,2009,9:1-16.[5]Dufour A,Touzalin P,Moessinger M,Brochard R,Despres O.Visual motion disambiguation bya subliminal sound.Consciousness and Cognition, 2008,17:790-7.[6]Freeman E,Driver J.Direction of visual apparent motion driven solely by timing of a static sound.Current Biology, 2008,18:1262-6.[7]Hidaka S,Manaka Y,Teramoto W,Sugita Y,Miyauchi R,Gyoba J,et al.Alternation of sound location induces visual motion perception of a static object.PLoS ONE,2009,4:e8188.[8]Konkle T,Wang Q,Hayward V,Moore CI.Motion aftereffects transfer between touch and vision.Current Biology,2009,19:745-50.[9]Körding K,Beierholm U,MaWJ,Tenenbaum JM,Quartz S,Shams L.Causal inference in multisensory perception.PLoS ONE, 2007,2:e943.[10]Sato Y,Toyoizumi T,Aihara K.Bayesian inference explains perception of unity and ventriloquism aftereffect:Identi cation of common sources of audiovisual stimuli.Neural Computation, 2007,19:3335-55.[11]Sekuler R,Sekuler AB,Lau R.Sound alters visual motion perception.Nature,1997,385:308.[12]Shams L,Ma WJ,Beierholm U.Sound-induced ash illusion as an optimalpercept.NeuroReport,2005,16:1923-7.[13]Spence C,Pavani F,Driver J.Crossmodal links between vision and touch in covert endogenous spatial atten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2010,26:1298-319.[14]Thurlow WR,Jack CE.Certain determinants of the“ventriloquism effect”.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73,36:1171-1184.[15]Wozny D,Beierholm U,Shams L.Human trimodal perception follows optimal statistical inference.Journal of Vision,2008,8(3):1-11.。